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看了那麼多書卻依然寫不出優美的句子?
從小就愛看書也愛寫東西,但是自己寫的東西自己看著都沒意思,一點寫不出優美的句子,是我太缺乏想像力還是看的書太少…ps:讀過的書沒有幾千也要有幾百吧,,,
我從三年前開始認真看書,那時為了顯得文藝,深層次裝逼,看《局外人》《小徑分叉的花園》,川端康成,村上春樹,都是很頭疼的書,也看詩集,海子顧城,以及一些很強的外國詩人的。一直堅持正統文學,雖說也看過郭敬明韓寒,但但逢談起,嗤之以鼻。然後不停練習,寫些自認為不錯的東西。 「不要被時光慫恿,放任衰老」這是我至今仍能記住的唯一一句了。其他的隨著時間流逝覺察後視為垃圾都拋棄了。
時間真是好東西,日子一旦長久,看的多了,練的多了,不得不虛心起來,無數次感慨自己原是無知的,曾經真真狂妄。
及至現在,很久不曾練習,只能偶爾寫寫小段文字總結心情了。 「直到有一天,感情再也不能使我的心產生波瀾。有一根刺早已深深扎入隱秘的所在,更多的話還未被提及便已被忘記。回來時黝黑的路,長明路燈,小雨枯葉……都不再是我想你的理由。」 「我在路上 你在結局中 一場小雨我折返 不知幾時起 悲從夢中來」 總的來說,要想寫好首先得多看書,辭彙儲備是很重要的,我曾經為看到汲汲營營這個詞開心很久,這是能使句子發光的東西。然後就要多聯繫寫作,思考同樣一件事你和那些大作家描述的不同之處,別人寫的好在哪裡。 另外,這種東西其實很看天賦的,看書最好看那些正統文學,看些比較深奧的,難懂的,這樣自己就會思考,會查閱資料,有時一本書看完實際懂得超過好幾本書了,推薦哲學歷史類書籍。看多了,就算模仿也能有那些大神的一兩分功力,如果看現在的青春文學,估計也就廢了。好好努力吧!
吃過很多山珍海味,也喜愛自己下廚,但也不是人人都能成為五星大廚。這些東西,除了要天賦,還是要技巧。
謝…邀…收到這樣的問題邀請,我的內心是複雜的,彷彿心底的小秘密被人看穿。我應該就屬於那種看過很多書,但是寫作既不優美也不動人的那類人。先是惶恐,怎麼讀書在我身上不起作用呢?後來發現,閱讀和寫作其實套路還是不一樣的,相信天賦+勤勞=結果,該積累的時候沉下心來好好積累,該寫作的時候好好一個字一個字地碼。先不求什麼文字優美,等能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後,再去磨練文筆。書一本本讀,飯一口口吃。
這個問題我也想了很久 最後想出來的結果是 並不能只是簡單的看書 要講究方法的
1大量輸入
讀的時候要思考 要摘錄 要分析啊 做筆記 (電子筆記比較方便)不管是什麼題材的書 取其精華2收集靈感
生活中隨處收集創意 看到有趣的東西或有靈感的時候要馬上拿出手機記在便簽里 即使就是零星的詞或短語3專題整理
定期按自己的分類方式歸納整理複習筆記 比如哪些比較具體的東西寫不出來 就專門找同類內容進行輸入分析整理4功力內化
之後要多寫 留下草稿 隔一段時間定期回去修改刪補 在不斷修改的過程中 功力就內化了
5成功輸出
??共勉??因為你只看小說,
一個讀詩歌的人絕寫不出好詩歌
如同,一個整天只知道看電影的人導不出來好電影一樣。那些作家都是有人生閱歷+淵博得知識(文學,歷史,哲學,數學,物理,心理學)+一輛門精通的外語+每天都寫作。蘇軾這麼牛的人也寫過狗屁不通的日記(自己找來看)他傳世的,都是修改了無數遍的東西。《圍城》錢鍾書懂七八門外語,清華高材生,學貫中西,寫這部小說都要「錙銖積累」何況你我。你太小看自己,也太小看那些作家了。往往一句話要用一千本書來堆積的。平時多看看哲學,歷史書籍有幫助。諸子百家,王陽明什麼的。尼采康德什麼的多看。數學物理很重要。增加邏輯能力和專業能力《三體》不是白寫得。
以上這些起碼得80分以上。才是合格的作家,還稱不上偉大。沈從文小學畢業,但看完中國經史子集多少書,還寫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莫言小學畢業,但他討厭的村上春樹都被他看完了。你寫不好,那是逆只看小說,而且他媽的你只看你喜歡的小說。一個只看武俠小說的人,看一千部武俠小說也寫不好一本武俠,參照早期的古龍。寫得什麼玩意兒。後期看西方文學才有了如今風格。原因只有一個,沒有加之思考。
只用雙目去瀏覽,但是沒有用大腦去消化。因為你只見樹木而不見森林,只有「魯叟談五經,白髮死章句。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的如一鍋糨糊般地粘稠。
像如今的網路閱讀,你以為你是萬事通,其實不然,你只是個白痴,用瀏覽取代閱讀,用趣味取代追求和攀登,用淺層信息取代真知,用人云亦云取代自己的判斷和擔當。
食古不化,食陽不化是不行的。得博學審問慎思。
只輸入不輸出的真正原因還是那句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看書,不僅僅只是會讀書,還要學會思考。把所接觸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這是一個過程,是急不來的。如果想要鍛煉寫作能力,可以試著寫寫日記,隨筆之類。或者,每看完一本書,就要記得寫讀後感,日積月累下來,寫作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寫讀後感的好處在於,即使不提高寫作能力,也會加強自己對所讀的書的理解和印象。或者,如果實在很想寫出好的作品,可以試著從網上找一些關於如何寫作的文章或教程。網上這些教程,應該挺多的,但基本都是要求多讀,多寫,多練之類的。
