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 租車 B 輪融資 6000 萬美元。為什麼能在創立一年內刷新租車行業融資記錄?

看到 36氪上面的新聞 PP租車剛剛完成6000萬美元B輪融資,繼續加大城市擴張,加強風險控制 ,感覺其他租車軟體市場上聽到的很多,他們聲量也不大,為什麼卻能在創立一年內連續獲得AB輪融資,創造行業記錄?他們到底做了什麼?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兩件事:

1、PP租車究竟是做什麼的?

2、資本層面究竟如何看待PP租車所做的事情?

首先,從我的理解來說,PP租車的模式其實如其官方所說,是一個P2P的Airbnb模式在租車行業中的一個復用或者延伸。

Airbnb模式從我的角度來看,其最大的價值是合理的讓閑置的房屋、房間資源得到了利用,方便了短租需求者,同時讓房屋的擁有者獲得了收益。因此它是所謂「分享經濟」的價值體現。

但是,車與房不同,房在那裡是搬不走挪不動的,而車卻是可以移動的,只要你能發動一部車,你就可以把它開走。

因此從市場需求角度來說,人們對於車的需求會更大。

那麼PP租車到底做什麼呢?

其實他們做的是人們出行用車的解決方案,而這個解決方案,其實是一個可以和旅遊、出行、交通相聯繫的通用解決方案,並且,看起來做的很高大上。租客可以在樓下,在商場,甚至在陌生的城市,利用手機APP租車;車主呢,不開車的時候可以出租,認識新朋友,賺取外快。這種體驗的模式完全區別與傳統租車,但安全性又有了很大的提升。

然後,如果我們要考慮資本層面,我們不妨看一下兩次融資的情況,據已經披露的情形:

A輪:紅杉資本、清流資本,1000萬美金,多麼?2013年,攜程拿下一嗨租車20%的股權,同時與DCM對易到用車領投了6000萬美元(B輪)。似乎PP租車拿到的投資其實也不多,但是如果考慮清流資本的LP高瓴資本和庄辰超的身份,和攜程投資一嗨時表示出會與一嗨進行深度合作的說法,我們不難看出短時租車這一場景與旅遊之間的關聯。『

B輪:IDG、晨興資本領投,源碼資本、明勢資本、紅杉資本及清流資本跟投,6000萬美元。聲勢著實有點浩大,其實這裡面還是有些淵源的,比如,源碼資本的LP就是紅杉、王興等機構與投資人,而王興、黃明明(明勢資本創始合伙人)、庄辰超(清流資本LP)又是PP租車的天使投資人。

其實我想說的是,淵源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還在投,那至少說明投資者對於PP租車是看好的。

不管是王興還是庄辰超,我認為可能初衷是為了想要尋找業務擴張的結合點,結果發現,PP租車的投資或許不僅僅是筆划算的買賣,於是,加大投資就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那麼,資本層面看好PP租車,僅僅是因為這是一個可能的好生意么?

我覺得資本層面看好的原因,更多的是因為技術決定的,是市場決定的。


謝邀,這個問題從兩方面來理解。

P2P租車的市場環境。由於阿里和騰訊帶動的打車軟體狂潮,互聯網人的注意力被吸引到了租車行業。美國Zipcar的成功案例早就存在,而中國租車行業在2013之前還處在以神州租車為首的傳統方式。期間有不少小團隊在做P2P租車,因為做平台沒有什麼成本。也就是這種思維導致了這幾年十幾個湧現出來的的P2P租車軟體或者網站都只是曇花一現。平台好做,難做的是推廣和信任。

租價和車價有百倍之差,安全和收益便是P2P兩方的痛點。

PP租車的自身優勢。我查了一下,PP租車2013年10月創立,2014年第二季度拿到1000萬美元A輪,第四季度拿到6000萬B輪。並且風投機構都是國際一流的,A輪的紅杉資本,清流資本,以及B輪的IDG、晨興等等。拿錢一方面是推廣,更重要的是建立模式和用戶信任。

