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一枚中科院科研人員的自白:我為什麼選擇離開」?
詳細內容: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647183/answer/150828969
原文鏈接:一枚中科院科研人員的自白:我為什麼選擇離開
身為外行,曾經兼職做過一段時間科學報道,採訪過不同領域上至院士下至在讀博士幾十位科研工作者,深切感受到絕大部分科研人員都是默默科研、點滴推進、為國效力、造福於民的。但他們大都謙虛誠懇,不愛講假大空的話,也不太善於表達自己或「宣傳」自己。
傳媒界不斷解構各職業形象,「科學家」或「科研工作者」大概是還剩下的唯一社會形象尚且較好的群體了。即使這樣,一般公眾還是不太了解這一群體。很多人以為身邊各種新物件新變化都是隨手就能搞出來的技術,卻不知中間從概念到論文到產業歷經多少時間多少環節多少積累。
筆者沒有文中博士那麼厲害,但是看到離京時老院士談話那一段,鼻子發酸,會心苦笑。兩個多月前我也剛剛經歷了類似的場面。
臨走前,系主任在辦公室談話勸留一個小時。期間,這位老先生一根接一根抽煙,「我能體會到你們年輕人的焦慮,但隨著職稱、話語權的慢慢提升,會好起來的」云云。老先生一片苦心,擋不住去意已決。
別人離職大都歡歡喜喜,我卻憂鬱萬分。自決定做這一行,是有充分的思想認識與思想準備的,自己開心、滿足就好。大不了不結婚不生小孩嘛,還自我安慰,人家劃時代的數學家牛頓、萊布尼茨不也都終身未婚嘛。沒想過也沒資格談論與面對學區房或高房價問題。
如同文中博士真心熱愛科研事業,我也是真心熱愛教育「事業」的,深知高等教育對國家進步、社會發展的重要性。遠的不說,就看這個問題下的部分回答便可知教育事業的發展還任重道遠吶!
百密一疏,再美好的理想與再充分的思想準備也經不起家人一場病的打擊。自己固然可以自娛自樂,不追求五子登科,但為人子女,卻不忍視親長被病魔折磨。再看看我單位博導待遇尚不及好點兒外企的普通員工,頓覺人生一片灰暗。經歷大半年猶豫與抉擇,徹底離開了深愛的講台與實驗室,索性去產業界混了。咬咬牙,心想國家也不缺我一個教書的,無可奈何地為財而去了。
我雖然連屁都算不上,人微言輕,但也要為科研工作者說句公道話,這個群體真的堪稱民族脊樑(之一)。除了極少數大牛,絕大多數科研工作者的回饋都配不上其貢獻,尤其是基礎研究領域的科研工作者。
這也賴不著誰,一個人的命運吶,當然要靠個人奮鬥,但是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國家發展到這一歷史階段,就有這一歷史階段的分配機制,歷史地看自己所處的時代,也就沒啥好抱怨的了。誰也不能活在未來某一階段。
補充今天一條消息:
——87歲院士盡捐800萬元積蓄
http://www.gd.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7-03/18/c_1120650638.htm(到下午六點時也沒多少關注量;「盡」一生積蓄值多少平學區房?這可是科研金字塔尖上的人物)
再補充兩個回憶的例子:
——某理工物理學老教師大概是發了一篇《自然》雜誌文章,學校大張旗鼓邀請各路媒體採訪報道。老教師兩鬢斑白,說自己沒啥經費做實驗,能出文章全靠學校一位院士手上經費的支持,再過一周自己就退休了,教書三十年也算圓滿了。現場記者陪著他唏噓不已。
——哈佛歸來的某醫學博士,大致不到四十歲吧,努力科研,在實驗室積勞成疾而逝,撇下孤兒寡母。去世幾月後學校舉辦的追思會上,現場記者大都唏噓不已。(評論里有這位科學家的弟子現身說法:「他是我所見過的最純粹的科學家,毫不貪戀名利」)
我見識少,但我相信這樣的故事應該還有不少......
我在中科院某研究所呆了六年。去年年底離開了。
我們研究所屬於中科院研究所裡面的第一梯隊,近年來很多科研成果都被央視報道朋友圈刷屏的那種。全所的兩院院士有八名。研究室的科研經費很充裕,我記得某年年會上室主任說,我們全研究室一百五十多人,去年一年的人均科研經費為一百三十萬。
我們研究所的日子在中科院系統裡面應該算是過的好的了吧。
我來了幾年之後發現一個現象,我們研究所里科研人員年齡分布不太均勻,四十到五十歲的很多,院士什麼的大多六十大幾,但是很少見到五十到六十歲的老專家。我暗地裡數過,我們整個研究所里五十多六十的科研人員只有三位,兩個所長一個書記。非常顯然的年齡斷層。
室主任在一次聚會中不無感慨的說,當初他剛來的時候,全所基本沒有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年齡最接近的也比他大了九歲。我趁機問了一下,為什麼會有這麼顯然的年齡斷層。
他回答,當時是八十年代末就是年代初,科研單位待遇極低,當時所謂的「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當時一個月工資六十多塊,而一把普通的藤椅要三十多塊。國家甚至動過念頭裁撤中科院系統,科研經費一年比一年少,完全沒人進來。
最困難的時候為了研究所的生存,當時還是小年輕的他和後來成為院士的一個研究員一起跑到義烏的小廠里拉項目,用本該用在軍工的技術給小廠里檢查服裝拉鏈質量。
那個義烏小服裝廠的項目所里賺了八千元。他印象深刻。
這是故事一。
蘇聯解體的時候,蘇聯大量的科技人才生活無著,我國政府敏銳意識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提升科技和軍工研發能力的機會,由當時的總理某某親自帶隊,從蘇聯挖人才,用優厚的待遇從蘇聯挖來了三千多名各領域專家,極大的增強了我國軍工水平和科研能力。
我們所就有一個原來的蘇聯專家,長得特別像門捷列夫,我們私底下都叫他門捷列夫。
門捷列夫獨來獨往,經常看到他晚上挺著大肚子一個人在食堂吃紅燒肉。有一天晚上我們幾個年輕人過去跟他搭訕,用蹩腳的英語交流了一餐。
他解體之後過了一段苦日子,後來受不了,跟家人也分開了(估計裡面有一些比較令人難過的劇情吧),無奈接受了美國一個institute的邀請,跑到美國工作了三年。這三年他一直希望能回到蘇聯,或者說回到現在的俄羅斯工作,他明白回去過的肯定好不了,但是他還是希望回去。但是一直無法回去。
再後來他所在的institute和我們所有了學術上的交流,收到了中國方面的邀請,他果斷離開了美國來中國工作。「相較於美國,我寧可到中國工作。」
我想跟他說科學沒國界,但是想了想,還是不說的好。
這是故事二。
我離開研究所之前各種拖延,總是想慢點走。離開的那天上午我走出門之後忍不住回頭想拍一張照片,手機剛舉起來眼淚就下來了,然後哭著走到街角,迎面碰到實驗室師弟,趕緊擦乾了眼淚寒暄兩句。
我走之後這一個月時間,我們研究室陸續有四五個人離職,還有兩三個已經找好了下家準備離開。有人走了,留下的人工作量自然就大很多,時常有同事發朋友圈表示周五晚上加班到十一點。