這個問題同樣困擾了我好久,我相信對於每一個刻苦學習,想通過努力讀書提高自我的好學生來說,都有這個困擾,讀書和提高能力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呢?經過大量的學習思考,最近終於悟到了,在這兒做一個分享。
首先問一下你自己,你讀書時有明確的目標嗎?就拿你想寫出優美的句子為例,你讀書的時候,是不是腦海中始終帶著這個目標去讀的?現在回想起來,是不是之前讀書都是漫無目的,天馬行空,看到哪本書順眼就抓起來讀?讀完之後還為自己的勤奮好學而感到小小的驕傲呢?
讀書≠提高技能。我們普遍對讀書存在根深蒂固的認知錯覺。從小到大,我們都聽過許多刻苦讀書的勵志故事:頭懸樑、錐刺股、鑿壁偷光、囊螢映雪,說的都是讀書。老師,家長,身邊的親朋好友,也在苦口婆心的叮囑我們:要好好讀書,改變命運。所以讀書在我們大腦的語言體系中早已演變成了一個代名詞,它代表著發憤圖強的學習精神和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徑。但是不是只要你肯坐在書桌前埋頭苦讀,就一定能有效的提高自身能力呢?NO!所有人都告訴你,只有讀書才能獲得成功,但從來沒有人告訴過你,應該怎樣讀書才能實實在在的提高能力。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是為了讀書而讀書!
為什麼書到用時想不起?只要你的腦子不是太差,記憶力應當和常人差不多。書讀過一遍,腦海中也有印象,但為什麼一到用的時候就總是提取不出來呢?因為你把知識在大腦的記憶系統里亂丟亂放,雜亂無章。我們知道,圖書館裡存放著上萬冊的圖書,五花八門,琳琅滿目,令人眼花繚亂。那又如何做到讓借閱者快速查找到自己想要的圖書呢?給每一本圖書編碼、歸類,分門別類、集中存放。哦,你要找文學類的書籍啊,請到c區,第一排書架是中國文學,第二排是外國文學,其中第一層是小說,第二層是詩歌……這樣分類管理,形成體系,就做到了便於查找提取。我們大腦中的知識也是一樣。
說到這裡,介紹一下我個人比較常用的讀書方法:主題式讀書法。先設定一個目標,一個主題,想想自己要提高哪些薄弱環節,有針對性的選擇適當書目。始終帶著這個目標去讀,刻意尋找與目標相關的知識,大量收集材料,分析原理,發現規律,總結提煉經驗。這樣讀書,就在主題之下形成了一個知識模塊,如同編碼的圖書一樣,存放在你大腦的固定位置,隨用隨取。一個個零散的知識點很容易遺失,但形成一個帶標籤的模塊之後就較為牢固,很難忘卻了。在此基礎上,進行反覆的實踐練習,並及時反思比較,糾正不足,就能逐步強化這種思維表徵,真正掌握知識,內化成為扎紮實實的技能。
就拿你要寫出優美的句子這個目標為例。優美的句子很寬泛,你想著重練習哪種表達方式?描寫?抒情?議論?如果是描寫,那你是想寫人還是寫景?如果是寫人,你是想寫外貌?動作?語言?還是心理?如果是描寫外貌,你是想寫五官?身材?皮膚?還是衣著?你著重想訓練什麼主題,就要刻意的關注什麼內容,搜集哪方面材料。再往下還可以細分,你把主題分的越細,關注點越集中,越能更好的發現規律,總結經驗。
剛開始的積累過程是痛苦的,因為你大腦中的知識還是七零八落的。如同玩拼圖遊戲,最開始的幾塊兒肯定是最難拼的。而隨著你腦海中的知識模塊越來越多,它們之間會彼此產生聯繫,甚至發生化學反應,促使你催生出更高維度的知識模塊,進而搭建起自身的知識體系,如同一棵大樹,枝幹之間,汁液流轉,相互聯繫,這就是那些專業領域的資深專家的成長路徑了。
手機碼字很辛苦,但這也是一種刻意的練習,畢竟,躺在被窩裡看帖子和漫不經心的讀書一樣,都是一件輕鬆愜意的事,但這樣,你就永遠只能是一個旁觀者,成不了局中玩家。
凌晨四點半的哈佛大學圖書館 真正的精英並非天才。
謝邀。看書,並不代表接收了書裡面的內涵。這種內涵不僅僅是知識性的東西,更多是情感。去體會作者在寫那句話的時候的那種情感。跟作者,跟書里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去感受他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會用這樣 或快樂或期盼或憂鬱和絕望的句子。體會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用什麼樣的意象,用什麼樣的辭彙去寫一個能夠表達你心情的句子。 而且最關鍵的是,當你能夠做到體會作者的心情的時候,只是達到了第一步而已,因為你所感覺到的,都是別人的情緒。所以你在表達出來的時候,也用的是別人的思維和情緒。很多的創作是從模仿開始的,但是不可能一直模仿。模仿的最後一定是達到自我,有自己的風格。到那個時候,你就會自然而然的。用一些很美好的東西,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一是辭彙量,而是得有自己的思想。這樣在寫人 寫物 寫景上 才會從自己的感悟出發,運用準確的辭彙寫出來
所以光看了很多書是沒用的,要看了之後有自己的感悟、想法,能說出來寫得好,好在哪裡?
