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什麼沒有反映當代人生活狀態的著名小說?

想讀一些能夠引起共鳴的小說,但發現現在有名的小說家如嚴歌苓,莫言,周大新,余華等都寫的是關於上個世紀的生活,美則美矣,卻是很難理解,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些人經歷了太對苦難,幾乎所有小說都充滿悲劇意義,讀起來讓人如鯁在喉,想找一些當代人寫的小說,但沒有找到,是不是有才學的都去寫網文了?


這個問題非常好。

名家寫當代的有格非呀,慾望的旗幟,春盡江南以及早期的中短篇都是寫當代高校生活的。

至於為什麼很多名家不寫當代,這個涉及經驗的處理。眾所周知,文學來源於生活,卻不同於生活,親身經歷的事件轉化為文學經驗是需要時間和思考的。

一定程度上,作家同時代的經驗是最難處理的,除了牽扯太多當事人和利害關係之外,最重要的是作家深處其中,未必識得時代真面目,即使看到了什麼,同時代讀者也不一定買賬。更何況,我們這個商業社會,如此複雜多樣,知識隔絕如此之深,媒體價值觀如此扭曲。。。

余華寫出第七天後被罵得狗血噴頭,因為大家不認可這些當代經驗,他們覺得你的書不能跟新聞有同質的特徵!畢竟,文學需要作家有一雙曲光的眼睛。

詩人西川說,這個時代文人最大的挑戰就是處理當代經驗。

至於網路小說,我認為大多數作者追求的是代入感,當代經驗並沒有被完全消化掉,沒有寫出有力量的作品。


有啊,怎麼會沒有。

反映家庭觀念的 最喜歡的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 《步履不停》

若您喜歡看電影的話 他的《如父如子》也是很好的選擇

反映社會的人心黑暗的就多看些推理小說吧

除卻東野圭吾的種種,首推 湊佳苗的《告白》與《白雪公主殺人事件》足以反映社會

我們這個時代有那麼多優秀的震撼人心的小說,上至名家下至網文,從赫胥黎的《娛樂至死》警惕媒體的告誡到priest的《大戰拖延症》反映社會通病拖延症。

只要你願意有心體味,有的是大千世界。

只不過大多數人讀文意不在此而已。


真的,你不敢寫。

敢寫,你寫不好。

假的,你不想寫。

寫了,沒人看。

在一個人人都看網文,用網遊來麻痹自己,商家都在崇尚速餐文學的今天,變現更快,讓打賞更多,誰還去費勁寫什麼現代生活。他真寫了,你會花錢看嗎。


只能說明現在的文化沙漠化很嚴重,真人秀節目娛樂至上,拜金主義盛行,甚至有人諷刺都成了嫉妒


謝邀

問的很好,以我有限的閱讀經驗,就《一句頂一萬句》勉強一看。

提出了問題但沒有答案


首先,有反映當代生活狀況的小說。

其次,再著名的小說,也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甚至不是多數人知道,不知道不代表沒有。

再次,關注且喜歡小說的人,已經給出了以上全部答案。

最後,謝謝題主關注當代人生存現狀,關注文學。


瀉藥。 有點不合題意。因為當代太難找了

1.《沉默的大多數》王小波。

喜歡看傳統小說的就看看吧。

王小波不必說了,聽名字就知道,很好地預見了現在的社會。

2.《搜神記三部曲》樹下野狐

就是當代作家,不過不是傳統文學。

我自己也不知道為啥說這部,小說中的爾虞我詐和邪穢當道。不正正是現在嗎?

如果你喜歡看神魔仙俠之類,這本非常好,後面有點亂。

3.《笑傲江湖》金庸

表現了江湖從明轉暗,社會百態不過如此。


1.推薦艾麗斯·門羅《逃離》《親愛的生活》;

2.推薦理查德·耶茨《十一種孤獨》,雖然寫作的場景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紐約,但若細細體會,會覺得作者所寫的每一個故事中的情感都是能穿越時代的,你會在如今時代也找到相似的故事,或許就是你身邊人的故事。他寫的孤獨比其他作家去談孤獨要更至味,它會讓你識別孤獨,明白孤獨是本質,並在識別後依然有動力生活。

3.推薦雷蒙德·卡佛《當我們在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些什麼》這部太經典,有人說,痛苦時讀卡佛最有意思。我比較推薦裡面的一個故事《涼亭》;

