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做一件家務獎勵幾元錢,卻養成了斤斤計較的習慣,還要求漲價,遇到這種情況該如何挽回?

最好有類似親身經歷的說一下,至少有做父母、教師經驗的。


小的時候,我媽對我的教育是,家務是家庭的一員就必須要做的,而零花錢也是父母應該要給的。

兩者不能聯繫起來,不能通過做家務「賺」零花錢。


主動答。

《怪誕行為學2:非理性的積極力量》

舉過的例很好:

以色列一家幼兒園進行實驗,對接孩子遲到的家長實施罰款,可是效果並不好,而且還帶來長期的負面效應——因為在罰款之前,家長遲到會為此感到內疚,因為他們遵循的是社會規範;可是罰款之後,他們只需要付錢就能心安理得,「遲到」有了價格。更殘酷的是,當日托中心取消罰款之後,家長們繼續遲到,因為他們發現價格變成零了。也就是說,這時候社會規範和市場規範都取消掉了。

(這不會因孩子或成人而有所區別)當你把「為家裡做些事情」的親情關係用錯誤的價值概念來給孩子恆量過一段時間,就再也不要指望能挽回了。


這是最短視、最無效、最害人的教育方法,應該馬上停止這種用錢來鼓勵孩子的做法,而且永遠不要再嘗試。那些認為這種方式沒錯的人,都是沒有教育經驗,站在職場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教育孩子是家庭內的事情,完全不一樣,千萬不要照搬。

如果你是妻子,你丈夫會為你做的每一件事支付報酬,你能做好妻子和母親的角色嗎?

如果你是僱員,公司突然有天不發工資了,你會為公司免費幹活嗎?

金錢獎勵表面上能促使人做事,但實際上是對人主動性的極大破壞,而不是激勵。

人做事都是需要動機的,金錢獎勵只能讓人做事,但不會讓人主動做事。因為一旦沒有獎勵,人就失去了做事的動機。

每次工作,人都會和上一次工作做比較,如果做的少卻拿同樣的錢,就會感覺賺了,下次做的更少;如果做的多也拿同樣的錢,人就會覺得賠了,自然會跑去和「僱主」計較。既不能保證把事做到最好,更不能保證持久性。為此,企業設計了複雜的績效管理體系,來確保工作的可度量。但家庭你怎麼設計績效?

家庭內任何工作,靠的都是互相認可和互相支持,因為相知相愛而白頭偕老,生活過程本身就是獎勵,這與只看結果的職場有天壤之別。

如果你想讓孩子做事,一定要用真誠的語言鼓勵他,和他一起做事,對每一個小進步都要進行具體的表揚。讓他感覺獲得更多的愛、更多的認可,而不要圖省事,用冷冰冰的錢來解決。


將交換機制引入幼兒教育,是不明智的,必然導致議價行為。甚至非金錢的軟性交換機制,如給予表揚、延長假期、允許玩電腦遊戲等,都會引起議價行為,進而導致孩子的正常行為受獎勵機制驅使,在獎勵缺失、或獎勵低於預期的情況下行為失控。

理想的行為機制是基於孩子自我認知的,即 「正常行為是孩子自身需要的自發行為」,而不是獎勵的結果。當然,這種機制的形成很困難,需要孩子具有良好的自我認知能力,但一旦形成,對孩子的影響也格外持久深刻。


我發現通常一說教育,「這個不適合中國孩子」這種話幾乎總是有問題的。

這種方式沒問題的,怕的就是——由於家長偷懶——這成了唯一的溝通機制。有時候變成了「用錢擺平」不願意執行指令的孩子,這就要命了。

無論什麼教育方法、理念、風格、流派,本身都看不出有沒有問題的。有問題的全是細節,而有問題的細節裡,有相當多的時候是因為父母偷懶,想走捷徑,圖便利,從而給了孩子很多不良的訊號(比如「凡事都要談錢」)。

教育孩子的方式,全天下都是一樣的,我真的沒見過什麼外國人可以中國人不可以的東西。


說說我自己小時候對做家務的感覺吧,一個就是,沒覺得做家務很辛苦或者是怎麼大不了,做了就做了,舉手之勞,第一次去洗自己的紅領巾和襪子,純粹是因為好奇,反倒是贏得一堆表揚,以為我是個聽話懂事的小孩,誰知道我玩過兩次以後就沒興趣了。。。實話說,以後做家務的心態都不是好奇或者興奮,只是完成義務,幫家裡做點事,或者是太髒亂了逼不得已了。

另一個就是,金錢對我沒有什麼誘惑力,或者說經濟觀念淡漠。小時候自己又沒有多少花錢的慾望,偶爾要買點東西基本上都會被滿足,所以並不太在乎錢,誰要是跟我說給我錢讓我幹什麼幹什麼,我基本上就是一個態度,去你妹的,你算個球對我吆五喝六的,滾遠點,而如果是朋友親戚的話,幫下忙不是理所當然的么。

