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27是否為「優秀的平台」?被中俄魔改出 蘇-35 殲-16 等型號,他對其他三代機的優勢體現在哪?

一直有傳說蘇27系列機體結構強度長,滾轉性能差,機身冗長,為什麼中俄兩國再四代機來臨之前,沒有開發其他重型雙發三代機,而是不停的對這個這個上世紀80時代的老平台做文章呢?


四代機中就三款重型機,其中一款還TMD是空軍不裝備的。

這三款重型機基本上都被狂黑。

黑蘇27就是滾轉不行,爬升不行。

黑F15就是氣動不行,推足磚天。

黑F14就是變後掠翼設計落後,結構複雜……

當然我只是簡單說說,還是有很多其他原因的。

且不論蘇27是不是一款優秀的平台,2006年以後全球就兩種重型機平台蘇27和F15。

如果不是實在沒錢,中國也不介意把殲10拉長加大,改成雙發,進氣道側移順便加上隱身。

等等,好像有什麼不對……

蘇27和F15研發的哪個年代,絕大多數國家就已經開發不出來三代重型機了,

而到90年代,如果中國需要一款改進潛力足,大小又非常適合大國的重型戰鬥機,蘇27是唯一的選擇,事實上也正是如此。

只要氣動好,改進潛力大,什麼不能改?

結構強度不行?要!上新材料!

飛行性能不足?加!推足磚天!

電子設備不行?錢!上有源!

導彈不行?來人,把我哥的PL15和PL10給我拖過來……

蘇27的終極改進版殲16打中國最早進口的蘇27SK說一打十都是少了。

簡單地說,90年代中國有且只能選擇蘇27。

一方面,受限於經濟原因,中國只能購買,研發投入資金實在太多

另一方面,受限於政治因素,中國只能選擇購買蘇聯戰鬥機,廢話,除了歐美蘇其他還不如中國呢。

最後,因為機體原因,在米格29和蘇27里只能選擇蘇27。

所以中國購買蘇27,一方面是現實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站在軍方角度的無奈選擇。

如果能買得起F15而且美國賣的話,我想他們是真不介意也買一些的。


蘇27是為數不多的一款重型戰鬥機,這相對大部分國家而言都是有優勢的(能自己造戰機的國家),目前能造或者仿造加自我改進重型戰鬥機的國家屈指可數了。相對於輕型,中型戰機,重型戰鬥機航程遠速度快航電多,能國土防空也能遠程對空對地奔襲主動打擊敵人國家,航程遠可以把更多更遠的目標納入攻擊範圍,甚至能攻擊敵人本土戰略打擊打擊敵國,能打超視距能狗斗還能做截擊機第一時間趕到熱點地區,畢竟兵貴神速,重戰鬥機雙發動機一般最大速度比輕型有優勢是肯定的了,狗斗之王16的實戰最高速度才1.6馬赫,作為大面積國土的國家做截擊機非常吃力。

