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中禪是什麼理念,禪修最精進的一種方式嗎?
如題 感謝回答
動中禪的巴利文是mahasati,其實應該直譯作「大念禪法」,因為這套禪法的實踐方式和大念處經中佛陀的教導一脈相承,由此得名:
再者,諸比庫,比庫在行走時,了知:『我行走。』或站立時,了知:『我站立。』或坐著時,了知:『我坐著。』或躺卧時,了知:『我躺卧。』無論身體所處如何,只是如實地了知。
如此,或於內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外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內外身隨觀身而住。或於身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身』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身隨觀身而住。再者,諸比庫,比庫在前進、返回時保持正知,向前看、向旁看時保持正知,屈、伸[手足]時保持正知,持桑喀帝、缽與衣時保持正知,食、飲、嚼、嘗時保持正知,大、小便利時保持正知,行走、站立、坐著、睡眠、覺醒、說話、沉默時保持正知。如此,或於內……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身隨觀身而住。——《大念處經》
動中禪起初由身念處入手,但它不像其他大多數禪法般通過閉目與靜坐入定,而是一直打開五感自然覺知外界信息,並始終警惕過度的專註。一個重要的門檻發生在「見名色」之後,也就是傳統論書所說的「名色分別智」。此時修習者已經獲得了一定的觀智,有能力剝離五蘊,這時候就可以進行心念處的練習,去觀念頭來對治煩惱。隆波田和隆波通使用過一個比喻:人的覺性sati如貓,煩惱障礙如老鼠。貓很小的時候,你用力去對治煩惱,有可能會被煩惱拖著走。因此一開始要把精力集中在「喂貓」,就是依靠這套動作培養覺性,等覺性增強,貓變壯了,再去捉老鼠就顯得很容易。
這些生動的比喻也是動中禪系統、乃至泰國林居傳承的一個特點:他們不會過度依賴經典,特別是受傳統論書的束縛很小。甚至有時候他們的用語都顯得不那麼「專業」,我師兄認為這也是他們出偏者多、成就者也多的原因。因為現在的上座部傳承使用的清凈道論其實已經是很後期的作品,離原始佛教時期足有一千年,書中很多觀點其實和一些更早期的論書是有衝突的,過度依賴它對實修未必是一件十足的益事。另外警惕專註是一個非常難得的覺悟,因為很多修法過度強調專註和安靜,事實上容易落入一種極度黏著的定境,不利於智慧的升起。
總而言之這套禪法入門容易,可操作性強,有經典理論支持,效率頗高,非常值得推薦。另外建議學習隆波通、隆波田的教導,國內的岩松自己加入了一些東西,我的同修對此存在異議。
祝君精進。
謝邀,動中禪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在動中禪修的方法,它通過一套規律的手部動作和徑行來培養覺性,覺性強大後自然照見身心五蘊生滅無常無我的實相,從而達到滅苦的目標。所謂培養覺性,就是發展一種知道自己當下正在做什麼的能力。不禪修的人是一直活在自己的念頭中,一天24小時都在念頭中沉浮,遇到開心的事就得意忘形,遇到難過的事就消沉頹廢,遇到氣憤的事就怒火填胸不能自抑。這種毫無自控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動中禪從粗重容易覺知到的肢體動作來發展覺性,手動知道手動,腳動知道腳動,喝水時知道自己在喝水,走路時知道自己在走路,上廁所時知道自己在上廁所,隨動覺知。通過覺知肢體的動作,覺性漸漸增長後,我們慢慢地能看到念頭的動作。難過、憤怒、嫉妒等負面情緒升起後,我們不再馬上陷入情緒中,我們有了自主的能力,就是我們有了選擇權,我們可以選擇對這些情緒說不,你們升起是你們的事,與我無關。那時,我們會產生一種雖身處逆境,內心卻依舊淡然自若的心境。這就是動中禪和禪修的目的。至於這是不是一種最精進的禪修方式,我個人認為,各種禪法只是發展覺知力的方法不同,不分優劣。精進與否,與您個人有關,您練習後,覺得這個方法適合自己,練後能產生喜樂平和的心境,並願意為了投入自己能用的最多的時間去練習,那對您來說就是最精進的禪修方法。不知道什麼是禪不重要,決定要了解什麼是禪並願意為之投入時間精力去練習,才是最重要的。 最後,手機打字沒法分段,還望見諒!
可以從這個角度理解:
「專註於當下」。走路,你就專註於走路,感受腳步的起落,感受腳掌觸地感,感受膝蓋彎曲伸直,感受腹式呼吸與你走路的每一個動作的協調和節奏感,眼觀八方,耳聽四路,調息調身調心。循序漸進,養成習慣,形成自然的反應。
讀書,你就專註於讀書。
洗衣服,你就專註於洗衣服。
要注意,做事的過程中,要時刻「調身調息調心」並且「循序漸進」,「不可強求」。岩松老師的文章觀點是非常好,他的動作可以不接受但他的觀點和文章一定要琢磨,都是見性人寫出來的。如果有大乘佛教理論很易明白他的一些觀點。
不用理什麼覺性之類的東西,其實發展的是覺知力。個人認為動中禪是一種非常高效的禪修方法。推薦你學習加入默念的動中禪,就是默念動停。原本的動中禪就是有默念的。真心想學習的話還要慢慢配合學習雜阿含,相應部的經典,提高理論層次(聞思)
推薦閱讀:
※佛教徒如何評價奧修?
※觀呼吸時不能感受到吸氣時人中的感覺?
※顯宗密宗禪宗,達賴班禪有什麼區別與聯繫?
※人生有八苦,許多人都說求不得最苦,我卻不然,放不下才是心中大苦,很多事都懂得但不知如何去做。如何放下?
※怎麼看待 iOS 10 健康功能中加入正念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