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台灣流行音樂比大陸強?
人物多多 羅大佑,陳升,伍佰,李宗盛,張震岳,萬芳等,這一幫是又老又香,張宇,庾澄慶,王力宏,周杰倫,陶喆啥的又能創又能唱的,最近的小清新也有不少代表人物是台灣的。
直至現在我都認為大陸沒有流行文化生長的社會環境和政治氛圍。
二十世紀初,上海曾是世界華語流行音樂的中心。
49年中共執政後,「流行音樂」在大陸被定義為下流的色情文化,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流行音樂,只有革命音樂。之後的大躍進,文革之類的,大眾都忙著去鍊鋼,破四舊了,飯都吃不飽,誰會蛋疼去寫歌做音樂啊。可說大陸流行音樂的起點幾乎是在改革開放前後。國民黨政府再不濟也一直沒有扼殺流行音樂的火種。早晚早期台灣流行音樂受日本影響,二戰後國民黨開始禁用日文,打壓台語流行音樂,華語流行音樂一躍成為主流。60年以後台灣開始經濟高速發展,從那時候開始兩岸的流行音樂工業就已經天差地遠了。90年代後,台灣民眾的民智漸開,政治民主化,自由化給了流行音樂創作更寬容的環境,音樂產業的發展迎來了極佳的時期,1990-2000年也是流行音樂最黃金的十年。從每年的金曲獎就可見,現在的台灣流行音樂絕對尊重自由創作和多元文化。
總之,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的起步早,起點高,發展好,氛圍佳,沒有理由不比大陸強。
音樂最注重的就是與現實文化的結合,能有時代的氣息。80,90年代內地的音樂還是很有氣息的,像崔健,魔岩,唐朝。。94年,他們舉著國內音樂的旗幟,來到香港紅磡,給了他們一個本土音樂的完美詮釋。何勇的鐘鼓樓,張楚的姐姐,竇唯的高級動物,唐朝改編的國際歌等等。這些可以說是當時的經典之作,很多歌詞放在現在聽都對這個社會描述的十分恰當,何勇的《姑娘漂亮》里唱的:你鑽進了汽車你住進了洋房 你抱著娃娃我還把你想 交個女朋友還是養條狗。當時何勇有句話我印象深刻:今後的歷史會證明這一切。事實證明他是對的,他們的那次演出是國內本土音樂的完美綻放,但同時似乎也是一場完美的謝幕。從那以後,很難聽到那些與時代聯繫緊密的作品。也許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缺失導致人文精神的缺失。
人文精神的缺失導致人性的缺失。
最近的種種事情都表現出來:人命在權力面前,在金錢面前毫無價值。當然也沒必要這麼悲觀。現在四處風行的音樂節,像熱波音樂節,張北草原音樂節,迷笛音樂節等等。他們正在給新的音樂生命注入力量。一些老的歌手也希望在退役之前能給後人鋪好路子,讓國內舞台上的音樂不再那麼步履維艱。深表敬佩與感嘆。人生在世,還是要相信會有美好的未來,如此才會更有希望!創作環境似乎不太好,就感覺大陸這邊藝術創作環境都不太好,不夠寬鬆,不夠包容,多樣性不強,創新不多,以前有的東西也沒有很好利用起來(各地民謠,各地戲劇),或者把從老路走寬走長,或者讓新路和老路交接,徐佳瑩的《身騎白馬》就是個好例子吧。
市場環境也不太好,一直沒有培養好消費者購買正版的習慣來。先是盜版滿街堆,後來打擊盜版力度加大了,一時間唱片店裡沒有很少有盜版賣了,網路MP3下載又來了。我們的流行音樂由於起步慢,消費流行音樂的意識沒有培養起來,或者說培養得很差,給盜版和互聯網分享精神一折騰,流行音樂自然就更難做了。
起步早吧。台灣流行音樂早在80、90年代透過滾石、飛碟等唱片公司就有著相當的市場。經過90年代玩樂團的風潮和Livehouse的興起,更讓想玩音樂的人能有培養樂迷的基礎。另外雖然唱片市場逐漸變小,但在台灣發行唱片還是能有養足產業的量,出片有了基本盤,就能更進一步把明星拱起來,經紀制度與媒體配合更是重要的環節,在台灣紅了,往香港、內地發展就更加快速。
也就70年代至2010年左右吧,現在台灣基本產不了啥強大人物
人才外流問題:45-49年內戰共產黨勝利,資本家怕被農民,工人等低產階級趕盡殺絕,紛紛移民到港台,跟一戰二戰使得歐洲人民移民美國導致美國音樂繁榮一樣。
大陸七十年代大亂鬥導致剩餘資本家被批鬥,人才斷層。而台灣當時已經開始發展產業,劉家昌,左宏元,李泰祥,李壽全,羅大佑,梁弘志,侯德健等培育提攜歌手,造就樂壇作品及大牌歌手多不勝數,直到90年代大陸才屬於自己唱片公司
台灣政府幕後資助音樂產業運作,包括舉辦金曲獎等頒獎禮,大陸政府就任其自生自滅
因為台灣的流行音樂的產業化發展更加的徹底,這個生產線的前後端有完整的參與人員。從藝人的挖掘培訓,經濟公司的包裝,媒體宣傳,歌曲創作,後期市場拓展都摸索出完整的流程。我們可以統計一下 高產的編曲,作詞,作曲的幕後工作者的工作量,完全是一種機器化操作
本身流行音樂就是一種產業,自然越專業的方式越高效
文化差異,感覺台灣人的生活態度都是偏年輕態的,內地就顯得更加沉重。另外就是政策支持咯,內地音樂人賣歌曲基本是沒版權收入的。台灣有。內地玩音樂是投錢,台灣玩音樂可以賺錢。
上上一波強力衝擊港台音樂的人是魔岩三傑。
最近一波強力衝擊港台音樂的是中國有嘻哈(雖然導師里台灣就佔了兩個)。
後來的事情你們都知道了。
說的直接點:台灣比大陸文化底蘊更深。所有藝術形式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沒有足夠的文化就創造不出與之匹配的藝術形式。音樂是一種藝術形式,而且是藝術形式中最為抽象的,更需要文化底蘊支撐的。另外,文化會影響人的生活狀態,教育形態,甚至環境,這些都對藝術形式的創造有直接的關係。不管是音樂還是電影、戲劇,台灣都是華語中最優秀的。
物質基礎比大陸強,精神追求的境界自然會更高
天朝這麼多人吃飽飯還是個問題,沒有心情享受音樂創造音樂
台灣的獨立音樂做得很好,拋棄商業的不說,整個圈子裡面還是有著一群真正希望做獨立音樂的人,像早期的陳綺貞, 五月天, 自然卷他們那班人,都堅持了很久。後期這些人開始代替掉爛俗的歌曲,被大眾所接受,後期的盧廣仲,蘇打綠也自然而然的火起來..這一種氛圍和堅持還是大陸所沒有的。
大陸人愛音樂嗎?大陸有唱片業該具備的環境和基礎嗎?大陸有這方面的人才嗎?大陸有法律保護這個行業正常發展嗎?
