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關羽會孤軍北伐?
根據孔明的《隆中對》所提出的戰略「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 但此時曹操雖然在漢中並無斬獲,但是沒有傷及根本。反倒是劉備集團經過漢中之戰民力凋敝,一度「男子當戰,女子當運」,一時間無法給予荊州軍援助。所以此時關羽作出北伐的決定是出於立功心切還是存在什麼別的原因?
有一個細節,曹劉漢中之戰。曹操在建安二十四年三月的時候進駐陽平關,然後做的第一個舉動是調陽平關守將徐晃去宛城。戰略目的是:「幫曹仁干關羽」。
雖然我們知道荊襄之戰的開始一般會認為是七月。但是曹操在三月的這個調令,從同樣吃緊的前線調大將的做法,很顯然的表達一個事實,就是荊州方面曹仁和關羽已經有很大動作的敵對行動了。
這個行動是什麼呢?跟徐晃進駐的宛城會有點關係。宛城這個地方,玩過三國志的朋友都知道,向東可逼許昌,向北可攻洛陽,向南可圍荊襄。直接威脅曹軍的腹心要地。在荊襄之戰前,宛城侯音被關羽策反,估計鬧的很大。原本和關羽對峙的曹仁親自抽身擊破侯音,屠宛城。這個事情本身也很奇怪,宛城自從張綉以後就是曹操的地盤,赤壁之敗以後也沒有丟,李通還從宛城出發去救援過當時被圍在南郡的曹仁。
然後曹仁把自家的老地盤屠了。很顯然侯音雖然是不知道哪裡來的路人甲,但是他這次造反的規模肯定很大。而且曹仁也沒有時間在平叛以後去安撫和控制宛城,所以只能選擇粗暴的屠城來解決問題。那顯然讓曹仁這麼沉不住氣的事情,肯定就是更大的軍事威脅。
顯然就是關羽。仔細看幾次關羽和曹仁這對冤家參與的軍事行動,會發現有趣的事情:1,關羽回歸劉備以後,官渡之戰前夕,劉備受袁紹指派襲擾曹操後方。劉辟造反了。曹仁火急火燎的來平定。2,赤壁之戰以後,孫劉圍困南郡。樂進帶李通,文聘去救援,關羽受命「絕北道」。後來怎樣不清楚,反正樂進和作亂的山越很是打了幾仗,曹仁沒有等到援軍。3,xx之戰前夕,侯音又造反了。曹仁屠了宛城以後,漢中方面火線調來徐晃駐軍宛城:關羽很善於煽動「人民戰爭」來達成更大的軍事目標。
如果把侯音當做關羽一系列軍事行動的一部分,那麼——侯音在建安二十三年十月作亂,這個時間是什麼時候呢?
建安二十三年四月,劉備與夏侯淵在陽平關相持,此後諸葛亮調集兵力,益州男戰女運馳援漢中,發動全面戰爭。漢中之戰爆發。建安二十三年九月。曹操完成部隊集結,主力從許昌出發,急行軍兩個月到達長安。為了防備關羽,曹仁在早些時候屯兵樊城前腳曹操剛走遠,後腳侯音就造反了。曹仁當時的表情肯定是:「關羽你TM在逗我?」
然而關羽早已看穿了一切。
所以我的結論是:關羽發動荊襄之戰(水淹七軍等)是其一年以來一系列軍事行動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一些未必有大規模交鋒,但是足夠令曹仁和曹操感到巨大壓力的軍事壓迫。以及在一個非常恰當的時間點策反了侯音。
很顯然這是一起呼應劉備漢中之戰的軍事行動。
陰謀論彩彈:然而曹操對此也有應對——他在漢中墨跡了兩個月以後,完成了五路大軍絞殺關羽的包圍圈→http://www.zhihu.com/question/26750929/answer/33895691謝邀。
其實我只是認為關羽並不可能憑一己之力攻下許都洛陽,所以他並沒想過要讓成都兩路出兵策應,只是考慮過讓東三郡的劉封孟達幫忙一起打襄陽,當然劉封孟達沒答應,畢竟申家兩兄弟也不是什麼好鳥。
他的階段性目標確實應該是襄陽沒錯,他考慮到的因素有:
1.曹仁守襄陽一個月還是不成問題的;2.曹操肯定會派援軍過來,來一個殺一個就成;3.威懾力到一定程度,曹操應該會選擇放棄襄陽甚至是許都。他沒考慮到的因素有:
1.曹操沒有放棄,.自己居然被徐晃擊敗了2.孫十萬居然這時候玩起了偷襲;3.糜芳士仁居然沒節操的倒戈了。其實關二哥應該對東吳也沒留什麼好心思,我開的腦洞是:要是曹魏那邊稍微鬆口,二哥拿下襄陽,直接就從上游往下把呂蒙給收拾了,報當年的奪三郡之仇。注意!
