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故人》真的是部好電影嗎?(有劇透)
電影中的師生戀、床戲有些狗血,讓人難以接受,「2025年」的未來戲也顯得有些「令人驚訝」,但是為什麼豆瓣上,知乎上,時光網上都是大段大段的對《山河故人》的讚美、共鳴、認同?
因此,《山河故人》真的是部好電影嗎?抑或是水軍?或是所謂的「情懷」又感動了一大波人?註:題主未經人情世故,僅僅是看完電影很疑惑,請輕噴。
今天終於看了賈樟柯導演的《山河故人》,感覺不錯,推薦給大家。總的來說,這部劇沒有狗血,沒有大轉彎,沒有花里胡哨,滿滿的都是溫情。
說起來,跟著這部劇還是挺有緣分的。記得13年在上海參加上影集團60周年慶的時候,剛好遇到賈樟柯導演帶著主創團隊介紹了這部電影。只是沒想到讓小夥伴們一等就是3年。
這部電影從山西汾陽的一個三角戀故事講起,普通工人梁子和當地小老闆張晉陞同時喜歡上了他們共同的女性朋友趙濤。陰差陽錯中,趙濤選擇了張晉陞,梁子負氣出走,離開汾陽來到河北邯鄲做礦井工人。趙濤與張晉陞結婚生子,兒子取名張到樂(dollar)。
時間軸一晃15年過去了,故事線索從邯鄲的梁子這邊展開。梁子長期在礦井工作,不幸罹患肺癌。不離不棄的妻子抱著出生不久的孩子陪他回到老家汾陽,因治病借錢與相隔15年未見的趙濤重逢,並得知她已經與張晉陞離婚,張晉陞帶著他們的兒子在上海定居。
趙濤拿著幾萬塊錢來看望梁子,二人寒暄數語,梁子能說的也僅剩感謝之語。緊接著,電影並未給多少時間讓重逢的趙濤和梁子尋回往日濃情,便突然安插了趙濤父親去世的情節。趙濤讓張晉陞把兒子送回來憑弔父親。
在兒子與後媽的視頻通話中,趙濤得知兒子離去後便要移民澳洲。離別之際,她特意選擇了最慢的綠皮火車送兒子,只是想多跟他待一會兒。臨別前,趙濤把一串家裡的鑰匙送給兒子,並叮囑他這裡永遠是他的家,他應該有這個家的鑰匙。
時間軸再次一晃而過,來到2025年的澳洲。張到樂已長到20出頭,他在父親的安排下過著百無聊賴的生活,更找不到生活的意義。在中文班上結識了張艾嘉飾演的中年女老師,在與老師的數次接觸後,他們迅速跌入一段母子戀。兩個人雖年齡懸殊,卻可以對彼此敞開心扉地說心裡話。
在最後的結尾處,張到樂吐露出懷念生母趙濤的心聲,並想要回到故土看望母親。此時,鏡頭又乾淨利落地直接推到了山西汾陽的趙濤家裡。此時的她已鬢角添白,行動略顯蹣跚。獨自牽著整個電影中陪伴他最久的狗來到大雪紛飛的曠野中,怡然自得地跳起年輕時的歌舞,影片結束。
這個電影的主題是懷念,對山河的懷念,對故人的懷念,以及對時代變遷的懷念。
有人說這個電影到處透露著悲情,梁子15年前被奪愛,15年後罹患癌症;趙濤15年前失去梁子,15年里失去張晉陞與兒子,15年後又失去父親;
張晉陞一生光鮮奪人,移民澳洲後卻心靈沒了寄託,就像他說的:買了這麼多槍,卻不知道敵人在哪裡。且與兒子存在著巨大的情感鴻溝,父子兩個交流都需要別人翻譯。
而張到樂,7歲便在父親的安排下離開了生母,在澳洲獨自寂寞成長,年紀輕輕失去了生活的意義。
但是小嵐卻更願意把它看做一部溫情的電影。它講的不是一樁又一樁的離別與失去,而是一段又一段的陪伴與相守。
不同的時間會有不同的人陪伴,而每個人又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趙濤年輕時,有兩個護花使者的陪伴,選擇張晉陞後,有了丈夫與孩子的陪伴。15年里,離婚後的她還有父親與朋友的陪伴。15年後,雖然回到故土的梁子罹患癌症,對趙濤來說卻又是一種久別重逢的精神陪伴。當父親忽然去世後,趙濤又得到了兒子的短暫陪伴。即便兒子最終離去移民澳大利亞,她還有那條始終陪伴她的狗,她雖偶爾寂寞,卻從未孤獨。
梁子年青的時候雖然失去了趙濤,但他靠雙手在邯鄲撐起了一個小家,有妻子,有孩子。即便15年後罹患癌症,妻兒仍不離不棄。回到老家後,與趙濤久別重逢,感情雖不會再像當年那樣濃烈地爆發,我卻相信他們都從未淡去。他仍然得到了趙濤精神與物質的雙重支持,從始至終他也都有人陪伴。
再看張到樂,7歲的他離開故土獨自在澳洲成長。20歲出頭的他自我意識開始變強,開始尋找生活的意義,開始懂得反抗父親自以為是的安排。當他缺失了這麼多年母愛後,卻結識了他的中文老師並與之相戀,撇開世俗標準,他也有了一個很好的陪伴。
很多人說,電影里山河在變,故人更在變。但是小嵐卻又有不同的解讀,山河未變,故人也未變。
