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行的最終目標——涅槃,究竟是一種什麼狀態?

修戒定慧通向涅槃之道。那麼究竟涅槃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或者說某一種物質?涅磐的種種名稱,例如自在、不生不滅,不再燃燒。它究竟是什麼(或者是誰)自在,不生不滅,不再燃燒?

「不再受後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輪迴」,那麼跳出輪迴之外,不再受後有,是什麼樣子的狀態?


此清凈道為善丈夫之所修行。智者尊重眾聖悅可如來稱讚。
非一切魔魔民。魔使。魔天。大眾之所行處。亦非一切愛著外道。依止諍論行見稠林。趣諸非道路伽耶等之所行處。亦非一切愛涅槃者之所行處。

何以故。住無為者則於涅槃有所分別。涅槃分別則諸行分別。何以故。涅槃界中超過一切動念分別。尚無無為況有有為。此道能凈一切分別。乃無少有無為分別。寧有一切有為分別。

若於聖道有分別者。則不名為住於聖道。若斷一切動念分別。是則名為住於聖道。住無畏道。住安隱道。住安樂道。

此道能至無老病死憂苦之處。此道能至無有自性超過性處。此道能至遠離一切性非性處。此道能至無示現相非色相處。此道如空遍一切處。能至無上大宮殿中。

如是去者不復退還。便獲若干安隱快樂。彼大宮殿不可示現。無諸事相。無少有為。無少無為。已滅有為已舍無為。不與眾生有為安樂無為安樂。
無邊慧。諸有欣樂有為涅槃。彼尚不求有為安樂。況有能於大宮殿者。
大宮殿中無有施設。清涼寂靜故名涅槃。
滅貪瞋痴。斷諸隨眠。裂愛見網。竭無明流。拔眾毒箭。盡不善法。故名涅槃。
遠離一切憍慢病疾眾苦逼惱。故名涅槃。
非心意識心所所行。故名涅槃。
息諸諍論一切結使乃至法想。故名涅槃。
絕諸意樂意樂所求。亦無分別所分別相。故名涅槃。

無邊慧。是為大般涅槃體性。涅槃無邊不可宣說。若有所趣則非是道道亦無言不可宣說。諸菩薩摩訶薩。若以此道趣於涅槃大宮殿時。亦令無量百千眾生住於斯道。


個人回答,盡量說大白話。

世人的痛苦來自不斷地輪迴。就是不斷地循環,循環再循環。死後肉體腐爛發生化學反應,但是思想這個東西,老百姓俗稱的魂,現代認為思想是腦電波,既然是電,就是物質,物質不滅的道理認為物質是不可能消亡的,只能一種物質變成另一種物質。所以腦電波可能會變成其他物質。

這種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的過程比較緩慢,可能是目前人類科學無法解釋,或者無法發現的。於是,用鬼神來形容。

涅槃,可能就是人類的思想腦電波,變成了這種高級物質。

但是,高級物質的世界也存在著高低生物鏈,存在著多種多樣的分類,互相之間也可能有化學反應。低階的高級物質,就是鬼魂。高階的高級物質就是神祇。再高地就是佛菩薩。而佛菩薩即使在高階,也不是永遠都存在的,也會湮滅或者發生化學反應變為普通物質。

涅槃是指高級物質保持其自身屬性的時間長短,較難發生化學反應。


涅槃,就是第八識真心如來藏,就是心經中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第八識真心如來藏。

什麼叫涅槃?涅者不生、槃者不滅;涅者不常、槃者不斷;涅者不垢、槃者不凈;涅者不來、槃者不去;涅者不取、槃者不舍;涅者不增、槃者不減;涅者不一、槃者不異,這就是涅槃。當他悟了以後,他看見不但自己的真如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取不舍,而螞蟻蜈蚣的真如也和自己一樣,都是本來自性清凈涅槃。這個涅槃性不是修行以後才有,而是本來就這樣;當他明了後,好歡喜而安住下來,他現前看見本來自性清凈涅槃不是從修行而得,是本來就有,可是又不是不修而得,因為必須修禪參禪,悟了以後才能證得;所以他就說這個本來自性清凈涅槃非修得、非不修得,這就是不落兩邊的中道,這是不共二乘的本來自性清凈涅槃

