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獎勵對孩子到底是好是壞?會不會打消學習的積極性或者最原始的目的性,算是教育的失敗嗎?


很棒的問題!如果用經濟學語言問,就是用錢激勵小孩,外在動機會不會擠出內在動機。答案取決於花錢的方式、激勵的任務和小孩自己。具體到教育實踐中應該怎麼做,要看學校和家長希望達成什麼目的。從現有研究看,短期內,貨幣激勵對明確具體目標作用比較大,對缺乏明確執行方案的目標效果不明顯;長期看貨幣激勵正負兩面效果都不顯著。貨幣激勵還可以用來協助養成好習慣。如果確定用物質獎勵,也要注意策略。

假如小孩現在在那兒看課外書,家長過來對他/她說,他/她如果這一年每天堅持讀一會兒書,就獎給他/她100塊錢,這一點會從三個方面改變小孩子的行為。一是外在動機。以前讀課外書父母會誇獎,現在還多拿100塊錢,這一點效應是正的。二是內在動機,可能孩子本身就喜歡讀書,喜歡從書里汲取知識,和父母表揚這些外在因素沒啥關係。給錢可能會影響這點動機,以後沒有錢他/她就不讀書了,這似乎也是題主的擔憂。三是信息和自我形象。孩子可能這麼想:爸媽拿錢激勵我是不是因為自己積極性不夠強?因為錢才去讀書,會不會顯得自己很貪?孩子可能會受這種信念影響,改變持有的信念,調整行為改善自己的形象。這一點可能造成長期影響。

上面是個例子,主要為了闡明影響最終結果有哪三點因素。生活中這幾點可能相互交錯,因果關係沒那麼清晰,只能看實證研究結果。題主談到的「積極性」或者「目的」,實際上就是第二點因素,屬於內在動機。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不是全部,因為還有第三點因素。信念更新在生活中常常會非常重要。舉兩個例子,都來自實際研究。一個是很著名的幼兒園向遲到家長罰款的規定,結果是罰款之後,遲到的家長反而變多了。即使後來幼兒園又把罰款取消,遲到率也沒有下降到之前的水平。Gneezy和Rustichini當時研究的名字就叫「罰款是價格(A Fine is a Price)。金錢激勵告訴了大家,你這麼做/不這麼做,後果有多嚴重,影響了大家的信念。另一個著名例子是核廢料處理廠。如果不給周邊居民補償,談判反而比較簡單;如果給高額補償,反而會阻礙談判,因為居民會據此推斷這項工事很危險。

家長和老師,還有政策制定者可能有不同的目的,但有一點是相同的,要根據最終目的來判斷一項教育政策成功或者失敗。有些家長就是要一個短期目標,比如說讓小孩好好上完中學,不要因為在外遊盪而學壞。這種情況,即使拿錢帶來的正面影響時間比較短,只有一兩年,可能也足夠了。有些家長會有其它目標,他們可能希望培養孩子終身學習的習慣,或者希望培育或維持孩子對一門學科的興趣和熱情,這時就不能急功近利。教育成功或者失敗,要孩子自己、家長和社會共同來判斷。另外有一點需要注意:雖然實證文獻可以幫我們觀察花錢的結果,但個體動機還是很難揭示出來。現有研究也很少涉及跨越特別長時段(10年以上)政策影響。在參考不同研究結果之前應該特別謹慎。

貨幣激勵對實現不同目標效果差異很大。Gneezy,Meier和Rey-Biel給的總結是:如果達到目標的方式明確具體,比如說希望孩子不逃學,貨幣激勵效果就比較好;如果達到目標操作比較複雜,比如說希望孩子考班級前多少名,激勵效果就會打折扣。關於前一點,經濟學家在很多發展中國家做過研究。比如說在墨西哥有個項目,其中規定如果孩子在學校出勤達到總天數一定比例,就給家裡一筆錢,全勤的話獎金多達55美元。Schultz等經濟學家發現:學生輟學率降低、成績上升、升入高中比例增加。就連實驗參與者沒有納入項目的兄弟姐妹成績也上升了。Angrist,Bettinger和Kremer在哥倫比亞做了類似研究,得到類似效果,學生成績上升,在外兼職或早婚早孕比例都下降。正面效應在長期也沒有完全消失。出勤率是個很具體的目標,操作起來也很簡單:去上學,不去種田或打零工。

如果目標實現沒有那麼簡單直接,貨幣激勵效果可能就要差一些,Fryer在紐約的研究就發現給錢對提升孩子成績影響不大,幅度要遠遠比上學、守紀律或穿校服等目標提升要小。差異可能與動機關係不大,重點在於學生不知道該怎麼去做。錢可以讓學生更有幹勁,但不能直接提升技巧本身。歐洲很多國家開展了一項名叫「量子機會(quantum opportunity)」的項目,Rodriguez-Planas研究發現如果給學生配上導師,手把手告訴他們怎麼做,提升幅度會明顯不少。不過,類似成績和考上好中學/大學這種目標,給錢的效果比之前要差不少。另一點需要注意的是貨幣激勵對不同學生群體影響是不同的。Leuven,Osteerbeck和van der Klauw在阿姆斯特丹大學做的實驗發現按成績給獎金能有效提高獎金線附近學生成績,但之前分數比較低的學生成績可能反而變差。Croson和Gneezy在以色列進行的另一項研究顯示:貨幣激勵對女生更有效一些。

