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煤的問題說到底是不是體制的問題?

看了關於龍煤的新聞報道感覺東北的國企根本沒有拯救的可能,只感覺水太深了!


身為龍煤長大的人,我來說說我的看法:跟體制沒什麼太大關係,龍煤的衰落是必然的。

我是七台河人,也就是龍煤集團下屬煤城之一的七台河。在七台河出生,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都是在子弟學校,家裡的大部分親戚也都是在煤炭相關的行業,用當地的說法,就是都在礦務局。考上大學以後,我就再沒回去過,父母也陸續搬出了七台河。

我先來講一講我所了解的七台河的歷史:

七台河市現在市區所在的位置(新興區、桃山區等)原住民幾乎為零,七台河市現在所有居民幾乎都是外遷過去的,近一點的是從附近的農村,遠一點的是從河北、河南、山東等省份,我初中的時候統計過全班同學的籍貫信息,基本上沒有人籍貫是黑龍江。

七台河從原來的七台河村,一點點升格到鎮、縣,最終變成現在的地級市(黑龍江省最小的地級市),居民從幾乎為零變到後來幾十萬人。城市先有礦務局,後有市政府。我小時候,城市裡的幾乎一切設施都是屬於煤礦的:醫院——礦務局醫院,學校——XXX礦小學、XXX礦中學、礦務局高中……我記得當年市區只有三十萬人的時候,礦務局領導在新年賀詞里曾經有過這麼一句:祝二十萬礦務局職工和家屬新年快樂。

如果說其它資源城市還有別的東西的話,七台河可以說別的什麼都沒有,冬季太冷,農林牧漁業不發達,不是交通樞紐,沒有除煤炭以外的其它工業,更不要提服務業和金融業了。

從小就是在子弟學校念書,同學裡絕大多數人,如果沒考上大學,就是去煤礦的上工作。至於做什麼,不用太擔心,因為礦務局除了煤礦之外,還有自己的學校、醫院、公檢法機關……肯定有合適的崗位。

煤礦比城市本身還重要,整個城市從當初建立開始,目的就是為了煤,整個城市裡一多半的人口都是為煤礦服務的。

如果煤礦出了什麼問題,整個城市就會崩潰。

而且事實上,這種事情過去就發生過。

其實早在九幾年的時候,煤礦情況也跟現在類似:煤賣不出去,工人發不出工資。當時比現在更糟一些,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互聯網,人們只能通過電視和報紙獲得信息,出去打工掙錢的觀念還不被大多數人接受,所以大多數人只是乾耗著,少發幾個月工資不會出人命。

後來的事情很多人也都知道,國企改革下崗,分流一部分人,慢慢有人腦子不那麼僵化了,開始知道走出去——但這些其實都不是關鍵。

讓煤礦繼續生存下去的原因是煤價上漲了,國內大搞基礎建設,對鋼材、水泥需求增大,所以才給了煤礦可以續命的機會。

後來,煤礦能發出工資了,後來,煤礦工人的工資高的時候月薪上萬……

後來,煤城裡的大多數人都忘了九幾年發不出工資的事情了,大多數人都覺得以後都應該越來越好。

再後來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

歷史其實是很相似的,煤城曾經差一點崩潰過,現在又到了差一點的時候。

這要怪城市裡的居民沒有變革的意識嗎?

城市裡的很多人,當年都是從農村來到這裡,可以說走這一步本身就已經很難了,再讓他們從一個城市走到另外一個城市,太難了。

也有一些人想走,但走不出去。城市起步太晚,教育基礎落後,我在子弟學校念書,我所在的初中班級里,高考最終考出省的,只有兩個人。

這樣的後果就是城市裡的大多數人只能還留在這裡,延續祖輩的工作,城區人口從三十萬增長到八十萬,但絕大多數人生存所依靠的,仍然是煤礦。

這跟體制有關嗎?我覺得關係不大,只要這裡有煤礦,只要煤炭價格高,肯定會有人來,肯定煤城會繁榮,前幾年煤價上漲的時候,不少外來務工人員從關內來到七台河,下井挖煤,原因就是這份工作掙錢多,這種場景,跟三十年前其實一樣。

其實國內依靠自然資源生存的城市還很多,但也並不是所有城市都這樣,龍煤集團下屬的這四個煤城只能說是自然條件限制,只能依賴煤炭。

下面兩個圖第一個是百度地圖,上面有公路、鐵路、地理位置等信息,第二個是鐵路運營線路圖:

幾個重點:

1. 這幾個城市都在邊境附近,沒有港口,沒有河流。

2. 公路網路不發達,其中有兩個城市還沒有直通市區的高速公路。

3. 沒有鐵路幹線,只有雞西有雙線鐵路,其它的都是單線,七台河的鐵路是單線非電氣化鐵路。

4. 邊境挨著的是俄羅斯,邊境那邊沒有多少人,那邊的人可能還沒有山裡的熊多。

這四個城市只有煤,別的什麼都沒有,沒有地理位置上的優勢,不是交通樞紐,不靠海,沒有邊境貿易。

想依靠其它產業的前提,是城市有機會,但是從地圖上看,這幾個城市顯然沒有什麼機會。七台河倒是出過幾個短道速滑的運動員(大楊揚 ,王濛),但想靠短道速滑帶動一個城市的發展恐怕不太可能。

因為沒有別的出路,最好的辦法其實就是關閉煤礦,把居民遷走。繼續生存如果不可能,那麼就要坦然的面對死亡。但絕大多數人都有故土難離的本性,想讓這些人自己主動離開,是不太可能的。

說到資源城市,我還想到了兩個,恰好這兩個城市我又都很熟悉:棗莊和南陽,這兩個城市整體上來說都是轉型相對成功的城市。

棗莊也是一個煤城,產煤的歷史要比龍煤集團的煤城更長,但棗莊的煤礦(老城區)已經嚴重衰落了,但棗莊下屬的滕州市(縣級市)經濟發展的非常好,不依賴煤礦。棗莊和滕州又處於京滬沿線,京滬高鐵在這裡有兩站,棗莊這個城市能夠成功的轉型。

南陽雖然自古以來城市的規模都不小(南陽郡),但建國以後發展也有一部分得益於南陽油田。同樣的,南陽油田也已經基本不產油了,但因為南陽畢竟有上千年的城市基礎,不會因為油田的衰落而導致整個城市無法生存。

所以,資源城市要想活下來,要麼有基礎,要麼早點轉型,否則遲早有一天,城市註定要衰亡。

完全衰落的城市也是有的,比如:玉門。玉門老城已經幾乎成了一座死城:一座靠石油起家最後沒落的「死城」(組圖)

幾年前我曾經回過一次七台河,因為我的戶口還留在那邊,需要時不時的回去一趟。我特地回到小時候我父親工作過的煤礦去看了一下。發現小時候跟小夥伴一起玩的公園、假山都還在,幾乎完全沒有變過,甚至連地磚的拼圖的形狀都停留在我考大學走的時候的樣子,一個煤礦如果十幾年都沒有什麼改變,那麼未來的發展希望恐怕十分渺茫。

PS: 配圖來自Google地球,這個假山、花壇、包括背後的大門,至少20年都沒怎麼變過。



我不是煤炭工作者,說的不一定對,歡迎了解內情的人繼續補充。

龍煤的問題,是歷史問題。而歷史問題,當然也是體制問題,但不是一些人理解的體制問題。

礦業畢竟不同於製造業。挖完了,就是挖完了。黑龍江有四大煤城,鶴崗、雞西、雙鴨山、七台河,早在張作霖時期,就已經開始開採,至今已經有100年歷史。挖了100年的煤礦,可想而知,資源實際上已經枯竭的差不多了。除了雞西外,其他三大煤城,全部被列入國務院公布的「資源枯竭城市」名單。

由於開採年限太長,井面已經深至700-1200米(參見潘毅,龍煤集團雙鴨山礦業工人狀況調查),開採成本可想而知。據報道,龍煤集團目前噸煤開採成本是451元,其中,人力成本215元。而神華噸煤開採成本不到200元。換言之,即使龍煤集團一分人力成本不付,噸煤成本仍然在236元,高於神華的總成本。而神華,目前也朝不保夕,處在盈虧平衡的臨界點上。換言之,開採成本200元以下,不能保證盈利,開採的非人力成本就高達236元了,還妄想通過減員增效去扭虧為盈,這簡直比「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還要荒唐。接下來是不是要說,只要搞了改革,地下自然能長出新的煤炭來?你的改革真是比金坷垃還好使。

賬算到這個地步,其實已經非常清楚,光靠黑龍江省和龍煤集團內部挖潛,永遠不可能解決問題。靠減員增效,至多只能降低人力成本,但人力成本就算壓到底,也沒有競爭力。改革是發展生產力解放生產力沒錯啊,但改革改不出自然資源。一個資源枯竭的礦區,你再怎麼改革,也是沒什麼卵用。這裡面的根本問題是,為什麼資源明明已經枯竭了,地底下沒有多少煤了,這種沒有開採價值的礦山為什麼還不放棄?

