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非咖啡行業的從業人員,都做不好,學不好咖啡?

這是一個很奇怪的問題,因為每次都有人把自己業者的位置擺的很高,

好像非從業人員學不會,做不好咖啡,都不配有咖啡技能、

但是回過頭來,咖啡要學會不是買買買就好了嗎?

那麼故弄玄虛做什麼?

而且咖啡那麼多書籍,資料在,就算不培訓,自己專研搗鼓也是可以的,

為什麼那麼多從業人員那麼傲氣,明明自己是在同齡人里什麼知識儲備,

人脈資源,思維模式,家庭背景全部是墊底

但提到咖啡會後,就是打雞血一樣,別人不會,別人不行,別人理解不了?

難道交其他行業給咖啡從業人員這群巨嬰來做,就學得會,

做得比我們正常愛好者要好嗎?我看不見得吧,

所以問題來了,咖啡從業人員有什麼理直氣壯的底氣來質疑愛好者的實力啊?


回答的立論沒有站到愛好者一邊,是很難收到理解和認同的。

被投訴了政治敏感,知乎上的有意思的人越來越多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很多人不回答這個問題,是因為問題的解釋裡面已經有題主的答案或者態度已經很明顯了,還是要想想一件事兒是否能推而廣之?

我覺得

1.專業不專業這事兒從來不跟是否從業畫等號的。

2.不管題主從業不從業,看你講的東西我會擔心在你從業的領域的專業度到底要如何建立?

從這條問題的解釋說明看,你看問題有些浮於表面了,而且邏輯有就那樣吧。啊啊啊

所以不要太孩子氣了,題主。

專業是指對一種物事物了解的非常透徹的程度。

從業者不見得就一定是專業的,所以我們面試咖啡師的時候會看咖啡師的專業程度,就是說這行業對從業者的專業門檻慢慢變成是一種普遍的要求。

這個行業現在還是有比較魚龍混雜的局面也是事實,不曉得題主是不是遭遇了什麼無禮的對待,如果有,我希望你知道:這不是我們大多數業者喜聞樂見的。作為業者我們希望能和消費者有更多對等的交流和互動,在吃吃喝喝面前人人平等,也希望看到這個問題回答的其他人也能懷著善意被善意溫和的對待。

從業者都是半路出家,國內咖啡這麼20-30年,發展剛剛起步,大多數從業者(老闆或者創業者)都是其他行業轉行過來的,在學習中成長,在成長中戰鬥的,二代目三代目在大陸地區是極為罕見的。所以念一個本科咖啡出來沖咖啡的,從小含著純銀杯測勺長大的,受著長輩咖啡的熏陶的二代貴公子,目前只能想像的出來還見不到。所以專業上的精進靠孜孜不倦,靠上下求索。至於人生開始的起步高低,家世背景是否殷實,確實會有些影響一個人的教育,但我想我們都希望這些不能成為一個人在任何一個領域是否能變得專業的障礙。

我想,如果問題到這結束對於大多數以後看到這條答案的人--從業者也好,愛好者也好,消費者也好,準備步入這個行業的人來說都沒什麼價值,所以我們再一點咖啡的專業的事情:

咖啡的相關的專業知識,是關於食品科學的、植物學的、物理學、有機化學的、心理學的、統計學的、商學、經濟學、歷史文化的等等(等等而不是說全部,我沒強行裝的半點意思)。

相比題主看到的,對更多的業者而言,咖啡更像工程學的應用學科,我們會儘可能獲取有用的知識應用在這個領域,而不是在這個領域裡研究什麼不著邊際的東西。

英文好這事兒,真的很重要,如果除了這個再有法語西班牙語之類的加持就更好了,敝人的英語就很爛到家,而每日朋友圈裡被行內朋友多少天讀完多少本英語書的分享鏈接刷屏,而深感慚愧。

下面舉幾個例子,供參考:

1.研磨的咖啡粉粗還是粉細,均勻還是不均勻?

看的不是砂糖,細砂糖,也不是幾號砂糖,或者研磨度幾點幾,什麼牌子的磨之類的。

看的是粒徑分布如何,不同粒徑分布對應的感官評價

2.咖啡怎麼喝,到底酸不酸,到底甜不甜?