雖然時代的標籤已經從那個當年拉風的紅色桑塔納過渡到了最新潮的iphone,汾陽卻依然是那座高塔下的汾陽,依然是每個人心中的故土。所有的主人公雖然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離別與失去,但故人卻依然是他們心中的那個故人。
對於每個主人公的內心感受,在這列開往時間的列車上,變的是不斷上車、下車相伴而行的人,而他們本身從未改變。就像趙濤在15年後已不再跳舞,再過10年後卻又獨自在大雪中怡然起舞。就像張到樂曾說自己是試管嬰兒,卻在遇到對的人之後才敞開心扉地訴說對母親的懷念。就像梁子當年負氣出走時說永不再見,15年後重病之際令他最留戀的卻依然是山河故人、山河故土。
在人生的旅途中,沒有人能夠永遠陪伴我們走到終點。從我們每個人呱呱落地起,我們便開始邂逅親情、愛情與友情。親情的陪伴看起來很長,其實從我們要遠行的那一刻就已經成了故鄉,此後留下的那個字眼其實叫探望。愛情的陪伴可長可短,縱然我們在詩詞與歌聲里期許它天長地久、海枯石爛,現實卻決不允許它叫永遠。友情的陪伴更是聚少離多,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路要走。
也許,最美好的故事並不是我們老了還能夠相聚重逢,漫敘著那個同時有你有我還有他的故事。而是在每個人上車的時候好好珍惜這份陪伴,當他下車的時候做最認真的道別。一旦後會無期,便把他好好地安放在心底那個叫懷想的地方。
因為,當我們真的老了,又有多少人可以相聚重逢呢?
小嵐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愛閱讀,愛寫作,更愛分享。好玩的觀點不能被分享,會憋出內傷。文評,書評,不間斷電影、音樂、脫口秀一頓亂評,時而生產觀點,時而做觀點的搬運工,這就是小嵐雜評。
對於真心喜歡科長的人來說,《山河故人》是驚喜也是期待,電影依舊很賈樟柯,長鏡頭,手持攝影,各種不經意的符號,韓三明依舊是礦工。對那些不喜歡科長的人來說,《山河故人》只不過是飯後的談資和網上的吐槽而已,不管這部片子怎樣都會被罵!畢竟電影不是體育,沒有硬性的規則和辦法去判斷其好壞,所以只能依靠你個人的喜好來區別了!就像《小時代》有人喜歡,《教父》也有人不喜歡的!反正對於我個人而言《山河》是年度十佳,就是這樣。
雖然網上對這部電影好評如潮,但我覺得也沒那麼好啊。這年頭都在講情懷,除了情懷,是不是該把細節也處理的好一點?一,七歲的孩子出個國就跟母親失聯了?現在通訊這麼發達,怎麼做到的?在山西老家兒子就知道整天跟上海的繼母視頻呢!兒子不聯繫母親,母親也不想念兒子?這點算作硬傷吧。二,關於到樂的語言,七歲,國內上海話都講的那麼溜,出國了,跟父親交流就全部英文了?一點點中文都不記得了?我只能理解為劇情需要吧。整部電影唯一被深深觸動的就是濤的父親去世那段。塵肺病,農民撿煤那些也確實體現了底層勞動人民的無奈。山河故人,山河依舊,故人不在。
是。
一部沒有票房的電影你還期望他請水軍嗎。如果說情懷,也不失為一種解釋。你能體會的,我便能與你分享;你不能體會的,又教我如何與你相訴。時光也許會讓你慢慢懂得,也許不會。
剛剛看完這部電影。想說一個地方。濤的父親在去往沙河的火車上,在候車室去世,恰好旁邊有和尚。這個情節設置的真的很巧妙。也許有很多人不知道沙河是哪裡,但沙河有一個非常出名的景點——五台山。我也坐過那趟火車很多次。上一次坐這趟火車回家,旁邊還恰好坐了一個藏民,去五台山交流佛教。一路上他用磕磕絆絆的普通話給我們講了很多有趣的東西。
作為山西人,我是喜歡賈樟柯的電影的。他的作品真的很接地氣。山西作為一個內陸城市,始終處於一個尷尬異常的地位——曾擁有晉商的輝煌,現在卻已衰落。比不上沿海省份的開放熱情,又得努力走向現代化。除了煤礦資源,好像就沒什麼談資。一直想轉型成為文化大省,卻始終不太成功的樣子。
賈樟柯的電影就有這種情懷。他能把一段想要努力前進卻又被絆住的時代縮影表現出來。小縣城的面貌,進步與落後的衝突,底層人士的生活,賈樟柯都能找准這個點。人情世故市井生活,其實就是這樣。雖然《山河故人》較之以前的作品有些刻意,但還是好作品的。也許現在的中國電影賣情懷太嚴重了,但我覺得,沒有情懷才更可怕。答案很碎,見諒。老子現在就買了很多槍,可是老子現在連個敵人都沒有。自由是啥,自由是個屁!
