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語言媽媽都有 ma 的發音?

如題,為什麼呢。普通話、英語、韓語、潮汕話都有 ma 的發音,為什麼呢。語言和我們的身體結構有什麼關係?希望得到解答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ma這個音,是除a之外最容易發出來的,在你一直發a的音時,閉上嘴再張開,出來的音就是ma!

回歸到語言上來,嬰兒出生後的本能反應是「啊啊啊」的哭,在哭的同時,難免會閉上嘴再張開,所以最先會發的音,除了a之外就是ma了,而此時在孩子跟前的一般是媽媽,所以從語言的發展上來說,很可能ma的音就是由此而來。


這裡是一篇關於這個問題的文章,翻譯過來,以供參考。

《為什麼每個國家的寶寶都喊「mama」》

「水」在每一種語言都有對應的單詞:在斯瓦希里語中,水被稱為maji;在丹麥語中,水叫做vand;而日本人叫它mizu。即使這些詞語是在描述地球上最普遍和豐富的生命物質,它們在語言上也沒有任何共同之處。但轉念一想,它們各自在三個不同的大陸上,隨著不同的歷史和傳統發展而來,又怎麼可能一樣呢?

但是,有一個詞語,並且只有一個,在幾乎所有已知的語言中都使用了同樣的發音。沒錯,這個詞,就是「mama」。

「mama」是一個普遍用語,用於描述在我們最脆弱的時期給予我們最珍貴的愛的女人。幾乎每種語言都對此進行了讚揚。儘管對於大多數語言而言,用於形容母親的正式辭彙各不相同,但基本每種語言中,對於母親的親切叫法都是「mama」。

但是,「mama」這個詞並不來自於愛,而是來自兩件事情:寶寶那懶惰的嘴,以及乳房。

俄羅斯語言學家羅馬·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對「mama」和「papa」作為普遍詞語的現象進行了研究。 他解釋說,人類最容易發出的聲音是開口母音。嬰兒在第一天就能夠發出母音(哭泣聲)。當然啦,他們也是這麼做的,而且還哭個不停。當嬰兒開始嘗試發出其他的雜訊時,他們會選擇一些較為簡單的輔音。通常來說,他們會從閉合嘴唇發出的「唇音」(如/ m /, / p /, / b /)開始。嬰兒竭盡所能,發出了新的輔音「MMMM」,緊接著放鬆到一個開口的母音,通常是「啊」——這是最簡單的。當你把寶寶在言語中的自然重複結合起來時,你就會得到「ma-ma」,「ba-ba」「pa-pa」之類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嬰兒會傾向於「m」而不是「p」或「b」呢?當然是因為乳房啦。當一個嬰兒的嘴唇包裹著溫暖而香甜的乳房時,「m」這個音是最容易發出來的。就算是作為成年人的我們,也會把「mmm」的聲音和好吃的東西聯繫起來,所以嬰兒也是這麼做的。

雅各布森的研究表明,你的寶寶其實不知道你的名字是媽媽(或達達)。「媽媽」並不意味著「我愛你,甜美的女天使,你為了我犧牲了睡眠、事業和堅實的臀部」。這其實只是指代「食物」。

所以當一個寶寶對著父親喊「mama」,並且由於媽媽沒有過來而越來越煩躁時,其實寶寶並不是在呼喚「媽媽」。實際上這時小孩是在意識到,這個正準備唱兒歌的毛髮旺盛、胸部平坦的笨蛋,並不是1號主食配給員。而1號主食配給員,或者說配給員拿過來的乳汁容器,應該被儘快帶過來。

雅各布森的研究要早於女權主義運動,因此並沒有怎麼提及男性作為主要護理人員的事情。我們可以假設語言若按照同樣的模式發展,但是由於受不同的家長指導影響,一個寶寶很快就會學到說「da-da」會帶來食物,即使這沒有胸部參與。

父母鼓勵寶寶講話,並幫助建立他們對特定語句的反應。不管過著什麼樣的生活,「mama」和「papa」都會開始指代孩子生活中的實際人物。所以無論孩子是否在晚上醒來後是說要vand, mizu還是maji,他們呼喚的人都只會是mama。


看了以上答案,特別是最高票答案,還是不太同意…

原因很簡單,同樣是開口a母音的另一個詞,爸爸,在各個語言中就發音不同。

而且,baba的發音要比mama更容易,因為不需要用到鼻腔共鳴。m的發音需要先鼻腔共鳴再發開口音,baba張口就來。相比m的鼻音,b的爆破音對嬰兒更簡單一些。而p的爆破音比b難,因為需要更強烈的氣流推送,需要有抿唇的動作,其他輔音需要唇舌配合的就更難了。

