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到底是無神論還是多神論?

我個人傾向認為佛學初創本質是無神論,反對以婆羅門為代表的多神崇拜。與其說是宗教,更像一種哲學上的意識形態系統。然而在具體傳播中不可避免的被各種當地原始宗教所影響,如中國的道教,日本的神道教朝鮮的薩滿,東南亞的巫術,西藏的苯教等,加之偽經太多,而今似乎變成了一種多神祭拜。概念還在模糊階段,希望得到更多的信息和見解。


這個問題用詞不當,很容易誤導人。

一般有神論的意思讓人理解為神是超級牛逼的創世之生命,他無所不能,或者類似。

無神論容易讓人認為世界內只有人類和動物,是自然發展的產物。

而佛教,不屬於上面任何一種情況。

佛教描述的世界觀更像是一個遊戲。

生命大體分為很多種能量層次,

分布在六道,不停輪迴。

六道中,有天道 修羅道 鬼道 甚至地獄道

裡面都有很多對於普通人來講是「神」的存在

比如閻羅天子,俱生神,天人,甚至夜叉,龍王

對於我們人類來說,他們可以說都是「神」

但這些神都是六道內的眾生,只是他們過得生活比我們贊到很多。他們壽命到頭依然會根據善惡來輪迴。

他們顯然不是「無神論」「有神論」里所說的神。

另外,佛教里的佛對於人來說只是一個講法者。也沒法做很多「神」可以做的事。

但是他們的生命層次所處環境,也不是普通人能夠想像的。

結論應該是,佛描述的世界觀里,有很多生命層次能力對於人來說都是算得上是神的存在。

至於是有神論還是無神論,要看你自己怎麼想了。


補充:後來詢問宗教史教授

教授表示:所謂的無神論宗教特指佛教。(老師不知道飛面教)

多圖殺貓(慎入)

釋迦牟尼自己沒有任何稱神的意思

釋迦牟尼死後佛教產生爭論和分裂,部派佛教開始盛行

第一次分裂南傳佛教認為是上座部和大眾部對戒律問題的爭議,北傳佛教則認為是對阿羅漢境界的理解不同導致分裂。

分裂分裂

然後就分裂成了四大系統,上座系,說一切有系,犢子系和大眾系

對很多佛教問題產生爭論,其中一個爭論就是佛陀是人還是神,然鵝原始佛教一直都是不把佛當成神的,也只承認釋迦牟尼是佛(覺者)

然鵝大眾派神化釋迦牟尼,吸引信徒

後來就發展出了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看西遊記的都知道,唐三藏帶著他的三徒弟去西天取的就是大乘佛教的佛法,之前觀世音說他的小乘佛法不行。

從這裡其實小乘佛教是個貶義的,輕蔑的說法,大乘是自封的,小乘則是用來貶低的,小乘佛教地位不如大乘佛教。

這也是一個歷史進程,小乘佛教常被人說是自私,為何呢,因為它基本不傳教,而且目的是讓自己脫離輪迴之苦,不是救人而是救己,把凡俗的因果拋得乾乾淨淨才好,而且因為其修行很苦悶,難以吸引信徒,在婆羅門教的施壓下,大乘佛教改變了做法,基本就是不出家就可以成佛,捐錢就可以成佛,念經就可以成佛,世俗的不成樣子,然鵝,人民群眾喜聞樂見,這麼好的佛去哪裡找。於是佛祖也就順理成章成了法力無邊的神仙,除了釋迦牟尼也就出現了什麼燃燈佛,未來佛,阿彌陀佛之類的大大小小的菩薩,羅漢和佛,個個法力無邊的。

到了清末民初

唔,貼反了這圖(人民群眾對哲學,來世不感興趣,感興趣的是福報,是延年益壽,去病消災)中國的大多數佛教(漢傳佛教)都屬於大乘佛教,自然是諸天神魔

不過在東南亞和我國少數地區依然有小乘佛教,而且在東南亞還挺興盛的

從印度釋迦牟尼死後開始分裂,到各個派別各個語系各個傳播途徑,以及之後的本土化發展,早就形成了千差萬別的派別,佛教是一個很廣義的概念,並非一種模式,現在可以說小乘(原始佛教)是無神論的,並且釋迦牟尼未承認佛是神,大乘佛教則比較世俗,是有神論的,也因為比較世俗所以發展興盛,我們常見的佛教一般都是大乘佛教,也就給我們留下了佛教是有神論的印象。