題主可能更關心另外兩個問題:一是貨幣激勵的長期影響如何,二是撤去貨幣激勵後,學生成績會如何變化。Paola,Scoppa和Nistico在義大利和一群大一學生一起做了實驗:學生如果成績可以拿到250歐元或700歐元獎金,他們發現學生成績確有明顯上升,正面效果一直持續到大學高年級。原因可能是因為學習時間增加或結伴學習。不過,絕大部分研究沒有觀察到貨幣激勵在長期有明顯作用,無論正面還是負面。總之,如果確實要使用貨幣激勵,盡量選擇具體的激勵目標,給出明確的實現目標的方式,同時也要時刻注意任務目標和自己最終目標是不是相互吻合。如果說堅持做一件事確實可以養成好習慣,那可能就值得使用貨幣激勵。比如說獎勵孩子健身,這個過程可能有正反饋,此時用物質激勵效果就很好。

最後是一些注意事項。Gneezy和List指出,可以用彩票代替現金做激勵,利用人們會高估小概率事件這一偏差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另外就是人的信念非常複雜,提供激勵的不同方式對孩子觀感影響可能差別很大,應該注意方式。畢竟提供激勵本身就蘊含了信息,也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評判。關於這一領域,通俗著作可以參考Gneezy和List的《隱性動機》,學術綜述可以參考Gneezy,Meier和Rey-Biel(2011)和Kamenica(2012)。

參考文獻:

Angrist J, Bettinger E, Kremer M. Long-term educational consequences of secondary school vouchers: Evidence from administrative records in Colombia[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6, 96(3): 847-862.

Bénabou R, Tirole J.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3, 70(3): 489-520.

Bénabou R, Tirole J. Incentives and Prosocial Behavior[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6, 96(5): 1652.

Bernheim B D, Rangel A. Addiction and Cue-Triggered Decision Process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4, volume 94(5):1558-1590.

Croson R, Gneezy U. Gender differences in preferences[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9, 47(2): 448-474.

Frey B S, Oberholzer-Gee F. The cost of price incentiv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motivation crowding-out[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7, 87(4): 746.

Fryer R G. Financial Incentives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Evidence from Randomized Trials[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1, 126(4): 1755-1798.

Gneezy U, Meier S, Rey-Biel P. When and why incentives (don"t) work to modify behavior[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1, 25(4): 191-209.

Gneezy U, Rustichini A. A Fine is a Price[J].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2000, 29(1).

Kamenica E. Behavioral Economics and Psychology of Incentives[J]. Annual Review of Economics, 2012, 4: 427-452.

Leuven E, Oosterbeek H, Klaauw B. The effect of financial rewards on students" achievement: Evidence from a randomized experiment[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2010, 8(6): 1243-1265.

List J, Gneezy U. The why axis: Hidden motives and the undiscovered economics of everyday life[M]. Random House, 2014.

Paola M D, Nisticó R. Monetary Incentives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n a Depressed Labor Market: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Experiment[J]. Journal of Human Capital, 2013, 6(1):56-85.

Rodríguez-Planas N. Mentoring, educational services, and economic incentives: Longer-term evidence on risky behaviors from a randomized trial[J]. 2010.

Schultz T P. School subsidies for the poor: evaluating the Mexican Progresa poverty program[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4, 74(1): 199-250.


獎勵,不僅僅是物質獎勵,使用得不好確實會消解孩子的內在動機。有不少心理學實驗的結果支持了這一結論。這些心理學實驗的設計往往是第一次讓兩組人完成一項任務,一組人給獎勵,一組人不獎勵。第二次讓同樣兩組人再來完成同一項任務,但告訴他們這次任務沒有獎勵。結果發現之前給獎勵的那組人對任務的興趣降低,而之前沒有獎勵的那組人依舊保持了對任務的興趣。

有一個經典的小故事,大意是說一群孩子天天中午都在一個老人的屋外踢球,吵得老人無法睡午覺。有天老人出來對那些孩子說:「我特別喜歡熱鬧,你們過來踢球我很開心。這樣,你們每次過來踢球,我就給你們1元錢。」孩子們就很開心,天天來踢。過了幾天,老人說:「我這幾天沒有那麼多錢了,你們來踢一次我只能給5毛。」孩子雖然有些不開心,但是還是繼續來踢球。又過了兩天,老人說:「我實在沒有錢了,但我特別喜歡你們過來踢球,你們能不能免費過來踢。」那些孩子撇撇嘴:「沒有錢還想讓我們免費踢?想得美!」之後就再也沒有來過。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用外在獎勵消解內在動機的例子。有本書叫《獎勵的懲罰》,講的其實就是這個原理。

