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隨著時間的發展,有新的中藥被發現嗎?

如題 忽然想到近代科學研究環境這麼好,各種理論成果都在噴涌。關於中醫除了對舊事物的新認知以外 有什麼新的發明發現嗎。

不黑不粉。

歡迎討論 拒絕攻擊和撕逼


謝邀。

醫學的主流方向是融合,不是分裂。

搞分裂是中國人的固有思維,什麼東西都要弄個陣營。什麼是中藥?什麼是西藥?

小柴胡沖劑,藿香正氣軟膠囊算中藥嗎?哪本古書上小柴胡湯有沖劑這個劑型,藿香正氣做成腸溶膠囊?

西醫醫院的腸鏡室在手術前讓病人喝番瀉葉,泌尿外科醫生讓病人吃核桃仁治療老年性尿失禁,這是中藥還是西藥?

我們真應該感謝自己國家有如此博大的傳統醫學,又能站在世界前沿學習最先進的醫學技術,而不是坐井觀天,或是自毀長城。


首先需要界定一下什麼葯算是中藥,這個問題其實比較麻煩。因為在許多非專業人士看來,只要是和植物關係比較密切的藥物,都是中藥。包括各種植物提取物、提取物進行化學處理後的產物等等,都被許多人當成了中藥。但問題並沒有這麼簡單。至少西方使用天然藥物,歷史至少也和中國醫學同等悠久,要是把古埃傳世的一些治療方法算上,那比中醫藥的歷史還悠久得多。

此外,在剝離傳統醫學理論的基礎上,人們依然可以做植物葯和其他天然藥物的現代研究,並不關傳統醫學理論什麼事,最多不過是提供一些啟發和先前的使用經驗而已,但是最後的研究成果和傳統醫學理論並沒有多大關係,也不能證明傳統醫學比現代醫學具有優勢。

典型例子是,青蒿素是個植物提取物,這種藥物到最終研發出來之後,從植物選擇、藥物提純、使用方法、針對的疾病,都和古書上的記載有很大距離。為了做出這個葯,研究過程中篩掉了一大批聲稱可以治療「瘧疾」的藥物,這意味著古代一大批所謂經驗都是錯誤的(再不然就是古代的瘧疾和現在的瘧疾不是一個瘧疾)。而且最後青蒿素的加工提純方法和古法描述的還截然不同(萃取劑的選擇),這意味著,拿個中醫書去篩選藥物,和拿個植物志去篩選藥物,工作量有差別,性質上可能區別不大。

所以如果有什麼人說古書的記載都是古人的經驗如何如何,這種說法確實是沒仔細考慮過問題。如果我們真的本著嚴肅負責的態度去考察醫學的歷史,而不是人云亦云,覺得古人的經驗一定是對的,那麼我們很容易發現這樣的問題:其一,如果我們見過一些記載在醫術上的荒謬的錯誤,我們就會發現這些東西不過是異想天開或者以訛傳訛的結果古人未必有相關的成功經驗,其二,古人的經驗未必沒有觀察偏差,其三,古人的經驗即便適合古人,也未必適合現代人和現代社會。

中藥在應用過程中,還有兩個概念需要區分:藥材和方劑。在中國古代,中藥材往往取材於植物、動物、礦石,可能進行簡單加工。當然,所謂萬物皆可入葯,藥材的選擇範圍是很廣的,一個經典的梗就是「原配的蟋蟀」。如果我們參考一些醫學文獻,比如《本草綱目》的記載,一些藥物可能取材於人,一些還可以取材於各種器物,頗有些巫術殘留的痕迹。很多所謂的藥材,即便廣泛使用,可能也是沒意義的。

至於方劑,則是把若干藥材按一定比例和加工流程混合最後製成的供人直接服用的藥物。湯藥是最經典的中藥劑型,但是中藥的劑型同樣花樣繁多,有丸散膏丹,等等等等,都有很長的使用歷史。做成一個新的方劑,比發現一個新的藥材,可能簡單一些。因為只要改變排列組合,所以如果抱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態度,申請一個批號做一個新產品並無難度。

