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媒體行業的低俗化、娛樂化傾向?

傳統嚴肅媒體的出路在哪?以今日頭條為首的新聞客戶端的低俗內容是否真實反應了廣大人民群眾其實就是低俗的?


《艾略特:傳統與個人才能》、《福克納:談談私人生活》《懷特:再到湖上》、《黑塞:童年軼事》......

在看慣了朋友圈裡一二十字轉發中那些想要拽你點開的「過度熱情」的標題之後,這些一副「冷漠臉」、高冷端、裝的標題是不是反而滿目清涼、如沐春風?

這些散文(如今只有雞湯文、吐槽文、圖文夾雜文,散文是什麼o(╯□╰)o),選自一本前一陣在豆瓣上被重新發現的《20世紀中外散文經典評點珍藏本》。當然,頗為反諷的是,如果不是「標題黨」,這篇名為《被一套中學時買的二手書嚇呆了……》的日記也不會收穫1800次推薦,15000次喜歡(按照微信公號的度量衡,又一篇10萬+誕生了)。而這本1997年的「古董書」轉眼間就在孔夫子網上賣斷貨,在淘寶上被炒到了105一套——一篇標題黨讓一本「反標題黨」的書一飛衝天躋身「爆款」,沒有比這更能映襯出我們對「標題黨」既愛又恨,身體沉溺而嘴上逃離的糾結內心了。

其實這本選集並無出類拔萃之處,也並非什麼大家之選,在90年代的書店裡應該觸目皆是,之所以讓如今的網民「如獲至寶」,無非是在標題黨重口味的百般刺激味蕾幾近麻木之後,一見清爽的小蔥豆腐則喜出望外而已。至於作者的腦洞——憑這一套書中的目錄,每天推薦一篇,是不是足夠創造一個非常有深度的公眾號?放心吧,雖然足夠有深度,但閱讀量絕對慘淡如冬日斜陽。就問一句,你在朋友圈多久沒有看到這種風格的標題了?

終日「埋食」朋友圈的人可能已經忘記了世界上還有其他類型的標題吧。就像在某些年輕人眼中,出生之前的世界是一片荒原一樣。那本散文選就是在荒原上撿到的一塊「天外飛石」。

標題黨是網路上一小撮利用各種頗具創意的標題吸引眼球,以達到各種個人目的網民們的自發性組織。其主要行為簡而言之即發帖的標題嚴重誇張,帖子內容通常與標題完全無關或聯繫不大。

這是數年之前的「門戶紀」時代《標題黨白皮書》中對於標題黨的定義。

請注意裡面的幾個關鍵詞:一小撮、自發性組織、嚴重誇張……以及這份史料噴薄欲出的那股輕蔑之意。然而,就在幾年之後,我們對「標題黨」的感情已經悄然由厲轉溫,由嗤之以鼻到孜孜以求,原因說來簡單:因為門戶時代製造標題黨的是一幫經常在評論區被「問候全家」的小編,而在這個「會寫字的人都有公眾號」的全民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在晝思夜念如何炮製「標題黨」。

《手把手教你怎麼製作10萬+微信標題》、

《標題黨的自我修養:病毒式內容傳播背後的科學原理》、

《半年做出3600篇10萬+,他是如何做到的?》

……

這些速成秘籍你一定見到過,而且人人甘之如飴。我們不再以標題黨為恥,反而正在以不會做「標題黨」為恥。

當然,到這裡「門戶紀」時代的標題黨定義要重新改寫了——不是朋友圈裡「一小撮」不轉不是中國人、男默女淚等欺騙感情的低劣標題製造者,而是將標題作為唯一賭注、將吸引點擊分享作為第一追求的人。

當《人民日報》及少數紙媒還在幾年如一日痛心疾首地呼籲媒體自律與網民自覺,「請剎住標題黨這股歪風邪氣」,標題黨已經悄然從旁門左道升級為常規操作,成為信息生產與消費的日常。標題黨也早已甩乾淨身上的「髒水」,褪去貶義色彩。再像過去一樣繼續給標題黨扣上「一小撮」的帽子,然後訴諸道德律令口誅筆伐只不過是在自欺欺人。

是到了不逃避不自責、不意氣用事地正視我們深陷其中無法自拔的標題黨這件事了。我們是如何一步步地走到今天的泥潭,滿眼標題黨的世界盡頭又會是何種光景呢?

