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的武力和智謀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水平?
這個問題應該由 @劉軒鴻@黃粱 來回答比較好。他們倆對三國史學的見解比較全面。鄙人嘗試在此回答一下。張遼在三國志中與于禁,樂進,徐晃,張郃,合作一傳。
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
在曹操為首譙沛寒門軍事集團裡面,異姓將軍里最厲害的當以五子良將為先,而張遼就是五子良將之首。
張遼進入曹營前是呂布的手下。後呂布死,降曹。太祖破呂佈於下邳,遼將其衆降,拜中郎將,賜爵關內侯。數有戰功,遷裨將軍。
這時的張遼在曹營已是小有成就。與關羽一起擊退了袁紹派來的顏良,解了白馬之圍。
但是關鍵的還是以下這幾個戰例,體現張遼智勇雙全的特點。
與夏侯淵圍昌豨於東海,數月糧盡,議引軍還,遼謂淵曰:「數日已來,每行諸圍,豨輒屬目視遼。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計猶豫,故不力戰。遼欲挑與語,儻可誘也?」乃使謂豨曰:「公有命,使遼傳之。」豨果下與遼語,遼為說「太祖神武,方以德懷四方,先附者受大賞」。豨乃許降。遼遂單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歡喜,隨詣太祖。太祖遣豨還,責遼曰:「此非大將法也。」遼謝曰:「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遼奉聖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之後與夏侯淵圍困昌豨,糧盡之時看出昌豨有降曹之意,隻身深入敵營,跟他結為兄弟(古時如果能進內室見家眷,證明別人已經不把你當外人了),以言語說服昌豨。
從征袁尚於柳城,卒與虜遇,遼勸太祖戰,氣甚奮,太祖壯之,自以所持麾授遼。遂擊,大破之,斬單于蹋頓。
征烏桓看出敵人布陣混亂,趁機進攻,擊敗烏桓軍。
在我看來,張遼最為名震天下的一戰,莫過於合肥偷襲孫權部隊。
太祖旣征孫權還,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餘人屯合肥。太祖征張魯,教與護軍薛悌,署函邊曰「賊至乃發」。俄而權率十萬衆圍合肥,乃共發教,教曰:「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諸將皆疑。遼曰:「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衆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李典亦與遼同。於是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平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陣,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沖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衆不知所為,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衆少,乃聚圍遼數重。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衆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衆。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旦戰至日中,吳人奪氣,還修守備,衆心乃安,諸將咸服。權守合肥十餘日,城不可拔,乃引退。遼率諸軍追擊,幾復獲權。
孫權十萬大軍,若不先挫銳氣,很難守住合肥。張遼看出了曹操信函的用意,親自率軍八百偷襲孫權,幾乎把孫大帝俘虜。若果不是智勇兼備,洞悉戰略意圖,又身先士卒殺入敵陣,恐怕難擋合肥之圍。擊敗孫大帝又提升了士氣,保得住合肥,曹操才無後顧之憂討伐張魯。
雖說五子良將中張郃號稱最善於用計與觀察地形,又通曉兵法。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
但是張遼未見得就比張郃差。張遼之於曹操好比關羽張飛之於劉皇叔。但是個人認為論臨場應變,張遼還是略勝一籌。雖然智謀比不上周瑜、陸遜等江東儒將,但是綜合能力的話可以在赤壁之戰前後排進前八。(畢竟後來還有諸葛武侯和司馬都督)
這個問題孫十萬最有發言權了。
推薦閱讀:
※三國時劉表為什麼讓荊州與劉備?
※為什麼曹操在赤壁戰敗後會說「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如漢高魂穿昭烈,搭配諸葛關張,能否與魏武正面剛一波?
※以諸葛亮的智慧與慧眼,為什麼會投靠錯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