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顏宇鵬《為什麼我們的汽車文化連非洲都不如?》這篇文章?

全文談了在南非的一些見聞,對南非道路交通、汽車文化讚賞有加。但結尾(如圖所示)…

原文鏈接http://youchuang.m.autohome.com.cn/info/91509


何為"汽車文化"?

杠上設計研究以來我越來越對這一辭彙的使用持謹慎態度。

"汽車文化"說到底是"文化"的一個子集,而文化,歸根到底是生活方式,或者說活法,活法是什麼?吃飯喝水蹲茅廁,上班下班閑聊扯,七姑八姨來拜賀,啥時結婚呵呵呵。

汽車再是一件相對昂貴的消費品,它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同時它也受到政治、法規、經濟水平等等所有商品都必然面對的各種節制。對於浸淫在這種生活模式當中的人來說,這種生活方式及其一切附屬物都如同吃飯喝水呼吸空氣一般正常,而只有在這種模式之外,或者從心底里不認同(或者說是"自外於"),或者曾經深度跳出這種生活模式的人才會說"這是一種"文化""。

比如中國人大抵不會對啃雞爪子反感,更有椒麻雞掌、豉汁鳳爪、泡椒雞爪、拆骨掌翅等等花樣繁多的菜色,對於中國人來說,這就是個加什麼料下什麼鍋的問題,應該沒人一邊啃著雞爪子一邊感慨中華飲食文化的吧?都在忙著享受那要麼爽脆要麼軟糯的口感。只有視它如惡龍之手的歐美人會一邊以獵奇的心態看著中國人大啖雞爪子一邊討論"中國的飲食文化真奇怪啥都吃哈哈哈"。

放到汽車領域一樣適用。很多中國消費者買了一輛F-150或者Tundra,潛意識裡會腦補自己穿著皮馬甲牛仔褲開著皮卡飛馳在無人的州際公路,他們認為這是一種獨特的"美式汽車文化",然而或許就在同時,大洋彼岸真就有一個美國人穿著馬甲牛仔褲開著皮卡飛馳在無人的州際公路上,不過他心裡滿心想的是趕緊去最近的金五星建材批發市場買些個木板運回來因為龍捲風把牛棚屋頂給掀了。對於他們來說,皮卡是這種地域廣闊、商店都死遠還不包郵,而且大量的事情都得DIY的生活模式下的生活必需品。

當然,中國人的雞爪子和美國人的皮卡都是"文化",只是"文化"這東西,只有在感受到差異的時候,人才會意識到這是一種"文化"。在沒有感受到差異的時候,自己的"文化"無非就是日常瑣碎朝九晚五或者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討生活而已,對這樣無聊的生活,便想著怎麼逃出去,於是看到其他類型的文化,就從中敲一片碎片過來,裝點自己的生活,彷彿自己已經置身於另外一種"文化"當中,殊不知其他文化當中的人也正百無聊賴,偶爾瞥見這邊廂的Exotic culture,便也敲了一片碎片回去裝點自己的生活了。

美國的皮卡文化是因為裝貨要用,日本的Kei-Car文化是因為政策傾斜街道狹窄,歐洲的旅行車文化是因為愛好合家出遊,哪有那麼多文化層次上的自覺,其實都是生活所需而已,只是這些到了一種完全不同的用車需求環境當中,便成為了一種充滿異國情調的"文化"了。

但為什麼在中國那麼多人標榜著"汽車文化"來買一些奇奇怪怪的車?

我的理解是:這是對缺乏多元包容性的現實的一種反彈。

中國消費者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趨同傾向,我們幾次大型調研都展現這一趨勢,要麼是買車時看到周圍開某某品牌的很多也就隨大流買,要麼是選造型方案的時候表示某某方案更加穩重一些——而往往這是設計師不看好的、突破性並不算強的保守方案,要麼就是在討論中有意無意多次提到身邊人的看法如何如何。這本身沒什麼,其他國家大抵也是如此,但是問題就是如果有人就是不合群呢?比如喜歡老車的這幫人,喜歡手動擋的這幫人,喜歡旅行車的這幫人?

碰巧我買的車就是小眾一台,別人那種看智障的關愛眼光都已經習以為常了。在這樣的壓力下,小眾車愛好者自然會舉起"文化"這種高層次的武器搞降維打擊——

看看我們買的,那可都是外國人都喜歡的東西,這是X式汽車文化,文化懂不懂?