讓金錢過早和勞動、學習或者興趣掛鉤,抹殺了內心真正的需要,探索的樂趣,學到技能和知識的成就感,完成任務的驕傲感,對家庭的責任心,對親人和朋友的愛和道義,很多美麗的東西,可能被一個並不是我們最終目的的金錢給壓制了。

至於彌補,可能無法回到過去了,但是做正確的事情,起碼和孩子真心的做交流,永遠也不會遲的。


本來我不太想回答的,但是看到這個問題前面的答案,感覺大家都不怎麼重視這個問題,有的還很贊成,我覺得還是要獻身說法一下。

我小時候就是這麼被教育的,洗碗5毛,拖地5毛,整理房間一元,這些錢在大人看來不多,不上心,但對我來說,確是不小的一筆財產(順便說一句,我89年的,我小時候2塊錢能吃噸飽飽的午飯),因為孩子小,大人一般不給錢,所以能有5元錢在小夥伴中就算是「富翁」。這意味你有更多的資源,也有更多的朋友,這跟孩子玩具多朋友多的道理很像。除此以外,我細細想來別的優點,就是建立了不愛亂花錢的習慣,明白金錢來之不易,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所謂的「財商」。

如果你感覺這些挺好的,那就真是大錯特錯了,在我看來以上的長處跟接下來要說的短處相比,如同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第一,就是建立了一種唯利是圖的心理,沒有金錢就沒有動力,所有的行為,下意識的都會考慮能不能得到錢。我從來都覺得,小時候主要培養的絕不是財商和智商,而是情商,利他主義、愛心、慈善、與人和諧相處都是很重要的,但是唯利是圖的心理,會讓孩子的心理出發點一開始就被扭曲,這是一種很危險的想法。

第二,會覺得,有付出就必須有回報,而且是自己想要的回報。我有一次幫家裡進行大掃除,母親答應給我5元錢作為報酬,然後我翻箱倒櫃的把母親的皮鞋拿出來洗了,大家都知道,皮鞋是不能泡水的,不然就會變形,可我不知道,我這麼幹了,母親回來後大驚失色,那雙皮鞋價值好幾百元,就這麼泡湯了。母親想發怒,我不依,我還硬賴著母親給我報酬,不然就使壞脾氣,就這樣,鬧了兩天,母親迫不得已的給了我報酬。

第三,就是把金錢看得太重,因為錢都是自己勞力掙來的,所以會格外珍重,但是長期下去,會出現在我看來是病態的重視,小時候,我很少借別人錢,有一次,我的同桌因為急事,借了我十幾元錢,然後沒幾天我就開始催著還,因為小,大家那時候也沒什麼錢,她就一天還一點,一天還一點,可能是我算錯了,我固執的認為她還差我一元錢沒有還,她卻認為還完了,我不依,越想越難受,然後我就開始鬧,越鬧越凶,最後跟她打了起來,(你能想像嗎?我居然為了一元錢跟別人打了起來?而且還是個女孩,我現在都覺得羞恥),這件事最後我的老師狠狠的批評了我。

第四,依然還是把錢看得太重,因為錢來之不易,所以我花錢都比較節省(小時候),跟朋友一起出去玩的時候,我很愛占朋友的便宜,可能一兩次沒有什麼,但久了之後,大家都會認為,這個人「」不耿直「,背後說我閑話的人越來越多,甚至連我最好的朋友,也偶爾對我有意見,我那時候真的好痛苦,但是不知道該怎麼辦,一方面是長期培養的金錢價值觀,一方面是朋友的疏離,別人的閑言碎語,這些在成年人看來可能不痛不癢的問題,壓在一個十來歲的孩子身上還是非常痛苦的。

說了這麼多,我就是想讓樓主明白,我父母跟你相似的教育方式,曾經讓我發生了很多困擾嚴重的問題,我為此在人際關係付出了很多代價,才緩緩的明白過來,挺過來,真的挺難的,我現在22歲了,已經有了成熟的心智,回過頭看我父母的教育方式,很多很多都是錯誤的,我不恨我的父母,只是有些心有餘悸,想想如果我小時候不愛讀書,不從《故事會》、《讀者文摘》這些啟蒙讀物中汲取了大量做人做事的道理的話,我現在可能還是一個很操蛋的人。

有時候,我覺得孩子很可憐,如果老師教的不好,還能換老師,可是父母教的不好呢?這就像只准總統解散國會,國會不能彈劾總統一樣。


看來票數最高的都是一面倒地反對,作為也是89年的一位,回答一下自己的感受...

