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青少年9天殺7人?
兩名離校的「90後」高中學生,9天內在湖南、廣東、雲南瘋狂作案,殘忍殺害了7人。2月13日上午,曲靖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進行二審宣判,主犯之一劉啟智被驗明正身,押赴刑場執行死刑。
2012年8月21日,劉啟智與另一案犯付某竄到武岡市灣頭橋鎮朝陽村張某家,將張某夫婦殺害,搶走現金1000餘元,手機一部、價值人民幣165元白沙牌香煙三條,還將被害人家中一輛價值人民幣800元的豪爵牌摩托車劫取後,騎著逃離現場。次日乘坐客車前往廣東省東莞市。 2012年8月23日凌晨,劉啟智與付某抵達廣東省東莞市,入住東莞市萬江區曲海社區曲海大道一出租屋。25日晚,劉啟智、付某將房東鄔某夫婦殺害,攜帶所劫財物乘車至雲南省。2012年8月27日,劉啟智與付某抵達雲南省昆明市,28日乘車至富源縣,29日到達富源縣大河鎮。當日中午二人向富源營上方向步行尋找搶劫目標。13時許到達大河鎮長坪村委會長坪村唐某家,二人將唐某殺害,搶劫財物後逃離現場。
2012年8月29日,劉啟智與付某又乘車到富源縣營上鎮,當晚入住吳某家的旅社。8月30日9時許,二人將懷孕的吳某騙到房間殺害,又用被子把一旁啼哭的吳某兩歲的女兒捂死。後二人在吳某家中翻找財物後逃離現場。
80後的馬加爵70後的楊新海60後的靳如超50後的白寶山誰來給我分析分析我們應該怎麼看待這幾個人?別動不動就給人貼標籤,好像90後出現了幾個敗類就證明這個群體缺乏教育,每個時代都會有這種變態
(非正文)別再問?媒體應該取什麼標題?這樣的問題了,你們就欺負我手機沒法加黑體是么?我在答案裡面寫的很清楚了,在標題中使用?青少年?比?90後?、?高中生?更合適。因為社會應該正確看待青少年的除了德育之外的教育問題,而不是僅僅重視90後高中生。另外,青少年這個集合名詞覆蓋面比較廣,其本身是泛指,而且每個人都有青少年時期,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當過90後,其針對性沒有原標題那麼強烈,產生的負面影響也會小的多。
————————————
這是一個悲劇。目測很快就會有很多批評家加入進來,批評學生殘暴,批評社會麻木,批評學校應試教育,批評家長漠不關心…批評總是最簡單的,這個社會也從來不缺乏所謂的批評家。可惜社會並不是在風涼話中進步的。
對於這件事,我的看法就是沒有特別的看法。一方面,這並不是普遍現象,沒有重要的分析價值。全國高中生那麼多,出現幾個特別的人是很正常的。題主就這個問題詢問看法,無異於問別人"這個雞蛋有三個蛋黃,你怎麼看?"無論我怎麼看,都沒有任何意義;另一方面,這就是普通的搶劫殺人事件,自然大家就應該像看待普通暴力事件那樣看待。但是引用材料裡面特彆強調了"高中"、"90後"等字眼,媒體的用心險惡可見一斑,如果再提及以下這兩個孩子的家庭背景、民族信仰,那真的就絕了。所以在這段材料中,我看到的並不是兇手怎樣,而是我們的媒體究竟要強姦我們到什麼時候。
更新一下
媒體並不是說在報道的時候不可以我們主體分析,但是就這個事件來看,"90後","高中生"這個群體與殺人事件並沒有必然聯繫,所以我認為這是媒體亂貼標籤行為。另外,就算媒體打算喚起對於心裡邊緣青少年問題的關注,並不一定需要通過這件事情來進行表態,要知道搶劫殺人到底是多大的影響,對這個群體造成的負面效應遠遠大於可能取得的上述的潛在積極效應。再解釋一下媒體強姦我們。大家要知道,新聞報道的每一個詞,甚至每一個字,都有可能對你的觀點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家都知道?屢敗屢戰?和?屢戰屢敗?的典故。這件事情也是如此。如果新聞可以改成?多名青少年多地連環搶劫殺人?,在後面介紹一下他們是離校高中生,可能更容易喚起人們對於?青少年?這個群體的重視,達到正確的目的。而現在,我們看到的這篇報道,腦子裡面只有對於90後高中生這個群體的負面印象,因為從90後高中生這個群體,我們需要進行思維分析才能上升到更高一層的青少年群體,但是很少有人看新聞的時候還會想這麼多。所以用青少年還是用90後高中生,產生的效果是大不一樣的,而到底用哪個,選擇權在媒體手裡,大眾只有被動接受。理論分析總是枯燥無味的,看不懂的,我最後給個簡單的例子:(僅為例子,不影射任何觀點,原來的農民工例子又戳到了某些人的G點,這次我自嘲行了吧…)?春節期間公安機關抓獲多名小偷??春節期間公安機關抓獲多名山東籍小偷??春節期間公安機關抓獲多名韓姓小偷?
