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八旗人員是否都是軍人?


閑得無聊,不請自來~(你夠了

這個問題其實挺複雜的,恩……(托腮

那就好好講講好了,我分幾個部分來講。

1.

入關前,八旗還是八分制時期,有人認為那時候採取抽丁制度,也叫比丁制度。比如說,要打仗了,每三個人里抽出來一個當馬甲(騎兵)啊森馬的。不過很多戰役我個人懷疑就是整體都出動的……入關之前,八旗八分制度之下,兵農合一,而且基本泯滅經濟私有制,所以你說入關前的八旗都是軍人嘛,其實差不多對。應該說都算預備軍吧,而且比例很大。

當然,這說的都是男的。不過呢,入關之前的女的也是很可怕的。

《老檔》里有一條記錄,是說毛文龍派300大兵在半夜攻打某個小據點,這時候,屯兒里的三個婦女正在做工,估計就是縫縫補補啥的。然後這300大兵正在翻牆ing,被三個婦女看到了,於是三個婦女拿著丈夫的大刀分別登上城牆亂砍之,結果300大兵被這仨女的嚇得跑走了……

當然,這條只是說明入關前滿洲婦女的兇悍而已。她們不是常備軍人。

2.

入關後呢,產生了一些變化,而且隨著八旗制度的分化,產生了不同的情況。當然,這下面討論的都是男性。

2.1

入關後的京旗,採取補缺制。啥意思捏?比如說,俺們這個佐領一共有200個男的,然後這個佐領的兵缺一共有80個「缺」,所以200個人里就能有80個當兵,其他的叫「余丁」,或者「閑散」。只有補上缺,才能當兵,才能領錢糧。補不上缺的就慘了,一家老小大眼兒瞪小眼兒。

另外,由於入關之後繼承了龐大的官僚體系,所以京旗的旗人進行了分化。比如說。俺們這個佐領一共200個男的,有80個缺,所以80個人當兵。然後剩下的120人。可能20個人是有世爵或者世職的。然後可能有20個人是高級官吏。然後再有40個人是低級的官吏,筆貼士啥的,於是最後就剩下了……等我算算……恩……40人,完全木有收入,也木有工作,只能靠吃家底兒以及旗地。

這樣,也就形成了京旗旗人的幾個群體,即,世職家族、官僚家族、普通官僚、兵丁、閑散。在這個階段里,雖然八旗在法理上都有預備兵的身份,但是其實前三者是不怎麼習慣(準確的說是不屑)去補兵缺的,所以主要都是後二者的子孫爭奪兵缺。

當然了,隨著時間的發展,「旗人生計」成了問題。啥意思?以前俺們佐領200個男的,有40個人沒飯吃,周濟周濟還ok。晚清一個佐領有的上千人,兵缺還是那麼點兒,就有幾百人沒飯吃。

所以這時候,八旗全民皆兵的說法也就只剩下一個說法了。廣大的原兵丁和普通旗人都面臨著嚴重的生計威脅,吃飽都困難,不要說勤習武了。

2.2

直省駐防的情況跟京旗差不多。不過直省的人口膨脹似乎是小於京旗。

2.3

入關後的東北八旗比較神奇。目前我跟一些學者認為,東北八旗算不算傳統概念上的八旗還是個問題,很多東北八旗很像套著八旗名字的戶口制度而已……

東北八旗雖然也是兵缺制度,但是東北八旗對旗人的人身限制比較輕,並且鼓勵他們去勞動(京旗要求旗人不可無故出城,所以旗人基本上不能種地啥的。啥?你說在北京城裡找塊兒耕地?!)。所以東北八旗到了後來反而生活比較穩定。另外,據說東北八旗的在一些情況下有臨時徵調的情況,說明他們戰力的需求比京旗要高。再另外,東北的階級成分沒有京旗拉開那麼大的差距,也就只有大戶小戶的區別而已。總之,東北八旗的軍人屬性要比京旗高,甚至於高很多。這種屬性在一些邊疆駐防比如說西北駐防里也有所體現。

哦,最後說一句。總之,入關之後認為八旗全民皆兵,這種說法對也不對。說它對吧,名義上的確如此。說它不對吧,上面我也說的很清楚了……

大概就是這樣,還有啥問題?歡迎追問。以及歡迎點贊(要臉么

----------------------------------8月12日的補充----------------------------------------------

有人問,既然你說補缺有比例,而且生計很困難,那「鐵杆莊稼」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其實吧,鐵杆莊稼這個形容是個誤讀,而且是革命黨興起之後進行的更進一步的誤讀。

對於一般旗人來說,收入主要有幾個來源:1.當官、2.爵位、3.補缺、4.旗地、5.自己賺錢。

前二者可遇不可求,所以主要來源其實都是3和4。

對於一般旗人來說,鐵杆莊稼指的是說,「一旦補了缺,他們不像種地一樣有年成好壞的問題,也不像經商一樣有虧本的問題,每個月就都有自己固定的工資。」但是,前提是,「一旦補了缺」……