唔。暫時先這樣,周二問問宗教史老師。


朋友,就我所知,佛教肯定是無神論,因為佛並不是神,佛的原意,就是覺悟者。

從佛教的義理,神其實還是在三界之內,而佛是出三界的,所以兩者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而且佛教也不是搞崇拜的,因為以佛教的義理,眾生皆有佛性,都畢竟成佛,於是拜佛,也包括了拜自己,而這世界上,有什麼宗教,會讓信眾自己崇拜自己嗎?所謂世俗的宗教,那個不是把他們所崇拜的東西,與普通人剝離開,而置於高高在上的位置的?所以佛教有與宗教相似的地方,但本質上不是宗教。

實際佛教確實有些難懂,似哲學,不是哲學;似宗教,不是宗教;似心理學,不是心理學,如果認為佛教是搞牛鬼蛇神,但其也有非常客觀唯物的內容,所以僅從某個方面來看佛教,是不可能真正的了解佛教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佛教的佛法是包含這一切的,佛法是針對世俗的「有為法」而提出的「無為法」,所以從世俗的角度去看,就會發現佛教的內容會和各種世俗的學說都沾邊,但說到最終,佛法卻又完全不同於這些內容。如果搞不懂這一層,肯定會被佛教的外在形象搞得暈頭轉向。

如果要想真正的了解佛教,說實話,只有按照佛之所教,依據正法如實修行,才會真正的知道佛教到底是在幹什麼。

希望以上,對於朋友了解佛教有所幫助。

PS:補充說一下,佛教談到的「天龍八部」這些護法神,以佛教的義理,還是眾生內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從根本上來說,是虛幻不實之相。佛教談這些,不是要人們崇拜他們,而是為了說明佛之正法是三界之中的人、鬼、神所共尊的。

還有就是,以佛教的義理,佛本無相,諸相本空,所以愚迷的眾生將佛當神那樣崇拜,希望不努力就獲得自己貪求東西,根本是找錯了對象。要知道,佛性是每個眾生所有,釋迦摩尼佛創立佛教,是希望眾生都能悟到自身的佛性,並且能將其拿出來運用,從而能出離生死的苦海,於是能離苦得樂,這是佛說各種法門的根本出發點。只是後世的眾生,貪念重,最後還跑到整天談」無相「的佛前去求取虛妄的」相「,豈不是非常可笑的事情?其實眾生本有佛性,畢竟成佛,所以求人不如求己,這樣,也不枉自己拜了自己一拜!

PPS:就我自己的感悟,佛教更應該看作戲劇,因為釋迦摩尼佛創立佛教,以及佛教的發展,就是釋迦摩尼佛導演的一場戲,戲的名稱就叫做——成佛之路。只是這齣戲,包羅萬象,卻又無相,看不看得懂,就看眾生的悟性,看不明白的,或認為佛教是宗教,或認為佛教是哲學,或認為佛教是心理學,或認為佛教是科學的,或認為佛教是牛鬼蛇神,或去考據佛教的歷史,認為佛做個什麼,說過什麼,說實話,這樣去看待佛教,只會離真正的佛教的越來越遠!再次強調,佛教不是文字上的言說戲論,不真正的依佛之正法修行,是不可能知道佛教是搞什麼的,這就如同,只有當你參與到了這齣戲之中,才可能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以及這齣戲是怎麼演的。


我越來越感覺佛陀和老子有些相似。

都創造了一套很有價值的學說,都得到了很多精英推崇,但是在很多人眼裡就是裝逼。

死後弟子分裂,但有發展(原始佛教變部派佛教,道家分裂出莊子列子楊朱等)

受到精英人士的推崇,甚至受統治者推崇。

然後出現了打著他旗號的宗教,大乘佛教和道教。

所以佛教問題下經常會吵來吵去,因為佛教徒會扯原始佛教的教義往臉上貼金,但是改變不了大乘佛教淪為多神教的事實。而所謂的無神論者理客中人士在這個問題上也選擇性失憶,用大乘佛教的污點往原始佛教甚至佛本身潑髒水。

