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勝為何要提前離開梁山?
為了讓劇情不往法師大戰的路子上走。
水滸里的幾個法師戰績如下:
高廉:先敗林沖秦明花榮,再敗宋江吳用帶的梁山主力。樊瑞:越級擊敗史進帶的少華山4個頭領。賀重寶:以法術配合地形困住盧俊義為首的13個頭領和5000軍隊。
包道乙/鄭彪:秒殺王英扈三娘夫婦,差點捉了宋江。喬道清:照面就能生擒李逵及其麾下500勇士,亂軍中生擒魯智深、武松、劉唐。馬靈:連傷盧俊義麾下多位頭領,包括楊雄、石秀、雷橫等天罡。以上這些法師都能正面擊敗天罡星,而且只要大寶劍一指,念念有詞一番,就可以輕易召喚天兵天將或者妖魔鬼怪,擊潰梁山的精銳部隊,最次的也是弄出個烏雲滿天黑煙滾滾的單項透明戰場並重創敵軍士氣,然後率軍掩殺。
然而他們都打不過跟羅真人學了「五雷天罡正法」的公孫勝。如果說武松魯智深戰鬥力100,那公孫勝起碼有2000,即使是劫生辰綱時候的公孫勝,至少也和高廉喬道清一個等級。
這麼牛逼的法師必須長期處於打醬油的狀態,否則水滸傳的力量體系就崩潰了。謝邀。
因為公孫勝的師父羅真人已經偷看了劇本:話說當下羅真人道:「弟子,你往日學的法術,卻與高廉的一般。吾今傳授與汝五雷天心正法。依此而行,可救宋江,保國安民,替天行道。休被人慾所縛,誤了大事,專精從前學道之心。你的老母,我自使人早晚看視,勿得憂念。汝應上界天閑星,以此容汝去助宋公明。吾有八個字,汝當記取,休得臨期有誤。」
羅真人說那八個字,道是:「逢幽而止,遇汴而還。」
所以後來公孫勝跟著大部隊來到東京(汴梁)的時候,就跟宋江辭別回家了。
古典小說里經常有這樣的預言、讖語,往往是和尚道士說的,而且從來都很准。同在《水滸傳》里,魯智深也有一個愛好劇透的師兄,說話連格式都和羅真人一樣:話說當日智真長老道:「智深,你此間決不可住了。我有一個師弟,見在東京大相國寺住持,喚做智清禪師。我與你這封書,去投他那裡,討個職事僧做。我夜來看了,贈汝四句偈言,你可終身受用,記取今日之言。」智深跪下道:「洒家願聽偈言。」長老道:「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
後來征遼之後路過五台山,師兄又劇透了一次:
長老說罷,喚過智深近前道:「吾弟子此去,與汝前程永別,正果將臨也!與汝四句偈去,收取終身受用。」偈曰:
「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所以最後魯智深在杭州聽見錢塘江潮信,就此圓寂了。
好多人都說公孫勝離開是因為羅真人的意思,其實大家搞錯了,根本就沒有什麼師父徒弟,只有一個人,公孫就是羅,羅就是公孫,不信,你看幾百年後就有一個羅xx和公孫xx,其實是一個人的
第一次是因為宋江上山了,不想陪他賣命。第二次是不想送死。
公孫勝是《水滸傳》中塑造得比較失敗的人物形象。
他是七星聚義的先驅者,石碣排座次時,他是梁山四巨頭之一。他與吳用擔任掌管機密軍師,實際上,吳用為軍師,公孫勝是法師。
——《三國演義》的諸葛亮實為吳用和公孫勝的合體!
不過《三國演義》對諸葛亮的人物塑造時還比較收斂,諸葛能未卜先知,能觀星相,能借東風,能七星燈續命,但他不能上陣殺敵。
而《水滸傳》中的公孫勝就能上陣殺敵,他和高廉鬥法、和樊瑞鬥法、和賀重寶鬥法、和喬道清鬥法、和馬靈鬥法……
這樣就形成了個bug:
像高廉這種法術都可以讓林沖、花榮等梁山主力丟盔棄甲,大敗而歸;那梁山每次打戰派公孫勝、樊瑞、喬道清就行了,每次征戰派武將上去打啥?