?春節期間公安機關抓獲多名中國籍小偷?傾向性就很明顯了吧。二次補充:
有人認為"90後高中生"屬於客觀事實,對於客觀事實,媒體報道沒有錯誤。這個說法需要反過來看。報道客觀事實,沒有錯誤。但是客觀事實有很多,只有目的地選擇其中某些來報道就有非常嚴重的問題了。這個事件中,僅僅提到案犯是90後高中生,卻忽略了對於分析暴力兇殺分子犯罪心理更重要的內容,比如教育環境,成長史等,簡單粗暴的帖標籤,我認為這不是新聞媒體應該遵守的職業道德。如果你認為"有選擇性的報道客觀事實"是沒錯的話,那麼你大錯特錯了。請看我為你設計的例子:(原來的水缸例子可能會造成不好的影響,我更改一個。還是不影射任何現實問題)餐館:"大家先把食物中毒的人送往醫院救人要緊,放心我不會跑路的,我是政協委員,出了事情我不會逃避的。"媒體:顧客食物中毒,餐館業主面對記者自稱"我是政協委員"媒體說的卻實是客觀事實,但是你所理解的事件已經不是事實了。
三次補充:
對於媒體標題黨(事實上這件事情不能算是標題黨,只能算是傾向性的標題)的現象,在大多數情況下我認為並無主觀惡意(N方系某些媒體他們不在此列),只是這樣做可以吸引眼球。我希望媒體都能在守住自己節操的前提下來吸引眼球。利益相關:非高中生,非90後,非媒體從業者。根本不需要看待,這種叫變態,屬於特例,完全不具備群體共性。
每每看到這種事件 第一反應就是他們的家庭和所處環境(各類圈子如學校等)出了問題
不排除一些天生就有犯罪基因的人,但大部分都是以上兩種情況
當然既然犯錯了就要嚴加處罰,尤其是這種惡劣事件,自己作孽自己背
但是仍想說一句,照顧不好孩子就不要生,自己沒用就別撒氣在孩子身上。家暴虐待者去死好嗎。家庭在一個人的童年青年乃至成人時段真的非常非常重要
還有就是學校,人渣老師天打雷劈早點入土以下省略惡毒話一萬句
經常欺侮同學的人好自為之吧 小心報應
就醬先讓我們來看另一事件——查理周刊槍擊案的幾篇報道標題:
譯言翻譯外媒的一篇報道:
The Charlie Hebdo murders:Death to satire
《查理周刊》槍擊事件:諷刺致死
和訊網/搜狐新聞的一篇報道(標題相同):
法國《查理周刊》發生槍擊 1死6重傷(引自外媒)
網易新聞的一篇報道(引自環球時報):
法《查理周刊》遭槍擊 襲擊者高呼「真主至大」
讀了上述三個新聞標題,你各自有什麼感想?
