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唐德剛的《晚清七十年》?
我個人認可某位知友的看法,現在出現了一股對主流教育報復性反彈的潮流,例如對國民黨的過度積極評價。除開這些,我們客觀談談唐德剛這本書的價值。
晚清七十年,是徹底改變我對整個中國歷史結構的一本書。最經典的是他對封建制的解釋,引經據典,旁徵博引,堪稱完美經典。和我當年中學的歷史完全不同,並且讓我徹底感覺到中學課本是錯誤的。不知是不是編中學課本的人覺悟了,自從我上了大學後再回去看中學歷史書,階段劃分居然和唐老師劃分一樣了!
唐老師作為哥大歷史系教授,從事歷史教學工作一輩子,到了樓上某些人口中成了不適合當老師。真不知道說這些話的又是哪路神仙。
書名叫晚清七十年,樓上某些人為什麼揪著他對民國共和國的描寫那麼感興趣?是否偏題了?他作為一個海外學者看大陸那幾十年,就好比我們現在看朝鮮,當然是以調侃為主,因為確實可笑。這是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區別,和嚴謹沒關係。要說他插進去的一些段子,可信度還很高,畢竟他才是過來人。
世界上沒有完美。當然,晚清七十年也有不少瑕疵。我曾經看過社科院一個院士指出的晚清七十年的瑕疵,基本也就是一些細枝末節,一共大概十處,無傷大雅,更不會影響作者的論斷。這本書基本是唐老師幾十年教學講義的總結。所以一些證據也停留在那個年代。用新世紀歷史新發現去反駁也沒有意義。最關鍵的是,正因為如此,這本書並不是當下一些網路寫手為了求點擊率,嘩眾取寵,賺人眼球而故意寫的。
歷史學研究也有很多派別,我認為,主流派別,對於信奉哪一個,對於業餘歷史愛好者自身來說,都無傷大雅。總比去網上跟風那些旁門左道要好。所以,這本書,很適合業餘歷史愛好者,了解那段歷史,樹立一個健康的歷史觀,去品讀
剛好在讀,正準備讀完。
首先說個人讀的史書也不多,基本上屬於被洗腦的一代,然後藉助網路發達,自己多翻了些。隨便說說對本書的感受:
1、演講記錄稿。和《南懷謹全集》一樣,就是開始不以出書為目的,上課或交流用演講稿整理而來,這樣讀起來會有所脫節,全書不一脈相承,不過適合分開讀,放床頭有時間就讀也方便。
2、視角比國內同類書更全面,畢竟他對外交史非常熟悉,所以能把各國策略及全貌說得更到位,不似其它書不能說它們錯,但至少角度偏窄。
3、個人情緒表露不少,一定程度上有失客觀。如上一位答題者所言,贊蔣抑毛、武功宗教之說等等,但如果你當聽一位老先生吹牛逼,呵呵一樂也可。但正於此,此書就不是本嚴謹的歷史書。
4、海外歷史學者、傳統歷史學者和共產主義歷史學者的區分,說得挺誠懇的。
5、歷史三峽論的根本在於中國轉型論,從歷史發展與變化分析來看,有不少值得探討之處,個人認為也是本書最好的地方。
有見識,不用心。
唐的文章只適合在酒桌上閑侃,不宜做嚴謹的歷史論文。他做文章太隨意了,經常東扯西拉,不著重點,論證乏力,如《論晚清周期性內亂與洪楊悲劇》,看起來高大上的標題,其內容實在不及格,哪有什麼周全、嚴謹而深入的分析論證嘛!文章開始各種閑扯,然後提到洪楊了起義了,然後,然後居然搞個太平天國年表草草收尾了…
此外,他嫌美國人做論文引注繁瑣,自己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極少甚至幾乎不標註任何史料來源。比如他在《「甲午戰爭」百年祭》提到「二次大戰後的南京國府是中華五千年歷史上最富裕的一個中央政府…」數據呢?來源呢?難道這個算歷史常識?
在我看來,唐德剛給我的感覺是有見識的說書人,不合格的老師。我想知道,有多少人是廖元新讓看的!