噴道教的人雖然也有,但是也沒見往老子身上潑髒水的。當然這個也是有原因的,現代專門區分了道教道家。但是現在把漢傳藏傳南傳都算做「佛教」這個大概念下的子集,概念混淆就不可避免了。

回到問題,我覺得大乘佛教肯定是多神教了,但是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是一種變相的無神論,或者應該叫弱神論。梵天在婆羅門教是創世神,但是在佛教不是,佛教否認創世神,否認有一個存在可以掌控人的命運。在佛教的設定中,佛法更多是一種修行方法,一種靈修方式,比庫是靈修導師。雖然現在的南傳對此也有一定的扭曲。


從佛教的教義來看,確實是無神論的吧。佛教不承認有一個如同亞伯拉罕一神教中那樣的"造物主"的存在,認為一切都是因緣合和而產生的。

無論哪種佛教都主張"諸法無常",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自然也就沒有一個不朽的"神"。至於佛教中所說的天,阿修羅等只是比人類更高一個層次的生命存在。雖然壽命很長,有種種神通等,但也一樣會死(天人五衰)。

至於目前我們所見到的佛教中的迷信啊,偶像崇拜,求神拜佛等現象。我個人感覺是佛教在幾千年的傳播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和其他宗教交流是一個方面,還一個方面就是廣大的吃瓜群眾並不能去理解佛法教義,他們也並不期望去理解,他們需要的只是信點什麼以獲得心理的安慰,至於是佛,菩薩,還是神仙鬼怪倒不重要。

這時候佛教是不是無神論不重要了,廣大群眾自然會把它信成自己希望的那個樣子。


西方極樂世界名字不叫天堂就不是天堂了?

阿賴耶識名字不叫靈魂就不是靈魂了?

佛的名字不叫神就不是神了?

菩薩的名字不叫天使就不是天使了?

本質有區別嗎?

有區別嗎?

有區別嗎?

換湯不換藥。


不對「神」下個定義,這個問題就沒有意義


一些人說佛教是無神論的,那我只能說你聽說過『勇士變成惡龍故事「嗎。

另外,不談原始佛教是不是有神論,佛教成為多神論,一定意義上講大乘佛教的發展,和其他地區的宗教信仰沒有多大關係,甩鍋不是這麼甩的。

同時,我也反對佛教非哲學、非宗教這種說法,因為佛教就是宗教,關於哲學的部分,和基督神學沒什麼本質不同。

補充兩個問題,

1、一個宗教是不是有神論,和祂的教主自稱什麼沒有多大關係,反而和祂的教主所言的世界觀關係很大,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佛教的釋迦牟尼自稱覺悟者,伊斯蘭教的穆罕默德自稱先知,甚至穆罕默德比釋迦牟尼更像人,因為他不僅否定自己是神,甚至肯定的回答他是人。

如果僅僅從釋迦牟尼自稱覺悟者否定自己是神,就認為佛教是無神論,那麼伊斯蘭教呢!

2、一個宗教是不是有神論,和祂的教主自稱的身份地位有很大關係,如果祂的教主否定自己是神,但是又把自己的身份地位至於神之上,這同樣不是無神論。


有神祗的佛教,是後人穿鑿附會硬生生杜撰的。至於穿鑿的初衷,有好有壞。所以,絕大多數人信的不是初始的佛教,而是他們心目中的佛教。


六道輪迴,不僅僅是只有畜道和人道,地獄、餓鬼、天人、阿修羅都有,這不都是人說的神嗎?佛教一直在講因果輪迴,六道輪迴,什麼什麼時候說無神論了?