也許等畢業季的時候可以招來一些新人吧!不過按照這幾年的情況看,招人難度還是比較大的。
周五我聽說一個消息,所里開始降薪了。另一個研究室已經降了,我們研究室由於資源還算充裕,可能暫時不會降。
這是故事三。
我沒什麼想要論述的主題,僅僅是想講幾個故事而已。
感覺這文反應了幾個很現實的問題,科研人員待遇低下是個表象,後面深層次的能看到這麼一些問題:
一來,科研待遇低的背後是從事科研沉沒成本巨大而退出機制缺乏,讀了將近十年本專業,沒那麼多人說放棄就能放得下。然而中國工業界的很多產業自身研發水平相對學術研究水平低下,壓根吃不動那麼多科研人員。人家一句愛乾乾不幹滾,你還真沒地方滾,只好老老實實回去幹活。
二來是幾個因素纏在一起:中國資源高度集中於特大城市,導致很多小地方壓根沒有科研職業發展的可能性,所以科研職業發展必須往大城市,牛校跑。不像美國有大量山村小學校可以生活成本低的同時學術水平可以接受,中國你不去大城市,去那麼個位數牛校,做科研真的從環境到條件都很蛋疼。這樣使得科研人才市場變得狹小擁擠,使得僱主可以享受巨大的信息優勢,從而弄出非常不平均的待遇梯度,讓很多在行業中流的人感受到巨大壓力。一個健康的職業市場,應該是僱主和員工雙向選擇,這樣僱主必須通過評判自己的條件和僱員的市場價值來給待遇,給低了他就跑了,然後雇來一些個自己條件match的僱員。但是如果一個職業市場只有兩個甚至一個僱主,那我從最高到最低一路排就好了,愛來來不來人多的是。這文里這兄弟可能就到了這個pool里,中科院在他那個水平那個專業壓根沒有什麼競爭僱主,那待遇自然不人道了。你試試讓他們招做machine learning的教授試試?看到你offer加個0你都得陪著,全世界到處都是坑位,蘿蔔自然想去哪就去哪。北大清華中科院招cs教授回國那待遇,折成美元都能和世界接軌,就是這個原因。
三來,非貨幣報酬從來就不可能可靠,從當年的福利房到現在的保障子女入學。想讓他們變得可靠,只有靠工會,知識分子工會又是最難組的(美國企業里到博士級別乾脆沒工會了),想自己在家坐著把紙上的福利變現,在這個按鬧分配的國度很不現實…這方面從不願透露姓名的某北大校友那裡聽來了北大好多好多亂七八糟黑歷史。更深一層,自己想想都懂,沒啥好說的。
最後,這個答主的遭遇的確是社會資源錯配沒錯,但是中國真的的確也不需要那麼多科研人員,供給充足的東西,價值必然不會多高。未入行的,小心想好,這個社會還沒達到能尊重那麼多人愛好的程度,你是不是能被尊重的那麼一點點。已入行的,世界那麼大,何必就盯著自己眼前那麼幾片地。這幾個問題,都是無解的問題,熬是熬不出頭的。
Ps,小孩教育的軍備競賽帶來的熱錢會流向學區房導致這麼多破事,本質上還是私立教育不發達,這絕對不會是一個永久持續下去的常態。美國房產市場穩定成熟的metro(灣區那種神經病地方不屬於穩定成熟),好學區房的溢價往往還真約等於一點五到兩個娃上比較好的私校的花費。
4月4日清明假期更
最近一直在忙,好久沒來看這個答案,清明放假終於有點空。今早與組裡學生開會,會後閑聊中探討到研究生補助的問題,覺得有必要再來補充一點東西。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我國目前的研究生分類情況,研究生分為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分為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和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前者主要注重科研,多數傾向於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具備轉博資格,不需要參加博士生入學考試,類似於大家口中通常所說的碩博連讀),而後者主要是偏重工程項目實踐(不具備轉博資格,需要完成碩士生3年的學制,並通過博士生入學考試才能獲得攻讀博士學位的資格)。
這裡我暫時先不說碩士,因為社會上好多人質疑當前碩士學位的含金量,說他們只是為了找工作才讀的碩士學位(碩士研究生補助標準500元/月)。因此這裡拿博士生來說,博士生絕對可以算得上是科研工作人員,甚至可以說是目前科研工作的中堅力量,承擔著許多科研項目的主要工作。
那我們來看看目前國家給博士生的補貼政策是什麼樣的一個水平:
目前(2017年初)國內的研究生博士生的收入狀況是怎樣的? - 知乎
舉個直接的例子來說,國家目前給博士生的補貼為1000元/月,不區分地區和學校層次,全國一個標準,並且從2014年(不是特別確定,聽學生說的,如果有確切知道的知友,麻煩指正)開始取消公費研究生,即正常收取研究生學費(需要爭取獎學金來覆蓋這部分支出)。為了直觀的進行一個比較,我給大家看看目前(2017年)我國低保達到了一個什麼樣的水平:
好消息!2017年低保標準上調了,最高每月領上千元-搜狐
「 2017年北京市調整社會救助相關標準,城鄉低保標準由家庭月人均800元調整至900元,城鄉低收入家庭認定標準調整由家庭月人均1050元調整至1410元。
2017年3月1日起,深圳低保標準將調至每人每月900元。
2017年河北省將繼續加大民生支持力度,城鎮低保年標準提高到6000元,農村低保年標準提高到3300元。
2016年,天津城市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705元提高到780元,農村由每人每月540元提高到700元。」
寒窗十幾年,辛辛苦苦讀到博士,然後每個月國家給我們的補助就比低保高不了多少,全國一個標準。低保標準還考慮了地區差異,並且每年都在上調,博士研究生補助已經若干年沒有變化了。這還沒有考慮到博士生的辛苦程度和做出的科研成果。據我所知,博士生比正式科研人員拚命的大有人在,可以說全年無休,每天工作超過10個小時,並在項目或者論文deadline臨近時通宵工作早已是家常便飯。
綜合考慮獲得攻讀博士學位資格的難度,以及目前博士工作的辛勞程度,不考慮博士生水平的高低和科研成果的重要性(省的有些無腦噴總說拿不到高工資是因為水平不行,沒有做出科研成果),大家覺得目前的補助標準可以說的上是合理的水平嗎?
博士生都是奔30去的人了,暫且不談結婚生子組建家庭這樣的個人生活需求,也到了該對父母多年的付出和培養做出一點回報的年紀了吧。可憐的是,有些在一線城市讀書的學生,還需要向父母索要生活費,這難道真的只是學生個人和其家庭的問題嗎?
另外,時間原因,我沒能來得及去找一些確切有出處的數字貼出來,證明國外對於博士研究生的補助和酬勞是什麼樣的一個水平,上面貼出的問題中有所體現,只能麻煩大家去看下了,有空的話我再補充,抱歉!
目前(2017年初)國內的研究生博士生的收入狀況是怎樣的? - 知乎
抽空補充,時間倉促,行文中如有錯別字詞請大家多包涵,謝謝大家的關注!
