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體育場看台座位都是逐層後退的?為什麼不能像劇院一樣?
為什麼體育場的座位都是下圖這種逐層後退的安排?這樣後排的觀眾看不清什麼的
吧?下圖是廣州大劇院,上層座位幾乎是垂直升高於下層座位的。為什麼體育場的上層座位不設在下層座位的頭頂上呢?只要高度調整好,應該不會影響下層觀眾的吧?而且還能縮小佔地面積……感覺體育場那種像是個坑一樣的形態和希臘羅馬劇場類似?我們組的老師說這就是時代在變化但人們卻還是按照希臘羅馬的模式設計,而不去花錢花精力去做新的東西。但是我還是覺得既然這麼多年過去了,應該建築師都想過這個問題吧,但體育場還是這種樣子,應該是有重要的原因的吧……各位是怎麼想的呢?覺得可能是這種劇場形態做大了比較貴?懸挑比較難?
怎麼圖掛了……已在大家心中QAQ
謝邀,終於涉及到我能回答的問題。畢業後就一直做了三年體育建築,對體育建築還算是有點了解,試著回答一下。一,看台視線設計的初衷在與使觀眾更好的觀看比賽,「觀眾應可以清晰地,無遮擋地看到整個比賽場地或者場地內的活動」,並且應確保「觀眾坐著觀看比賽,而不需要伸展或拉伸來觀看比賽。
二,廣州大劇院_百度百科無論是體育場館,還是歌劇院,看台視線分析都不會產生遮擋,這點要明確。
國家體育場_百度百科 (鳥巢)
廣州歌劇院才不到2k坐席。一個省級體育場的坐席1w到6w都很平常,描述一個體育場的體量,大家一般都會提到「坐席數」。這個指標很關鍵。三,視線分析不能遮擋,我說過是吧,所以你沒有在看台上看到柱子是吧?那麼問題來了,看台不撐柱子,你敢讓1,2W人坐在上層看台嗎?
不用我解釋了吧。再者說,為了省面積,如果可以做到。1,2W人坐這麼狹小的空間內,怎麼保證疏散?畢竟體量不一樣。功能不一樣,所以看台的形式不一樣。鳥巢8萬坐席對應的建築面積是25.8萬平方米;廣州歌劇院2K坐席對應的建築面積是4.2萬平方米。這就是體量,建築面積達不到,就肯定容不下那麼多人的疏散。這裡的疏散不僅僅指離開建築。還要保證建築外有足夠的緩衝空間保證人們撤離。歌劇院,電影院必須保證觀眾能看清,能聽清。體育場,相對應看清,聽清。保證幾萬人的疏散才是關鍵,畢竟還有2塊LED大顯示屏。貼一張場館坐席數 對應用地面積。
4,體育館和體育場又不一樣,體量不一樣嘛,體育館的坐席數可以少點。其實,體育館的坐席可以有很多形式。比如五棵松籃球館,建在海淀區五棵松文化體育中心,建築面積6.3萬㎡,屬於新建比賽場館。場館有固定座位14000個,臨時座位4000個。--百度百科
http://weixin.qq.com/r/3UP749rEJ4dYrZ6A9xbP (二維碼自動識別)
關注sketchup謝邀 @李NH ,仔細看了之前二位 @t song@張迦弈的回答,有理有據比較贊同,但是我要強調幾點
1,人數與疏散的要求。
上面兩位也提到了體育場要容納更多的人,這個更多代表著近十倍人數的增加,這些人數的疏散安全是個很重要的問題。題主提出的問題的確有道理,但是要知道,有些原理在現有對象中成立,但當這個對象擴大數十倍之後,很可能就是完全不成立的道理。
近乎垂直的看台滿足了音樂廳的需求,但體育場為了保證儘可能多的人數(近萬人)在觀看比賽時遇到突發情況可以緊急快速疏散(對比音樂廳各層之間的垂直聯繫不靈活,層與層之間沒有緊密的直接連接),遇到緊急情況我可以通過連續的傾斜走道疏散出去,顯然更加安全,要知道體育場發生的暴恐事件歷史上已經屢見不鮮。人的安全最重要。
就中國而言,國家的防火規範和要求上也是對音樂廳這種人員密集場所和體育場這種高度人員密集場所的要求是完全不一樣的。
2,結構懸挑問題。