脫離歷史環境談能力都是耍流氓為什麼孫權打合肥曹操沒救援?
為什麼劉備奪漢中曹操跑了留下夏侯淵?為什麼關羽不足3萬人就發起襄樊戰役、而曹操近在咫尺卻宅在中原一帶?看看襄樊戰役前後
217年,曹操與孫權濡須口之戰,劉備進攻漢中
218年,耿紀許都叛亂,烏桓叛亂,侯音宛城叛亂219年正月劉備擊殺曹軍西線統帥夏侯淵、佔據漢中,同時曹仁平定宛城、任征南將軍;七月劉備稱漢中王(劉備壞透了~~),關羽北伐,圍樊城、襄陽;孫權進攻合肥;八月水淹七軍,【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曹操先遣徐晃進軍、又派12營(一個營2000)增員徐晃,自己盤踞洛陽以南,徐晃攻擊關羽時約3萬人;
九月魏諷鄴城叛亂,徐晃擊敗關羽、關羽從樊城撤圍,【然舟船猶據沔水,襄陽隔絕不通】,仍圍襄陽;十月,呂蒙偷襲荊州;十二月,關羽身死。按計劃,西線劉備主力攻漢中、進取關隴,東線孫權主力進攻合肥,關羽的中線只是策應,煽動侯音宛城叛亂,曹操被迫退出漢中,孫權欺負到合肥而不敢救援,主力被牢牢釘死在在中原——於是曹操決定先拔掉關羽,派曹仁征南。關羽手裡才兩三萬人,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發制人,襄樊戰役、水淹七軍——關羽硬是把偏師打成了主力!
威震華夏這四個字不是吹的,想想那幾年對曹魏是什麼形勢,北部烏桓叛亂,侯音宛城(漢五都之一)叛亂、耿紀許都(天子駐所)叛亂、魏諷鄴城(曹魏根據地)叛亂,又有梁、郟、陸渾群盜叛亂相應,劉備斬了曹魏西線統帥夏侯淵、佔據漢中稱漢中王,彷彿400多年前建立漢朝的劉邦占蜀地、出漢中。。。關羽俘虜曹家當時外姓第一將于禁,南線統帥曹仁被圍、朝不保夕。
這就是傳說中的「天下有變」啊!