可取之處不超過50%,唐德剛身為一個科班出身名門正派(胡適徒弟)居然有這樣的史觀我是非常震驚的。
舉個例子:論帝國主義與晚清外患一章,拿帝國主義侵華行為來類比古代中國的擴張和遠征是極其不妥的,帝國主義侵略建立殖民地基本是建立在破壞原住民文化、屠殺、瘋狂掠奪當地資源,和文化殖民(最典型的參考加拿大和美國的北美印第安)。而古代中國,包括參與的朝鮮內戰,都沒有破壞原生文化、沒有屠殺、沒有資源掠奪、沒有文化殖民(可參考長期作為屬國存在的朝鮮緬甸等國),就算是蒙古(而蒙古獨立後在蘇俄的「影響」下已經全面俄化,比如官方文字用的俄文拼音)這種蔣介石分出去之前都沒有對當地文化和資源造成破壞,僅僅是臣服進貢而已。而且唐德剛作為國外大學的常駐教授長期對外宣揚這些毫不符實的言論,極大的傷害了中華民族的形象。這是最讓我心痛的。——————————
20161221更新:反駁的請舉反例,蒙元滿清不算。20180106更新:
中國連少數民族至今都還保留著自己的文字和語言,你跟我說這和西方世界的殖民統治沒區別?你去非洲看看大部分國家是說法語的,去拉美看看大部分國家是說西班牙語的,去大洋洲看看人家怎麼說英語的,包括北美印第安人說的都是英語,現在北美印第安人的人數佔比自己去查,人家才是北美大陸原本的主人。中國呢,朝鮮半島作為附屬國的歷史你們去查查,上千年了,但朝鮮半島說的都是朝鮮語,不是中文,你們提到的韓劇里古朝鮮用的中文字,那是因為朝鮮那個年代沒有文字,現在的朝鮮字是後來產生的,現在的訓民正音只有幾百年歷史。日本也是這樣。四大文明古國其他三個為什麼說他們的文化斷了,就是因為殖民統治破壞的。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多人急著給自己的國家扣屎盆子,這是什麼心態??真話不說全 假話全不說
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對不對不做贅論,晚清七十年這本書為後世提供了看待問題的另一個角度,假如其觀點更深刻而犀利,那就更足以傳世。
而且其文風是非常獨特的,值得品味。昨天翻了翻,第二章講太平天國的,乾貨既少,見解亦不深刻,用一種海外人士獨有的諷刺口吻談石達開等人,這本書到此為止就不用看了
拿李劍農先生的著作做比較,唐的這本書只能算是連環畫,全是他自己的口水話。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又偏見很深也是胡適,錢穆這一類人的通病,像胡適喊著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唐德剛宣稱研究歷史要心平氣和不帶偏見,袁騰飛要效法錢穆帶著溫情研究歷史,實際一操作起來都是滿嘴跑火車,凡此種種,都讓這幫所謂的海外學者顯得很可笑。
書里最出名的大概是歷史三峽論了,實際上近代歷史要做大轉折已經是愚智共見,這雖然不為錯,但唐以此論出名可以說是名過其實了。
冷靜的像一個在四維空間觀看這段歷史的旁觀者,我不認為他美化或者醜化了誰,只因為他說的跟你心目中的人物不符就是美化或者醜化,那是不客觀的。這本書非常值得讀,至少,在這之前你沒看過有這麼寫歷史的。
首先要說的是,晚清七十年這本書,並不完全是寫清末歷史的書,作者議論時政的內容相當多
唐先生的這本晚清七十年,必須一提的是,他並不是以一種理性公正的態度來寫這本書的。作為一名右派知識分子,他對中共是非常偏激的,因此常常不能做出理性的判斷。舉個例子:【附註】據說彭德懷打完韓戰歸來,立刻就以國防部長身分,下令解散中南海文工團,他的理由是:「今天還能搞三官六院?」
這就是彭張飛,不如周管仲了。須知,咱中國從君主轉民主,這
個「轉型」還沒有轉乾淨嘛!我們的主席,至少還是半個皇帝,
甚或是一個半皇帝呢!皇帝猶存,你彭老總怎能「躐等」去廢除
帝制政體中最重要的制度,所謂三宮六院呢?……試問哪個有權