家庭背景:父親是實業老闆,公司年收入上億。家裡有4套別墅,6輛車。

對的,看完這裡你們對我的感覺肯定是:土豪。

但是實際上我的生活是:從畢業開始我沒回家幫忙,自己在異地工作,工資今年漲到4000,租屋450,吃飯1500,為了省公交錢我每天頂著太陽踩車,南方的太陽你懂的。畢業兩年,終於存到了3萬。之前從來沒有想過回家,所以一分錢也不向家裡拿。

對的,看完這裡你們對我的感覺變成:屌絲。

而我一直這麼節約,很大原因就是從小到現在家裡的教育有關。

1.小時候我也是搞衛生有獎勵,也和票數最高的那位一樣,一次大搞衛生5塊錢。但是他們從來沒有說過,一定要這樣才給我錢。不過我也沒有向他們主動要錢。從那時候我開始懂得一樣事情,錢真的來之不易。

2.後來到了初中高中都沒機會搞衛生了,家人每個月會給生活費,不過不多,一個月只有300。加上充值飯卡也就是600,一直到了大學也是600。高中的時候很喜歡星巴克,但是每個月300怎麼能去呢?我就每天節省午飯錢和晚飯錢,然後到周六就去那裡買一杯坐上幾個小時看書。到了大學的時候就更屌絲,買星巴克的咖啡豆,混上宜家那些便宜的過去沖。(後來還被人發現了...)。從那時候開始我懂得一樣事情,活得屌絲其實也很快樂。

3.後來上班了,我還是一樣保持這樣屌絲的節省。經常找些小買賣或者兼職做做。每次這些額外賺到的錢,就像小時候搞衛生賺錢那樣有快感。

現在看來,其實父母要不要這樣用錢的方式去讓孩子搞衛生,做家務,究竟對孩子有沒有害,還是要看額外的教育。

1)錢應該怎麼賺?例如說,只是單純的讓小時候的我知道,錢是要這樣掙來的,沒錢什麼都做不了的話,我想我一畢業應該就回家幹活了。當然我也享受不了兩年來自己奮鬥的快活,也沒有這麼多不同的見識。起碼兩年來,我都沒把掙錢作為人生第一要務,反而更多的是在自己人生的快樂和體驗上。

2)錢應該怎麼存?再例如說,如果父母自己沒有以身作則的話,也不會培養出一個節省的我。我爸到現在都是自己洗車,他的原因是:洗車檔半個小時洗一部車能賺30塊,而且成本接近0,我接受不了這樣的事情,所以我自己洗。他甚至可以為了3塊錢和2快錢的橘子走遠幾公里去買。為了不讓修車行賺錢,自己買零件自己保養車子(當然前提是他真的會)。如果不是這樣的一件一件事情影響我,我也不會賺到錢之後還是這麼節儉。

3)錢應該怎麼花?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對正確的用錢態度的教育。我父母會教導我錢應該用在什麼地方。例如說,我爸的主張是交友的錢是不能省的。所以,我在朋友的眼裡的印象是,活得像個屌絲,但是朋友有需求,或者出來吃飯,我都絕不會推掉。因為節儉,我有充足的錢借給他們,或者請他們吃飯。如果一味地懂得賺錢和節儉,但是不懂得分享,也不會懂得如何賺更多的錢。

4)錢究竟是什麼?最後一件事情,應該就是金錢的地位。我父母從來沒有反對過我的興趣愛好。說起來實在太多。攝影,音樂,騎車,旅遊,玩桌游...大學幾年到畢業,一件事情都沒拉下,也沒被反對過。我爸對興趣的理解就是:一你能玩你的興趣到專業極致,能養活你,OK。二就是你只是當興趣,那就是永遠的第二位,你要用你的能力去賺錢養活你和你的興趣,也OK。當然,我和許許多多的音樂攝影愛好者一樣,覺得如果自己的興趣變成謀生工具的話,就會變味。所以,只能默默地選擇第二條路。其實,他們沒有敦促過我要賺多少錢,當然也不會來資助我。這也就是給孩子一個自己的選擇,讓他們知道,除了賺錢之外,其實人生還有好多路。不過你想要活得他那樣,想要玩什麼(我爸選擇了玩車和音響)就玩什麼的話,就真的只能死心去賺錢。

寫了很多,一路下來應該跑偏了題目,不過最主要想說的還是:其實給不給錢孩子獎勵,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對此的教育,對人生觀的教育和建立,能不能以身作則。希望樓主明白,這並不需要「挽回」這麼嚴重。


讓孩子明白ta是為自己活。

其實同一種教育方式下會出現各種不同的結果。

我爸小時候也企圖用題主描述的方式引導我成為家務小能手,結果我很快學會了討價還價,並且繼續對價格無感直到參加工作。

我只是享受和老爸抬杠然後挫敗他的快感,雖然我做家務又快又好(可以獨立半小時收拾五六平米的小房間,會洗碗擦皮鞋燒菜燒飯下餛飩煮麵倒垃圾),但是不管是孩子時期還是為人母親我家務都做得相當少。