如果信息化系統做得好重型戰鬥機就是僅次於預警機的一個信息處理節點(意義重大,f35就是奔著這點來的),航電種類多直接影響態勢感知,機身容量多少直接影響以後更新的效果。不過蘇27在國內多少有點神話了機動性,人們下意識的認為蘇聯氣動布局就是比美國好。其實蘇27中央升力體布局美國再f14上就用過了,蘇27邊條翼翼身融合和電傳是很棒的組合,但是這個先河是f16開的,蘇27的中央升力體布局能在蘇聯發動機,材料等綜合航空水平落後美國情況下依然能緊貼美國,某些指標各有所長已經非常了不起了。蘇27機動性其實有很多缺陷,特別是跨音速高g機動時性能會跳水,但是得益於氣動布局亞音速卻有很好的表現。評價他時必須帶上他一輩子的對手f15才行,15這玩意國內爭論挺大的,有人說它就是一個二代半戰機,因為它沒有翼身融合,沒有邊條翼,電傳飛控,靜不穩等等三代機元素,但是近幾年來演習發現他們兩個改進型號的機動性也是各有所長,甚至15對上配有矢量發動機的蘇霍伊居然高速高過載接敵機動性上還佔有主動權(美式戰機在很多高度速度區域的角度度衰減量低),蘇27的優勢區域要0.6馬赫才開始明顯,並不是國內媒體描述的那麼神奇,當然駕駛員是三哥,即使是矢量發動機的蘇30mki也沒用了。。。總的來說從氣動布局來說近距離戰鬥而言重型機近距離狗斗和16這樣輕型機是很吃力的,無論是15還是27都有輸給16的記錄,1992年希臘招標狗斗演習16壓制了當時熱門的蘇27,但是不選重型選輕型這種決定我不知道值不值,國土面積小的國家16確實夠用了。但是相對16 29之類的輕型戰機而言27和15這類重型戰鬥機在超視距,大規模空戰實戰中對輕型戰機有絕對制空權和制信息權的優勢,這就是為什麼無論米格29和f16狗斗多厲害,但是只要條件允許當主力制空的永遠是15和27,很簡單舉個例子,拋開各國質量差距來說,就比蘇27和米格29之類的輕型戰機的雷達大小和航電種類就知道了差距了,大還是有大的好處的,捨棄一點狗斗性能(相對16這樣輕型狗斗機來說)換回來的是全空域和大範圍的制空權,值了。態勢感知如此重要的今天重型機擁有絕對制空主動權。特別是國土面積大而且想擁有攻勢制空思想(非常重要,直接判定一個國家空軍發展路線)的國家,蘇27之類的重型戰鬥機必備,真正的大國重器。我們應該慶幸當年我們沒買米格29,買了的話會哭死的,天天喊沒油會鬱悶死的,我國航空業能神速發展到今天緊追美畜的實力都是從自己開始學造蘇27開始的,好的武器不能光買,得學著自己造,即使花更多的錢也要,那是一個國家空軍的未來啊!如果當年我們不學習造27那我們今天絕對不會有殲20,學造蘇27可以說是我國進入信息化三代機時代的起點和造四代機的入場券,總結來說蘇27確確實實是一款好飛機撐起我國空軍的功臣。

但是27從出生到今天眾多改進型號並沒有碾壓同種機型,即使是被神話的機動性也是如此(當然,也沒幾個同種類,能自己照重型戰鬥機的國家沒幾個),而且因為科技水平差距目前越來越不夠用了,後繼改進型號對應美式戰機的改進型號也顯得吃力,特別是信息化數據鏈,航電,電子戰方面,現在歐美爛大街的AESA的時代下,俄羅斯號稱終極側位的蘇35居然還是用PESA。。。我國殲16應該是用AESA也算是給蘇霍伊和西蒙老爺子掙回面子,在信息化時代空戰體系下重點是航電數據鏈,我們改裝蘇27的潛力會慢慢大於俄羅斯,但是氣動布局之類的還是俄羅斯研究得深,人家用蘇27為平台也做了很多實驗機來測試。總的來說蘇27的航電問題無論是當年還是現在的改進型號和歐美的差距(初代雷達業界統稱殘次品)都是是國力問題並不能說明蘇27平台不行,它還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平台之一,你看蘇57還在用中央升力體布局就知道蘇27影響有多大,真不知道該說俄羅斯技術不行了還是說西蒙老爺子的蘇27太牛逼好了。

總之作為美式裝備粉同時又是紅褲衩的我對蘇27充滿敬意,如今我國四代機還沒有大規模列裝(和平時期省錢研製下一代划算),蘇27還是支撐我國空軍的脊梁骨,傳奇還在繼續,老人家牛逼之餘也辛苦了。還是那句,老兵不死,也沒那麼快凋零。


挖坑,12號左右填。

開頭慣例,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題主忽略了一個關鍵事實,那就是蘇聯時期實際上存在蘇-27的替換者。

那就是蘇聯的第五代雙發重型戰鬥機(MFI),米格設計局的產品1.42。其驗證機產品1.44趕在蘇聯解體末期完成,如果蘇聯沒有解體,MFI可能在90年代後期裝備蘇聯空軍。

MFI計劃已經沉淪於歷史之中,只留下孤零零的一架產品1.44驗證機供人憑弔。

如果蘇聯沒有解體或者晚10多年解體,那麼現在被俄羅斯做文章的機體極有可能是MFI了。

所以俄羅斯長期搗鼓這個70年代設計的老平台的原因是他們80年代設計的新平台沒錢繼續搞了。

然後再來說蘇-27是否為「優秀的平台」,我覺得解答這個問題有兩個關鍵點:

一是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二是把「優秀的平台」定義清楚。

什麼是「優秀的平台」,如何來定義「優秀」?