長大後涉世再看,你會喜歡的
不知道為什麼,這部電影我看了很多遍,每一遍都越嚼越有味,音樂經常帶動我進入90年代初,真的感謝賈樟柯把這種特有的情感體驗帶給我!
哪有錢請水軍呀。
能引起情感的共鳴,希望自己能活成沈濤的樣子,敢於選擇,敢於承擔,不怨恨,不失掉自我
喜歡《山河故人》,一個人看到哭。如果這也是我的命運之路,不知道該如何走下去。能像女主那樣平靜淡然嗎?還好,寶寶在我身邊……
我如果說不喜歡山河故人,是不是會被人說太俗?
當中文老師在澳洲出現的時候,我腦袋裡想的是不是到樂的母親悄悄的來到了他的身邊,想走進到樂的生活!加上中文課聽那首經典的廣東歌曲和坐在車裡的場景,我都以為是她在暗示到樂(到樂:我就是你的母親啊),當時的到樂沒有認出來,我第一時間是以為,時間是把殺豬刀,她母親已經變了模樣,到樂也是不記得母親的樣子,直到見了張晉生,還沒有認出來,我以為,一定是濤覺得身邊沒有親人了,見到兒子才才有活下去的意義,於是去整了容,學習了外語,以中文老師的身份來到到樂的身邊,來一場感人的母子相認,看到最後,才知道我想多了··· ···不知道有沒有和我想的一樣的,哈哈··· ··· 有機會會和我女朋友一起看,可惜了,這麼好的電影竟然禁播了!
賈樟柯的電影很容易產生兩極分化的口碑,我覺得基於他電影中一大特點:極其符號化。當我們把視野放到一個時代,甚至跨時代,這個時代往往就成為了一個整體,似乎這個時代要麼是和平的,要麼是動蕩的,要麼是進取的,要麼是墮落的,要麼是青春的,要麼是死寂的。賈樟柯的電影從《小武》、《三峽好人》到《天註定》、《山河故人》,其實都是試圖解讀著中國時代變遷,而解讀的最直接、最有效方式,就是把我們印象中關於那些時代的最顯著的元素符號化。《山河故人》中,無論是張晉生、梁子、沈濤等角色,還是忘年戀等劇情,亦或是槍支、歌曲都道具場景,雖然我們往往很難親身經驗得到的,但都是我們在相應時代生活中會經常聽說並且能夠造成深刻印象的。
這種解讀方式,容易引起極大的共鳴,但是人與人之間的經歷畢竟是不同的。所以,有些人會覺得深刻而真實,而有些人會覺得造作而難以接受。
《山河故人》在展現中國社會變遷史上有其一針見血的見解力與深刻度,自然是一部好電影。只是現代社會信息源、知識源不再是單一的了,我們認識到的與期望的社會/時代是多元的。叫好的可能很大部分都是未曾真正經歷過那段時光、並對8、90年代抱有無限美好幻想、僅僅才看過賈樟柯5部電影不到的90後觀眾吧。
看完最大的感觸就是
生活很現實,生活很狗血。
看完我真想和張艾嘉阿姨 談戀愛
對於山河故人的懷念,因為時空的隔閡而深刻與疼痛。只是當下,即便踏在中國的大地上,身邊人還在,心中卻也沒了著落,每時每刻都在懷念。沒有放下心去愛,沒有抱以熱烈的姿態,難以融入和徹底的孤獨。
當然是
是,影片最後,到樂和mia用英文聊著思念的中國親人,真的好諷刺啊……
有深度
推薦閱讀:
※《晚秋》結尾時,男主角為什麼沒有去見湯唯?
※有哪些劇本很好,但是卻被拍爛的電影?
※核磁共振實驗帶了金屬進行,會有什麼嚴重後果?
※有哪些可以看到男性外生殖器的電影?
※你喜歡哪部西班牙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