孩子時期是我要價太高,我爸給錢給到肉痛,只好他親自操刀。

比如我下樓倒個垃圾可以從十塊漲到一百塊(我從我的沉沒成本談到資金時間價值我爸暈了迷迷糊糊就被我繞進去了),我家二樓,我爸果斷轉身下樓帶著自己賺了一百塊的滿足感得意洋洋的倒了垃圾回來。

比如我可以照著菜單做金玉滿堂,還能創造性的放點兒火腿吊鮮,放點兒胡蘿蔔配色,炒得比我媽做的菜還好吃,但是我有個奇葩技能就是同一道菜越燒越難吃,於是我教會我媽就退役了。

我家還有個小本子,是我小學四五年級和我爸玩兒對賭我賺了兩百塊(那會兒我爸工資一個月三五十塊錢),結果我爸付不出賬直接藏起來的。後來搬家的時候我媽神奇的找到了,我爸老臉通紅。

為人母后我是請阿姨的。

我爸媽相當支持我請阿姨,我先生一開始不理解,現在也習慣了「專業人士」的專業服務,果然比我廢話少還服務到位還價格便宜,於是也就不說什麼了。

讓孩子做一件家務獎勵幾元錢,卻養成了斤斤計較的習慣,還要求漲價,遇到這種情況該如何挽回?

最好有類似親身經歷的說一下,至少有做父母、教師經驗的。

我現在自己也有了小孩,我先生有時候會用一塊錢擦皮鞋這樣讓我家小孩替他幹活,我也沒阻止過。

我家小孩最高紀錄一天擦了六雙皮鞋,賺來的錢請我吃了個冰淇淋,結果付錢的時候我還得倒貼,我家小孩也沒覺得哪裡不對。。我先生同事開玩笑說街上擦皮鞋兩塊錢你怎麼收半價虧了,我家小孩說ta樂意,也不會對我們定價不合理表示報怨。ta只是享受勞動的歡樂,還有勞動完後我陪ta四處亂逛的歡樂。

我家小孩有個儲蓄罐,裡面裝滿了做家務時,我和我先生高興起來給ta的零錢,仍然可以在我雙十一的時候全部奉獻給我,按ta的說法是獎勵我陪ta玩兒,讓我買點兒自己喜歡的衣服。

所以,同一種方式,關鍵是傳達的理念是什麼。

要挽回的話,讓小孩為自己勞動,並且享受勞動帶來的快樂。

父母給錢是「小費」,是額外的,是ta的勞動得到了認可,而不是勞動的唯一目的,是附加值,是做的好的額外獎勵。

做的好,做的開心,掌握勞動技能本身,才是勞動最大的獎勵。

如果孩子不願意把賺來的錢拿來分享,也彆強迫。

可以在自己帶孩子旅遊、吃飯的時候,強調自己通過與孩子共享勞動成果,「分享」本身帶來的加倍的快樂。講故事,講錦衣夜行無人欣賞的寂寞(比如自己在結婚前是多麼的不快樂,結婚以後有另一半兒以後多麼快樂),讓孩子體會到,有好東西大家一起享用比獨個兒悶樂更有樂趣。

可以舉例孩子讀大學會遇到的實際情況,寢室里的朋友五湖四海,大家都有帶家鄉的食物,要是自己吃獨食,那麼只能吃到當地的。要是拿來分給大家,每個同學回饋一點兒,自己就能吃到四五個地區的。並且強調給出去的東西不能要回來,別人願意給,是孩子的魅力強,別人不願意給硬要,那就是搶了。

題主家孩子有佔有慾,可以明白東西被搶有多麼難過的,所以讓孩子換位思考一下,被搶的感覺不好受,孩子就會明白並且慢慢控制自己不去搶別的孩子的東西。

我家小孩上學(從幼兒園開始)期間定期會讓我買東西送到學校和小夥伴分享,深諳其道,獲得小夥伴們和老師的多次表揚,特別得意。我是總量控制+次數控制,免得其他家長壓力大起反效果。

東西是小孩自己挑的,時間是小孩催我的,價格小孩是不關心的。

我賺錢很辛苦我家小孩也是能理解的,不過小孩志氣高,ta總覺得我很廢材,以後必須是ta養我,所以我現在得好好培養ta只是前期投資,後期回報是很豐厚的。

恩,教小孩的過程中有這種「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沮喪感是很正常的,我甚至會覺得自作孽不可活。。

引導孩子自己想通,千萬彆強迫。

家庭活動是個有意思的遊戲,設計遊戲雖然辛苦,但是為了最愛的人,一切都值得。

————————————————極品解決方案供參考————————————————

以下方法謹慎使用,如有反效果,本人不承擔任何經濟人事損失。

關於小孩漲價這個事情,有個比較極品的做法就是:

讓孩子也對自己的事情標價,比如出席家長會一次多少錢,讓孩子付錢給你。

讓孩子明白定價難,活多錢少。

另外還可以讓小孩調查同學做家務的市場價是多少。

讓孩子思考為什麼有的價高,有的不給錢,有的價低,原因現象結果分析。

讓孩子出主意,ta當父母時遇見小孩子提價怎麼處理?(ta總要結婚生小孩的嘛~)

最後就是總量控制,說明白一個月就一千元,讓孩子自己分配該做哪些活兒,為什麼選這些活兒,剩下的活兒怎麼辦。

讓孩子思考:大家都不幹活的話,家裡會變成什麼樣子?大家都挑活干,家裡又會變成什麼樣子?