喝咖啡大家互相交流是一方面,咖啡里有的成分,單獨喝,混合喝,對比喝是另一種方式:

酸甜苦咸什麼的基本味覺相互之間是否有相互影響的關係什麼的,是要學,也要靠自己實際的檢驗。

3.豆子怎麼烘?不是憑意念,得不是斷嘗試推到重來之後,才有所謂精心設計。

烘深烘淺,烘的透不透還是不止光靠眼睛看的。

豆種什麼的還是要看專業的機構的研究報告的

以上,好的問題同好的答案一樣令人期待。。。。。希望題主他日可以提出好的問題,得到對你有幫助的答案。


這個行業在中國其實很多發燒友比部分從業者還更懂一些呢。這是事實。

我想說一句但是。

請不要拿愛好去比別人吃飯的本領。

這是起碼的尊重。

文章一開頭就放這句話出來有點挑事撕逼的感覺,

有耐心您慢慢看完。

我認為,只有小白才不知天高地厚,真正的職業者,是知道害怕的。

咖啡這個行業,在中國數,速溶進入的元年也就數到1988年。

那時是中國人第一次認識到咖啡。

星爸爸進入中國市場是1999年。

為什麼要提這兩個年份?

因為,如果有中國人(中國大陸)大眾化系統性的開始做跟咖啡有關的工作,

至少要從這個年份開始算。(當然,這裡要排除一些一直在做咖啡行業的老前輩,因為我的分析是從市場開始呈現規模的年份,以喝咖啡開始變得大眾化這一消費行為產生開始的。)

現磨咖啡數到今年2017年,

排除泰斗級的前輩,

出現在公眾視野也就是那麼18年的事情。

再曬掉半路轉行的,

曬掉用「咖啡館命名西餐廳的」,

這個行業里,能夠稱為前輩的職業人,

滿打滿算也就18年的從業經歷。

如果把從事這個行業比做一個人,

中國的老前輩才18歲,

現在做現磨咖啡的從業者多數都還在幼升小的階段,

小升初都不算多,高中畢業更少。

再平攤到中國的各個能養活得了咖啡館的城市,

百萬人里才幾個真正職業意義上的咖啡師啊。

不用遠,對比中餐廚師。

土豆、洋蔥、西紅柿、辣椒同樣是舶來品,

中餐廚師處理這些舶來品的經驗遠比咖啡師處理咖啡豆的多得多得多得多。

所以作為消費者,大多數人都可能有兩道看家的土豆絲土豆片土豆泥做給來客,

更何況是一定把土豆絲切成火柴桿的廚師。

回過頭來說現磨咖啡。

它剛好出現在互聯網繁榮的時代。

自媒體盛行,誰都可以在自己的頻道表達觀點。

郭德綱可以靠著優酷上傳的視頻被全國人民熟知(我是這麼知道郭德綱的),

咖啡師也可以。

需要辯證看的問題就是:

互聯網也只是給了人表達的機會,

並沒有告訴各位看官,他們表達的事情是客觀、科學、嚴謹的。

對於大眾來說,這是問題也不是問題。

說它是問題,會有很多思路出來混淆視聽,去爭辯誰的好,誰的對,讓真理陷入迷霧;

說它不是問題,就是因為如果真的不去爭辯不去吵不去撕逼,進步又無從談起。

這裡要談到SCAA和SCAE兩大協會體系形成的一大基礎。

SCAA和SCAE兩大協會體系下,都有自己認為的最好喝的咖啡標準。

這裡有相應的濃度範圍和萃取率範圍。

值得注意的是,SCAA和SCAE兩大協會這個濃度範圍和萃取率範圍的判定是基於消費市場調查的大數據根據。

什麼意思?

也就是說,好喝的咖啡消費者說了算。

大多數消費者決定的好喝咖啡的範圍,為後入行的咖啡師圈定了一個大致的標準。

這個標準先告訴後來入行的咖啡師怎麼做,

那麼知道了這個範圍再根據具體的市場的口味調整如何製作咖啡。

消費市場是決定這兩大協會(已合併為SCA)存在、並制定標準培訓咖啡從業者的基礎。

這就像我們要上小學學文字,識字認字會用才去寫文章;學數學,會加減乘除就能做生意一樣。

初中歷史課本說秦始皇統一六國最大的貢獻是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這貢獻說到底就是為了讓人好溝通,能夠自由交易。