PP租車智能盒是一個新的東西,利用手機APP直接打開車門,這種在傳統租車行業不能想像的方式用到了PP租車模式上,並且是獨有的。我覺得也是看出這家企業有切實在解決用戶痛點的措施。當然這種定位和控制功能的車載硬體研發也需要很高的成本,不是小廠商玩得起的。

對於這種新型的租車模式,提「共享」或許不能被廣大消費者接受。需要漫長的市場教育過程,大家無非需要的就是極致的服務和用戶體驗,6000萬美元能做到這些嗎?現在看,任務艱巨。不過幾個月的觀察,可以看出來PP租車確實是再走互聯網知名企業的路子,擴張,品牌宣傳,用戶補貼。花錢沒錯,得想想怎麼把錢花到刀刃上。


謝邀:)

6000萬美元的融資額很誇張嗎?先來看看PP租車到底做了什麼。

創業公司融資,或者說創業公司的估值其實僅僅取決於兩個因素:行業因素和自身因素。

行業因素是指某一特定領域在投資人心目中的「平均估值」,例如可穿戴設備、打車/包車軟體、網上票務、智能硬體,每一種行業的商業模式成熟度各不相同,其商業價值也自然不同。因此對於投資人來說,顯然會傾向於給予商業模式清晰,或者至少是產品服務模式清晰的產品更高的估值。

從今年年初到目前為止,P2P租車行業的熱度明顯上升。細看下似乎我們身邊每個用車的場景都已經覆蓋了,即便如此市場上也出現了要做「幫助中國人去外國旅遊時租車」的「惠租車」和「租租車」…

創業者「扎堆」去做租車,其實背後反映了投資機構對於「P2P租車」模式的認可:大量的風險資本和團隊進入了這一行業,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促進了行業整體的成熟,也就此推動了行業估值的爬升。甚至不僅僅是租車行業:打車、包車、租車、蹭車,我們生活中每一種跟「車」相關的出行,在目前的市場上都是資本、媒體、用戶熱捧的對象。所以從行業的角度來說,剛剛宣布B輪6000萬美元融資的PP租車獲得高估值以及高融資額,其實不算什麼誇張的事情。

而另一方面,創業公司獲得的融資,另一方面也取決於自身因素:與其他競品相比,PP租車的過人之處。

話說到這裡就不得不先說下,P2P租車這一模式,儘管被大家O2O、共享經濟等等概念地叫著,但其實其本質,並不等同於其他的「共享經濟」。

共享經濟這一命題,其產生時間遠遠超過你我的想像。倒退到19世紀,債券和股票形式募資的出現,其實就是共享經濟形式的誕生。從傳統的「對資產所有權的共享」,進入互聯網「眾籌融資」的形式,其實僅僅完成了線下到線上模式的遷移。而另一方面,在現代「共享經濟」被大眾再次提出來,進行產品共用或者分享,除了「避免浪費」這面大旗下,其實還隱含著「社交」的需求。是的,提到社交就必然想到陌生人社交想到約不約想到等等等等,這是互聯網的思維慣性。但是我要告訴你,P2P租車其實並不是所謂的共享經濟。

很簡單,我們談共享經濟時談到的「共享資產」,都是對你來說無足輕重的資產,甚至是擺著嫌佔地方的產品。我們參加眾籌,很少有人會去壓上幾年收入;我們分享物品,但很少有人去分享鑽戒。但私家車不一樣,第一它是高值物品,第二,那一塊牌照是名正言順的稀缺資源。假如沒有一個你感覺絕對靠譜的平台去放上你的愛車,你會想要拿出來共享嗎?你絕對不會。

但另一方面,任何資產的交易買賣,其本質上都是資源的再分配。而對於無法自由流通的「車輛所有權」以及可以用來交易的「車輛使用權」,在交易的雙方以及平台之間存在的是納什均衡局面:任何一方都無法通過單純增加自身的變化來提高自己的收益。

車主如果過於挑剔平台和租車人,那麼便無法保證收益;平台對租車人和出租人的sourcing過於狹窄,則鏈條雙方的供需無法捏合;租車人群體如果得不到合理的賠付或保障機制,那麼租車的性價比會顯著低於打車甚至是包車。