如果我們現實生活中也如很多心理學實驗設計中或者像上面這個小故事裡一樣只是簡單地告訴孩子「如果你做……就會得到……」,然後完全依賴獎勵本身的話,那麼我們很有可能會獎勵出「白眼狼」:做任何事情都索要獎勵,如果沒有獎勵就撒手不幹了。好在生活不是實驗室版本,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可以做以下這些事來避免獎勵出「白眼狼」。

1. 獎勵行為的選擇

事事都獎勵,不如不獎勵。爸爸媽媽們太過依賴獎勵,容易讓孩子造成凡事必要回報的處事習慣。爸爸媽媽們要對獎勵的行為有所選擇哦。其實獎勵本身的意義在於幫助孩子形成那些難以自然建立的行為。當孩子沒有足夠的內在動機去實踐某個行為,TA可能沒有機會體驗到完成這一行為帶來的那些積極結果和感受。而獎勵正是在此時作為一個助推力的暫時措施。當孩子的行為得以建立時,該行為本身帶來的結果和附加感受就可以轉為支持孩子繼續保持該行為的動力,獎勵就可以適時撤出。

比如說,寶寶早上賴床或拖沓,導致上幼兒園總是遲到。爸媽建立一個獎勵系統,一周中寶寶有三天按時起床,周末就可以和爸媽一起去動物園玩。有了這個助推力,寶寶開始每天早上努力按時起床,迅速穿衣洗漱。寶寶逐漸發現,當TA這麼做時,TA有了更加充裕的時間好好吃飯,爸爸媽媽也不會每天早上對TA大喊大叫了,到幼兒園後有了更多的時間和小朋友一起玩,老師還會表揚TA呢!現在每天上午TA的心情就很好,不用像以前那樣在和爸媽的爭吵和哭鬧中度過。而這些體驗到的感受都可以逐漸轉化為支持孩子保持該行為的內在動力。

2. 耐心解釋獎勵背後的邏輯,配合對行為本身和內在動機的關注和表揚

在建立獎勵的過程中,如何同時激勵孩子的內在動機,那麼就需要我們爸爸媽媽們向孩子耐心解釋獎勵背後的邏輯,配合對行為本身和內在動機的關注和表揚。

  • 要告訴孩子獎勵是幫助TA建立行為的暫時措施,而不是最終目的。
  • 要解釋需要TA建立這一行為本身的內在意義。比如如果你好好吃飯,這樣身體就不會生病了。如果你不遲到,就不會影響其他小朋友上課了。如果你願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你的玩具,那麼他們也會更願意和你玩,也會願意分享他們玩具,那你們就可以玩得更開心了,等等。
  • 要關注行為過程,強調內在動機。比如爸爸可以說:「我真高興看到你在學習每天按時起床,我知道每天按時起床你做了非常大的努力,真棒!你一定也很有成就感吧?我感覺你又長大了呢!」這樣的對話幫助孩子感受到TA可以為TA的努力以及完成這一行為本身的成就感而感到高興,而不是為得到獎勵這件事。

3. 選擇合適的獎勵物

相比於物質獎勵,我們更鼓勵爸爸媽媽們使用社會性獎勵,比如:邀請其他小朋友來家裡玩;和爸爸媽媽去動物園/博物館/公園/野餐;10分鐘和爸媽額外的遊戲時間;10分鐘額外的睡前故事時間;可以坐在爸爸或媽媽的椅子上吃一次飯;等等。這些都僅供參考。爸媽們可以根據自己對孩子的了解發揮創造力。獎勵制度有效的關鍵之一是這個獎勵是孩子想要的獎勵。一個孩子感興趣的事很有可能另一個孩子並不感興趣。因此在制定獎勵計劃時最好讓孩子參與進來,傾聽孩子的想法,一方面可以保證獎勵物確實對孩子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孩子也會更願意實施自己參與制定的獎勵計劃。

4. 不要把獎勵變成收買

例:媽媽去朋友家接在那裡玩的寶寶回家。寶寶正玩在興頭上,大哭大鬧不肯走。媽媽勸說無效,只好不耐煩地說:「我一會在路上給你買個冰淇淋吃,你快乖乖跟我走吧!」

獎勵和收買最重要的區別在於獎勵給出的時機。上述例子中,媽媽在孩子還在大哭大鬧的時候給出獎勵,是典型的收買行為,而不是獎勵。孩子從中學到的信息是「我大哭大鬧可以得到獎勵。」甚至在以後TA有可能學會通過自己的行為來「要挾」父母給出TA想要的獎勵。

另外一個方法是,這個媽媽可以在一個大家都平靜的時候和孩子溝通:「媽媽知道你每次在別人家玩得開心的時候都不想走。但是我們不可以一直待在別人家,他們也要休息,我們不可以打擾到人家。不過媽媽也不喜歡每次都因為這個沖你發火,這樣我們倆都不高興。我想到一個辦法可以幫助我們。從現在開始,我都會提前半個小時打電話過來告訴你我要來接你了,然後你就可以有一個準備,等我到了後如果你可以安靜地和我回家,到家後我就可以給你一個獎券,這個獎券可以是額外15分鐘單獨和爸爸或媽媽在一起的時間,也可以是去樓下公園玩一次,你可以自己選擇,怎麼樣?」這種情況下,獎勵是在孩子做出合適行為後才給出的,就不是收買了。