於是理所應當的,這也就被旁人看成是某種意義上的裝X了。

大可不必這樣,並不是開Tailgate Party、孤膽爬石頭或者周末跑Track Day才叫汽車文化,開著F-150憂心忡忡地去金五星買木板、開著寶駿730去火車站接丈人丈母娘全家、開著賓士去見客戶就是不懂車、沒有汽車文化。

車評人也好,主機廠的設計師工程師也好,小眾車愛好者意見領袖也好,並沒有資格代表中國幾億汽車消費者奢談什麼樣的算是有汽車文化,什麼樣的是沒汽車文化,那些開著我們看來無聊至極的自動擋買菜車奔波的人,他們才是汽車文化的代言人,因為他們根本就是汽車文化的創造者。

當然,作為小眾的一員,我還是很樂意見到一個包容性更強的環境的。至少現在在改善。我家沒有人反對我花25萬買一福克斯,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理解,雖然並不認同但是至少不會鄙視我們這種小眾買車標準,政府部門也開始逐步放開個性化改裝的一些限制,執法也在向嚴格化、合理化方向發展。而這必定是建立在汽車高度普及的前提下,我們還有一段路要走。


當車評人不再滿足測評開始當公知的時候,汽車也不再是單純的物件。

「但從路口賣貨、皮卡載人等現象,又可以看到當地政府因應「國情」所做的靈活管理,不做不切實際、影響生計的立法,讓汽車、道路成為大家高效生活的一部分」,有錢人住在高檔小區有物業維持社區秩序,當然不會因為路口賣貨造成的擁堵和治安混亂而煩惱,不禁想起一句話「何不食肉糜」。


可能創業需要點關注度吧。不過我想問一下,汽車文化落後的中國市場所熱衷的SUV和各種加長版為什麼受到越來越多的國外消費者的青睞?大家是不是拿錯劇本了?


那裡是一個貧富懸殊、管理懸殊、階層分明的地方。

所以可以看到的景象豐富且對比度高,這很正常。

那麼如何去理解就因人而異,最後的結論或許是映射作者對本地管理者的期待了。


文化建立於經濟基礎之上,中國還是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我們還有一千多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飯都吃不飽,生存都是問題,怎麼搞文化這種靡靡之音


美國的汽車文化:全尺寸SUV,房車,皮卡,肌肉車,大排量自吸,哈雷

日本的汽車文化:K-car,MPV,痛車,漫畫衍生(如86)

歐洲的汽車文化:老爺車,高性能跑車,手動擋,旅行車,柴油,兩廂車

中國的汽車文化:兩輪電動車,老年代步車,SUV,加長,必選三大件(真皮,天窗,中控大屏),宏光S


掃了眼幾個回答,我怎麼覺得好多人是沒有看文章就開炮?

yyp開篇就解釋了是標題黨,南非代表不了非洲。

原文開頭如下

「首先我得承認,這個標題里的「非洲」是南非,而且即便寫「南非」也有貶低它的意思,純屬標題黨,向南非道歉。就算不去南非,百度一下也會看到南非在國際上其實屬於中等發達國家。年前我借參加保時捷的試車活動,第一次去南非,在開普敦呆了三天,對當地汽車文化和交通環境的觀察,完全印證了這是一個非常先進的地方。有朋友說開普敦算是南非的富人區,不能反映整個南非,更不能反映非洲……好吧,不深究,我想借題發揮的是:南非的汽車文化。」

首先說全片的觀點我大部分是同意的,國內管理者對汽車知識、汽車文化的了解很堪憂…

類似yyp的經歷,我也在非洲開過車,曾經的法殖民地----模里西斯。

當地人開車很快,盤環島的時候內側後輪幾乎要離地,雙向兩車道的小路能開到100多的時速。說起原因,大概就是只要有車在環島內,其他車一定會在路口等待,而主路有車,輔路車輛就不會鬼探頭。還有並道的讓行,對行人的尊重真讓我對這個屁大點的非洲國家刮目相看。更別提馬路上那些讓我們這些車迷心血澎湃,活在雜誌上的經典老車。

並不是為了黑國內,只是對於我們這些真正對車有感情,有追求的人來說,難免會被這些細節吸引。當然我也能理解,國內汽車普及的晚,大部分民眾才剛用上汽車不久,汽車文化層面的東西還需要很多年的發展。只是我希望中國加油,更快趕上!