舉個例子:50年代後期的蘇-7型殲擊機,發展出了專用的對地攻擊型號蘇-7B(蘇-7B是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蘇聯空軍的主力攻擊機),而同期的米格-21型殲擊機則沒有專用對地攻擊型號量產。那麼能說蘇-7是比米格-21更優秀的平台嗎?作為殲擊機的蘇-7隻生產了百餘架的數量,遠遠無法和總產量上萬架的傳奇殲擊機米格-21系列相比。兩者誰是「優秀的平台」呢?

蘇-7BKL型飛機,圖片轉自維基百科SU-7條目。

因為蘇-27發展出了多種衍生型號(尤其是注重對地攻擊的多用途型號),所以我們就能說它是「優秀的平台」?

我再舉一個更誇張的例子:

蘇聯的米格-23系列殲擊機於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裝備部隊,而美國的F-15系列戰鬥機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裝備部隊,米格-23和F-15基本上可以認為是同一時期的裝備。

蘇聯空軍裝備的米格-23MLD型殲擊機,背部加裝了箔條/熱焰彈發射器。

米格-23的對地攻擊型米格-23B在殲擊機型號米格-23S交付後不久就投入生產,其後又繼續發展了米格-23BN、米格-27系列攻擊機。殲擊機型也發展了米格-23M、米格-23ML、米格-23MLA/MLD等重要改進型以及米格-23UB雙座教練機,還在米格-23ML基礎上發展出了截擊機型號米格-23P。

蘇聯空軍裝備的米格-27M型攻擊機。

而從1974年開始批產到1987年停產為止,F-15隻發展了A/B/C/D四型制空型戰鬥機,其中B/D為A/C型號的雙座教練型。在F-15E「攻擊鷹」雙重任務戰鬥機交付之前F-15系列沒有注重對地攻擊的型號。

自稱「沒有一磅重量用於對地攻擊」的F-15戰鬥機。

如果一位軍事愛好者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米格-23是比F-15更優秀的平台,因為米格-23發展出了包括攻擊機型號在內的多種衍生機型,這個理由能成立嗎?

答主認為不能。

再說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這個點,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蘇-27飛機毫無疑問屬於達到世界主流水平的新銳第三代戰鬥機,而在即將進入21世紀20年代的今天,即使是蘇-27飛機的重大改進型蘇-35,在F-22、J-20這樣的第四代戰鬥機面前也過時了。

得益於部分隱身技術的應用,蘇-35S的正面RCS從蘇-27的約15平方米減少到約4平方米(無外掛),但依然無法達到採用外形隱身設計的第四代戰鬥機的水平(正面RCS0.1平方米左右)。

不具備隱身性能讓蘇-27系列飛機的戰術價值驟然降低。

對今天的中國來說,戰鬥機領域存在現成的「優秀的平台」,那就是J-20飛機。

現代戰鬥機發展的趨勢是從「多機多型」到「一機多型」再到「一機多能」。

所謂「多機多型」,就是多種機型對應不同的任務類型,一個國家的空軍可能同時裝備戰鬥機、截擊機、攻擊機、戰鬥轟炸機,甚至同一類型里還包括不止一種機型。在一代機和二代機早期,這種情況非常普遍。

而「一機多型」則是進了一步,強調戰鬥機應具備多功能的能力,在一種飛機基礎上通過更換部分航電設備,承擔多種任務類型。部分性能比較先進的二代機和早中期三代機,已經可以通過更換部分航電設備兼顧多種任務。

最後「一機多能」就是只用一種飛機型號,不用調整硬體就可以兼顧多種任務類型,成為真正的「多用途戰鬥機」,後期型三代機和四代機,而J-20作為新型四代機也展現了很強的多用途特徵,比如機艏下方的EOTS裝置,較大的載彈量和航程。

J-20飛機可以替換目前我國裝備的二代、三代戰鬥機、戰鬥轟炸機,是符合中國空軍「攻防兼備」戰略的理想機型,也是未來20年內中國空軍最重要的機型。


首先,蘇27好是因為中央升力體好,因為講真MiG29也在用幾乎相同的構型,甚至說的更狗血一點,蘇聯早期三家競爭四代機的時候,幾乎是茹科夫斯基中央空氣流體力學研究院先出構型,然後讓三家自己做型號。這種欽定外形的行為反映出前蘇聯/俄羅斯航空工業領域的細分程度如此之大,進而導致俄羅斯很多航空專家不看好J10、J20鴨翼的言論因為完全不在其專業範圍內,而沒什麼鬼用or幾乎是純粹胡扯……