=================================================================
歡迎大家移步評論區,看看有一些什麼素質的人在對我們評頭論足。
當然,歡迎理性討論,回復我都會一一查看,合理的問題和指責當然我也會心平氣和的跟你進行解釋和討論,這正是我花時間寫這些東西的本意。
再次謝謝大家關注!
=============================================================
終於算引起了一點點關注。
我寫這些的時候,就可以說是「故意」帶著怨恨的情緒去寫的,以往我們科研人員都自認為還算是文化人,顧及體面,有些話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去說,說的時候也只是點到為止,可是這就造成了國家和社會對廣大科研人員生活現狀的不夠重視,才在這裡無奈選擇一種近乎罵街的措辭,為的是收穫些許關注。
針對評論區的一些問題做出解釋,我的本意並不是希望一進入科研行業就讓國家一口氣把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等問題都解決,而是起碼讓科研人員能夠看到希望。因為本質上科研單位屬於國家事業單位,其與從業人員存在一種契約關係,就是說單位在編製、住房、教育、醫療等等方面給予一部分福利政策,作為交換,給科研人員發的工資就屬於象徵性的,與市場能給的相比有大幅削減後的酬勞。但是就目前而言,所有這些福利都已經成為歷史,但是基本的工資卻還保持著先前有福利時候的低水平,這算得上合理嗎?
評論區有些朋友質疑說「能力水平不夠,沒有資格問國家要福利」。我承認在這裡無法給出一個能力的確切的量化的衡量標準,那麼我用一個數字來說明:與我有相同教育經歷,相似背景和能力的同學,畢業時選擇去公司就業,小公司暫且不談,就拿大家熟知的BAT、X團、X為舉例,年薪基本都在30w~40w這個水平(一線城市),並且半年或一年進行評級,重新調整薪酬福利,一般都會在短時間內看到提升。現在科研單位只有戶口這一項福利,在其他福利政策無法提供的現狀下,提高工資水平就是一個簡單直接的解決方案,能進入研究單位、高校的在同學中怎麼也算是中上水平,年薪20w~25w不算過分吧,可是現在的水平也就不到12w,並且幾乎沒有增長,全國各地僅有微小差距,根本沒有考慮一線與地方城市的生活成本差異。那麼試問各位,與畢業後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的去企業的同學相比,如何讓廣大科研人員沒有壓力與憂愁?
舉個具體的例子,拿近3-5年投身科研的博士生來說,夫妻2人年收入一共按24w估計,10年後(就不說5年了,省的被詬病太短,要求太高)不吃不喝沒有花銷才240w,就按照350w計算(畢竟10年間個人也在發展),在現在的房價水平下,京區350w能買到什麼水平的房子相信大家深有體會,這還沒有考慮目前房價變態的增速,日常花銷,醫療、子女教育花銷等等。博士畢業都奔30去了,10年後已近不惑之年,夫妻二人沒有固定房產,不敢要小孩,自己和父母不敢生病,這也能算得上體面?這就是給為了祖國科技發展耗盡青春的科研人員應有的待遇?
我知道有人會說你讓父母拿錢買房啊,這不是很正常嗎?父母能不能拿出那麼多錢暫且不論,就算兩個家庭傾家蕩產支持兒女留在北京,你為了自己生活拿著父母養老送終的錢,父母辛辛苦苦養你成年還不算完,不到40歲還覺得自己吃虧是嗎?你為家庭做了什麼貢獻有這個底氣吸幹上一輩的血汗,況且有些家庭砸鍋賣鐵也拿不出這些錢啊。
還有說為什麼不離開北京的?是,這個也是廣大青年科研人員都有所考慮的事情。北京是科學文化教育中心,科研領域比地方總體上也說的上有一定優勢,離開北京繼續從事科研對於自身發展的機遇和天花板都會有所限制,對於國家期望的整體科學的快速交流進步也是有所限制的。就算不論自身發展,只貪圖安逸,國家看不上我們這些科研的新鮮血液,不想留我們,那我們全部都回歸地方,改行就業,國家花在科研人員培養上的大筆教育經費也就算是沒能物盡其用。如果今後真是這樣,題目中選擇離開北京的那個科研同行的自白,也就不會引起現在這樣的關注,也許將來會變成一種常態也說不定。
暫時先寫這麼多吧,出差開會路上,手機碼字太累,有些地方可能表述的不是很有邏輯,後續有空再改,謝謝大家關注。
================================================================
以下為原答案:
我真是壓著一腔怒火無法發泄。
去你X的科研,干著8.12.7的工作,拿著稅後到手不到10K的工資,先前事業單位分房、入學、醫保、養老等等一併福利在一線早已成為歷史,現在還要不斷提高門檻。
國內博士生、普通海歸一本高校不用想,必須要在國外有了一定的科研地位才可能被引進回來進入一本,211,985。研究所更是可憐,現在就能指著個戶口來吸引人才了,同樣的工作,報酬不到企業的1/3,然後干著比企業更累的活,承擔著更大的責任。
況且目前形勢愈發嚴峻,混不到副研都不給解決編製,跟外面公司一樣3/5年一簽合同,你叫我有什麼理由選擇去科研?本來科研就是一個投入產出延遲很大的事業,但是其對於社會的推動和革新是根本性的,這種行業你要市場來支持顯然不現實,尤其是在我國科研水平相對發達國家較為落後的現狀下,許多科研向產業的轉化還沒有成熟的方案,國外的行業頂尖公司,例如高通,微軟,Google,Intel等公司,其產品早已遍布世界,其收入足以支持其進一步發展和探索,可以看看每年其投入研發的經費是一個什麼量級。國內根本沒有體量規模如此巨大的公司,國家既要各個科研領域世界頂尖,又不願意給從業人員等價的報酬,科研人員從來不要求富裕,僅僅是希望國家能把住房、子女教育、醫療、養老等後顧之憂解決,這樣的要求很過分嗎?
每天擔著改變世界、帶領國家進步的責任,還要為租房,上學,看病等事情發愁,哪來的心思去爭取世界領先?科研人員尚且如此,那些博士研究生更是凄涼,他們絕對可以稱得上是科研的中堅力量,但是每個月國家就給1000元,1000元現在在城市裡,你敢出去逛一次街或者和朋友吃幾次飯嗎?從各個方面嚴格要求我們科研人員樂於清貧,甘於奉獻,我們自己要求不高啊,我知道的許多教授甚至院士對於自己生活水平的要求並不高,騎自行車電動車上班,穿百元級別的衣服的比比皆是,但是他們有家庭要養啊,有孩子和老人要照顧啊。自己甘於清貧可以理解,畢竟科研人員中有的真是熱愛自己的事業,能夠從中獲得無與倫比的滿足感,可是怎麼能容忍家人跟著自己吃苦受累呢,這樣的生活誰能堅持的下去呢?
我國病態的科研支撐體制,不斷地透支著青年們投身科學的熱情和精力。我現在勸所有來問我想要投身科研的後輩,極力勸阻他們趁早轉行,把科研這個事業交給富二代們去搞吧,改變世界的事情,不著急你們這些窮苦的人啊。
分析這個問題很容易,但解決很難的。
科研院所收入低的根本原因是行政化。實際上不只是科研院所收入低,公務員、事業單位、國企高技術人才收入也低,也面臨人才缺失問題。比如外交部是出了名的清水衙門,在外交部別說普通基層,就是混了一官半職,其在北京也很難生存,因此外交部是每年辭職人數最多的部委。
為什麼這樣呢?