徐晃破關羽這問題要說說,【羽圍塹鹿角十重,晃追羽,與俱入圍中,破之,傅方、胡修皆死。】,但凡斬殺敵軍文臣武將的都要史書上都要寫兩筆,傅方、胡修是誰?曹魏的降官!再看看【然舟船猶據沔水,襄陽隔絕不通】,徐晃擊破關羽,關羽從樊城撤走,仍圍襄陽,關羽軍絕未遭到徐晃重創。——一直到呂蒙偷襲,曹操孫權夾擊。
劉備進軍關隴、死傷慘重,無力救援,孫權背盟,關羽就這麼掛了。。。從此三國格局正式形成。
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關羽之死,本就是三國中的大案,牽涉面甚廣,這其中既有三國大環境的軍力絞殺,也有蜀國內部政治上的角斗,而這些事都不是一二句話能說清楚的。時間退回到赤壁之戰後,劉備佔了一些便宜,在戰場上出力甚少的劉集團卻收穫最大,獲得了荊州7郡中的4郡,而血戰後的東吳只得到了一個半郡,這讓東吳相當不服氣,雙方在荊州的問題上開始了小規模的試探,聯盟之勢甚危,如不是曹操的名聲太大,也許他們早就開掛大打了。不過那時候,多年失利沒什麼好運的劉備在得到諸葛亮之後,人生運氣得到了很大的改變,不但有了立足之地,娶了美人,而且跟他死較勁的周瑜也病逝了,而繼任東吳大都督魯肅卻是親劉派,不管其老闆如何,他都竭力維護聯盟,保證劉備的利益,有這樣盟友真是好運氣呀。三國在這個時候,正式成立了,而戰略要地的荊州也恰恰是三分天下,劉備4個郡,曹操和孫權都是一個半郡。周瑜死後,孫權扭不過魯肅,只好認同自家大都督的理念,把半個南郡也借給了劉備,把自己的荊州防線全部退出了第一線,以此抽調出兵力,全力攻取合肥。但張遼卻很難搞,面對合肥,東吳窮盡一生都沒啃動他。所以說,劉備的好運來了,誰都知他很危險,可誰也沒時間來精力來對付他,相反還得巴結他,討好他。曹操在雙線作戰,既要對付孫權,也要對付馬超,在荊州方向上,對劉備可以說把雙眼都閉上了。而孫權侵全國之力也搞不動張遼,這激起了孫權的英雄心,不惜一切代價的杠上了。在荊州方向,他把所有事權全交給了魯肅,你願怎麼樣就怎麼樣吧。在這個非常好的時間段里,隆中對的入蜀機會就來了,而且真的運氣很好,劉璋手下人心思動,到處推銷自己的國家,這又讓劉集團白撿一個大便宜,收穫了進場的門票。在這大好時機下,不管按常理或戰略構思來說,劉備入蜀的速度一定要快,要在曹、孫二方面都沒有精力的時候,就把事情搞定,當然也要在劉璋激起全面反抗的雄心之前,把生米先煮成熟飯。所以形勢很清楚,入蜀能否成功,直接關係到三分天下的,而在當時的荊州方向,劉集團所面對的壓力卻不大,孰輕孰重一目了然。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劉集團的主力入蜀,二線部隊守荊州。但結果卻剛好相反,入蜀的是由龐統率領的二線部隊,而留守荊州的卻是諸葛亮及關、張、趙的主力。事情為何會發展成這樣?先賣個關子,等下再說。黃忠、關平、魏延的戰力肯定是要弱於主力的關、張、趙,而且三國另一大案也誕生了,作為軍師中朗將的龐統死的相當業餘,作為龍鳳雙絕之一的龐統在當時的帶兵能力還不如一個小排長,犯下了很多的低級錯誤,真不知他是葯吃錯了,還是給人下藥了。反正,他一死,劉備的部隊就陷入了包圍圈中,動彈不得,失去主動權的劉備只好承認錯誤,讓關平回去,請諸葛亮帶一線主力過來。那麼,一開始,為什麼劉備不讓諸葛亮率一線主力入蜀呢?其實說白了,這就是政治上的角斗。史說劉備的哭是很有名的,但他哭地最有名的一次,諸葛亮剛好坐在了他對面,在諸葛亮的家裡,劉備是哭地最為失態了,他的無能、他的委曲、他的貧弱等全哭在了諸葛亮眼中。而諸葛亮要出山,一大要求就是要做合伙人的,這也是他為什麼不願去劉表、曹操、孫權那的主要原因,能給予他合伙人身份的只有劉備,因為也只有劉備最需要他。