這就牽扯到歷史問題,也就是真正的體制問題。在朱鎔基同志出任總理以前,我國尚有計劃經濟殘餘,表現在煤炭領域,就是存在著一個煤炭工業部。大型國有煤礦,是由煤炭工業部垂直管理,稱為礦務局。在黑龍江,就有四大礦務局,也就是上面說過的四大煤城。這個煤炭工業部,掌握著全國範圍內的煤礦開採,同時,也負責全國範圍內的資源調配。從理論上說,甲礦山挖完了,自然會開個乙礦山,把人員設備轉移過去,繼續開採。

但是,隨著煤炭工業部的解散,跨省區的資源和人員調配渠道,就被打斷了。煤炭工業領域的優質資源,被中央保留,成了後來的央企,例如神華、中煤,他們掌握著開採成本較低的優質煤礦,又由於成立時間較短,沒有過多的退休人員。而黑龍江省的枯竭礦井,被下放到地方,直到2004年,被黑龍江省重組為省屬的龍煤集團。

這種改革,被解讀為「抓大放小」,其實背後是「留有餘而甩不足」。開採成本低、人員構成合理的企業被中央保留,而開採成本高、退休人員比例大的企業下放地方。結果,本來全國煤炭工業一盤棋,相互之間是互為補充的關係,現在反而變成了競爭關係。下放企業根本不可能同央企展開競爭:下放的時候就是精心挑選,優質的怎麼可能放下去呢?

包袱被甩給地方,但地方是背不起這樣的包袱的。例如上面提到的四大煤城,其實是「一礦一城」。整個城市,完全依託煤礦開採而形成。地方政府,從本質上說,只不過是礦務局的後勤部門,或者說是物業公司。主營業務經營不下去,居然想讓後勤部門想辦法救火,這個腦洞,相當於諾基亞手機賣不出去,讓保潔阿姨想想怎麼轉型。這些問題,在90年代末集中爆發過,在2002年-2012年的煤炭黃金十年由於高企的煤價被掩蓋,現在終於重新爆發出來。

90年代末,為解決下崗問題,中央政府提出,把第三產業作為再就業主要方向。但是,在「一礦一城」地區,當下崗問題集中出現時,第三產業是毫無需求的。礦工倒是想去跪下來擦皮鞋啊,但是整個城市下崗,誰還有皮鞋能拿給你擦?根據《中國勞動統計年鑒》,1998年,黑龍江省下崗職工每年的生活費只有495元,而27萬多採掘業下崗工人每年的生活費只有382元。這些人,主要就分布在上述四大城市。1998年並不是很遙遠的過去,可以想像一下,一個地級市的城市居民,每年只有382元收入,卻要養家糊口,過的是什麼生活?

但是,現在第二輪「下崗潮」後,政府並沒有吸取足夠的教訓。現在提出的口號,叫做「創業創市場」。這種口號,如果是北京的京煤集團提出來,是有可操作性的。畢竟,守著一線城市,有的是第三產業的就業崗位。但黑龍江提這種口號,成效是非常值得懷疑的。當地最大的問題,是煤炭產區過於閉塞、偏遠。人們從小在封閉的計劃經濟系統內生活,對市場經濟的了解很可能還不如長三角的一個農民,而礦區管理層、政府官員更不可能懂什麼創業。比如說,鶴崗市,搞了個「百位創業指導專家」,從初衷看,是為了指導根本不懂創業的礦工去「創業闖市場」。但這個專家團不得了,數了數,100人中,政府官員34人,當地兩所學校,黑工院和黑技院的教員,共60人,企業家6人。換言之,100人的導師團,竟然有94人是本身既不創業,也不懂創業的鐵飯碗人員,這樣的導師,有沒有作用且不說,能帶出什麼學生?

專家介紹_雞西全民創業網

從目前的狀況看,「創業中心」,不過就是變相下崗。工人簽協議,轉入「創業中心」,每月領1000元出頭的工資,僅此而已。20年前,我們管失業不叫失業,叫「下崗」,現在,我們管下崗不叫下崗,叫「創業」。當地媒體在號召:「富餘人員進中心是企業生存的必然選擇,是犧牲小我、維護大局精神境界的一次大考。但其中也蘊含著「走出一步天地寬」的新機遇,實現再生的新希望。心態決定命運,選擇決定人生!」還是熟悉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

七台河礦區新聞網

但是,你怪不得當地的地方政府。前面說過了,地方政府就是給礦務局打下手的保潔阿姨,你指望他們去拯救礦工,那是找錯了人。即使是省政府,也無能為力。黑龍江省,省本級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去年是937.1億元,收入只有259.1億元。而龍煤一年的工資,至少要100億。這麼重的鍋,省政府哪裡背的動?

所以說,解鈴還須繫鈴人。龍煤的鍋,是中央下放的,要解決問題,只能通過中央政府。正所謂,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需要中央向當地提供資金,解決眼前困難,更需要千方百計從當地向外轉移疏散人口。那麼多人,留在四大煤城,是去挖礦的,礦都沒了,自然人也要弄走。本省消化不了那麼多人,自然只能設法弄到外省。

然而,目前,總的思路,還是就地解決。一方面,設法改造獨立工礦區,也就是,將一些本應該放棄的小城鎮,重新整修一番,讓一些本來想走而且應該走的人,不走了。另一方面,設法搞「替代產業」。但依靠煤炭城市自身力量搞非煤產業,同樣看不到前途。比如說,七台河,煤炭枯竭了,搞的替代產業居然是煤化工,也不想想煤挖完了,拿什麼東西去做煤化工。結果煤炭市場不景氣,一樣虧損。

更重要的是,給予東北地區一系列政策支持,例如稅收優惠。這些做法,其實是用行政手段,不顧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強行扭曲資源配置。有人在說,東北問題的關鍵是民營經濟比例太低,國有經濟比重太大。這其實就是隕石為什麼總是掉在隕石坑裡。東北的民營經濟比例低,根本原因是,從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講,已經不適合發展絕大多數第二產業了,利字當頭的民營企業自然不會去往這個坑裡跳,只有歷史遺留的國企仍然存在,只有兼顧政治的國有企業會往這個地區繼續投資。但是,依靠政策不是長遠之計。即使暫時能讓東北產生一點微小的競爭力,當這些優惠政策被取消或推廣到全國,依靠政策優勢勉強生存的企業,馬上又會變成新的「殭屍企業」,老的問題沒解決,又製造出新的問題。

所以說,即使要給優惠政策,也不應該給東北地區,而應該給東北人。應該鼓勵東北人到內地工作,鼓勵內地企業僱傭東北人。政府既然準備給稅收優惠了,與其給東北的一些不再具有發展潛力的城市,不如給到當地城市居民頭上。給工人發1000塊錢生活費,同時為他們留守創造條件,把人留在當地,就是包袱。但如果給僱傭黑龍江煤礦工人的企業發補貼,或者在稅收方面給予優惠,人家出去在同等條件下會被優先僱傭,自己能養活自己。


這個問題下的回答真有意思。

理解經濟運行和行政運作的人都會從,歷史,資源,企業體制和社會環境等幾個方面來考慮。

而在空有「一腔熱血」的人看來這一切都是國企,都是體制的鍋。

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罵國企就能解決的,問題的產生也不是一個國企體制就能解釋的。否則如法國洛林,德國魯爾,美國底特律也不會出現大範圍城市衰落的現象了,這幾塊都曾是資本主義世界的驕傲,並不存在大範圍的國有企業和集權體制。

