意識與行為,哪個在前哪個在後? 到底誰決定誰?
01-13
研究對象為人類。
又是一個可能無法解決的問題..不過我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取決於個人的信仰
嘛不過不能只用上面一句話就過去了..用人類的意識來解決關於人類意識的問題,總覺得繞不出來..只能講講我所知道的、可能相關的、這方面的一些內容先從一系列關於「情緒」的理論講起:不同的人對於情緒產生的過程有不同的看法(這些是從課本里翻譯出來的,不具體標明出處了..)
- 常識:因為我害怕,所以我發抖
刺激(兇惡的犬吠)——意識上的感覺(恐懼情緒)——自動化生理喚起(出汗、發抖、心跳加速等)
- James-Lange 理論:因為我發抖,所以我害怕
刺激(兇惡的犬吠)——自動化生理喚起——情緒
這個理論強調情緒基本上是純生理反應的結果,並且這兩個人認為不同的生理反應對應不同的情緒。但是關於人是如何從這些不同的生理反應中識別自己不同的情緒這個問題,目前似乎未有很好的研究提供證據- Cannon-Bard 理論:發抖和害怕基本上是同時的
刺激(兇惡的犬吠)——大腦皮層下的腦活動——情緒+自動化生理喚起
這兩個人認為接受外界刺激後,大腦中的丘腦同時向大腦皮層(被認為負責情緒)和自主神經系統(生理喚起)發送信號,使人同時產生意識上的情緒和生理喚起。這兩個人認為人不是根據不同的生理喚起來識別自己的情緒的- Schachter 兩因素理論:我將我的「發抖」理解成「害怕」,因為我評價認為目前的狀況是危險的
刺激(兇惡的犬吠)——自動化生理喚起——認知評價——情緒
和前面眾理論最大的區別在於加入了「認知」這個因素。人對於情緒的識別是基於兩個因素的:生理喚起、人的意識對於生理喚起的理解(基於所處情境)。這個人認同James-Lange理論當中「情緒產生於生理喚起」的觀點,同時認同Cannon-Bard理論當中「人無法根據不同生理喚起識別情緒」,他加入了「認知評價」,也就是人的主觀解讀(某程度上也可以理解成意識)如果將情緒看成意識的一種,將生理反應看作行為,那麼究竟哪個決定哪個?如果像最後一個理論那樣,又加入了認知評價,變成「行為——意識——意識」,而且生理喚起和認知評價可能只是有時間先後而無因果關係,那最後作為意識的情緒,又是什麼「決定」的?
然後轉入對「自由意志」的討論;以下討論都來源以下這兩篇文章
《你有相信自由意志的自由,也有不相信它的自由》《有一種錯覺叫自由意志》 為什麼要把對自由意志的討論,放到「意識和行為」的討論里?因為在神經科學的視野下,意識被認為是腦活動。如果腦活動的出現要比人的一個動作(例如手指的按鍵)早,那麼就可以認為人是有自由意志的;放到這個提問下就是「意識決定行為」。如果結果是相反的,那麼自由意志就「無法被證實存在」,某程度上,可以認為這是支持「行為決定意識」的證據。神經科學視野下的研究給出了這樣的觀點——行為決定意識
-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神經學家本傑明?利伯特(Benjamin Libet)在1980年代進行了一項經典實驗(Brain, vol 106, p
623),稱自己測量了大腦在自發運動前的準備電位,確定了它們發生在產生意圖的206毫秒之前。換而言之,我們自認為隨機的每個動作,都並非由我們大腦所決定,大腦只不過接受了另一個更有決定權的信號的指揮而已。」 - 「德國人約翰?海恩斯(John-Dylan Haynes)2007年做的另一項按按鈕實驗(Nature Neuroscience 11, 543 -
545
(2008))打擊了我們企圖質疑幾百毫秒是否出於儀器偏差的想法,他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腦成像技術,證實了行為的意圖其實源於頭腦中的無意識加工,這種加工大概在意圖進入意識之前10秒就已經開始。」
所以說這個問題討論不完的........
意識先於行為,行為反過來影響意識。人類的話大腦比較複雜,簡單的說,人類大腦「新腦」和「古腦」並存,皮質是進化較晚的腦,管理語言,邏輯等等。比如你切除大腦額葉,不會影響你的生命。「古腦」,如下丘腦,甚至有激素調節這種缺乏效率的管理模式。它主要和潛意識有關,有時候人沒法了解自己的潛意識就是這個原因。意識決定行為,行為本身及導致的後果再刺激神經系統決定下一步的意識,一切都是一個循環。當然,最早的意識是由外界刺激而覺醒的,恐怕在羊水包繞之時便已開始。
人在做什麼決定的時候,其實是大腦已經做出了決定,意識要晚幾十甚至上百毫秒才產生要做這個決定的念頭
推薦閱讀:
※意識和潛意識發生衝突的選擇機制是什麼?
※佛涅槃後,意識體(靈體)還存在嗎?若存在,以什麼形式存在?若不存在,變成了什麼?
※阿賴耶識是從哪兒來的?
※你們唱國歌時,都在想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