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膚色有多少取決於遺傳,有多少取決於地理因素?
科學研究表明,不同人種的膚色與當地日照量有關。可是又因為基因分為了白種人黃種人?為什麼印度人皮膚黑卻屬於白種人?具體是如何區分的?
人類膚色的確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總體來說緯度越高,當地的人類膚色越白。較少的光照下,淺色皮膚能夠吸收更多的日光,讓其中的紫外線促使人體生成更多的維生素D,以供骨骼生長和鈣質吸收。至於人種的劃分,是基於傳統的體質人類學(一系列的顱骨指標)。白種人內部分歧也相當大,比如北歐的諾迪克類型大多體格高大,金髮碧眼,皮膚白皙。而地中海類型身高就矮很多,也絶少金髮碧眼,皮膚也不那麼白皙。黃種人內部分歧也很大。至於遺傳因素,一個基因SLC24A5,明顯地促成了歐洲的淺膚色。而與亞洲人無關。而這個基因歷史大約只有1萬年曆史。詳情參考《科學》316卷364頁 .2007,及美國體質人類學學會會議論文集。至於分子人類學的結果與體質人類學也相似,但是並不存在絕對的一一對應關係。歐洲人的主流y染色體單倍群是R1a,R1b,I,中國漢族的主流單倍群是O3。
但是在金髮碧眼最為高發的芬蘭人及俄羅斯人中,N(N1c-tat)是他們重要的y染色體單倍群。此單倍群同樣在很多北亞人中高發(雅庫特人中N1c-tat佔90%以上),在中國人中也廣泛而低頻的存在。
在線粒體DNA的研究也類似。另外,關於梁海的回答,補充介紹一下達羅毗荼人(Dravidian)曾經分布很廣(包括伊朗大部和伊拉克的部分地區)。並且第一個跨入文明的民族--蘇美爾人也可能屬於達羅毗荼人。補充矮黑人種,又叫尼格利陀人種(Negrito)。傳統體質人類學被劃入黑色人種。非洲黑人對他們是有認同感的。但是尼格利陀人種中的日本阿伊奴人看起來卻像高加索人種。在新石器時期以前華南發現的人骨其實都是與尼格力陀人種類聚的,換取話說就是考古上不支持史前華南人類是蒙古人種遠東類型。以分子人類學的觀點,尼格利陀人種除了膚色以外與非洲人毫無共同點,也是屬於出非洲的世系。黑非洲的獨特單倍型是A,B。這兩種單倍型只出現在非洲,出非洲人類中沒有發現。關於分子人類學的科普可以看:1.譯言上的 人類是如何遍及這個世界的?譯言網 | 人類是如何遍及這個世界的?2.復旦嚴博士的視頻 人類學、族群、姓氏和Y染色體人類學、族群、姓氏和Y染色體幾萬年前,是地理因素決定了遺傳因素決定了膚色。
王宇說得沒錯,從遺傳角度,是由在細胞膜上的離子通道蛋白質 SLC24A5 的量決定的。
這個量為什麼變化,一方面是因為人需要陽光激活維生素 D,
一方面,紫外線能誘發基因突變:260nm 左右的輻射被鹼基強烈吸收,造成相鄰位置上的嘧啶之間產生光化學融合,這樣一來就不能進行鹼基配對,DNA 複製過程就會停止。
所以就需要保護機制來平衡。
保護機制可以有很多(比如動物的體毛),對於人,可惜,因為各種原因,只有一種保護機制存留下來,就是膚色。所以在赤道附近的人膚色最黑,得皮膚癌的比例最少(最常見皮膚癌出現在皮膚最白的腳跟處),而同緯度澳大利亞的白人得皮膚癌的比例相當高。這是先天的。
後天就是人會被晒黑。這是因為角化細胞(keratinocytes)被紫外線曬死後會釋放黑素細胞刺激素(Melanocyte-stimulating hormone,MSH),刺激黑素細胞釋放黑色素保護角化細胞。
但是自打人發明了衣服這玩意,膚色上的進化就不是由地理因素決定的了。
最後說,印度是所謂的高加索人種,這個是兩百多年前由某德國人(Johann Friedrich Blumenbach)根據骨質特點把全世界人種分出的這個豬頭類。至於為什麼叫高加索,應該是他用的那塊最有代表性的人頭骨是從高加索山南發現的。膚色只是次要的。
後來才開始強調了膚色的概念。尤其是在美國,就變成了白人的同義詞:美國移民法規定只有白人能移民入籍,有印度人以自己是高加索人種上訴,高院說,法律上的高加索人是常識上的高加索人,不是科學上的高加索人。
從一個扯蛋到另一個扯蛋。這裡我僅僅簡單解釋一下所謂「印度人皮膚黑卻屬於白種人」的問題:
一般認為,印度的土著居民是膚色較深的達羅毗荼人(Dravidian),而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前後的數百年間,來自歐洲的淺膚色雅利安人(Aryan)入侵了南亞次大陸,將土著居民的主要勢力排擠到現在的印度南部,同時與土著居民混合。
