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院線電影中,為什麼很多人看來是爛片的,票房特別好?
咱不和好萊塢比,肯定有人要說人家有成熟的電影工業。
就和近年的韓國電影比,韓國導演李滄東,金基德。。。【我覺得】簡直差了好幾個檔。 要說我們窮吧。。。那和伊朗比呢,伊朗的《小鞋子》《一次別離》。。看看人家對底層生活的表現,【我只看到】有《小時代》。或者和印度比呢。。大家都知道的,雖然載歌載舞,不影響影片質量。尤其印度喜劇拍的很好,【我看到的】喜劇。。不想說了,就泰囧那水平。。。中國好的編劇和導演都在哪裡?為啥【我看到】在中國風生水起的總是那些騙二三線城市錢的導演?中國這麼多人口,不會沒人才吧。希望有電影學院的,或者電影從業者,給分析下這些人才都去哪了?
前幾天又看了一個阿根廷電影「蠻荒故事」,一個年輕導演的作品。這種既有趣味性又不乏藝術性的電影,【我】能在哪部國產片里看到————————————————————以後描述問題請說明是【個人意見】,不要代表他人。
以前寫過一個博客,簡單的說,我以為主要還是消費者的原因。
《消費者的選擇-電影,汽車安全和創新》
前一段時間,在iptv上看了不少最新流行的國產電影,比如《小時代》,《富春山居圖》,說實話,爛的無以復加,完全無法堅持看完;幸好不花錢(吐槽一句,《小時代》是幼稚和淺薄,《富春山居圖&>是土豪和山寨,單論故事而言《小時代》還略強一些)。網上出現了討論為何會出現類似《小時代》和《富春山居圖》這種奇葩,國產電影路在何方等等討論。很多人歸咎於中國的審查制度,這的確是原因之一,但是我認為最大的問題還是消費者自身。
從道理上說,中國人口眾多,雖然有類似於小時代這樣面對腦殘粉的消費團體,也同樣能夠容納類似接受諸如《鋼的琴》《神探亨特張》這樣優秀國產片的消費團體,但是中國的弔詭之處在於儘管後者的絕對人數並不會少,但是這批人恰恰是最為挑剔,最不願意掏錢的團體,雖然他們未必沒錢(應該不會比小時代的腦殘粉更加沒錢,至少經濟獨立了吧)。原因很簡單,能夠接受相對文藝的高水準作品的人群,感謝互聯網和盜版,他們早已經免費看完了IMDB排名前100的片子,在這種免費的極高水準電影轟炸下的觀影水平和消費觀點,掏錢看國內水準雖然很高相對國外還略有差距的片子,恐怕難說合算。從某種意義上看,他們的消費觀已經被盜版所扭曲了。但是拜託,即使國外這麼多導演,那麼成熟的商業環境,又有幾個諾蘭,幾個卡梅隆,幾個馬丁西克塞斯呢?所以我國的消費者的paradox就是,高水準的觀眾不願意花錢,低水準的觀眾願意花錢,造成的結果就是與其像國外上限看齊,就不如簡單面對腦殘粉來的方便和來錢。這樣的逆向淘汰恐怕只有等待消費者的觀念改變才能中止了。
我還記得有一段時間大家紛紛指責日產車或者合資車的安全性簡配問題。但是,面對更高的安全性(比如更厚的防撞梁)和功能更多的的配置,大多數人會選擇後者;而配置完全相同的情況下,又有幾個人願意為額外的安全性多花錢呢?前一段時間爆出各種旅遊黑幕也是這樣,消費者只圖便宜,如果有公司可以通過優質的服務來賺錢的話,想必也有公司願意做,問題是這樣想的公司,在消費者比較價格的第一步就已經被市場淘汰了。長此以往,大家只能看誰比誰黑。旅遊法云云雖對現狀改善,恐怕只要消費者貪便宜的觀念不改就不會有本質區別。
所謂山寨和創新也是一樣。創新本身需要花錢,需要花時間,需要冒險;山寨只要模仿市面上已經成功的創新就行了,哪怕質量完全相同,成本也要低廉的多。如果雞賊或者自以為精明的消費者只在乎價格,創新者又如何生存呢?保護不利當然也是個原因,但是消費者自己也是難辭其咎的。《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到,挑剔的消費者是一個國家產業優勢的重要因素,比如日本消費者對於細節和質量的重視,造就了日本成功而有競爭力的電子產品。這樣看來,喜歡便宜的中國消費者自然也造就了中國強大而成功的山寨系列, 中國產品的降低成本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至於創新,只有等待中國消費者升級成功,什麼時候大家以原創為榮,而不是淘到便宜貨而沾沾自喜,創新恐怕才有希望。這一點,單靠國家扶植是遠遠不夠的。
-------------------------------------
再補充一下, 題主關注的重點是「韓國導演李滄東,金基德」, 「伊朗比呢,伊朗的《小鞋子》《一次別離》」,但是其實對於電影工業的真正衡量水平並不是這樣的「小眾」電影,即使在美國歐洲這樣發達的市場,這樣的小眾電影也完全不是主流,票房也不會太好,而中國其實也是有些不錯的小眾電影的(當然這些電影很多進不了影院,進了連成本都收不回來是另外一回事)。真正成熟的電影體系應該是一個金字塔型,真正起基礎作用的不是那些IMDB高達8,9分的佳作,而恰恰是打分5分以上,8分之下所謂的商業電影,中國最最欠缺恰好是這一部分。而這一部分的缺失,說句實話,中國的審查制度絕對是難辭其咎。
一部商業片的投資絕對少不了,而中國審查制度不確定性任意性,也使得商業投資者只能選擇最保險最能通過審查的劇本,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樣一來,我們的頭腦只能像廣電總局看齊,得到只能是迂腐腦殘片。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大家喜歡跟風,因為先行者趟過的雷,後面就保險的多;你要是想搞點新意,劇本沒過審就算了,萬一過了又禁播那可真的是哭都沒有地方。偶有一些商業片佳作,例如《泰囧》之類,真的已經太幸運了。
對於有電影情懷的人,興許說虧錢也無所謂,但是連片子都上不了線,這個恐怕誰也受不了。長此以往,在製作的領域往往也是劣幣驅逐良幣。小眾電影因為本來成本就低,實在國內發行不了,說不定國外賣賣版權,成本也收得回來,所以偶爾還是有些佳作可以看看。20150715更新:
我承認我是帶了情緒回答這個問題。
如果題主提問:為什麼中國的《推拿》《天註定》《萬箭穿心》沒有《一次別離》《小鞋子》好……我覺得沒有什麼問題。但是題主問的是《小時代》……這才促使我覺得題主多半沒有去影院看過,甚至都不知道國內這些優秀的劇情片,更沒有為他們支持過票房。所以我覺得這個就很值得討論了。而且這反應了國內主流觀眾的一種心態,消費爛片,然後又居高臨下的嘲諷好片。
相當於一對兄弟,哥哥不學無術品位庸俗,哥哥拿著錢胡吃海塞泡妞遊玩,還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覺得這孩子衣著光鮮是個高富帥。只有家長嗎罵哥哥,你怎麼那麼沒文化,沒水平,太丟人了,這是這個月的生活費十萬,滾去別煩我。
弟弟刻苦學習奮發圖強,但是實在是太窮了,為了攢夠自己的學費,學習之餘只能打上三份工,營養不良從而也影響到了成績,家長呢也罵弟弟,你不是學習刻苦嗎?你上的了哈佛嗎?上的了普林斯頓嗎?能拿到諾貝爾獎嗎?你看人家誰誰誰,年紀輕輕就做到了億萬富翁,你行嗎?生活費?管我屁事,自己洗盤子去!