別人拿東西跟我換,需要跟我說話溝通,需要用同樣有用的東西跟我換他的必需品,

那麼沒有統一的標準,交換的難度加大,效率降低,進入惡性循環。

咖啡也是這個道理。

大多數消費者認為的好咖啡,規範咖啡師的識字認字。

最後泡到你面前的那杯你喜歡的咖啡,是咖啡師對於咖啡豆精準操作的功夫。

寫一篇能與看官共鳴的文章很難,能寫與大多數看官共鳴的文章難度更大。

吃、喝,這種很主觀的好,真的不太容易做到別人愛吃愛喝的我就喜歡。

這個時代,能夠在中國找到一個門檻不算高的朝陽行業真的不多。

互聯網給了機會去了解世界,去高效進步,去做一塊藍海市場,

沉下心來做事消費者會給認可。

有空在自媒體空間撕逼的咖啡師們,

不如用這個時間去調整一下店裡的水質,挑挑瑕疵豆,

哪怕是擦擦咖啡機也好啊。

其實從業與否,跟在家做一盤土豆絲一樣。

主婦做的好吃很正常,不一定樓下40平不到的小店廚師做得強主婦多少。

所以,也不一定愛好者不如咖啡師。

因為行業魚龍混雜。

但真的不要拿自己的愛好去比別人吃飯的手段。

帶著「我得贏你」的情緒,做不出一杯好喝的咖啡。

以上。


謝邀。作為非業內人士回答這個問題:

個人觀點:沒經過系統培訓長期實踐(重點),都做不好咖啡。

原因如下:

  1. 每個專業人士都是從非業內人士來的;
  2. 咖啡的很多東西不是自己搗鼓就能明白的;
  3. 從業者水平低的根源是野雞培訓機構坑錢。

解釋:

1——第一點無需解釋;

2A——硬體:咖啡製作是纖毫的工夫,得出一杯好的咖啡很難,也很「貴」,「貴」體現在積累(多喝、多試),也體現在設備投入上。在咖啡生產到最終製作的過程中,出品質量與設備成本都是成正比的,比如烘焙、研磨、萃取(特指esp)。烘焙不說了,我沒見過哪個票友買個ek43在家玩,也沒見過誰弄個正經商用機接好上下水在家折騰(乃們別提惠家好咩),換言之,絕大多數愛好者難以接觸店面級的硬體;

2B——手法:即便手沖可以通過與(靠譜的)店員的溝通自己搗鼓、感官可以通過在(靠譜的)店裡多喝來培養。但是,這不過是票友自己玩的層級,沒有完善的體系。而且即便通過多喝對感官有了初步的認知,這個周期也極其之長。當你「會喝」了才能通過手法去折騰,靠看視頻第一段注水多少毫升第二段注水多少毫升水流多少大只能學個表象,而學不到個中原委。背的過日晒水洗濕刨蜜處理的適用性、哪種豆子什麼風味是口法,而不是手法;

2C——感官:就手沖而言,個人覺得一支新豆子如何衡量,萃取時應如何修正手法以發揮這隻豆子的特質,這是衡量咖啡師專業與否的標準。換言之,票友們很難通過自己看書得出一支豆子的「正確」口味,這部分往往是通過杯測搞的,然後再根據個人的理解、喜好通過種種技能去調整,比如去除雜味,比如使這支豆子口感更鮮明或者更柔和。而在感官杯測方面,依靠看書、看視頻研習基本不可能(味道是無法用語言文字表述的)。我不否認法壓壺做的好可以賽杯測,但那是先杯測再用法壓去「追」啊,再說沒有「准」的杯測結論怎樣用其它方式追呢?

3——以上三點導致了培訓課程在某種程度成了剛需,咖啡培訓也隨之成為暴利行業,幾天課程大幾千上萬的培訓班比比皆是。既然是暴利行業,而且來聽課的新手無法分辨機構的優劣,這對很多咖啡店來說尼瑪簡直是白撿錢啊!搖身一變搞培訓成了許多店家的三產,甚至成為了主業。對新手來說,越是會唬人、會危言聳聽、會胡吹大氣的機構越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所以你懂得,為什麼很多搞培訓的自稱上了他的什麼什麼課可以讓你跑步進入共產主義了。(註:乃們這些喜歡挑事兒的孫子們別對號入座,這個現象其實很普遍,別總覺得我在特指誰。)

對咖啡認知的過程真心蠻漫長的,那啥,其實我從開始喝手衝到能品出瑕疵味來用了兩年多(手動滑稽),這裡面還包括了在家沖完立馬去店裡喝同種同批次同烘焙批次豆子、喝完立馬飛奔回家再自己沖的時期,(是的,那家店是頗有名氣的咖啡豆烘焙商,開店是三產來的,我甚至用的是店裡同一爐出來的豆子)。