我不反對用金錢激勵,不過要分清類別。屬於孩子「應該做的事」,那就必須做,一分錢沒有,比如我兒子每天飯後要幫助收碗擦桌子掃地,打掃他的兔子籠,這些沒有錢,但是會記分,做得太差會丟掉很多娛樂玩耍的項目。另外一些事情是可以掙錢的,比如,幫我洗車。

熱愛勞動,從勞動中收穫快樂 這些話聽起來無限美好,只是各位問問自己,有幾個人做到了?多少夫妻吵架不就是誰多洗了個碗,少掃一次地。心智健全的成年人尚且如此,更別說孩子了。本質上來說「熱愛勞動」是違反人性的。

金錢激勵是有很多弊端,但是,這是我能找到的唯一有效的辦法。我看前面有人的現身說法談這種方法的副作用,其實問題並不是處在金錢激勵本身,而是 父母沒有持續的跟蹤和改進。教育永遠不可能一種方法一勞永逸。


這個問題我以前回答過:

怎樣可以讓小孩子熱愛做家務?

獎勵機制有負面作用的吧(指物質獎勵不適宜社會獎勵譬如擁抱和誇獎是可以的;用「條件交換」的方式誘使孩子做某件事,即使動機很好,也會有後續的教養問題,不足取)。只會讓小孩誤以為必須給回報才能去做家務,長期的後果是他在認知里認為家務與自己無關,如果沒有激勵或者家長強制攤派就不願意動手幹活。

其實小孩都有好奇心的,看著大人幹活自然會想著去模仿,誘導適當,他就自然會喜歡上幹活。

首先檢查下,家長是不是經常阻止孩子去嘗試?很多媽媽愛乾淨,不願意小朋友查收把房間弄得很臟很亂,或者是擔心小朋友被燙著、被刀具傷到,索性乾脆不讓孩子進廚房/衛生間。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根本不知道家務活是怎麼回事,長大了不愛幹活,當然不怪他。

其實在孩子2-3歲具有簡單溝通能力的時候,是可以讓他接觸一點家務活的,比如如果他搶你拖把,你就讓他拖一會就好了,管他會不會弄髒自己呢,回頭大不了給他多換件衣服。如果他想模仿你切菜,你不敢讓他接觸刀,沒關係,把菜菜和塑料刀玩具給他,讓他在房間里模擬嘗試。一來二去就能培養他對家務活的信心和興趣

不知道您的孩子有多大,剛才說的那些是針對低齡兒童的。

假如您的情況是:大孩子、天天打電子遊戲、叫他幹家務活他極不情願;那麼,您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PAD和智能手機遊戲從你們生活中拿走。注意,我是說「你們」,而不是您孩子一個人。如果大人都是回了家就捧著PAD或手機玩遊戲,你不可能要求孩子不玩電子遊戲。嚴格自製,盡量不要把遊戲帶回家中。如果捧著遊戲,別說小孩子了,就是你我這樣的大人也不願意挪起身來幹家務活啊!

當您把時間騰出來,就可以邀請孩子一起體現一些有趣的家務活,比如,嘗試著和孩子周末一起設計一道他最喜歡吃的菜,嘗試著做手工裝飾房間……最好是趁著周末離開家,一起到戶外體驗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搭帳篷、吃自助燒烤,那麼整個活動前前後後就有很多家務活可以供家庭成員一起完成,比如,你讓他選,是負責收拾家庭所有人的背包(吃的玩的用的)呢?還是負責清洗/整理燒烤食物?甚至孩子大一點你都可以讓他參與制定食材清單以及負責採購……(培養孩子幹家務的信心很重要

只要想辦法,您完全可以創造機會讓孩子體驗很多有趣的家務活

總之一句話,孩子不會有錯,錯的必然是家長。我們任何時候改正錯誤都不晚,我們還有機會幫著孩子迅速成長起來。

——————————

補充:

既然題主與孩子之間「做家務給錢」的制度已經維持了很久,如果貿然改變也可能帶來孩子的情緒波動;或者可以嘗試把現金替換成遊戲貨幣(實體的花花綠綠的小硬幣,淘寶上應該有很多類似的玩具),然後攢夠了一定金額的遊戲貨幣之後,孩子可以兌換一次願望已久的旅行/非常棒的玩具/去遊樂中心過周末等。巧妙的用積分制度替換原來的薪酬制度。

而且把遊戲規則制定得更有技巧一些,例如,把一些需要和家人團隊協作達成的目標給付更高的積分、孩子自己的房間由自己收拾不給積分、如果孩子個人事物未能維護好造成麻煩則適當扣一點積分……你可以參考幼兒園評小紅花的原理。

我的專欄:喵星人小Ten


  • 因家務獎勵孩子金錢並沒有錯,最重要的是你想通過這種方式傳遞給孩子一種什麼樣的觀念.(這種觀念很重要),個人很反對說因為某件事情的發展方向錯誤而造成一種錯誤的行為,那麼我們就要杜絕這件事情本身,不要忘了,核能不僅可以製造武器,它還可以造福人類發電.最重要的是你怎麼利用它.