讓我們回到話題中來,我們要討論的是兩個問題。第一,「如何看待青少年9天殺7人」;第二,如何看待在此事件報道中媒體使用「90後」這樣的標籤。
我們先從第二個標題討論起來會方便一些,老規矩,先開宗明義,媒體使用『90後』這樣的標籤來報道此事件嚴重違背職業精神,並且顯示其職業能力非常低下,哦,不對,根本沒有職業常識。但是,確實有邏輯可循。
我們先來舉一個例子,你在看電視的時候,經常有這樣一種廣告,比如洗衣房「用xx,沒污漬」,比如虛假保健品廣告「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xxx」,而且奇了怪了,這廣告每次都要放好幾遍,特別可笑。
可笑是吧,更可笑的是,確實有很多人,到了商場購物的時候,還真就隨手把那個「沒污漬」的洗衣粉放進了購物車,還真就有那麼多人過節送禮只送xxx。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人在本能上就傾向於「標籤化思維」,上述例子就是這種「標籤化思維」的極端體現,在《思考,快與慢》里,作者將人的思維模式區分為「快思考」(作者命名為系統一)和「慢思考」(作者命名為系統二)。系統一是一種依賴於印象/直覺的反饋機制,不費腦子,快速自主,方便高效代價小;而系統二則需要將注意力轉移了頗費腦力的大腦自主活動上來,是需要自我控制才能完成的。
我們可以舉出無窮多的例子來說明系統一和系統二的運作,在此不再贅述,簡單結說,人總是期望於用最小的做功換取最大的報償,所以人總是期望於「總結」與「經驗」。
系統一(快思考)是生活中的主要思考方式。而「快思考」確實是一種經驗主義式的思維。我們往往通過自我的經驗總結(這其中往往有很多錯覺)對一件事情建立「快思考」機制來代替「慢思考」,而這個轉換過程所依賴的就是「標籤化思維」。你會通過你有限的經驗(較小的樣本數量)建立起各種標籤(這其中有自覺的,有不自覺的),比如處女座不好(別說你只是開玩笑,重複的玩笑是極大的心理暗示),比如河南人不好(你甚至都沒接觸過河南人),比如這個洗衣粉不錯(每天都放每次都放四遍是不可笑的),比如你會經常無緣由地覺得一個人「面善」並因此對其抱有很大的好感度(其實不是無緣無故的),比如鐘樓怪人一定是個壞蛋。
再比如他們是「70後」,「80後」,「90後」……
而作為媒體,作為以嚴肅新聞為職業的記者,使用這樣的標籤化辭彙,是非常不應該的,是瀆職的。同時作為讀者,在這樣的嚴肅問題上,更要時刻提醒自己摒棄這樣的標籤化思維。
好的。讓我們回到第一個問題上,「如何看待青少年9天殺7人」。
我們首先還是要討論「90後」這個標籤,這個標籤有沒有意義,或者說有沒有道理。我個人認為無論「70後」「80後」還是「90後」,都是必須摒棄的標籤,但是這樣的標籤出現在當下的中國,確實有它的道理。因為從來沒有哪個時代,像中國的這個時代,每代人在統計學意義上有如此明顯的時代烙印。
為什麼是「70後」「80後」「90後」?