5. 獎勵的撤出

造成很多孩子依賴獎勵的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很多爸媽知道怎麼引入獎勵機制,卻忽視了獎勵的撤出。但其實如何撤出獎勵與如何引入獎勵同樣重要。正如開始所提到的,獎勵是作為「幫助孩子形成那些難以自然建立的行為」的助推力的暫時措施。當在行為形成過程中,行為本身帶來的積極體驗逐漸轉化為支持孩子保持該行為的內在動力時,正是獎勵「功成身退」的時候。這個時候就不需要再用獎勵來激勵孩子業已形成的行為了。如果爸爸媽媽們在獎勵引入之初就已經對孩子解釋了獎勵作為暫時措施的意義,並且在獎勵計劃實施過程中始終注重幫助孩子建立行為的內在動機,那麼獎勵的撤出也就沒有那麼困難了。比如對每天都賴床的孩子來說,剛開始一周三次按時起床就可以得到獎勵,逐漸地,隨著行為的形成,可改為一周四次,慢慢地再改為一周五次。等一周五次按時起床的行為基本穩定後就可以撤出獎勵了。這個時候爸媽們可以和孩子有一個慶祝儀式,肯定孩子在這段時間的努力,成長成了一個可以不需要外在的幫助就可以按時起床的寶寶,爸媽很為TA驕傲!

總的來說,我們要把獎勵看作「幫助孩子形成那些難以自然建立的行為」的助推力的暫時措施。不要把獎勵作為管教孩子的慣常措施,尤其不要對孩子本身能做到的事或者可以激發內在動機去做的事進行外在獎勵。父母們要細心觀察和甄別孩子的哪些行為是需要助推一把的,並且注意獎勵實施的方式和在過程中結合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並在適當的時候撤出獎勵。


小的時候洗衣服有金錢獎勵,拖地有金錢獎勵,為了我的零花錢辛辛苦苦地幹家務,感覺心滿意足。

但是在我的印象里,學習沒有,學習帶來的物質獎勵只有小學畢業考得獎金三百,我媽交給我讓我自己分配。

我的初中

當我選擇文科成績不盡理想

我媽雖然只有初中學歷,工資不過3000,但我家庭幸福美滿,她對我的鼓勵從來都不能單單用金錢來衡量。

她給我寫過很多這樣的紙條,不管是我成績優異還是一落千丈,鼓勵和理解伴隨著我的一生。


我國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獎勵是:我和鄰居好友考完試放學一起回家時,在外面遇見她媽媽,她奔向她媽媽撲進懷裡說:媽媽我考了92分!!她媽媽笑開懷捧著她的小臉說:真的呀!我的寶貝好棒!(然後給她抱滿懷)我在旁邊傻眼了,因為我考了100分,而我知道我得不到這個讓我羨慕至今的獎勵

物質本身沒有問題,但孩子真正渴望的是什麼?可能更重要

---------------??分 隔 萌 線 -------------

統一回覆ㄧ下:

物質本身沒有問題

物質本身沒有問題

物質本身沒有問題

愛與物質沒什麼好二元對立的,物質獎勵其實還是得看各家庭經濟狀況,但是表達愛是可以免費練習的。


首先是答案

針對過程的明確激勵在短期內有效

但是長期觀察來看,來自外界的獎勵會消耗自發的學習興趣。

而不給予獎勵的付出,會讓其過度合理化到 這是他真正喜歡的,所以情願去付出。

分析

大學裡的獎學金一直是有效的激勵手段,但是金錢獎勵在兒童教育領域的情況則完全不同。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哈佛的經濟學家Fryer教授花了630萬美金,在261所中小學中調查了38000名學生,得出了很有價值的結論。

首先,如果付給學生錢讓他們去讀更多的書,更好地完成作業,那麼,他們能很好地完成任務。這樣針對學習過程的明確激勵在短期內是有效的。

但是,這樣做會影響學生的自我認知,並使他們感到焦慮。當學習的動力不再是內在的興趣,而變成外在的刺激時,他們就不再主動去追求知識,而是只想獲得獎勵。在這個過程里,知識本身失去了美感。一旦獎金停止,他們就失去了學習的動機。

同時,直接給考試結果設立獎金是沒有效果的。因為很少有學生真的明白如何獲得好成績。人人都知道,多做題就能考好。但是,並沒有多少人能切實感受到學習過程和結果的關聯。即便是成年人,也只有少數人真的明白如何與知識互動。這需要經歷一個自發的痛苦摸索過程,中小學生極少能到達這個階段。

