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人民日報政文:「階級固化」的論調不能成立,王寶強就是例子?

如何看待人民日報政文:「階級固化」的論調不能成立,王寶強就是例子這一個觀點。

http://app.peopleapp.com/Api/600/DetailApi/shareArticle?type=0article_id=578830

人民日報手機客戶端


階層固化歷來是個熱門話題,最近某官方媒體新媒體號赤膊上陣,曆數王寶強窮小子變明星、馬雲劉強東普通孩子成首富,以及劉邦朱元璋翻身推倒舊王朝的故事,試圖說明階層固化不僅現在而且過去也不怎麼存在。

有點邏輯常識的人都知道,一個孤例非但說明不了階層固化不存在,很多時候反倒是最佳的反證。對於少林寺學藝的農家子弟和在橫店打拚的龍套家族,王寶強就是個再明顯不過的反例。對於在實體經濟里掙扎的許多小企業主來說,馬雲和劉強東只是為數不多的幾個標杆。對於……劉邦朱元璋……對不起,不能接著說了。

其實,階層固不固化,一兩個特例非但說明不了問題,反而更加顯示邏輯的混亂。就像從兩個學生的對比中來得出階層固化的大結論,同樣是營銷號聳人聽聞式的最愛。要想理清這一問題,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大數據上來。

1

還記得「奮鬥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故事嗎?

對於很多農家子弟來說,在成年之前,不僅不知道星巴克為何物,甚至連被城市中產斥之為垃圾快餐的肯德基麥當勞都未必吃過,想要追平這種起點上的差距,需要的恐怕不只是1個18年。

起點上的差距且不去說,任何社會都會存在城鄉、貧富,都會在生下來之時就有了生存環境和教育環境的差距,這再正常不過。只要還存在追平的機會,那就不存在太嚴重的問題。

對於農村子弟來說,這個機會就是高考。無論我們如何詬病,高考仍舊是所有不公平制度里相對公平的一種,它雖然不能兌現一個美好的未來,但對於很多人來說,卻是一塊敲門磚,磚的好壞大有差別,但有沒有這塊磚,影響卻是巨大的。

這方面的指標,就是農村大學生的比例。高校大數據顯示,農村戶籍大學生招生比例超過60%,這的確是可喜的進步。然而,985和211大學的農村大學生比例卻在逐年下降,北大清華的農村大學生比例更是不足兩成。

這說明什麼?一方面,高考之門仍然公平地向所有人打開,這仍舊是農家子弟改變命運的主要通道。另一方面,城鄉之間、富裕家庭與貧困家庭之間,教育水平差距在代際之間傳遞,起跑線不平等,教育資源不均衡,不同家庭學生的差距越來越大。

2

說完教育流動,再來說社會流動。

北大博士馮軍旗曾在中部某縣掛職,深度訪談了數百名官員,最終寫下一部名為《中縣幹部》的論文。在這份論文中,他驚奇地發現,這個只有80萬人的小縣,竟然有21個政治「大家族」 (副科級及以上超過5人)和140個政治「小家族」 (副科級及以上2—5人),他們基本壟斷了該縣的公務員階層。

馮軍旗總結髮現,當地的政治家族,不少都是行業內或者系統內繁殖,具有一定的世襲性,同時,政治家族子弟具有向核心部門、關鍵部門聚集的趨向。而政治家族的大小,往往和家族核心人物的權力和位置成正比。

一個縣尚且如此,整個社會又會如何?中國是個圈子社會,關係無處不在。有關係的群體可以藉助圈子不斷膨脹,形成政治或者商業家族;而沒有任何資源的家庭,卻只能寄望於經商或者上學這兩條並不好走的道路。

3

上學已經討論過,經商這條路,對於一無背景二無資源的人來說,同樣困難重重。

馬雲、劉強東式的成功,實屬偶然,因為他們所開拓的電商領域,不存在已經固化的利益群體,也很少有各式盤根錯節的權力關係,所以才能在夾縫裡獲得成長的可能。相反,很多傳統領域,沒有背景,就只能任人宰割。

前些年,追溯企業家原罪成為互聯網熱門話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很多今天衣表光鮮的企業家,第一桶金可能都不是那麼乾淨。看看富豪榜上的那些落馬富豪,有幾個不是死於政商關係破裂或者政商利益鏈條被一鍋端?