佛教是有神論,但不是泛神論。諸天鬼神都是六道眾生,皆受輪迴苦。六道眾生都可以通過修學佛法,從六道苦中得到解脫。


佛不是神,但是地位和神差不多


看怎麼定義神了,如果神指的是相對於人類有些神通的眾生,那麼就是有神;如果指的是整個世界有個神創造了一切,那就是無神。


希望找個實體的神來崇拜一直是老百姓的要求,佛教本質上的理論對他們來說太難了。特別是些老頭老太,你沒注意到如果不是燒香還願類的教義他們連聽都不愛聽。

我們常聽到某信徒這麼說,我已經燒了香了他怎麼還不保佑我。所以來說,神是他們創造的。你和他說開悟修持之類的,他絕對一臉的懵逼。


這是對無神論的侮辱。

------------------------------------------------------------------------

是我沒認真審題。應該說現在再說佛教是無神論就是在侮辱無神論。

感謝 的私信回答和評論。


佛教沒有創世神或無所不能神


有神宗教!因為有六道輪迴理論,六道當中有天人!天人是神的一種!至少天人能力比人類強太多!


首先,和尚們自稱都是無神論,之所以有這個問題,是因為,和尚們認為,佛不是神,但是,又總是編出佛的神跡,神通,使佛與神的界限越來越不清晰,佛教外的人,尤其是民間,大多認為佛教為多神教,百姓可分不清有神通的佛和神有什麼區別。


佛教是自然法則論。

不是多神,不是一神,也不是無神。

基礎是三世輪迴,因果報應。

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說的都是事實,真實存在的自然法則。

不因人的主觀而變化的。


應該是無神論,看一下我的轉載。

釋迦牟尼與莊子的學說有何異同?

作者 光中的哲學

全球史觀下的人類文明系列之五十七

(本文來自於鳳凰博報)

數月來,我已經為印度文明寫下了不少文字,但當我準備提筆寫到有關佛教文明的文字時,我的心不禁為之一顫,佛教文明不正是中印兩大文明體之間最偉大的交集嗎?兩個大陸文明體之間的交流與對話,早在公元一世紀就已經展開,如今已2000餘年。中印之間雖然只有喜馬拉雅山之隔,但兩大文明體卻是如此不同,她們之間究竟是因為什麼而發生了如此巨大的差異?

創造文明的主體是人,人在不同的地理區域創造出不同的人文環境。在此過程中,總有一些智者在引領人類文明方向的過程中起到了特殊作用。他們作為人類的精英分子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也許是因為他們幸運地生存在人類命運的重大轉折點上。

馬拉戰車的金屬時代來臨之後,歐亞大陸上人類族群的生存秩序越發混亂,這也意味著人類進入了新文明的孕育期。然而,新文明的創建必然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特別是公元前1500年以來,歐亞大陸的許多地區都進入了劇烈動蕩的歷史時期。族群戰爭對人類的生存環境造成了巨大破壞。人們需要建立新的秩序,各種新的思想於是層出不窮,不同學派林立,彼此各執一端,相互爭鳴。古希臘進入了自荷馬時代以來的文明型塑期,古印度與古中國亦是如此。公元前7世紀至前4世紀是印度歷史上列國紛爭、攻伐不斷的年代,這一時期與中國年代相近的春秋戰國時代極為相似,古印度的「沙門思潮」與古中國的「百家爭鳴」相繼出現在歷史的舞台上。人們所熟知的「軸心時代」就是對這一時期的總結。

中印之間有著非常相近的文明基因,如大陸文明和農業文明等。這是中印文明起源期有著相似的歷史發展形態的根本原因。在研讀佛教經典的過程中,我總是不由自主地將佛教與中國道家學說對比起來,將釋迦牟尼與中國的莊子對比起來。實際上,在寫莊子系列的過程中,我就產生了一個願望,要將他們作一個有意義的對比。然而,那時可能是準備不足的原因,只好丟下這個題目,留待今天來細細品味。

釋迦牟尼作為佛教文明的創始人,其真正的名字是喬達摩·悉達多(約公元前565—前486年)。大凡偉大的人物都有極其不平凡的人生經歷。釋迦牟尼原是迦毗羅衛國釋迦族凈飯王的太子,屬剎帝利種姓,創建佛教後,他被佛教徒尊稱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賢」。迦毗羅衛國今天屬於尼泊爾南部與印度毗鄰的提羅拉科特地區。相傳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在他出生七天後去世,後姨母將他撫養長大。釋迦牟尼自幼聰慧,受到過傳統的婆羅門教的教育,16歲結婚並育有一子。生存於小國的釋迦牟尼的生活註定是不會平靜的。迦毗羅衛在周邊的強國傾軋之間求得生存並非易事。當時與迦毗羅衛城邦鄰近的,以憍薩羅國的國力最為強大,大約到了佛陀的晚年,迦毗羅衛即被它征服;後來,東方的摩羯陀國又打敗了憍薩羅國,建立了更大的帝國。