而具體到龍煤問題,其實不過是個二十年前就該解決只是被市場掩蓋下去的頑疾。

市場真的不是萬能的,市場有盲目性滯後性和自發性,同時還有掩蓋深層弊病的情況。

當然這能怪市場嗎?市場是看不見的手,但終究追究手的責任還是要追究到人身上。

九十年代國企改制,一大批員工下崗,龍煤的四個礦務局早就該大規模整頓了,同理還包括石油,包括農墾,包括林業,這幾個大家自己去打聽,恐怕不比煤炭的問題小。

龍煤在十幾二十年前就該著手分流,著手發展非煤產業,把就業人口分散在多個領域。但是沒有人做,或者說沒有人做到。

要說追究責任,應該追究2000年以來制定和執行黑龍江經濟發展路線的人的責任。

因為煤炭價格較高的時候,是著力引導就業分流,發展非煤產業的最佳時機。而不是在能源下行,就業出現瓶頸的時候來做。

這裡需要說明,經濟發展和經濟增長不是相同的概念。經濟增長是指綜合數據的增長,比如生產總值,比如可支配收入等,這是很重要的也是必須要保證的。但這些的增長不等同於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是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多開拓新產業,平衡各行各業佔比,促進就業多樣化,做好人口資源環境的相互適應和平衡。實現經濟發展的難度比單純的經濟增產要困難,而且,很多時候為了實現經濟發展可能還要犧牲掉部分經濟增長,所謂調結構,所謂產業升級,所謂新常態,都是在說明這個問題。

比如前幾年的俄羅斯,數據很好看,能源價格看漲,俄羅斯的煤炭,石油,天然氣賣的熱火朝天,經濟增長迅速。但是從發展角度來說,是在倒退,是在飲鴆止渴。從這一點上來說,普京實在是金玉其外了。俄出口中的初級能源佔比越來越高,儘管那幾年掙了很多錢,但是對工業的打擊是巨大的。套用金燦榮的話說,一個偉大的工業化的俄羅斯已經沒有了。

類比於和俄羅斯相鄰又類似的黑龍江也是這樣,在經濟增長較快的時候沒有給自己的過於依賴能源的結構留後路,沒有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等到能源需求萎縮,只能坐以待斃。而之前十年,同樣也是追求經濟增長,而非實質性的發展。效益好,多一些冗員養活地起;煤價高,就拚命擴大產能追求gdp的增長。自己任內把數據搞上去,趕緊高升或者外調,至於以後的問題就管不了了,就交給接任者來收拾。

退潮之後才知道誰在裸泳,漲潮的時候沒有把衣服置辦整齊,等到退潮可不就一絲不掛了嗎?

可是現在追究責任也是不解決問題的。能做的事情其實陸昊都講過,現代農業,旅遊業,文化產業,員工分流轉崗。但具體去做去解決一個個家庭的就業,談何容易,何況各級地方和企業又有多大動力和決心來改變現狀呢?

而且東北相比於關內還有一點棘手的問題,就是區位。安徽的淮南淮北銅陵,江蘇的徐州都是依賴礦業的城市。但是當地人臨近長三角,環渤海,過去可以去打工。現在也可以承接產業轉移,安徽省甚至主動給淮南和銅陵增加一個縣來促進它們轉型,徐州坐擁南北和東西要衝自然左右逢源。但是這一點在東北很難,黑吉兩省沒有出海口,俄羅斯經濟比東北更糟糕。國內的產業轉移除非政策強制分配,否則黑龍江分不到什麼。所以這時候權力集中反倒可以促進轉型,但是東南沿海的企業體制能依託權力使他們向東北轉移嗎?

能做的只有自己內部著手,還是要從農業服務業文化旅遊幾個方向來努力,對於某些地方也可以搞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救救急,但不是量大面廣的辦法。這很難,要地方政府工作思路轉變,要從業人口觀念轉變。而且甚至要面臨很多風險比如技術障礙,比如對於傳統行業的路徑依賴,比如人口老齡化,同時需要數十年時間來慢慢平衡。但是除此以外別無他途。

或者等待世界經濟復甦,能源需求重新回升,對於這一點恐怕只能笑笑。

儘管遲了近二十年,但東北真正的改革才剛剛開始。


剛剛有人發的被刪了,看看多久再被刪掉。

「」「禁止轉載!

我是七台河礦務局的普通在職工人,寫這回答之前我還得考慮幾分鐘,為什麼呢?因為在此之前本單位有兩工人在網上發帖被查到發帖ip讓上級警告了,我就把此貼留兩天時間,簡單說一說。

機構臃腫,高峰時機關和一線工人比例1比1,而且科員副科正科嚴重超編,掙得都比工人多,現在減員後幾乎走光了,關鍵是機關統一開1050了

原材料採購價超市場價數倍打底那是良心價,十幾倍價格也不鮮見,最誇張94年的材料用到現在還有庫存,這提前量!

現在礦上一線領導和以前一樣該怎麼樣還怎麼樣,具體可百度七台河東風煤礦爆炸,當時搞不清下井人數的原因就是有人吃空頭,直到兩年後國家煤監局大boss 親自過問,東風煤礦爆炸相關責任領導才開始有人去蹲監獄,你可以思考這其中的原因發布回答

最後扣一下題,單位下崗分流人員去私人廠礦和洗煤廠打工,而且還是一天通宵三班倒,在煤價如此低迷的情況下私人還能有利潤,足矣說明問題

98年下崗我覺得從方向來說是必要的,只不過實施過程不圓滿,這樣的企業如果私有化對國家和個人都有好處,像現在這樣只便宜了極少數人。

作者:匿名用戶

鏈接:龍煤的問題說到底是不是體制的問題? - 中國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龍煤的問題,不是體制的問題。

是資源型城市枯竭以後,如何復興?再找新產業的問題。

因此,龍煤的問題,也是黑龍江的問題,也是東北的問題。
這是一致的。龍煤的問題可解,則東北可解。

這個問題,不能僅僅拘泥於煤炭行業,而是要看區域經濟轉型和整個東北經濟轉型的問題。

1、從行業的角度來說,煤炭行業的黃金期已經結束了,所有的解決方案要立足這個大前提。

@玄不救非氪不改命講的特別好,煤挖完了,就是挖完了。

在99年前後黑龍江煤炭行業就出現現在的危局,跟現在的形勢一樣。只不過後來煤炭行業復甦,黃金期掩蓋了問題。

2、歐洲資源型城市的成功轉型範例。

從歐洲的角度來看,進入後現代社會,原來的資源型城市,都已經里了痛苦的轉型期,其中個別城市轉型成功,

主要城市和轉型方向是:

1)、轉向新興產業,例如德國的傳統煤礦產區——魯爾區,

這是舊的魯爾區。

魯爾區原來巨大的廠房,現在已經被改造成為了博物館、工作室、商場。

2)、轉向文化傳媒,例如英國的傳統煤炭產區——紐卡斯爾,

英國紐卡斯爾的眨眼橋,每天都有樂隊在上面演奏。

英國紐卡斯爾的現代雕塑——北方天使,宣告了煤礦城市向現代藝術城市轉型的運動。

紐卡斯爾已經由「傻黑粗」的煤礦城市,變身為酷、現代、新潮的傳媒和文化城市。

3)、轉向金融業,例如傳統的鋼鐵產區——盧森堡,

4)、轉向設計,還例如德國魯爾區,現在是著名的紅點設計獎的誕生地。

這是舊的魯爾區廠房。

這是新的改造後的設計工作室。

3、大多數資源城市會轉型失敗,慢慢萎縮

從城市的角度來看,純粹資源城市,資源衰竭以後,城市就慢慢萎縮,大多數不可逆。所有的解決方案也不要寄望奇蹟。

不過,大多數城市沒有這麼幸運,逐漸、慢慢衰落下去的城市,是大多數。就像一個人一樣,個別人東山再起是明星,大多數人不可能再東山再起。

例如當年德法爭鬥的洛林地區,鐵礦區,也失去往日的風采。

這片傳統鐵礦的地區,包括法國東北部的邁茲metz,南錫nancy,德國的薩爾州,城市都逐漸變得平淡。(除了斯特拉斯堡的經濟比較好)