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指導藥物使用的理論,以及一整套藥物研究的方法論。中醫有一些總結、分類、評估藥物的理論方法。比如,藥物常常有性味歸經,升降沉浮。這是傳統中醫用來表述藥物性質的方法。對於藥物的臨床使用,要辨證施治,按照特定的中醫診療理論去使用。中醫和現代醫學對疾病的定義是有很大區別的,中醫首先是辯證而不是辨病。

可以參考

請問有沒有一種病,只有中醫能治好而現代醫學完全沒有辦法的? - 方可的回答

這一回答的開頭。

所以我們說,什麼樣的葯才是一個新的中藥呢?按最經典的定義,得在中醫理論下去定義、使用,用於中醫定義的疾病系統的疾病診療。這個意義上講,非業內人士往往很少聽說有什麼新出現的廣為使用的中藥材。改變藥物配方和劑型之後,新的方劑、新的中成藥倒是很容易出現。

大部分中醫藥界人士現在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把以前經典的一些藥材、方劑用現代化理論做成新的劑型、新的藥物、新的化學品。然而這種藥物雖然可能很有用,但是在學理上面對許多新的問題,就是:一個傳統藥物,或者傳統植物葯,做得越現代化,越標準化,提取物越純凈,就越像西藥,越不像中藥。到最後,就是徹底變成現代藥物,和中醫沒什麼關係了。所有有執照的醫生都可以按照一個標準化的套路去使用這些藥物,當然, 也就離我們常說的那些經典的使用方劑的傳統中醫距離越遠了。最後,這個藥物甚至被做成了各種西藥劑型,那麼我們所謂的比較遵循中醫方法的中醫都不會使用這些藥物了。

參考這個贊比較多的回答:為什麼知乎上有很多人提出關於中醫的問題都是以否定中醫為前提的,卻沒有人提出「如何讓中醫現代化」的問題? - 方可的回答

還可以用青蒿素舉例。青蒿素誕生之後,在現代醫學的方法之下有了很多發展,人們可以用化學合成或者生物工程的方法對藥物的起效分子進行加工,以至於分子結構都可以發生改變。這樣的產品,已經不能為中醫提供多少理論和現實依據了。而真正看病的中醫,如果不是中西醫結合的訓練背景,也不可能用這樣的化學葯進行治療,或者用這類化學葯來論證中醫方法的有效。這種葯即便好用,也算不上是中藥了。

還有一個有趣的路徑是把現代藥物按中藥的方式進行加工處理使用。按中醫理論,萬物皆可入葯,但是一些被視為異己的東西,中醫是沒有膽量入葯的。比如,過去有人把阿司匹林當成一種中藥,還有石膏阿司匹林湯。但是現在這麼多化學葯,即便可行,有多少中醫敢把這些藥物按中藥方法給葯?比如生物製劑,或者一些需要靜脈給葯的藥物,這些東西,我們是水煎服,還是做成丸散膏丹,和什麼葯混合起來?顯而易見,對這種奇怪的問題,中醫根本沒有將其劃入自身理論的能力。

所以一種可能的策略就是中西醫結合,直接在中成藥里加入現代藥物,然後這部分現代藥物的作用要用現代醫學的藥理去說明,而不試圖用中醫理論去解釋和指導現代藥物的使用。這個方法也可以促成一些所謂新葯的上市,但是確實意義就小了很多,至少學術意義上是如此。

中醫自身的藥物研究和評價理論,是相當簡單的。而現代藥物評價體系,融合了化學、物理學、生物學、統計學、經濟學等評價現代藥物的學科和維度,有著成熟的管理方法。中醫很難從自身理論體系內部獨立生長出一個可以與之相提並論的藥物研究評價體系,必須借用現代藥物的研究方法去研究自身藥物,到頭來,就徹底變成了現代藥物。

我們還可以反過來說,一個植物葯如果需要宣稱自己是中藥,其一是便於獲得政策的保護和經費的投入,其二是便於在銷售中迎合一部分醫生和患者的心理,其三是有些藥理機制和藥物療效的證明,由於研發成本原因或者藥物本身的局限性,在現代醫學體系里根本得不到證明,所以只能以中藥的身份,藉助中醫理論的保護,通過雙重標準的支持,以圖上市。這樣的產品,自然證據強度和現代醫學的藥物就沒法比了。