而蘇27的升級路線,主要是在這一結構上的進一步完善,講的豪放點,就是一步步的放寬靜不穩定性,包括加鴨翼,換矢量控制系統,升級航電火控。講的細緻點,就是除了本身有多達40多架的以T-10-XX為序號的定型前後的普通試驗機以外,Su-27系列定型後還有T-10U、T-10K、T10KUB(Su-33的原型),T10E(殲擊轟炸機試驗型),T-10M(Su-30MKK和MKI的原型之一),T-10PU(Su-27UB、Su-27PU原型機),,T-10V(Su-34原型)、以及T-10S(Su-27s)、T-10SK(Su-27SK)、T-10UBK(Su-27UBK)等等等根據是否艦載,單雙座,改改外形,改改飛控的改型試驗機/試驗生產型機系列

!!!記住這是系列,比如說T-10M-4是靜力實驗飛機,而T-10M這個試驗系列有多達12架,這意味著,蘇霍伊設計局大概造/改了有上百架Su-27系列各類試驗機養著玩兒~~~~)……

出現這麼多亂點科技樹的原因,完全是因為西蒙諾夫當年T-10-7另起爐灶的時候吃到了甜頭(P408,某書)……

所以,沈霍伊(601所)干不過蘇霍伊也不是什麼不可理解的事情……畢竟你既沒有這麼多錢、這麼多時間和這麼多人攢這麼多不同的構型,自然也就沒法實證出某個構型的好處來……

原先因為俄羅斯缺錢,只能根據國外用戶的需求攢飛機(比如說中國的MKK就攢了T-10PU、T10S、T10M的部分部件),再加上伊爾庫茨克和共青城的矛盾,所以一直沒有完整的統一Su-27系列的升級路線,現在先是通過Su-30SM(Su-30MKI自用版)和Su-30M2(Su-30MKK/MK2自用版)統一高端的戰鬥機/戰鬥轟炸機配置。但由於這兩個很大程度上只是兩款出口型武器的自用版,多多少少還是沒有體現出俄羅斯的需求。

所以,Su27系列的發展史才會逐步過渡到俄羅斯真正想搞的Su-35和Su-57。


要不然怎麼說T-50是完美版Su-27呢。


蘇27真如傳說是一款優秀的平台嗎

是。

他的結構強度和滾轉性能很糟糕嗎?

結構強度是前幾個型號的問題。

飛機又不是光靠滾轉吃飯。

他對其他三代機的優勢體現在哪?

載荷航程大,升力係數高。

為什麼中俄兩國再四代機來臨之前,沒有開發其他重型雙發三代機

首先,Su27潛力很大,增加一些推力、改善一下結構,就是很不錯的制空機。

其次,蘇聯沒有足夠的資源,Su27基本型把毛病修好,應當都是80年代末了。

至於中國,在四代機來臨之前(90年代中期以前),有飛機使就不錯了。


為嘛在su27上不停的修改呢?毛子是沒錢,沈霍依是沒本事。


我舉個反例

日本的心神,滑跑了好幾次才飛起來,然後牛皮吹的震天響

這個飛機和米格21的重量差不多

也就是說他基本沒有改進的空間,四代機的先進航電設備是不可能塞進去的


一個超級大國上個世紀80年代研發的怎麼就成了老平台了……


因為強弱是一時的事兒,而美醜是一輩子的事兒


蘇27被眾位詬病的是啥?機動性在特定領域有缺陷,比如滾轉略差,跨音速陷阱,抬頭性能差之類的。但是各位注意啊,這蘇27作為一款重型空優戰鬥機,這些狗斗指標可不是它最重要的考核點啊,重型戰鬥機最關鍵的幾個指標它可都是優秀的啊:

1,推力足夠大,速度足夠快;

2,載油量極大,作戰半徑極大;

3,負載極大,擁有超過10噸的載彈量,火力極為兇猛;

4,因為是重型機,機內空間大,航電升級潛力巨大(蘇聯當年電子工業落後確實沒的洗,但是各國引進之後都可以比較輕鬆的給蘇27換上最先進的大口徑雷達等航電設備,而那些輕型飛機怎麼改也無法裝高檔航電,要麼是機頭空間太小,要麼是空間不夠,電力不夠)。