然後家長摟著哥哥說,哎,我命苦呀,大兒子沒文化,小兒子沒出息……
——————————————————————————————————————
不問是不是,就先問為什麼?先開邏輯炮:拿國外的頂級劇情片與我國的二流商業類型片片來比?劇情片就要跟劇情片對比呀。
就拿這幾年來說,我國有《推拿》《少女哪吒》《到阜陽六百里》《天註定》《萬箭穿心》《光棍兒》《美姐》《鋼的琴》《耳朵大有福》《飛躍老人院》《大明劫》《我11》《盲山》《有人讚美聰慧有人則不》《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告訴他們我乘黃鶴去了》等等。
哪個不是各有趣味,並在藝術上有所堅持和突破。問題是題主關心嗎?貢獻過票房嗎?
有追求的電影人砸鍋賣鐵忍住寂寞和清貧做創造,在投資方委曲求全,在審查面前鬥智斗勇。辛辛苦苦做了作品出來,卻發現那幫天天吐槽國內都是爛片的憂國憂民的影評家們根本不關心,不消費,不支持。他們只是進入一種狂歡狀態,一邊為爛片貢獻票房,一邊諷刺有追求的電影人不知在何處?
這就相當於一個從沒去過也從來不願意去正經粵菜魯菜江浙菜只吃街邊小攤麻辣燙的人,看著西餐廳紅紅火火,發出感嘆:為啥人家有上得了檯面的正餐,我們只有麻辣燙呢?我國餐飲藥丸呀!這是一個我也很關心,但卻無能為力的問題。
作為一個電影的從業者,本質上,現在中國電影市場的井噴狀態對於靠電影謀生的人來說,無疑是好的,至少產量和票房的飆升,給了我們更多的工作機會。但是這種虛幻的繁榮卻在不久的未來,為現在受益的電影工作者提前透支了生存空間。因為電影產量的泛濫,大批電影開拍,但是中國電影界卻並沒有那麼多的專業從業人員,於是因陋就簡,各種不專業的人員投入到了電影製作中,而大量粗製濫造的電影,沒有辦法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反而掩蓋了他們不專業的真實。那麼一旦電影沒那麼景氣的時候,產量銳減,不專業的從業人員必然大量失去工作,而那個時候他們已經年紀堪憂。 過去中國的文化話語權掌握在知識精英手裡。電影市場依靠著觀眾對電影「藝術」的傾慕而存活。現在如果說電影還是一門藝術,不要說電影觀眾,就是電影內部的人,都會罵我「不識時務」。過去被長期忽視的,最基層,最廣大,最饑渴的觀眾群——戀愛中的男女們,沒有他們說話的權利。現在時代不同了,他們成為電影的買單者,然而他們卻是在藝術教育和文化欣賞上被中國教育制度耽誤的幾乎兩代人。於是電影這個過去的「藝術載體」被綁架到他們的審美之上。我早就有這樣一個觀點:有什麼樣的人群,就有什麼樣偶像。那麼有什麼樣的觀眾,就有什麼樣的電影。因為他們對於電影本身的審美體系並不了解,但是他們卻決定電影的死活,而且,隨著電影的命運被他們左右之後,越來越給他們一個假象:其實電影不就是我們想的那樣嗎?要不然為什麼電影都在為我們服務呢?接著,最常見,也是最可怕的事情出現了:如同文革中的群眾批鬥那樣,知識被捆綁帶上高帽,接受群眾的批判,震耳欲聾的輿論,使知識本身不僅不敢說話,反而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犯錯了?要不然為什麼最正確的廣大群眾怎麼反對我呢?電影藝術的本體除了上吊自殺,只有屈從。 然而,被稱為電影消費主流的人群——屌絲和二三線青年們(嚴格地說,這是一個侮辱性辭彙)也不是吃素的:不是爛片他們都買賬。很多爛片一樣也是票房慘淡得難以置信。只有一種電影,不管它爛還是不爛,都會受他們的歡迎:唱響我的心聲—— 只要是同情他們在當下社會難堪的處境,只要用笑聲解釋他們無聊的夢想,只要可以明目張胆地說出他們內心不那麼光彩的私慾,只要知道他們熟悉的那些超級屌絲明星們幹了點什麼,只要......的國產片(記住是國產片,不是進口片),他們都會去看。一個去看了,於是叫上別的人,喊道:同去,同去。就這樣,最後一個動搖者於是同去。 對於我來說,看電影,就是看電影。但是,據說,看電影對於他們就不僅僅是看電影了。它可以是任何事情。對於在精神上處於極度饑渴的人群來說,看電影是一種很好的社交(聽說還是最便宜,最實惠的社交)。冠以任何名稱的「友」都可去一趟電影院。至於看什麼,不重要,別人看什麼,我們就看什麼。對於自己不了解的東西,別人說好,自然不會差。 於是某種電影就像滾雪球似的,越來越大,像一個精神巨怪,讓好多人產生一種類似於強迫症的精神狀態。唯有去看看,才能緩解。好像是買手機。多少人知道安卓操作系統和蘋果系統的具體優劣?大多數決定購買手機品牌的動因不外乎兩種:別人的說法和流行的輿論。 看電影和這個一樣。我一直記住這樣一件事情。有一次,在某個很高端的電影論壇會上,當著幾百個聽眾,一個學生向一個極其著名的電影研究者提問:請問您怎麼看中國電影的現象。大家都非常期待這個著名的學者的回答。只見他沉思了許久,然後悠悠的說:
「談到中國的電影,就好像談論中國這個社會一樣。中國電影的問題,就是中國社會的問題。你在中國社會哪裡找到不痛快,你就可以在中國電影找到不痛快。不說了,你懂我的意思。」 我聽懂了,又沒有聽懂。大概懂的人,只有這個學者。但是我認同他的觀點,儘管跟廢話一樣。這,你懂的。最後說一句:在某種制度下,犬儒主義是一種解脫。但是中國電影不是犬儒主義,而是犬主義。昨天在另外一個話題下看到了這樣的一個回答:我們的電影工作者水平或許有限,但並不笨,不傻,科班出身的他們的欣賞能力絕對超過這個話題下的任何一位票友。現今中國電影水平的低下歸根結底就是電影人的大徹大悟。也就是圖片的最後一段,他們已經開始為自己謀利了。這比提升群眾的欣賞能力有用的多。
看到排名第一的答案有提到《鋼的琴》,我很偏愛的一部電影,在豆瓣,13萬人評價了這部電影,評分8.3分,隨手轉一篇文章供大家參考。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果子李