所以哪個野大仙聲稱零基礎上他幾節感官課就能弄明白,要麼是催牛逼要麼是放狗屁。


學習這件事情永遠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學好了,就有底氣去嘗試給別人灌輸概念

過分抬高自己這件事,我覺得沒啥好討論的,兢兢業業做事情的人也不少,不能一概而論

反而我們從業者也都會碰到一些很自信的愛好者

進來就掃視一圈,做個手沖稍微有一圈橢圓一點,就會和我們說,你剛才水流我看不是很圓,有點澀啊,我去買包鹽給你加一點,這樣就不澀了。

然而虛心請教的愛好者才是多數。

大家都不要因為彼此的極少數人而產生一些對立的想法

從業者不管怎樣,熟練度上肯定是優於愛好者的,碰到的情況也會比愛好者多得多,整體來講,從業者確實應該有更高的發言權,新手和異類不算,否則各個行業愛好者都可以上崗了。

書上的知識是可以買到的,昂貴的器具也是可以買到的,對大家來講都是一樣的

可能對有的從業者來說,書里的某一句話代表了幾十幾百次的練習,也可能背後還有一個深刻的故事或者教訓。從業者也可以摸到體驗到很多不同機器設備的區別,有些實驗結果書上網上都有,但沒什麼比驗證結果更刺激的了,愛好者這裡的難度就高了。

當然,對於不愛學習的人來說,這些都是浮雲,對於超強的愛好者來說,也可以通過人際關係來辦到。

所以都先做好自己手裡的事情吧,想要噴別人,都要先做到自己做得比別人好。


但業餘人士會有很多限制和束縛。

業餘人士的知識構架全是從別的地方學的,意味著剛接觸咖啡領域所學習的知識會對咖啡的理解有決定性的影響。然而咖啡行業並不像其它成熟行業那樣有業界共識的理論,仍處於一個混亂未平的狀態。如果先入為主地把某種理論或組織視為標準和權威,比如SCAA SCAE WBC等,會很難再客觀地對待其它可能更為正確的理論。

然而這對於業餘人士而言很難分辨清楚,甚至連許多業內人士都不容易察覺,更何況業餘人士受到平台的限制會更難看清行業現狀,也更難有驗證某種理論正確與否的條件和資源,所以不容易走得太遠。

一句話,咖啡行業至今沒有哪種理論是經得起嚴格的科學的驗證。權威的、普及性高的理論和組織只代表接受的人群很多,不代表一定是對的。如果你還覺得哪種理論是絕對正確、應該以它為標準,還覺得哪個組織是權威的、它說的都是對的,你應該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有些不夠客觀,反思一下自己相信它的理由是不是只是因為它很權威、相信它的人多而已,卻並沒有親自驗證它究竟是不是對的。


生意不夠好,閑著沒事找存在感唄


不是

從業者的好處在於,設備全包,材料全包的練習成本。還有每天8小時的練習時間。

你能達成這個條件,並不困難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這樣的人也走不到咖啡行業的最頂端,那些厲害的咖啡從業者,大師氣質一樣儒雅,謙虛,你看到的只是生存在咖啡行業的最低端的從業者而已。希望你不要因為這個對所有的從業者產生偏見。


簡單來說

不是做不好,只是某些人不管是從業者還是不從業他都做不好,我就不說說了 Exxxxxx 大家心知肚明。

當然我相信他在哪個行業都不會做的太好。

反正你看他公眾號(?ω?) 那些視覺層面的東西,聽說還是這相關的從業者來的,做成這個樣子,可想而知了。


簡單來說,愛好者跟普通咖啡師是沒差別的,這兩者可以互逆的。

但愛好者只是把咖啡當成興趣。

深層次的咖啡師(對自己有良好的職業規劃)對咖啡可就包含太多東西了。

所以外行也能學好咖啡,也能被稱為咖啡師,但是站在燈塔頂端的人,和那些正在一步步往上走的人,是不會有閑功夫跟你在這兒扯淡的。

一個有想法的咖啡師,不會介意同行怎麼看他,更不會介意愛好者們怎麼看他,他會自己組一個屬於自己的團隊,然後再一次次比賽中證明自己的與眾不同。

而你我、只能看著視頻中他們流利的英語嘖嘖稱奇。

你我皆是凡人,沒有韌性的底層,誰也不用瞧不起誰。


說個自己的親身經歷吧,今年三月開始有去咖啡館喝咖啡的習慣,咖啡師也沒有教,但是自己大概喝了幾十杯美式以後慢慢也感覺得到豆子的不同,所以我並不否認咖啡師的專業性,但是這並不代表非職業人員就不能對此有研究


題主,請舉例子什麼行業是非行業人士可以做的很好到達行業內專業人士的?