4

與政商關係無處不在一樣嚴重的是,貧富差距也在逐漸擴大,而且呈現出「富者愈富」的趨勢。

根據房屋屋(its-home)統計,2016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入選榜單的400人總財富合計為9470億美元,佔中國2015年GDP總量的9.12%。而在2010年,財富榜總財富僅為4232億美元,占當年中國GDP總量的7.14%。

這六年里,中國最富400人總財富增長了123.7%,同期GDP增長為75.33%,而同期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則更低,只有63.24%,不及GDP增速,只有頂尖富豪財富增速的一半。

北京大學發布的《中國民生髮展報告2015》也從側重證明了這個數據。該報告指出,中國頂端1%的家庭佔有全國約三分之一的財產,底端25%的家庭擁有的財產總量僅在1%左右。這兩個1%,正是中國財富狀況的真實寫照。

財富為何不斷向富人手中集中?一大原因在於,這三十年是資本增值的時代,誰擁有更多資產,誰就能從資本增值上享受到更高的財富收益。相比來說,依靠工資薪酬的普通人,收入跟上經濟增速都很勉強,遑論跟得上富人財富增值的速度?

為這輪財富集中推波助瀾的,還有房價的一路高漲。富人通過投資房產,總資產不斷增加,而窮人窮盡三代也湊不齊首付,根本就無從搭上房價上漲的這輪快車。更大的問題在於,資本市場的不對稱性,又進一步加劇財富分配的失衡。二級市場炒股虧的一塌糊塗,而富人依靠股權和分紅,卻能賺得盆滿缽滿。

5

有學者用三句話來總結目前的階層固化現實:上等社會青年階層的「世襲化」,中間社會青年階層的「下流化」,社會底層青年階層的「邊緣化」。

所謂上等青年的世襲化很好理解,富二代世襲財富、官二代世襲權位,拼爹、炫富的盛行就是典型的例證。

至於中間階層的下流化,在高房價的背景下,財富向有產者和富人集中,加上向上流動的渠道受阻,「下流化」就成為必然。

而原本就處於下層的群體,在教育機會、就業機會和創業機會一無所有的情況下,還面臨著戶籍、就業等制度層面的歧視,因而愈發邊緣化。

在這種現實下,一個王寶強從下層到上層的逆襲,終究只是一個偶然事件。要想讓更多王寶強式逆襲變成現實,最起碼教育流動、社會流動和財富流動要實現最基本的公平,否則,階層只會越來越固化。

首發微信公眾號房屋屋(its-home)


我感覺這小編是(階級立場意義上的)自己人。

估計被上頭布置了寫這篇文章,又TM實在噁心自己,於是用了巧妙的曲筆。表面上看這些空洞的辯白很愚蠢,揭開來看黑的不行。

1、好死不死拿王寶強當例子。

稍微有點全面聯繫發展思維的,必然會對兩個東西比較敏感,一是時間線,二是統計思維。比如王寶強成功是從什麼時間點開始的?現在是什麼時間點?——然而這兩個問題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從前到後的一個變化趨勢。再看王寶強實現的階級跨越程度,在他當時奮鬥的時間點上,同期同階級內,有多少人實現?這麼漏洞百出的例子完全不能起到論證效果。連初中語文老師都知道教「舉例子要舉具有說服力、普遍性的例子」呢。

2、劉邦和朱元璋?

暗示還行。正文充分運用詳略得當的舉例論證方式,劉邦和朱元璋這倆就在「略」的部分里,一句話一筆帶過,可以躲過上峰的檢查。但是,鬼TM都知道這倆貨實現的「階級跨越」是在什麼環境、什麼條件下通過什麼歷史進程實現的。怕不是暗示後人要接著傳火?