所以,蘇27確實一款優秀的作戰平台,完全達到了重型空優戰鬥機的要求,主要作戰方式就是超視距作戰,對於近程狗斗的要求並不高(只是相對一些頂尖的輕型狗斗飛機而言,普通三代飛機狗斗也贏不了它)。

至於中俄為什麼不研究其他三代機?很簡單啊,中國90年代在補課,研發輕型三代機鍛煉隊伍,鍛煉好以後直接上四代了。至於俄羅斯,90年代在鬧家務,飯都吃不飽了,等有點錢以後也是直奔四代機去了,幹嘛還在三代機上繼續折騰?


擁有較強的實戰經驗。非洲空戰之王

比如東非蘇式戰機亂斗

衣索比亞雖然是非洲最貧窮國家之一,但高度重視空中現代化建設。1997年,衣索比亞耗資約1.5億美元,從俄羅斯購買了8架現代化的蘇-27戰鬥機。在1999-2000年衣索比亞與厄利垂亞的邊境衝突中,衣索比亞蘇-27戰鬥機多次打敗厄利垂亞的米格-29戰鬥機,成為聞名非洲的現代「空戰之王」。

惡戰米格-29編隊

厄利垂亞是1998年夏購買了10架米格-29戰鬥機。1999年2月25日上午,4架米格-29戰鬥機空中巡邏,突然發現2架蘇-27戰鬥機,便開始攔截作戰。

蘇-27先進的雷達探到米格-29戰鬥機後,衣索比亞飛行員試圖返航脫離。然而,求戰心切的米格-29戰鬥機編隊不顧距離遠,迅速發射了多枚蘇制AA-10導彈。AA-10是雷達制導的中距離空戰導彈,射程約40公里。

衣索比亞蘇-27編隊發現導彈殺來後,立即發揮自己長處,機動規避,逃脫了AA-10的追殺。

蘇-27編隊長機決定反擊,向米格-29編隊連續發射了多枚AA-10導彈。然而,由於距離遠等原因,AA-10導彈沒擊中任何米格-29戰鬥機。雖然如此,米格-29編隊也不得不終止進攻。這時,蘇-27編隊再次開始了導彈攻擊。一架米格-29被AA-11近距離格鬥導彈擊落。這是衣索比亞蘇-27戰鬥機部隊第一次擊落米格-29戰鬥機。

厄利垂亞米格-29戰鬥機部隊沒有氣餒,繼續尋找戰機。次日,一架米格-29戰鬥機為米格-21戰鬥機編隊對地攻擊提供空中護航,遭到一架蘇-27戰鬥機攔截。米格-29戰鬥機再次被擊落。

飛鳥重創蘇-27

邊境衝突仍在繼續。2000年5月16日,厄利垂亞空軍展開反擊,派出米格-29戰鬥機編隊支援對地作戰。蘇-27戰鬥機編隊發現空中目標後,展開空中攔截。其中,一架蘇-27發射了一枚AA-10中距離導彈,成功擊中了一架米格-29。那架米格-29受到重創後,不得不搖搖晃晃地往基地逃去,最後通過摔機著陸方式迫降阿斯馬拉基地。

兩天後,厄利垂亞防空部隊發現衣索比亞米格-21戰鬥機編隊,急忙命令兩架米格-29升空攔截。米格-29編隊升空後,長機發射了多枚AA-10導彈,但性能差得很遠的米格-21沒有被擊落一架。

雙方開始進行近距離格鬥。米格-29使用航炮擊落一架米格-21。幾分鐘後,衣索比亞兩架蘇-27戰鬥機趕來增援。然而,一架蘇-27還沒來得及空戰,就與一隻大鷹撞上了。這架受了重傷的蘇-27不得不退出戰鬥,這是蘇-27戰鬥機首次作戰中受到重創。

剩下的一架蘇-27雖然勢單力薄,但威力依舊,使用一枚AA-10導彈擊落了一架米格-29。

從此,屢戰屢敗的厄利垂亞米格-29戰鬥機部隊越來越謹慎,很少與蘇-27進行空中廝殺。

蘇-27是非洲地區最現代化的戰鬥機之一。在衣索比亞與厄利垂亞整個邊境衝突中,衣索比亞蘇-27戰鬥機多次進行空中作戰,一直保持著空戰不敗的紀錄,成為聞名非洲的「空戰之王」。