但是一旦反過來,車主如果想要獲得大量收益便放開對平台和租車人的限制,那麼自己車輛資產可能會發生嚴重的貶值;平台廣泛地獲取租車人和出租人的信息,但結果是運營成本過高而且也無法專註於租車的某些高頻次使用場景的開發;租車人如果要求完善的賠付保障,這些成本可能會轉嫁到其自己身上。

所以與「共享經濟應用」想要創造的「和諧節約社交」的產品氛圍完全不同,PP租車,或者說整個P2P租車行業面臨的產品氛圍是一種博弈的局面。如何讓鏈條兩端的用戶越過壁壘來加入P2P租車的行列,這是每一個行業內產品到了B輪融資前後都要想清楚的事情。

PP租車張丙軍之前在訪談里也曾經提到過,PP租車B輪融資之後準備加快市場擴張,重點提升用戶體驗,同時改善風控體系和安全保障。著重解決租車用戶和出租者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所以與P2P租車的其他競爭者相比,PP租車已經領跑到了一個「做大平台」的位置。從這一點開始,平台的體量會決定未來的生死。一個6000萬美元的融資,看起來僅僅是一個起點。


作為一名2014年11月加入pp平台的車主來說,個人體驗是,PP租車已經逐漸衰敗了,已經不如以前了。

為什麼說他衰敗,就先來談談它做的好的有哪些:

1.用戶風險管理。2014年1月,我的尚酷在平台正常出租給某客戶,坐標成都,交接時已經當面確認,不跑長途(大於200公里),頁面描述也寫的非常清楚,可是對方依然在接車後,馬上將車於當晚已經開到了四川省宜賓市?並且不斷的在高速上繼續前行,考慮到租客在高速開車等情況,我立刻給予租客發簡訊提醒:您已經超出約定範圍了,請不要再往前開了。對方沒有理睬,大概在1個半小時後回復了一條簡訊「我會很愛惜車,超里程費還車時會支付」;當晚就沒法睡了,每半個小時給平台電話400-9999-666聯繫一次,督促平颱風控介入處理,很可惜的就是,平台的客服一直很有禮貌的告訴我,您的問題我如實記錄了,稍後給您反饋。實在沒轍了,當天晚上給平台創始人王嘉明的微博發私信,截圖,大概在早上7點的樣子,佳明回了我一句很抱歉,要了我的手機號,然後平台成都風控的李先生給我打了電話。

當天上午10點,佳明微博更新自己的電話及微信,我不知道會不會跟我連夜與他溝通後,他們立刻作出的一個公關稿。

最後的結果就是,租客租期9天,因違反租用協議,租金3000餘元一次性付給我;PP平台另外找了一輛願意出長途的越野車給對方送去甘肅省天水市(距離成都1200公里+),然後把我的車子換回來。我可憐的轎跑車,3天往返近3000公里,回來立刻拉到4S店檢查,底盤磕傷、車身幾處擦掛。最後由pp平台工作人員給我送到協議修理廠修好(當時太天真啊,沒有執意要求4S修車),協議修理廠的補漆水準,就是一般路邊小店受益,接縫的漆面毛邊都在…

總體感受:高層關注此事後,客戶體驗不錯,對於車主跟租客應該都還好。

2.租客素質前期普遍較高。

前期加入的租客,明顯感覺在用車、還車、交流上更優秀,這個問題應該在廣告投放渠道有關。

3.前期是租客付了定金後,平台才會通知車主是否要出租,每一個電話確認出租都是付了錢的准客戶。所以只用點確認即可。快捷、便利。後面已經更改成租客先預定,一個小時不付款才取消訂單,我被飛單了無數次,稍後會提到。

4.對客戶的意見重視。曾經試圖在去年12月給pp租車平台寫意見,我寫了一段關於平台車主資金提現周期過長,當時的pp沒記錯應該是租金到賬一周才能提現?過了兩天接到平台專人回復:很好的建議,稍後會改進。大概十天後,平台變成了自動提現模式,基本上租金到了車主帳戶後,48小時自動提現到車主賬戶。(寫到此處應有掌聲,幫廣大的車主做了極大的好事)