不管小文藝們怎麼嚮往民國風流,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建國時候落後的工業基礎,落後的國民教育(80%的文盲率),而彼時的中國,還依舊是一個由農耕文明延續來的社會組織方式與社會傳統慣性支配著,所謂鄉村中國是也,還是一個完完全全的「熟人社會」。
中間某段我們就掐了不說了。從改革開放起,中國才開始大規模地擁抱現代文明進行社會改造,而現代社會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要求一個以契約關係為基礎的「生人社會」。這30多年的時間,用「劇烈」都不足以表達其變革的烈度。每一代人的思想觀念都處於巨大的衝擊和撕裂狀態,並在統計學意義上呈現出明顯的層際現象(思想觀念的轉變只是巨船轉向中的一環,並非有意以偏概全,這裡也無能力深入討論)。
比如我們討論「70後」統計學意義上的顯像,比如,思想觀念上明顯偏向於熟人社會的思考模式,而基於人際關係和權力秩序的熟人社會依舊滲透在各個角落;比如,城市「70後」的離婚中,女性處於相對被動的地位,因為這一代婚姻關係的建立,更多的依賴於熟人社會的規則,以男性家長製為前提,女性(即便是有工作的女性)在婚姻關係中無論是經濟上還是地位上均處於從屬地位,而處於主動地位的男性更容易接受觀念的改變,更容易拜託熟人社會規則的束縛。再比如,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不同於其他國家,中國農村的自殺率遠遠高於中國城市,而農村自殺事件的發生,而自殺事件的原因,更是很多人無法想像的,比如被父母罵了喝農藥,跟丈夫打架了喝農藥,生不出孩子去上吊……
所以我認為,當下的中國,確實存在這兩種割裂,一種時間軸為主線的縱向割裂,一種以城鄉二元製為前提的橫向割裂。(但是這並不是標籤化的理由,在如此嚴肅問題上,標籤化無疑是百害而無一利的,這裡只是試圖分析標籤化背後的邏輯)
我們再回到「如何看待青少年9殺7人」這個問題上來。這件事情是不是個案?其背後有沒有我們值得反思的地方?
照例開宗明義,是個案,但是確實值得反思。
對中國農村有著長期觀察的人應該注意到,中國的農村晚於城市一拍,其內部正在進行著劇烈的變革,摧毀與重建。』
與城市不同的是,在大發展之前甚至是大發展的早期,中國農村還是一整套熟人社會規則支配著。我稱中國農村的中青年一代(在激烈的競爭中沒有成功突圍,只有小學/初中/高中文化,突圍的只是極少數)(為方便起見姑且稱之為農村的「75後」一代)為「失落的一代」。一方面,這一代人的價值觀是在一個熟人社會建立起來的,而隨著大發展被裹挾進入了生人社會,他們的根基在腐爛,但是這個生人社會又顯得面目可憎,因為他們不熟悉新的規則,沒有話語權,物質上的稍許進步彌補不了精神世界的匱乏,他們聽「最炫的民族風」覺得很開心,但是會被嘲笑沒有文化,他們想要靠近城市文明,改變自己的鄉土氣質,但是變成了「殺馬特」。他們的子女不能在這片土地上受教育,他們與這個城市格格不入,觸碰不到,擁抱不了。更要命的是,他們在根子上不屬於這個社會,他們就像這個社會上永遠的打工者,一頭栓在這裡,一頭拴在故鄉。
而且,放佛無盡的夢魘受到了詛咒,走不出來,逃不出去——留守兒童與空巢老人
隔壁村有個楊奶奶,高壽104歲,聽起來讓人羨慕,但是楊奶奶每天都在咒罵老天爺,罵他為什麼還不把自己收了去,是不是把自己忘了。終於在一個無人知曉的冬夜,老天爺把楊奶奶記起來了。你知道嗎?這不是杜撰。
90年代以後,中國農村的自殺率有了明顯的下降,而自殺群體也有了明顯的轉移的,老年群體成了自殺的主力軍。
00年代以後,中國農村的犯罪群體也有了明顯的轉移,越來越低齡化;墮胎現象頻繁,趨向於低齡化;未成年同居/性行為/性交易頻繁。
我當然不同意將某一個人歸為某一類人,並以此給其定性,但是現實與願望不僅僅是一步之遙。一個從貧民窟出來的人格無與倫比的好人,也改變不了冰冷的統計數據告訴你的貧民窟犯罪率的事實。
中國農村的青少年是悲劇的一代,成長,受教育,父母都不在身邊,而是隔代教育。他們迷茫,摸索,野蠻生長,抱團取暖。
小A,高二,與女性同學同居一年,雙方父母知道後,抽身回來給其訂婚;
小B,高二,懷孕三個半月,讓最好的朋友陪著她去墮胎,怕父母知道,沒有醫藥費,醫生告知其已經不能做流產,對身體傷害很大,在醫院樓道里泣不成聲;
小C,父母在外打工,有「網癮」,父母送其去戒網癮學校,死亡;
小D,初中輟學,17歲結婚,現在有子女3人,父母正當壯年,尚可幫助其撫養教育,夫妻在城務工(恕我政治不正確,農村早婚是一種新形勢下的自生髮解決策略)
小E……
小F……
他們錯了嗎?還是誰錯了?