4.再補充推薦《查令十字街84號》,這本書翻譯非常棒,相信你一個下午就能有愉悅感的讀完。

因為題主說的是當代人生活狀態,所以推薦的這幾本書都包含對生活、生命的理解,會讓人善良、溫和,也更有態度。

另外,去讀讀民國也好。

祝新年好。


瀉藥

這問題有些刁鑽,我讀當代作家寫當代的作品很少,有印象的就沒有。有沒有這樣的著名小說我還不敢肯定或否定。所以不一定有發言權,姑且同意題主看法,細想,可能的原因有兩個。

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我們處在時代的洪流之中,我們很難跳出時代,在一定高度上審視評價這個時代,有人評價了,但也未必客觀,需要歷史的將來檢驗。每個人每個階層都有對時代的自己的看法,大相徑庭,共鳴少。

二,政治環境的壓力,正直有智慧眼光的人未必敢直抒胸臆,敢直抒胸臆未必就有機會發表。清朝文字獄嚴重的時候,寫個」清風不識字「都要殺頭,誰敢亂說?相對的言論自由的時代都是亂世。秦統一中國之後,中國就沒出現過諸子百家的思想繁榮時代。

至於還有其他什麼原因,我還沒認真想過。


謝邀,前面很多答主都舉了很多例子,說的都很好,我就再談一點我自己的想法吧。

我認為能夠反映一個時代的作品,往往出現在那個時代的末期和結束後。「作品」不單指文學,新時代的文化載體相較過去多了很多。比如說現在大量的懷舊片子,反映的都是80年代90年代的那種生活記憶。我相信再過十年再回頭看,一定會有符合答主你理解的作品出現的(不一定是文學哦)


感覺好多小說在過幾十年回過頭來才能發現,原來寫得是那個時代


《如何在眾多社會搖中脫穎而出》我最近想寫這個


郭敬明表示不服,難道我的小時代1234不著名?


只有後來人才敢評論當代事


說實話 有 只是因為我們現在發現不了

參照&<了不起的蓋茨比&>


我看過兩篇網文,雖說有些玄幻靈異的元素,但是在網文里算是很能反應社會現實的了

兩篇都是多木木多的,第一篇叫《寄生》,女主角莫名吸收了一株能寄生的怪植物,從此人生被改變了。這一篇主要活動範圍在大學內,描寫了很多象牙塔裡面的人和事。

第二篇叫《夏日清涼記事》,女主有通靈感知的能力,這一篇從大學開始,涉及到社會的很多方面,雖說講鬼,但其實鬼也就是原本的人,鬼也沒有人可怕。


瀉藥。 仔細想想好像還真沒有吧? 但凡沾點邊的都是網路小說。

但其實我覺得,很多經典文學作品中所反映的社會現象和人文景觀也挺適用當代的。畢竟社會再怎麼變也逃不出「人性」這個五指山。從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經典作品中尋找人性的共性,反思當下的社會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比如最近在看季羨林老先生的自傳,他所描寫的1930年代的留學熱,描寫的官家子弟揮金如土,寒門學子清貧孤傲… 和現代的人有什麼分別嗎? 再比對再往前一點的胡適先生的留學歸國記,說歸國前不要抱太大希望等等。經典文學和現代社會現象的異曲同工之處比我們認為的要多多了。


當然有啦,強勢安利德里羅的《白噪音》。

copy一個自己的書評。

————————————————————————

如果在所有小說種類中單獨劃分出「社會諷刺」題材,那這種題材一定能佔到所有小說總量的30%。因為我們已知的任何時代,都有其對應的社會諷刺小說。從小學接觸語文開始,到現在學習英美文學,也讀過不少諷刺小說,但唯有德里羅的這本《白雜訊》讓我久久不能忘懷。沒有班揚那樣大段大段的比喻,也不似斯威夫特那樣直接命中要害,更不像菲茨傑拉德那些充斥著浪漫主義氣息的作品。《白雜訊》通篇幾乎都是由白描堆砌而成,但就是這樣平淡卻有有些無聊的文字,卻時刻體現著德里羅的聰明之處:其實你們心裡早已知道自己所處的情勢如何,我只是幫你們點出來而已。而這樣的「提點」卻在平淡的文字之間,在沒有一絲血腥或恐怖情節的描寫下,將人們心中的恐懼與悲哀變的最大化。