3、標題本身暴露一切。

從某個時間段開始,日人民報標題明確宣布希么東西不存在,一般就可以認為是大概率存在的了。包括並不限於:反腐敗不是權力鬥爭,反腐沒有上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資本主義,階級固化不存在,等等。這位小編很好地繼續了這個優良傳統。

另外,說不定很多還沒有「階級」這個意識的人,看了這篇文章一拍大腿:操,原來階級固化了!——好事啊!促進更多人階級意識覺醒嘛。弱化階級意識的唯一方式,就是不談階級。不論是肯定還是否定階級固化和階級鬥爭,官方只要根本不談這個概念,推動階級意識覺醒的努力就會困難很多。只要你談了,無論怎麼談,無論擺出什麼態度,就一定會在客觀上推動階級意識覺醒。

因為階級鬥爭只有存在不存在,沒有需要不需要。


人日的寫手,沒有一個蠢材。

不知道人日的招聘門檻高不高,但我覺得如果不是TOP5出身,一般也很難應聘的上,如果人日是喉舌,那麼這些人就應該是舌尖。所以,各位請放心,有資格寫這等級文章的智商不會有問題。

所以,看了文章就判斷作者「張賀」腦子有問題是腦子不靈光的表現。一個很聰明的人,如果寫出了非常蠢的文章,要麼是命題作文,非常之無奈;要麼就是故意為之,用「曲筆」來返照現實。

我猜是後者了。

文章寫的極其有意思,開篇第一句就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詞「偽楚」,這個詞的還是借了小學生之口說出,大有皇帝新裝的意味兒,張賀,你在致敬安徒生嗎?接下來就更加有意思,作者列舉了重點小學家長的身份——」社會精英、學者名流、政府官員、駐外使節和企業高管」——我個人判斷,作者張賀並非這樣的家庭出身,而且他的後代似乎沒資格上重點小學。他列舉這些身份的語氣,是自我疏離的,是明確的告知他的讀者,我和你們一樣把這些人當做遙不可及的名詞。而且,你們細看這組詞的順序,是多麼的微妙,而且我相信是做過特意調整的。

下面舉了些例子,還把前段時間遇到家庭問題的王寶強拿出來專門說一說,那意思其實是非常明顯的:你即便撞大運突破了階級固化的怪圈,但底層出身的烙印始終抹不掉,你在馬蓉的眼裡永遠融不進上層社會。再往下,單獨成段的論述「:這些例子都說明所謂「階級固化」是不能成立的。」簡直可以算是正話反說的典型。張賀這個等級的作者,難道會缺乏最基本的邏輯?

那麼,他的目的是什麼?顯然,他是想讓大家關心「階級固化」,討論「階級固化」。這是一個小小文字工作者的掙扎。

前人,早就用過的手段。比如是「中國不存在納稅人」,這個判斷讓大家意識到了,我們都是納稅人。

但是,更更有意思的是,作者的筆名叫「張賀」。

那麼他為什麼要用張賀這個筆名呢?我翻開歷史一查,漢朝有個人也恰恰叫做「張賀」。漢朝的張賀和司馬遷一樣,因罪而被閹,但他之後並沒有發奮去寫史,只是做了個管理賬目的小官。但他領養了一個剛出生就被廢為庶民的,無職無爵的皇曾孫,一直悉心照顧,耐心培養。後來,這個皇曾孫又時來運轉,從平民又變成了皇族,最後還是做了皇帝,史稱「漢宣帝」。

那麼,我又要想,作者張賀,你到底是不是張賀呢?

其實,最深遠的猜測我是不敢寫的。你們自己猜。宣傳口已經失控了。

估計要被刪,截圖吧。

(評論區有人指出,偽楚那段是張賀的引用。引用的知乎 和森堡原文。這就更加有意思了。看來,這文責又可以推掉一半。只是引用而已。另外,已經把相關評論手動置頂。感謝評論區提醒。)


「破壞一件事情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歪理為其辯護」

弗里德里希 尼采


我的看法是人民日報內部可能有人在故意搞事情。

從提倡鄉賢治理,到批評豆瓣網民打分,再到無腦批評王者榮耀篡改歷史。明眼人應該能看出這其中的反常之處。

就拿這篇文章來說,內中竟然還舉了朱元璋從乞丐造反當上皇帝的例子來證明階級固化不存在!合著意思是你說階級固化有種當緩則改變命運啊。這種話從一個黨媒口中說出實在是其心可誅。

試想,如果我是一個正常的日報編輯,我更寧願寫要警惕和防止階級固化出現這樣的文章。而不是亂舉一通經不起推敲的事例來向領導表忠心又故意打領導的臉。

打著紅色的旗子反紅色的旗子已經不是新鮮事了。人民日報有人在故意讓這個報紙喪失公信力失去輿論權威領導力的可能性目前看來很大。

群眾若是一轟而上口誅筆伐之或許正中了某些人借刀殺人的奸計。

另:這篇回答可能會被刪,歡迎複製轉載。但切忌造謠。請理性質疑,獨立思考。

更新:回復說作者是友軍的觀點。我的理解如下;

大統領A:應警惕和防止出現階級固化!