來說說現在不好的體驗吧,集中在2015年5月後爆發,以致於我跟我的小夥伴們吃燒烤擼串時經常吐槽pp租車。

1.風險管控下降。抵押車事件頻密,pp公司內部職員直接告訴我,寶馬3、5系,奧迪系成為抵押重災區。貌似pp平台在處理這些被抵押的車時,與車主分歧較大,所以PP官方微博及王嘉明的個人微博經常被各種灌水,原因很簡單,就是沒有妥善處理,激起民憤,或者也存在競爭對手黑?但是我相信,無風不起浪,有圖有真相。

截圖來自pp租車官方微博及王嘉明個人微博,如下,有興趣的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

民意集中爆發於:

1.車丟了,沒有積極的去找回,去安撫車主。

2.客服推卸責任,不處理客戶意見。(本人親身體會)

3.亂扣租客的押金,造成租客體驗下降。(本人的租客有真實案例)

好了,一般企業,在做大做強的過程中,會遇到不少挑戰,那麼野蠻發展的戰略中,也逐步暴露出來了各種缺陷,以下為個人親身體驗,希望pp租車本著積極心態去解決用戶體驗差的問題,而不是去漠視民意,拉黑處理,因為自古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一、客服問題。客服問題。還是客服問題。

pp租車的平台客服,我覺得唯一要贊的,就是普通話標準。(地處北京的緣故?)

剩下的全是硬傷了。

1.客服主管、督導從業經驗不夠,情緒控制有問題,可謂惡劣。記得一次我因一個租客超時還車聯絡不上的事宜致電平台,客服督導直接在電話里跟我大聲吼起來了,我發問她為什麼要那麼大聲吼客戶,她說,我天生嗓門大!最後經理級聽了錄音後,賠了我200元現金作為服務補償。因為我當時手機未開錄音,我堅持要她們提供電話錄音,對方覺得我是「媒體從業者」,所以以200元安撫了事。

2.推諉、不作為、投訴無門。

a,推諉表現在客服上崗培訓集中在「您的意見我們已經記錄下來了,稍後幫您反饋到相關部門,我們將在72小時內給予反饋」。然後就不了了之了,有木有?我遇到過16次以上這樣的推諉與不作為。

b,投訴無門。投訴無門集中反應在,我投訴誰,居然交給被投訴的本人處理自己的問題。或者被投訴者與處理投訴的部門為同一部門同事來處理,結果可想而知,有圖有真相。

本人案例:我曾經因為租客用車造成車輛前檔玻璃裂口,租客報保險,保險定損,現在走到了4S店修車這個流程了。車子已經到了4s店了,結果成都這邊處理保險的理賠員(隸屬PP租車)吳X華,直接在400-9999-555這個官方電話里,大聲告訴我「給你報保險修已經很給你面子了,租客取車照片根本看不清楚有沒有傷」大概諸如此類的話,我的觀點就是,實事求是,保險走流程,理賠按證據,租客弄的自己報修,我可以自己出時間送修取車,這沒問題。但理賠要賠笑臉抱大腿塞包煙?對不起,我做不到。

對了,前擋玻璃家用車一般都會貼防晒膜,我的車也有,1200元貼的3M直營店有官方建檔。

吳X華一開始說找到發票就賠,後來因為我投訴他態度惡劣後,怎麼都不肯賠了。

年輕人有血性,截圖上來,繼續揭露PP保險人員的隨意及不專業。

那個泰迪的頭像就是吳X華,大白的頭像是成都負責人李先生。

要賠膜,居然要我打400電話道歉撤銷投訴後再賠,我不會這麼做,所以我的膜至今未賠,打了16次電話,也是一樣。

pp租車的理念:車主不能因租客用車的失誤承擔連帶損失,而我租車兩天,收700元錢,虧一張1200的膜,還要慪氣幾天,划算嗎?