--------------------

關於一些答案的吐槽

其實說實話,知乎用戶不少都是汽車小白,年輕人,學生黨,剛買第一台車,或者在考慮第一台車。對汽車文化的理解不深,卻自以為懂。而且這種怪象好像只存在於汽車領域,而生物,物理,計算機等領域這種「自以為」就很少,很少有人會剛看了幾篇科普就開噴學術大牛。大部分人了解自己的水平能對哪些問題做回答和討論。而汽車領域不是,也許,追根溯源是因為大家認為汽車不是件複雜的事情吧。有些答案噴yyp的點,看著都覺得莫名喜感,原來人是可以評價一自己不懂的事物的。唉...有點略浮躁、略鍵盤了吧。

我也算打小是個車迷,至今駕齡10+,陸續擁有過6台車,開過近百種車型,現在也做為車手在跑一些正規比賽。算是有一些心得,但我依然覺得汽車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學習的知識太多,不敢妄談。

而有些鍵盤黨既然有著不小的對車的熱情,應該也是車迷,難道就不能靜下心來多看看汽車知識和磨練下自己的駕駛技術么?


我覺得原文觀點基本可以認同。

1. 首先,作者提出「南非曾經是英國殖民地」這一論點,是為了論述這一歷史客觀上為南非帶來了多元化的環境,作者肯定的是其多元化的環境,而沒有任何暗示表明「成為殖民地」是「擁有多元化環境」的必要條件,因此任何類似「中國需要成為殖民地」這樣的推論都是不成立的。在這一點上,至少沒有政治正確上的錯誤。

2. 其次,作者認為當前官員對汽車環境不甚了解,很大程度上也是客觀事實。一些反對的答案提到很多人所追求的獨特的汽車文化,例如美式皮卡,在該文化的發源地就是很平常的生活現象,因此這種情懷的必要性是值得懷疑的。這一點不假,但是與此同時我們需要看到,不論這種情懷是否必要,每個人都應該有擁有這種情懷的自由。雖然在比較成熟的汽車市場也沒有絕對的自由,例如在美國買不到法式精緻小車,在歐洲很難買到原汁原味的美式皮卡,但是中國市場的自由度無疑是更低的,亦即消費者購買汽車時所受的限制更多。這也就是很多人對「汽車文化」的真正訴求:有擁有自己情懷的自由。

3. 第三,國內對汽車有很多不科學的規定,例如小汽車後排不能載貨、汽車達到年限強制報廢等。前者的反例例如,汽車廠家將後排座椅設計成可以放倒的形式,就是為了方便運輸大件物品,例如自行車等。後者的反例例如,很多經典的車型,例如60年代的野馬,是具有很大價值的收藏品,而這在國內基本不可能,除非完全不上路、作為收藏保存,這影響了普通人的汽車的興趣,也間接影響了汽車文化的形成。

4. 最後,從普通消費者層面,對汽車的認知還未達到「日常消費品」的層面,對不必要的細節過度關注,例如是否需要熱車、先掛 P 擋還是先拉手剎,而忽略了更重要的安全、保養等方面的信息;又如很多人完全根據品牌選車,而不了解自己的用車需求,例如是否經常載人或載物、追求均衡性還是運動性等。在成熟的汽車市場,對於家用車領域,汽車間的權衡就像買飲料一樣,我們大多數時候做的決定是買純凈水還是碳酸飲料,而不是可口可樂還是百事可樂。


從工信部計算插電式混合動力油耗方式看的出來,咱們的當權者的汽車文化智商等於零,充滿電勻速在架子上跑,然後燒油跑25km,然後計算消耗燃油值,這樣計算出來各種車型只有1.xL油耗。這不扯淡嗎,這電耗不要錢嗎,這數值完全不體現一輛車的真實純電續航水平, 也不體現純燃油發動機省油水平。除了欺騙不明暗理的消費者以外,不知道這個數值的意義在哪兒。懶政的體現


國內不能改裝,還限行 限購 搖號。上車不系安全帶,有小孩的沒幾個有安全座椅。。國內車各種減配。

他說的有什麼不對嗎?


約約炮老老實實做車評賣機油不就好了么?非得夾帶私貨拿文化的大帽子扣人。

南非遍地老爺車不是因為最近二十年很多人買不起新車了?


胡扯,本來我還挺尊敬YY屁的,沒想到竟然是這種沒做調查,滿嘴放炮的人。我也在非洲,當地司機開車簡直不要命,那裡只有城市才有瀝青公路 ,農村大部分道路都是土路,這樣的道路都開到70公里以上,警察都拿槍,經常敲詐外國人,更不用說管理汽車了,經常就是把車逼停,拿槍指著你,說你違章要罰款,給錢就放行。虧著我們是給當地公路局幹活,要不哪都不敢去。

還汽車文化,保命就是這裡最重要的汽車文化。

走馬觀花到南非轉了一圈,估計是南非寶馬邀請的吧,過了次南非上流階層的生活,你敢到鄉下住他半年嗎?

