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真的需要城市嗎?

城市化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在信息時代真的是必要的嗎


現代化城市的密度發展有兩種思潮,一種是柯布西耶為代表的,認為城市應該往高密度方向發展,用摩天大樓、立體交通、大片花園來聚集聚集大量人口,同時保持良好的環境;另一種是以賴特為代表的,提出了廣畝城市的思想,認為城市終將消亡,人們將鄉村牧歌式的低密度居住,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天地,靠小汽車和高速公路解決交通和服務設施。

這兩種思想都影響很大,北美採用了賴特的低密度思想,帶來嚴重的城市低密度蔓延問題,小汽車泛濫,人均生活能耗高到逆天,地鐵這類設施的布局根本就是無解。

以現在的科技和信息化水平,是可以低密度居住,而又維持現有的生活水平的,但是必然帶來能耗的快速增長,無法向未來負責。


根本原因是物理上的限制,或者說白了,就是交通.

最大城市的直徑一般是城市內快速穩定的交通工具一小時的路程.比如現在的地鐵,一小時幾十公里.

當然這個只是一個籠統的說法,背後的規律則是城市可能的規模是隨著交通的發展而上升的.正如一個國家有效的統治範圍上限也會受到交通的嚴重製約一樣.

為什麼要搞高鐵可以讓城市之間建立集群?為什麼要修建城際高速?本質就是為了把在空間上分隔較遠的群落在時間上拉近.以提高各種效率,包括但不限於建築使用率(物質成本),生產效率(能量成本),人際溝通(信息成本).

信息可以以傳遞相對迅速的東西作為載體,比如電磁波,光,實體物質卻是具有質量的,在這個人間,你畢竟得用板車拉統一速食麵,你得用卡車運送AV光碟對吧?

你不要被高大上的信息化搞得眩暈了頭腦,信息僅僅是人類需要互相傳遞的三個東西----能量、物質、信息,的其中一種.

總之你首先要明白,並不是因為某個預先設計的藍圖而有了城市,而是因為人們在追求生產生活效率更高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出現了城市這種群落形態,然後我們命名為城市.

如果以後可以瞬間移動,一個人住一個星球也是可以的,我們每個人都在一個孤獨的星球.


沒有細胞結構的原子分子是簡單物質的一盤散沙,同理沒有城市的人類群體也是鬆散的「無靈魂」體系。

無規則流動+發展緩慢


趕在地球毀滅前找到人類的出路,為生存所做的事就是有必要的。反之就是浪費掉的。

人類是地球的害蟲——宮崎駿


「人類真的需要交易么?」


推薦閱讀:

作為明年去日本留學的城市規劃專業學生,我該怎樣選擇?
如何評價《遼寧最美野長城被抹成水泥地 700年國寶面目全非》?
如何降低長江入海段的含沙量?

TAG:城市規劃 | 建築學 | 建築文化 | 城市規劃教育 | 城市規劃公眾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