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辯論賽評判生涯之中判準是否因為某種原因發生過較大變化?

您的辯論賽評判生涯之中判準是否因為某種原因發生過較大變化?


這是個好問題,但辯論評判生涯是什麼鬼...

價值性辯論賽的評判是主觀的,對於同一場比賽,別說不同的評委,就算是同一撥評委,在不同的時間很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一個經典的案例是2007年國辯半決賽港中文VS中南財經政法,在場的一些觀眾在賽後說,現場覺得港中文優勢很大,但後來回想了比賽以及看了視頻,覺得其實是中南財經政法完勝。原因很簡單,那場比賽港中文取得了場面的優勢,但是內容是中南財經政法更紮實專業。因此在現場,很多觀眾為港中文傾倒,但仔細想了下還是中南說得更有道理。

再打個比方,2014年新國辯香港中文VS中山大學一戰,當時在人人網就曾引起了非常激烈的討論。這場比賽我回想過很久,剛看完的直觀感觸是中山大學完勝,後來覺得其實是港中文獲勝,之後反覆過很多次,心裡確實沒有一個定論(當然還是傾向中山一些)。

其實,所謂的判准,更多是評委在評比賽的那一刻,對於辯論賽這項活動的期待。當你對攻防有更高的期待時,你會更側重攻防;當你對內容有更高的期待時,你會更側重內容。而由於評委在不同的時刻,對於辯論賽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期待,因此我們的判準是有可能會發生變化的:

首先,評委對於辯論賽的期待的變化,本身就是會受到大環境的影響的。我曾經寫過這個話題,參考辯論賽的判准,這二十年有哪些變化? - 夏惟桐的回答。1993年時,辯論賽純粹是比拼誰辭藻華麗;直到1995年林正疆學長出現,評委們才反思辯論賽是不是應該注重臨場反駁;直到1997年首都師大失利,國內的評委才開始注重攻防的意義;直到2001年武大失利,大家才意識到邏輯的重要性;直到2002-2005年辯手們把辯論糟蹋壞了,大家才集體反思形式邏輯不是辯論唯一的核心。但處於一個大環境下,評委是很難突破某一種約定俗成的大觀念的;反之,如果大環境發生變化,個體判准也很容易隨之變化。這也是為什麼知乎上常有人說,同一場比賽在北京、南京和珠海,結果很可能完全不一樣,氛圍有的時候真的很能影響人。我個人一直認為,如果2001年國辯決賽丟到1993年,在當時的氛圍下,很有可能是武漢大學獲勝。但在2001年及以後,這場比賽武漢大學獲勝的可能性會越來越低,因為評委對於邏輯、事實、價值的期待越來越高,對辯論賽中語言表達和引經據典的期待,相對降低了。對了,你們日常黑的社會裁,經常會因為脫稿、手勢而決定比賽勝負,這也是他們對比賽的期待。

其次,即便是同一個評委,在不同的情況下對於比賽的期待也是不同的。大家可以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一題多打的比賽(比如海峽賽)中,一個評委一天可能要看8場甚至更多的同題比賽。對於同一個評委來說,看第一場比賽時對正反雙方立論的期待,和看第八場時對正反雙方立論的期待必然是不一樣的。所以同一套立論,在第一場可能會讓評委覺得「還不錯」,在第八場可能就會讓評委覺得「爛俗」,這才是人之常情。因此帶隊打此類比賽的時候,如果抽到後打的隊伍,一定要注意立論的變化。即便是新國辯這種一個小組同題三打,你是第一場打還是第二場打還是第三場打,立論和戰術都應該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評委的期待變了。

類似的情況很多,尤其到了一個大型比賽後期,當兩邊都是強隊、都有可圈可點的表現時,評委的考慮比起初賽就會多多了。在大部分因素都打平的時候,許多評委會突破原本的判准,給參賽隊一些超出自己原有判準的期待。打個比方,許多辦決賽的時候,評委在雙方打差不多時會考慮「放哪個隊伍進決賽更能保證決賽的質量」,這些都是在初賽不會想到的。