來自外界的獎勵會消耗自發的學習興趣,這個理論被稱為過度合理化。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有心理學家做了研究。研究者在幼兒園中設置了一個獎勵,當兒童用一個特定顏色的筆畫畫時,他們就會得到一個獎章。在持續了一周之後,這項獎勵被停止,而此後再用這個顏色的兒童比實驗前少了一半。畢竟誰也不願意白乾活。

當人們完全沒有內在動機時,外部獎勵的效果非常顯著。比如,金錢獎勵讓那些本來從不健身的人進健身房。但是,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自發的動機才是最持久有效的動力。物質的獎勵在這個漫長的學習過程中是非常脆弱的,並且會極大地消磨求知的樂趣。那麼這種獎勵就變成了以犧牲興趣為代價換取短期的自律,非常不划算。

家庭教育的時間成本一向很高,而且非常考驗父母的智能水平,成人世界的物質規則有時不利於成長。

Money talks,但小孩不會聽。

然而,錢是萬能的,雖然物質獎勵不一定有效,但物質懲罰或許可以作為一種備選手段。俄亥俄州立大學的Weinberg教授研究了家庭收入和體罰的關係。在收入低於6000美金的家庭中,孩子挨板子的頻率是每6周一次;而在收入高於17000美金的家庭中,小孩子挨揍的幾率變成約每4個月一次。

這項研究是在把文化和種族原因平衡之後的結論,所以原因並不是黑人或墨西哥人更愛打孩子。那為什麼窮人家的孩子更容易挨揍?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富有的家庭可以通過減少零花錢或其他的物質懲罰來代替體罰,比如不給玩遊戲機,不給買新CD等。窮人的孩子本來就沒有這些,所以就沒有這項緩衝的懲罰措施。心情抑鬱的窮爸爸除了暴力沒有更好的選擇,畢竟打孩子不花錢。所以,今天你努力掙錢,明天你兒子就少挨打。

不光是日常生活如此。平時維持合理的零花錢,想要制裁時就不必動刀動槍,只需要經濟方面敲打一下。所謂落後就要挨打,誠不我欺。


我突然想起我小時候了。

我小時候家裡條件一般般,但是媽媽從來都沒有因此而不給我獎勵。

但是獎勵的東西,大多數都是書。

我記得小學第一次滿分的時候,我媽媽帶我到書店,告訴我,我能從裡面挑一本作為獎勵。

我花了很長時間挑選出了一本《豬八戒吃西瓜》,那個時候剛上小學,只能看懂這個程度的。

那個時候手機電腦都很少,書是多麼重要的獎勵啊。

後來我又有了《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哈利波特》……

三年級的時候愛上百科全書,我媽媽在我好好完成學業的基礎上,陪我做了一個自己的小實驗室,養自己的蠶寶寶。

現在我20歲,在某所211大學念中文系,我很喜歡我的學校和專業。

那個贊數第一的分析的很專業,我想不到這麼深刻。

但是要知道,很多小孩都有被學業壓制的愛好。我喜歡看課外書,有些孩子喜歡書法,另外的喜歡音樂……

那麼如果我們的獎勵不是單純的金錢,而是對他們愛好的一種滿足呢?這樣會不會好得多?讓他們知道,只有努力學習,自己的愛好才能有更多的空間存在。

只是自己的一點想法,歡迎大家探討,拒絕撕逼。


對孩子設立積分制度進行獎勵是目前很流行的一種教育方式。因為這種獎勵手段簡單而高效,幾乎不需要什麼親子之間的互動,這似乎為家長們提供了一種解脫方式。要想知道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寫作業,要花費不少時間和精力,但是如果我們用積分獎勵制度,比如做完作業做獎勵半小時看電視的話,孩子很有可能會妥協。

所以有些家長就為認為,如果他們獎勵正確的行為的話,孩子就會自覺的去做。但是家長沒有意識到,這不是孩子的正常成長過程,相對於獎勵來說,孩子更容易為了愛、關注、交流、認可而努力表現。家長應該依靠他們和孩子之間的感情來激勵孩子,而不是依靠積分等制度獎勵。

事實證明,看重獎勵的孩子也許在短期內能夠讓家長滿意,能夠取得一個基本的成績。但是很難向卓越發展。因為追求獎勵的孩子往往只想完成最低的要求。另外,獎勵制度還可能讓你的教育希望適得其反,因為孩子們意識到了你試圖讓他們在完成一些事情,他們就會感到來自外部的壓力。而只有孩子發自內心地想要完成一件事情時,他們才有成功和追求卓越的願望。

但是,我不贊成使用獎勵並不意味著你不能在孩子每次成功的時候去欣賞和鼓勵他,只是不要試圖去用一種「獎勵制度」去操縱孩子的行為。當孩子得到成年人的真心認可時,孩子會做的更好。所以,家長可以心情地陶醉於孩子的快樂和成就,但不要去指揮和評斷他。要愛他、理解他、支持他。這樣才會真正去鼓勵一個孩子的進步和成長。