釋迦牟尼的早年人生經歷與莊子頗有相似之處。莊子大約生於公元前369年,卒於公元前286年,約比釋迦牟尼遲200年。莊子雖非小國王子,但也曾經做過蒙地漆園的小官,顯然出身於貴族家庭。然而,當時的中國正處於戰禍連綿不絕的時期,而宋國作為一個有著殷商血統的小國,經常受到齊、魏、秦等大國的欺負。不僅如此,莊子作為宋國的沒落貴族,又不斷受到宋國內部暴政的壓榨。後來,莊子曾經短期為官的地方被楚國所吞併,步入中年的莊子,生活極為貧困。「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莊子·外物》)。相傳莊子住在窮街陋巷,困窘地以織鞋為生,餓得面黃飢瘦。

莊子的人生經歷正像是人間地獄中的苦行,而釋迦牟尼也在人生中體味著亂世之苦。傳說釋迦牟尼曾經一連出城郊遊數次,這幾次郊遊的特殊經歷讓他感受到了人間的苦難。第一次出遊時在市區見到了一個風燭殘年的白髮老人;第二次見到了一個倒在路旁的痛苦呻吟的病人;第三次遇到了一個送喪的行列。這三次出遊使他認識到,無論何人都要經歷必然的生老病死的人生過程。第四次在隨同父王去農村舉行春耕祭典時,釋迦牟尼見到農夫犁田從土中翻起的蟲蟻立即被蛙類爭食一空,轉眼間,蛙類又被花蛇吞噬,接著花蛇又被從天上凌空而下的巨鷹所啄,如此殘酷的弱肉強食的眾生相,在他看來是多麼的觸目驚心!

人間的痛苦與不公正深深地刺激了釋迦牟尼幼小的心靈。那麼,人間的痛苦是從哪裡來的?人的痛苦有個體的生老病死之苦,也有人間利益衝突而產生的群體之苦,如戰爭帶來的暴力和等級制度帶來的不平等社會現實,等等。人作為個體的生老病死之苦是難以克服的,但人的很多痛苦並非來自個體本身,而是來自外界。那時的印度,婆羅門種姓擁有種種特權,婆羅門教義中宣揚「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論」,其專橫腐敗的諸多做法引起了人們的強烈不滿。

莊子與釋迦牟尼面臨的幾乎是同樣的問題,那就是人間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和平與平等?在戰國時代,儒墨並稱「顯學」,但莊子在思想上既不認同於孔孟的學說,也不認同於墨家學說。莊子作為「士」階層的一員,他對人世間的一切都感到不滿,對於中華文明的發展方向深感懷疑。莊子不屑於與王權專制主義者為伍,但又找不到自己在現實世界裡的確定性位置。他不能改變世界,又不願被世界所改變,所能表達的只能體現為強權暴政下的個體獨立與堅守。

人怎樣才能擺脫痛苦?為了求得這一問題的最終答案,相傳釋迦牟尼於29歲時離家出走,先到摩揭陀國跟隨當時的婆羅門學者阿羅邏·迦羅摩和優陀迦·羅摩子學習禪定,後到尼連禪河畔的密林中獨自苦行。前後六年的修鍊並沒有使他得到如何實現精神解脫的滿意答案。然而,有一次當他來到菩提伽耶的一顆菩提樹下,靜思冥想,沉思人生的真諦,突然間達到了徹底的覺悟,從此悟出了一套使人擺脫痛苦的理論和方法,創出一種新的宗教學說,那時他大約35歲。