  • 正如@cody所說,因為這種激勵給他本身造成了一些困惑,而這種困惑實際上本不該發生的,因為他與家長對待獎勵這件事情上發生了偏差;而這種偏差是由於在獎勵行為發生時家長並沒有給予有關培養良好品質的傳遞.也就是說並不是由於獎勵本身而造成這種困惑,而是由於在獎勵時,思想上的價值觀的傳遞家長沒有跟上,孩子以自己的方式理解這種獎勵難免有所偏差.

  • 經常看到這樣的新聞,孩子沉迷網路遊戲,家長痛心疾首的表示是遊戲毒害了自家孩子,可我想問家長:為什麼別家孩子就不會玩遊戲上癮?容易沉迷遊戲說明孩子有沉迷遊戲的特質,你自家孩子平常在身邊疏於關照,現在出了問題,反倒說那是遊戲帶來的禍,你這是逃避作為家長的責任.

  • 回到這個問題,你可以問一下孩子他怎麼看待這件事情,之子莫如父母,孩子說真話假話一眼便知,假如孩子的認知與你想要傳遞的有偏差,那麼就要糾正.如果孩子與你在這件事情上的看法一致,那麼好,他想要漲價,給他增加難度即可.


個人見解,有錯勿怪.

前提:我不反對,金錢和物質獎勵

讓孩子做一件家務獎勵幾元錢,卻養成了斤斤計較的習慣,還要求漲價,遇到這種情況該如何挽回?

盡量推遲「家務和獎勵」時效性,也就是推遲滿足感

可參考 @亦非雲 的答案

也可以積分制,將家務轉化成積分,積分滿多少可以轉化為獎勵.(目的還是為了推遲滿足感

不要做一次家務,給一次錢。而是每次記錄,按月支付。同時,設立家庭銀行。如果孩子能忍住不拿錢,給他利息。從小培養理財能力。

PS:「求漲價」 說明你孩子聰明。

參考少有人走的路 (豆瓣)

第一部分:自律

問題和痛苦

人生苦難重重!這個是偉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真理之一。

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是自律人生是一個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

自律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1. 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和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解決問題的時機:許多人都沒有付出時間和精力,並且缺乏耐心,去解決知識,社交,心理方面的問題)問題並不會主動消失,它們仍然繼續存在,它們是妨礙心靈成長的永遠的障礙,問題只能被解決。

2. 承擔責任:不能及時解決的人生的難題,它們就會像山一樣在我們眼前。我們必須面對屬於自己的問題,這是解決問題的基本前提。「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我們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感覺自己不能夠『應付』或改變現狀,因此產生恐懼,無助感和自我懷疑」整個一生都是充滿選擇和決定的機會,為自己的選擇和決定承擔責任。

3. 尊重事實:尊重事實,意味著如實看待現實,杜絕虛假,因為虛假與事實完全對立。我們越是了解事實,處理問題就越是得心應手;對事實了解得越少,思維就越混亂。虛假,錯覺和幻覺,只是讓我們不知所措。逃避現實的痛苦和不幸,是人類的天性,只有通過自律,才能逐漸克服現實的痛苦。我們必須尊重事實,儘管這會帶來痛苦,但遠比我們的個人利益和暫時的舒適更為重要。

4. 保持平衡:自律,是艱苦而複雜的工作,需要擁有足夠的勇氣和判斷力。以追求誠實為己任,也需要保留部門事實和真相。既要承擔責任,也要拒絕不該承擔的責任。換句話說,自律本身仍需要特殊的「約束」,作者稱之為「保持平衡」。

保持平衡,意味著確立富有彈性的約束機制。要使心智成熟,就必須在彼此衝突的需要,目標,責任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這就要求我們利用機遇,不斷自我調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則就是「放棄」,放棄人生的某些東西,一定會給心靈帶來痛苦。我們要學習一種極為重要的保持平衡的心理技巧:兼容並包,意味著既要肯定自我,以保持穩定,又要放棄自我,騰出空間(需要平衡什麼是自己要放棄的)