獎勵制度的確可以讓孩子去做他不想或不愛做的事情。但是,他並不快樂。因為幸福只能來自讓我們的內心感到滿足的東西,而這並不需要別人的掌聲,更不需要別人的「獎勵」。我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獎勵」的奴隸、成年人的取悅者、或者是」表揚「的追求者,而希望他能成為能夠自我激勵、走自己的路、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所以我們應該去欣賞孩子 ,而不是去」獎勵「孩子,兒童天生有強烈的學習願望,他們的內心本就蘊含著誠實、憐憫和體貼。這些品質要靠家長的引導、示範和鼓勵才會浮現出來。而依賴各種獎勵制度,就會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攔路虎。


說下我的真實感受,其他答主拿去舉例也可以。

高中以前,不知道為了什麼而讀書。

還好有物質獎勵。考試考高分。就有錢拿很開心。很努力。為了人民幣。有錢了自己可以買四驅車,買槍。而且抓緊做完作業就可以早點去玩。qE

高中的時候,那青春就是暴走的性慾呀。那時候已經知道要好好讀書了,但是還是覺得戀愛啪啪啪也很重要。所以此階段其實給不給我錢,我都要努力讀!

上了大學,已經根本不想讀書了。上網上床不上學,這時候給我錢我也不想學了。

大學沒讀幾個月,實在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就退學出社會了。出社會之後,要學的東西太多了。自己真正覺得要缺什麼學什麼。這個時候,不管怎樣都要努力。不然要完蛋了。不過這個時候老媽已經不給我零花錢了。

個人覺得,物質獎勵在小的時候挺有用的。小時候吃碗飯還給一塊錢。

長大後回想起來,勞資竟然被金錢奴役了這麼多年。


我在本題某答案下做了評論,這幾天也考慮了很多,不如單獨寫個答案吧!

我孩子馬上就要四歲了,最近看了《經濟好好玩》一套繪本,對擁有「自己的」錢發生了興趣,我答應給她辦個存摺,並做理財規劃(其實就是想買什麼,計划起來,然後對比自己收入,有輕重緩急的實現計劃)。

但她「自己的」錢從何而來呢?最初有兩個想法:

1、孩子每幫忙做一件家務,如洗碗、疊衣,就給一元錢;

2、每月給固定零花錢,家務還是要做,因為這是我們自己的家,需要大家共同維護。(孩子之前家務勞動參加不多,也不積極)

我個人傾向第二種,但又怕孩子無法產生主動性。

經過這幾天和部分知友的溝通,更重要的是對孩子的觀察和溝通,我覺得實施第二種。

原因有以下幾點:

1、就像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一樣,無論高矮胖瘦媽媽都會愛。不是做家務父母就和顏悅色給錢給表揚,不做家務就對孩子不好,該買的東西也不買。有知友說,不是單純的金錢獎勵,而是對她興趣愛好的支持。但是我認為,對孩子興趣愛好支持,是無論她做不做家務都必須的啊!我孩子最近超愛英語,難道不做家務,或者對於別的年齡段的孩子,學習不認真,就不讓她學了嗎?答應孩子周末去遊樂園,難道因為考試沒考好就不去了?同樣的,我女兒喜歡看書,目前家裡給她買繪本粗略估計近1.5萬了,從不因為她某方面不聽話、不如我意、達不到我的理想狀態,就不支持她看書。

2、參與家務還是教育為主,畢竟做家務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過家務促進孩子對家庭的責任感。其實女兒以前看到我做家務,也想模仿,我還特地買了小朋友的打掃工具。但是,老公常常批評她說搞不幹凈,幾次過後,她熱情消退不少。我現在懷上二寶已經五個多月了,女兒常常心疼我,要我多休息,我趁機就要她幫助我,最近幾天,晒衣疊衣,她都積极參与。

我想要慢慢讓女兒懂得,她是家庭一員,有責任有義務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很多事情上,我都是這樣教育她的:吃飯是自己的事,吃不好是會餓自己肚子的,所以女兒吃飯尚可。有時候拖拉,我會說,時間是自己的,浪費的時間本來可以做讓自己更開心的事情,結果都磨蹭到這些你不喜歡但是又必須做的事情上了。以後也會讓她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是為了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而不是為了錢、為了爸媽。

3、我個人不太想用錢換孩子的家務,特別是女孩子,怕長大後覺得什麼都是金錢可以換到的。家庭責任感是錢換不來的,當然還有其它的很多也是金錢買不到,物質換不來的!

4、至於有的知友說,物質獎勵可以讓孩子認識到賺錢不易,賺錢比學習更辛苦。她長大了我會安排相應的活動,也會在生活中教育,問題是我女兒現在4歲還差點兒,她能理解父母的錢不是天上掉的,不是銀行發的,不是可以源源不斷來的,而是父母憑自己的知識、能力、辛苦工作賺來的就行。

PS:我們在討論買東西的時候,女兒說過:需要的東西,不說爸爸媽媽也會買;家裡有的東西,就不要重複買;自己特別想要的東西,但是不是必須的東西,可以說明理由,寫在許願紙上(就是她的理財計劃表),等到節日、生日的時候再一個個的實現。

PSS:但是,在看到漂亮貼貼紙、皇冠魔法杖的時候,她還是控制不住的喜歡並想擁有,畢竟才這麼大啊!