如果讓你寫,你會寫成什麼樣?
具體寫的好不好,就看你有沒有洞察力,有沒有創造力了
第一次被邀真是萬分激動,還拿去跟朋友炫耀好久,哈哈。
一直自詡是個有才華的定位,怎奈何,世道荒涼……哈哈
記得韓寒曾經說過一句話,大抵是:「明白那麼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同理喜歡看故事的人並非會是個講好故事的人。現在什麼都講究套路,就像應試考試需要技巧一樣,就連在方格子里練字都需要思考更何況是寫故事。想要做一個好的說書人,基礎必不可少,再勤加思考和練習相信你有一天一定會成為你希望的那樣。加油。其實我一直覺得堅持比勤奮更重要。缺乏生活的歷練,沒有困難的內涵,社會的波折經歷不足,雖然書讀的不少,但是深層次理解不深,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首先讀了很多書你未必積累了辭彙,從這個角度上講,古人的背書有可取之處,那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這叫底蘊。其次優美不等於華麗,恰如其份的表達勝過詞藻的堆疊。
養成一習慣,身邊總是帶著一個小本子,如果在身邊有發生好玩的對話,朋友突如其來的雞湯,家人莫名上的政治課,書本上看到的優美文段,我都會記下來,沒事看看,時間久了,自己腦海里自然的湧現一些自己認為匪夷所思的段句。(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
昨晚睡前看米蘭昆德拉的《不朽》。書中的句子不一定很優美,但是思考十分地有深度。
前陣子看《世間的鹽》,句子也不一定很優美,但是作者閱歷豐富,有趣是最大的才情。
說:深刻的思想更加重要。
小時候,老師經常會反覆教導——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首先考慮,看了這麼多,是否都記住了呢?小時候最討厭背課文,長大了才知道這項看似枯燥無用的事情其實非常有用。光看那麼多書,風過水無痕,如果自己都沒有汲取為營養,又怎麼能寫出優美的句子呢?
正確的從閱讀到寫出優美句子的流程,應該是「閱讀(多讀書,讀好書,讀有口碑的書。如果看的都是三流,如何能寫出一流的文字呢)——記憶(積累辭彙、描寫手法)——模仿(先形似,再神似)——寫作(化為無形,成為自己的東西)」。
謝謝邀請
讀書是寫作重要的一環,同時也有一環叫做「認識自己」。要敢說實話不做作,不要為了裝文藝青年而逼自己落筆。
辭彙儲備很重要,但也只是重要。有靈性的句子終究還是來自於生活。所以要多經歷,多想。同時,也要有很高的天賦。
舉例:形容自己在病床上痛苦難耐、翻來覆去。
一個小學文化的中年婦女說的是:床上都載不下我。
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甚至「載」還是一種方言用法,但卻那麼生動。拘束,痛苦,無奈,掙扎,如臨其境,感同身受。
如果你的文章都是這樣的句子,再輔以辭彙結構,焉能不美。
讀和寫完全不是一回事…你要是寫了幾百本書,還寫不出優美的句子,那你真的要好好反思了………
看書了也要感受生活,多體驗生活自然的美。水到自然渠成。活到現在我看書最多的階段也只是小六初一初二那三年。看的總共也不過100本,題主加油。看總比不看好。看一本好書重複看多了就容易學習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附上我小六寫的句子。人活著,不僅僅需要物質。還要春天百花散發的縷縷清香,夏日碧泉帶來的陣陣清涼。秋季鴻雁散下的飄飄稻香,冬晝雪花營造的絲絲浪漫。
要去背書而不是看書
推薦閱讀:
※下載英文電子書哪裡好?
※中國去年消耗多少樹木用來造紙?
※王小波讀過的書都有哪些?
※這本《哪吒傳》是哪個版本?
※如何評價杜拉拉升職記里有關職場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