這就是一個老大的悲哀,他把自己的弱勢給暴光了,從此他就開始擔心自己的形象,開始擔心自己的權威性,久而久之他甚至開始擔心自己的安全性。如果說,諸葛亮再入蜀,再成功的話,那這位合伙人在集團的地位將超越他,從此集團只知有諸而不知還有劉了。劉備要入蜀前,想了很久,也遲疑不決了一些時間,甚而有意和二位軍師中郎將都保持了一定的距離,實是因為他很擔心這個。
作為老大的劉備內心在糾結,但急的肯定不只劉備一人,龐統同樣也很急。理論上或規則上,他作為新人入蜀的機率是很小的,而諸葛亮入蜀的成功機率則挺大,那麼,在集團中他又如何立足呢?所以他幾次求見劉備,求見的目的就是讓他去。一來,龐統是鳳,二來龐統同樣說的很有信心且有點易如反掌之勢,三來諸葛亮真不能再立功了,綜合各方面的原因,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現象,龐統率黃忠、關平、魏延的二線部隊入蜀,諸葛亮則領關、張、趙的一線部隊留守。那麼,為什麼龐統不帶關、張、趙去呢?這還是劉備對諸葛亮不放心,他需要一個代言人且又對自己相當忠誠並在關鍵時候能對諸葛亮下手的自己人,而這樣的人,關羽是最合適的,也是唯一的候選人,留下張飛,只是為了協助關羽。而趙雲的留下則是出於交易的原則,諸葛亮可以不去,但他也不會讓趙雲去,因為趙雲有能力制約關羽。如果說,龐統成功,那麼諸葛亮則要永遠呆在荊州了,基本上就從合伙人的位置上降為關羽這位兵團司令的參謀長,我想這也是諸葛亮所不想面對的,所以龐統之死也是三國大案之一。龐統一死,諸葛亮就得入蜀,重掌大權,再獲集團發言權。當然這又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關、張、趙肯定要留下一個的,會要誰留下呢?作為政治家的劉備很懂規則,既然又要用諸葛亮,他就不能再多說什麼了。於是他給諸葛亮的書信中是這樣交待的:要諸葛亮量才委用,留下一位合適的將領守荊州。信寫的很含糊,不象老大的手法,史學家多認為這是劉備對諸葛亮的尊重和信任,至於是不是,大家自己想。我個人是不太認同的,為何送信人是關平,這就等於一個無聲的命令。如果說諸葛亮帶關、張去,很可能劉備就回師了,多年失敗的劉備肯定無法面對好不容易才獲取的立席之地又不屬於自己了。或者更恐怖的猜測,關羽會不惜代價的動手,再迎劉備回來,求不得三分天下,也得求現有利益呀。諸葛亮作為政治家,對這遊戲很熟透,相當配合劉備的思路,讓關羽和關平留守荊州,自帶張、趙入蜀。重掌軍權的諸葛亮取下益州後,劉備以內政混亂為由,再次剝奪了諸葛亮的軍權。內政在當時的確很重要,雙方人馬的融合與磨合都需要一位老闆的親自定奪,因此諸葛亮願意放下軍權,當然也不是沒有代價的,大量的荊州系及諸葛亮系統的人開始入蜀,無可奈何的劉備只有極力拉攏益州系,以對抗荊州系,因此他開始重用益州系,法正、李嚴等迅猛升遷,進入了核心圈子。但法正、李嚴等也不是笨蛋,也是讀過書的。要拍老大的馬屁或迎合老大都沒問題,但在這樣的老大之爭下,他們決不主動跳進這樣的事非圈子,在事情還沒明朗化時,二頭都不得罪,成了他們的處世原則。這又讓劉備很無奈,無奈到他很想念關羽。