洛林地區再往上,比利時的南部和東部,也是採礦區聚集的地方。比利時南部的經濟始終不如北部好,因為南部很多城市是由採礦而發展起來的。

比利時東部最大城市,也是比利時第四大城市,列日,採礦業衰落以後,遲遲無法復興,城市前景灰暗。

在2012春節期間,我記不清了,列日市中心的大商場里,發生了一個當地男人持槍掃射,幾十人死傷的重大事件。

歐洲媒體在報道這個悲劇的時候,無一不提起列日的經濟衰落,和暗淡前景。

能夠突圍而轉型的,肯定是極少數的幸運之星。

在比利時南部、法國東北部、德國薩爾州的包圍之中,只有盧森堡。

這個曾經的鋼鐵國家,引以為傲的鋼鐵企業被印度佬收購,其國民的屈辱感,久久不能平復。

多年後,成功度過鋼鐵業在歐洲的衰落(當然是伴著亞洲同行的崛起,例如日鐵,韓國浦項,印度塔塔集團,中國的同行等),轉型為金融立國,成為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

周圍一大片歷史上的鐵礦城市,資源轉型失敗的沙漠,才長出了盧森堡,這麼一朵亮麗的花(奇葩)。

4、東北的煤炭行業,資源型城市,整個區域,都將在近期,持續的衰落。

唯一的希望,不在東北,甚至不在中國。

但是,這個希望一旦變為現實,東北會再次變成塞外江南,恢復民國時期的超級老大地位,或者成為發達的沿海地區。

唯一的希望,就是地緣政治的大改變,來讓東北腹地獲得寶貴的港口,對外交往的支點:

1)俄羅斯的遠東開發計劃。 或者

2)朝鮮改革開放,而且是在中國的主導下的,改革開放。

不過,這談何容易。

我估計,在俄羅斯的報紙上,也有一個熱點問題,如何振興俄羅斯遠東經濟?

這跟中國談如何振興東北經濟,其實是「一個問題,兩邊各表」吧。

一聲嘆息。

5、在大格局和歷史時期大轉換的情況下,大環境對於東北不利。

但是,並不意味著東北政府、東北企業、東北民眾放棄努力,在這片黑土地上,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首先要撇棄幾個錯誤觀念:

1)、民眾內遷?不可行。

對於廣大的東北地區,幾千萬人口內遷,這是不可行的。只能是少數精英遷徙到沿海地區和大城市,個人的只有行為。

2)、國家扶持?撒椒面。

國家扶持煤礦企業,拿什麼扶持?國家包煤礦工人的工資,包一個月可以,包三個月可以,包一年試試?

國家對於東北的扶持,應該是對於基礎設施的扶持,教育的扶持,個別新興行業的扶持。

3)、資源衰竭?偽命題。

把東北經濟的衰落,歸於資源衰竭,可以。

把東北經濟的未來,歸於資源衰竭而悲觀,而放棄努力,不可以。

石油和煤炭,衰竭了。

森林資源,衰竭了么?沒有衰竭,可以培養出來傢具企業龍頭了么?沒有。

松花江水,黑龍江水,黑土地,衰竭了么?沒有衰竭,可以培養出來現代農業的龍頭了么?沒有。

東北的基礎教育底子很好,東北的城市群已經有很好的布局,有沒有發展文化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呢?沒有看出效果。

所以資源衰竭,在談到東北經濟未來的時候,這是一塊遮羞布。

掩蓋了長期在計劃經濟下的政府和企業,對於市場經濟的模式、遲鈍和懼怕。

方向在哪裡呢?光明,有時候就隱藏在一片黑暗之中。

我們只需要看看,網上對於東北人的吐糟,有時候反而孕育了經濟轉型的方向。

例如:

東北人天生段子手。上海的歡樂喜劇人節目,大半人都是東北口音,

東北人也有很多演藝明星,那英,艾敬等,中國好聲音都成了 東北好聲音了。

現在短視頻節目很火,看到朋友圈裡面發布的搞笑短視頻,很多都是東北人拍的。

這說明應該發揮文化產業啊,

東北人熱情直爽,待人親切,東北白山黑水,應該發展旅遊行業啊。

當然要想打擊野生魚事件再重演,以及旅遊市場充斥的「宰一把就走」的心態。

東北大米沒有強勢品牌,只是在各大城市,慢慢冒出了很多東北大米專賣店。這說明東北的高端生態農業大有可為。

對於東北人的吐糟,反而有利於我們認清東北人的優勢在哪裡,從而得到產業突圍、產業升級的方向:

1)、林業

林業資源沒有枯竭,東北政府應該把林業升級,作為一個樣板工程來做,比在石油和煤炭下游化工產業打轉轉,要立竿見影的多,要振奮人心的多。

林業資源,需要轉化為傢具、造紙(行業也不太好)的強省。

2)、農業

農業是可以賺大錢的行業,高精尖的生態農業,不是我們原來理解的傳統式、效率低下、收入微薄的舊農業。

跟東北相近的日本北海道,是東北農業應該學習的對象。

3)、旅遊

如評論裡面提出的一樣,不是要求全國人民都去東北旅遊。

(1)、旅遊定位

而是,東北旅遊需要喊出明確的口號:

「做北京的旅遊後花園」,讓北京人周末坐飛機來東北玩,比在北京度周末還要便宜,來這樣的宣傳點。

山西有明確的旅遊定位,做北京的旅遊後花園。

江蘇常州有明確的旅遊定位,做上海的旅遊後花園。

廣西桂林有明確的旅遊定位,做廣州和深圳的旅遊後花園。

東北政府應該明確的喊出這樣的口號。

其他的定位,韓國人、日本人的旅遊後花園等等,也可以考慮。我查了一下,東北幾個重要城市,距離日本東京的飛行時間最少,不到三個小時。

(2)、旅遊內容

東北沒有太多的歷史古迹,和文化名人,這是發展旅遊的硬傷。

但是可以學習荷蘭和日本北海道,做高端生態旅遊,休閑旅遊。

加冰雪旅遊的固定優勢,一年有一半時間在冬天。

4)、文化

東北經濟的轉型,不能再走工業製造的老路。

東北經濟轉型,應該追求文化產業逆襲。東北錯過了發達國家轉移服裝產業、轉移電子信息產業的浪潮,不能錯過美歐、尤其是近在咫尺的日本、韓國文化產業轉移的新浪潮。

東北只有一個大連港口,但是事實證明大連港是無法輻射整個東北地區的。原來知乎有人做了一個圖,東北有多大呢?大連到黑龍江的距離,相當於北京到福建的距離。如果說讓北京輻射福建經濟,大家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缺乏港口經濟,是東北經濟轉型的一個硬傷。所以,東北無法承接服裝製造,無法承接電腦筆記本製造,錯過了之前的經濟轉型機會。港口對應的是實際物體的物流。

而在文化產業突圍,承接美歐、日韓的文化產業中的低端轉移、後期處理部分,是東北的一個機遇。做文化產業的代工中心。比如電影、遊戲、電視節目後期製作中心。

文化產業的突圍不需要港口,只需要發達的電信和互聯網基礎設施,和基礎教育良好基礎的人口,和文化交流。

在這方面,東北雖然不是最好的條件,但是相對於製造業轉型,這條路要好走,條件還可以。

6、最後,國家要如何支持東北,如何給政策?

1、支持東北基礎設施,包括電信、教育等,不再投錢到舊的國企,舊的產業。

2、給予特殊政策,東北教育可以從初中開始,選擇俄語、日語、韓語、英文四種外語。

培養多語言的勞動力,培養國際視野的國際技能的勞動力。

有利於後續的國際交往,以及發展文化產業。

從地形上來看,東北是四戰之地,這句話也意味著是東北亞(俄、日、韓、中)文化交流的大平原。

說明:

文中東北黑龍江煤礦照片,來自於攝影作品《七台河之書》

攝影/OFPiX 朴日權 編輯/鄒怡

--------------------------------------------------------------------------------------

中國經濟已經國際化了,不了解歐洲,有時候,你就不了解中國。

歡迎關註:

http://weixin.qq.com/r/EnXh_UDE3h2hrQSa9yAA (二維碼自動識別)


龍煤衰落是必然的,但是現在這樣就是體制問題。

要是它是個民企,早就是開始裁員和破產了。


被群眾教育了一輪閱讀理解,重讀了玄師的答案,確實重新理解了下:

1.資源型城市/國家的沒落是伴隨資源量/資源需求變動而動的,和體制什麼的關係不大;