《變形金剛3》來襲的前夜,我寫了一條微博。
「到現在,《鋼的琴》只拿到400萬的票房,只能證明:所謂的影評人、交口派、媒體口碑……都是浮雲。」其實作為第三方統計的藝恩,對外公布的票房數據是270萬。
這一聲嘆息,收到各方人士的反應。
以影評人為代表的交口派們,無人應聲。
媒體口碑派代表說:「沒有這些口碑,這片子肯定連院線都進不了!」
某影院經理說:「這種片排了場次也肯定沒人看!」追問之下,才發現,這位朋友根本沒看過這片,就已經把它打入冷宮。
某廣電集團的朋友在一旁笑:「別抱怨人家影院經理不排片,就是我自己到電影院,看著海報上那兩張苦瓜臉,也沒興趣買票去看。」
那天,還收到另外某影視公司朋友的私信,把這片子的發行罵得體無完膚。
今年上海電影節,我和這位朋友坐在第一排,仰著脖子,在上海影城不足百人的影廳里看完這部電影。看到中途,朋友兩三次都樂呵呵地湊過來說:「我喜歡這片兒」。這個小影廳的走道台階上也擠滿了人,每隔幾分鐘,就有人發出爆笑聲。導演張猛就坐在地上,他都不記得這是第一百零幾次看《鋼的琴》。
毫無疑問,這是2011年,我看過最好的一部國產片。它用更輕鬆、幽默的方式,講述一個逝去階層的悲憫情懷和失落——重要的是,生活還要
繼續。在此之前,張猛沒看過南斯拉夫導演庫斯圖裡卡的電影,他們都有驚人的相似,用熱情、狂歡來描繪現實的殘酷、生活的顛簸。其實,《鋼的琴》更像是一部商業片。有一個緊湊的故事、貌似輕鬆、幽默的敘述方式,導演張猛曾經給趙本山寫春晚小品,語言和喜劇功底都很紮實;還有不斷插入的歌舞場面,超現實也罷、諷刺也吧,能讓黯淡現實生活,立馬活色生香。
這個經常出現在晚上10點檔、翹蘭花指的電視劇演員王千源,拿到了第一個國際影帝獎。該片也是上海國際電影節創投會的獲獎項目,於是乎,《鋼的琴》就被披上了文藝片的包裝外衣。
它的誕生過程,免不了有文藝片導演的各種艱難掙扎史。張猛36歲,比寧浩大2歲,就讀北京電影學院舞美系。畢業後,回到老家,在遼寧電視台混過,在本山傳媒拍過廣告、當過編劇,最後混到了副總裁。但這個年輕人一心想拍電影,2007年,他的第一部《耳朵大有福》,只用了300萬人民幣,范偉演了一個東北下崗工人的一天的生活。
《耳朵大有福》的好口碑,並沒有給張猛的第二部電影《鋼的琴》帶來多少便利。他拿著上海國際電影節給的30萬獎金、韓國方面提供的50萬後期製作費,拉著秦海璐、王千源,就在東北紅旗拖拉機廠開機了。開機2周後,大家才知道,劇組的賬上只剩下47塊錢。
在瀋陽,張猛給親戚家設計服裝店店面,預算2千元。他去鐵嶺評劇團里找木材,發現了一台斑駁破舊的木質鋼琴,至今還能發出聲音。父親告訴他,那是上個世紀70年代,一群文藝工作者為了省錢,畫圖紙、自己動手造出來的琴。他在瀋陽的鋼材市場買建材,發現這裡聚集了大量鋼鐵廠的下崗工人,他們身懷絕技,車、鉗、銑、鉚、電、焊一應俱全,在那裡混著度日。
這兩件事情一直在張猛的腦子裡盤旋,揮之不去。終於有一天,他想出了一個故事,落魄的父親要爭奪女兒的撫養權,找了一幫三教九流的下崗工人來造鋼琴。劇本只有簡單的30頁紙,成本預計5百萬人民幣。
張猛覺得自己就像陳桂林,窮困潦倒,停了戲,到處給人白活(東北話),找人投錢。秦海璐發現劇組情況很窘迫,把自己收到的五分之一預付款退回來,把片酬都投進電影。她做起了出品人,後期製作沒錢,再自掏腰包來墊。
王千源在拿到東京影帝的時候,還沒有從劇組拿過一分錢的片酬,手上只有一張白條。
張猛的劇組住在很差的旅館裡,周圍都是民工居住地。來上海,他住在電影節安排的酒店裡,因為上網費貴,上去幾分鐘後,就要趕緊下線,拔網線。
《鋼的琴》陷在窘迫的境地里,在它的背後卻是中國內地電影最近一兩年里,正在突飛猛進繁榮的傳說:內地全年票房過百億,電影銀幕每天都在增長,投資根本不差錢,差的是好項目……
每天,都有公司在四處打聽,哪裡有靠譜的電影宣傳;影視公司到處轉悠,掘地三尺,要開發可以參與的項目;有點知名度的導演,幾乎同時都有多個投資人圍著;煤老闆、房老闆手裡握著大筆錢準備砸電影,只有一個要求,諸如女主角必須是他們的女朋友,或者要去戛納電影節上風光一把……
在這派虛假繁榮里,《鋼的琴》沒沾上什麼光。去年在東京國家電影節拿獎歸來,國內的發行公司並不積極,談了多家後,非常完美公司才出手買斷該片。影片上映日期一改再改,雖然影評、媒體、以及少數意見領袖都在為這部電影搖旗吶喊,但是卻沒有真正行之有效的宣傳,能直接到達目標觀眾群。
同期在東京電影節上拿獎的《觀音山》,甚至沒有《鋼的琴》那麼具備觀賞性、娛樂性,以及可進一步探討的深度。但是這部影片有范冰冰的力挺,有紮實的宣傳營銷,在傳統意義上的淡季,也拿下了6千萬的票房。
對於電影而言,這一定不是最好的時代。 甭管媒體怎麼對破壞狂邁克爾貝不屑一顧,《變形金剛3》在內地,1天就能收入過億;也甭管圈內口碑多麼不好,王晶的《財神客棧》、新生代偶像楊冪的《孤島驚魂》,照樣每天拿到千萬的票房進賬。
陳桂林造好了鋼琴,也沒有留住女兒,因為小孩子已經知道了資本的力量。
張猛造好了自己的《鋼的琴》,拿了獎,進了院線卻沒賺到錢,讓他也開始懂得了資本的力量。在他的計劃里,下部電影本應該繼續紮根東北,拍完他的東北小人物三部曲。只是他不知道,站在驕傲、勢利的資本面前,他是否還能挺得住。是到了終結這一類問題的時候了。
答案很簡單:
因為觀眾在消費他們不熟悉的東西。而絕大部分消費者消費的,都是他不熟悉的東西。其實,對於那些對電影很有品位,也分得清好片爛片的影迷型觀眾,在電影上擁有相當高品位的影迷,在其他領域的消費水準卻是很難匹配的---很有可能是最低俗的。比如,你仔細觀察某個導演或者編劇或者超級影迷的穿衣服的水平--超級爛,一件HM或者Zara就滿足了;吃飯方面----超級爛,經常把山寨的元南菜拿來當正宗,不亦樂乎;在購車方面---太爛了,腦殘一般喜歡大排量和名牌,對差速器什麼的一竅不通;裝修房子---爛到家,宜家全搞定!