釋迦牟尼為世人開出的「藥方」是從反婆羅門教的基本教義中得到的,體現為他對既有的印度文明的解構,因而,釋迦牟尼提出的學說在思想上具有反婆羅門教鮮明特色。他反對吠陀的權威,反對婆羅門神創世界論,在本體論上提出了具有無神論色彩的「緣起說」;反對婆羅門教祭祀萬能論,認為人所遭遇的苦難的根源在於人的「無明」和無窮的慾望,只要認清造成人間苦難的根源,通過自己的修行而非祭祀來消除「無明」和慾望,就能達到解脫之路;反對「婆羅門至上」論,反對種姓歧視,主張眾生平等。

同樣地,莊子從反對王權專制主義強權和反對儒墨學說中找到了他的理論根基。他認為人在人世間總是受到世俗中的各種慾望的驅使,這是人失去自由的根本原因。人生的痛苦在於人的意志受到了外在力量的制約,並且對此茫然不知,這就是人們對於人生本質認識上的「芒」。人生的苦難與逍遙在於「道」的失與得。道無處不在,得道便是與道合一,就是個體回歸人的本質存在,就是融入大道之中。只有以道觀物、以道觀天下才能解除人生的煩惱與痛苦,最終達到自由逍遙的境界。因而,只有識道、悟道與得道才能真正地走向自由。莊子渴望對各種世俗既有的文明形式及其價值進行重估,回歸道本身,並與道本身相觀照。「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一切原本都是平等的。在莊子看來,一切都蘊育於大道,又必然回歸於大道之中,只有「道」才是人們永遠溫暖的懷抱。融於大道,人們自然就能忘記世俗生活的悲傷與歡樂。

中印文明在諸多方面存在著相同或相似的一面,這些相同或相似性也必然體現在中印「諸子百家」的學說中,釋迦牟尼與莊子學說的相似性也說明了這一點——我們甚至可以說,釋迦牟尼與莊子的學說發生在極其相似的歷史背景上,這就是由族群衝突中形成的不平等制度,在印度表現為越來越固化的種姓制度和精神性的婆羅門教義;在中國表現為王權專制主義和以儒、墨為代表的諸子學說。

然而,釋迦牟尼與莊子又是不同的,兩者之間的不同性正是導致釋迦牟尼的學說之所以更像是宗教、莊子學說之所以更像是理性主義哲學的本質區別。

釋迦牟尼與莊子在救世的對象上存在著明顯的不同。釋迦牟尼具有強烈的救世願望,這幾乎與其學說本身所宣揚的消除人慾的觀點是根本矛盾的。從菩提樹下得「道」以後,釋迦牟尼開始身體力行,到各地傳教說法。最初他在波羅奈城附近的鹿野苑說法,即所謂的「初轉法輪」,後來主要在中印度恆河流域各地漫遊傳教,擴大影響,從而使佛教思想傳播開來。莊子不同於釋迦牟尼主要是面向外部社會的救世觀,而是立足於個體自救,追求自由的個體精神,認為得道就是為了救己,而不是為了救世。他反王權專制,卻又不願與「眾生」為伍,保持著貴族知識分子的清高氣質。

釋迦牟尼與莊子在傳播各自學說的方式上存在著明顯的不同。釋迦牟尼在傳教過程中建立了宗教組織——僧伽,參加者主要是商人、手工業者和城市平民等。作為一種宗教組織,釋迦牟尼「眾生平等」的觀念得到了有效實踐,從而吸引了大量的低種姓的人們信仰佛教。這種以組織性的方式來吸引信眾、傳播思想的方式在莊子看來是不可思議的,莊子主張「無為」,人不應該去做違背自然規律和人類本性的事;莊子主張遠離政治,不與任何政治勢力合作,對中國文化的舊傳統與舊政治嚴重缺乏鬥爭精神,不會像耶穌那樣以死捍衛自己的學說,也不會像穆罕默德將宗教行為與國家行為結合起來推行自己的教義。當然,從莊子學說的基本精神來看,莊子更像是純粹意義上的中國「士人」中恃才傲物的知識分子,他和釋迦牟尼、耶穌和穆罕默德根本不是一類人。