http://www.hymzw.net/psx/xjyff/xj06.htm

二乘解脫道之二種涅槃

http://www.hymzw.net/psx/xjyff/xj06.htm

大乘解脫之二種無我--無住處涅槃之修證

二乘無學不證涅槃

http://www.hymzw.net/zjdz/fxcd/f03.htm

南無佛法僧


需要體證,不需要認知。


涅槃這玩意也不是佛教發明的

是婆羅門教就有個,比婆羅門教更早有沒有,我沒查閱

在婆羅門教里,涅槃追求的是一種「使燭火遠離氣息而不再搖曳」的狀態

顯然悉達多知道這個狀態

但是這種狀態有個問題,

在婆羅門教里,如果一個人的子孫後代沾染了因果,那麼連帶一個家族的燭火也會重新搖曳起來(是不是跟種姓制度很象?或者跟連坐制度很象?)

悉達多認為這個是不究竟的,所以要死得更徹底,涅槃到吹燈拔蠟,連燭火都沒有的程度。

然而你不還是承認蠟燭存在么?

然而終究是在萬丈高樓上又蓋了一層,然後宣傳自己多偉大,好像完全忘了自己的根基

婆羅門教在天人,祖道,獸道之中輪迴,悉達多結合神話傳說,又搞出個六道來

然而終究是站在巨人肩膀上

悉達多再狠,沒跳出婆羅門教的框框,基本世界觀還是人家那一套東西

無非是吹牛吹到更大,在全方位覆蓋對方,貶低對方,以凸顯自己偉大

然而最終在這場吹牛大比拼中,完全徹底的失敗了,

連悉達多本人都成了第九化身,成了引人入地獄的惡魔

失敗啊,差評。


http://blog.udn.com/article/article_print.jsp?uid=hoz786428f_ART_ID=6932251

五蘊十八界俱滅已,則成無餘涅盤,唯餘第八異熟識獨存,斷滅了意根丶意識等十八界法之後,離見聞覺知而不觸外六塵丶不現內六塵,如是迥無六塵而獨存,覺知心永不復現,絕對寂靜而無叢鬧,永離生死,故名「涅盤寂靜」


本人作為一名了解佛教的穆斯林,在這裡發表一下看法~

涅槃,就是「永滅」, 「灰身滅智」,或者說,整個人(包括身體,意識)就沒了,而不是上天堂或者說進入一個極樂世界

這在佛教經典中說得是很清楚的

佛陀取入於無餘涅槃優陀延比丘的髑髏對梵志說:

  「此髑髏者。無終、無始、亦無生死。亦無八方、上下所可適處。此是東方境界普香山南優陀延比丘於無餘涅槃界取般涅槃。是阿羅漢之髑髏也。」「正使諸天、世人、魔、若魔天。終不能知羅漢所趣。」梵志也說:「然我觀此阿羅漢。永無所見。亦不見來處。亦不見去處。」(《增一阿含經》)

釋迦牟尼拿著一個已經修行成功,進入無餘涅槃的和尚的頭骨,表示這個和尚已經進入無始無終,亦無生死的境界。。。

佛教經典對涅槃就是「灰身滅智」 這一點講得很清楚

灰身滅智,又稱「焚身灰智」「無餘灰斷」,簡稱「灰滅」「灰斷」,意即證入無餘涅槃,燒毀所依色身、滅絕心智。

關於灰身滅智,在諸多經論註疏中都有詳細解釋。

如《肇論》云:「所以至人灰身滅智、捐形絕慮,內無機照之勤,外息大患之本。」

《金剛仙論》卷九:「小乘人斷三界煩惱,盡分段生死,灰身滅智,入無餘涅槃,善惡因果一切俱舍。」

《維摩詰經玄疏》卷五:「若入無餘解脫,灰身滅智,猶如虛空無所施為。」

《摩訶止觀》卷五:「灰身滅智,乃是有作四諦。」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三:「灰身故無身,滅智故無智。」

《金光明經玄義》卷上:「若三界煩惱盡,證有餘涅槃;焚身灰智,入無餘涅槃。」

釋迦牟尼自己在這一方面說得很清楚:

《增壹阿含經》卷28〈聽法品 第36〉中 世尊開示說:

「諸天子當知,由此五盛陰,知三惡道、天道、人道;此五盛陰滅,便知有涅槃之道。」

按照佛教的說法,人的所有意識都是因為五盛陰的存在,沒有了五盛陰,自然就。。。。。就不存在意識了。。。

我的意思是,就算佛教說得都是真的,

這樣的涅槃你覺得。。。真的好嗎?