理財----哪裡懂!就知道餘額寶;旅遊---啥也不懂,每年冬天奔亞龍灣;音響----一個卡拉OK功放好意思放在家裡!!(就說我吧,我覺得幾十萬的床墊和一百塊的沒有任何區別,別打我!)這些人所有不熟悉領域的消費習慣和思維方式,都是腦殘的,都是跟著媒體忽悠的,都是從眾的。
意思明白了吧?反過來在電影是一樣的。
在電影院里對爛片歡呼的觀眾,很有可能是理財經理、裝修達人、資深導遊、超級大廚、超跑發燒友、極限音響骨灰……在自己領域內的專家。
但是他們對電影都是門外漢,都是極不熟悉的。他們必然從眾,沒有判斷力。如果你要指責他們的電影品味為何如此低下,那麼同樣也要指責在電影方面精通的人士在其他領域的品味也如此低下,一個道理。
其實都是一樣的,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自己就是一個最最最最低俗的消費者。
對於任何一個領域內的專家,下面這個問題模式都是成立的:
為什麼***如此之差,卻有那麼多人喜歡呢?提問者:***領域專家。首先,必須明確一個觀點:
電影是商品。然後,電影這個商品和我們一般的商品不一樣。電影是必須在我們買票入場之後才能了解到詳細內容,並做出評價的商品。顯然這是和我們平時買菜買書買傢具等不同的。所以電影的營銷中,有一條很重要,就是保密。
然而在劇情,效果都保密的情況下,如何營銷?就是要靠各種噱頭。比如大牌演員,比如依附熱點,比如故設懸疑。用這種營銷方式激發顧客(觀眾)的好奇心,然後吸引觀眾進場。那麼,在中國的電影市場中,就出現了這樣一種電影經營的方式:
對待產品不用心,但對待營銷卻極盡所能。無論如何,把觀眾偏進電影院,買了票就可以。只要宣發做得好,噱頭足夠響,哪怕是產品做得再爛,只要能勾起觀眾的好奇心,就能騙到錢。
比如你看郭敬明、韓寒為啥去拍電影?因為這倆人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噱頭,一說郭敬明韓寒拍電影,大家都好奇,倆寫書的居然拍電影,能拍成啥樣啊?韓寒還略好一點,玩一票完事,郭敬明就比較惡劣了,本身水平不咋地,但影響力巨大,觀眾都知道他的電影一定是爛片,然而還是會有人去追,因為「爛到什麼程度」本身也是一個巨大的噱頭。所以小時代能拍四部。而可以預料的是,未來郭敬明還會繼續拍電影。不過話又說回來,這種模式是不可延續的,因為一個導演的作品假如一次兩次口碑都不好,那麼到了第三次第四次,肯定不會有人再繼續受騙了。在歐美尚且如此,何況在電影產業一團混亂的中國?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電影投資者(想靠電影賺一筆的那些)會不斷尋找新噱頭,而電影從業者也會去迎合投資者的心態,不斷的把自己項目的噱頭弄到花樣百出。因為拍電影得要錢啊,而且拍電影很掙錢啊。原因是我國觀眾根本不上電影院看好片子。很多人去電影院不是沖著電影去的,總帶著交際人聯繫人的目的,和朋友和親人,要不為了到哪兒搓一頓什麼的,中間那段時間不好打發所以去看個電影,他們啥火看啥,哪個明星多看哪個,故事爛不爛不所謂,影院新電影上線,也就只是歡樂聚會的一個借口、一個背景而已。最近寢室妹子想看的片小時代4排第一梔子花開排第二,趕著去給小四送錢攢票房攔都攔不住。昨天我和寢室妹子說咱明天看電影去吧。妹子說好啊好啊,再一起吃頓好的。看哪部?我說看大聖歸來吧,據說是國產動畫電影的良心片誒,很燃的樣子。妹子回我說動畫片能有什麼好看的,這麼熱,過兩天放假了回家看吧。我打算回去和我媽去看小時代4(話說媽媽輩都會去看小時代4,我表示震驚) 。我說那我自己去看咯,反正我還得去錄音也不能叫你陪。然後這時候高潮來了。妹子分分鐘教我人生金句,說道:「可是我覺得女生自己花錢一個人看電影很可憐誒。」可憐你麻痹啊!我就不能是沖著電影去的?(妹子人很好,只是看電影這件事上面從來沒有意見統一過而已。)所以如果大聖歸來能請李易峰陳學冬配音,用很多很多錢做宣傳,變成妹子眼裡的大熱門,就會有很多人去看了。
電影市場是「屌絲」的市場——引用自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系主任王競中國電影的市場主流的觀影人群大多所處在二三線的城市 平均觀影年齡顯示 這些人正處22歲左右 這個年紀的人多嚮往衣食無憂 無憂無慮的生活 故「小時代」「跑男」等電影出現 滿足其願望 他們還沒有看夠 看飽 所以好的編劇 編出花來也抵不過 剛需!樓上各位有說鋼的琴 這些青年看到自己平時的生活環境 根本沒有所謂新鮮感 故這種電影票房慘淡 「腎上腺素電影」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因為這畢竟躺著就能把錢賺了 編劇們先養活了自己 再偶爾談談普通觀眾都懂得藝術 什麼時候 觀眾會挑故事 挑攝影師了 那麼我們作為電影從業者 拚死也要滿足觀眾 因為我們知道 終於有人懂了
中國電影市場和國外電影市場最大的差距就是電影觀眾的差距。中國特色的電影觀眾在觀影目的,選片品位等等方面,都和電影發達地區的觀眾有著巨大的差距和顯著的區別。
我明白題主在問什麼,題主是問為什麼今年有票房的都是一些惡俗的電影。主要因為好的電影不符合大眾審美所以很少找到適合的投資商導致缺少後期宣傳,所以鮮為人知。首先,的確,有部分人是隨著時代發展提高了審美。但是露珠覺得你說的《一次別離》在外國票房很好嗎?《一次別離》全球票房才2千萬美金,《變形金剛4》這種爛片單單在中國就接近3億票房了,全球票房接近10億。不得不說,我在看《變形金剛4》的時候還睡著了幾次……咳咳,總之,現在全球的趨勢都是趨向爆米花電影,不僅是內地觀眾。所以,同等投入,你說我要把錢投進《一次別離》還是《變形金剛》呢?再說,《一次別離》12年時候在內地上映,題主有去看嗎?要不是它得了奧斯卡,露珠會down下來看嗎?所以說,電影惡俗不重要,重要的是花錢去宣傳,自然就會有票房。然而,票房真的說明不了什麼。再說,不要說《小時代》很差,小時代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商業片,整個運營模式都是一個運營的典範。不僅迎合的大眾的口味,而且還激起了話題讓更多人想去看它究竟有多爛,這真的是一個非常騙票房案例。柯先生的事本來是負面新聞,但是通過適當的炒作反而讓《小時代4》又火了一把,連我都很想知道它在缺了一個男主角的狀態下怎麼編這個故事。然而,貧窮如我是絕對不會貢獻票房的。