釋迦牟尼與莊子在各自學說的邏輯起點上有著明顯的不同。釋迦牟尼創立佛教的目的,是要解決人生的痛苦問題,其哲學是以探討人生問題為主要宗旨。認為人生充滿了各種痛苦,他創立佛教的目的就是要力圖把從生活的苦難中解救出來。苦難成了與人生如影隨形的「屬性」,成了人類生存狀況的真實圖景。因而,人只有通過艱苦的修行進而成為大徹大悟的人才能走上解脫之路。莊子學說的邏輯起點並不在於人生是否痛苦的問題上,也就是說,人生無所謂什麼是苦的問題。莊子認為,萬事萬物應該順應其本性,一旦違背了事物的本性,就會發生本質上的改變。人應該保持天賦本性,莊子認為現實中那些過度用心的人如同「竊賊」一樣。莊子主張的「無情」並非人們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無情」,而是順應「大道」的「無情」。莊子從相對主義認識論出發,將生與死看成是對立面之間的相對化運動,它們最終都將共同消融於大道之中,達到同一化,亦即以道觀之,無生無死,生死同一。生命體的生存與死亡如同自然界的四季變化一樣平常,一切原本出自虛無與偶然。莊子認為,既然死亡是自然而然的過程,是人力不能控制的,那麼,人們不必因為死亡而痛苦。莊子認為,對於死亡的悲傷不僅是不必要的,而且它原本就是一種違背自然的「刑罰」。

釋迦牟尼與莊子在實現人生目標的行為方式上有著明顯的不同。釋迦牟尼提出了「四諦說」,即佛教的基本教義,包括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其中苦諦講的是人在現實中所遭遇的各種痛苦;集諦講的是造成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滅諦講的是消滅造成痛苦根源的真理;道諦講的是滅除慾望、實現解脫的具體方法、途徑或道路。人是由於無明而去追求物質世界,故而產生痛苦,因而只有徹底斷除無明,才能擺脫輪迴,達到解脫,進入「涅槃」境界。釋迦牟尼為佛教徒規劃的修行之路是一個極其複雜且充滿著諸多「技術性手段」的艱苦而又漫長的人生之路。而這一切在莊子學說中顯然是一種違背人的本性的行為。莊子學說中絕無束縛人們行為的諸多教條,如不殺生、不妄語等眾多涉及人身自由的戒律,相反,莊子在自己的學說中所追求的是個體心靈上的絕對自由。莊子不僅描述了人與道融為一體的「坐忘」狀態,而且勾畫了心游世界的「坐馳」境界。莊子心靈世界中的自由狀態便是「逍遙遊」。莊子所謂「逍遙遊」有形體之游、心靈之游,所游之處既有「無何有之鄉」的虛無世界,也有世俗社會中的現實世界。在等級制度下,人們追求這樣的自由,具有反對王權專制主義者及其思想奴役而爭取其個人精神自由的積極意義。

釋迦牟尼與莊子在無神論的價值取向上存在著明顯的不同。釋迦牟尼反對婆羅門教關於絕對實體(梵或我)的有神論學說,提出了「緣起說」,即世界萬物都在一定條件下生滅變遷著,世界上並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離開了一定的關係和條件,就沒有事物的變化。釋迦牟尼引入描述事物運動之間的關係、屬性來反對絕對實體論,進而取消了實體的內在確定性,建立了佛教本體論學說。然而,釋迦牟尼的學說產生於印度神性化宗教文明之上,雖然打著反對吠陀天啟的無神論旗幟,但無論是其教義中如阿羅漢、涅槃等諸多概念本身,都帶有些許絕對論的色彩;佛教思想流變過程中越來越與有神論結合起來,從而吸引更多的信眾投入宗教行為中。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佛陀更是被神化,人們對他頂禮膜拜,並且將個體的功利主義慾望融入信仰的目標之中,這本身便與釋迦牟尼創立佛教的目的背道而馳。相反,莊子對於世界的認識,是一種高度理性化的認識,雖然其中有著十分感性化的色彩。莊子可謂是一個真正意義上「大徹大悟」的人,他關注的對象是天人關係中的第三極——「道」,而不是「神」。荀子曾給莊子一個十分中肯的評價:「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意思是說莊子蒙蔽於只知自然(天)的作用而不知人的力量。他以懷疑論、不可知論以及相對主義的邏輯思維方式建立了高度理性化的體系性無神論學說。信仰道家文化的人們要想知道、識道、悟道、得道,沒有一定的文化素養是不可能的。因而,如果將道家文化發展成為一種宗教,它只能成為極少數人信仰的高級宗教。或者說,莊子學說本身就是反宗教的。

釋迦牟尼與莊子還有什麼地方是不同的?