請容許我扛上鶴嘴鋤,穿上工作服,來一趟雙手沾滿「比特泥」的考古之旅。從「朋友圈紀」向上回溯到「門戶紀」、「紙媒紀」,來看看標題是如何在歷史流轉中不斷嬗變,演化成今天這幅面貌的。

學過新聞史的都知道,大眾商業報紙在誕生之初就是以「標題黨」的面目登上歷史舞台的,在報紙的「街頭兜售年代」,報業大亨普利策和赫斯特掀起了比拼誰的標題更聳人聽聞的「黃色新聞大戰」,甚至不惜攔截外交信件、煽動美西戰爭、促成總統謀殺。

在熙來攘往、人流匆匆的街頭,一份報紙能否售出全繫於標題是否足夠聳動到令人駐足。試想一下這三個標題:《宋教仁被殺害》、《宋教仁被袁世凱殺害》、《宋教仁被袁世凱派的殺手殺害》哪一個更能讓路人情緒一觸即發?這不禁讓我想起在火車站地攤報紙上被「殺害了」無數次的劉德華,以及《苦命的妹子啊,七個義薄雲天的哥哥為你撐起小小的一片天》的知音體。

按照新聞史的寫法,「人咬狗」的黃色新聞街頭橫溢、泛濫成災之後,開始出現了嚴肅新聞與低俗新聞的分野,媒體開始進入分眾時代。當報刊亭和送報人取代了街頭叫賣的報童,當人們習慣了就著牛奶麵包「批閱」新聞,當有了穩定的訂戶、明確的讀者群與可以測算的閱讀量,《紐約時報》、《時代》、《生活》、《紐約客》的記者不用在文章的標題上挖空心思。

如果說街頭報童和如今的朋友圈一樣,售賣的是單條「爆炸性新聞」,那麼「負責報道一切」的《紐約時報》售賣的就是對當日紛亂世事的一份package,一種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新聞curation(新聞篩選),一個穩定可信賴的信息過濾器。既然已經有了媒體品牌的背書,單篇文章就不需要花枝招展地博取眼球了。作為一份報紙/雜誌中的一部分,它要符合這首交響樂的主旋律,與媒體的風格相符(試想一下「知音體」出現在《讀者》,或者「公號體」出現在《三聯生活周刊》的第78頁)。

在知乎還沒出現《閱讀一份報紙/雜誌是種怎樣的體驗?》這種問題之前,我們不妨抓緊回顧一下即將永逝的紙媒餘味。在由編輯指揮演奏的這首交響樂中,標題只是其中的一件樂器,絕對不能喧賓奪主。當你打開一份報紙,無論是版面順序、版面位置、佔用版面大小、標題大小、有無摘要等視覺元素都搶在標題之前給你留下印象,指揮棒引導著你的閱讀次序、視線流向、停駐時間。

而當你翻開一本雜誌,就彷彿期待滿滿地坐在了餐桌之前,等待著一場處心積慮的宴席。一開始的言論、專欄、漫畫就是讓人漸入狀態的開胃菜,而重磅封面專題就是端上來時桌子都會震顫不已的主菜,接下來是滿足你各種口味的分類欄目,雜誌之雜(宴席之豐富)正體現於此。最後則是讓你去膩清口的生活、娛樂、體育專欄等水果甜點。

雜誌的世界裡,標題不過是每道菜端上來時撒上的花色點綴,大廚們更煞費苦心的是菜品的選擇與搭配、上菜的順序以及張貼海報(封面)。

我曾經連續半年做過《經濟學人》的文章翻譯,最令我頭疼不已的就是其風格鮮明、言簡意深、精妙絕倫的雙關語標題,在我看來這簡直就是翻譯界的「聖杯」,絕對要結合文章、背景反覆琢磨(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翻翻譯者管鑫的《經濟學人雙關語解析》系列)。

為什麼即使搬到了互聯網和iPhone上,《經濟學人》依然敢玩讓人云里霧裡的雙關、隱喻?如果不是出自雜誌,有幾位公號編輯敢把那篇「爆款文」起《驚惶龐麥郎》這樣讓人一臉黑人小哥問號.jpg的標題?

就以風格20年如一日的《三聯生活周刊》為例,它最近幾期的封面標題分別是《男孩的目的》、《蘇維埃人的「二手時間」》、《我們為什麼會變胖》、《魏澤西事件追問》、《網紅,泡沫之巔?》。這樣「平平無奇」的標題如果出自公眾號小編的筆下,肯定被老闆分分鐘打回重寫並教做人——但是出現在三聯的封面上就成了一種有品牌和歷史在背後撐腰的style,更不用說《經濟學人》背後有170多年的洞察力在撐腰,簡直睥睨一切。

在紙媒的譜系中,它們和《知音》可謂是天上地下的兩極,標題也是雲端高冷和趴著接地氣的兩極。前者講求高度凝練概括(這當然是作者意志和編輯意志的體現,《經濟學人》甚至有自信文章不署作者),後者是想讀者之所想,急讀者之所急,在標題把亮點、爆點甚至起承轉合都和盤托出,然而又猶抱琵琶撩人入內。只要看一下國內媒體編譯外媒文章時如何「標題通俗化」,就能看出它們的底氣不足,在紙媒譜系中的滑落。