原因在於行業和系統內工資,不是簡單地市場化,按照你個人的能力付,而是要考慮整個組織平均工資的。如果行業和系統內的工資,不考慮組織內的平均工資,那組織內的員工就會感覺不滿,出現消極怠工的現象,從而影響整個組織的效率。這種現象是行為經濟學的一項結論
那麼從組織內工資公平的角度,為什麼科研院所行政化,其工資就必然低呢?
原因是行政系統制定工資的時候,許多崗位很大程度上已經默認灰色收入了。由於政府已經默認很多公務員的實際收入遠高於名義工資,因此給這部分公務員名義低工資。政府是無法區分哪些人貪污,哪些人沒有貪污的。政府不可能說貪污給8k,清廉的給1.5w,於是直接按期望給整個組織人員平均工資,結果自然是科研系統和清水衙門的公務員都很慘。
還不懂?那講點偏實際的。
假如科研院所調了工資,最高級教授按國外10wUSD,國內拿60wCNY不過分吧。可按行政系統,同是處級幹部,你是教育廳的處長,不算灰色收入,工資加福利到手8k,一個高校的院長拿60w,你怎麼想?如果人家背景硬些,後來還調到地方任職了,你又怎麼想?現在不調工資,公務員不會有怨言,但教授有怨言:你說你不貪污,你當我傻?
教育系統和公務員系統互調的事情很多的,不信各位搜搜。既然兩個系統都屬於行政系統,那麼組織內工資公平問題就一定會考慮。平均工資考慮的組織平均水平,高技術、高學歷者必然會有怨言。國企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因此政府對國企領導限薪了,其薪資也不是完全的市場化。
為了解決這類問題,一般情況方法是業務外包,比如很多沿海地區港務系統的某些技術職位,採用高薪聘用制。而且外包也不僅僅是高收入,低收入也是一樣的,比如很多部門把自己的保潔、司機等組織業務外包。
外包實際上就是通過將原有組織成員分成兩個組織,解決了一部分工資公平問題。很多科研是可以外包的,變成諮詢公司和公益組織,國外有很多類似機構的。
可問題是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絕大部分是不可能外包的,因為外包代表著這些機構,至少是有代表性的機構,可能要私立化或者民間化。比如美國很多高校是民間化的,哈佛就是私立高校。部分機構人員聘任的市場化,才能給大部分機構提供市場化工資信息。美國頂尖私立大學可以給公立大學提供工薪信息。
但是在中國你敢想么?就算不考慮高校,要知道科學院本身就應該是一個民間組織、行業協會,不應該是行政單位。可中國科學院是部級,院長有時候還是副國家級,院領導會為了一個科研人員的去職,把自己變成民間組織的頭頭么?
要從中國本身的組織改革,解決科研人員工資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頂級大學的教授工資慢慢和國外接軌,當然考核也要接軌。中國的頂尖大學,比如清華北大,是要和世界競爭的,自然聘任教授的工資也要和世界接軌,而且他們的校領導有很大行政議價權,可以推動薪酬和聘任改革。通過這些大學在人才市場的鯰魚效應,並提供其他科研院所提供人才聘任的薪酬信息,讓社會、行業和政府慢慢接受科研人員的高薪酬。
不過看看社會對清華大學為楊振寧提供優渥生活條件的態度,就知道這個過程是非常緩慢了。
對個人來說,如果想干科研這行,最好的方法就是出國證明自己,在國內也要至少在國際期刊證明自己。現在很多科研院所給高水平人才提供的福利薪酬還是不錯的,往往也能特事特辦,因此證明了自己,問院校要一套福利房是有可能的。可如果沒這個本事,對科研機構來說,你真是可有可無的小蝦米,人家犯不著給你高工資,很多人在排隊等你的坑的。
所以對科研能力不夠強的人,又受不了輕薄的生活條件,那辭職對你個人自然是最好的。對社會來說,也算不上什麼損失。雖然這話聽起來有點殘酷。
某個城市覺得你不值錢,用腳投票,去覺得你值錢的地方。英語好的去國外,英語不好去二三線。不要覺得留不在北上深就人生失敗了,你們作為全國最優秀的人才,要有自信。現在的北上深是上一代全國優秀人才彙集而來建設出來的,是人才成就了城市。你們去哪裡,哪裡就是未來的一線城市。
利益相關,中科院在京某所研究生。
室友說,為什麼現在的中國演員兩個星期掙的錢卻是搞科研的人一輩子也不一定能掙得夠的,科研註定要清貧么,搞科研的人就沒有家人要贍養了么,我們就不用吃飯不用生活了么。
室友家姐妹三人(她和她妹妹雙胞胎),家在山東農村,姐姐在讀博士,她和妹妹都在讀研究生,她們小學的學費都是借的,最近家裡要蓋房子,姐妹三個少的可憐的補貼也要擠出一部分幫家裡還貸款。
不想說職業是否有高低貴賤,不想說有的職業是否所得大於所勞,不想說做科研是不是一定要「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想說的只是,科研是我們的理想,而理想必須紮根於現實,空中是開不出花來的,餓著肚子是不能做實驗的。
有人說,每天看你們做科研,你們做出了什麼成就,你們是讓葯價下降了,還是讓房價便宜了?我只想說,科研不是一朝一夕,高中政治課本也告訴我們,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一部分,如果當年中國沒有兩彈一星,你以為時局動蕩下夾在美蘇冷戰中間中國能向前走多久?如果沒有科研人員,你現在用的一切只能是國外引進,一切受制於人,你以為中國在聯合國還能有一票否決權么?(當然,這不全是科研人員的功勞)
小時候老師問我們的理想是什麼,我們說做科學家,老師說你們都是志向遠大的孩子。可現在,父母不希望我走科研這條路,只是因為不希望我將來要在菜市場為幾毛錢討價還價,不希望我買一件衣服還要猶豫再三。
研究所在海淀,導師在密雲買的房子,電動車早上從密雲開到海淀,如果忘記充電,那麼晚上就回不了家。從小一直想讀博的心,在看到現實之後只能滿懷苦澀的放棄科研的路,只是為了不希望以後我的父母在重病之時我拿不出錢來給他們看病。
現在的中國,似乎有一點兒不對了。
更新:
夏蟲不可語冰,蟪蛄不知春秋情理俱佳讀之動容。不留餘地。槽點有三:一是頂尖機構科研人員的待遇如此之差;再是多人表示該群體窮十分正常;三是評論區惋惜「江蘇一本線比北京高100分」,大錯特錯,我是全國統考時代過來的,是我們內蒙古比北京高100分,江蘇必然比北京高一百好幾十分。但同樣分數北京人上一本江蘇專科落榜的有關事情就不談了。
談也沒用。
為何那麼多人認為知識分子(不只是科研人員)窮是應當的?