這一定是體制問題!
這一定是教育體制問題!
這一定是tg的問題!(gzjy的內心)殺人償命,欠債還錢,有什麼好討論的,做了就做了嘛,負責就行,我也是90後,請少用90後這個詞,人性如此複雜,不要簡單歸類。
@小土的評論:小姑娘說的太輕鬆。怎麼負責?一句負責就可以抵消逝去的幾條生命??殺人償命,卻不能挽回生命。輕易的以為一句我負責就可以解決問題和矛盾,才是最不負責任的態度。法律規定殺人償命的意義是警示預防然後才是制裁。負責??呵呵了。
首先原諒我姿勢水平低,不會@人,然後我想說我是一名鬍子拉碴的男性,不是小姑娘,最後我想說請問那你想讓人怎麼負責,活剮你看如何?反正不是我,我是無所謂。
看了下大傢伙的評論,我也是沒忍住,事前警示就是扯淡!人都死了7個了,受害人家屬都準備後事了還事前,我當然知道每個人的生命對他們的家人來說是何等的珍貴,罪犯的罪已經百死莫贖,但事情總要解決啊,這已經是既成事實,既成事實懂不懂?請原諒我措辭比較激動,勿怪。回答小土同學:他殺的人我負什麼責?我不是站在嫌疑人立場的,我不是他倆的律師家屬辯護人,我為什麼不理直氣壯,我為什麼要負責到底,你關注的是該事件的深遠影響,我關注的是這倆人渣要早點償命,所以咱倆沒什麼好扯的,至於你說的像這種類似事件的原因影響方面,我也思考過,但最終也必然只能是這麼個結果,我點了一掛鞭炮扔到村頭廁所把村長屁股炸了,那我能怎麼辦,我能把炮粘回來么?那要不我找周星馳借下月光寶盒?如果有朝一日你知識淵博了,你也想不出比殺人償命更好的解決方法,因為時間不會倒流,死人不會復生,變態不會自首,小姑娘也不會妥協。就醬。媒體:人類某幼體9天殘忍殺死7個同類知乎某人提問:人類這個種族到底怎麼了?
90後有能力殺人了,00後還在長身體。
理性的看待,一切依法辦理就是公正
god like...馬上就超神了。→_→
我咋感覺就屬於那種在外面混的,父母又讓他們上學讀書的那類人。他們能貼上【學生】的標籤嘛?
並不贊同至今獲得最高贊的答主 @韓熙 的部分觀點。
一方面,我們確實不應該完全將這類案件同普通的殺人案件區分開來,因為就性質而言並沒有太大區別。在沒有做過細緻的案件背景調查分析以及相類似的案件作為論證證據時,不應該將其犯罪原因貼上90後或高中生的標籤。另一方面,有些案件之所以會引起社會的廣泛討論,有可能是因為傷害人數廣,或性質惡劣,或涉及複雜的倫理問題,也有可能是因為案件涉及群體的特殊性所帶來的警示意義。就像這個案件涉及的是至今心智未完全定型的青少年,媒體作為公器,是有責任探討以警示社會更多的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同時,媒體報道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的要求也使得他們不能忽略兇手的背景報道。當然我承認部分媒體可能確實存在貼標籤以製造噱頭的現象,但是不應該一概而論。我們應該討論的是這種報道帶來的兩面性,包括可能對處於心理邊緣的青少年的煽動性,以及貼標籤對社會整體輿論的錯誤引導,並且考慮加以改善(其實這個問題在媒體倫理方面是一個學界一直討論的問題)所以私以為答主說的媒體在強姦我們的思維過於偏激,若是這樣,媒體在以後報道涉及青少年背景的時候一律通通略過就是不強姦人們的思維了?由於 @韓熙 對答案進行了多次修正,所以想對其修正後的答案進行一下回應。