先說觀點:影評好壞並不能直接預測電影票房是否成功。不過還是有一個趨勢:好的影評可以幫助電影獲得票房成功,參考大聖歸來、夏洛特煩惱。不過這兩個例子也許並不恰當,因為在專業影評人看來,這兩個片子的評價可能並不很高,它們的成功主要還是靠大眾的有口皆碑。然而大家的口碑和影評人的選擇並不直接相關。之所以說這兩個電影,主要是因為放眼國內,影評影響票房的例子實在是鳳毛麟角。
其次,熱門大片受影評影響較小。這裡的大片指的是大公司出品,卡司出眾,製作團隊強大的作品。例如心花路放、泰囧等等。一方面是由於電影背後龐大、資金充裕的市場宣傳(決定了電影的初期票房);另一方面,主流電影的受眾對於電影的選擇較為隨意,對任何影片都沒有非看不可或者死也不看的態度。只有那些對電影的選擇較為謹慎,或者不經常看電影的觀眾來說,影評才會影響自己的觀影選擇。
排除了熱門大片,事實上,影評主要影響的是那些較為晦澀難懂的電影,例如刺客聶隱娘。即便如此,這樣的影響也頗為乏力,遠不及檔期和排片影響來得大。不過,雖然影評能夠影響的影片很少,但它還是起到了篩選電影、培養觀影習慣的作用,稍後提及。
影評人發揮作用的主要方式是建立信用系統。每個影評人都有一套自己的電影評價機制,這套機制對於觀眾來說越有說服力,那麼他的信用也就越高。相比於一個普通電影愛好者的推薦,我們自然更傾向於相信一個成熟影評人的選擇,即便我們未必真的喜歡那部電影。除了很小程度上地影響觀影選擇之外,影評人還有另一個更為重要的作用:保護一個好的電影品味。這個很好理解,如果缺少影評人對於小時代、致青春之類影片的種種抨擊,恐怕大家還不覺得這些片子真的差到了哪裡。對於其他口碑良好、票房大賣的電影諸如後會無期、泰囧等等,一些理性抨擊的影評也讓觀眾意識到這些電影的局限性,不至於看到心花路放等影片時產生驚為天人的感覺。畢竟電影不僅僅是大眾娛樂,更是一種藝術形式,有那麼一幫影評人來捍衛電影的美學價值還是很有必要的。
影評和票房本來就是兩套不同的電影衡量標準。一個代表藝術價值,一個代表商業價值。如果一部電影想要製造熱門話題,要麼具有藝術上的可取之處,要麼具有足夠的市場攻勢,即大預算,高排片和首周票房。如果一部電影獲得了足夠的話題性,觀眾便會有意識地去搜索影評,滿足一下好奇心或者決定是否去影院觀看。如果把觀影比作一次投資行為,那麼查看該片的影評即是一種將投資風險最小化的方式。查看某篇影評時,應該結合該影評人的口味和立場,再做觀影選擇。不過考慮到目前國內缺乏真正獨立、有號召力的影評人,所以不提也罷。並且,就像之前提過的,對於市場攻勢強大的電影,影評的影響要大打折扣,考慮到國內影院的排片基本被熱門大片包攬,小眾影片只在夾縫中生存,影評影響票房的力量可以說是微乎其微。暈,去年都回答過了,那就再發一次吧。你們這些人看的太少了,國內爛片的票房一點都不高!國內爛片的票房一點都不高!國內爛片的票房一點都不高!好萊塢大片今年都能破20億了,國產片還一直穩定在5億多就算高票房的期望中。而且這些5億左右的爛片都是宣發強勢,靠壟斷排片才獲得這麼點票房。更多的國產爛片,票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你們根本就看不到那些連100萬票房都達不到的國產爛片吧!別看到幾部片子幾億票房就覺得不得了。就不能多留心下國產電影市場整體形勢嗎,14年最低的1
萬,最高的18億
差了18萬倍。能賺錢的都是極少數,沒人買票的電影才是大多數,那些高票房的爛片,和國產茫茫多的爛片相比,他們竟都算不上最爛的那一群了。可能有人會說
國外也會有票房極低的電影啊,但你們可要知道,這些票房只有幾萬的爛片已經是從一年600多部國產片里脫穎而出的。。。也許這些票房極差的爛片大都用來洗錢了,不過再怎麼說都沒用,國產電影到底爛到什麼程度可見一斑。 張小北大大 從08年開始就在第十放映室裡面不停的談
虛假繁榮。什麼是虛假繁榮,這就是啊。
2014年內地票房在100萬以下的電影,以資參考
鬥茶【國產】2014年9月11日開畫,截至9月21日累計票房1萬元。 鳳凰台【國產】2014年11月4日開畫,截至11月9日累計票房1萬元。 大丑【國產】2014年8月28日開畫,截至9月7日累計票房2萬元。 再見巨人【中新合拍】2014年8月15日開畫,截至8月24日累計票房2萬元。 新地雷戰:神勇小子【國產】2014年5月30日開畫,截至6月15日累計票房5萬元。 從哪來,到哪去【國產】2014年9月16日開畫,截至9月28日累計票房5萬元。 醜男大翻身【國產】2014年5月27日開畫,截至6月15日累計票房6萬元。 真愛【國產】2014年9月25日開畫,截至10月7日累計票房7萬元。 邊區造【國產】2014年5月10日開畫,截至5月31日累計票房9萬元。 花香【國產】2014年8月26日開畫,截至9月8日累計票10萬元。 石斛蘭【中韓合拍】2014年1月18日開畫,截至1月31日累計票房11萬元。 俐侎阿朵【國產】2014年3月20日開畫,截至4月6日累計票房12萬元。 森林孤影【國產】2014年9月12日開畫,截至9月12日累計票房12萬元。 國寶疑雲【國產】2014年4月18日開畫,截至5月4日累計票房13萬元。 金色時光【國產】2014年6月14日開畫,截至6月29日累計票房15萬元。 早安,冬日海【國產】2014年1月10日開畫,截至1月19日累計票房16萬元。 純純欲動【國產】2014年8月8日開畫,截至8月17日累計票房16萬元。 海神密碼【國產】2014年6月27日開畫,截至7月20日累計票房17萬元。 血彩【國產】2014年4月11日開畫,截至4月27日累計票房19萬元。 劍河【國產】2014年10月24日開畫,截至11月9日累計票房19萬元. 哭戀【國產】2014年1月10日開畫,截至1月19日累計票房20萬元。 這個大叔不太囧【國產】2014年8月22日開畫,截至9月7日累計票房21萬元。 U盤【國產】2014年1月31日開畫,截至2月16日累計票房23萬元。 章魚哥【國產】2014年7月4日開畫,截至7月20日累計票房24萬元。 黎明之眼【國產】2014年9月18日開畫,截至9月29日累計票房25萬元。 誰偷了我的菜【國產】2014年4月11日開畫,截至4月27日累計票房26萬元。 深情約定【國產】2014年10月16日開畫,截至11月2日累計票房27萬元。 