一個重要原因是萱傳部門的不懈努力。不是蓋的。「某幹部為檢查企業老父去世也不去見最後一面;某勞模拒絕外企高薪沒錢給愛妻買羽絨服;教師不去看病期末考試前摔倒講台;醫生沒時間照顧家庭累死辦公桌前」等。不讓勞模流血流淚,他們是不會善罷甘休的,長此以往公眾難免形成對某些他們「神聖化」的職業產生刻板的印象。袁隆平老某次忍無可忍表示:前不久記者說我累倒在田裡,這是根本沒有的事情,身體好才能工作好,千萬別照他們說的做。
2015年兄弟因為得了一個部委級的先進個人且立了功,受邀參加一個宣講活動,我將寫好的稿給了主管部門。反饋意見是:事迹具體但不夠典型。我請教了經辦同志,該如何改稿,該同志問:「從小家裡困難嗎?」「不困難挺好的。」「父母還?」「父母老人都在!」「家庭呢?」「很好的!」「專業水平差然後在逆境中突破?」「我導師會傷心的。」「那集體有沒有遇到一些困難?」這最後一句啟迪了我,我推倒重來,介紹了我們集體集思廣益奮力拚搏加班加點完成任務的情況,這才過關。
我們怎麼看待上述情況?
換句話說咋整呢?
經書里說人的福報有「聰明智慧」「勇健威猛」「眷屬具足」,也不排斥富裕,還有「多饒財寶」和「倉庫盈溢」。孔夫子說: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不富裕的顏回,富裕的子貢,他一樣肯定。宋真宗勸大家認真學習: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做好人得善果,優秀的人,努力的人過得好,這才是正確的導向。
如果要求醫生和教師以及科研人員「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那這些同志都在燃燒自己了(從工作量和工作的重要性來看確定無疑),那他們就應該可以給孩子送上質量好的圖書玩具,給父母買得起補品新衣,給太太買得起首飾包包(給歐巴買得起西裝革履),全家住在自己溫暖的房子里,時不時出去旅個游什麼的。如果只要求別人燃燒自己,不給提供體面的生活,且表示燒死活該,那他們的光亮,正映襯出環境的暗色調。
大家都是理性人,待遇不好,就留不住優秀人才,搞個社論質問高考狀元為什麼不報醫科,有意思嗎,沒意思。
優秀的人,社會棟樑,知識階層,賺錢多活得好,這應當理直氣壯,這樣的社會才運行良好,才充滿活力。
我們反對權貴經濟,反對不尊重權利的巧取豪奪,相應的就是要尊重合法創造財富,努力為民眾服務的人,他(她)是千萬富翁,同時也是個好醫生,好教授,一點都不矛盾。
知識分子待遇差的原因在哪裡?
究其根源是「天地君親師」的「師」到「臭老九」轉變的餘波尤在。「活著乾死了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心中都是全世界還有三分之二受苦的階級兄弟唯獨沒有他自己」餘威猶在。是勞動價值論的某些定論以及階級劃分依據的考量(這也是「越窮越光榮」的理論依據)。
從現實角度講是高學歷與收入不對等現象越來越明顯。一是高學歷人才數量的增加,比如知乎上985遍地走,211不如狗的現狀,一些同志答題第一句就是:作為一個博士。再是經濟狀況不佳,容納就業,尤其是高薪高層次就業的機會在縮減。三是某些部門落井下石推波助瀾,完全沒有統籌,如取消醫生和高校教師的編製,延遲退休的部分實施等。
作研究和教學的知識分子賺不到錢:高校教師及研究機構人員的收入已經低到嚇人,還有各種考核,指標體系,評職稱的壓力,我們那裡某985大學規定講師的工資只能是很低的一個標準,講師八年評不上副教授就滾蛋。能賺到錢的知識分子精疲力竭:看看高盛大摩甚至四大的知識分子是怎樣加班的,看看華為的知識分子是怎樣以辦公室為經常居住地的,你就會明白了。
我必須要說:刻薄對待知識分子是一種誤國誤民,拿民族前途不當回事的嚴重錯誤。是極端不負責任。是戰略短視。我們這個民族,這個文化,最寶貴的東西需要他們傳承。我們需要他們引領科技文化走向新的境界。理性人總會做出判斷,投入巨大成本,但收益有限,有多少人會放棄去做個高知人士呢。
但我不是說,努力是沒有意義的, 個人能力和努力始終屬於決定性的因素,在公平競爭的環境中保證你脫穎而出,在階層板結的環境中讓你維持起碼的體面,儘管我們認為這種體面仍然是不夠的。
上述答案的主要內容是我用另三個答案攢的,可見我已經不止一次被邀答類似問題,也就可見類似問題的普遍性了。
另三個問題也挺有「苦澀的戲劇性」的,諸君也可以到這三個問題下,吐一下槽。
如何評價《女博士在京辛酸買房記:同學想讀博嗎?先買個房吧》一文? - 知乎
為什麼很多人認為醫生教師不應該多賺錢? - 知乎
畢業後工作的成長速度差異是如何造成的? - 知乎
感謝邀請。
諸君能不能邀請兄弟答一下「我為什麼這麼富有」之類的問題,而不只是「我為什麼這麼窮」呢,也讓兄弟跟著高興高興。
請各位學術人才真的不要優先為集體考慮。
你想想中國十幾億人,智商高的人才缺嗎?北京缺嗎?國家缺嗎?產學研領域缺嗎?
你知道現在北京高校博士去三四線城市大學的安家費已經降成十萬到幾十萬了、連個三四線城市的首付都出不起了嗎?
你知道北京遍地博士、工資才幾千塊嗎?你知道大學老師一堂帶課費才幾十塊錢嗎?你知道海歸碩士也大多從事幾千塊月薪的工資嗎?它(國家/北京/行業)都用低工資、低津貼、高房價把你趕成這樣了,你敢說它缺你或缺他?
再者說了,如果國家/北京感到缺人了,它會開始加大行政砝碼向產學研傾斜的。馬上給房給津貼,這有什麼難的?到時候必定又是一哄而上。
畢竟十幾億人、每年幾百萬大學畢業生的基數在那裡擺著。
你還用替它們操心?
所以掙不到錢、買不起房的產學研從業者,千萬不要為了北京和國家的前途擔憂。
首先它之所以不著急那麼就代表不缺人,其次如果它缺人了它馬上就能進行調整。所以你們一定要先顧好自己。
我也是產學研領域人士,準備這幾年生倆娃就辭職,我一點也不覺得國家、北京、產學研領域缺了我有啥損失的。倒是我等那時候如果再不辭職,我倆娃可沒人照顧。
真的,首先別把自己想得太重要,其次別把國家想得太傻,最後別把家人想得太不重要。在回答問題之前,我想先跟據我所知,介紹一下美國這邊科研人員的選拔制度。
電子工程專業,美國這邊比較典型的路線是:
第一步先博士畢業拿學位
做若干年postdoc,如果做的時間長,期間職稱會變成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research associate professor等等。本質都是博士後,但資深博後可以上講台開課。
博後期間要練習拉funding,也就是向政府,少部分向企業申請基金。
電子工程專業,全美每年一個小方向也就能有五六個(約數,但估計不到十個。)助理教授的位置。這些博士博後們就殺紅了眼pk,看引用率,看牛文章,看拉了多少funding,winner拿了offer就可以當博導了。
非常少部分的人,博士畢業去微軟研究院,貝爾實驗室,ibm Watson等等,干幾年,保持publication,然後回到學校當老師的。
認識一個閱人無數的資深大牛,他說每年每個像信號處理這麼大小的方向上,做到頂尖,夠格助理教授的年輕人,大概也就四個人。
聽我同學說,理論物理,神經生物,助理教授職位更少。做六年博後都算正常。
計算機科學這些年受關注度很高,opening也多。不乏博士時候牛文在手,引用大幾百,一畢業就當助理教授的才俊。
中科院這哥們,有可能是中國他們的小方向上的前四。我想想我跟高考省狀元的差距,再想想狀元跟這哥們的差距。再想想他四歲的孩子跟他說的話,你說我會怎麼想?