但如果每次都上公孫勝、樊瑞、喬道清的話,那《水滸傳》就變成《封神演義》一樣的神魔小說。
施耐庵、羅貫中應該意識到這一點了,所以他安排了公孫勝提前離開梁山,以避免武力失衡導致的情節硬傷,彌補bug。
當然這仍不足以解決問題,作者在一開始就把法術的作用弱化得像《三國演義》諸葛亮一樣,這些bug就不存在了。
公孫勝的人物形象也不算太鮮明。
既然施耐庵想塑造公孫一清先生淡泊名利的形象,他希望過著閑雲野鶴的道士生活;那他為何又離開羅真人,下山鼓動晁蓋劫生辰綱?這樣又是為了耐不住寂寞要干一番大事業。
那既然要干一番事業,為何又突然以探母為借口離開梁山?那是因為他不同意宋江路線,他嚮往的是晁蓋路線——佔山為王,快意江湖。
那既然公孫勝不認同宋江路線,為何又和宋江、吳用搞了石碣受天文,排了一份符合宋江心意、滿足派系平衡的座次?
如果石碣受天文事件是宋江安排的,那公孫勝則是被脅迫的。
那本領高強、心高氣傲的公孫勝,為何會被宋江脅迫?因為公孫勝為了梁山的大局、兄弟的前程著想。
那既然為了梁山大局、兄弟前程,那為何在征方臘梁山最需要你的時候,你卻提前跑了?
因為公孫勝和羅真人早知道了梁山的劇本,洪太尉時就註定了命運。
所以,如果石碣受天文事件是天意,是洪太尉時候就註定的命運,那反而解釋得通了。
鬧了半天還是用宿命論解釋比較合理。
這些解釋只是讀者在看《水滸傳》勉強替施耐庵找的理由。公孫勝早知劇本,拂袖而去,對兄弟是否太過無情了?
對於梁山四巨頭之一的公孫勝,作者本該多下點功夫,使人物形象更豐滿,情節更完善。
前提:作為一個對《水滸》有特別感情的人我覺得題主的問題很有趣,很值得探討。
以下為乾貨:
要弄清公孫勝出走,就要弄清他什麼時候出走。《水滸傳》中公孫勝有過兩次出走,那麼就這兩次出走我們可以進行分析。【1】第一次出走是在宋江上梁山不久後,公孫勝提出要下山,我們可以從書中了解到公孫勝出走的理由:
「眾人飲酒之時,只見公孫勝起身對眾頭領說道:「感蒙眾位豪傑相待貧道許多時,恩同骨肉,只是小道自從跟著晁頭領到山,逐日宴樂,一向不曾還鄉看視老母。……」」等等原因,
當然看望父母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我們單純這麼想這個問題就太簡單了,首先我們知道當初公孫勝出山是為了做大事情,這個大事情就是和官場里的貪污玩弄國家的官員作對,這也是為什麼當初公孫勝找到晁蓋智取生辰綱的緣由,而晁蓋同意了公孫勝的建議,並一起實施了,可以說,在理想方面,晁蓋公孫勝等七人是同穿一條褲子的,之後的上梁山,一切都是按照公孫勝的劇本在走,講到這裡,我想我們可以提出一個疑問,那既然事情按照公孫勝的想法走,為什麼這個時候的公孫勝沒有說要回去看望老母,我們知道,當一項事業正在上升的時間,我們會安排好未來的計劃,所以說,當公孫勝選擇出山的時候,他就已經安排了老母的生活(截取生辰綱這樣的事算小的嗎?放在現在來說,不比搶劫銀行事小,而且你搶的還是國務院總理的,你能說你不安排好你的後事嗎),事情到這邊就明了了很多,那就是公孫勝第一次出走肯定是因為他在梁山遇到了某件事或者某個人從而導致他選擇離開,通過對小說章節目錄我們知道在晁蓋等人上了梁山後,梁山開始了解救梁山恩人宋江等人的事迹,最終在宋江等人上山後公孫勝選擇了離開,可以說,公孫勝的離開和宋江有著莫大的關係,而宋江又是一個什麼什麼樣的人呢?