2.資源城市居民是否有足夠機會和能力適應變化則和制度有較大關係。

————

不怕打臉,付原答案。

玄國師包裝起來看的和真的一樣。比一般兔小將強多了。

別BB了,資源型城市、國家,資源枯竭或者資源失去價值的時候都是這樣的。輝煌沒落是遲早的事情。國企不國企政策不政策影響不大,當一鋤頭挖下去就是黃金的時候,誰tmd會想到轉型想到要努力要學習。煤礦、石油子弟們不就是這樣的慣性生活么?爺爺開荒功臣,爸爸接班挖坑,兒子混個煤礦子弟校,搞個高職文憑繼續挖坑,到孫子,礦挖完了……呵呵噠。

油價$150的時候,沙特屌的飛起;油價現在$40,沙特急的四處打人;那天石油不值錢了,這個國家都得玩兒完。


首先普及下概念,一般人的印象里城市大,企業小,一個城市幾十萬上百萬人口,一個企業幾十個,上百個員工。一個城市裡有很多個企業。但龍煤不是這樣,龍煤是企業大城市小,一個企業幾十萬人,城市作為企業的生活區而存在,龍煤有雙鴨山,雞西,鶴崗,七台河四個城市。城市人口不比企業多多少,大部分企業還是為龍煤服務的。龍煤的礦務局局長跟市長同級,誰也管不了誰。

龍煤的問題可以說既是體制的問題也不是體制的問題,體制原因和非體制原因一起造成了龍煤走到今天這一步。

非體制原因很簡單,煤挖完了,百年老礦在龍煤並不稀有,什麼礦也經不起上百年的挖啊。世界上這種城市很多。龍煤所屬的四個城市也不是啥稀有動物。這個可謂天作孽,尤可活

體制原因一般不用你陷入深深的思考,但龍煤還是能玩出新意的:上層是天朝喜聞樂見的腐敗,花樣之多超出所有狗血編劇的想像力;下層比較簡單,四個字就能總結:等,靠,要,鬧。圍堵街道,橋樑,市政府,砸官員的車都已經屬於常規套路了。

這次出事的直接導火索就是郭嘉想把隸屬礦工的社保轉給市政,問題是多年來礦工的社保都根本就沒錢,市政不背這個鍋,拒絕接收。礦工兩頭沒著落,加上這次涉及的人多,終於搞出了大新聞。

龍煤作為一個企業,在經濟上已經沒有存在的價值了。龍煤作為一個國有機構,也不再承擔能源的任務。無論從何種角度,龍煤都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或者說沒有保持這麼大規模的必要。龍煤下屬的四大煤礦城市,是因礦而興的城市,其實就是個大一點的礦工生活區。龍煤不值得救也無法救,龍煤附屬生活區更不值得救也無法救。

郭嘉可以坐視龍煤倒閉,但郭嘉不能坐視龍煤下屬四大煤礦城市的幾百萬居民生活沒有著落。真正的難題不是龍煤的倒閉,而是龍煤倒閉會造成幾十萬人沒有生計,上百萬人受影響。這個鍋誰也背不起。

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也就有了解決辦法,個人觀點龍煤的困局有短期,中期,長期三種解決方法:短期:人口遷移,東北是個移民社會,一百年前闖關東和建國後開發北大荒造就了今天的東北,龍煤所屬四個城市的居民在幾十年前為了生活而來到這四個城市,今天同樣能為了生活而搬離這四個城市。何況今天搬離的條件要比當年好太多了,至少國家會保障最低程度的生存。

實際上這四個城市的居民早就意識到自己的家鄉已經走向終點了,走出去已經是龍煤四個城市居民的基本意識了,八零後出生的年輕人有一半以上都在外地工作,不打算回家,只有父母還留在家鄉,有能力的已經將父母接走,其它的也都在考慮把父母接過來。只是基於經濟條件和父母生活習慣暫時還沒有搬遷。四個城市的人口迅速減少已經是定局,搬遷已經開始,並且是居民主動搬遷,郭嘉只要提供一定的優惠政策或者補助加速這一進程即可。

除去老齡化這個問題,龍煤的職工和龍煤城市的居民在這個郭嘉的勞動者中其實算素質較高的,他們從小生活在城市裡,教育程度基本都在高中以上,常年在重工業體系中工作,組織性,紀律性和對技術設備的理解能力都遠超剛走出田間地頭的農民工(不是歧視,事實如此),我爸就是一個典型,年輕時是國企的鉗工,中年當模具車間主任,晚年在親戚的工廠里負責生產組織。不懂電腦的他有一次竟然跟我講了很長時間的數控機床。承接南方的產業升級換代,實踐首輔大人的工匠精神毫無壓力。沒準還能解決下其他城市住房空置率,拉動房價上漲。

中期是發展農業深加工:龍煤城市都在東北平原的黑土地上,全國九大商品糧基地出門左拐就有兩個,無奈國有糧食巨頭北大荒就是龍煤在農業領域的難兄難弟。其腐敗程度比龍煤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巨大的農業產量和質量是無可比擬的優勢,現在剛吃飽飯的中國人必然轉向重視食品健康

-------未完待續----------------


龍煤雖然隨著煤礦資源的枯竭而衰落了,但它不是沒有任何機會的。

龍煤作為一家礦業能源企業,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大力投入資金來研發新技術,深入挖掘煤炭價值的同時,在其他能源領域也應該有所斬獲,這樣煤炭沒得挖了還可以改行做別的。比如IBM作為PC和硬碟的發明者,現在卻沒有PC和硬碟業務了(最開始的考勤機業務更是沒有了)。

即使研發不出新技術,龍煤也擁有非常豐富的採礦經驗,設備和工人都是現成的,完全可以去國外開發新的煤礦,或者其他礦產也行。

實在不行,龍煤還擁有數量巨大的職工,這些都是優質的勞動力,轉進其他勞動力密集行業也是可以繼續生存的。

然而這三條龍煤都沒做,你說是不是體制問題?

底特律雖然之前藥丸,但人家起碼還是投入了大量資金在新能源汽車研發上面的。龍煤敢晒晒研發資金嗎?


作為地方政府煤炭行業管理部門,這個問題非常有義務答一下,讓大家知道煤礦的整體問題。掌握的資料比較多,但是仍有不完善的地方,而且都是個人觀點。

下面我來說說 @玄不救非氪不改命 下放到地方以後的事。

一、地方煤企總體情況。

中國地方的煤炭企業,我大概分為三類:1、地方礦務局。2、地方國有。3、私人或集體所有。

正好我們轄區這三種企業都有,所以我可以說說他們的基本情況。

首先來普及關於煤礦的幾個基本概念。

(1)采場條件:煤礦是必須講采場條件的,一個資源賦存條件差的礦井,換上再牛管理團隊再牛的技術力量再能幹的工人,在效益上也很難超過一個采場條件好大規模機械化開採的礦井。說的形象一點,煤礦開採就像種地,人家土地肥沃,種瓜得瓜,咱這鹽鹼地,光治理鹽鹼的成本就高過人家的全部成本,而且種瓜還死一半,勉強有一半結果了,也比人家的小一半,關鍵是還沒人家的瓜甜。采場條件好的煤礦,可以直接上先進的綜合機械化開採裝備(從礦井總成本來看,這些裝備真的不貴),需要的人員還要少的多,采出的煤炭煤質好,發熱量高,硫分灰分低,買個好價錢。采場條件差的,無法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安撤工作面頻繁,采出的煤發熱量低,硫分高,賣不上價。

(2)原煤生產成本:出煤的直接成本。綜合成本:核算包括財務、退休人員、社會職能等煤礦所有支出平均到噸煤上的成本。

(3)煤礦開採方法,參考真實的挖煤就是要靠工人一鎬一鎬把煤敲下來嗎? - xinhe sun 的回答

1、地方礦務局

這種礦井佔有的資源相對較好,也能應用比較先進的裝備,這類礦井的主要問題是社會負擔太重。以前計劃經濟時期,這種礦井就是一個小社會,學校、社區、醫院等等都是自己的,退休人員一茬接一茬,真正的原煤生產人員才是在冊員工的一半甚至更少,大量的需要供養人員和社會壓力,導致這類企業綜合成本極高。當然,這類煤礦多數服役期長,到了後期,條件差,機構臃腫,但是他們的原煤生產成本並不高的離譜,相當一部分還能做到低於煤價或持平,但是要是計算綜合成本,則遠高於煤價。這也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依然大量出產量的原因。因為就煤礦本身來說,開採煤炭還是賺錢的,但是一除上巨大的企業其他職能和龐大的臃腫的員工群體,虧得就不是一點兩點了。