國家需不需要科研人員,我不知道。有些科研人員,當初選擇了一些不太容易應用的研究方向,現在也不好在企業找工作,但他們的研究成果會惠及我們所有人。我作為一個從research到industry的退縮者,很想向這位中科院的博士致敬。
#############
博士剛畢業的前兩三年很關鍵,挾博士期間博導訓練的餘威,再加上博後老闆(一般比博士老闆要牛)的提點,理應是一個科研的爆發期。如果這兩年做不出特別好的成果,那基本就算吃不上科研這碗飯了。很多大牛,最高引用的文章都是這一期間做出的結果。 反言之,中科院此君(以下稱為Z先生)三十多歲,還在科研一線崗位,應該是有過這段爆發期的,我覺得他應該挺厲害。
我沒有說每個博士畢業的人,都應該在幾環幾環內買的起房。我只是覺得國內對年輕科研人員的基本生活保障有點沒跟上。拿美國這邊做個參照物。類似Z先生這樣的人在美國應該是這樣的:哈佛本科,哈佛博士。進哥倫比亞大學做幾年博士後,紐約大學任教。這個不誇張吧?美國版Z先生的日子,那過得也相當純粹,就是科研就是干。房子小孩這些俗事,先放一邊。反正在美國租房子,孩子也能上這個學區的公立學校。而且NYU工資還挺高。家務事,有老婆呀。
北京呀北京,你對 young scientist 有點不友好呀。
我感覺就算假如我身邊有個中國版的Sheldon和Amy(參見生活大爆炸), 去了北京也得跪。。。說不定美國版的Sheldon和Amy,去了一樣跪。。。
跪完了還要被嘲諷是在忽悠經費。。。
還不是因為選了個22世紀的專業。。。
「年輕人一定要買個房子」和「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是本世紀最成功的兩大營銷。
一個在你沒錢的時候,讓你借未來的錢,交上去供人霍霍;
一個在你有錢的時候,讓你把手頭的錢,拿出來自己霍霍。
兩大營銷下的眾生百態令人唏噓。
大家所謂的」鑽石騙局「和這兩個比,只是九牛一毛。
一群研究蛋糕配方的人和一群製造蛋糕的人,發現不僅吃到的蛋糕不如分配蛋糕的多,甚至一年的勞動不如倒騰蛋糕的。自己想吃蛋糕卻沒有的時候,倒騰蛋糕的還在嘲笑美味的蛋糕你們也配吃,自己吃不到是你自己不行,滾回去吃難吃的蛋糕吧,誰讓你不做到行業頂尖的。
最後全社會都發現大部分倒騰蛋糕的都能吃到好吃的蛋糕,於是研究蛋糕的和製造蛋糕的紛紛來倒騰蛋糕。
科研工作者科研創造財富,財富屬於別人。
希望科研工作者一直能這麼默默奉獻還忍受著某些人的嘲諷才好,畢竟蛋糕怎麼做好,還得靠他們研發呢!
不好意思,隨便發一些牢騷。實際上,在這個內容剛出來是已經在科研圈轉過一陣子了,我接觸的幾十位科研人員(院士、千人等)大約都是一句:哎!
我認為科研成果分配體制急需發展,雖然國內人才流動不見得是壞事,但是要記住,不要一邊享受科技成果一邊諷刺著科研人員,大部分科研人員都感覺不到前途的時候,人家除了轉行不再搞心愛的科研,還可以去國外繼續搞心愛的科研!真的接觸到好多最新搞學術的大牛,有一些行業的原因物質生活還可以,但是也有很多和主旋律《大國工匠》里宣傳的低工資、低福利、多幹活,家人生活困苦,為醫藥費發愁一樣的事情。
求求宣傳部門了,能不能改改思路正能量一點!認真幹事、認真做出成果,在行業內做到頂尖,不說走上人生巔峰,至少也得過得新聞聯播里那樣吧!你們把科研的後備人才都嚇跑了啊,求求你們了,宣傳一下科研也可以小康,不會幼無所養、老無所依,病無所醫了好嗎?
既然某些人很現實,那麼我們就現實的來說,當科技人員全跑到國外去你蓋再多的房子也沒用,落後就要挨打,近百年的事這麼快就忘了?希望某些自以為優越的人少一些,真把科研人員逼得紛紛出國還怎麼發展?至於某些反駁說只有頂尖的科研人員外國才要的時候,我問你,那樣就不可怕了嗎?某些因為國家發展而獲得既得利益的人,已經賺了便宜就不要出來秀優越了好嗎!
真誠的希望國家不僅可以留住人才,還可以吸引人才來華!
感謝@Mira提到了我的一個答案。我在題主描述的另一個題目中已經寫了自己對於北京房價的一些看法,這裡就不再贅述了。這個答案更多是從教育角度撰寫的想法。
這一陣,我突然有點明白古人為啥要把「讀書人」高高捧起,發布賤商令,並把「隸卒優娼殯」(衙役,獄卒,戲子,妓女,殯葬)設為賤籍唾棄了,蓋因為讀書人和後面這些行業相比,掙錢過活的水平真不是一個檔次的。家裡困難的老百姓又不是傻子,要再不給讀書人一點虛名和盼頭,同時把幾個行業的名聲狠狠踩幾腳,誰還會把自家孩子送去讀書呢?當個衙役獄卒威風不?當個戲子容易成名不?當個妓女每天來錢快不?殯葬業的白喜事開張一次能吃半年不?
如今這世道變了嗎?看看身邊,低級公務員,低級警務人員,演員,服務行業,殯儀行業,竟然全是很多老百姓心目中「有油水」的行業,商人就更別提了,在很多地區,「經商致富」的口號早已壓倒了「讀書改變命運」的口號,讓大批民眾尤其是未經世事的年輕人成為它的擁躉。
我們唯一失掉的,卻是那對於「讀書人」無條件的尊崇。這是好事,也是壞事。好的一面是讀書人從此掉下了他們在中國歷史中霸佔已久神壇,壞的一面卻是讀書人也從此失去了支撐他們度過清貧歲月的名譽和尊嚴。
如此一來,讀書這件事,也變得不再崇高了,尤其是和經商等行業的「快錢」相比。它也早已不是中國年輕人人生的必經之路,這一點在經濟發達地區和城鎮地區也許還不太明顯,但在農村地區,卻觸目驚心。
2016年3月1日,財新網旗下的《中國改革》發布了一項由陝西師範大學教育試驗經濟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和美國斯坦福大學Freeman Spogli國際研究所(FSI)聯合進行的社會調查結果:
八次大規模調研,來自四省24931名農村中學生的數據,以及與52名樣本地區農村學生深入訪談,我們發現,農村地區整個中學階段的累計輟學率高達63%
這個數字有多觸目驚心呢?看看它最後給出的結論:
總的來說,100名初中學生里只有37人能夠順利完成中學階段的學習(14人從中職畢業,23人從普通高中畢業)。
與這個研究相對應的,卻是在農村地區大肆泛濫的一些「快錢」的灰色行業。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快手」在農村地區的火爆現象。一個你可能聽都沒聽說過的軟體,卻是「中國流量第四大的手機應用,僅次於新浪微博」。一篇在微信被禁的《殘酷底層物語:一個視頻軟體的中國農村》,也道出了這63%輟學年輕人中一部分的去向和營生。
到這裡,有人也許會問:你寫了這麼多,似乎和中科院科研人員的自白沒關係啊?