提到標題黨,門戶是一個不得不提的標題黨製造機。

新聞門戶這種「中國特色」相當於一種採擷百花釀成蜜的「網路報紙」,雖然比紙媒更加海量、快速、時時更新。只要匆匆掃視一下幾大門戶的新聞首頁,就能明白為什麼小編寧可全家挨罵也要拚死標題黨了。在門戶首頁上,一條新聞的露出只剩下了標題,再也沒有版面、位置、板塊大小來做視覺引導,甚至除了幾條要聞,其餘的新聞都是一樣的字型大小、一樣的長短(做過門戶小編的我只能說:「太反人性了」,這可不只是削足適履那麼簡單)。

而且,這些新聞被從來源中抽離了出來,《南方周末》可能和死對頭《環球時報》左右並列,來源自身的style被「消毒乾淨」,然後像罐頭中的沙丁魚一樣被標準化處理,再打上門戶自己的烙印。不像紙媒中標題和正文同時顯示一覽無餘,流量就是生命線、工資條的小編只能通過「標題的藝術」(圍笑臉)來吸引讀者點擊入內,page view+1,標題是他們唯一能擺弄的指揮棒,當然要用盡全力去舞弄。

由於來源無限多元、海量、快速、時時更新,門戶基本上放棄了curation,放棄了成為信息篩選器的可能,只拼讀秒和標題的下限。所以幾大門戶傻傻分不清楚,網易所謂的「有態度」還不是常常被無節操的小編一遍遍打臉?帶給讀者的是一目十行的快感和快感過去之後的空虛——如同原始人,身處豐饒之中,卻逐漸飢餓而死。

最後,我們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了朋友圈這個「萬物奔至目前以娛我」的個人網路中心。在這裡,我們不僅像微博那樣批閱奏章,我們還縱覽親友行蹤哀樂,傳播飛短流長。當然,我們還在這裡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成為傳播鏈上的平等一環(微博上只有大V才能成為傳播節點)。對於公號來說,貢獻了80%流量的朋友圈就成了生死存亡的主戰場。

在這裡,再也不會有街頭叫賣擾你心亂,再也沒大廚為你精心烹制信息大餐,你再也不用特意跑到會引發「密集恐懼症」的門戶去主動「覓食」。在這裡,只有朋友分享的狀態,曬娃照、旅遊照與黯然傷魂的深夜自語交織在一起;在這裡,流動不息的是情緒的河流,公號文章也不過是這條河上的一艘艘小舟,出現在自拍和自嗨之間。

在這裡,你看到同學國外旅遊曬照的嫉妒可能會影響你看下一篇文章的心情。在這裡,一篇文章能走多遠只看它能跨越多少圈以人為投石的漣漪(費孝通先生所謂的「差序格局」),能撬動多少人心中那個隨手一轉的情感開關——無論是標榜、控訴、宣示(《致賤人》)、求認同。在這裡,你看到的只有被脫離了語境、脫離了發布者,脫離了curator獨自「求生」的標題。

這就是為什麼你會看到100000+的標題都大同小異,完全被泯滅了個體風格,完全看不出發布者是誰,因為為了在不同年齡層、階層、性別的人群中無障礙傳播,就必須訴諸大眾感情、趣味的「最大公約數」。必須不能有隱喻、不能抽象凝練,不能有專業術語,必須曉白如話易於口口相傳——我們又回到了農村之中串門走家傳播誰家八卦的時代。

這樣,我們就在朋友圈看到了越來越長、越來越像「一句話新聞」,越來越像拍案驚奇回目的標題。標題越來越喧賓奪主地「劇透」正文,擠滿了二三十字標題的朋友圈讓我們越來越不堪重負,只求快速划過。

信息過載在這裡已經變成了「標題過載」。最終,一小撮人逃向了槽邊往事、小道消息、正午故事這樣不走標題黨、有自己的style的個人公號、品牌公號,更多的人逃離了文字,逃向了無法被標題「劇透」和hack的視頻。成就了papi醬這樣一個全民網紅。


我在今日頭條的文章也沒人看。「今日頭條」代表的是這個國家的整體素質。要說到低俗化、娛樂化傾向?我覺得兩會期間一些全國政協委員炮轟明星的高片酬很有代表性。據說現在一些明星去參加綜藝節目,當時五萬塊一集的片酬,如今已漲到了二十萬,當時二十萬的,現在漲到了六十萬。明星們吃點土菜,玩點遊戲,帶上孩子,就能滿足粉絲敬仰、窺視、好奇的願望,輕輕鬆鬆的賺到人家幾輩子,可能是幾十輩子都賺不到的錢。明星們沒有不驕傲的理由。

當然,比是不能去比的。如果比的話,辦一個能容納很多人就業的企業,每年的利潤可能也就不過是幾百萬幾千萬,有的甚至還不能盈利。而明星上一個節目就掙幾千萬,你怎麼去比?這似乎就是由市場決定的「市場經濟」!