2、地方國有

這一類煤礦的采場條件普遍比地方礦務局差一點,多數是礦務局規劃完以後剩下的邊角煤田,難以使用大規模機械化開採,優勢在於員工工資水平低於地方礦務局,人力成本低。他們當前的困境主要在於他們沒有資本積累,無法承受虧損。作為地方的國有企業,除了稅費之外,利潤中有相當一部分被當地政府拿去花掉了,所以黃金十年他們的積累要麼外出投資,要麼被政府拿走用於地方經濟,一旦出現虧損,他們難以應對。

3、私人或集體所有礦井

私人礦井現在很少了,多數是集體所有,比較靈活,一旦虧損他們就不再生產或者謀求其他行業出路,人員可以直接辭退,整體形勢並不是太差。其中有一些比較差的煤礦,這些比較差的多數是以前礦務局所屬礦井,破產改制後成為集體所有,但是這個破產改制過程並不徹底,社會職能沒有全面移交,企業負擔依然沉重,和集團公司的態度曖昧不明,破產改制資金並未落實到位,導致這一類煤炭存在類似礦務局煤礦的困境。

總之,任何產品的價格都會有漲有跌,煤炭也不例外。當前煤價下跌一半多,但如果單獨核算直接成本,則現在多數礦井可能仍然處於微利或持平,如果核算綜合成本,則煤炭企業基本上全線虧損。(關於這一點,我有詳細的數據,但是不便公開,有想了解的朋友可以私信)煤炭形勢好的黃金十年,有太多的負擔被加到煤礦之上;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有太多的社會負擔直接由企業承擔;黃金十年時期是改革的好機會,但是政府捨不得手上的肥肉,企業也沒有憂患意識,這些東西最後都體現在綜合成本上,導致市場調節基本失效,全行業出現了如此嚴重的困局。

二、整體來看,煤炭行業困境有幾大原因。

1、經濟形勢下滑,宏觀經濟差,能源需求量低,不光中國,全球都是,不信你看油價。

2、黃金十年的積累,導致煤礦企業外出辦礦太多,國家宏觀調控不準確,地方縱容超能力,導致產能過大。另外煤炭企業三產也大量上馬,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政府的壓力,這些三產多數是為了安置員工,彰顯政績,不具備很強的盈利能力,甚至大部分還需要吸煤礦的血。

3、說的概括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改革,政府和國有企業的特殊關係,扭曲了太多經濟關係,遺留了太多歷史問題,使企業無法稱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中的企業,市場這個看不見的手調節能力很弱甚至失效,單靠市場調節是無法解決這個困局的。

4、能源結構的變化。這個是大勢所趨,但是煤炭在中國能源結構裡面的基礎性地位幾十年還是不會動搖的,除非出現大規模能源革命,現在的新能源的優勢不明顯,總體來看單位熱量最便宜的仍然是煤炭,想了解這個問題的可以參考新能源在將來會完全替代煤炭、石油等舊能源嗎? - xinhe sun 的回答。煤炭的清潔利用也不是問題,不可否認的是,煤炭的整體比重會逐年緩慢下降。

三、個人覺得脫困的幾個路子。

1、 煤炭行業不像其他普通行業,如此龐大的產業和員工隊伍,單純的殘酷的市場競爭會導致嚴重的失業問題,這也是政府最為頭疼的問題,所以在這個時期,國家政策(特別是中央政府)扶持是必須的。當然,從政府的角度講,人員分流這種事情,拖得時間長一點就更容易解決。目前中央的政策是退出產能給予補貼,讓相當一部分產能直接退出,補貼標準大概是一噸產能150元。另外比較實用的政策就是按照276個工作日重新確定煤礦產能(去掉法定假期,每周休1.5天),嚴控超能力生產,但是對於落實情況和地方配套情況還很難說(畢竟地方政府現在都已經窮到要飯了)。

2、將采場條件的好壞等影響企業效益但市場無法直接調節的因素納入企業成本,也就是通過稅負調節,讓條件好的多繳稅,不好的少繳稅,
讓煤礦企業同行業之間的競爭更加公平。

3、國企改革。目前的國有企業機制,的確是不利於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發揮作用,但是從世界範圍來看,國有企業這個玩意的改革就像醫改,沒有幾個成功的案例,我們
目前也正在進行從管經營到管資本的改革,目前來看方向是正確的,但是落實之後到底效果會如何還要進一步觀察,我們自己沒有經驗,產生的經驗的過程也是犯錯
的過程,犯錯就有人要付出代價,而大多數時候,付出代價的可能都是基層工人。

4、剝離企業的社會職能,去掉不合理的稅費負擔,真正讓市場發揮作用,讓企業發揮能動性,如此才是長久之計。但是說的簡單,任重道遠。單說一個社會職能,現在
企業想交到地方,但是地方不敢收,企業如何交,地方如何管都是問題,雖然這個問題都已經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是2016年的一項工作,但是這些問題的徹底
解決,最少需要一個十三五,在這個過程中,已經有相當多的煤炭企業煙消雲散。

5、不可否認,煤炭行業這個脫困的過程中肯定有相當多的煤炭企業退出市場,不乏巨大的煤企轟然倒下,繁榮的煤城迅速蕭條,但是縱觀歷史,這種事情一直在發生,不過是快慢而已。之所以把這一條也放在脫困的路子裡面,也算是對經濟本身的殘酷性的一個致敬吧。

最後我要說一點,煤炭本身並不是不清潔的能源,霧霾與煤炭的關係多數是因為散煤燃燒、不完全燃燒、不使用脫硫脫硝除塵裝置(所有電廠都有這套裝置,但是能正常使用的到底有多少?)等利用環節的問題。其實石油也一樣,你直接燒原油,污染肯定比燒原煤還厲害。煤炭經過洗選加工處理之後,其對環境的污染是非常非常小的。所以,霧霾不是煤的錯,是我們利用煤的方式錯了。

後半部分先寫個大綱,慢慢補充。想知道哪一部分的可以留言或私信,我重點補充。

-----------------------------------------------------------------------------------------------------

先補充一下 @端木唯 和 @信仰君 提到的關於黃金十年的問題,看來這也是普遍關注的問題。

(1)礦務局的企業,在黃金十年時間裡真是享受了奢靡的生活,從高層到員工,工資、獎金、補助、分紅能發的都發了,各種先進裝備能上的都上了(這也大大刺激了煤機行業的發展),外面的礦買了一個又一個(為什麼買礦?因為覺得煤礦賺錢啊,再說了,搞煤礦的就是專業搞煤礦的,其他行業也不會啊。),工人也個個鬥志高昂,那個時期,哪個煤礦的員工不是牛氣衝天?更不要說煤礦的高層領導了,礦務局的領導和當地的市長縣長也都平起平坐,很多新畢業的大學生去煤礦上班,幾年就買房買車,因為覺得這樣的收入,背點房貸車貸完全沒有問題,中層領導換房子,高層領導換別墅,火的那是一塌糊塗。而那個時期的企業綜合成本也非常高(工資、獎金、補助、分紅可都要算到綜合成本裡面),同時又外出買礦,搞各種三產,導致企業也並沒有多少積累。而經濟形勢一旦出現問題,首先就是綜合成本下降,方法是去掉分紅、去掉獎金、然後壓縮工資、然後壓縮安全投入、壓縮成本、然後降低工資、最好到只發生活費或者欠薪,這對那個有房貸有車貸的員工是非常危險的,貸款月月要還,工資降了又降還不能及時發,所以可以說他們是最慘的。

(2)地方國有企業,黃金十年,地方國有企業的普通員工的待遇並沒有太大的提升,中層和高管的待遇提升明顯,但是也要比礦務局企業低一些,所以他們的綜合成本是普遍低於礦務局企業的,但是,地方政府太能花錢了,自從分稅制以後,地方政府就缺錢,中央又考核地方的政績,地方國有企業就成了地方政府的搖錢樹,黃金十年,哪個煤城不是建設的繁榮富強?這些可大部分都是煤炭的功勞,而地方政府依仗著這麼好的煤炭形勢,貸款修路架橋建公園,搞綠化搞項目搞民生,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地方債,甚至在煤礦企業虧損的時候還需要企業貸款交利潤給政府。地方國有企業也明白這一點,知道自己存不住錢,寧願通過投資買礦把錢花了,至少這樣能轉化成自己的固定資產,所以最後也沒有足夠的積累,一旦煤價下行,立即就出現了降薪,並且黃金十年地方國有企業欠保險等職工權益的問題也沒有解決完,這些問題互相疊加,使得地方企業裡面條件比較差的企業虧損嚴重,而地方企業裡面采場條件好的,還能做到基本持平或少量虧損,工人工資不降,頂多就是獎金少點,他們的日子還過得去。

