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諸位先生,「致」到底從「夊(讀若綏)」還是從「夂(讀若黹)」抑或從「攵(攴)」又或其他?


致本來寫作侄,從人從至,至亦聲。後來在人下面加了個倒止(夊)。人下邊加夊,後來訛變為攴。

華山廟碑

曹全碑。

夊就是倒寫的止。而夂是說文中一個無中生有的部件。說文夂部的夆,夅等字,上邊其實都是倒止,也就是夊。

一些說文中從夊或夂的古文字字形

《說文解字》因為限於當時古文字材料太少,所以許叔重在書中寫了很多不正確的解釋。這本書的貢獻是在於,幾千年後,我們仍然是在許叔重開創的體系中研究文字,但是這書本身錯誤還是不少的。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致」裡面的是「夂」而不是「夊」,相同的用法還有「處「,表示「止」的意思。這裡許慎恐怕錯了。還有「夆」上面的部件又不一樣,表示分枝旁伸,不是「夂」。「夊」是分地深挖的意思,形如犁地農具。畢竟小篆創製離許慎兩百多年,古文又散失無幾,混淆難免。


推薦閱讀:

為何「姐、媽、妹」等稱謂都有女字旁,而「爸、弟、哥」沒有?
古代「迴」和「回」有何區別?
近代以來,關於漢字的「六書」說有哪些新的認識和發展?
「陝(陝)」字右邊的「夾(?)」到底是什麼字?單獨用有什麼含義?

TAG:漢字 | 文字學 | 說文解字書籍 | 部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