下圖為pp租車處理專人投訴的人處理截圖:

-------------寫累了,先到這裡,一會來繼續補充。


-

謝邀,邀對人了:)

說正題之前,想先說句,去年以來,我一直非常非常喜歡眾包和分享經濟。

喜歡眾包的原因,多不繁舉,簡而言之就是永遠相信群體智慧和群體效應,能夠產生很多有意思的東西,這裡先不細說。

喜歡分享經濟的核心原因是因為它不同於其他大多數模式,其他模式大多只是在致力於消除信息不對稱或者製造信息不對稱,分享經濟是可以「憑空」創造出真正新的價值和效益的。

我對分享經濟的核心理解是,讓有資源卻暫不需要該資源的人,將資源分享出來,交給其他此時需要的人或組織來用,並藉此獲得收益(不一定是此時的)。

從這個角度,分享經濟是讓已被閑置、短期被廢棄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並且粒度可以越來越細,類別和維度可以越來越廣。粒度就是,以前房東都是整租一套房,現在房東可以將某個房間短租了(Airbnb)。以前車主都是長租或者更多是賣車,以後可以將車輛資源短租幾天了(PP租車Uber)。類別和維度就是,不僅是實體資源,類似計算能力這樣虛無飄渺的東西,都可以被分享,這也就是未來雲計算概念,每個終端提供一部分計算能力。

Airbnb是房屋領域的分享經濟,PP租車(和Uber)就是汽車方面的分享經濟。前者目前估值似乎已經超過40億美元,後者PP租車按新聞中所述,估值到3億美元左右,我認為是比較合理的(當然我沒有那麼懂資本領域,只是自身感覺)。

此前更多關於P2P租車領域的分析,正好可以看看我之前寫的一個回答:

目前互聯網租車大戰對市場格局有哪些影響? - 鄒劍波Kant 的回答

具體到PP租車的融資和估值上,需要仔細看一下他們的模式:

  1. 分享經濟帶來的社會價值提升,分享經濟的大趨勢,這個上文已經談過

  2. 無實體店。無實體店看起來似乎不方便,但實際而言,許多情況下你能租到身邊的車,反而是更方便的。同時,由於少了許多的實體店租賃和運營成本,平台收入要求更低,相對更能獲得較低的售價(畢竟羊毛出在羊身上,有實體店時,租金成本最終還是到租車人身上的),這也是PP租車號稱價格低30%的原因之一吧。

  3. 手機APP完成整個租車流程。手機完成租車流程的好處就不細說了,說實話我暫時還沒用過PP租車,但我之前用神州租車,各種手續辦理過程和簽協議過程讓我以為在買房..形成差異體驗也是可能帶來更多用戶量的,也算優勢之一了。

  4. 其他包括和人保的合作保險,對租賃車輛的審核機制這些,個人不是太清楚對估值的影響。

以上。

-


謝邀。

PP租車在進入中國之前,先於去年在新加坡發布,通過媒體推廣,驗證模式,而由於新加坡法規規定:私家車只有周末和公共假期可以出租,從而推動PP租車走向國內市場。

PP租車和神州租車,易道用車相比比較大的差別是利用閑置的汽車資源做點對點的利用,據說大城市私家車的閑置資源達到了80%,平均每輛車一天是20個小時閑置的。這其中會有比較大的資源可以利用。

不過pp租車依然有些問題需要他們去解決,比如:

  1. 中國人之間彼此的信任度還是低,儘管有車主和租客雙方的資料上傳驗證,但 50% 的車主還是希望能先租客見個面再把車交給他,而不是完完全全在線上完成交易。

  2. 同時大部分業務通過線上完成也加重了PP租車的溝通成本,比如客服,保險理賠等一系列都需要線上完善。

  3. 而其中最關鍵的是對於這種類似P2P模式的探索,我把它歸結為中國人是否有如美國一樣的分享精神。

舉個例子來說:

我認為Airbnb類似的模式在中國就比較難做起來,因為中國比較缺乏如美國這樣的分享精神,所以現階段更適合中國的應該是那些我有一套房自己住,然後還有一套房專門用來出租,是這類「半職業」的人群。租車市場也是,你看易道用車等租車軟體所針對的群體其實也是一群「半職業」化的黑車司機。

所以PP租車要真正發掘出中國P2P的潛質我覺得將是一件比較辛苦的事情,不過我也聽說他們這次在北京其實還是和租車公司合作,P2P的概念還沒有完全落地。

不過這次的投資可以看到這種租車O2O市場的蓬勃發展,除了租車O2O,家政,美甲等O2O服務今年都獲得了好的估值,明年該領域會比較快速發展。而互聯網金融,垂直和O2O等會是這兩年的主角。