小說的主人公Jack Gladney是個大學教授,研究希特勒(儘管不怎麼會德語),結過四五次婚,和現任妻子Babette帶著四五個孩子住在一起。典型的重組家庭。Jack和她的妻子都發自內心的恐懼死亡,但彼此之間卻從不將恐懼告訴對方。直到有一天,Jack發現自己的妻子背叛了自己,和一個所謂的集團創始人上床,以求換取該集團尚處在開發階段的抗死亡恐懼藥物。而這葯還有著明顯的副作用。在朋友的有意唆使下,Jack認定暴力是解決對死亡恐懼的唯一途徑,因此計劃槍殺那個集團創始人。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有些無聊。但這本書真正令人恐懼的並不是故事本身,而是那些似有似無的描寫。德里羅在書中,呈現了一個典型的在現代科技與消費主義的雙重影響下,變的有些畸形的社會。電視和大眾傳媒的普及,使得種種災難場面能夠原封不動的呈現在觀眾面前。久而久之,觀眾們便忘記了災難所帶來的恐懼,轉而追求電視里畫面帶來的刺激感。商品市場的蓬勃發展,使得消費主義盛行,彷彿買東西已經變成了生活的全部。人們常常在超市裡買許多不需要的東西,也說不上來為什麼,就是覺得要買。最恐怖的,是在這樣畸形的社會下人們似乎被[異化(alienated)]了,難以感受到生命的意義,以及由生命所帶來的同情、悔恨、慈悲等種種情緒。

Gladney一家認為災難就是電視機里的畫面,以至於災難真的來臨,小鎮被毒氣污染的時候,還在試圖否認災難來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這一事實。逃難的路上,Jack看到臨近鎮上的人還若無其事的在超市買東西,而自己卻要和鄰居們開著車,逃的越遠越好,不禁感慨萬千。但超市裡的人們早就不被這些災難打動,依舊不以為意。人們明知道自己如何也擺脫不掉死亡的陰影,卻徒勞的恐懼著死亡,人們為了擺脫這種恐懼,要不正面迎接,尋求暴力幫助;要不刻意迴避,用商品和消費麻痹自己。

而Jack本人,則同時採取了這兩種拜託死亡恐懼的方式。他研究希特勒,不是因為他對這個人物或者這段歷史有著深刻的了解,而是他覺得德語能帶給他一種莫名其妙的力量,這種力量,正是法西斯所信奉的。當他看到人們在超市購物時,心中也許還有不解,但是當他自己走進超市的時候,卻覺得只要商品還在,世界就不會崩塌。

都到這裡,我發自內心的覺得恐懼又無奈。因為從很小的時候,我便像Jack一樣,發自內心的恐懼死亡,恐懼任何和死亡有關的東西。直到現在,每每深夜想起來,都會不由自主的哭出來,至於哭的是什麼,我到現在都說不清楚。讓我無奈的是,儘管許多時候我自詡看的通透,但我卻和書中那些人別無二致。也享受災難片帶來的刺激感;更是喜歡買東西,每次不管買了什麼,只要錢一脫手,就說不出的滿足。我也開始變的冷漠,開始高高掛起。同時內心刻意控制自己不去想和死亡有關的事情。

沒有陰暗的描寫,沒有刻薄的語言。德里羅寥寥幾句話,就讓我意識到了自己最大的悲哀,那就是明明意識到深陷泥沼,內心卻也明白,縱然再有本事,也掙脫不出這樣一個扭曲的社會,和那個逐漸扭曲的自己。


光是擔起著名兩個字,再偉大也要五年十年的累積吧。

你之所以看他們覺得老是悲情結局毫無共鳴,是因為你太年輕了,沒有經歷過他們所經歷的時代,而且不願意進行更深層次的情感投入,他們所講述的時代其實一點也不遠,就在幾十年前而已。只是這幾十年中國實在是翻天覆地,和你的成長環境完全不同。

想看講述環境和你相似的可以去看看日本當代作家的作品,村上春樹就是小資文學代言人,順說一句,村上是1949年的,余華是1960的。

好的文學作品像酒,一定是要經過時間沉澱才能發光的。並且網文博客微博公眾號等等都是現代社會文學的傳達通道,三體一開始也是網路連載引起的轟動,馮唐也是微博應運而起。如果一定要通過描寫身邊去找共鳴,又要要求文學性,那麼耐心是必要的。實在等不及就自己寫唄。


中國最近的現實主義文學因為土壤的問題確實沒什麼好作品。不過全球化了以後可以看看別的國家的當代現實主義文學作品。

要不然試著看看喬納森弗蘭岑的《自由》?


網文也不只有斗羅大陸這種,只是文字載體不同。比如餘罪,黑鍋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汪曾祺的《受戒》 ?
怎麼寫一篇名著讀後感呢?
如何評價劉心武先生的《鐘鼓樓》這本書?
如何看待心靈雞湯?
中國當代詩壇的現狀如何?當代詩人的境遇如何?

TAG:小說推薦 | 中國當代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