實際上也是,問過一些家長,很多孩子學會說的第一個詞是爸爸而不是媽媽…而且往往媽媽這個詞要教很久才行。

所以不論是從發音難易程度,還是從孩子學習掌握的快慢來說,這都不是一個合理的解釋…


ma這個音是最好發的,聲帶振動,嘴巴一張就發了,小孩子第一個學會的音就是這個,然後哺乳的母親以為是在叫她。


語言中越底層的詞越穩定,媽媽屬於最底層的詞裡面排名第一的吧


mama是最容易的發音,是嬰兒張嘴吐氣的自然結果。

當嬰兒的眼睛的視線逐漸形成焦點,能看清東西,並且視線範圍也開始擴大時,就開始了對環境的認識的過程。首先第一個就是感知了溫飽的來源—媽媽從世界範圍來看語言差異巨大,但對於媽媽的發音卻是驚人相似。這主要是由嬰兒的發音特點和溫飽需求的一致性造成的。mama是最簡單的發音,是嬰兒張嘴吐氣的自然結果。此時媽媽的含義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媽媽,而是乳汁和溫暖的象徵。當嬰兒的環境識別能力提高,這些基本的本能需要就和特定的環境對象聯繫在一起了。隨著發音器官的發育,嬰兒有一天無意中發出了ma音,一般最先聽到這個聲音的都是擔任哺乳任務的母親,於是母親就認為是在叫自己,於是就做出來一些驚喜的反應。例如主動餵奶、呵護等等。終於有一天使嬰兒發出來除了哭作為表達需求手段的另一種手段,即發出ma的音。最後這種聲音就以條件反射的方式與溫飽的來源連在一起了,固化了嬰兒對環境的認識。這時嬰兒在認識與不認識的基礎上就會出現熟悉與不熟悉、適應和不適應的感覺,漸漸出現了安全需要,當象徵溫飽與熟悉的ma不在時,恐懼就會來臨,這個階段,應該是哺乳的前期到哺乳中後期。


ma是吃奶的嘴型和發聲,漢語有四個雙唇聲母,bpmf,bp是爆破音,發音比mf更費力,對吃奶的嬰兒來說,bp是不適合的。為什麼是ma而不是fa呢?發m帶點鼻音,還適略微住呼吸,吃奶時候就這樣,吸奶時候也要屏住呼吸。所以,在大多數語言里媽媽都有ma的發音。

這是「母親」「媽媽」稱呼的原始版。

ma的相關:就是「爸爸」(漢語),papa(英語),,日語也有baba,父(漢語),father(英語)。

上古漢語幾個雙唇聲母是互相聯通的,父,夫,爸這幾個字的意思都有關聯,屬於同源詞。baba毫無疑問是mama發音的加強版。


補一個不太確定例子(求

@虹橋浪音審核)

上古時期,魚部字(大多數在普通話中韻母為u或ü)韻母念a。

那也就是說,「父」「母」在上古漢語中的讀音怕是跟「爸」「媽」在普通話中的讀音挺接近的。


以前不是叫娘嘛?

母親


在喬治亞語里,mama(????)是爸爸的意思……

媽媽是deda(????)


看到有人說,媽媽是國外音譯過來的,我特意百度了一下。好像並不是音譯。

經我百度,在三國訓詁書《廣雅·釋親》里應該是有收錄爸媽兩個字的,意思也是父母。沒有搜到原文,但是網上有截圖。

歡迎考據黨帶路漲姿勢。


牛也是這麼叫的


可能我們在原始人時期(也就是全窩在非洲大草原的時候),MAMA 這個詞語就已經形成了。然後被頑強的小強們,呸。。。人類們帶到了世界各地。


給那些說爸媽這兩個稱呼是外來語的人科普一下:

爸,父也。——《廣雅·釋親》。

媽,母也。——《廣雅·釋親》。

《廣雅》,三國魏時張揖撰,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百科詞典。


類似題目已經有了。

PS:「爸媽「在某種程度上是「父母」的古音,日語的はは是由ぱぱ變來的。


有些家長會興奮地告訴周圍人:我家孩子剛三個月就會叫媽了。

多抱過幾個小嬰兒就會發現,孩子根本不是有意識的叫媽,她們從出生開始,嘴裡能發出的聲音逐漸豐富起來,ma比較早出現罷了。

所以,很可能人類嬰兒由於身體相同,所以在沒有學習能力之前能發出的音也相同,而這最早出現的ma的音,就被守護在孩子身邊的母親認定為是孩子對自己的呼喚,所以有了ma的稱謂。


http://m.cnki.net/cnkiday/appdownzwj.html?type=CJFDid=HWYY201213096 (二維碼自動識別)