有關係,關係大大的。我這裡想道出的,是一種趨勢,一種「讀書無用論」的趨勢。不同於文革時期,在今天的中國,這種趨勢的泛濫不是源於老百姓的缺乏教育,卻是源於老百姓的理性選擇;在今天的中國,這種趨勢的泛濫不再僅僅存在於偏遠地區,卻是同時存在於城市地區和偏遠地區;在今天的中國,這種趨勢的泛濫背後的推手不再是運動的狂熱,而是一個與之相比更冷酷,但也更狂熱的字——「錢錢錢錢錢錢錢錢」!
綜上,我從這位中科院科研人員的自白中,看到的卻是更多沒有發出自白,卻同樣做出了選擇的群體。猛一看,這些人也許分處教育層次的兩極,但卻不能否認他們做出了同樣的選擇——拋棄了書,選擇了錢。這種讀書無用論的大趨勢下,中國的教育和科研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作為中國社會階層流通和上升最重要的通道,它會不會被類似富二代,官二代,學二代等各種二代把持,構成一個高壁壘且自淘汰的格局?
或者說,它是否已經是這樣一個格局了呢?
參考文獻:
殘酷底層物語:一個視頻軟體的中國農村_騰訊網觸屏版
中國農村中學輟學調查
最近來面試好多中科院的,我原本應該恭恭敬敬稱一句老師的前輩。
不想做了唄。中科院工作5年左右,工作沒起色,就想到企業看看。想想看,一個月2到3萬,一個aasociate,頂多副經理的頭銜就能召一個名校,名學歷,名經歷的牛人,拼了命的給你幹活,多爽。真的是他們不努力?不聰明?科研做的好需要天是地利人和,文中的中國第一所,院士來撐腰,前途無量,還是被科研詭異的成長曲線打敗。歸根結底,北京承擔了太多的功能,導致房價這麼高。話說基礎科學研究一定有必要在三環內么?
這可真是出口轉內銷了,原文原作者就在知乎。北京的房價是不是正在透支著北京年輕人的創造力和生活品質?
作者的意思很清楚,他放棄一年四五十萬的工資來搞科研,卻不能給自家孩子提供一個過得去的學校,所以去了南京,哪怕從easy模式北京到地獄模式江蘇也在所不惜。江蘇雖苦,努力學習總會出頭;北京雖易,若非名校終身無望。這反映的是什麼,難道不是北京教育改革的失敗?合著素質教育就是買不起學區房就趁早滾蛋?很好,這很素質,完美的階層固化。當然,買得起學區房也不代表穩進名校,這是另一個故事了。其實我跟那位作者想法相同,現行教育制度下的帝都不適合有一定家底的新人,即使院校扎堆也不適合科研狗:你可以去二三線成家立業,非要揣著夢想感動自己在北京弄個老破小,回頭把孩子坑了。。。有這麼當爹的么?BTW,我讀高中那會學校招收高價北京學生,然後他們再回京考試,據說現在這條路不通了。02年我表姐進入中科院某所任職並與寒門講師成婚,現在她兒子在人大附;如今後來者很難複製這一路線,當然有土博滿地走海龜不如狗的原因,更因為全球經濟危機下的帝都學區房不是房子也不止是教育,而是期貨,推薦閱讀新潮沉思錄 欲做「房奴」而不得的時代。很多人還以為這是學歷至上的年代,寒門子弟苦苦科研夢想科舉般逆襲,最終不堪重負,所以勸退黨功德無量。一個國家會照顧好最聰明的大腦,因為這是國家的寶貴財富;而某些政權不需要,因為他們僅僅是階級統治工具——我是說砍經費的特朗普。科研說到底是一種職業,在某種程度上是服從市場規律的,因此從一個職業換到另一個職業,或是從北京換到南京,只是很正常的一種職業選擇。個人認為,對於一般人來講,做出符合利益最大化的選擇無可厚非。讀博士都會面對兩種選擇,industry還是academia,各有利弊,自由選擇。工業界收入的確要高很多很有吸引力,本人在美國一所大學計算機專業讀博,大概有三分之一準備讀博士的人選擇拿個碩士學位就quit去加州賺錢了,身邊也有很多朋友這樣。在體制內或者高校做科研也不是沒有好處,相對穩定,環境相對簡單一些,至少不會面對企業中裁員的壓力。因此周圍也有一些老師在工業界幹了很多年又回到高校拿個副教授做(在工業界也是從事研究類的工作),類似於「養老」的想法,只要funding和paper差不多就會安度晚年,不用擔心著年齡大了被裁。
美國的一點好處是很多大學、研究機構都分布在小城鎮,科研環境也不錯,消費水平不算高,不會面對著擠在北京巨大的壓力。我在的小鎮就是這樣的大學村,機場很小還沒我家那邊的火車站大,不過生活設施什麼的也算齊全。因此即使薪酬(包括教職員工、研究生)較低,也能生活的自由自在,安下心來搞搞學術,不用時刻想著為啥我這麼窮。有些學校在較大城市,像曼哈頓的哥大,劍橋的哈佛什麼的生活花費高了很多,但是獎學金也相對高一些。
很多回答提到美國的狀況,其實公立學校的薪酬是完全公開的,可以自行搜索判斷。我們學校的工學院正教授大概15萬左右,不同院系有些區別,如果做了chair或者dean要高很多。由於是排名一般的公立學校而且在村裡,要比Top牛校低不少。
學校里賺的最多的是高級行政人員,校長、院長之類的,另外就是運動教練,下面表中是去年本校前十名。
因此在美國中小城鎮的大學、科研機構做學術生活的還算是生活不錯的,不過和大城市肯定是相差甚遠,沒有燈紅酒綠也沒有太多高樓大廈。對於子女教育,可能一般選擇較好的公立學校,要想學小提琴、舞蹈、冰球估計也不會有太多的資源,比不上北京。
相比之下國內的資源太過集中,經濟政治科學教育資源大多都集中在北京,各路的神仙都在此處,競爭異常激烈,該如何分配?其中科研工作者該分到多少?博士畢業工作幾年買到房子算是合理?每個人想法都不同,各種利益群體之間的協調想必也異常困難。即使都是做學術的,內部資源薪酬如何分配,拿到tenure的應該比青椒多拿多少,看看水木上青椒版都是抱怨的居多。
作為非官富二代的普通人,也只能盡量提升自己的能力,比較短期與長遠的利弊,很難魚和熊掌兼得。科研說到底是一種職業,職業內部競爭激烈也正常,有些人有天賦有毅力有能力,能有高影響因子的paper,申請NSF能幾百萬幾百萬的申,成了行業領頭人做出貢獻也自然收入提高;如果不適合或不喜歡這個行業,沒有什麼成績,也沒有必要繼續做著科研民工,能轉就轉。高等教育擴招這麼多年,一張博士文憑不再稀缺,也保證不了什麼了。
這種話題也是幾年一次,之前是T大的博士放棄科研去做高中教師,也有類似的討論。其實無論是熱愛學術的還是追求生活質量的,遵從內心選擇,理性比較利弊,活的開開心心就好,不用太在意別人的大驚小怪。