鄆城小吏,人稱孝義黑三郎,在江湖上名氣很大,可以和晁蓋相提並論甚至有過之,作為一個公務系統的人,宋江的理念是忠君保國,他的忠已經到了「愚」的地步,宋江曾說:「今日朝廷賜死無辜,寧可朝廷負我,我衷心不負朝廷」可見一般,可見一斑,這也是公孫勝和宋江理念的矛盾,其二是解救宋江後,宋江所帶的圈子也上了梁山,我們稱其為宋江派,這與公孫勝所依附的晁蓋派又是一個矛盾,公孫勝作為一個政治嗅覺靈敏的人,他已經看出了宋江等人和自己理念的不同,宋江等人的上山意味這原來排位坐次的重新排序,這也是老梁山派所不願意的(晁蓋派),所以他感覺到了危機感。其三是宋江等人上山後日日飲酒作樂,而公孫勝是一個道教人物,這種生活方式不是他所願意看到的,也就是和他本意相反。基於以上三點,最終導致了公孫勝第一次離開梁山!
【梁山泊中有派系鬥爭嗎?】推薦居士說的回答:這個問題我喜歡……以前看書時邊看邊標註過。梁山上的派系鬥爭不那麼明顯,但確實是存在的。多數情況下,表現為戰場上各好漢…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7412043/answer/36535913 (分享自知乎網)
打字累了,明天接著打他第二次離開的緣由。
【2】公孫勝的第二次出走是在宋江征討王慶後,公孫勝遵從他的師傅的指示離開梁山一夥,回到薊州。那公孫勝為什麼要離開呢?要知道現在這個時候梁山可是處於鼎盛時期,對內繳賊勝利,皇帝對宋江一夥看重,要了解公孫勝離開一定要了解他離開的背景,我們知道這個時候的宋江已經完全為朝廷所利用,成為朝廷對外征討的一枚棋子,說是為了維護穩定,其實是分化梁山的勢力,面對宋江的「愚忠」,公孫勝沒有辦法,他能做的只是儘力去幫助自己的兄弟躲過一劫又一劫,然而他的師傅卻敏銳的看到了宋江一夥即將損失慘重,作為公孫勝的師傅,他有必要去提醒公孫勝繼續前行的危機,於是乎,他告訴公孫勝「逢幽而止,遇汴而還」,公孫勝是何止聰明之人,豈會不明白,於是乎他果斷決定離開,(羅真人敏銳的意識到出征方臘困難重重,為不讓徒弟公孫勝冒險,故執意將其留在身邊。半仙羅真人送給宋江的八句法語中,後四句是這麼寫的:始逢冬暮,鴻雁分飛,吳頭楚尾巴官祿同歸。「始逢冬暮」暗指方臘;「鴻雁分飛」暗指梁山兄弟生死離別;「吳頭楚尾」指宋江自吳地(江州)造反,而最終死於楚州;「官祿同歸」可能是指梁山兄弟雖生死離別,但總算都得到了朝廷封賞。羅真人已知征方臘前途兇險之極,自然不會讓愛徒去冒險。此段參考天涯社區論壇)。總得來說,公孫勝第二次離開是因為他收到羅真人的「透露」,以及他看清楚宋江一夥的結局。
很多人看水滸常常被其中的俠情豪義所敬佩,其實仔細品味,方知其中人情世故,冷暖,可謂是凄凄慘慘戚戚啊!
版權所有,轉載請私信!公孫勝是某羅姓真人的徒弟,某施姓真人表示自己有個姓羅的徒弟。
入雲龍 神龍見首不見尾
梁山軍有戴宗這個「甲馬神行法」日行千里的超自然存在,就已經很扯了,再加一個精通「五雷天罡法」的公孫勝跟到最後,那不成了神魔志怪小說了?