幹部B:支持A。階級固化不存在

喉舌C:同意,階級固化的論調不能有!

看似三者一個意思。其實各有各的意思。吃瓜群眾看清楚了誰才是隊友!


知識不等於財富,階層是否固化主要要看掌握的是什麼知識,而不是掌握知識的多少。我把這個故事改一改,你們還認不認為這個懂得多的孩子天生就贏在了起跑線上?

========================================================

兩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例子,使我清晰地感受到了中國的階級固化現象

我們自然博物館平時應上級部門要求,負責給北京市的中學生上課外生物課,所以全北京市所有中學我們講解員都接觸過。

(以下省略中間環節……)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北京東四附近的某著名重點小學,這個學校也曾經組織小學生自然博物館上課。他們的課程並非上級部門要求,純粹是學校自願的,說是要拓展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

這學校的小學生是什麼水平呢?

我給這些學生上課的時候問他們一個問題:「小朋友們,無脊椎動物之後是哪種動物呀?」我希望引導他們說脊椎動物,進而帶他們看魚骨架中間的脊梁骨

結果有一個小朋友說:「尾索動物頭索動物半索動物。」

............................

這是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進化的過程中出現的一類過渡型生物,因為進化不完全,分布又稀少,所以在自然課中幾乎沒有存在感。除非是摳過動物分類學,否則根本就不太可能知道這幾個門類。

當時我就腦門子冒汗,但是強掩笑容說:「啊,那你說說為什麼是這些動物呢?」

小朋友說:「因為他們都在發育的某一階段存在脊索背神經管咽鰓裂,卻沒有成形的脊柱~」

聽罷此言,我腦門子嘩嘩冒汗,嘩嘩地冒汗,心裡說:

「這孩子,從小就毀了…………………………」


還有個更好的例子:毛澤東。


睜眼說瞎話誰不會啊,但是老百姓不傻啊,你說沒有我們不會自己看啊。

我知道的幾個事,8、9年前曾經在某大學校企干過,見識了一些。

這大學專門為了留住院士(我那時候才知道,院士還可以掛靠)給修了個別墅,便宜賣給他們家,老爺子年紀大了也不去住,就給他兒子住了,他兒子呢校內閑職小官,天天逍遙著呢,而且估計也怕老爺子時日無多,一直讓老爺子逼學校給自己在提提干。而這學校我自己見過的都好幾個博士30好幾了和老婆擠在30平米的房子里,產權還學校的。

都知道現在一般人進這種大學事業單位,研究生學歷起步,還不一定進的去,結果就讓我遇到過,二本畢業,本科學歷的。一打聽人叔是這個學校出去的,現在在某二本當校長。

這些其實都不算牛b的,還有收養黨員子女定向培養的,從小就跟大院里長大,一路都是讀中央機關學校一直到大學畢業,分配到基層鍍金,現在是個副廳級。講道理那確實一心向黨國,跟個機器人一樣工作,不過這個情況比較特殊就是了,涉及有分裂傾向的民族問題,說多了刪我回答。

我家裡姑父老爹也是老紅軍廳局級幹部,子女倒是沒啥大官,但是全部在姑父老爹那個系統里工作,最大的到處級。就我姑父一個人特反黨國,堪稱我政治啟蒙老師,以前經常對我進行反黨國的教育,而且也確實放著大好前程不要,早早的退出體制去了外企。

還有我身邊,大國企大家都知道,裡面沒點關係戶簡直就是不正常的,不少爹媽是個小官的,基本最後都能進這個系統工作,我們這些沒本事的下崗職工子女只能自謀出路。

銀行系統同樣是個重災區,你別看新聞上跟你叫苦,說裁了多少人裁,都是睜眼說瞎話,根本沒裁多少,只是校招的少了而已,而銀行系統又因為天朝特殊體制,裡面充斥著關係戶,以大廳櫃員為甚,我一同學,當年剛畢業的時候我們窮b只能抽10塊錢的煙,一次聚會人沒煙過來拿了一根,就說了一句,10塊錢的煙抽不慣啊,當年人家就一月3000(10年前啊同學們),學歷二專(我估計好多人都沒聽過二專是啥概念,因為現在沒了,你就理解為高考200分就能讀吧)。

社會上的,比如前幾年石油系統說不讓接班了,家屬立馬堵了企業大門要說法,光明正大的要接班。

歷史上的,二代們公然喊出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的血統論,有意思的是最後這股風氣是被不能說集團鎮壓了。

咱們講道理說,階級固化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在座的各位有一個算一個,哪個敢拍胸脯說,我的兒子/女兒別想從我這繼承走一分錢一分權?