橫掃索馬利亞教派武裝

幾年後,衣索比亞蘇-27再次揮殺非洲東北部戰場,但不是空戰,而是對地攻擊,成為「攻擊機」。

衣索比亞蘇-27戰鬥機是在2006年12月24日開始協助索馬利亞政府軍空襲教派武裝的,成功地迫使教派武裝解除對退縮南部城鎮拜多阿政府軍的圍剿。這時,衣索比亞總共擁有大約15架蘇-27戰鬥機,成為非洲地區空中作戰實力極強的拳頭部隊。

在為期一周左右的時間裡,蘇-27和其他作戰飛機一起協助衣索比亞地面部隊擊潰教派武裝在首都摩加迪沙周圍地區的抵抗。索馬利亞政府很快回到摩加迪沙重新執政。今年1月初,蘇-27對盤踞索馬利亞南部的教派武裝殘餘發動了猛烈空襲。

蘇-27戰鬥機主要對索馬利亞地面戰略目標,包括機場、彈藥庫、兵營、車隊,交通樞紐和通訊設施等實施空襲作戰。作為游擊力量,教派武裝沒有現代化的戰鬥機,只有少量防空炮和肩射防空導彈,根本攔不住蘇-27戰鬥機的空襲。

2006年12月25日,教派武裝在摩加迪沙佔據的機場遭到衣索比亞蘇-27的空襲。這是教派武裝2006年6月控制索馬利亞首都後第一次遭到戰機轟炸,意味著教派武裝不可能從其他地方向首都降落飛機進行增援。蘇-27隨後飛到首都摩加迪沙西部大約100公里空域,對索馬利亞最大空軍基地進行了空襲,以防止教派武裝利用該基地進行空中作戰支援

(據《中國國防報》)


圖不清楚,將就看。

螺旋上升轉彎包線,F-15超過了蘇-27一截。

200米和3000米的盤旋包線,表現為時速700為一個分水嶺,低速蘇-27強,高速F-15強。200米高度蘇-27在600碼時可達到9G過載,f-15則要700碼,蘇-27更容易在低速下達到更高瞬時過載,升力體設計的優勢。蘇-27的200米瞬盤速率最高22°/秒,F-15略低。

5000米和7000米高度情況略同,分水嶺略有上移。

海平面高度,F-16在CAT飛控限制下的包線,最大過載同樣是600碼,最大瞬盤24.1度/秒,曲線是明顯優於蘇-27的。

這是30000英尺高度的包線,就給你們看看沒啥好分析的。

SU27改進型很多,這個原因,從表面上看是經歷過蘇聯解體後葉利欽折騰後國力大衰退,導致沒錢研製更好的,只能不斷在SU27上改進,似乎也說明了SU27潛力巨大。其實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原因,那就是SU27是有先天性缺陷,這個缺陷一直到SU35才徹底改掉。

這個先天性缺陷第一就是來自SU27的氣動布局沒有進行足夠多的風洞試驗,這個蘇聯後期缺錢所致,SU27的啟動布局更像米格29的放大。最重要的是為了滿足航電性能而進行人為減重。所以SU27的誕生經歷非常坎坷,經歷了摔機,改裝了電傳,發現了性能不夠理想,又全部推倒重來,最後終於基本的氣動都已經結束了,飛行性能很完美,已經採用了蘇-27的正式編號。但是雷達又不行!須知蘇-27在研製之初,就是瞄準f-15的,除了在機動性能上瞄準之外,還有先進的電子設備。比如,蘇-27的新型的多模式雷達必須具備很強的抗干擾能力和全周上視/下視追蹤目標的能力;在探測距離,瞄準精度,抗干擾能力,多目標跟蹤能力等全面超越apg63雷達,比米格29的要求要高很多。這樣的要求,只能採用新式的技術來解決。米格29的雷達依舊採用原始採用蓋賽林天線,而蘇-27的雷達計劃使用平面縫隙天線,並採用水平機械掃描與垂直電子掃描之方式增加其掃描速度與數據更新率,以超越 f-15所使用的雷達。雷達和航電設備不是蘇霍伊設計局的事,完全都交給了祖可夫斯基鎮的儀器製造研究院。