借我老師的話來回答:當一個城市的地主遠遠高於智力工作者,這個城市是沒有希望的。
補充一下:
房價高,可以不買,可以離開,這都沒什麼問題。所以這個科研人員離開了,甭管他發了牢騷還是哭了鼻子,他離開,就是結果。我不是很懂嘲諷他的邏輯,也不明白為什麼有些對房價的抱怨會被人冠以「學生思維」的標籤。我從不覺得這個城市對不起我,從不覺得我受到了怎樣的教育,付出了怎樣的成本,就理所應當得到什麼。
我很冷靜,也很平靜:我基於現實狀況和自我能力分析,得出這個城市不需要我留下的結論,所以辛苦地留下還是沉重地離開都是我自己承擔,與城市無關。在二十年前北京房價幾千塊一平米的時候,我沒錢買房,十年前一萬一平米的時候,我也沒能力買,現在一千萬一套房的價格,對我而言根本沒有差別。改變不了現實,就調整心態,在北京賺錢,去一個空氣乾淨的地方定居,人生不過百年,我沒必要遠離父母還活得艱辛,也不想為了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有的下一代憋屈在城市燈光的邊緣。這就是我個人的想法。所以下面的都是分析,分析這個城市的人才現狀於我而言的現實是什麼,對在城市定居的難度進行一個不恰當但可能形象的類比。我最近看了挺多關於帝都房價,政策的文章和分析,加上朋友、師長時不時的討論,然後去了鏈家問問行情,然後呢,我得出的結論是:這個城市不需要我,很不需要我,房價是它委婉的拒絕。
用學校舉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如果二十年前,留在北京的條件是211.985,十年前是top2,那麼現在就是top2本碩博連讀,還得有工作經驗。
選拔的標準越來越高,因為每一個十年,都會淘汰大部分,留下來的至少能保證三十年內為這個城市提供發展條件,保證城市地位。
到了現在這個十年,它對新鮮血液的需求越來越少,它需要的不是強者,而是逆天仙尊式的人。
有很多人,一輩子不吃不喝,也賺不了1000萬,買不了房,就算有個戶口又能怎樣。大部分人都沒有一輩子租房和住酒店的打算吧。
誰能買得起房?
我首先想到的,是網紅,是小鮮肉,不是這些科研工作者。說實話,對留在北京的人而言,這是最苦逼的時代,對搞傳媒的人而言,卻恰好是最好的時代——僅僅因為房價,就滋生出多少不安全感和憂愁,有多少情緒需要排解。
這不是我的錯,我也只能儘可能地,根據現狀,去賺錢。
我忽然有些明白,為什麼很多理工科的人,看不上學文的,雖然依然不恰當,但我也會偶爾感覺:賣嘴皮子和筆杆子,在這個時代,可能真的比科研賺錢。
當然,最賺錢的,還是賣臉的。
怎麼辦呢?我也很惶恐啊買不起半個廁所北京你不是那麼需要我我也只能把你當賺錢場所我留不下來也沒什麼好遺憾任是政治錯誤,我也要說實話了。
乖乖♂承認吧,我們國家的科研哪有那麼厲害啊。滿嘴的星辰大海,翻譯過來,就是滿嘴跑宇宙飛船,比滿嘴跑火車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就以我在的行業為例,工廠的好幾種產品都是完全仿製德國五十年前的專利。德國發來過警告函,但也就到此為止了,因為早就過了保護期了。德國人也只能幹瞪眼。當然這種老掉牙的型號在德國早就沒人用了,就這,在我國賣的可是火爆火爆的。
當然我們不用自卑,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我們的這類產品在毛子國賣的同樣火熱,他們這方面似乎比我們還落後。
每次技術會議,大家討論的主題基本都是「我們來模仿一下XXX吧。」然後技術反饋給研發,我和我的小夥伴們就到實驗室搞山寨去了。
這是一個配合生產的研發人員的日常。
純研發部門的工作人員就更給力了。前幾年納米管熱,就一窩蜂的湧上;現在石墨烯熱起來了,又是一窩蜂的湧上。恕我直言,最後出來的paper大部分都是紙上談兵——離產業化還十萬八千里呢。這種論文,簡直就是為了寫而寫。
這就是科研不受重視的內因。
而外因么,大眾關心的是娛樂,打賞的是能帶來各種刺激的主播,時間則給了各種神劇,流量送給了咪蒙。除了站在食物鏈頂端的那幾位科學家之外,沒人關心科研。你和我說楊-米爾斯理論?和我說對撞機?抱歉,我不關心也聽不懂,我只關心為什麼82歲的老頭子能娶個28的大姑娘。什麼你們不是同行?你們不都是搞科研的嗎?
而國家對科研人員的態度,則是「我和國家談待遇,國家和我談情懷」。被拿出來當典型的,永遠是貢獻大,而且安於清貧的那幾位。
黃旭華(2013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_百度百科
堂堂的核潛艇之父都這個待遇,其他人更可想而知。
這就是科研不受重視的外因。
高票答案說得好:家人一次大病,就可能就會讓這些科研民工開始懷疑人生。沒辦法,外因和內因夾擊,能拿到的待遇也就僅此而已了。我們上哪找那麼多安於清貧,家人死光,博士畢業,體壯如牛,清心寡欲的人來為國家搞科研呢?
國家對這些人的態度和抹布沒什麼區別,不想用了,隨時可以扔掉。原文里說,曾經屬於科學院的學區房轉眼間就被教委重新分配了。其實就是上世紀下崗大潮故事的重演——相信國家許諾你的利益,就要隨時做好被踹的準備,因為決定權永遠不在你手上。
所以無數人才流失到國外也不足為奇了。電影里的科學實驗室里,保證有華裔科學家的身影,什麼吳博士趙博士的。我相信這可都是取材於現實的。長此以往,差距可就越拉越大了。
雖然中科院現在又來了「千金買骨」這麼一出,然而這不過是「馬太效應」的另一體現而已。更多的青年學者,可能連當馬骨的一角都不夠格。
推薦閱讀:
※家產六千萬以上,現計算機讀研,該不該讀個博?我可以利用資源做些什麼?
※為什麼我考上了名校博士,很多同學不開心?
※上了年紀的男孩在追女生時感覺老臉掛不住怎麼辦?
※考博失敗是怎樣一種體驗?
※如果你確定找金融或碼農的工作,你堅持把計算化學或計算物理的PhD讀下來的理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