大陸的流行樂就像空中樓閣,台灣的流行樂是通過了民歌時代慢慢磨合出來的,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應為他們抄襲能力很強 以前都是抄襲日本 還培養自己的對音樂的理解能力 即使接觸外國音樂別人接觸的都和國內的完全不一樣
特別怕看到這樣的問題,類似的問題還有為什麼大陸拍不出好電影,關於台灣流行音樂的問題,推薦大家看一本書:《遙遠的鄉愁——台灣現代民歌30年》
研究下行業體制的區別就清楚了。
台灣歌手佔據大陸華語流行音樂市場至少半壁江山吧?我們的流行音樂為什麼不行?有人說是體制問題,可這小清新的獨立歌手盧廣仲陳綺貞張懸蘇打綠跟黨國體制有毛關係?市場環境,知識產權保護是更重要的原因。有人說台灣歌手靠內地養活,這也很高估我們的市場。這些獨立創作歌手哪個不是在台灣就已經先培育出土,然後來大陸賺點外快而已?
總之,台灣培育獨立創作歌手走紅和矽谷風投培育初創企業上市一樣是個大學問。
大陸想把這個模式學過來,還得需要很多努力。反對樓上所有扯到時代氣息,精神境界甚至藝人生活習慣之類的答案
首先題主你得知道現代流行音樂生產製作是建立在音樂工業一系列配套體系的基礎上的,而台灣的先發優勢有兩個基礎,在這兩個基礎之上才能對大陸同時期薄弱的多的流行音樂市場進行大面積吞噬。一個國際公司,一個是是早在國際公司進駐之前的台灣,分工在唱片生產流程就開始確立:企劃/製作-宣傳=發行流通。
先說說本土,台灣音樂工業運作體制的建立來自於音樂工業中兩大最重要的生產系統:唱片工業和媒介工業所聯繫的產銷結構。其環境包括了會計師,律師,著作權中介團體,音樂製作公司,藝人經紀,出版發行公司,詞曲作家編曲者,經銷商,影像製作,唱片公司等機構;而媒介工業則只是一般的報紙,雜誌等平面媒體,以及廣播電視等電子媒體,電影與現在的網路,以及未來陸續被開發的媒體型態。在台灣媒介工業和唱片工業影響力互有消長,而當前帶領台灣音樂工業的運作主軸,已由早期的媒介工業轉移到唱片工業上。
一張專輯唱片的製作需要眾多的工作人員,包括了組織編製內行政人員,音樂製作人,和組織外負責執行唱片產業體系的人員。台灣的流程是這樣的:
唱片企劃 ——&> 企宣人員與製作人溝通音樂路線與定位 —— &> 製作人邀歌與收歌 ——&> 企宣會議 ——&> 挑歌與印象包裝
1,————&> 錄音配唱 =======&> MTV拍攝以及宣傳造勢2,————&> 造型攝影 ==========&> 查閱銷售量
========&> 製造上市和業務鋪貨
上個世紀跨國公司進入台灣市場之後,大力引進資本密集型和偶像型的生產路線,領導了市場導向的生產模式。國際公司用雄厚的資本作為後盾,以音樂商品化作為資本積累的手段,對台灣音樂工業的影響如下:
- 國際公司以會計年度預算,取代單片的,隨機的預算
- 藝人管理概念(Artist and Repertoire)的引進
- 版稅制度的確立
- 對音樂市場規則化的行事運作
現在大陸市場活躍的台灣歌手基本上都是2010前火的,新生代歌手連影子都看不到,大膽推測台灣音樂圈即將步台灣電影和綜藝的後塵。
台灣有培養原創音樂的氛圍,大陸的綜藝節目越來越培養出大批翻唱的歌手
推薦閱讀:
※我說大陸人都反台獨,台灣人問我你怎麼能代表大陸人。我怎麼回答?
※紫光閣。共青團央對JYP事件的發聲算不算中央政。府的態度?
※是什麼造成了台灣、香港對大陸強烈的敵意?
※台獨主張是政治訴求還是族群訴求?
※台灣至今沒有回歸到底存在哪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