非洲路況如下

我估摸著YY屁想要出名吧,雖然他在車評領域有點名氣,但不如陳震和38,加上他剛剛單幹,需要人氣,罵中國比誇中國出名更容易,能夠忽悠一大群對現實不滿的人。事實上這些車評人哪個不是這麼乾的?這些人經常批評國內的汽車政策,彷彿政府官員,行業專家都是不學無術,擾民有方的垃圾。

但我在非洲真是感覺國內政策英明至極,你要說落後美國或許我不會反對,還會贊成,你說落後非洲,簡直就是別有用心。


這篇文章就是篇抒情性軟文。

首先看一下結構:

開頭:不打自招,說出這篇文章是個標題黨。

一系列照片:介紹一下南非的有很多種汽車。

小結一下:南非的車種類很多,有包容性,政府管理有包容性。

過渡+照片:南非的交通環境: 皮卡載人,乞討者,超車時前面的車會主動讓車。

倒數第三段:感受:規劃完善,管治水平高,駕駛員素質高。結論:科學規劃和清晰制度是駕駛者素質的基礎。唯一論據:據作者觀察,黑人駕駛員比白人多,而且交通秩序很好。

倒數第二段(題主截圖第一段): 作者推測南非汽車文化好是由於1繼承殖民地時期的交通規劃2管理者注重本國實際,不做不切實際的立法。

最後一段(題主截圖第二段):作者抒情性地批評國內的駕駛環境,提出或者強調「我最能確定的一點是:政府管治者們是完全、徹底不懂「汽車文化」為何物」。

所以作者的觀點其實是: 政府管治者們是完全、徹底不懂「汽車文化」為何物導致了我們的汽車文化落後於南非。

文章內有任何內容可以支撐這一點嗎?作者認為車的種類多就是汽車文化先進?還是認為駕駛者素質高是汽車文化先進?國內駕駛環境不好所以政府管治者不懂汽車文化?

作者根本不求邏輯,只是抒情而已。

作者也不是真的調查問題,只是黑一下政府而已。


我覺得沒什麼問題啊。

中國老百姓開上私家車才幾年?

這幾年能沉澱出啥文化?

要是覺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我們可以反過來嘲笑非洲的書法文化嘛!


內容不錯,觀點不認同


我希望我們五菱宏光出四驅版,我肯定買一輛!


本人南非讀書,大一在讀,事實是我們每天都會走非洲的第一條高速公路上學,28公里的路程經常因為堵車要走一個多小時,並且公共交通基本沒有,出行如果沒有私人的車,基本寸步難行,可能因為南非的卡車和汽車組裝工業比較發達,所以車輛價格比較便宜,除此之外,真的沒什麼汽車文化可言


YYP標題就是暗示非洲作為落後貧窮地區,怎麼可能在「汽車文化」和我國一同比較,而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的是:文中舉例的南非是非洲唯一一個發達國家,擁有很高的經濟水平,換句話說,南非是南非,非洲是非洲,南非代表不了非洲,不應該斷章取義以非洲之名和我國比較,畢竟,我們還是一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中國家。


以我在衣索比亞待過半年的經歷看,中國的汽車文化確實有很多地方不如非洲。

可能汽車文化的概念太大,行駛在中國路上車的檔次確實趕英超美,但是交通參與者司機的素質卻比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埃塞差的很遠,你沒看錯,是 差!的!很!遠!

埃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的基建基本都是中國援助,城市人口也超百萬,算是非洲大陸最大的城市之一,滿大街的老舊豐田和破拉達出租,讓人有穿越的感覺。很奇怪城市很少有紅綠燈,也少有交警在路口執勤,但是城市整體交通卻不擁堵。原因就在於交通參與者們整體素質很高,很少見隨意加塞、變道,經過路口黑叔叔們都很有禮貌的揮揮手示意對方先過。反觀國內,真是一聲嘆息……

可能是民族基因原因吧,國人總是各種搶,大到搶房,小到搶鹽搶板藍根……等公交搶著上車,開車的搶著加塞、從應急車道超車……

憑大家再多懂車、再多懂玩車,如果上路了連基本的交通素質都不具備,那就能說中國的汽車文化連最落後的非洲都不如,說是汽車文化荒漠不過分。

拉達出租

黑叔叔司機

市場的小朋友,看到我不停的叫China

美女大學生(?′?‵?)


反正這樣的標題我是很討厭的,內容確實有一定的道理


推薦閱讀:

新能源汽車生產牌照或者說是新能源生產資質有什麼用?
關於「汽車養護」,我們有哪些常見的誤區?
有哪些看似是「愛車」,實則「毀車」的行為?
不會開車丟人嗎?
怎麼細分跑車風格的差別,美系、日系、歐系跑車的風格特點。分別都是注重什麼?

TAG:汽車 | 爭議 | 評論 | 汽車行業 | 南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