--------------------------------------8-10看了個答案又有感慨

中藥煎好攤涼了之後用微波爐加熱後,會不會失去效用? - 段飛貓的回答

這個答案中針對性的回答只是一部分,更多的部分講了中藥研發的問題。讓人產生許多感慨。

中藥學的訓練背景,著重強調的是藥物基礎研究,而不是臨床醫療和診治思路。中藥學訓練背景的人對現代藥物的研究方法同樣非常熟悉,因為剝離中藥的背景,他們如果只是做源自植物或者植物混合物的現代藥物研究,也一樣可以進行,指導思路和研究方法主要都是基於現代藥學的。

很不幸的一點是,在目前的大學建制和學術劃分中,醫療和藥物研究是分開的兩個領域。藥物研究常常要進行的是基礎研究,闡明藥物引起的生理活動的改變。然而,這和真正在臨床一線醫生使用藥物的情境又是有一定距離的。藥學專業的人已經有足夠多的東西需要學習,然而這個專業的人並不會給人看病。真正在臨床一線的醫生,要處理的一個問題是疾病。一個藥物可以在人體內產生一些生理活動的改變,也不代表這就足以應對一個真實臨床情境中的疾病。即便一個傳統中藥成分會在人體內產生一些生理作用,也不意味著這種藥物就能和其他的治療方案融洽相處。當然也更不意味著臨床上就要使用這個藥物。如果一個病自己會好,很多人壓根就不樂意吃藥,藥物即便有效又如何?藥物經濟學評估又如何?醫保又該如何考慮,機會成本的問題怎麼辦?現代醫學連自己的藥物都可以更新換代或者淘汰,中藥又能如何?

藥學專業人士辛辛苦苦作出一個藥物,有一定生理活性,然而這個疾病根本就很容易自愈沒有後遺症,藥物存在的必要性又在哪裡?誘導需求和過度醫療嗎?比如,感冒是自限性疾病,那麼感冒的人一定要吃藥嗎?吃藥的必要性何在?即便有感冒藥上市,我們就一定要推薦這些藥品給患者嗎?如果患者被充分告知,得知這些藥物不吃病也會好,他們會不會樂意忍一忍就過去了?葯的價值何在?

毒副作用只是藥物研究的一方面,藥物療效方面的優勢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一個醫生手裡擺了多種藥物,他是要進行選擇的。即便我們可以保證一個藥物安全,它在使用上又有什麼優勢呢?療效好?藥物相互作用少?容易使用?又比如,市面上心腦血管病的藥物多如牛毛,一個新葯上市,總要比舊的藥物有某些醫學層面,而不是營銷層面的優勢,才可以名正言順地佔領市場。一個中藥即便有這方面的藥理作用,比我們市面上流行的其他藥物優勢又在哪裡?賣點又在哪裡?患者為什麼要選這個而不選一個其他的?即便是療效相同,一下子吃了多少個不同結構的活性分子,我們的療效監測、血葯濃度監測怎麼做?成分複雜是天然藥物的先天缺陷,也正因此中藥注射劑極不安全。從這個意義上講,辛辛苦苦做出的研究成果沒人在意是很正常的。

如果拋開這些藥物評價的理念和哲學問題不顧,把各種證據不足毒副作用不明的藥物上市的問題的鍋丟給管理者去背,自然也是很滑稽的。管理者覺得中藥有自身獨立的方法,不需要現代方法檢驗,這種事情,藥品行業的業內人士又該怎麼看?真的生病了,你們自己敢用你們的產品嗎?