是不能也,非不為也。可憐的是猛張飛不明此轉型之道。他這位
可敬可愛的「彭大將軍」,後來竟至不能善終,讀史者悲之也。我們姑且不說它說的對不對。這段話既沒有出處,也沒有史料佐證,而僅僅是一段「據說」!請問唐先生,你寫的是明朝那些事嗎!?明朝那些事可以不計成本的戲說,您寫的歷史專著難道也行嗎?比如說他一棒子把共產黨打死,認為它除了破壞之外對中國根本沒有任何益處,還在書中斷言中共最多再活15年(這本書98年出版,今年是几几年來著?),這根本不應該是作為一名以客觀為基本立場的歷史學者該有的態度;再比如說他把中國民主自由的希望寄托在台灣身上,認為中國大陸已經沒有希望,只有台灣才能以民主革命讓中國實現現代化,而台灣現在什麼情況我們都清楚,綠黨執政後甚至連自己是中國這一點都想要拋棄。當然,唐先生所著很大一部分是寫實。他在文革時期曾以交換教師的身份回國執教美國史和國際史,對文革時期的文化破壞和個人崇拜非常痛心。我們都知道中國共產黨治下的中國有著多如牛毛的問題,有些甚至威脅到了這個政權的根本,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他的看法沒有錯,但是唐先生的依然是有很大問題的,他對中國的印象一直停留在70年代以前的毛澤東時代,內戰,專權奪利,文革,大躍進就是他對大陸的印象,一直到這本書出版的98年也沒有改變,從這點上說,唐先生的這本晚晴七十年是有些方面是非常不嚴謹的。唐先生自己在書中寫到:歷史家應該實事求是,心平氣和,不應該為某一時代的喜怒哀樂所局限而筆端常帶感情,但他自己可能也並沒有很好地做到這一點。因此望所以給各位一個建議這本書在看的時候,一定要理性思考。必須說的是唐先生對我國古代史的根底事非常深厚的,他把握古史發展脈絡非常清晰。筆者非常贊同的唐先生的 晚清七十年 中的看法有二,一是他對馬克思主義史觀的抨擊,二是他對毛澤東的政策問題的分析。歷史專業的同學應該都知道歷史學上的「五朵金花」,其中一個,是中國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奴隸社會。馬克思不是神,他生活在一個半世紀以前的歐洲,事實上,他對東方世界的看法未必正確。可以說,中國歷史上並不存在馬克思所認為的奴隸階層,也不存在奴隸社會,這一點現在在歷史學界已經是基本默認的事實了,各位可以翻翻自己的中學歷史課本,教材對中國奴隸社會這一個題目是一筆帶過,避而不談,考試也不考的。唐先生早了大陸史學界二十年提出了這個看法(也可能是因為他身在海外,不處於中國大陸統治之下的原因吧,畢竟大陸的歷史學是帶有強制性的,不允許其他觀點的)。此外,我覺得他對毛澤東的看法是很有見地的。他認為,毛澤東對中國傳統的封建統治的理論非常精通,但是對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卻一知半解,因此他雖力圖變革中國,卻到頭來沒有讓中國有多大轉變,中國依然是那個窮困落後的中國,依然是專制獨裁的中國。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是從改革開放開始的,我們今天的社會和40年前之所以有巨大的不同,是因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的巨大成果,而在這之前,中國一直停滯不前。
這書剛讀了十分之一,就目前來講,作者某些視角是可以啟發讀者的。但是唐對於某些歷史人物的評價,實在是太隨意了,在我看來,完全沒有史學家應有的嚴謹。畢竟作者也自認是史學中人,知道這是在寫歷史,而不是在說評書,從這個角度講,我認為作者寫作方式有嚴重的問題。本書尚未讀完,其餘等讀完後再來修改。