從SU27理想並提出目標,十幾年過去了,那些蘇聯航電磚家們,搞了這些年,不停地試驗,改良,結果,仍無法解決平面天線、電子掃描、軟體等技術問題,使得這種雷達無法達到性能要求。而蘇-27,眼看就要定型了,飛機的頭部依舊只是配重塊而已,完全趕不上進度了,於是儀器製造研究院最終決定放棄使用這種前衛的天線,轉而採用米格29的蓋賽林天線,通過口徑增為1.5倍,來增加發射功率,達到超越美國雷達的技術指標,就這樣非常簡單粗暴的方法,達到性能指標上的超越。蘇聯的電子技術比西方的落後,要想短時間超越,只能是這種原始的辦法達到理論上性能指標的超越。

不過問題來了,更大的發射功率、更大的天線尺寸,就意味著更龐大的部件體積,更強的冷卻系統和電源供應系統。如此,大大增加了重量。本來在計劃中,蘇-27的機頭配重,只有500-600公斤,但是n001雷達定型了,這套雷達的重量是1.1噸!要知道,飛機尤其是戰鬥機,是以公斤為計量。這可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比原來增加了一倍重量。本來為了實現1.15的推重比,蘇霍伊設計局盡了最大的努力,才在al-31f發動機的加力推動下實現了這個設計目標,毛子的航發比起西方也落後一截,儘管航發落後程度沒有航電那麼誇張。機體上能夠減輕的重量,都已經減得差不多了。現在,在機頭上,又多出這麼多的重量來,這…簡直就是讓蘇霍伊設計局前面的工作都白費了。這可不僅僅是比設計指標多半噸的問題,更嚴重地涉及到了飛機的重心。而飛機的重心,又關係到了飛機最重要的靜不穩定狀態的氣動設計。要知道,為了讓飛機重心重新回到原點,得在機尾再加平衡塊,這樣,總共加起來會導致機體超重1噸,但是不加。機頭下垂嚴重,飛行員必須得一直向後拉操作桿,才能保持機體平衡

怎麼辦?這樣更加扯淡。

再次全部推倒重來?但蘇聯軍方不給時間了,他們的要求是很急,巴不得這款戰機馬上就定型。蘇-27要達到空軍的要求,那是一千克也不能多。最後,採取的辦法還是只能繼續減重了,以期待能夠達到空軍的要求。減重!不但不能增加,還得把機頭多出來的那些重量再減掉!怎麼減重?加大強度低但質量輕得多複合材料的比例,在非關鍵性的部件上,打孔,減輕重量。。。那樣會導致戰機的機體強度減弱,如此只能是把跨音速的機動的過載降低。最後,一款本來可以飛9g過載的先進戰機,就這樣被落後的航電拖了後腿。減重,給蘇-27硬生生地減出了軟骨病和跨音速陷阱。由於機體構件相對較輕,無法掛載較多重型武器。而且,翼根部寬闊的空間,由於承受的力矩不足,無法在這一段設置掛架;也無法在對翼根力矩最大的外翼段設置副翼,讓蘇-27的滾轉率,在三代機中墊底。更重要的,雖然理論上蘇27可以達到並進行超音速飛行,但由於構件的質量過輕,在達到理論1.1m標準跨音速情況下,繼續提速就開始力不從心,而且會有戰機解體的隱患,而在0.85~1.25m這一速度區間,戰機即使輕載,可用過載被限制在6.5g到-1g以內。這些問題,一直到蘇35上,才被全部克服。


不算,和f15比起來就是渣,使用壽命還不到f15的一半,至於很多人吹噓的大航程,拜託,蘇27比f15大一圈,能裝更多的內油,這有啥可奇怪的?

附:賭五毛錢,如果我兔能同時買f15和蘇27,我兔絕對選f15,

蘇27之所以這麼多改型,是因為f15是限制出口的重型武器,很多國家只能選蘇27作為重型戰機,反過來,毛子才有錢有那個市場需要做改型


滾轉不好純屬廢話,大翼展的升力體構型滾轉肯定好不了,這和黑B2貴,m1耗油多一個道理。


總體來說蘇27是一個很優秀的平台,莫斯科中央流體力學研究所拿出的氣動方案催生出了蘇27和米格29兩種經典的三代機。然而早期的蘇27是有缺陷的,比如題主可以留意一下,很少見過超出兩枚中距蛋兩枚格鬥蛋的經典四蛋掛載的早期蘇27或者殲11b。另外還有毛砸不堪入目的航電系統,玩兒過lock on的小夥伴們應該對那個垂直掃描的雷達印象深刻。