很多愛好者比從業者厲害。 畢竟從業者要考慮的東西更多,成本,運營,衛生,訓練等等


那就看你怎麼定義做不好咖啡,學不好咖啡了。

比如現在有個活動,你要為500人提供現場飲品服務,你是要用個專業人士還是非專業人士?

比如現在有個培訓項目,輔導某家店籌備開業,你用專業人士還是非專業人士?

所以嘛,做一杯好咖啡並不是難事,難在難你要做一百杯一千杯一萬杯好咖啡。


題主為什麼會這麼想?咖啡就是一種飲料,沒有那麼太高深的學問,又是這反應那現象的。但也不是那麼低級,像某些人嘴裡說的只是高級刷盤子的。任何一個人都不是天生做咖啡的,再入行之前都是做各種行業的,誰也沒比誰強多少。做咖啡師也好,烘焙師也好,都需要有腦子,懂得思考,多問為什麼?可惜這個行業有腦子的人不多,更多的是人家說,SCAA說的拿來主義。還有就是我看你不爽你就是在有道理也是傻逼,我就得懟死你的噴子。


瀉藥:

我從來都不匿名(好像有過一次,生命安全問題還是要考慮的),而且有話直說,所以我在網上得罪的人很多。但是我想說明一點,我說反話對你有什麼好處?聽著順耳,但是有幫助嗎?沒有吧?

特別是對於那些從未謀面,從未有過了解的人,我打擊你對我有什麼好處?如果說是為了抬高自己,你可以先琢磨琢磨,看我說的到底是毫無意義,還是「有一定道理」。然後再考慮我為什麼要那麼說!

題主提到的,很多從業者都表現的很自信,其實這是老問題了。一個表現「過於自信」的人往往是因為太不自信了。這樣的人最怕別人質疑,怕暴露自己不自信的地方,所以要特別加以保護,不讓別人看出來。

了解這樣做法的人都知道,由此可見,他其實是很不自信的。

正如我多次強調的,咖啡是一個發展極其不完善的行業。大多數人所認可的做法就體現了大多數咖啡館的出品水平。但是大多數人所認可的做法,做出來的咖啡是否真的好喝?這恐怕,,,眾所周知,,,倒不一定,但是很多有過比較的人還是評價,太難喝!

假如大多數人認可的咖啡製作手法做出來的咖啡(例如那麼多的網紅店)都很難喝,那又說明了什麼?我想這並不難了解吧?

一個從業幾年的人,相比較一個從未動手做過咖啡的人,他具有多大的優勢?如有的人說到的,無限供應的咖啡豆,現成的好幾萬的機器,和大量的牛奶,還有每天至少八小時的練習時間。這在一般的愛好者來說確實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這不是絕對的。現在有些業餘愛好者家裡的設備未必會比店裡的設備差,有的甚至更好。

對於一個外行人來說,就看你跟誰學,學什麼。要說學不會,那是假的。咖啡還真沒難到學不會的地步。否則現在做咖啡的人是怎麼學的?學習無非二種方法,一個是打工,跟著師傅學;另一個就是參加培訓班,跟著老師學。

無論是師傅還是老師,其實現在大家學的和做的基本都是一樣的,也就是流行的那些做法。雖有微小差別,但是基本原理和技法大致相同。沒有特別大的差別。

其實對於完全不了解咖啡的人,學咖啡有一個更大的優勢,那就是沒有各種混亂認識,和模糊說法的影響。如果能找到真正好的技術,學起來要比預先有一定知識和了解的人更容易。而不會有不同認識,不同操作方法的影響。

~~~~~~~~~ 分割線 補充~~~~~~~~~

剛才帶朋友串店,最後一杯扎啤讓我半醉。所以有什麼說得不到的地方,還請見諒。

~~~~~~~~~ 分割線 再補充 ~~~~~~~~~

今天趁著我還清醒,多說兩句。

內行與外行從來都是相對的。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京劇的票友」。據說北大有的教授就是京劇的票友,而且水平相當高。跟他們這些高級票友比起來,很多專業演員也只能自愧不如。