神通佛影【國產】2014年8月29日開畫,截至8月31日累計票房29萬元。 渴望的青春【國產】2014年5月9日開畫,截至5月25日累計票房32萬元。 飛躍地心【國產】2014年8月9日開畫,截至8月24日累計票房33萬元。 永不消失的廣播【國產】2014年1月24日開畫,截至2月9日累計票房36萬元。 80後的獨立宣言【國產】2014年2月21日開畫,截至3月16日累計票房38萬元。 201413【國產】2014年1月1日開畫,截至1月19日累計票房39萬元。 房車奇遇【國產】2014年10月14日開畫,截至11月2日累計票房39萬元。 與賊同屋【國產】2014年8月29日開畫,截至9月20日累計票房40萬元。 戀者多喜歡【國產】2014年3月7日開畫,截至3月23日累計票房41萬元。 不愛不散【國產】2014年1月10日開畫,截至1月26日累計票房43萬元。 情笛之愛【國產】2014年6月1日開畫,截至6月29日累計票房43萬元。----------------------------------------------------------------------------------------------------------------2015年第一季度(1至3月)的十大票房炮灰電影。
讓你知道!電影票房不是只有「億」這個單位!第十名《奇緣灰姑娘》票房:67萬導演:許樹寧主演: 劉心悠/ 鄭中基/ 森美上映時間:2015年01月23日想當年,鄭中基被譽為周星馳的接班人,當年《龍威》《我要做模特》確實展露他的不俗搞笑天賦,可是……可是如今67萬的票房,你要作啥!這部電影講述劉心悠在名店區,被一間名店的高跟鞋所吸引著,她不甘受到刻薄女店員的冷嘲,不甘被奚落,所以……所以她把鞋偷走啦(編劇好牛逼的思路)。劉心悠誤打誤撞,巧遇偷車的鄭中基,兩人都誤以為對方是名店員工,途中鬧出無數笑話。這部電影已經是一個笑話!第九名《時光大戰》票房:44.3萬導演:李長欣主演:劉萌萌/ 李寧上映時間:2015年01月30日據說導演把房和家產都賣了,就為了拍這部電影,這樣為電影而付出的人確實不多了!哈利被這位導演深深感動了!按照一般電影製作方可以分到票房的1/3,44.3萬的總票房,到導演手上應該只有15萬了吧?您的房和家產……第七名《青澀日記》票房:30.6萬導演:謝悠主演: 陳賦(12歲) / 季純伊(13歲)上映時間:2015年01月24日片名叫《青澀日記》,裡面的演員還真是青澀,尤其是演技,青澀極了,以男主特別突出,全程面癱,簡直就是中國的小本。故事講述早戀少女拯救問題少年……第六名《 賓士的大蔥》票房:25.6萬導演:郭明爾主演: 周德華/ 韓雪薇上映時間:2015年01月27日片名叫《賓士的大蔥》,總票房加起來都不夠買一輛賓士,倒是可以買很多大蔥!第五名《 海島之戀》票房:17萬導演:李升主演: 田亮/ 戰菁一/ 田征上映時間:2015年3月11日沒錯,田亮主演!田亮可是7億票房電影的男主角,然後,這一部電影的票房是17萬!心操老碎了!第四名《紅包》票房:15萬導演:李克龍主演: 汪奇/ 廖蔚蔚上映時間:2015年3月18日導演可能是過年的時候搶微信紅包上癮了,然後拍了這部電影。看這海報很敷衍啊!從微信上下載幾個頭像,再加上片名紅包二字,妥妥的!你這麼敷衍,所以票房也很敷衍,15萬!不過這在朋友圈裡一塊一塊的紅包,估計都可以發一整年了!第三名《母親的夢想》票房:8萬導演:胡大中主演: 王麗媛/ 胡大中上映時間:2015年2月28日做這張海報的同學,你也真是夠夠的了。話說…那個春節、元宵節、母親節,媽媽再吻我一次是什麼gui?至少可以吻三次了好吧!第二名《璀璨的婚禮》票房:7.42萬導演:原野主演: 嘉男海林/ 鄭佩佩上映時間:2015年3月24日7萬多的票房,真的辦一次婚禮都不夠用,也難為導演了!而且還請來了鄭佩佩!佩佩姐來回的機票夠嗎!
這歸根到底,就是因為中國電影市場前幾年擴張太快。歷史上有沒有一個電影市場在5年內翻兩番的,10年膨脹10倍的,有木有?有木有?有木有?就只有中國電影市場做的了。06年還只有30億的水平,2010年達到100億,2015年440億。任何一個市場如此高速擴張,都會有如下的連鎖反應:1、高素質的從業人員跟不上市場擴張速度;2、資本熱錢看到了投機機會,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方面靠譜的導演演員就那麼點,另一方面想掙快錢的資本倉促上馬各種不靠譜的項目,最後的結果,爛片橫行。還是先回顧一下中國電影市場發展的簡史吧。貼一下具體數據:
1989年我國電影票房收入為27億元,觀眾人次293億;1990年25億元;1991年23.6億元,當年的《周恩來》2.7億,票價僅為兩元;1992年全國的票房收入32億元;1993年全國票房下到了28億元;1994年電影市場惡化跌破10億,開啟10年市場寒冰。
1995-98年,依然不足10億,1998年因為《泰坦尼克號》一部影片票房3.6億元,全國電影票房達到14億元;1999年又回到8.1億元;2000年電影票房在8.6億;2001年電影票房收入8.9億元,2002年《英雄》出現救市,票房達到10億。
自從05年以後中國電影市場開始恢復,不過之前的增長雖然比較快,但基數低,那個時候一部電影票房破億還是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
然後到2010年突破100億,此後中國電影只用了5年發展到400億水平,增長了3倍。
先說第一條,中國電影產業,在拍攝商業電影方面值得信賴的導演和演員以前是數得著的。張藝謀、馮小剛等寥寥幾人而已。在開啟市場化浪潮以來,只有10年多一點,這期間成長起來的靠譜導演和演員,寧浩黃渤徐崢三人組、曹保平、薛曉璐算是名氣比較大的,其他的全部都是香港電影產業的餘暉。一句話,能夠製作優良商業電影的人才嚴重缺乏。
再說第二條,在電影越來越能賺錢的情況下,中國電影市場野蠻生長,泥沙俱下,越來越多的資金湧入了電影行業,你看看現在的很多著名電影公司,萬達、阿里等等,基本上都是2010年前後進入的。還有更多你聽都沒有聽說過的電影公司都跑進來想賺錢了。
打個比方中國電影市場就好比一個餐館,觀眾就是來吃飯的顧客。原來顧客少,大廚也就那麼幾位,勉強經營著。突然,餐館的生意變好了,湧進來太多的顧客,優秀的廚子卻遠遠不足,怎麼辦?
