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裸展的理念是什麼?裸展利弊權衡怎麼看?
01-13
博物館為什麼要採用裸展的方式展出文物,對文物本身有損害還免不了遊客的觸摸和破壞… 總覺得弊大於利,國博不也還是把三大鼎給裝進去了…現在還倡導裸展么?
不使用展櫃也是博物館展覽設計的一種形式和手法,其實挺普遍的,如下圖:
(1)文物材質對環境變化不敏感,損失的風險較小,譬如石頭材質,青銅材質的文物在表面穩定的情況下是可以的,但是不穩定就不行了。國博三大鼎據說就是因為監測發現展廳環境變化對文物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雖然很微小,但是為了防微杜漸還是還是套上了展櫃。
(2)文物內容比較豐富,需要欣賞其細節。 (3)文物體量足夠大,安保措施符合規範。 (4)展廳的環境控制措施到位。2.優點;無展櫃展示的優點是可以講觀眾觀看展品的距離拉到最近。我們看上圖居於中心位置的是藝術史上赫赫有名的「投標槍者」(一名宙斯),無論觀察雕像的神情和姿態、肌肉的紋理、斑駁的色彩,直接的觀察體驗都是最好的。罩在展櫃中則限制了觀眾觀看展品的距離,而玻璃對光線的反射也對觀賞有影響。(隨著技術的進步,展櫃的玻璃的反射問題越來越不是問題了。)
在空間角度,無展櫃的可以使展品與環境直接聯繫起來,這種看似無解讀的方式勝在「直接」,在設計上方便對展廳環境和展品布置的整體把握,一些展品很明顯的特徵可以很直接的顯露出來。假設把「投標槍者」置入展櫃中,雕像所展示出的精神就要打折扣了。從觀眾心理的角度,這種無展櫃設計可以給觀眾一種「展覽主導」的暗示,觀眾對展品的欣賞幾乎是無障礙的,可以激發觀眾的主觀能動意願。同時這種可能是「非常規」的設計對展覽的節奏也是有一定的緊張作用。3.缺點放棄了展櫃在空間上放棄了一種解釋的手段,展櫃能起到的襯托、暗喻、組合的功能就無法實現。譬如圖左的兩個雕像,如果置於展櫃之中,就很容易使觀眾把兩者結合起來欣賞,而現在這種無展櫃式則會突出每件文物的個體性。從用光上,展櫃的燈光設計是比較容易塑造氛圍的,可以在展覽節奏中營造多種戲劇性效果。我們回憶一些展覽中展出的玉器、瓷器的透光效果都基本上依賴於展櫃燈光設計,所以如照片里的環境就藉助了自然光。
環境控制上就更不用說了,展櫃小環境控制要比展廳大環境控制高效得多。綜上,無展櫃展示是一種展覽空間設計的手段,有其優點和缺點,而如何使用存乎展覽設計者的一心,但是必須建築在不損害文物本體的基礎之上。1.博物館裸展的理念
國外的很多藝術精品都是裸展的,初學展示的時候,很好奇地問了老師這個問題,老師也沒給肯定答案,當年給的說法是:國外和國內的文化風格不一樣,中國古代更強調「把玩」,物是用來「賞」的,所以會有很複雜的展托/展架/展櫃等東西輔助展示文玩,但是在西方,大多數的展覽追求的是歷史的還原,不強調人為的去解讀,儘可能的還原歷史,一個探坑,一方磚石,出土的時候是什麼樣子,就儘可能展現給觀眾是什麼樣子,觀眾完全可以受儘可能少的人為影響,從自己的知識認識範圍去解讀歷史,解讀文物。2.裸展利弊權衡
至於利弊,其實問題不大。對於大多數足夠珍貴的文物,通常不會採用完全裸展,如果是絲帛、紙等容易損壞的材質,對光線、溫度、濕度都比較敏感,一般會有恆溫恆濕的專用展櫃,實在需要長期展覽的,還會製作高精度的複製品(這裡說明一點,使用複製品對大多數博物館來說並不是為了欺騙大眾,文物和文玩的價值區別在於,文物更注重文化歷史價值和意義,而文玩收藏更注重器物本身的美學工藝文化價值,所以高精度的文物複製品並不影響觀眾對文物的解讀)。而常見的裸展文物大多是螺旋真理說的那樣,通常性質穩定,並且不易損壞的石質、銅質等材質的文物。一般來說不會造成什麼損壞。三大鼎……哎,國博每天人流量實在是太大的問題了~~~推薦閱讀:
※策展人在藝術品投資與收藏的市場中處於怎樣的位置?
※將來想進入藝術行業,在考慮要不要從economic&finance轉marketing?
※上海 K11 的莫奈展展出的是否真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