而對於諸如決賽這樣的重要比賽來說,如果參賽隊只打攻防、無視內容甚至胡說八道,則會更讓評委覺得「低於期待」。許多平時在我看來很注重攻防的評委,在一些重要比賽會自動變成標準論點裁。還有的評委,在遇到自己喜歡的辯題時,也會自動加大對內容和挖掘的重視。

最後,判準的變化也與評委自身的境界有關。我2009-2011年的時候,每天都跟著幾個武漢辯手學技術,那時候自己打比賽也好、看比賽也好,都是優先看雙方的設計與操作。熬過這一階段後,隨著年歲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我自身的知識儲備和人生經驗上來了,我就發現我能欣賞一些以前欣賞不到的辯論賽的「內容的美」了。直到這幾年,各種國際賽、全國賽評得多了,我雖然還是歸納不出我的判准,但整體趨向穩定了。雖然某個國際關係學院的教授老說我是技術流,但其實我自己覺得我明明是個論點裁。可見,自身能力的變化,必然也帶來了判準的改變。

我自己的變化也帶來了我對其他評委的理解的變化,有幾個國辯評委,我以前一直認為他們」不看攻防、心證過重「,後來發現其實不是他們不看攻防,而是大部分小辯手引以為豪的攻防戰術在他們看來都稀鬆平常,所以他們更側重論點誰更能打動自己。所以我反對找級別很高的評委評低級別比賽,因為在國辯手眼裡,每一場低水平比賽都是兩邊都想捅死的爛比賽,這在小辯手眼裡很可能就是「不客觀」。因此對我個人來說,在不同級別的比賽我看的點肯定稍微有些不一樣,比如新生賽這種都是學長姐灌論的比賽我就更看重新生辯手的反應,校賽我來評我可能更看重立論、配合和攻防,到了市級比賽我就看重實證和論點的論證和拆解,到了全國級比賽和國際賽我更看重立論的格局和展開。當然這是我自己的選擇,而且我也說不清我具體哪場比賽到底會更側重何者。就像龍少說的,我的判准可能偏差不大,但肯定每場都是有偏差的。

當然以上說的是價值性辯論,在政策性辯論領域,判準是有相對客觀的依據的(比如可以翻書),因此相對更穩定一些。對於許多初當評委的辯手來說,剛開始時候都會陷入各種迷茫和不適應,也會非常害怕投少數票。但在之後評比賽多了,和其他評委交流多了,就會逐漸形成自己的評判理念和體系,也會對自己的評判變得成熟堅定。

想說的就這麼多了,不知不覺下班很久了,想到再編輯補充。


有的,在偉大的徐純學長告訴我們根屬性到底是個什麼玩意了以後,我們都改了。


人老了就不喜歡分析交鋒了,畢竟新所這種「變態「也就一個而已。

所以直接就聽觀點的有效輸出好了,於是常常被罵「心證裁「。

其實,要心證的話..........兩邊都輸才符合我的心證才對。

要知道從兩個爛蘋果裡邊選一個「不那麼爛「的蘋果是一件多痛苦的事情嗎?

而且還要給「不那麼爛「的一方找點「還算靠譜「的理由.........

通常這個時候我都有掀桌子的衝動.......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北京辯手群 「帝都狗窩」?
如何看待2017年川大鳳展首輪比賽結果?為何賽後各隊吐槽評委及校賽制度?
如何好好的打磨出一篇一辯稿?
對於辯論比賽來說,賽前如果允許雙方辯手向評委出示書面材料(如論文摘要、證據清單等),這種做法是否合理?
如何評價第五屆捭闔杯安徽賽區的主辦方的安排和部分評委的判准?

TAG:辯論 | 辯論賽 | 華語辯論網 | 華語辯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