我寧可永遠陷於輪迴之中,也不要這樣的涅槃


跟一塊石頭差不多,完全沒有生命的特徵


不同的法門最終得道時有不同的方式,比如涅槃,虹化,兵解,屍解等等。涅槃就是不要本體了,元神帶著功上去了。當然釋迦佛絕對有帶著本體上去的法門,只不過沒傳出來罷了。這次所傳的羅漢法就是連身體也不要了,最大程度的去掉人的執著,慾望,妄念,各種人心等。再者,釋迦佛這次來人間界一方面證了佛的果位,另外一方面是為了人類在如今末劫最終得法修行做鋪墊的。


一群沒涅槃過得,就別說了行嗎。尷尬症都犯了

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你前面做到了?再說後面吧。

經書里說的再多,也不是自己經歷的

我說心經里的話

這是涅槃的前置條件

你前面都理解不了,就談涅槃

哎呀,眾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

你還當真了


這問題就算你親自問釋迦牟尼本人也沒用,他知道但是無法說給你聽,因為人類語言和感知是有很大局限性的,能力太低無法準確描述客觀真理。舉個例子,你如何去描述一個固定的蘋果給一個從來沒見過蘋果的人,你頂多能描述如下,扁圓型,口感酸甜,顏色紅偏黃,上面有些小麻點,對了還有個小柄。說那麼多其實那人也不會知道「蘋果」是什麼,除非,除非,除非他親自看見並嘗過。


漢地佛教有兩大特點

1 堅持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之劃分,以突顯漢地佛教的正統與法統。這是漢族儒家核心思想

在漢地佛教的相應思想。

2. 堅持大乘可分始教、終教、頓教、圓教之劃分。把印度佛教中大乘佛教的般若學、唯識學視為大乘始教,而漢地佛教的禪宗、華嚴、天台思想,視為終教、頓教、圓教。

這又是這是漢族儒家核心思想---禮儀等級與五服制度在漢地佛教的相應思想。

3.好在天台宗沒有把凈土宗列入正統的·1佛教體系,可見在隋唐時期的漢地佛教的大德還是從理性高度看待佛教。堅持佛教走中國特色之路的理念不動搖!

說句題外話,可見當代鄧小平先生的偉大呀!

所以師兄的佛教思想,就要帶【印度佛教原教旨主義】的標示了,自然漢地佛教同步認可了!

師兄認為【菩薩只能在一個人成為佛陀之後才能追認他的過去是菩薩,也就是說你根本不可能知道現在誰是菩薩】。雖是正知正見正解,但會被漢地佛教徒的絕大多數認為是邪說。

這就是漢人的悲哀之處,也是漢人最大的種性特點。

我剛剛權威網站關於佛祖的一句話,可為含義極深,可為上述的證據【古代印度人普遍不關心年齡,更注重哲學。佛教文本反映了這種傾向,提供了一個更清晰的圖片,說明了Gautama可能會教導的事物,而不是他生命中的事件日期。這些文本包含了印度古代的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描述,可以從耆那教經文中得到證實,並使佛陀的時間是印度歷史上最早的時期,其中存在重要的記錄。】

爵士貓:我今世只要好好修行,希望來世有個好去處。菩薩道,佛道,離我們一般人都很遠。看看印度人5000年來一直很虔誠,也沒說自己會成菩薩成佛的說法。成菩薩成佛,不是佛祖的勝意諦,只是佛祖的施設假名罷了。修行人最後的目標,就是寂靜涅槃。師兄讀讀【雜阿含經】以及四部阿含經,以及阿毗達摩經典,【大般若經】,佛祖只說了【寂靜涅槃】,沒說成菩薩成佛。

-------------------- -------------------------- -------------------------

雜阿含28經 28.涅槃經(第1卷) (陰相應/五陰誦/修多羅)(庄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如世尊所說得見法涅槃,云何比丘名得見法涅槃?」

  佛告比丘:

  「善哉!善哉!汝今欲知見法涅槃耶?」

  比丘白佛:「唯然,世尊!」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佛告比丘:

  「於色生、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

  如是,受……想……行……識{,於識}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踴躍歡喜,作禮而去。

------------------------------------- ------------------------------ --------------

雜阿含32經[正聞本38經/佛光本32經](陰相應/五陰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

  時,有長者子,名輸屢那,日日遊行,到耆闍崛山,詣舍利弗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

  時,舍利弗告輸屢那:

  「若沙門婆羅門於色不如實知,色不如實知,色不如實知,色不如實知,色不如實知,色不如實知故,不堪能超越色

  若沙門、婆羅門於受……想……行……識不如實知,識集不如實知,識滅不如實知,識味不如實知,識患不如實知,識離不如實知故,此沙門、婆羅門不堪能超越識。

  若沙門、婆羅門於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此沙門、婆羅門堪能超越色。

  若沙門、婆羅門於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此沙門、婆羅門堪能超越識。

  輸屢那!於汝意云何?色為常為無常耶?」

  答言:「無常。」

  「無常者為苦耶?」

  答言:「是苦。」

  「輸屢那!若色無常、苦,是變易法聖弟子於中寧有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

  「輸屢那!於汝意云何?如是,受……想……行……識為常為無常?」

  答言:「無常。」

  「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

  「輸屢那!若[識]無常、苦,是變易法,聖弟子於中寧有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

  「輸屢那!當知: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於一切色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

  輸屢那!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於一切識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

  輸屢那!聖弟子於此五受陰正觀非我,非我所。如是正觀,於諸世間無所攝受;無攝受者則無所著;無所著者自得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長者子輸屢那聞舍利弗所說,歡喜踴躍,作禮而去。

--------------------- --------------------------- ------------------------

雜阿含39經[正聞本151經/佛光本85經](陰相應/五陰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五種種子,何等為五?謂:根種子莖種子節種子自落種子實種子

  此五種子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新熟堅實,有地而無水界,彼種子不生長增廣。

  若彼種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有水界而無地界,彼種子亦不生長增廣。

  若彼種子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有地、水界,彼種子生長增廣。

  比丘!彼五種子者,譬:取陰俱識;地界者,譬:四識住;水界者,譬:貪喜四取攀緣識住,何等為四?於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生長增廣;於受、想、行中識住,攀緣受、想、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比丘!識於中若來、若去、若住、若沒、若生長增廣。

  比丘!若離色、受、想、行,識有若來、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

  色界離貪;離貪已,於色封滯意生縛斷;於色封滯意生縛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識無住處,不復生長增廣。

  受……想……行界離貪;離貪已,於行封滯意生{觸}[縛?]斷;於行封滯意生{觸}[縛?]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彼識無所住,不復生長增廣。

  不生長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脫;解脫已,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著;無所取、無所著已, href="">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說彼識不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所至趣,唯見法,欲入涅槃、寂滅、清涼、清淨、真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

雜阿含121經[正聞本1662經/佛光本123經](羅陀相應/五陰誦/弟子記說)(莊春江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住摩拘羅山。

  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

  爾時,世尊告羅陀比丘言:

  「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皆是死法;所有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皆是死法。」

  佛告羅陀:「色為常耶?為無常耶?」

  答曰:「無常,世尊!」

  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

  「受、想、行、識為常?為無常耶?」

  答曰:「無常,世尊!」

  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

  復問:

  「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曰:「不也,世尊!」

  佛告羅陀:

  「若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如實觀察非我、非我所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者無所著;無所著故 href="">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

===============================================

頓了

公眾號:不苦堂

16 人贊同了該回答

謝邀。這不是好在哪裡的問題。

用個例子來說明,比如:你有一個孩子,有一天你發現他不見了,於是失心瘋一般的跑出家門,滿世界尋找。

這個過程,就是輪迴。

但實際上呢,孩子就在家裡,只是在某個角落裡睡著了而已。

這孩子,就是佛性。它原原本本在那裡,不是它脫離你,是你脫離它。

如果兩不離,就是涅槃。

最終有一天,你會回來,發現自己的孩子。

但是,你要找多久,吃多少苦,遭多少罪,這個就不知道了。

如果當初更有覺察力一些,這些苦和罪,有必要嗎?