退一萬步要個公道打個顛倒,精趙一把,階級固化恰恰是對於處於最上層的統治階級百害無一利的,中國幾千年歷史,最終把皇帝拉下馬的屁民除了朱88沒了,劉邦都是靠著他那地方豪強的老丈人起的家,這一旦階級固化開始形成,中央的權利就會被逐漸糾結在一起的地方豪強所架空,最後成個空殼皇帝。最近一次發生不就是20多年前的蘇聯么,蘇共最後被自己體制下培養出來的一大幫加盟國利益集團架空,管你什麼戈爾巴喬夫還是緊急狀態委員會,全完蛋去了。

所以你現在發這文什麼意思?其心可誅啊。對於統治者來說,他們只是希望自己的階級固化江山萬代,他可不希望其他隱藏的勢力搞什麼階級固化。

保持階層流動,恰恰能讓你江山永固,不然基層失守都是小事,亡黨亡國才是大事。

作為升斗小民,我們也不求大富大貴,給點念想救成,萬一出了點葉林欽啥的我們也能幫你罵罵不是?畢竟亂起來最倒霉的還是咱們這些小魚小蝦。

除非未來的生產力再次爆發,新一輪工業革命開始,不然這階級固化現在還當鴕鳥沒看見,那恐怕才是真藥丸哦。

政治敏感你大爺~!


農民的孩子不容易啊,戴完了綠帽子還要再戴一頂紅帽子


想理解作者的真實意圖,一要看作者反覆提及的名詞,二要看明顯突兀的地方。一般而言,這兩個地方最能暴露作者的真實想法。這可能是作者有意識的故意行為,也有可能是作者無意識的真情流露。我先按第一種可能理解吧。

我認為這篇文章真正想表達的是:要加強普通中小學的師資力量,促進教育公平。作者應該是普通中小學學生的家長(或者是未來的普通中小學學生的家長)。

原文第一段:

在參觀國家博物館時,北京市某重點小學學生的一句「偽楚」令講解員大感震驚,這個北宋滅亡後短暫存在的政權是大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對比於此前某京郊中學為了趕回去吃營養餐而大幅壓縮參觀時間,講解員感慨重點小學的小朋友們的知識、眼界、表達能力全面「碾壓」了中學的大哥哥大姐姐。講解員認為,兩所學校師生的表現讓他「感受到了中國的階級固化現象。」按照他的說法,這所「北京無人不知的」重點小學的家長大都是「社會精英、學者名流、政府官員、駐外使節和企業高管」,而京郊那所中學的學生家長基本都是普通人

:第一段的結尾之句非常重要,最後三個字「普通人」更是重中之重。作者把這一句話放在如此搶眼的位置,不是沒有原因的。把「普通人」和「社會精英、學者名流、政府官員、駐外使節和企業高管」放在一起對比,更能讓讀者感覺出「普通家長」的勢單力薄

原文第二段:

近年來,有關社會流動性的話題日益引人注目。但用兩所學校的孩子的不同表現來證明所謂的「階級固化」其實是打偏了,問題的實質不是什麼「階級固化」,而是教育資源的配置不均衡重點學校僅僅是師資力量這一項就不知超過普通學校多少倍。「名師出高徒」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名校的學生在全面素質教育的滋養下,其眼界視野和素質能力自然超過同儕。這是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所導致的,並不能由此得出「階級固化」的結論。

:我認為,本文最奇怪的地方並不是「劉邦、朱元璋」那一段,而是第二段。這很可能是因為第二段才是作者真正想說的話,其餘內容都是無關痛癢的煙霧彈。

問題的實質不是什麼階級固化,而是教育資源的配置不均衡。」這一句話真是既突兀,又古怪。人人都知道,「教育資源的配置不均衡」是「階級固化」的重要一環。如果說這句話也有邏輯,那它的邏輯基本上是這樣的(為了達到效果,我誇張點