舉個例子,我媽以前用錢來逼我吃胡蘿蔔和魚。。我記得是2塊錢一塊胡蘿蔔,魚好像一條100.。但是我還是很討厭吃胡蘿蔔和魚,到後面寧願不要獎勵也不吃。為什麼呢,因為我潛意思就認為這東西難吃。我是後來才發現是她自己做菜水平的問題。 胡蘿蔔煮過後的那種味道真心受不了。至於魚,她把一條魚掏空了直接過水煮,為了去腥味放了兩片很大的姜。結果魚湯就是魚腥味和姜的味道。。那魚湯就是一條死魚翻白眼。。

舉這個例子是說,要讓他真正喜歡一件事情只有把這件事情變得有趣,用金錢獎勵會讓他覺得這就是個苦差事。改變方法,例如做菜其實是很有趣的事情,不如從這個做起,讓孩子和自己一起做一道菜。。一起做點心。孩子有東西找不到的時候要他自己去找,告訴他整理好了東西就自然出來了。。和孩子一起置辦房間,把房間打扮的漂漂亮亮的。。


作為和目前第一的答案相似的情形,年齡相仿且小時候同樣被類似獎勵過。現在作為一名准媽媽,對育兒類的問題也比較感興趣,一點思考,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1、價位問題。

仔細回憶了一下,我爹娘當年這麼干,明碼標價的過程是和我商量的,自己定的價碼當然自己不好意思反悔…(爹娘太狡猾…)

2、這個做法。

看大部分同學都很反對。我覺得不一定。首先,我當年還小,很多家務還不會,煮飯拖地之類的就技術含量偏高,學習並搞定之後還是很有成就感的。讓孩子既能自豪於幹得漂亮,又能實實在在看到價值,私以為有益無害。(自己很疑惑的題外話…而且不清楚是不是和這種做法有關,我莫名其妙的養成了享受過程而不太在意結果的詭異模式,比如現在開發一個項目,幾k代碼都搞定了然後領導說需求被裁掉了,我居然很淡定地刪了代碼就完了…)

3、錢的問題。

這部分是大家最糾結的。應不應該過早給孩子樹立金錢為衡量標準的價值觀念呢。

說下我的情況,首先我小時候是沒有明確的零花錢的,大學之前沒住過校、吃住家裡都搞定了,沒什麼自己花錢的地兒。不過中學之後還是有一些買早飯文具書籍雜誌的錢,而且一般都會跟家裡一一交代清楚…(過分老實么…其實人可以從小藏的很深哇咔咔ˊ_&>ˋ)。

但是!有一點很重要,我覺得也跟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有關。不管孩子周圍同學朋友多麼魚龍混雜,其實影響最大的孩子父母自己的三觀啊。

恩,這一點就是我從來沒有覺得錢很重要。如果父母能夠理性消費,不和別人攀比,平時花錢也不斤斤計較以講價為樂(這個我覺著跟題主說的場景類似),不奢不縱物盡其用,這才是對孩子更重要的教育吧。孩子遲早會知道社會有把殘酷的量尺是金錢,關鍵是金錢到底帶來多少意義。

我還記得第一次拿家務換的錢買了自己想要的一本書的時候,那種幸福感比自己第一次領工資大很多啊…


我覺得上面說用精神激勵,培養榮譽感神馬的就和你們要求公務員不貪一樣。。。不要制度,只要聖人。


第一的答案那個,是因為平時的零用錢沒給夠吧。

我初中起娘親就拿錢獎勵我好好學習,到後來高中一次月考年級前三啥的能從我娘那兒拿五六百塊吧。那花錢是一點兒都不手軟,彼時喜歡聽歌,每次去cd店掃cd基本上都是一次十來張,裝碟的大包買過三四個,現在想起來真他娘的敗家……

但那個時候真是沒啥金錢概念,一方面我娘平時零花錢不少給,初中時一天有個小二十,高中時一個月也有個三五百來塊,另一方面自己感覺考高分也不是個特別困難的事兒,所以沒啥這錢是老子辛辛苦苦賺回來的趕腳,倒是一種老子有錢了想蘸紅糖蘸紅糖想蘸白糖蘸白糖的feel……

然後導致現在也沒啥金錢概念,我男人都比我會存錢……明明我也不愛包不愛衣服,就好吃點好的抹點好的沒事再買買書買買小家電,工作這都小一年了沒攢下啥錢來……淚目……

說回題主問題,漲價就不讓他幹了唄,這有啥……想培養理財意識就換個東西鼓勵,俺當年就從來沒跟我娘說過你要是不給我漲價我就不給你好好考試這話來……當然如果熊孩子跟你這麼說你還是抽他吧……


好吧,我想我是來秀幸福的。

我是獨生子,其實我父母也並不是很寵我,不過說起下面的事來好像很寵的樣子。

小學的時候,母親每個學期都會一次性給我固定的零花錢,記不太清了,大概一天1元的樣子,那個時候小孩吃個早餐5毛大人1塊。不是每天給我1塊,而是一個學期的200塊,全部換成1元的新票子了給我,然後跟我說這是我的零花錢,自己決定怎麼花。不知道我在更年幼的時候受了什麼影響,反正我是挺節約的,一般很少亂花錢,所以每次都會剩很多。但是我比較疑惑的是,為什麼我媽這麼信任我,會一次性給我一學期的錢。其實當時她這麼做的時候,我就問過她了,她只是說她相信我。我覺得挺感動的。