益州系做人很狡猾,指望不上;張飛為人不操心,也指不上;趙雲跟諸葛亮甚近,也指不上;馬超、黃忠又不夠信任,魏延人微言輕,雖抬舉了他,但至從他讓諸葛亮一嚇後,他見到諸葛亮就怕。還有誰?還能依靠誰呢?只有關羽了。至從陳壽說了一句「剛而自矜」從此就給關羽定了性,史學家多以此為論調來評審關羽的處事,這不說是錯的,但肯定是不全面的。因為這不是一個人能玩的遊戲,這是集體遊戲,這其中有相當多的集團規則來制約及指導集團中的每一個人,關羽雖是荊州區的軍政長官,但同樣要服從集團的規則和指導。在小事上,任性一把沒關係。比如他看不起黃忠或想要和馬超單挑,對大局構不成嚴重防礙時鬧上一鬧,他人也不會多說什麼,何況你還聽勸,但在大事上,在有關集團利益的問題上,決不會縱容關羽胡來亂搞的。好比政治上的聯姻這樣的大事上,關羽是根本沒權力定奪的,他根本不夠格。這好比當下美太平洋司令想請中國某戰區司令吃飯一樣,吃飯可以,但定要通報上級,且在上級同意後,才能去的道理一樣。在當時的劉集團中,誰有資格定呢?一是劉備二是諸葛亮。但在當時,諸葛亮被剝奪了軍權,因此很可能關羽就直接報給了劉備,並且向劉備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三兄弟在這一方面的看法上,倒很近,那就是都不太瞧得起東吳,認為東吳都是娘娘腔,不足懼。相反,對曹操系倒看得起,畢竟兄弟三人多次讓曹操系打趴下過,人性就是如此,通常我們只佩服打倒過自己的人。
所以說,劉備放縱了關羽,且支持了關羽的想法。老闆這樣想,手下人做事還有什麼不敢的呢?因此,關羽不但拒絕了,且對東吳的言語相當不敬,為禍患埋上了伏筆。當然,劉備自己的工作則更沒做好,不但支持放縱關羽,而且對與東吳聯盟之工作根本不重視。前面說過,因荊州利益之爭,東吳是很有意見的,之所以會暫停爭議,一是曹操打東吳夠凶,二是以魯肅為首的親劉派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可當魯肅病危時,誰繼任大都督這對蜀國來說真的很重要。這時的蜀國要盡全力,不惜代價的去東吳開展工作,確保繼任者仍是親劉的。這工作肯定也有人去做了,只是老闆對這問題不夠重視,導致了外交上的失敗,繼任者是呂蒙,一位鷹派人物,一直想用武力解決荊州問題的人。呂蒙的上位,其實對蜀國已經是很嚴重的警告了,可劉備依然沒引起重視,甚至沒把工作精力放此上放一放。那麼他的工作重心在哪?依舊是和諸葛亮角斗。不管是隆中對還是諸葛亮入蜀前給關羽的指令都相同,就是要求關羽不可輕舉妄動,要做到敵不動我也不動。在那時,曹操年紀已老,也知時日不多,進取心早不如從前了,而且當時的重中之重的工作就是選繼承人上,因說曹操不太會在荊州方向上做出進攻姿態。呂蒙上位後,鷹派掌控了軍權,倒很想攻,但考慮到自身實力,也不敢輕舉妄動。而真正輕舉妄動的卻是最不該動的劉備和關羽。那麼,劉備和關羽非要動一動的利益在哪兒呢?在東吳上的外交已經失敗,他們只能採取更大的強勢來威壓東吳這是其一;其二是出於內部政治角斗的因素,在當時劉諸陷入平局、僵局中,特別需要外來的勢力進入,以求最後的勝利。如果說,關羽攻下全荊州,並逼曹操退出許都的話,那麼關羽的威望將無人能及,他可以憑藉軍事上的成功回成都,徹底打翻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系。所以劉備很支持關羽的想法,也縱容他動一動。而荊州系的人是笨蛋嗎?肯定不是,諸葛亮更不是。