題主也說到了懸挑過大的問題,的確,能容納近萬人體育場,如果跟音樂廳一樣的做多層平台,懸挑的尺寸是驚人的。
與此同時,由於很多比賽人員亢奮,敲鑼打鼓,潮水般的歡呼,巨大的聲浪和使用人員的蹦跳(而且足球比賽很多球迷都是同頻率的,極容易產生共振)對懸挑結構共振的影響也是很大的。那個軍隊過橋齊步走把橋振塌了的故事,中學就應該學過把。很久前也曾看過美國大學生在家裡辦party把樓板振踏的視頻,雖然體育場不至於那麼差,但不論如何,懸挑結構最怕的,就是共振。
3,聲學問題。
其實除了共振之外,音樂廳的多層懸挑平台還有聲學作用,一定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反射,讓聲音瀰漫在整個音樂廳,對音樂廳這類建築,聲學設計是很重要的。
題主所舉的例子中,扎嬸子做的廣州歌劇院就是請的澳洲還是紐西蘭的聲學專家做的專項聲學設計,你看到的是個觀眾平台,而實際上卻是整個聲學反射系統的一部分。
而體育場就無所謂聲學了,你又不是去聽音樂會,不過現在得體育場也會在一定程度上考慮聲學設計,因為有時候要開演唱會,要考慮到音響的聲音全場基本都能聽到,不過這個聲學設計就沒有歌劇院那麼複雜了。
胡亂回答,不知題主滿意不手機作答,只有一張以前手機上的圖,切爾西新球場擴建,可以看到紅色的是以前的,黑線是新規劃的,你的觀察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太全面,在現有結構懸挑出挑長度差不多的情況下,球場人數遠遠大於劇場,大部分球場的普通觀眾席都布置在一層和三層,二層是包廂,但是球場一層的座位排數遠大於劇場一層需求排數,所以球場一層和三層的深度大,為了做更多的人,只能是在平面上繼續向外推,看上去自然退的更深。如果做更大的懸挑結構會有問題,三層挑出太多對二層的視線也會有更多的影響。PS:建議用cad按照升起規則畫一畫觀眾席升起,立刻就明白視線,距離,高度之間的關係了,對於不同規模的觀眾席,要坐更多人,對應的解決方式其實是比較唯一的
之前在鳥巢和廣州大劇院的施工方帶過一段時間,斗膽借看過的資料來隨便聊一聊吧。
直接一點說,體育館樓層布置如劇院一樣,可不可以?當然可以,加錢就行了。給錢,結構的就敢加大構件截面;給錢,建築的的就採用高標準材料,標準材料強度不夠就去定製材料。
所以說,這都要錢啊,鳥巢如果敢做成廣州大劇院的結構形式,造價乘以40~50倍就可以了。
當然題主給的體育館的圖是日本國家體育館,之前的造價高達16億美元,現在應該漲到20億美元了,以日本的嚴謹認真,乘以100~150倍大概就可以滿足樓主需求了。順便吐槽一下你們老師說體育館不革新的話,照他這個意思,3500年前的木車輪和石車輪跟現在安裝在F1上的鎂合金車輪都是古老的設計模式,畢竟都要做成圓形。這是在扯淡的。
我以前學羅馬建築的時候,最震撼的一處就是關於馬克西穆斯競技場的俯視圖,跟現在的體院館平面大致相近。這並非是說未來的建築師們沒有對其進行改進,而是這種建築形式已經是最佳的設計方向。這個方向定下來,如果沒有力學和材料方面質的飛躍,結構形式是不會有特別的變化。話說現代體育館的結構對於古人來說早就算是質的飛躍了。
順便說一下,馬克西穆斯競技場讓我傾倒的地方還有一點就是它的建造並非是從地面建起來的,而是相反從丘陵頂部向下挖出來一個橢面。橢面的最低端為跑道,周邊就是觀眾席,挖出來的土與石頭就用來加高和加固觀眾席。
嘆為觀止,拍案叫絕。其實,這就是一個體量、造價、結構的問題。劇場的體量相比體育場較小,人員密度更高,所以採用多層分離的。結構實現容易,造價相對較低。體育場,面積更大,如果做多層分離的,結果付出的代價,比用地的代價更大!!!