還有一個我最喜歡的法國人,社會心理學家,勒龐。他完全就是社會心理學的「外行」,一張嘴就是滿嘴的外行話。他不了解那麼多的專業名詞,但他又想發表議論,所以只能用外行話,也就是普通的生活用語來描述。但是這並不妨礙他提出了自己的理論,而且他的理論和著作被社會心理學領域的專家看作是,雖然不一定認可他的理論,但卻是每一個社會心理學家都跨不過去,必須面對和討論的理論。

正如有人提到的,至少到目前為止,國內所有咖啡從業人員都是從其他行業轉過來的。所有的人都有一個學習的過程。

很多人說,咖啡行業的門檻低,是因為要做出那一杯水來確實很容易,但是要做出一杯好喝的咖啡恐怕就很難了(不是流速對,也不是濃度和萃取率對,而是口味對)。因為大家都沒有很嚴格的要求,所以覺得只要做出那一杯水,就算是會做咖啡了。所以很多人覺得咖啡行業的門檻很低。相信很多新手也是這麼感覺的,因為他們往往會覺得,我也能做出那一杯水來呀?一點也沒覺得難呀。但是那杯水好喝嗎?估計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了。

我轉過幾個行業了,有的一點基礎都沒有,有的有一點基礎。但是轉行需要學習,這時候就看你的學習能力了。

我記得在討論「為什麼上大學」的時候我就多次說過,上大學並不以學習知識為主,而應該以培養學習能力為主。我們現在多次轉行,就可以切身體會到「學習能力」有多重要了。而且你是怎麼學習的?是學習一些專用名詞嗎?還是學習一些製作技巧?獨特的手法?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要學習了解咖啡,了解咖啡的製作理論和技術,才能指導自己做好咖啡。

但是這個學習很容易嗎?多看幾本書就可以解決問題嗎?多看,多參加幾次比賽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咖啡製作技術嗎?恐怕都不行。

其實現在有一個很好玩兒的做法,實際上有人在做了,那就是召集那些比賽拿到不錯名次的人,集中在一起為觀眾做咖啡。讓觀眾了解他們製作的咖啡到底好不好,到底有多好?記的那個活動叫做「全明星」表演。如果你有機會喝到他們做的咖啡,你應該更了解他們的水平到底如何。

學習的方法就不細說了,那也不是幾句話能說清楚的。


是這樣的,你有點弄錯了順序和邏輯

接受了專業訓練不一定成為從業者,而從業者不一定專業

舉個例子吧,國內某個獎金挺高的烘焙賽冠軍是一個會計師,他首先不是從業者,但是他一定是專業的

而且不只是從業者對愛好者的問題,從業者之間被同行說咖啡難喝了也容易撕起來啊,不然探館的事為啥撕的這麼熱鬧呢


說的好,題主做給他們看看


作為一隻咖啡愛好者,除了"虛心跑館子,遇見技術厲害的咖啡師默默鼓掌,遇見水平一般態度很好的致以微笑,遇見水平一般又愛裝逼的默默拉黑。。。"以外,仍然還是會去上SCA 的感官課,萃取課等等,並不是為了從業,只是為了可以更系統的了解咖啡知識的體系……然後在咖啡業餘愛好者的路上開心的狂奔~ 會認識很多很棒的咖啡從業者,然後一起喝喝咖啡,聊聊咖啡這個共同愛好,覺得簡直不要太美好。可能我是佛系咖啡愛好者,我的朋友們又是佛系咖啡師,大家總是一團和氣,都是愛咖啡的,何必爭來爭去呢?對吧~很開心因為咖啡認識了我現在的摯友,豆仔。順手錶個白~


還真沒有······

學習這碼事,不分行業、職業

喜歡「教育」消費者的咖啡師肯定不是個好咖啡師

專業的咖啡老師也不會說自己多厲害多牛逼這sca 那 scc的

越有學問,越沒脾氣

(蔑視消費者???衣食父母還能養著你???)


推薦閱讀:

為什麼咖啡總被誤解?
用摩卡壺如何萃取出cream?如何更好使用摩卡壺?
進咖啡店如何點咖啡 ?
如何學會品嘗咖啡?
有哪些關於茶、咖啡、紅酒的入門好書嗎?

TAG:咖啡 | 咖啡館 | 咖啡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