如今,印度的人口主要是由達羅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混合而成的,還包括晚些時候入侵的突厥人、阿拉伯人等,以及印度東北部的蒙古人種。於是膚色從深到淺一應俱全,基本上北部居民膚色較淺、南部膚色較深。根據 CIA 的《The World Factbook》內記載的 2000 年的數據,印度人口包含 72% 的印度—雅利安人、25% 的達羅毗荼人、3% 的蒙古人等其他人種。所以如果覺得印度人皮膚黑,大概只是注意到了膚色較深的人。簡單來說,一個人能有多白,由DNA決定,能有多黑,則由光照決定。
用黑人、白人、黃種人這種依膚色分類法的話,則還應該有一個介於黃種人和黑人之間的「棕色人種」,也就是所謂的「四分法」——當然,不是印度人、南美人啦,而是南太平洋土著。因為膚色容易改變,其實依面部形態來識別人種比較靠譜:深眼窩、高顴骨、高鼻樑的是高加索人種(白人);面部扁平,或曰「柔和」的的是蒙古人種(黃種人),如果一個人內眼角被上眼瞼起始端遮住(學名內眥褶),也可基本認定TA是黃種人,白人和黑人有此特徵的非常少見;鼻子塌而寬,闊口,下巴比較方的是尼格羅人種(黑人)。其實這題目適合法醫人類學家來回答吧,那群人挖到面目全非的屍體,就會把肉煮爛,根據顱骨來判斷性別、人種和膚色,然後進行面部重建。王宇及梁海,就此問題的回答,均有資料支撐,讓人長知識,我都贊成。
但阿萌之問,還在膚色有多少取決於遺傳,有多少取決於地理因素?
依據王宇和梁海的回答,我的猜想是:人的膚色首先由地理因素決定,在人的地理因素不變時,基因遺傳不變,代代相因。 由於人的遷徙自然環境因素的改變,與其他膚色人種的雜居繁衍,遺傳基因都會因自然環境的改變或與其他人種的雜居繁衍,發生緩慢的改變。這和家畜由野生馴養而來,各種行為習慣及體態骨骼均會發生改變的道理是一樣的。 至於一個人群或一個家族,有過多次遷徙,又與其他民族雜居繁衍,現在膚色不純,不純到何種程度後,基因中有多少是遺傳的,多少是環境影響或其他人種的,這恐怕就需要專業的研究者來回答了。人的膚色決定因素為:
- 黑色素的含量和形態;
- 皮膚結構。
======================================================================
黑色素含量和形態決定了膚色深淺。- 人類皮膚含有褐黑色的黑色素,紅色的氧化血紅蛋白,藍色的還原血紅蛋白和黃色的胡蘿蔔素 4種生物色 素。胡蘿蔔素為外源性色素,主要通過飲食攝取,其餘 3種為內源性色素,由機體自身合成。
- 對黑種人,黃種人 及白種人的皮膚的黑色素含量和形態進行比較發現黑種 人黑色素顆粒最大,呈棕色,棕黑或黑色;黃種人黑色素顆粒較黑種人小,較白種人略大,呈淺棕色,棕色或棕黑色; 白種人黑素顆粒較細小,呈淡紅色,黃紅色或紅棕色。
由此可見,天生遺傳的皮膚各種色素含量和類型決定這我們的膚色。沒辦法,天生沒有白人那種黑素類型。
膚色結構差異影響著膚色的變化。- 表皮層又分為角質層,顆粒層,有棘層和基底層。
- 角質層是位於體表的死亡的扁平細胞。當角質層過厚或含水量低
時,皮膚反射光線的能力降低,導致皮膚呈現黯淡的膚色;
- 源於表皮基底層中的黑色素對光線的吸收能力最強,黑色素含量越多則呈現的膚色越深;
- 還有,真皮中的血管充盈度不夠或血液循環不暢,則血色素凝聚或者含量下降導致
膚色暗紅或蒼白;
- 真皮中的膠原纖維賦予皮膚張力和韌性,其分布不均勻或結構變化將導致光線不能被均勻
的反射而使得膚色不均勻且沒有光澤。
======================================================================所以,想改變膚色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去角質,皮膚才能透亮
- 控制皮膚的黑素含量,皮膚才能變白。
- 增加皮膚中血色素,補氣血,皮膚才能紅潤。
- 增加膠原蛋白,皮膚才能有彈力,有光澤。
推薦閱讀:
※人一天會踩死多少只螞蟻?一年呢?
※那些「長大後你就知道答案了」的問題,現在知道了么?
※以人類現有的力量想要滅絕一種生物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