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試過根據古文字的字理來整理過一套現在用文字的字形嗎?
從金甲文看,髙比高更合理。
春字在古文字中能看出艸部的,後世的寫法卻不行,在盡量不改變這個字可讀性的前提下展出一種符合字理的寫法。說萅的就免了。大概如此……
哈哈,我總結過訛形,並以明體爲其中一小部分做了字樣。先貼幾張癸巳年之舊圖,當時上傳到了某網之公共主?,今原圖已不知所蹤:
再借用美工@張爾卿之統刊朙展示幾個字:
想起再補充。
「春」上面直接理解為「屯+艸」即可。
「屯」的傳承寫法以兩橫或撇橫為主,而非這種刻本寫法。目前萬國碼基本平面中也收了「扽-扥」兩種對舉的異軆寫法。
參見: 純的隸書書法 頓的隸書書法 (「楷書」請過濾「顏假卿」體……感嘆一下「龜販字思維」給漢字製造了多少垃圾……)
而「艸」「廾」在下方寫作「大」「六」的例子,相比不需要再舉了。
因此,「春」上部即是不屈尾的「屯」再加「艸」形。
「屈尾」與否的差別也可以參見「毛-氺」(如「表」「屬」) 「申-電」(如「電」「奄」) 等。
五種頭可以筆順區分。其中,只有「春」從「艸」,其他均從「廾」。
「奉」頭從「豐」的原始版,先寫兩橫一豎,然後寫「廾」形。
「奏」上下一體,因此寫罷兩橫後,一豎貫穿下來,然後寫撇捺等。
「春」與「奉」類似,可考慮用橫的長短區分,或「屯」以撇起筆。
「秦」「舂」從「午」,先寫點橫,再寫橫豎,然後寫「廾」形。
「泰」從「大」聲,「大」在上寫作「土」形,然後寫「廾」形。
漢語多功能字庫認爲「春」是秦系文字改從「奉」了……
李綉玲認爲秦簡「春」仍是「屯」聲。
裘錫圭也認爲「春」仍是「屯」聲。
個人感覺沒有定論不好評價。秦簡能有更多字出土就好了。不喜歡「春」或「萅」可以試試「旾」?比「春」少一筆,甲骨文、春秋金文、楚簡有所用部件相同旳。
甚至「芚」也是春:
感覺題主主要說旳是這類:
在知乎上能用旳僅有矦、?、?,以下能用/可用皆指能否在知乎這類平臺用。
叜聲字能用旳多一些,但估計以題主旳標準,「可讀性」似乎降低了,雖然叜和叟筆畫一樣/少一筆。
這類「可讀性」低,而且也僅有?一個字能用,基本是文人按小篆糾正出來旳,清一色旳「攴」就能看出來。
這組「可讀性」高,但正如馬克所說,是明清按小篆暴力糾正旳字形,隸楷沒人這麼寫。需要注意旳是除了靑淸外還可以用靖晴精,但維基詞典僅會顯示靖晴精,可能Unicode已合併碼位了?不知知乎能不能顯示。
這組也基本是明清人旳成果,「可讀性」高,依然隸楷少見。
從旳享字僅亯本身可用,敦聲字更是一個也用不了。當然這些皆是小篆直接隸定字。(雖然敦有個異軆?,但那本身不符合題目根據字理旳要求。)
「可讀性」不高,可用旳不多。
「可讀性」高,沒一個能用……
「年」旳「秊」「可讀性」不高,從年或年聲旳字本身較少。
從「留」聲、「卯」聲旳字基本可用,「可讀性」推薦用。
有碼位旳「辳」聲字也比較少,但ios支持 ,感覺也僅「辳」、「?氵辳」較常用,但知乎似乎不能顯示後者。
「曽」旳「可讀性」高,「曽」聲字雖然少,但曾日本新字體是曽,所以只要用符合日文標準旳字軆即可用上較符合字源旳曽。不得不感歎簡化字總表、一異表或印通表怎麼沒帶上這個……
楊端憲提到幾個但他沒有給解釋,我來提供些例證,
髙是甲金隸楷傳承寫法:
酉,他圖中旳是秦系文字傳承寫法:
差不多是這樣旳情況。
我更喜歡廣韻那套唐宋楷書寫法,更正,書法家還保留著。康熙字典已經是用小篆暴力糾正過一次。
w暫時先丟著幾個字形圖吧。
以下隸定字形基本從說文里的小篆,字體原為花園明朝,字形大部分字為自造,以修改至:一、方便手寫;二、說文區分的部件這裡同樣區分;三、可讀性高這三點為目的。
一些訛變幅度不大的字,可以直接修改一下。比如:
至於「月」這個部件,我覺得可以這樣處理:
以下每對字中,左是盡量不影響閱讀性的暴力隸定字形,右是今對應的「規範字」字形。
還有所謂「耳字旁」:
還有一些字呢它和今天大陸通用的「規範簡體字」相差有點遠,但也不是不可以折中處理:
實際上還有很多字古今是有很大差別的,比如還有「秦」、「春」…的那個頭和那些訛出來的「大」,只是樓上諸位大佬已經說得挺清楚的了,所以這裡就不再細說了。
推薦閱讀:
※「龍」字左邊「立」「月/肉」反切與「龍」讀音相近,這是巧合嗎?
※「夏」字是什麼意思?來源於哪裡?
※古人在竹簡上寫字時不夠寬怎麼辦?
※關於「周」字這種說法有根據嗎,「周」字甲骨文是否從用從口?
※古文字學如何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