「問題的實質不是我笨,而是我思維遲鈍、邏輯不通、記憶力差。」

「問題的實質不是他外形不佳,而是他長得嘴歪眼斜。」

「問題的實質不是水果不好吃,而是蘋果太好吃了。」

「問題的實質不是天氣差,而是下了瓢潑大雨。」

作者有意將「教育資源的配置」單提出來講,自有其用意。「問題的實質不是什麼階級固化,而是教育資源的配置不均衡。」顯然並不是作者想說的話,作者真正想說的應該是:「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加速了階級固化,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促進教育公平。」

另外,作者多次提及重點學校、名校、普通學校、教育資源、師資、名師出高徒等等,也同樣是希望國家能夠加強普通中小學的師資力量、促進教育公平。作者想要在命題作文下「不著痕迹」地表達的,就是這個問題。所以,儘管這篇文章乍看上去很奇怪、仔細琢磨起來更奇怪,不是什麼好文章,可爛文章背後卻有著好的用心。


作者自己都是捏著鼻子在寫,倒數第二段舉這種例子明顯是吐槽。

說中國的階級不固化有流動的,想問問在最近二十年,不靠國家機關發力,有沒有什麼家族是從領導階層流動到下層的。。。


白天,辦公室

「主編,這是今天的稿子,您看行嗎?」

「稍等我看看,哦,階級固化,小李啊,這題目可不小啊,放我這兒審下,對了,小李,我看前幾天你這又請假,不是年不是節的,你這個覺悟有點低啊。再這樣下次我怎麼簽字,副社長那天問我,說社論部假條怎麼交了那麼多。」

「多謝領導照顧了,本來不想請假的,但是家裡弟弟今年在工地打工,把腿摔了,小外甥在城裡上學,沒麥假了,家裡幾畝地該收,沒人忙不開,這不抓緊回去找老同學們,去農機局找關係開條子去了。」