作為一個歷史學家來說,寫這書是很不嚴肅的。第一,寫的是過於晚近的事兒,歷史學家一般不願涉及太近的事兒,當然,這並不算禁忌,理論上還可以秉筆直書。第二,寫與同時代政治直接相關的過於晚近的事兒,這已經談得上不嚴肅了,後世一般會認為觀點值得商榷。第三,寫與同時代政治直接相關的過於晚近的事兒,且以此對同時代政治人物(與作者生卒有交集,且存在利益相關)進行臧否,這怎麼都是不嚴肅了。
有關這書的具體內容,不做評判,因為涉及一個立場問題。而歷史學家不宜研究過於晚近的歷史(特別是從很宏觀的角度)恰恰是因為不能有一個客觀的立場。所以對這本書價值的判斷,我個人認為,應該從選題的合理性入手,而不應從內容入手。當前在世的人距離此書所寫的時代,依然有過強的立場相關性。如果是研究清初七十年,價值就能高不少。知乎不適合討論這種問題,都是些什麼回答啊!不嚴謹不客觀不切合作者時代和思維局限性去評價。唐雖然不齒毛,但是至少唐是站在所謂的「中華民族」的立場去考慮問題的
寫的很好。是大歷史學家的手筆,前面說他吹牛逼的,我覺得易中天于丹才叫吹牛逼,人家是搞考據的,每句話都是有根有據的。對歷史的見解很獨到,說了很多史實。非常好。
只是淺見,不當之處,還請指教,謝謝!從學術角度來說,不夠嚴謹,算不得歷史學科中的一流著作(不過二三流),但部分觀點亦有可取之處,即是專門研究晚清史的也會有所得,更遑論非專門研究此段歷史及一般歷史愛好者了。拋開學術來看此書,是一本相當成功的暢銷書,文風挺吸引人的,內容關注度也挺高,非常適合閑暇之餘看看。
看完了這本書,談談自己的愚見,供各位消遣。首先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印象就是前後貫穿,從整個歷史的角度看問題,唐老的觀點不僅僅在當代,還在整個歷史進程中。這一觀點很是新穎,與黃仁宇的大歷史角度很是相似。在本書的謀篇布局上唐老也很有特色,先是為讀者提供一些基礎性的知識,不致於使讀者一開始就感到艱苦晦澀,有了繼續讀下去的興趣,在時間進程上則是以傳統的觀點即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洋務運動—甲午海戰—百日維新—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為主,在這樣一個框架里進行史料的填充與觀點的表述。
其次,唐老作為國外的作者,在闡述事實時不用太受到政治的影響,因而在表述時可以對一些事實很好的進行解釋,能夠更真實的傳遞歷史事實,同時對當前發生的一些事進行調侃。使得本書在閱讀時也可以感受到歷史的溫度。一些新穎的觀點可以通過書傳達給讀者,引起讀者進一步的思考。
最後,本書畢竟是唐老上課時做的講本彙編在一起,雖進行了許多修改,仍不可避免的出現一些失誤,但這並不能夠影響其成為一本優秀的歷史著作,是值得一讀的。就四個字:不可不讀。
解釋一下,什麼書不可不讀,啟發新觀點,引領新思潮,打開過去沒有的認知的一本書!
覺得寫的很不好,文筆不行,和計程車司機吹牛逼差不多
嘩眾取寵的段子手,通篇沒主線,據此判斷其是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剛看兩本,台灣未刪減版本。第一個概念「中國無封建社會」就讓我懵了一下。嘿嘿,反轉的感覺很不錯喲。至少看事情的高度提升了。
推薦閱讀:
※萬曆三大征之朝鮮之役,如果明朝只派努爾哈赤去跟日本人拼,戰果會如何?
※都說易經是從河圖洛書中演化來的,查了下,河圖洛書甚至易經都有可能是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就有,那麼問題來了?
※如何看待東南衛視思享2018關於中國與世界未來的觀點?
※有哪些關於歷史上普通人生活的文獻記錄?
※怎麼評價明朝這個最後的漢人大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