只好突擊招一批不靠譜的廚子先湊合著,先讓顧客吃上飯再說,至於口味你就別想太多了。
就是這麼簡單。
很反對 @羅攀 等知友的論調 雖然我很崇拜的 @magasa 給點了支持我就說下我的觀點吧,其實挺簡單的。曾經和很多影院的經理聊過觀眾並非全盤接受爛片 現在票房看似節節新高和銀幕數的激增有著很大的關係如果有心的話 可以留意留意上座率 今年的暑期檔尤其明顯 《小時代4》 《梔子花開》的上座率都很低。在上映首日,《大聖》的上座率就秒了《小時代4》之後幾天更是達到過誇張的70%以上。此外,兩部爛片的上座率也被《捉妖》輕鬆秒,現在更是連票房也被超了。一位影院經理曾經和我說 ,你們媒體啊,老是喜歡寫片子越爛賣的越好。好的營銷好的宣發,好的明星陣容,可以決定頭兩天的排片,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其實真實情況是《小時代》《何以笙》這些影片如果素質過關,絕對不止現在這些票房(雖然聽起來是廢話)但事實就是,這幾部影片的市場表現是低於預期的,完全可以更有賣相。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梔子花開》在經歷了頭兩天的短暫高潮後,馬上跌落谷底,李易峰的粉絲基礎再怎麼大,也就是這麼點體量,不要過度去誇張什麼粉絲效應。
所以嘛,不少知友提到的一些論調真的有些過時了。觀眾絕非你們口中的傻子屌絲,反智的傾向也沒那麼明顯。
ps.我認為真正拖著中國電影后腿的還是偉大的廣電總局。。。。。。這是個好問題,值得動用大數據來解釋。
(因為牽扯到實名,思考良久,還是不準備匿了,反正大家是在討論,也不是在人身攻擊。)
看到有人提到《富川山居圖》這個電影,那我就由此做切入點來說說吧。
有個朋友在孫建軍先生的旗下工作,然後經常吐槽孫老闆的思維。總結一下,就是孫老闆認為我國人民喜歡看熱鬧,人多的文學作品,比如《三國演義》《水滸傳》都是這樣,所以孫老闆在影片的定位上,就是要「人多,熱鬧」,這樣的電影才有市場。孫老闆認為,電影更重要的是其商業屬性,所以,對比電影本身的特質,電影的商業屬性是極為重要的。那麼,在「人多,熱鬧」的定位下,犧牲一些電影本身的特質他是可以接受的。孫老闆不止一次強調,他拍的電影就是為了賺錢,好看的電影別人去拍就行了。一個老闆,對於自己生產的產品,有清晰的市場定位,我們自然不好說什麼。這是出品人。再說搞發行的。我親耳聽到一位發行界的大牛說過,「我們就需要像《匆匆那年》這樣的電影,投資少,回報高」。我們發現,出品和發行在電影品味上竟然驚人的一致?
為什麼呢?皆因為數據。票房數據不會騙人,投資數據也不會騙人,但是數據很難反應出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和需求方向。比較老大們都沒時間上論壇,看不到群眾們在網路上罵聲一片的場景。所以他們認為,既然有票房,自然是因為觀眾愛看。這反向推倒的邏輯也是蠻拼的。錢都投資這些電影了,真正可能會是好電影的片子就不會有人投了。畢竟天朝目前就這麼多熒幕,電影回本基本靠票房,拍片比爭搶趨於白熱化,沒有投資人敢冒險拍一個「可能」不會有回報的片子的(打臉的電影多了去了,這些投資人咋就不長眼呢?)
那麼會不會有爛片真的是觀眾喜歡的呢?
答案也是肯定的,有。但是這些所謂的爛片有一個巨大的共通點,都是在沒拍電影之前,就已經積累的大量粉絲。
比如最典型的《小時代》。小時代1到4我都看了,第4部還是陪老婆看的,她那情感真是投入,哭得稀里嘩啦的。老婆對電影的審美也是很高的,是喜歡《猜火車》《發條橙》《都靈之馬》的人。她對小時代的投入才讓我真正去思考這個系列的電影。從電影本身來說,小時代是拍挺差的,但是作為《小時代》這個項目的一部分,無疑是成功的。(個人認為《小時代》項目可以包括小說,電影,電視劇,舞台劇,綜藝節目等等各種周邊延伸)。小時代小說積累的大量讀者,那麼作為衍生品的電影,自然要繼續消費這些已經累積出的客戶了。如果小時代不是郭敬明來導,會進電影院的粉絲至少損失一半。《一座城池》已經清晰了證明了這一點。小時代絕對算得上開啟了天朝電影的「粉絲電影」時代。小時代之後,各種各樣高人氣小說改編,高人氣跨界成為導演,高人氣IP改編大電影。以上這些,全都算是在消費粉絲的力量。原因很簡單,這些項目轉化成電影能賺錢。粉絲喜歡就好了,管你覺得是不是爛片呢。商人賺錢就好了,管你覺得是不是爛片呢。所以,有人覺得是爛片,可有人就是喜歡看,誰叫我朝電影市場這麼繁榮呢。當然,以後隨著我國觀眾審美提高,影片質量也會慢慢提高,但是爛片瓜分影院大部分票房的現象不會有所變化。君不見,美帝起點網的人氣小說為了圈錢,都改編成飢餓遊戲3上下集了只吃屎,然後問為什麼中國只有屎。飯去哪兒了。
飯在桌子上。
為什麼中國屎電影數量多名氣大?