效果好壞這取決於孩子有多窮多需要錢。

抵消積極性就比較扯淡,難道公司發獎金,上班動機就不純了?(手動滑稽)


家庭教育包括很多部分,對孩子的獎勵是其中之一,其對孩子成長成才不起決定性作用。

所以,物質獎勵的意義是怎樣的還需要和其他教育方式聯繫在一起看。

挖坑,有空細寫。


家長在物質獎勵的時候要清楚一點:物質獎勵的最終目的還應該是精神獎勵

這裡涉及的已經不是獎勵的話題了,而是如何教育孩子正確的價值觀,而價值觀的教育並不僅僅只在獎勵的時候才進行。

如何讓物質獎勵充滿精神獎勵的性質?很簡單,要獎勵孩子最想要的那個東西(前提是要在孩子的拜金攀比價值觀還未形成之前)。最初孩子最想要的東西往往是興趣使然,比如他最夢想擁有的玩具、書籍或寵物之類,比如孩子喜歡恐龍,無論你獎勵他恐龍的書籍,還是廉價的恐龍聲光玩具,還是昂貴的進口恐龍模型,對他來說都是一樣高興的。

要在平時的時候就要引導孩子的注意力放在事物的本身,而不是事物的金錢價值上。以服裝為例,平時就要引導孩子,穿什麼樣的衣服帥氣漂亮,盡量不要給孩子灌輸「衣服貴所以漂亮」的概念,而且事實也是如此,無論衣服貴賤,正確的搭配和合身才是漂亮的關鍵。

然後就是孩子的自尊心不可以空虛:缺乏自尊心的孩子更容易被金錢攀比的風氣帶壞。所以平時要對孩子的內涵,外表,智慧等方面多加讚揚。即使沒那麼好也要讚揚鼓勵,這些讚揚都是動嘴的,不需要花錢,但對孩子的自尊的形成非常重要。當孩子的自尊需求滿足之後,金錢攀比對他們來說就非常無聊了。

獎勵孩子最忌諱的就是如下情況:平時對孩子不聞不問,然後跟孩子說,你考試得了多少名,我就獎勵你個很值錢的XX,你們班同學肯定沒多少能買得起的XX,然後繼續回頭忙自己的,對孩子不聞不問。這樣的物質獎勵,就是在灌輸孩子一個畸形的價值觀:金錢是人生唯一的目標和衡量標準。同時因為平時缺乏自尊,金錢價值就會成為他獲取自尊的方式,所以就會天天拿衣服鞋帽與同學攀比,攀比成功了就獲得了畸形的自尊,攀比失敗了就回頭找父母要名牌鞋帽來換取自尊。這樣的價值觀,尤其是女孩,很容易被騙色,或者走上風塵道路,而男孩則會見利忘義,沒有朋友,在這個社會也必然不會成功。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學習成績再好也不會有什麼前途。


從小到大考第一,考第二,考第三,從來沒有獎勵過。

誇獎都很少。

上初二,考年級第三。家長來開家長會,全程無笑臉。是為了故意保持家長的尊嚴。

上高中,任何家長會我都沒有讓父母去過。無論考第幾,都不讓去。我不需要一個根本不知道我背後付出多少的人來參加我的家長會。

沒有自尊,沒有肯定。女孩子從小活的像男孩子一樣。沒有任何關於物質的訴求得到滿足。

所以導致了我的人生從小就習慣了沒有快樂


前幾天回家遇到小學三年級的表弟,說起了一些過往。我最後和他說的是,你想要的東西就要去爭取,而你唯一的交換條件就是成績。

從我個人的小學經歷來看,我在小學也同樣有各種慾望。紅白機,零食,好看的本子,雜誌(小學大愛格言這樣的雜誌,後來有南周等),還有網路遊戲。在小學,一天五元的伙食費以外沒有其他來源,省吃儉用後維持玩夢幻西遊的點卡。而其他的,是很直接的條件交換,這一周沒挨罵沒怎麼樣,一張五元的夢幻點卡;期末考試怎麼樣怎麼樣,超市200元零食走一發。

之前在高中以前,學生對於自己的慾望的渴求幾乎只能通過成績進行交換。

這也直接影響到我十幾年對於電腦的自我剋制性的養成與個人學習習慣的培養。

所以我的意見是,可以有條件的給以適度的支持。


我就是從小被父母各種物質獎勵一路走過來的,一直到現在。

但長期靠物質獎勵,就會越來越沒效果,沒準小孩的胃口也會越來越大。

而且如果一直維持這樣的親子關係,總覺得有點不對勁。

小時候只要我考試拿高分,父母就帶我去買我想要的,只要不過分。

洗碗擦桌子拖地洗衣服都有幾塊錢獎勵。

從小被管得特別死,基本沒有零花錢,租個犬夜叉vcd都得先攢個兩星期,所以唯一指望就是洗洗碗考考高分了。

初中時期末考高分得到的全套漫畫,高中期末第一次進年級前一百時老媽獎勵的魅族M6,我現在都還留著。

這樣奇怪的關係維持下去,父母就得開始填洞了。

到了後面,老媽不主動提,我也會先開口要獎勵了。

畢竟零花錢沒多少,而青春期時想買的東西卻又那麼多。

甚至一洗碗就下意識想著洗一次碗幾塊錢,但做家務難道不是應該的么......