不得不說《水滸傳》中期還是很魔幻的,有高廉、樊瑞、喬道清這些呼風喚雨的超自然反面人物在,梁山軍也必須有一個超自然的人物去克制他們。
但《水滸傳》後期主要講征方臘,過程中如何損兵折將,如何眾星隕落。如果公孫勝不退夥,故事就沒法收場了呀。什麼方臘?什麼大遼狼主?什麼大宋官家?公孫道長拂塵一揮,一個五雷轟頂就把你轟成渣。別說大遼、大宋了,就是臨高五百廢也不是對手吧?第一,他與宋江理念不同,分道揚鑣是遲早的事第二,梁山不是想上就上,想下就下的,否則我相信魯大師等人說出招甚鳥安的時候就自謀退路了。公孫一清不同,他是元老,有別人不具備的法術,有半仙羅真人做靠山
第三,他是天閑星,作者一早就給他安排了急流勇退,頤養善終的結局
入雲龍公孫勝是第二代梁山主要領導人,曾經和晁蓋一起掀起了著名的劫取生辰綱的運動。是晁蓋在梁山的鐵杆粉絲,可就是這樣一個對梁山和晁蓋有著深厚感情的人竟然離開了梁山,決定一去不返。到底是何道理? 江湖以為,這裡面肯定有原因,不然一個人不會無緣無故絕情到這種地步。 首先,公孫勝是個道人,但是嫉惡如仇,他痛恨梁中書之流魚肉百姓,搜刮大量民脂民膏,所以才毅然決然要去找些志同道合的人,對梁中書之流進行打擊。 其次,公孫勝敬仰晁蓋,晁蓋是當時的好漢,名氣也很大。水滸里說他平生仗義疏財,專愛結識天下好漢,但有人來投奔他的,不論好歹,便留在莊上住;若要去時,又將銀兩齎助他起身。最愛刺槍使棒,亦自身強力壯,不娶妻室,終日只是打熬筋骨。可見在當時很有威信。而在公孫勝心目中晁蓋更是數一數二的好漢,公孫勝道:我不為錢米齋糧,聞知保正是個義士,特求一見。這個「義士」二字堪稱無價之寶。 其三,公孫勝自己有本事,公孫勝非常自信,公孫勝自己說:自幼鄉中好習槍棒,學成武藝多般,人但呼為公孫勝大郎。為因學得一家道術,亦能呼風喚雨,駕霧騰雲,江湖上都稱貧道做入雲龍。 其四,公孫勝義氣,和晁蓋同氣相求。公孫勝自己說:貧道不為酒食錢米而來。我覷得十萬貫如同等閑。 其五,公孫勝儘管是道人,卻仍有一顆雄心,貧道久聞鄆城縣東溪村晁保正大名,無緣不曾拜識,今有十萬貫金珠寶貝,專送與保正,作進見之禮,未知義士肯納受否? 就是這樣一個風風火火的人,曾經幫助林沖火併王倫,幫助晁蓋與官兵對抗,如今地位在兩山也是第三把手,按理說這樣的人離自己的理想漸漸近了,如何捨得離開自己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如何捨得離開自己最親密的領導,最信任的戰友。那麼這裡面肯定有些原故,而江湖以為公孫勝的離開於一個人的加入不無關係,這個人是誰。就是聲明遐邇的宋江。且看晁蓋在宋江上山前後有沒有變化: 其一,宋江未上山之前,晁蓋是山上的一把手,大家是民主集中制,具體拍板是晁蓋,不過吳用是智囊,提供具體辦法,大家唯晁蓋馬首是瞻;大家解救宋江的時候,宋江似乎是一把手,拒絕了晁蓋的合理化建議,冒險去殺黃文炳泄私憤。 其二,宋江未上梁山後,晁蓋身先士卒,凡是打仗,一定向前,比如兩次解救宋江;宋江入伙之後,宋江身先士卒,晁蓋是名義上的領導,宋江和吳用這個智囊走得很近,一步步把晁蓋架空。 其三,宋江未上梁山後,晁蓋話語很少,但是很有說服力;宋江上了梁山之後,晁蓋基本上沒有話,而宋江是主要發言人,並且明顯的越俎代庖,甚至發號施令。 