諸葛亮自比為管仲,一是有能力做權臣,二是他最起碼也要做到如管仲那樣,在政治角鬥上能立於不敗之地。在當時的蜀國有三支重要的軍事機動打擊力量,馬超和魏延都是軍分區的角色,對政局構不成份量。有份量的是蜀國內部的二把劍,《三國演義》中就曾說過,曹操本有二把寶劍,但後來這二把寶劍都歸了蜀國,一把在趙雲那,一把則在張飛那,還有就是荊州的關羽軍。荊州是大軍區的定位,關羽手上的軍力也是最強的,兵力也最多,其兵團至少五萬左右,其次則是駐防在閬中的張飛部,兵力大約三萬;再接下來則是駐防於綿竹的趙雲部,兵力一萬左右。荊州是軍事要地,是將來蜀國統一中國的重要基地和橋頭堡,所以軍力是最強的,而且其長官關羽是劉備極為信任的;而張飛和趙雲的駐紮地也很有趣,閬中位於四川盆地的東北部,它距成都、荊州、漢中的距離都相似,好比它就處於蜀國三大要地的中心,任何一方有事,他都能率部馳援;而綿竹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處在閬中和成都這二點間,略靠近於成都。也就是說,在蜀國的三支機動打擊力量的隊伍中,趙雲部力量最弱,但位置卻很重要。他既不是首都衛戍部,也不如張飛部有那樣明確的戰略值班性,雖他同樣肩負這樣的使命,但更看上去,是保諸葛亮命的。而荊州部的軍力雖是最強的,但也是派系林立的部隊。關羽的參謀長馬良是諸葛亮系的,有很多是配屬給關羽的部隊,是關羽不能直接指揮的動,這一切都是需要大本營來協調的。而關羽的軍事行動顯然是得不到大本營的高度支持,只是劉備同意了而已。因此很多不屬於他的部隊,關羽是指揮不動的,直接聽命於他的兵力不會超過三萬。而更重要的是關羽想動一動的目的諸葛系是知道的,等關羽功成名就殺回到成都的時候,是荊州系最不願看到的,在這個時候,諸葛亮如何自保呢?也許敵人的敵人就是自己的朋友,諸葛亮把目光盯在了東吳。和劉關張不同的是諸葛亮很看重東吳的力量,和東吳人的關係也相當不錯。二者在很多方面也有共同語言,就是都想打敗曹操。這是雙方面的配合就開始了。
孫權要知道的是一旦擊破關羽,蜀國會拿多少力量來報復、反擊,這對東吳是很重要的前提保證,如果說劉備率所有力量來報復的話,那東吳是扛不住的。不過在這一點上,諸葛亮可以完全給東吳一個保證。一是傾全國之力伐吳是需要大量的準備工作的,而目前來說,蜀國顯然沒有這樣的準備;其次,諸葛亮也可以完全保證,一旦他勸不了劉備時,也仍可以讓諸葛系不動,而諸葛系不動,劉備的軍力就不會太強,東吳是可以應付的。而孫權給諸葛亮的保證,就是不留活口,放回來的關羽對諸葛亮來說是會很難受的,這樣的人物,動不得也碰不得,而他可以盡情的搞事。接下來的故事,大家就都知了。孫權和呂蒙只需要做到在戰術上擊破關羽,而且還要馬上殺了關羽,這是對諸葛亮保證過的。沒有這樣的契約,殺掉關羽這樣的角色人物,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麻煩。而諸葛亮也確保自己的承諾,在勸不動劉備時,所有諸葛系不動。一旦諸葛亮有話語權,孫劉二家立馬就忘懷仇恨,重歸與好,二家繼續聯盟。我舉例說明吧。
不知道你們玩不玩英雄聯盟,應該是要玩的。