而且,使用中藥如果必須藉助中醫理論,那麼在主要提供現代醫學服務的機構,會造成醫療人員額外的工作負擔和思想混亂。用一些技術手段去研究藥物,是一個技術性的工種,很可能不需要考慮疾病診治策略的複雜問題,更不用涉及衛生管理的理念問題。但是不論是藥品管理,還是臨床決策,都有一個處在上游的不能迴避的問題:如何看待中醫理論?如何處理雙重標準的問題?一些人覺得,自己研究藥物,發現存在一些藥理機制,這個葯就可以用了,甚至因此就覺得中醫理論非常可靠。但是這個思考的鏈條顯然是缺乏邏輯支持的。因為只要一個藥物掛著中藥的名字,就意味著這個葯很可能可以通過雙重標準直接上市。至少從理念層面上,它就不具備和現代藥物一樣的嚴格審核的過程。一個藥物以中藥的身份立足,就意味著它受中醫理論支持,而擁有一些對現代醫學研究陰性結果的豁免權,可以只報喜不報憂。一旦藥物安全出問題,由於有中醫理論支持,在現代方法評估完全認為這種葯該退出市場時,中藥依然可以用中醫理論和國家政策為自己辯護,這樣就沒有道理可講了。我們倒是可以問問這些中藥學背景的人們,當自己的現代研究結果和中醫理論發生衝突時,你們該何去何從?

直接拿中藥西藥進行比較是個很可笑的角度,因為二者的理論基礎和審核標準是存在區別的。為什麼醫生開西藥就不能隨便開,中藥的適應症卻可以寫一大堆讓人隨便開而程序上沒有問題呢?這當然歸因於藥物背後理論的問題。

研究植物葯當然是個很好的領域,但是如果非要掛上中藥的名,其實就相當於是為雙重標準和許多騙子做嫁衣。這是從事中藥研究的人的一大問題。倒不如說自己是研究植物葯的省事。除此之外,如果以藥物研發成本高為由,覺得應該降低中藥准入標準,那自然就把中藥變成了雙重標準的產品,不是更容易受到做西藥的人的輕視嗎?從藥物經濟學的理論上講,讓壟斷巨頭做藥物研發,本身就是有經濟優勢的,抗風險能力強、監管容易,比小廠家可靠得多。有人說,對做中藥研究的人應該寬容,問題是,如果不像做西藥的標準一樣做中藥,又怎麼能經得起學術的質疑和市場的檢驗呢?那麼,做出來的藥物不久天然地成為藥品市場上的二等公民嗎?研究者的地位又如何保證呢?

就是這個評論所說:

【greycard

1、外企想訂多高定多高?那為啥不賣一億美金一片呢?因為賣不掉是吧?可見不是想賣多高賣多高,對不?真的遏制跨國葯企賣天價葯,只能寄望另一家跨國葯企同類產品上市,難道還指望你們中醫界不成?別搞笑了。

2、利潤率高不代表利潤高,懂么?中成藥利潤率普遍高於西藥,特別是醫保體系內的普通葯,這個承認不?

3、跨國葯企不是做慈善的,但是他們的高風險高投入救人無數,相比某些號稱葯企但是產品一年造成幾千例不良反應的無良藥廠,跨國葯企簡直不但是做慈善,根本就是活人無數的菩薩轉世。

4、最後還是那句話,我這一輪輪掰扯都是因為你莫名其妙要求大家尊重中藥開發者——請正面回答我,憑啥?

呵呵,大家來尊重中藥研究吧,畢竟這是中國人的唯一希望啊……話說中國人就診這麼賤,非得吃中國人研發的葯才行?是你們中藥界花了幾十倍投入弄出來的葯憑身份證敞開1塊錢一片兒么?我憑啥相信你們會比跨國葯企更仁義?

尊重市場經濟,相信競爭的力量,藥物也是價廉物美好,你看拜耳求大家尊重了么?你做出阿司匹林自然被人尊重——沒做出來就號稱自己是唯一希望代表民族力量,你真不覺得這有點不妥么?

中醫藥界許多做現代研究的人,如果沒有解決醫學理論和管理理念的問題,單說技術層面的問題,無異於混淆視聽,根本沒有意義。在一個錯誤的指導思想下,做不出好的產品。而壓低中藥上市的准入門檻,同樣不是正確的指導思想。門檻高一點,按照現代藥物標準去研究和審批中藥是合理的。

總結:

現代醫學和中醫體系對藥物的理論普遍不兼容,而且現代醫學體系整體的解釋能力更強。所以一旦把一個葯變成中藥,就意味著放棄了對其進行深入研究的空間。現在的藥物研究者,主要也是用各種現代的科學理論,為中藥找證據。但是證據水平一旦變高,藥物的開發一旦成熟和進步之後,就和中醫的關係越來越小,最後就會變成現代藥物。按照中藥現代化的邏輯,最好的中藥,就是那些受到中藥啟發,但是我們完全看不出它是中藥的藥物。雖然中醫界可能以這些產品為傲,但它們就和大眾心目中的中醫不是一個東西了。這些中藥現代化的成果,也沒辦法為我們所謂的那些可遇不可求的「好中醫」做辯護。


有啊,如果非洲或者亞馬遜森林裡發現什麼類似人蔘的塊莖,或者類似靈芝的蘑菇,並且能大批量生產的話,估計中醫一定會拿來下藥的。

西洋參就是個例子…………………………………

………………………來證明中醫發現新葯有多扯淡。

根據相生相剋原理,中醫認為人蔘性溫,是因為人蔘產自北方以及高寒地帶。而西洋參性涼是因為西洋參產自南方。

但其實呢,西洋參也基本生長在北方寒冷地帶,比如美國威斯康星就盛產西洋參。

那為什麼中醫覺得西洋參產自南方呢?

因為當年西洋參剛引入中國的時候是從廣州進口的..... (西洋參:怪我咯)

詳情請參考方舟子的《人參與西洋參:歷史與現實,神話與事實》


按中醫理論用的都算中藥。阿司匹林都算。


從某種角度上說,沒有什麼是不能做葯的。。。。。。當然,必須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用。


如果中醫有可靠的藥物效果發現機制當然是可能的,但是目前沒有這事就尷尬了。

目前的一二三四期藥物試驗就是現代醫學發現藥物效果的途徑,注意是藥物效果的發現而不是驗證過程,但遺憾的是目前中藥的原理和現代藥物研發驗證的原理完全不兼容,這條路是沒什麼希望了。

所以中醫最急迫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先建立一套自己的藥物效果發現體系,其它都是以後的事情。


當然有啦,每朝修官藥典都會增補藥材

近代以來才廣為人知的中藥,比如瑪咖。


葉天士(清朝名醫)隨便撿了片梧桐落葉,治好了難產。

以後人們都去摘梧桐葉熬湯,但效果甚微。

葉天士說,因為那不是落葉啊。

這算不算髮現新的中藥呢?

在這個層面上,主要不是葯,而是大醫的氣起作用。

黑子們又找到靶子了。


我學拉一下學校的滇南本草一本書

其中很多葯在我的家鄉都挺常見的,民間醫生也用,但是教科書上是沒有的。


近代科學環境這麼好,還不是有一大把物種在消失?


平常說的中草藥是以味入葯,其實不止五味,五色、五聲皆可入葯。只要按照中醫理論進行辯證,萬事萬物都可入葯。


世界萬物皆是中藥


首先,中醫藥界目前對已有藥物挖掘出新用途是比較主流的(這一點隨便找些中藥研究的論文,一抓一大把)。即便如此,現在普遍使用的也有胡黃連、蕃瀉葉這些新葯,都是應用時間不超過一百年的。更遑論更多民間對各種草藥的經驗性應用還沒有收錄進來。


兩位前輩說的很詳細,我來補充一點

中醫基本把地球上目前人類能接觸到的東西都試了一遍,能入葯得基本都入了,《本草綱目》就記載了一大堆有些人一輩子都見不到的東西入葯。不產自中國的乳香沒藥西洋參龍血竭等也能入葯,西醫產出的那些素,酚等藥物中醫不擅長使用,中藥用了這麼久目前還未發現耐受性,嚴格地講已經沒有發現新中藥了


推薦閱讀:

有哪些病中醫看,比西醫好?
刮痧導致脖子和肩膀有兩塊突出,該怎麼樣恢復?
中醫在急危重症上真的沒有很大用武之地了嗎?
中醫上說晚上11點是肝臟解毒的時刻。但是這是固定時間還是根據人的生物鐘來規定的時間?請看描述回答謝謝?
奇經八脈+十二經絡 和 三脈七輪 有共通之處嗎?

TAG:中醫 | 西醫 | 中醫治療 | 中醫實踐 | 中醫客觀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