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小時候和母親的互動和親密聯繫如何影響到成人後的人際關係?


在當下的人際關係中,我們總會討厭他人的的一些特定的行為,也會不理解為何這樣的行為周圍其他人都能接受就自己無法容忍。其實你討厭的並不是行為本身,而是這個行為觸發了你的一些屯在你潛意識的,從小就一直忍受的情緒爆發點。舉例子來說,偶爾的遲到或者撒謊或許對於別人來說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對於一個從小需求無法被父母滿足,父母總是找借口推脫孩子的各種需求的人的眼中卻是無法容忍的。Ta無法容忍的並不是別人撒謊的這個事實,而是撒謊這件事情所觸發童年經歷給Ta所帶來的總被妥協,不受重視,憤怒,冷漠等等的負面情緒。所以在人際交往中為了更好的提升自己,了解小時候在親密關係中的互動風格對成人人際關係的影響是很重要的。

成人人際關係(特別是在親密關係中的互動的風格)是與兒童時期持續不斷的和母親或者主要照顧者互動關係的一種衍生和結果。這些早期與母親的的互動關係會讓心智還未發展健全的孩童發展出一種對周圍重要他人的情感預期,比如外部是不是一個安全的環境,抑或對外部世界的期待,例如是不是隨時自己的需求都能被他人滿足。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孩會在和主要照顧者這互動個過程依據照顧者的反饋和情感溝通中形成獨立的自我的概念。作為成年人,我們會把這些小時候培養起來的和照顧者的互動關係和依戀風格帶入我們與他人的關係,創造和他人感情互動的模式,以及在人際關係(特別是親密關係)中對他人的期待。

主要的依戀風格有如下幾個:

1, 安全的依戀風格:

孩童時期有安全依戀風格的成人趨向於尊重與他人的關係,並能夠容易地回憶起小時候和母親(主要照顧者)互動中所帶來的安全感記憶和溫暖的感受。他們在人際關係中能夠尊重他人並且不會用一種自我防禦的或者抵觸的方式去看待周圍他人的行為和互動。安全依戀風格的成人往往能在人際關係中尊重他人,有同理心並且能夠與他人設置合理的人際關係邊界。然而有安全依戀的成年人很有可能在人際關係中因他人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而遭遇強烈的焦慮和恐懼,因為他們相信在需要的時候他人總能滿足自己的需求。

安全依戀風格成人的「典型的聲明」

「我知道,Ta永遠會支持我,當我需要Ta。」

「在我難過或者悲傷的時候,Ta能安慰我。」

「我喜歡和Ta有很親密的關係,因為我感情上很依賴Ta」

2, 迴避型依戀風格:

有迴避型依戀風格的成年人往往不能回憶起Ta童年的許多細節。例如,當被問及家庭關係或兒童成長經歷,Ta可能會做如下回應,「我家......我的父母......我不知道。我不大記得我的成長經歷……」
這樣的成人也有可能是用一種過度理想化或者過度貶低化的方式來描述自己的成長,並且這些描述很多時候存在兩級分化。這種依戀風格的成人在人際關係中總是會傾向於疏遠他人或者避免親密關係的發展。他們有可能會非常看重自食其力,自我能力,或自我獨立,因為迴避型依戀風格的成人在孩童期沒有受到足夠的需求滿足,他們更傾向於去忍受自己的需求無法被滿足的事實。因此這些人了解到,呈現出脆弱性是不可接受的。

避型依戀風格的成人的「典型的聲明」

「我不在乎,如果Ta不愛我/想我。」

「我不想告訴他,我很不高興,因為我可以照顧我自己的感覺。」

「沒問題,我一切都很好。」

3, 斤斤計較/焦慮依戀風格:

焦慮依戀風格的成人可能會無限的陷入自己現在和從前與別人的人際關係中,並且腦中總是被過多的對人際關係的顧慮和擔心所佔據。在這樣的人腦中很少有關於自己的想法,也和很少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完全被關於他人的想法,和對與他人關係的猜測所佔據。這種依戀風格的中心主題是害怕失去與他人的關係。