在我的腦海里時常浮現出印度人與中國人不同的生活景況,由此來理解印度人與中國人不同的思維方式。印度的自然環境為印度人提供了比中國人從中國的自然環境多得多的生存資源。印度的知識精英可以走進大森林中獨自靜思,那裡有著豐富的野果供人採集,那裡沒有嚴寒的冬季,人們不需要衣被就能生存下去。相反,中國的知識精英就難以獲得如此優裕的自然條件,他們很多時候不得不為了自身的生存而與王權專制主義者合作,違背自我意志苟且偷生,那些不願與王者為伍的莊子之流只能過著饑寒交迫、性命不保的生活。桃花園裡自然是知識精英嚮往的理想國,然而,那裡如果沒有嚴霜冷雪豈不是更好?

由此我想,中印兩大文明的差異在某種程度上說,是被自然環境方面的差異所決定的。由自然環境的差異再來理解釋迦牟尼與莊子在他們各自學說上的差異也許就不再是一件難事了。

在相似的中印文明土壤里,孕育了釋迦牟尼與莊子這兩位偉大的文化大師,他們的血液里有著許多相同的成份,比如,在中國知識分子樂於沉醉其中的「庄禪」境界中,道學與佛學已無區分開來的必要。佛教之所以能夠早在公元一世紀就開始在中華大地上傳播,也許與庄佛相通有著極大的關係。中國人最初是以道學的眼光看待佛教的——從道學角度更易於理解佛學,進而信仰佛教。正是有了道學的根基,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就有了堅實的基礎,進而在宋代以來成為中華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白世尊曰。云何。世尊。諸佛形體皆金剛數。亦當有老、病、死乎。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大王語。如來亦當有此生、老、病、死。我今亦是人數。父名真凈。母名摩耶。出轉輪聖王種。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諸佛出於人 父名曰真凈

母名極清妙 豪族剎利種

死徑為極困 都不觀尊卑

諸佛尚不免 況復余凡俗

佛言。若彼三明婆羅門無有一見梵天者。若三明婆羅門先師無有見梵天者。又諸舊大仙三明婆羅門阿吒摩等亦不見梵天者。當知三明婆羅門所說非實。

佛教經典四部阿含經裡面的原文,佛說自己是人,佛說世上沒有神。只不過佛祖後來被自己信徒吹成了神佛,把神神鬼鬼也加進佛教,真是可笑!


簡單回答一下吧

有神無神都不重要,佛陀教化眾生法門無數,不認字的人念誦佛號也能往生極樂,而思辨極強的楞嚴經不也有持楞嚴咒的簡單修行辦法嗎?不過是因材施教。

而根據不同人的經歷,一切佛法皆因譬喻得解。

同樣,有神無神不過是根據實際情況來傳教的方法而已,試想如果在古代中國,給普通老百姓灌輸無神論會死的多慘。

因此只要不離三法印就是真佛法。

這就是佛教的與時俱進,相信隨著民智開化,越來越多的人能真正理解佛陀的精深教法,無神的佛教會回到世間。

不過末法時代,恐怕難以實現了吧。

只願托生彌勒佛身邊,聽聞佛法。


佛教的多神崇拜傾向從印度就有了 你以為這麼多佛菩薩是從中國的石頭裡蹦出來的嗎?

從另個角度 如果能理解和堅持三法印 則佛教雖然可以具有多神的外衣 其實還是無神論


推薦閱讀:

佛教適合人人修行嗎?
密教常被批評迷信、不是正法,但西藏密教的傳入人卻是所謂釋迦佛再來的蓮花生大士。佛陀為什麼要傳外道呢?
空性是思惟的盡頭嗎?
如何評價我編的打油詩《XX仁波切》?
在尼泊爾朋友店裡見到一尊佛像 請問這尊佛像的名字和來歷?

TAG:信仰 | 佛教 | 宗教 | 藏傳佛教 | 無神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