1.你在回答中提到「這並不是普遍現象,沒有重要的分析價值,全國高中生那麼多,出現幾個特別的人是很正常的」。私以為這種說法是十分錯誤的,你完全可以隨便搜搜案例,看看有多少個例子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青少年自身心理出現偏激性問題所導致的,所以這絕對不是普遍現象,更談不上沒有重要的分析價值。青少年心理健康已經日益成為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其背後折射的正是青少年最長時間處於的環境——家庭和學校在教育方面的缺失。所以你在答案中提到說「如果再提及孩子的家庭背景,那就真的絕了」我也不敢苟同,如果經過分析這件慘劇的發生完全跟家庭背景無關,那麼報道確實不應該過多報道(即在報道中強調或暗示孩子家庭背景與慘劇之間的因果聯繫),但是我翻了幾篇報道似乎並未能說明兩者之間是完全無關聯的。(當然也有可能是我看的資料還不夠充分)
2.關於你提到的引用材料中特彆強調了「高中、90後」等字眼:首先,我想說的是,我完全沒有從中看到特彆強調的例證,因為就出現頻率而言,高中生在標題和正文各出現了一次,90後甚至在標題中都沒有出現。
3.你提出的「媒體打算喚起對心理邊緣青少年問題的關注,並不一定要通過這件事情來表態」的看法:如果不通過這件事情來表態,那麼要通過什麼才能喚起對此問題的關注?
你在後文提「可以改成多名青少年多地連環搶劫殺人,然後在後面介紹他們是離校高中生」:首先,新聞有一大特點就是準確性,就是儘可能進行精確的表述,作為高中生的上義詞——青少年,是沒有高中生來得精確的。其次,按照你的邏輯,介紹他們是離校高中生也可能是一種媒體亂貼標籤的行為了。(私以為現在貼標籤這個辭彙也是被濫用了:並不是說一件事情然後加一個代表人群的辭彙就是貼標籤的,當然你的第一次補充中的例子舉得還是比較恰當的)
4.你說的「選擇權在媒體手裡,大眾只有被動接受」:確實我們在閱讀相關報道的時候,我們獲得的信息就僅限於媒體給予我們的,很多人也不會去思考,但是正因如此,我們應該倡導的是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不僅要注重信息的數量,更要注重信息的真實性,提倡多思考報道背後所代表的內涵,而不是將這些的原因都一味指向媒體的報道是不當的。
5.你在二次補充中提到一個辭彙,「有選擇性的報道客觀事實」,私以為這個詞和你下文舉的例子之間銜接並不是很緊密,由於篇幅所限,媒體經常會對事件、主體和分析進行適度的刪減,這種屬於「有選擇性的報道客觀事實」,但並不是你要表達的意思,個人覺得用「用主觀臆想剪裁客觀事實」之類的表述可能會更清晰的表達你的意思。而且我也覺得這件事情的報道裡面並不適用於你所說的這種情況。
排名第一的答案是一個很不恰當的引導,建立在兩個虛幻的立論之上,①新聞受眾毫無分辨能力②有人必將據此給某一群體定性
90後這代是被歧視的一代。個人感覺媒體表現出了一種歧視觀。為什麼犯罪的大多是中年,即70後80後,卻只有90後被刻意點出了出生年代?難道70後80後犯罪就理所當然?其實90後的素質遠遠高於70後80後,因為這輩受到的教育普遍優於上幾個年代,尤其是70後,因為他們經歷了教育的荒唐時期。我是90後,我想說的是,不要因為我們還小就欺負我們,總有一天連國家主席都會是90後,憑什麼我們從小就被70後80後辱罵、歧視?抵制媒體暴力,反對年齡歧視。我知道我跑題了,隨便說說而已。