(3)私人或集體所有制企業,這部分企業裡面除了那些破產改制不徹底的企業以外,其他企業早已經轉型升級了,即使不轉型升級,他們也基本上不虧。我們轄區的這種類型的企業都還不錯,沒有欠薪等問題,自己投資的項目多數也比較成功,資源差的準備關井閉坑轉戰其他行業,資源好的繼續生產,總體來說日子最好過。而破產改制不徹底的那種,情況類似礦務局的煤礦。

總體來看,國有企業的性質決定了企業很難成為理想的市場主體,而國企和政府的關係也讓企業的發展困難重重,國有企業,成也政府,敗也政府。黃金十年,理想的市場主體賺到錢並在黃金十年結束後離開,而多數煤礦只能在黃金十年結束後一下子重重的摔倒在地上。


不是,我將會把龍煤和中煤下屬上海能源做對比來說明這個問題。占坑。


煤炭領域研究人員看到有人一副「何不食肉糜」嘴臉抹黑煤炭企業、員工,認為人家是自己不努力研發進行技術革新,認為人家目光短淺,認為人家就是思維僵化坐吃等死(龍煤的問題說到底是不是體制的問題? - 回眸一笑倒蒼生的回答)……感覺必須站出來講講:

第一條,關於研發、技術改良、挖掘煤炭價值等。你以為人家企業幾十年就是坐吃等死啊?人家沒有進行研發,沒有對自己的生產技術進行改良,沒有努力通過科技提高自己的生產效率?你以為人家沒有嘗試著進行提升煤炭資源附加值上面努力?別把人家說的一無是處好不好?

第二條,關於利用現有工人設備開發新的礦區。你真的不了解中國煤炭企業啊!這些煤炭企業真的有考慮過這些問題的。新疆內蒙那麼多新礦區,遍布各個大礦務局的身影。

第三條,關於工人轉戰別的產業。親,說話站著不腰疼是不是?資源型城市,煤炭賤如土了,工人工資都發不起,你以為其他產業就好過了?你以為其他產業就能吸收這批勞動力了?(這點高票答主已有詳解,不贅述。)

以我所熟知的河北冀中能源來說,人家真的是有認真搞科研,改進自己的生產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努力降低成本的,君不見「國家能源充填採煤技術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冀中能源掛牌成立?人家的充填開採技術世界領先好不好?!

在煤炭形勢好的時候,人家真的有投資華北醫藥,投資河北航空,真的在進行多元化投資;真的有進行煤炭化工方面的研發、投資、運作;真的有去山西、內蒙、新疆等地買礦,購買礦區,調撥一定的員工設備進行開採;真的有……可是,煤炭一直是支柱好不好!在油價賤如水的今天,煤炭化工成本真的只會高於石油化工不會比之低啊,煤炭化工什麼的真的是雞肋,真的是不扶不起的阿斗,沒有任何優勢啊!而且,煤炭的冬天來得太早來的太過猛烈,煤企投資的許多產業都還沒有發展起來,時間太短了。如果真的要怪,那就怪四萬億吧,四萬億打亂了正常產業發展節奏,一劑春藥之後的腎虧是正常的現象!

即便是龍煤集團,在網上查閱了一下,也看到了人家在積極上市融資以及外購礦區等方面的努力了呀,可視一方面運氣確實不好 導致上市不成功,另一方面也確實積重難返 負擔沉重。

至於有的人非要拿龍煤集團和神華集團比較,不懂煤礦的人你是真心不會動神東礦區淺埋深厚煤層煤田是有多優越,那煤層都能有十幾米厚,煤質又好;對比下來呢,龍煤礦區的開採條件又是如何?煤層薄就不說了,埋藏深也不提了,天天突水淹井、瓦斯突出爆炸什麼的出事故,你以為那煤好采啊?那成本不上去才怪!

與之相似,油價跌破50美元以後,俄羅斯的石油企業也爆發危機。於是開始有人批評他們腐敗、技術落後、思想僵化等等。但其實誰都清楚,無論技術有多先進、管理有多高效,礦藏資源的賦存情況在那裡擺著,現有技術下你的成本就是50美元左右,你俄羅斯產油成本永遠沒法和波斯灣比

這種怪罪有點像中國古代王朝更替,後人往往指責前朝貪腐黑暗,指責前朝體制僵化等等。可是毛主席的一語中的:槍杆子出政權。大多數王朝覆滅都是軍事問題引發的,經濟問題管理問題都是由之引發的。秦亡是因為沒有徹底剷除六國軍事貴族勢力;東漢滅亡是因為魏蜀吳這樣的軍事割據;隋亡也是因為關隴軍事貴族(八大柱國將軍系統)尾大不掉……你要相信,有些問題是病,但是最多只是慢性病,不致死!煤企的管理問題就是這些不致命的問題,不是主要問題!

至於人力成本高、企業包袱重,這些問題是國企的通病好不好拿龍煤和神華這樣的新礦區比較本身就不合理。誰都知道中國的國企既是經濟體還是一個政治體,這些離退職工的包袱就是他的政治責任和義務。現在罵龍煤萬噸耗工數大,你以為別的老國企就不大了?只不過現在煤價跌倒谷底了這一問題才凸顯出,被無限放大,並稱為企業和員工的一大罪證。在行情好的時候,大家看到的是老的礦務局煤企作為納稅大戶的經濟貢獻以及養老、福利等方面盡的社會義務;行情不好的時候,煤價賤如土的時候就沒有人想衝鋒陷陣的老礦工和舉步維艱的煤企了。同樣,我相信在國外的百年老字號企業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所以,煤炭興,煤企興;煤企衰,也是因為煤炭衰引起的。

PS1:關於技術革新

談到技術,必須說明,中國煤炭開採技術真的是世界先進的,大多數煤企還是很樂於做科研項目的,也很捨得花錢,尤其是涉及到安全生產時。一個礦長曾跟我說過:「我非常願意花幾十萬讓你們做項目!幾十萬在我們眼裡不算啥,就是百十頓煤的事兒!但是,如果項目做得好,不出安全事故,我就能省下幾千萬!」

當然,你不可能指望每一個礦井都採用最先進的技術 採用最高規格的安全防護,技術革新和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經濟基礎真的決定上層建築

還有一點,有人會覺得:「為啥最先進的生產技術沒有帶來最低廉的生產成本?為啥從澳大利亞進口的煤炭價格比國內生產的價格還要低?」這個問題大家一定要看資源賦存條件!澳大利亞多露天礦,真的是開著推土機就能採煤,生產成本極低、機械化程度極高、生產效率極高!而國內呢,多井下採煤,成本本來就高,沒辦法!這就像俄羅斯的石油開採成本無論怎樣都不會比波斯灣的低是一樣的道理。開採資源真的跟工廠生產汽車不一樣,自然條件影響很大。

PS2:關於腐敗 懶散

我沒說以龍煤為例的煤企不存在腐敗,也沒說這種腐敗沒錯,也沒說不存在懶散,更沒有為他們的這些毛病辯護

我只是說,大家看問題要抓主要矛盾問題的核心在於產能過剩引起的煤價暴跌,而後才是資源型城市的的發展模式導致轉型困難問題,再而後才是管理不合理、員工懶散等等問題。

還有,大家看問題不要一刀切,出了問題就把煤企以及員工的努力全部抹殺,好像人家真的是一無是處似得。在我看來,這些企業的努力不比別的行業類似企業少,只不過大河沒水小河干,大行業如此 真的很難置身事外。

講一個故事,我認識一個煤礦的銷售部經理,他在08、09、10年的時候,煤炭行業形勢好,煤炭供不應求,那些用煤單位真的是各種送禮求著給他們配額,那時候他天天有人請送。這些我們覺得也沒啥大問題,因為供不應求嘛,資源就這麼多,對於煤企來說賣給誰都一樣,請送這些公關小手段也無傷大雅。而等到14、15年的時候,煤炭賤如土,產能過剩,礦上的煤炭堆積如山就是賣不出去。然後請送的主客體就反過來了,這位昔日威風八面的銷售部經理就開始各處請送 求爺爺告奶奶 去爭取訂單,請求人家幫忙。這時候,我們也不覺得他這麼拚命就該多給獎金予以嘉獎,畢竟職責所在嘛!你享受過興盛時期的紅利,也應該在衰退挺身而出挽救大廈於狂瀾,這就像是一種權利和義務一樣。

當然我也相信,其他行業的銷售部門也是一樣的。你可以說這些銷售部門收受回扣、貪腐等等,但是平心而論,大家都知道這些都是無傷大雅的事情,即便是錯誤也不致命

PS3:關於成本和平均產噸煤用工量

龍煤集團的開採成本跟神東礦區那些淺埋深厚煤層礦區真的沒法比,跟澳大利亞那些露天礦更沒法比。露天礦真的可以開著推土機把土層推掉用挖掘機就能挖了。

像龍煤這樣的井下開採,你首先要挖一千米左右深的豎井到達煤層,而後又要挖運輸大巷、迴風大巷,然後布置工作面回採,還有哦,你還要支護,還要充填……成本真的沒法比。

打個比方,大多數中國人都知道中國油田產油成本遠比波斯灣的高,,人家的油即便是繞大半個地球運輸一圈過來的 價格都比你國產的低,這是一樣的道理。

然後,肯定會有人說,你的開採成本那麼高,為啥當初還要開採啊,關了吧!