另一個例子是考試的例子,那時我們那的家長對孩子的學習要求特別高,不考第一就打的情況很普遍,甚至有的要求是雙百分(小學的時候)。甚至跟老師直接說,您就把他當您的孩子,該怎麼打怎麼打。但是我媽從來不要求我考第一,最開始是我自己因為沒考第一而傷心,我媽安慰我,考個前十就可以了,但是不做硬性要求,但我也相信你的實力。我也很感動,感覺不考個第一對不起她的信任。

關於做家務方面,我媽考慮到安全問題,不讓我去做飯,但是掃地什麼的,會讓我做。另外,吃飯吃菜跟我說清楚了,大家都在吃飯,不會刻意把好的留給我。吃魚不會刻意把刺少的地方給我,但是我吃刺多的地方的時候會讓我慢慢吃,注意吃。還有很多小例子,就是讓我知道,大家都是一樣的,不會給我特殊對待(體力活或我因年齡小無法做到的除外)。雖然我知道他們會偷偷對我比自己好得多,但是在很多事情的態度上,讓我知道,我不是特殊的。

讀大學後,家裡還是維持那種給生活費的方式,一個學期給一次,其實跟周圍的同學比,我的生活費真的不算多,但是我每次都有結餘,而周圍的同學卻老是不夠用。

其實我的回答有點偏題了,但是我想說的是,很多教育是在父母的一言一行當中的,就像當我第一次拿到那兩疊1元的新錢時,也許在我父母之前的言行和處事中明白了錢的意義及來之不易,所以可以很好的支配它,不會隨便亂花。也正是他們在平時的各種言行中,讓我樹立了各種健康向上的觀念,所以我從來沒有覺得家務就是應該父母做而不應該我做的,也不會認為家務和金錢有什麼對等關係,總之,家務需要做了,沒能力時靠父母,有能力時就自己去做了。


不贊成把這種激勵一棍子打死的回答。

雖然婚都沒結,但是也考慮過如何激勵孩子的問題,

一開始就覺得直接的現金獎勵弊端太多,可以考慮獎勵虛擬的代幣。

比如:五角星(實體玩具或者乾脆書面記錄的五角星)

複雜一些可以分為大五角星和小五角星

每次無論工作大小都僅獎勵孩子一顆五角星,

在孩子有額外的消費需求時可以用五角星來換取家長的支持。

家長一開始要強調五角星的榮譽價值,不要過分宣傳可以換取消費機會的附加功能。

日常應該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不受這種機制的影響。也就是該買的用品照常買,該給的零花錢照常給;

當孩子額外要求某些消費時(玩具、娛樂),需要支付一顆五角星(特殊情況也可以要求更多顆),然後家長才會滿足孩子的要求。

五角星與具體的金額沒有對應關係,可以避免做家務環節的討價還價,也避免助長孩子的拜金思想,

同時也是讓孩子平等的對待各種需要鼓勵他進行的活動。

當然在支付五角星換取家長支持的環節也可能會出現討價還價,但此時家長掌握主動權和控制權(談不攏就不給買),可以比較靈活的處置,也算培養孩子處於弱勢地位時對待問題的方法


拒絕漲價,停零用錢,並且拒絕給他從事做飯洗衣等事務,若需要服務,要求按市場價支付相應費用。讓孩子知道,家長支付的所謂勞動報酬,是對她勤勞的行為模式的鼓勵,而不是價值交換。他在經濟為獨立之前,還沒資格和家長談價值交換。

同時,反對孩子做家務就計件給錢這種教育模式。我家三歲開始都是發工資,每個月按某一標準定時給小朋友發工資,根據她本月的表現、幼兒園老師以及家庭成員的評價,對工資基數進行調整。主動多做家務或者協助大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會加分,作為提高工資基數的依據。如果當月什麼都不咋的,甚至不是很盡如人意,也會照常發保底工資。和總的行為掛鉤,不和具體某件事情掛鉤。和事情掛鉤的只有小紅花和加分。一般只加分,不減分。

工資使用範圍是除了固定生活所需(吃飯穿衣)外,她的其他需求。到了孩子手上不限制她使用,一天就用光也行,弄丟了也行。幼兒園小中班階段每個月保底發50元。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華東政法女生搬書猝死事件?
首醫和北航合併以後對於兩校來說究竟有何利弊。?
為什麼說北航近幾年發展迅速?
生孩子的人是怎麼想的?
作為家長,您遭遇過孩子老師向您索取財物或其它好處嗎?他們是如何索取的?您又是如何對待的?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 財商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