當然無論是毛砸還是咱們都理所應當地想到基於這個優秀平台進行改進,除去蘇33,蘇34,殲15等一系列有特殊目的的改型外,蘇30和蘇35,對應到中國的就是殲16和坊間傳說殲11d,就是基於蘇27的兩種不同改進思路的產物了,一種是上喪病發動機,換喪病雷達,改航電,制空制空再制空,做一隻上可摸四代機屁股,下可橫掃三代機的南天一霸。另一種思路就是加強機體,改雙人艙,強化多任務能力,蘇30mk的mk就是多用途戰鬥機的意思,同時蘇30也真正達到了原先說好的8噸掛載能力。

而殲16得益於後發優勢和TG最近十幾年奇蹟般的技術進步,在各項指標上已經遠超出了早期蘇27的能力,可以預見的是殲16在未來十年二十年內將擔負起中國空海軍的主要作戰任務(我個人比較認可殲20和殲16的高低搭配關係)。

而毛砸似乎更不願意放棄蘇27優秀的氣動設計(當然也是因為解體對航空工業和設計帶來的毀滅性打擊),對其進行深度改進後就是現在大家看到的T50了,目測也應該是蘇27血緣的最後一脈了,雖然現在面臨各種問題與質疑,但也是毛砸空軍最後的臉面了。

至於優勢,我不喜歡把它和F15放在一起非得比出個誰強誰弱,本質上還是一個水平的東西,放著這麼優秀的一個平台不用要再去重新搞一套設計豈不浪費了資源,更何況到了現在這個時候花那麼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去搞一個三代機也是不值當的,能榨乾吃盡蘇27最後一點價值也是很棒的一個選擇。更何況基於它改進出的型號已經可以滿足我們的需求了。並不是說新的就一定好,且不論一個新機型從試飛到入列到形成戰鬥力到改進到完全發揮戰鬥力需要多長時間,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本人才疏學淺,如果有什麼說的不對的歡迎大家指出。


f15美國人不也照樣用著呢嗎


優秀的氣動外形,較低的出口限制,相對美系歐系較低的價格和維護成本,巨大的改裝潛力,最重要的,老毛子軍費捉襟見肘,既然側衛還沒落後於時代,改一改,還能接著用。


重型機即使不是特別優秀依舊會被當做魔改平台,對著現有重型機魔改是各國慣例,美國F-14雄貓戰機改到最後D型號已經是炸彈貓,F-15SE直接叫沉默鷹,改半隱身型號了,格鬥彈用隱身彈倉放,這個型號好像用來坑卡達了。。。

至於su-27魔改理由有二:

首先,兔子一直早過苦日子,軍費不夠,研發不了新的,只能魔改,比如下山的59(全自動滑稽),積累的大量魔改經驗與能力。因此沈霍依強大的魔改能力是不容質疑,mig-21那種飛機都可以改中改剁手改剁手改再改,改成殲-8之後繼續。。。發財31號則和su-57提款機在一定程度上有些雷同——為什麼都有su-27的影子呢?而且發財31號和發財1號都不太受兔子待見。可見su-27是一個優秀平台但根本沒有外界宣傳的那樣。(題外話:暑假去北京但是航空博物館洞庫裝修。。。沒見到國內唯一一架在空軍編製里的發財1號。)

其次毛熊沒錢,su-57(提款機)都只是個拍扁的su-27。su-34則是換個鴨嘴。

不過側衛家族魔改能力確實非同小可我來列舉一下側衛家族的成員

這是殲-11

su-30mkk

su-30mkl

su-34

su-33

su-35

su-37

圖源來自百度貼吧,這個俄羅斯版,殲十一隻是su27引進版,沒改進多少。。。

中國版也有

殲-16

殲11b

圖片來源於百度,我會補充的。


美帝那氣動「不那麼優秀」的f-15不也用了那麼多年嗎?


推薦閱讀:

F35到底是不是用燃油作熱匯?
當年是誰阻攔了中國大飛機的研製?
晨楓關於F35的文章水平如何,參考意義有多大?
為什麼JSF的兩架肥雞佔用的是X編號而非YF編號?
這是遼寧號裝備的什麼導彈?

TAG:戰鬥機 | 軍事裝備 | 航空航天 | 軍事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