「這樣啊,你家是某省吧,這種事兒給地方分社打個招呼不就完了,還得自己跑,這多耽誤事兒。」

「這不是怕麻煩人家,索性自己跑一趟。地方站同志也很辛苦,怕給人添麻煩。」

「行,去吧去吧,稿子我給副社長看一眼,簽字了就發。」

「謝謝領導關心了!」

———

傍晚,電梯旁

「喲,王主編,你今天下班早啊。」

「副社長好!今天這忙完的早。」

「今天你們社論部小李那個文章我看了,可以,很有深度,談的什麼打破階層固化,可以,立意很好,符合當下宣傳要求,舉的例子也很恰當。」

「感謝領導還想著這事兒呢,我已經安排他再潤色下了。」

「好,好,可以,明天上班我簽下字,接著發出來。」

「好的領導。」

「好,喲,到一層了,你下嗎?」

「領導您先走,我車停B3了。」

「好,好,司機等我呢,明兒見了。」

「明兒見。」

—————

傍晚 車裡

「小李啊,我,剛才碰見副社長了,誇獎了你一番,說選題好,對對,趙副社長親自說的,你今晚到家抓緊潤色下,發給我再看看,我給他說了明天找他簽字,對對對」

「主編,我得等會兒到家,我租的房子挺遠,喂,喂,哦哦,地鐵信號不好,我下來還得倒公交,要不我今晚回去抓緊寫,晚上發您信箱,早晨起來您看一眼?」

「好,好,明天早晨我看。」

——————

晚上 主編家

「媳婦,我回來啦,今兒還成,開了二十分鐘到家了,你那邊怎麼樣。」

「嗨,就那樣,好不好的。」

「猜今兒有啥好事兒?」

「切,你們單位能有什麼好事兒?今兒沒挨網友罵?」

「不是,今兒小李一篇文章趙副社長又點名表揚了!」

「好傢夥,他表揚人,難得啊。小李可以啊,這幾年表揚他最多了。」

「那可不,看來是高興了。」

「小李寫的什麼把他看美了。」

「打破階層固化的,拿王寶強舉的例子。」

「王寶強啊,和小李是河北老鄉嗎?」

「不是,小李某省的,地方站借調過來的。」

「借調的啊,那關係在社裡嗎,還是還在地方站呢。」

「在地方站呢,這不三四年了,檔案一直沒能過來,你也知道這幾年社裡戶口指標少,領導要照顧的人又多,李沒啥關係門路,寫的稿子再好不頂用啊。」

「怪可惜了的,那這戶口解決不了挺麻煩。」

「那可不,老婆孩子還在老家,就他自己在北京租房子,孩子上學,馬上中考,接不過來。這幾年也是分居兩地。」

「行吧,估計熬幾年外放個分站的小領導。」

「說不準,估計也就這樣了。」

—————

晚上 小李出租屋

「喂,我,小小李複習呢嗎,快考試了,讓他認真。我挺好,沒事,今兒這不社長又表揚我了,回頭估計發獎金,發了我給你轉賬,沒事沒事我不累,一會改稿子,改完我就休息,看好小小李,我沒事。」


作者卧底無疑,用馬雲王寶強論證全社會,還鼓勵大家學習劉邦朱元璋「皇帝輪流做」,如果這些還可以用作者是智障來解釋過去的話,文章的開頭則毫無疑問是作者緩則的鐵證:

教育是階級的再生產,教育資源配置不平衡恰恰是階級固化最典型的一個標誌。作者奉旨給階級固化洗地,卻好死不死選擇教育作為切入點,並且在文章一開頭就大大方方的承認了中國的教育資源配置不平衡。這要不是高級黑,我吃翔三斤。


人民日報:改變階層靠綠光。

找誰舉例子不好,非要找一個被傷害的男人,即是對當事人傷口撒鹽,也是把大眾當弱智搪塞。而且個別人成功完全與階層固化與否毫無關係,春秋戰國時期,只要國君願意唯才是舉,跨越階層的成功者不在少數,但能改變當時大部分人世世代代處於最底層的命運嗎?

我們要的是一個合理的晉陞機制,而不是一兩個名人的成功學故事。

當我們不得不拿名人論證階層沒固化,這才說明階層固化了。因為身邊這樣的例子越來越少了。


我覺得中國最需要普及的一項科目就是統計學,不需要學多深,只需要把統計學的基本原理學完,至少懂得正態分布、假設檢驗,這是很必要的。

學統計學不能讓我們多賺多少錢,但至少能讓我們有形成科學世界觀的基礎,不至於看問題出現太大偏差。

以偏概全是很多文章論述錯誤的根本原因,其實學點統計學分布就知道,那些極端的個例在整體分布里只佔很少的部分,不能代表大多數,有個成語很好地總結了這一現象:不足為訓!

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是服從正態分布的,就拿階級固化來說,能靠自己努力改變階級的只是極少數,大多數人還是在自己所屬階級的範圍內上下波動,既不容易上升一個階級,也不容易下降一個階級,這個置信區間至少能取到99%,甚至更高。

人民日報的這個小編應該是沒學過基礎統計學,否則不會寫出這麼沒專業素養的文章,或者在他眼裡,只要能舉出一個極端例子證明自己的觀點就行了,但是這不到1%的顯著性水平又能說明什麼呢,只能說明你的這篇文章是為那最上層階級的1%服務的,卻把另外99%的人都當傻瓜看,實際上大家看你才是傻瓜。


人民日報這一招不好,想要證明階級沒有固化,不應該著眼於某些人的突變,而是應該著眼於某一類群體的漸變,畢竟從古至今,突變都是少的,而漸變是多的。

至於漸變多不多,我覺得可以用一些有階級意義職業的成分分布來論證吧,比如公務員,比如教師。


1 馬雲,劉強東,張朝陽都是在改革開放經商紅利的最大受益者,而階層的固化是從最近幾年問題凸顯的。過去的經驗不是未來前進可靠的導向。人民日報舉例子應該是拿他們的子女比現在的年輕人,不然簡直文不對題。

翻開福布斯富豪榜,發現99%的富豪都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爆發出來的,這些人無論說官倒,還是正規其他途徑都基本完成基本原始的積累上岸。各個行業巨頭林立,新生的資產階級已經容不得新的財閥出來挑戰他們壟斷地位。傳統行業不說了沒機會,就是電商行業光這2個老哥就壟斷了95%以上的流量,基本沒啥機會, 馬雲,劉強東你可以說他們弔死逆襲,但是下一代就是貴族,馬雲劉強東後代將成為既得利益者的繼承者,短短的30年時間貧富差距拉大。

現在的普通人家出生90後(馬雲兒子就是90後)能有多少機會趕上馬雲等權貴的子女?改革開放的紅利被少數世家瓜分,況且馬雲不能因為長得丑就說別人弔死,馬雲爸爸是社會名流,浙江曲藝家協會主席

2 王寶強就是個文體明星,說白了文體明星就是個逗人樂賞飯吃的行業,任何國家任何時代文體明星都能發財,王寶強例子說明北京電影學院是培養新貴族的地方而不是清華北大?