看完前面幾個朋友的說法,我覺得可能由於第一位朋友關注"90後"這個詞,之後還會有朋友針對這個詞發話,雖然我是個徹頭徹尾的90後(我95年生的),但我還是要說:首先批評並不容易,因為批評對了,有道理行啊,不對的話會有更多人想噴。。。我有個老師就是專門評論文學的,一天天不論啥書都得看,在我看來特KB,遇到自己很不喜歡的書時,我感覺應該會和讓小新吃青椒一樣困難(別問為什麼,會顯得你沒童年的)。其次呢,媒體的報道必須吸引人的眼球,90後的問題我記得前幾年很火來著是吧,雖然現在不像原來炒得那麼 熱,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還存在問題噠。是的我們有正能量呀,但媒體不也報了嗎?不是同樣有加90後嗎?(沒看過的我表示無語,你自己去百度,高考作文素材百分之一萬的有)所以我認為90後只是一種吸睛方式而已?同樣00後的孩子們要有點啥事也會加上。舉個栗子吧?之前不還有個復旦投毒案嘛,說實話要是把復旦這倆字去掉,我多瞅它一眼都是扯淡?但加上復旦這倆字就說明復旦投毒的多嗎?至少我不這麼認為,因為復旦那麼多人,人家孩子咋就沒去毒人呢?但至於以後媒體還會想到到何種方式吸睛,這都說不準的。真的我感覺前面有些過於偏激,好吧我也有點小雞凍?還有好多廢話沒說,但睡覺了,同意的就給我點贊吧,晚安^_^
兩名離校的「中國」高中學生,9天內在湖南、廣東、雲南瘋狂作案,殘忍殺害了7人。2月13日上午,曲靖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進行二審宣判,主犯之一劉啟智被驗明正身,押赴刑場執行死刑。
2012年8月21日,劉啟智與另一案犯付某竄到武岡市灣頭橋鎮朝陽村張某家,將張某夫婦殺害,搶走現金1000餘元,手機一部、價值人民幣165元白沙牌香煙三條,還將被害人家中一輛價值人民幣800元的豪爵牌摩托車劫取後,騎著逃離現場。次日乘坐客車前往廣東省東莞市。2012年8月23日凌晨,劉啟智與付某抵達廣東省東莞市,入住東莞市萬江區曲海社區曲海大道一出租屋。25日晚,劉啟智、付某將房東鄔某夫婦殺害,攜帶所劫財物乘車至雲南省。
2012年8月27日,劉啟智與付某抵達雲南省昆明市,28日乘車至富源縣,29日到達富源縣大河鎮。當日中午二人向富源營上方向步行尋找搶劫目標。13時許到達大河鎮長坪村委會長坪村唐某家,二人將唐某殺害,搶劫財物後逃離現場。
2012年8月29日,劉啟智與付某又乘車到富源縣營上鎮,當晚入住吳某家的旅社。8月30日9時許,二人將懷孕的吳某騙到房間殺害,又用被子把一旁啼哭的吳某兩歲的女兒捂死。後二人在吳某家中翻找財物後逃離現場。
改了一個詞,毫無違和感。像這種人應該讓他們清醒的狀態下割掉他們的雙腿,然後鼻子,眼睛,最後再弄死,不知道是不是我心裡陰暗,平白無故失去家人的親屬肯定也會恨得牙痒痒,真這麼做會有什麼後果?
邵陽曾經是個想當匪氣的城市, 讀大學的第一年,學校門口捅死一個青年,今年1/3號 宿舍樓下一名高中生被捅傷在地。。。 生活真是太「刺激」了。兩件事都是親眼所見啊!!! 其實我覺得跟地域也有一點點關係讀高中的時候,學校旁邊的小巷子裡面也有人被捅死,一牆鮮紅啊....(這次在南昌)
那些60後,70後,80後犯罪的時候為什麼不統一稱呼下幾零後?貶低90後該截止了吧
推薦閱讀:
※你見過思想最落後(頹廢,墮落,苟且)的人是怎麼樣的?你認為是什麼導致了這個悲劇?
※怎樣看待錢文忠教授說「我不相信教育是快樂的,請別再以愛的名義對孩子讓步」?
※為什麼窮人家的孩子天性涼薄?
※怎樣教育女兒,或者說養女兒?
※如何說服家裡的小孩子不去購買那些「沒有用」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