沒有。

所以佛教說,輪迴是非常虛妄的。

生生世世的輪迴,就是一步一步朝外邁,離自己的孩子——佛性越來越遠。

爵士貓1 分鐘前

師兄說【但實際上呢,孩子就在家裡,只是在某個角落裡睡著了而已。

這孩子,就是佛性。它原原本本在那裡,不是它脫離你,是你脫離它。

如果兩不離,就是涅槃。】你這是認為有一個真實的佛性實體存在哦!?

那起問師兄,佛性是不是與緣起理論有關聯?

如果有,那佛性就不能說佛性就如【孩子就在家裡,只是在某個角落裡睡著了而已】!

如果沒有,佛性就如【孩子就在家裡,只是在某個角落裡睡著了而已】,那佛性與基督教的靈魂,印度教的神我,有何區別?

兄弟很疑惑,請師兄解答一二為盼。

===================================================================

涅槃之於輪迴,好在哪裡?

爵士貓回復空性 (作者)剛剛

師兄,答得好。我是沒這個耐心,直接叫他修凈土求極樂世界。

涅槃之於輪迴,好在哪裡?

這樣提問的人,不該學大乘佛教,小乘佛教,應該學凈土宗法門。

凈土宗有極樂世界,不談輪迴與涅槃好壞與否!

凈土宗,多好!就是為題主量身打造的。


涅槃表述的是解脫自在的終極程度。但終極程度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來用類比的方式來說說:一天沒吃東西,我很餓。你一定理解我說「很餓」的意思,但如果你問我「到底有多餓?」,這是一個沒法回答的問題。但你會領會大概可能八九不離十的那麼「餓」,因為你從你自己以往餓的經歷來理解我「餓」的程度已經能使你不生疑惑了。現在把「餓」換成「解脫自在」,再領會上面這段話。阿羅漢親身徵得終極「解脫自在」,到底有多「解脫自在」?你說呢?


涅者不生,槃者不滅

說出來就不是這個意思了,需要自己去實證(?`⊿′)?


涅槃。沒有六道輪迴。了脫生死。究竟涅槃。明心見性。成就。解脫。世尊。佛陀。佛。等等。都是一個意思。都是一個平台。末法時期是不是月亮惹的禍?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跑題的回答。

看到這個回答,我今天才明白為什麼護法居士一直堅持使用經書原文回答問題。

而我現在最想說的是:

佛教的問題最不該回答。

佛教的問題最不該在知乎里提問。

經文與上師能幫助我們。

知乎不能。

互聯網更不能。


那是一個非常普通的早晨,他坐在樹下已經有好多年了,餓了吃點果子,渴了喝點雨水或是不遠處小溪的流水。

他都已經忘記自己關閉五感已有多久,為了衝破那最後的界線他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問天,問地,問心,處處沒有答案。

只是在這個普通的早晨,當微風像往常一樣拂過,當黎明的光束,斜斜地灑在了身上,他突然睜開了沉閉多日的雙眼,像個新生的嬰兒重回生命的懷抱,他慢慢起身,走向了遠方。。。

緣起緣滅,皆因生命。

邊界線的外面和裡面是一樣的,劃掉那個邊界線,就圓滿了,也空闊了,而我們就是用自我划出了那道界線,那麼突破它的辦法,就已然出現了!


善男子。慈如果有無、非有非無。這樣的慈不是聲聞辟支佛等所能思議。善男子。慈如果不可思議,法不可思議,佛性不可思議,如來也不可思議。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修行這樣的慈,就算在睡眠之中也沒有睡眠,因為勤精進的緣故。雖然常覺悟也無所覺悟因為無眠的緣故。在睡眠中儘管諸天護衛卻無從護衛因為沒有行惡的緣故。睡眠中沒有惡夢,沒有不善,因為離於睡眠的緣故。命終之後雖然生在梵天也無所生處,因為得到自在的緣故。善男子。修慈者能得成就如此無量無邊功德。善男子。此大涅槃微妙經典,也能成就如是無量無邊功德,諸佛如來也能成就如是無量無邊功德。


我個人覺得通俗點來說,就是重新做「人」,不再像之前那樣被貪嗔痴慢疑我見等束縛,達到真正的自由

不動地前才舍藏,金剛道後異熟空

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


推薦閱讀:

如何系統地了解上座部佛教?
為什麼不能對菩薩拍照?
如何脫離苦的輪迴?

TAG:佛教 | 宗教 | 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