而且王寶強就是名氣大,資產大約過億吧,還被老婆卷了很多 也沒多少,北京資產過億的就1.5萬人,弔死逆襲到頂也就趕上一個入門小土豪二代。你說階層固化嚴重不嚴重?

3 當然無論馬雲,王寶強,說實在的都是小概率事件,你有幾百億,幾千億那是你本事大咱不稀罕,但老百姓最關心的是自己切身的利益,醫療,就業,買房,老保能不能切實得到保障,現在的社會竟然弄得清華北大哥大碩士不如拆遷2代家業大,大城市買不起房子沒法定居。即使你考上頂級名校,都可能連中產都當不上。你社會地位可能不如一個大城市土著,階層流動的難度可想而知


以人民日報的編輯的能力,真要圍繞這個論點寫一篇文章,絕對是洋洋洒洒,旁徵博引,感情充沛,邏輯嚴密。

事實是一回事,你怎麼宣傳是另外一回事。

筆杆子和槍杆子一樣,既能殺人,也能救人,看你想怎麼用。

顛倒黑白,煽動洗腦,從來都是一個受過系統文史哲教育的筆杆子所具備的基本能力。

但很明顯,這位編輯並沒有使用這個能力。

這篇文章寫得很爛。

一個國家級政治報紙的編輯把文章寫得很爛,

這意味著一件事,他並不認同該文章的觀點。

這只是一個任務,一個必須要完成的任務,

我不想寫,但又不得不寫,

那就馬馬虎虎寫一寫就可以了。

你要強姦我,

還要求我在床上浪叫,

你特么開什麼玩笑?

————————————————————————

知乎專欄:成為更強大的自己 有些技巧,只被少數人掌握,從未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之中

新浪微博:秘傳心理學 Sina Visitor System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公眾號「秘傳哲學」

秘傳哲學、心理學,為你解讀世界的元規則


人民日報這幾天記性和腦子不太好。

上個禮拜剛批評完「王者榮耀」不尊重歷史,被網友一通噴。

哪怕去批評它「抄襲」呢,也比批評架空歷史背景這種本來是非爭議就很大的東西好啊。

說實在的,現在在我的印象里,人日在新媒體領域。

徹底成了一個宗族式德高望重的阿爾海默茨患者。

雖然作為官媒,人日在傳統媒體時代也早就適應了今天說的話和明天說的話自相矛盾。

但新媒體時代,像人日這種隔三差五抽自己一嘴巴子,從另一角度確實也算是行業標杆了。

譬如今天罵完豆瓣評分太水,被網友口水險些淹死,第二天不得不發一篇說當然可以上豆瓣打差評啦。

再譬如前幾日子一直撞牆推薦《人民的名義》,現在又說「階級固化」的論調不能成立啦…

《人民的名義》這部劇曾被人日數次撞牆推薦,而有關這部劇中所投射出的「階層固化」的現實。

正在以官場為例,放大到整個社會。

如何看待?

習慣就好,閱讀文章時自己長腦子。

畢竟人日也不是只有一個作者在寫,難免有八方之言。

但是從我個人來說,去年曾經深入底層,做過很多次的採訪。

研究說不上,但感想還是有的。

我認為,無視階層正逐步固化的現狀。

要麼是裝傻,要麼是真的沒見識過底層社會有多絕望。


倒是承認了階級分化。


推薦閱讀:

喜歡在知乎上舉報的人是什麼心態?
我國社會是否自相矛盾?
我國精英是否與社會底層加速脫節?
如何回應「國家大事跟我沒關係」?
豪車被撞,肇事者一輩子也賠不起,會不會走向不歸路與車主同歸於盡?

TAG:社會 | 觀點 | 人民日報 | 春秋筆法 | 階層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