作為晁蓋最親密的戰友,公孫勝隱隱約約感到情況不妙,可宋江又救過晁蓋的命,而且晁蓋對宋江極為信任。因此他不忍心看到兄弟間同室操戈,而且更重要的是公孫勝知道,就是自己幫忙,也未必是宋江的對手。因此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萬般無奈之下,公孫勝以接母親為名,離開了梁山,而卻一去不復返。直到最後在李逵等人的脅迫之下方才重新返回梁山,真的是極為可憐和可嘆。
生辰綱的錢分了一份,夠花了,要及時收手,否則會全賠進去
我小時候,好收集乾脆面里附贈的水滸人物卡。因而和外公有過一段對話。
我問:「梁山上一百單八將,最厲害的是哪個?」外公答:「盧俊義。」我追問:「那麼第二厲害的是誰?」外公答:「大刀關勝。」我有些不甘,再問:「再往下呢?」外公答:「林沖,秦明,呼延灼。」
其實我問這問題的時候心裡有答案,我覺得梁山上最厲害的武將是公孫勝。當時我有一本水滸傳的連環畫,時常翻看,是為數不多的童年消遣。每到有公孫勝與人鬥法,都是濃煙滾滾,沙塵遍地,入雲龍擎起松紋古定劍,呼風喚雨,騰雲駕霧,驅使六丁六甲,撒豆成兵,於是對手大敗虧輸,不是納頭便拜就是命喪當場。而別的武將上陣,都是提起兵刃互相「哐」「哐」的肉搏,檔次似乎就差了點意思。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公孫勝「畫風和別人都不一樣」。公孫勝是「論外」的,他和別的武將不同,能做到別的武將做不到的事情。如果作者不安排公孫勝離開梁山,後面其它武將,乃至梁山上的嘍啰們其實都可以提前退休。畢竟如果一個人可以強到撒豆成兵,他其實就不需要普通的士兵了,隨身多背一個裝豆子的麻袋就可以了。簡單地說,就是作者寫公孫勝的時候力量膨脹的太厲害,有點寫崩了,如果不安排這兄弟走,別的武將就是菜雞互啄……嗯 公孫勝的長處在於智商和道術 但道術這個東西很難說他能有多明顯的作用 不像武力和智力,公孫勝的道術發威通也沒幾次 。他找晁蓋截取生辰綱時本打算做智力擔當的 沒想到吳用不論是親疏遠近還是智力都要高他那麼一點,但在晁蓋身邊也無妨,因為晁蓋本身就是一個有點像項羽的人物,他好結交豪傑不假,但他本身武力值不弱,所以對身邊的這幫人親疏遠近分的不明顯,有本事咱們就一塊吃酒,也不嫌棄白勝,也不倚重某個人,但又喜歡抱團,所以公孫勝的日子還好,但宋江帶領了宋江勢力上山後,晁蓋雖然勢力上勉強可以抗衡,但在馭人之術上不如宋江,在預測了晁蓋的敗亡後及時抽身的明哲保身罷了
與其跟乃們一起去送死不如閑雲散鶴自在
因為這個人太變態了 兩軍對戰一個五雷正法就秒了 水滸不允許有這麼牛逼的人.. 所以提前下線了
因為水滸傳快大結局了呀!
你還想全捋啊?我呸!
所在派系鬥爭失敗,跟宋江以及後來越來越多上山的爛雜碎尿不到一個壺裡,不看好梁山前途,乾脆一走了之。
底價建倉,高位拋出,參考李嘉誠
推薦閱讀:
※有沒有寫作風格和其人生經歷迥異的作家?
※《舌尖上的中國》被拔高的解說詞,是一種什麼體?
※寫短篇小說時,如何平衡對話、心理、場景描寫、動作描寫等元素間的比重和關係?
※有哪些網路小說的結尾不錯?
※嚴歌苓的《白蛇》,想表達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