你可以猜測,焦慮型依戀風格的人在兒童期主要的照顧者總是無法預知或者無法持續的滿足Ta的需求。這可以讓孩子一心只想著如何留住這些重要的和主要照顧者的關係,然而這種關係又是令人困惑的或不穩定的。

一焦慮依戀風格的成年人的「典型的聲明」

「我經常想知道Ta是否真的在乎我。」

「我常常覺得Ta的情緒波動影響著我」

「當我心煩意亂的時候我想去找Ta,但是Ta並不能幫助我。」

4, 恐懼型依戀風格:

恐懼型依戀風格的人會情緒很多變,並且會兼并有焦慮型依戀風格和迴避型依戀風格的特質。這類的人主要會有兩個特質:(1)他們很可能遭受過顯著父母的敵意或公開的排斥。(2)有些人遭受身體或性虐待,但還沒有能夠理解這些虐待對他們的影響。具有恐懼型依戀風格的兒童在成人後會有一些典型癥狀和行為(例如,藥物/酒精濫用或自傷行為)。這些人拚命想接近他人並作出有意義的與他人之間的聯繫,但是又他們很害怕和別人發展出真實並且相互支持的關係,因為在他們的小時候關係已經被定義為非常危險的,不穩定的 - 甚至是可怕的。

請看下面的恐懼型依戀風格的「典型的聲明。」作為一個有恐懼性依戀風格的成年人,他們很可把外界對他們所說的傷人的話個人化,然後相信這些傷人的描述是真實的自己。例如,假設一個家長對一個年幼的孩子說,「你有毛病么?你一件事情都做不好?!?」這些語句可以對成長中的孩子的自尊和自我價值感有持久有害的影響和衝擊。

恐懼型依戀風格的「典型的聲明。

「我自己有毛病。」

「我並不重要 - 我就只是恨自己。」

「沒有人會願意成為我這樣的人。」

當閱讀完這四種依戀方式,大家可以反思一下你的依戀風格是哪一種以及這種早期和母親或者主要照顧者塑造的依戀方式如何使你看待周圍的人際關係和他人的行為。試想一下,從完全不同的兩個家庭環境成長的兩個人可能會在人際關係中如何表現。 其中的一個人成長在溫暖,穩定,有愛並且母親能完全滿足需求的家庭中。而另一個人卻成長在一個自私,父母常常冷漠,家暴的環境中,而且父母還常常自欺欺人的說這是他們能給孩子最好的。我想在兩個環境之成長出來的孩子在成人之後對待這個社會和人際關係的不同看法也就能輕易被理解了。

在這篇文章的最後,總結來說成人的自我價值,優勢認識以及對人際關係的期待和兒童時期與母親或者主要照顧者的依戀方式緊緊相連。但是想強調的一點是儘管成長於一個不穩定以及不能夠完整提供感情支持的家庭,你在成人之後仍然能夠有機會去修補兒時的創傷,通過提高自我意識來認識到兒時缺失的情感支持,解讀人際關係中的被誤解以及個人化的信息以及通過一些心理諮詢去獲取支持。通過這些方式去撫平兒時負面親密關係所帶來的傷口,去建立和培育一些必要的人際交往能力,甚至通過提升自我意識並且改進後用正確的方式培育自己的孩子,並且成為堅強,有愛心,和可以滿足孩子需求的父母。


推薦閱讀:

「心理諮詢師」要不要逃離北上廣?
在婚姻與家庭治療中,有哪些常見的議題?
有孩子後 我和孩子爸爸原本和諧的生活沒有了 經常吵架 我經常覺得活著沒有意義 我是不是心理出問題了?
怎麼才能走出自我困境?
考试之前一两个星期十分的焦虑,是抑郁了吗?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 人際交往 | 家庭教育 | 人際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