這話就顛倒了先後!人家是在你缺煤、煤價很高的時候上馬的,人家真的為你的發展服務了很多年;雖說利潤相比薄了一點,之前人家都是盈利的。只不過,現在煤價跌倒谷底了,跌破人家的成本線了,這才開始大幅度虧損。

關於平均產噸煤用工量太大問題

有人一直在質疑龍煤平均產噸煤用工量太大問題,其實這個問題不僅限於龍煤,所有東北的老國企都有這個問題。

有人提到整個東北老工業基地衰退問題,同樣的質疑可以是這樣的:

整個東北的老國企能不能少虧一點?能否不這麼難堪?

企業平均水平能否不低於乃至超過其他地區呢?

東北的老國企能否減輕自己的離退職工包袱

東北的老國企能否休克療法把落後產業和工人全部放倒

當然,這些問題 你一看就知道大多是不能的,作為國企你怎麼能不顧自己的的老員工呢?你怎麼能不負責自己的社會義務呢?所以,老國企離退休職工包袱大、生產效率低下這個問題不是你我三言兩語能夠解決的,也不是一個兩個領導高瞻遠矚 力排眾議就能拍板解決的;站著說話的腰都不疼,真正腳踏實地去解決問題的時候才知道紙上談兵最誤國

所以,千萬不要盲目的單獨拿生產成本和平均產噸煤用工量說事

PS4:關於失敗者真的是一無是處嗎

很多人總有一種人定勝天的想法,總覺得 只要努力就能提高,只要用功 就能世界第一。但人世間的許多事情哪有紙上談兵那麼容易啊。

胡錦濤講的科學發展觀,我特別認同;毛澤東講的實事求是,我也特別認同。要知道,成功都是建立在天時地利人和上的,成功都是鳳毛麟角,而大多數都是註定要失敗的。你不能苛求每一個人都能成功,你也不能一廂情願的認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同樣,我們也可以看到,世界範圍內的資源型城市轉型成功的也只是那幾個個例,大多數都是慢慢衰落。你也不要指望每一個資源型城市每一個資源型企業都能像那些成功者一樣能夠轉型成功,對於轉型失敗者你也不要全部都簡單粗暴的用「不努力」去指責他們!

基於這種認識,我們的評價體系也應該是這樣的:不以聖人的標準去要求每一個平凡的人,不苛求每一個人都要拚命去爭取一個個成功,平凡人並非一無是處,失敗者也並非一無是處

同樣,我一直堅信:永遠不要拔高道德標準!子貢贖奴的故事告訴我們:拔高道德標準只會導致真心實意去做好人好事的越來越少以及更多的鄉愿產生。

正如法律規定,只要一個人遵紀守法 按時納稅,做好本職工作,不做違法犯罪之事即可。對一個平凡人的要求也應該這樣。

……


如果龍煤只是一個幾千人的小企業,那麼早就按照勞動合同法,發給n+1(n&<=12)個月的工資,公司解散完事了.

但是龍煤有二十萬員工,那就變成了"too big to die",就如同美國政府死也不能讓底特律三大車廠同時掛壁,否則就可以等著看革命了.而礦業就像玄處說的一樣,挖完了就是挖完了,沒有什麼轉型升級一說.日本的夕張目前大家關心的不是怎麼復興,而是怎麼死的平穩,世界上還沒有一個純礦業城市在挖完礦以後能生存的.這個一定要說體制問題,那就是人類社會的體制問題了.


石油高價時,俄羅斯活得好全民醫保,伊拉克人GDP漲到5000……一定是優越的民主體制不和中國交朋友帶來的;

石油低價時,俄羅斯經濟蕭條到的連敘利亞待不住了,伊拉克GDP連續負增長難民往歐洲跑……一定是萬惡普京和什葉派獨裁以及中國的支持帶來的。

……

然而你覺得這關體制屁事?錢!錢!錢!


一句話,失敗的人總是去怪這個怪那個,怪體質,怪政府,怪美帝,怪超人沒來中國救民於水火,卻唯獨從來沒有怪過自己好吃懶做。


這還用說!

國企本就是共和國的支柱之一

國企的非市場導向決定了其脫離政策扶持必死

本來企業破產,職工另謀生路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可共和國的企業來的不正,可以簡單理解為群眾幫共和國搞到企業,共和國保證企業給群眾養老送終。現在企業玩黃了就想賴賬是不對的。

另一方面,國企縱橫天下、野蠻生長、與民爭利直接壓迫了民營企業的生存空間。

沒有民企,職工去哪謀生路?

不論從開始到現在,還是從這邊到那邊,從內因都外因,都是制度原因,且只是制度原因。


人只有自己失敗了痛了才會知道改,

一點淺見,


一個已經從黑龍江某國有供熱企業辭職的小職員眼中的龍煤集團和黑龍江

龍煤集團趕緊倒閉了吧,煤不好,好點煤能到3500大卡左右?關鍵這是一個臭不要臉的集團,恃寵而驕,仗著省里的關係和政策,做出了好多不要臉的事情。1.某些國企單位按照省里的意思必須採購他們的煤,龍煤集團就把最差的煤給那些國企單位,而且不是市場價,我隱約記得2011年的時候,秦皇島進口標準煤(5000大卡)到港價是300出頭,龍煤賣給那些國企的價格是五百多吧。

2.無論怎麼救龍煤,都沒戲的,最後還是肥了龍煤集團的層層領導,到下面工人連肉湯都吃不到,尤其是一個快要倒閉的企業,內部蠶食國有資產可以達到令人髮指的地步。

3.救龍煤的目的是什麼?為了穩定職工。有份營生不zuo不鬧,為了保證雞西鶴崗雙鴨山七台河等因資源興起的城市。說的露骨些,就是把包袱從政府扔給企業承擔,扔給龍煤承擔!!!

不懂領導們為什麼不學學江浙,想想別的辦法,把這些龍煤職工分流到別的行業呢?讓這些因資源而興起,又因資源匱乏而變成一座死城的城市徹底轉型?說到底,怕百姓上訪,搞成不好的影響,而來黑龍江的領導都是來鍛煉,來鍍金的,刷兩年經驗拍拍屁股就走人了,誰敢給你大刀闊斧的改革?

再說說黑龍江地方的父母官,省市二位領導都是從北京過來了,這幾年也是為了黑龍江的經濟操碎了心,背了好多負增長的鍋,想盡辦法厚著臉皮借著自己的人脈從北京組了上百人的企業家團來黑龍江投資,到後銜接的時候,某些縣級市的父母官竟然質問企業家,你給我多少回扣?我憑什麼招你的商?引你的資?

呵呵呵呵呵

請勿跨省,不行我就刪了唄


又得反對下玄處了,

所謂『合成一個大企業就有議價權』,跟誰議價?像石油一樣搶錢就是你們這些社會主義者的終極夢想了吧?


推薦閱讀:

東北地區公益機構和公益項目為什麼比較缺少?
海南島800萬海南人,100萬東北人,客觀公正的分析下這個現象?
滿族人怎麼起名?
黑吉遼瓊東北四省是什麼梗

TAG:中國 | 東北 | 黑龍江省 | 政經 | 龍煤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