我想知道這個市場到底有多大。前一陣在爬pp租車的數據,以上海而言每天平台上3000單左右,成交量不過廖廖數十單。就算每天成交一千單,利潤也就以萬計,相當於一個中小規模的網遊。

當然這裡只說主營業務,衍伸的東西不算。

我打算再去算下和神州租車的對比。


加上A輪的已經超過7000萬了吧,移動互聯網時代O2O的重點在於線下資源的整合。


租車O2O應用,PP租車獲得6000萬美元B輪融資

PP租車投資方晨興資本介紹說:目前的P2P租車行業具有可觀的市場內前景,它的模式充分發揮了互聯網的顛覆潛力,帶給消費者全新的消費體驗的同時,還具備快速的成長潛力。而PP租車最打動我們的是創業團隊的質量,以及我們自身長期而堅定地看好分享經濟與汽車互聯網服務市場的巨大潛力。PP租車擁有一個年輕而有朝氣的創業團隊,有清晰而遠大的願景,公司的發展軌跡也呈現出團隊穩定的執行能力。此外,公司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快速發展,證明了市場對PP租車的創新模式有力而快速的接受。儘管公司的創新模式還處於早期驗證階段,但我們願意支持這個團隊,探索這個令人興奮的創新方向。

簡單地說就是市場前景、獨特的模式、團隊質量、擴張速度,不就是VC看一個項目是考慮的因素嗎,具體的每一項都可以googlle出來更詳細的答案。


關鍵點是用戶資源的二次開發和變現

AT能變現,也能帶動其他資源整合出流量


我是PP的租客,我也吐槽下我的遭遇。PP租車隨意扣租客押金。兩天前訂了一輛車(這是我第二次在PP上租車,第一次租車很順利,信用記錄沒有任何問題),訂單提交後車主很快同意了,我沒有多想,交了押金,沒想到車主在兩天後一聲不吭取消了訂單,而且還要求扣我違約金。(還沒到期取車,沒見過面,不存在我自身問題) 我打電話給pp的客服,我說違約的是車主,我是守約的一方,怎麼還扣我違約金?客服說車主有權利取消訂單,建議我自己聯繫車主,自行協商!我草,當時我就崩潰,自行協商?這違約金能自行協商嗎?人家車主就是不陪違約金,而且還要我賠給他,我也拿他沒辦法啊!特么的特別火,這PP租車這個平台我是真不敢用了,坑死你沒商量,自己真實體驗。


年前去PP面試,但是一個月後才給offer,可見當時擴張迅速,極度缺人,

不過因為很強的備胎感,所以沒去,

不過對這公司還是了解了一些。

可能確實如前面幾個答主所言,因為這個模式的火熱以及兩大巨頭支持的燒錢行為,

增大了想像空間,

我覺得它目前最大的挑戰在於用戶的接受程度和風控吧,

中國和新加坡不同,跟歐美也不同,中國人骨子裡壓根就沒有共享思維。尤其是對於小市民。

其次,車子可跟房子不同,

閑置的房子是投機行為,坐等漲價的,出租出去還可以賺點兒小錢,另外房子出租風險小很多。

而車子一般都是剛需,如果有很長的閑置時間,人家壓根就不會買車。

車子租出去,必然會給自己帶來一些不便,萬一人家不能按時還回來,自己又需要用怎麼辦?


這個廣告打得好


實際3000w,update一下


推薦閱讀:

剛考上大學的女生,求推薦筆記本,預算4000左右,不玩遊戲,輕薄?
有哪些輕便簡潔時尚 ,性價比高的 MP3 播放器推薦?
中國有哪些引以為傲的發明?
能不能簡要說一下質譜圖的作用以及質譜圖對林森浩案件的重要性?
神州數碼、易華錄、銀江股份、航天科工四家各自有自己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從目前來看,最成熟的是哪家?

TAG:互聯網 | 生活 | 融資 | 科技 | PP租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