關羽北伐前,劉備在諸葛亮的全力幫助下,成功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這就好像己方中路遊走下路,三打二成功吃掉對方下路組合,還拔掉下路一塔。這時候一般會出現什麼情況,那就是三個人趕緊B鍵回家補狀態出裝備準備繼續戰鬥。那關羽當時面臨的是什麼狀況呢?關羽就是己方打野,在對面上半部紅BUFF野區巧遇對方打野打紅且殘血,關將軍虎軀一震決定干他丫的,反掉紅BUFF後追擊對方打野,不想對方打野血量雖殘走位卻騷,對方中路及時趕到從背後包夾關將軍,己方打野陣亡。這時候劉備啥的還在回線上的路上呢。所以為什麼北伐呢?軍功是一部分原因,這就好像人頭,但這不會成為影響關將軍這種職業選手判斷的決定因素。決定因素是關將軍基於多年職業生涯經驗,認為可以奇襲吃掉對方打野,未曾想久攻不下反遭偷襲。一切都太快了,高手過招是不留活路的,只可嘆棋差一招,也許就是一個Q沒命中,也許就差那一下平A。來,咱們看看非主流觀點:
這件事情,如其就事論事,關羽的剛愎而貪功,似應負其全責。如其通觀前後,則劉備的急於并吞劉璋,實在是失敗的遠因。倘使劉備老實一些,竟替劉璋出一把力,北攻張魯,這是易如反掌可以攻下的。張魯既下,而馬超、韓遂等還未全敗,彼此聯合,以擾關中,曹操倒難於對付了。劉備心計太工,不肯北攻張魯,而要反噬劉璋,以至替曹操騰出了平定關中和涼州的時間,而且仍給以削平張魯的機會。後來雖因曹操方面實力亦不充足,仍能進取漢中,然本可聯合涼州諸將共擾關中的,卻變做獨當大敵。於是不得不令關羽出兵以為牽制,而荊州喪失的禍根,就潛伏於此了。
節選自 呂思勉《三國史話?劉備取益州和孫權取荊州》
關羽北伐,在軍事上屬於「奇襲」。
「為什麼關羽會孤軍北伐」這個問題隱藏的是:
這應該是實現隆中對的犄角戰略。
因為有這樣的預設,所以關羽「孤軍」才會顯得奇怪。
然而,這預設根本就是錯誤的。
關羽北伐是實現隆中對戰略這種論點,毫無根據,也不合邏輯,因為隆中對的犄角戰略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天下有變」。
事實上,天下沒變關羽就衝上去了,所以這個預設不成立。
因此,這個問題剛好反證了關羽北伐行動,並不是與成都規劃好的擊魏總作戰之ㄧ部分,它就是一個奇襲戰。
如果這是ㄧ次呼應漢中之戰的行動,未免也太晚出兵。
如果這是ㄧ次呼應漢中之戰的行動,「天下有變」的條件在哪裡?
如果這是ㄧ次呼應漢中之戰的行動,何以關羽深陷襄樊戰場泥淖,成都沒有任何支援?
關羽北進計畫從未曾停過,魏國境內的反曹勢力與他私下聯繫,便是關羽北伐的佈局。侯音事件之所以關羽沒有行動呼應,是因為劉備的漢中戰役拖延過久,以致他不敢應舉妄動。
最後,關羽北伐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心理因素 : 眼看蜀國大大小小的將領在征蜀,爭漢中的過程裡發光發熱,以他驕傲的個性怎忍得住始終坐困荊州?
故而,好不容易有機會,關羽終於展開奇襲。
推薦閱讀:
※蔣介石何以有總裁、委員長、主席、總統這些稱謂?
※論墨家學派對漢代社會形成的推進作用,以及墨家學派在漢代突然消亡?
※想問問秦檜和岳飛,還有歐陽修和狄青的問題?
※如果沒有孫中山,中國當年是否會像英國一樣成為一個三權分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
※仙劍奇俠傳系列與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等中的故事在時間上是否有重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