學習方面,我自己學習的動力從來都不是為了獎勵,是為了自己前途而已。

但既然父母已經默認了這個規則,那我自然願意要了,於是父母一直以為物質獎勵多麼有效果。

長大了之後,可支配的錢變多了,獎勵也就更變得越來越沒有吸引力了。

說句要被打的,現在老媽只要我能考過英語考試按時畢業就獎勵我1w,我都沒興趣了,哪怕我一到月底就喝西北風。

因為我已經厭倦這個獎勵遊戲了。

今天老媽又說:你兩年結婚我就給你多少錢嫁妝,你五年內結婚我就給你多少錢的嫁妝,超過五年一分沒有。

作為大齡母胎單身的某人:......

我父母已經習慣了這種方式,因為除了這種方式,他們已經找不到其它東西能來刺激我了,很久之前就已經找不到了。

不敢評判這種方式好不好,反正我覺得我自己這樣長大過來,三觀也還蠻正常的。

但如果我能選擇,我肯定願意選擇父母在零花錢上對我寬鬆一些獎勵什麼的少一點,而不是讓我自己都覺得曾經的自己那麼功利。


總比什麼獎勵都沒有好吧?


這很好呀~

提前讓孩子了解「資本」的概念~

不管你是否承認,我們中的絕大多數,難道不是在資本的驅使下活動的嗎?

資本讓我們可以儲存自己的勞動力,以備未來不時之需~

資本讓我們獲得超越自身勞動能力的權力,掠奪他人的勞動果實~當然也是相互的坑啦~這也是門學問...

當然,關於後者小朋友就不必知道啦(*^-^*)


我這個回答有點偏題,因為前幾天剛好聽趙玉平老師的水滸智慧中有提到對孩子的獎勵問題,但是並不是物質獎勵。而是獎勵的分類。

因為看過的時間很短,所以大體還是能記住個12345的,這裡就直接照搬來說。

他提到對孩子獎勵分5種:

及時獎勵

超額獎勵

提前獎勵

稍微解釋一下這三個

比方孩子說,媽媽媽媽我想要一輛小汽車,你作為媽媽你怎麼做?

馬上給買就叫及時獎勵

給買兩輛是超額獎勵

另外一種,你可能猜到孩子想要一輛小汽車了,然後你一聽到孩子說想買,一下子從身後拿出來,說寶寶給你個surprise!看看媽媽買了什麼~這就是提前獎勵

但是他並不提倡這三種,他更喜歡另外兩種。

一種是條件獎勵

比方你說你把什麼什麼做完,我就給你買

一種是延遲獎勵

比方你說這個月你都好好表現,這個月末我就給你買

這兩種獎勵都有利於培養孩子的長性和忍耐力。

記得他講水滸智慧是在講林沖說的,林沖被刺配滄州,一路上被兩個衙役各種刁難,兩個衙役受了陸謙的金銀百般折磨林沖。林沖有棒瘡啊,這兩個衙役不停催促打罵,路上還給林沖打熱水洗腳,把林沖腳都燙爛了,然後買了一雙新草鞋,新鞋和草棍一樣紮腳。但是林沖並沒有生氣,想想原來堂堂八十萬禁軍教頭啊,現在淪落成這樣。但是林沖的心裡是什麼呢?他想著的是,我就要平平安安的到滄州然後忍個兩三年就可以回東京汴梁和老婆團聚了。所以說現在這點小困難對他來說是很能忍受的。

一些人覺得林沖是貪生怕死,但是我們看一個人是否是貪生怕死就要看他有沒有所圖啊,有所圖就是堅韌不拔啊,沒有所圖就是貪生怕死啊,懦弱膽小。林沖這是想著兩三年以後能和家人團聚,所以這是堅韌不拔啊,這是高品質。

嗯……有點說遠了,我的意思就是要培養孩子能夠忍耐,能夠經得起時間的打磨。最後選擇後面的兩種,延遲獎勵和條件獎勵。


葯是用來殺人,還是救人,完全在於藥師對其的使用方法。

你問我葯是好葯,還是壞葯?


看完回答覺得挺悲哀的,假裝分析得頭頭是道。

這種激勵行為單純從目的上來講絕對有效果,但很容易給孩子造成一種印象——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你只有拼盡全力才能讓他們愛你,如果做得不夠好就不配被愛。


推薦閱讀:

你見過最巧妙的物理推導是什麼?
請問一下,有沒有收錄古箏現代箏曲,比較全面的演奏書籍。?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物理化學相關書籍資料?
edX發展前景預測
早戀和學習,我該怎麼選擇?

TAG:學習 | 心理學 | 教育 | 經濟學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