因為很多人只吃屎,而且樂此不疲。1、電影是剛需。國內這塊兒剛需很強大,有時候你有沒有一種感覺,就是感覺渾身難受就想看電影,這份衝動,你打炮自擼都不能鎮撫,電腦上看豆瓣評分top250的藍光都不能平衡,必須去影院。爛片?爛片也行,我就想去電影院里坐坐,反正爛片又毒不死人,雖然事後不讓退票,不是還允許中途退場么不是?大不了看一半走人唄。這喚作飢不擇食。然後,一定時期內,全國影院就只有那麼3、4個片可選。你左右不了院線,也壓抑不了剛需,二者註定碰出耀眼的煙花,照亮爛片的票房。就好像人喝多了酒嘔吐,但臉部一共就那麼幾個眼兒,所以嘴裡吐著,逼急的話鼻孔有時候也能冒出來胃液+殘羹冷炙的混合物。泄洪嘛。這喚作慌不擇路。就像中超球員因為外援註冊名額限制,導致的國內球員身價虛高。孫可的身價已經達到了6600萬人民幣,合900萬歐元。但你把孫可放在國際轉會市場,就連100萬歐都不到。國產片的票房有沒有類似原因導致的虛高?
2、電影是話題。無論線上交友、線下聊天,電影都是一個接近「今天天氣不錯」的優質開場白,能讓你分分鐘打破尷尬,拉近距離,活躍氣氛,尋找歸屬。因此,區區幾十元電影票,不過是你保持與時代不脫節,與時鮮話題不脫鉤的保持話題先進性的「黨費」,說我過兩天等優酷奇藝有點播的時候,花五塊錢再看不行嗎?真不行,那時候話題早就過了,你看完跟誰聊去?來知乎寫影評都趕不上熱的了!所以你說這幾十塊話題保鮮費貴么?真不貴。在這個背景下,哪怕這個片子爛,潛意識裡你也想躬身親為,以身試法,想要說出它爛在哪裡。
3、電影是時代橫截面。爛片橫行,難道是孤立事件?代購、移民、上訪、范跑跑、郭抄抄、橋斷斷、樓歪歪、全國都在修地鐵高鐵城鐵、就是無人整治下水道、官員自殺、大師倒掉、綜藝節目一窩蜂、諾獎建國一個無(算上莫言有一個)。整個時代都是一個半成品,你電影憑啥搞特殊?憑啥!你告訴我,憑啥!?1、中國的人特別多。
對,人特別多。下面重點來了。中國不止有北上廣這三個大城市。
中小型城市才是主力。而城市大小直接決定了人許多方面,比如人的見識等等等等(不吹不黑)。2、你覺得知乎啊,豆瓣啊挺好吧。
經常上這些的人,放到整個這個大環境里,毛都算不上。依然有許多人連團購現在都不會用。3、稍微關注一點電影的人,就會關注一下電影質量啊,什麼的。
那些根本就不太關注電影的人,關注的是熱鬧程度。4、就如小時代這種電影,青春期的十五到十八歲的懷春少女,看這個電影眼睛都能冒出來桃心。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甚至愛情觀都會受到影響。只要吃准一部分人,票房就飛了。5、粉絲經濟。拿吃飯來說吧,
一般人的口味,
相比這種好看但是不管飽的食物這種食物肯定更能給人帶來滿足感:同理,對中國人而言,相比開水白菜:還是魚香肉絲蓋飯更管飽電影同理。普羅大眾都喜歡口味偏重,偏刺激的消費品。《蠻荒故事》就是一道口味奇特的阿根廷菜肴,但肯定不如《侏羅紀世界》讓人享受到更直接的奇觀體驗。《鋼的琴》的確催人淚下,但肯定不如《西遊 降魔篇》受眾廣泛。而且電影不同於食物,製作精良的平淡小品和火爆刺激的爆米花電影,在票價上沒有任何區別。
作為一年只去幾次電影院、生活中能輕鬆下載到盜版的中國觀眾,你覺得他們會把票投給哪種電影呢?
當然,一向毒舌的我是不會就此罷休的。
現在我就問問大家,為什麼同樣是偏重刺激的商業大片,好萊塢能排出《變形精肛》、《豬邏輯世界》這種火爆好看的電影,我們只能看一幫整容臉撕逼墮胎?
觀眾選擇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審查制度。
拍電影好比做菜
別的國家的廚子,炒菜的時候為了爽,為了刺激,為了重口味,蔥姜蒜味精豬油隨意往鍋里放,
當然高端大氣的名廚是不屑這麼乾的,但架不住觀眾就是喜歡實在放的太多了,有明確的標準告訴你,
你的菜如果太咸了是不能給13歲一下的觀眾吃的。如果大料太多,18歲以上的才能吃。而偉大祖國呢?
沒有人告訴你什麼料該加什麼料不該加,
其他廚子可以加的料,沒準你炒菜就不能加,加了不該加的料,不僅不讓你的菜上桌,沒準連餐廳都給你封了但觀眾不容易滿足啊,
就像我剛才說的,普通大眾都喜歡重口味,重油鹽的食物,沒辦法,明確能加的佐料就那麼幾種,排列組合幾次就沒有了,很容易讓觀眾審美疲勞後來出現了某個廚子,叫富春,
做菜不放香料了,放臭豆腐臭的方圓十里都能聞到,雖然臭,但擺盤漂亮,服務員也大牌,好多觀眾就來滿足獵奇的心理,反正電影這種東西又不是米飯,不會每天都吃這簡直是打開了一個新天地,
原來觀眾不只喜歡重口味的「香」重口味的「臭」也可以滿足大眾於是就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電影,
裡面有放臭豆腐的,有放臭雞蛋的,有放鹹魚的,這些都不是調料,不會被審查,大夥比著臭,換著花樣臭,廚子手藝好壞也沒人關心了,只要擺盤漂亮,服務員好看,再雇幾個人在餐廳門口排排隊,把臭的說成香的,一樣有人慕名來吃,吃完有的罵,什麼臭玩意,有的就說,我感覺還可以啊,這家是臭梔子花味,旁邊那家腳臭的才噁心後來,出現了一位改變世界的名廚,
這個廚子是中途轉行的,以前專賣臭飲料,後來被人告了,原來他的飲料是從別人家偷來的灌到自己的瓶子里賣,他後來就自己從臭水溝里舀水裝瓶,據說他的臭水能治病,受到好多腦殘的喜愛。他覺得以前自己賣水,
現在來做飯,專業知識可以遷移。他也確實做到了。別人放臭鞋臭襪子,他直接放shi。用prada、hermes包裝的shi,放在versace的鍍金盤子上,讓全國腳最臭的服務員給你端上桌,45度角微微朝上,多麼憂傷他做的shi大獲成功,
連續開了四家分店,摺紙shi袋,廁所盡頭,粉絲們哭了,他們覺得這是全世界最優雅最高貴的shi,能吃到真是三生有幸,每個人都流著淚吃完可是那些不想吃shi的觀眾,現在連魚香肉絲蓋飯都吃不上了。推薦閱讀:
※為什麼《汽車人總動員》導演能那麼理直氣壯的和網友對噴,哪裡來的底氣?
※大家如何看待導演姚守崗拍《犬王》炸死軍犬?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各集的導演都是些什麼來頭,有哪些故事?
※哪些電影的「導演剪輯版」更加出彩?
※有哪些類似韋斯·安德森那樣個人風格濃厚,同時質量上乘的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