劇院觀眾覺得還行的時候最多鼓鼓掌,而體育場說不定在比賽激烈的時候觀眾一情緒激動,又鬧又跳給跳垮了怎麼辦→_→
站著看球,坐著聽歌。
雖然是門外漢,但是既然大家都從結構的角度出發,我還是換個角度談談想法。音樂廳是室內場館,通過燈光照明,空調通風。而體育場是室外場館,關鍵是要養草皮…如果南側看台過高,陽光照不到全部草皮,或者四周看台導致底部通風條件不夠好…好吧,其實就算陽光和通風都有,中國的氣候養草皮還是難。
您的問題很專業,美國一家建築設計公司ROSSETTI正巧已經有模型和相當多的分析針對您提出來的問題,倒碗」似的座椅排布,能縮短50%的距離,但是需要結合建築方案解決結構懸挑、疏散、座位數量運營的問題。
只有我比較好奇題主的老師是什麼情況么~
建築學的三要素:堅固,實用,美觀這個問題1和3不考慮了,那就是實用了:實用:針對此問題在這裡理解為用戶體驗:1,聽音樂的環境應該是安靜自我的,想像一下在咖啡廳的小隔間里聽音樂的感受;2,體育場看比賽應該是嘈雜的,興奮的,浮躁的,激動的,室外的,在酒吧看球能有現場的氣氛嗎,體育館應該是像古羅馬斗獸場那樣的。所以,體育場館如果搞成音樂廳那樣,會影響視覺感官,氣氛;音樂廳如果搞成體育館那樣,又會讓人感覺太開放。說白了,就是場所理念,公共和私有的配比
建工相關專業的半吊子表示,最主要的絕壁是兩個建築的容量不同,如果體育場照你給的劇院那個圖來,先不說能不能設計出來,現有的材料和施工技術,造出來體育場那種規模絕對是天文數字。
至於說什麼功能不同,大概是不知道很多體育場有VIP廂能有money坐在金色大廳里看歌劇的,基本上都不差錢進包廂吧,最次也能買個前場的座啊,至於坐在後面幾排的,明顯是感受氣氛去了,場上的東西都得靠大屏幕才能看清,還在乎位置高低有個屁用足球場這麼造的話 利物浦又要多幾次慘案…
《建築設計教程》裡面有關於體育館,劇院,電影院的知識,建議樓主看一下就知道答案了。
體育場是角斗場演化而來的,最低一圈坐的都是囚犯,隨時準備下場狗帶,所以標槍鏈錘雙刃斧啥的隨手飛出都能隨機殺死囚犯,以增加現場觀感。
增加有效容量
建築功能決定建築形態,建築三要素決定建築結構。房屋建築學,混凝土結構原理,鋼結構原理等所有土木建築基礎學科開篇第一章第一段講的東西你們老師沒給你們講過?做建築設計的別凈整些特立獨行奇形怪狀的結構,除非你有結構設計的基礎,否則別坑我們這些結構工程師好么?
推薦閱讀:
※建築類專業本科在讀,有什麼賺外快的方法?
※怎樣提高自己對方案的表現能力?
※日本當代建築所追求的曖昧,與後現代主義建築體現出來的構圖結構不清晰,模糊性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