———檢索適用於很多問題。


剛好最近在看類型學的書目,所以用類型學的角度給大家解釋一下。

首先,我們先要明確一個概念,也就是語言類型學中經常提及的共性。

語言類型學家認為,我們人類所說的語言,其基本構成要素是有限的,類似於生物學中的基因,它們的組合方式也是有限的,共性就是語言都具有的某一部分特徵,這聽上去很誇張,我們各自說不一樣的話,漢語說水,英語說water,這背後哪有什麼共性。其實不然,這只是二者的語音外殼不一致。從結構,也就是通常大家認為的語序上來看,現代漢語和英語都是SVO主謂賓語序。別瞧不起這樣的分類,這可是早期類型學對現代類型學幫助最大的貢獻之一,VO語序和OV語序決定了很多語言當中,它們的介詞是前置還是後置,句法核心是前置還是後置,定語是前置還是後置等一大串連鎖的所謂蘊含共性,VO還是OV就像語言基因,攜帶了這門語言其它語序上的密碼,這裡就不再展開了。

話說回來,為啥都叫mama,我們可以用語音共性來解釋。人類說話肯定是要受到發音器官的限制,你不可能發一個我們用嘴巴舌頭鼻腔喉嚨都發不出的音,同樣的,也沒有哪種語言會涵蓋整張IPA國際音標表上所有的音位。我能用五個母音音位就能解決的事(如日語)幹嘛要把整張母音舌點陣圖的音位都涵蓋進去啊。所以不同的語言在選擇語音單位時都存在一種普遍傾向,省力的同時又能精確地表達和區別。

所有語言都有母音,迄今發現的語言中,最少也有3個,最多24個,如果有三個母音,那肯定會有個低母音a,之後要麼是前高母音i和後高母音u,要麼是前中母音e和後中母音o,為啥,因為滿足省力的同時還能比較清楚地區分彼此。如果一個語言當中有五個母音,那麼就是這aoeiu,參照日語和英語。

再說輔音,由於語言中的輔音數量多,較之母音沒有明確的,首要的,第一個產生的輔音。我們只能知道唇音是人類比較早期地習得到的輔音,理由上面的同學已經告訴了大家,因為簡單,也因為吮吸。但究竟為什麼要選擇m,這的確是值得探討的一個點,因為也有同學說了,鼻音按照類型學的觀點,其發音比同位置的清輔音要難,如果按照優選的觀點,應該是先會p,也就是先會說爸爸,再會m,也就是媽媽。但至於為啥不叫同是清輔音且送氣的p"ap"a或者是同位置的濁輔音baba就不得而知了。也許是考慮到二者太像似,因為有些語言是清濁對立如英語,那麼他對送氣與否就不敏感,同理,送氣對立的漢語,他對清濁也不敏感,而爸爸媽媽是我們幼年時期說得最多,也是最早習得的辭彙,為了最大化增大彼此間的差異同時又要滿足孩子當時的生理條件,可能會選擇mama。

參考:金立鑫,什麼是語言類型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我家貓每次餓了 就會走到我媽面前 不停的叫 媽 媽 媽 媽 的叫 真的想像喊媽媽一樣

可能小嬰兒和動物一樣 遇到最基本的人生大事 餓了 就會本能的發出這個ma的聲音 都是沖媽媽喊的 因為知道都是媽媽給提供食物 本來就是媽媽餵奶嘛 所以媽媽就是這個代號了吧


題主和其他答主,你們確定普通話和潮汕話是MA這個發音嗎?

普通話(古代官話)不是自古以來都是「爹」、「娘」的嗎?

潮汕話不同地方發音不同,但是「mm」(姆的長音)和「ne」都有


推薦閱讀:

相對論究竟為人類帶來了什麼?
你認為人類被誇大的美德是什麼?
為什麼大國博弈要建立在犧牲人民的基礎上?
一顆直徑 30 公里的中子星撞上大犬座 VY 那麼大的岩質星球會發生什麼?
人類的膚色有多少取決於遺傳,有多少取決於地理因素?

TAG:語言 | 人屬動物人類 | 環境 | 人類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