只是這樣的「市場經濟」,可能關鍵的忽視,還是忽視了一個導向問題!因為文藝服務於大眾,還是得講一點功能的。它畢竟不能象在商言商地做生意。它的實際社會功效應該高於生活,如果這上面也「孔夫子把眼前論」,賺得到的是本事,完全在滿足人們低級趣味的前提下,交由市場效益去決定投資,難免不進入到一種只看臉、不看內涵、吃喝玩樂、急功近利的惡性循環,導致觀眾麻木的沒有信仰,製作者肆意地沒有底線。

因為只圖短期效應,只在一個「錢」字上掙扎,在這樣的社會風氣倡導下社會就會變得沒有理念,商人的錢不會用於去搞產品研發,提高產品質量,打造品牌;而是會將大部分的錢用去做廣告、炒作,以圖短期最大的效應與回報。且因方便投機、造假、仿冒、行騙,知識產權也得不到保護,有捷徑可走,他們也有恃無恐。所以消費者才對本國的產品沒有信心,寧可一個馬桶蓋都選擇到國外去買。這就是膚淺粗鄙的、追捧明星價值觀帶給我們的惡性循環。這可能也就是低俗化、娛樂化的根本原因吧!


身為一個編導生,一個愛刷微博的編導生,沒有特別專業的知識,只有一些拙見,想發表一下。

媒體行業一開始給大家的印象就是嚴肅認真的,一開始出現的紙質傳媒,到後來的電視台,再到現在的自媒體時代,這個印象其實還是很根深蒂固的。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分開來說。

先說媒體行業的低俗化,那是應該制止的,媒體行業不管在那個時代都是第一時間給人們傳遞信息的,如果傳遞的信息是低俗化的話,那麼給接受信息的人是一種錯誤的信息灌輸。特別是現在這個現代化智能化的時代,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也在通過各種渠道獲取信息,所以媒體行業的低俗化是要完全禁止的;

再來說媒體行業的娛樂化。我理解的娛樂化是不再死板,不像原來一樣,一板一眼的,二十會用一些幽默的語言來播報信息,傳播信息。現在的社會似乎是一個段子社會,時不時就會爆出來一個段子手,前一段時間的央視記者朱廣權就是媒體行業娛樂化的代表,當然不是不好,這更加活泛,讓人更加容易接受。好多人都不喜歡看那種政治新聞,就因為他很無聊,但是通過這種娛樂化的口吻和方式播報出來的話,更易於更多的人了解政治新聞,愛看政治新聞。

所以,我覺得媒體行業可以適當娛樂化,但是要堅決抵制低俗化。


謝邀,簡單聊聊個人想法。

1、嚴肅和低俗的標準

不同時代,不同人的標準是不同的。

標準難以界定,導致難以監管。

2、表面原因

存在即有市場,不一定存在即合理。

物質生活日趨豐富,溫飽基本解決的條件下,為了滿足受眾淺層次的審美情趣及感官刺激,片面追求曝光率。

3、缺乏自律及 KPI 壓力

每個媒體人需要自律,但也要理解出現這些行為的原因,KPI 的壓力太大。

4、新聞和娛樂的界限

新聞應該真實反映新聞事件,全面反映各方面的聲音。不可缺乏嚴肅性,不可過度包裝,不可追求畫面刺激,不可誇大社會醜陋面,否則會導致新聞娛樂化。

5、娛樂低俗化的原因

世界大環境如此,工作壓力太大需要娛樂放鬆。多元化的生活觀念取代了傳統的一元化觀念,導致社會價值觀的重大變化。

6、解決建議

國家法律監管,行業自律,引導大眾審美觀。


你覺得是低俗化,娛樂化?明明是又紅又專


商業媒體為了滿足受眾需求,擴充關注度,更好的進行二次售賣,內容偏向娛樂化低俗化。這是現代一種不良趨勢。媒體是上層意識形態建築的主要工具,媒體低俗化腐化人們思想。


人類都是視覺化的動物,獵奇性的動物。人們利用在人們的這一心理特點,通過低俗娛樂來博人眼球,已達到快速實現流量化的目的。


推薦閱讀:

當某些體育記者寫文章明褒暗貶黑運動員時,作為他們的球迷的我們應該怎麼做?
如何評價「冒犯公眾比虛假新聞傷害更嚴重」這句話?
大陸官方宣傳/學校教育/主流媒體 是怎樣描述 兩岸關系 ?
iPad(2012版)對於國內開發者有哪些機遇和影響?
當代媒體相對於十九、二十世紀是否在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上有所倒退?如果是,過程和您對此的評價是怎樣的?

TAG:媒體 | 四大門戶 | 自媒體 | 新聞客戶端 | 今日頭條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