順便說下,晚清補缺的那點工資,也就跟要飯的差不多……

不過鐵杆莊稼還可以形容另外三種人,這四種人比較特殊(本身是三種,我加了一個家奴,姑且把他們算作旗人吧……):

1.皇族。清代皇族有贍養制度,每個月有固定工資。這裡的皇族只限於愛新覺羅一姓的男性人丁。女性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拿一部分工資。

2.包衣。包衣服務高等皇族,所以他們一般由主人養活。而且包衣也可以當官、補缺,跟普通旗人差不多。包衣里分佐領下人和管領下人,其中管領下人即所謂的辛者庫人,辛者庫的意思是「食斗糧」,可見他們有固定工資,然後給主人做事。

3.東北的一些特殊男丁。比如說打牲的牲丁,打魚的魚丁,他們每年向內務府交固定的物品,比如說多少動物多少皮毛或者多少魚,然後換來每月多少錢的工資。

4.家奴。家奴就是和珅家的劉全那種。只不過很多人分不清包衣和家奴就是。只要不是宮廷、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這些家裡,也不是公主的家裡的話,那麼下人都是家奴。家奴自然就是主人養大的了。

大概就這樣~


雖然說八旗制是一個兵農合一的制度,戰時為兵、閑時為農(入了關以後則成了地主)。不過八旗除了「兵」以外,也有「民」,這些「民」就是大名鼎鼎的「包衣」。

「包衣」源自「包衣阿哈」,在滿語當中是「家奴」的意思,聽上去似乎很卑微;但滿族的傳統上就以主奴關係來稱呼上下級,比如上朝的時候,滿官即使做到封疆大吏也自稱「奴才」,漢官則還是自稱「臣」。所以這個在旗人社會中普遍指代的「家奴」,也就相當於八旗系統當中的平民了。清朝入關以前,包衣大多是軍中從事勤務勞動的軍夫,或者王公貴族府內的僕役等,地位較八旗「兵」為低。入關以後,包衣在身份上和一般的旗兵平等,也是旗人身份,可以擁有地產、可以考舉做官、可以補兵缺。但是不同於八旗「兵」,這些八旗「民」在沒有兵缺或者官職的時候,平時並不是閑著等死,而是需要為宮廷(皇帝親領的上三旗,屬下包衣由皇宮內務府管轄)、王公貴族(諸王統領的下五旗,屬下包衣和旗兵一樣由各王公管轄)提供勞動,並由內務府、王公供養,事實上生活水平和底層的旗兵差不多。

而八旗當中真正的家奴則是所謂的「旗下家奴」,他們是王公貴族、八旗兵丁以及包衣們私自蓄養的僕人,大多出身自貧苦漢人、也有少量旗人因破產而出旗賣身的。這些人不被國家承認為旗籍,而是附屬於旗人當中的「附戶」,所以其地位就和漢人家裡的私仆差不多,可以說比普通的漢族平民的地位還要低。而且旗下家奴不同於八旗漢軍,因為受壓迫太重,大多不認為自己是旗人,清亡以後也基本以漢人身份生活。


這問題問的,婦孺也是八旗,他們是軍人?


答案很好但補充幾點

抽丁是一個制度但由於狩獵民族不等同於游牧民族,一打仗大家都是踴躍參加的。其實游牧民族不太願意打仗所以內部不團結。極其容易被離間分化。

而狩獵民族一旦聚集居住不打仗沒別的出路。哪有那麼多獵物填飽肚子啊。

後來搶的錢多了,八旗也不願意去打仗了。皇太極說過以前一聽打仗大家這個報名積極。現在不是說老婆病了就是什麼其他原因。

至於東北八旗的確就是百分百的軍戶。滿清對東北八旗也很矛盾。待遇好了人家就不想打仗了,待遇不好人家說不定跑了。所以基本政策就是政治上無限拔高,生活上不改善保持野性。所以歷代皇帝對待東北八旗都是寵愛的不得了。乾隆對那些什麼封疆大吏說打就打說殺就殺,但對東北八旗連罵都捨不得。凡是佐領級別的都要親自接見。東北封禁時創關東的漢人難就難在怎麼過去。一旦過去了,那些黑龍江八旗根本不把聖旨當回事。乾隆也是無可奈何只好把氣撒在沿途官吏身上。


推薦閱讀:

清朝是否有非旗人成為侍衛?
在清代統治時期,漢族以外的少數民族男性是否需要剃髮易服?
努爾哈赤起兵的兵力和裝備從哪兒來?
清代對宗室參加科舉有什麼規定?是否禁止取宗室為殿試一甲?那麼覺羅呢?
清朝時伊徹滿洲和佛滿洲的待遇具體有哪些不同?試舉例分析。?

TAG:歷史 | 清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