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人物的自稱為什麼都是「俺」?

西遊記寫於明朝中期,吳承恩是江蘇人,距本人搜查資料得出孫悟空也是出生在東來神州傲來國花果山,此地應該是江蘇省境內。而原著中總有「俺老孫去也」,「俺老豬」等以俺為自稱的語句,題主為此和北方同學再三討論,但仍無結果。求知乎大神解答~


西遊記是不是安徽人吳承恩的作品十分可疑,另外作品中孫悟空幾乎都自稱「我」而不是央視83版里的「俺」,83版西遊記誤導了一大批人,從故事情節和人物造型上都與原著謬之千里,製作團隊和演員們應該公開道歉並且禁播該電視連續劇


受戲曲影響,戲曲舞台不僅有俺老孫,還有俺杜麗娘。俺是我們的音變,北方通用。


要想發現作者是誰,或者重要的創作者是誰,另一個研究方法,是根據書中的方言特徵

  接下來談談西遊記:方言密碼

  研究表明西遊記的作者當中一定有操江淮方言的人,其中淮安特徵方言有5-10個,海州特徵方言約10個,吳語方言約5個,另有如北方方言和南方川鄂湘一帶方言。

  較典型的淮安方言有:"捏膿"(糊弄人),"沒頭蹲"(全身沒入水中)、"認此犯頭"(故意冒犯作對頭)

  但同時書中也有許多北方方言,如:

  「刺鬧」(癢),鄧沙餡,捏膿(糊弄人),則屬於北方話

  鄧沙餡,不停當,相跟,胡說散道,扁食,我去也,捏膿在山西方言中出現較多。

  夯(蠢笨)、弄喧(弄玄虛)、脫剝、含忖、頭口(牧畜)、攛道(慫恿)都是晉南方言中有出現。

  侮著(遮蓋著)、花撲撲(很華麗)、相應(便宜)、搗硅、撒貨(走走)、閣氣、務腳(暖腳)是內蒙西部地區漢語方言

  同時在《西遊記》中還有較多的湘鄂方言。

  「說哈話」即「說傻話」;羅唣」,(第八十三回用的是「羅噪」)意思說話啰嗦或麻煩;

  「易得」就是「容易」;「有樣範」說某人的樣子;「阿綿花屎」形容說話辦事不爽快、不利索;「刮毒」 「刮」字作 「很」、「非常」的意思。

  另外有幾處出現了「識起倒(認識)、那麼個、這麼個、耍子」之類的四川方言。

 西遊記這種多方言彙集一處的特徵支持了西遊記故事的多地起源說,即西遊記的故事可能來源於全國各地不同地區的評話本,這些評話本是之前流行的故事的改進版,並具有評話表現形式的特徵,在西遊記的故事已經被民間廣泛流傳和改編的基礎上,又被重新收集起來組成了完整的內容。這些評話本具有很強的方言口語化特徵,按道理說如果作者是一位曾經在官方任職的官員,則似乎應該以官方語言撰寫更加合理。這也能解釋為什麼西遊記里有許多看上去重複的介紹內容,如孫悟空和妖怪對陣時介紹自己,很可能是因為其內容源自評話創作者的單獨創作,因此單篇故事中加以講解是合乎情理的,但放在一起卻顯得重複

5.第三十二回「那樵子」:正在坡前伐朽柴,忽逢長老自東來。

停柯住斧出林外,趨步將身上石崖。

這首七言律詩中押韻的「柴(chai)、來(lai)、崖(ya)」三個字中的「崖(ya)」字如果用湘方言讀,應該讀成「ái(捱)」音,這樣才能夠讀出七言律詩的韻律和韻味來。

6.第九十八回「正是」:當年奮志奉欽差,領牒辭王出玉階。

清曉登山迎霧露,黃昏枕石卧雲霾。

挑禪遠步三千水,飛錫長行萬里崖。

念念在心求正果,今朝始得見如來。

這首七言律詩中押韻的字是「差(chai)、階(jie)、霾(mai)、崖(ya)、來(lai)」,如果用湘方言來誦讀,應該將「階」讀成「gai(該)」音,「崖」讀成「ái(捱)」音,這樣才能夠讀出七言律詩的韻律和韻味來。

《西遊記》中還有一些詩以及詞賦偈等,要用湘方言來誦讀方可讀出其中的韻律和韻味來,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筆者歸納出,《西遊記》中必須用湘方言才能讀出韻律和韻味來的詩詞賦偈中,出現頻律較高的用於押韻的字有「然、顏、崖、傳、賒、家、川、如、中、階」等,要用湘方言讀出「元(yuán)、俺(án)、捱(ái)、拳(quán)、沙(sha)、旮(ga)、圈(quan)、於(yu)、真(zhen)、該(gai)」的音來,才能夠讀出其中的韻律和韻味來。

三、其他方言與湘方言的比較研究除了上面列舉的湘方言用詞和詩詞賦偈中湘方言的讀音韻律外,還有一些有爭議的方言問題也很值得研究和討論。

1.第二十回寫八戒「嚇得那些人東倒西歪,亂蹌亂跌(在原刻足本中,將"蹌"寫成"蹡")」,有些讀書人認為「蹌」在吳方言中是奔跑的意思,但在湘方言中,「蹌」為土語中描述人走路懵懵懂懂、沒有方向的樣子;第三十八回寫八戒「錯走了路子!蹡下海來也!」,「蹡」的意思正是指人走路懵懵懂懂、沒有方向的樣子。

2.第二十六回寫孫行者對鎮元子大仙說的一段話中有:「衣服禳了,與他漿洗漿洗」一句。淮安的讀書人認為只有淮安人說「衣服禳("禳"讀音為rāng)了」,是指「衣服髒了」,便以此推定「禳」是淮安方言。山西的讀書人則認為晉南人將東西用久了,變得薄軟了也用「禳」字來描述。湘方言中也將衣服、被子等因為穿、蓋得太久而皺摺或骯髒的樣子說成「衣服禳了」,不過湘方言將「禳」讀成「yāng(陽)」,就象用湘方言說「紅瓤西瓜」時,會將「瓤」字說成「yāng」一樣。

3.在《西遊記》中,豬八戒用的九齒釘耙中的「釘耙」一詞,在湘方言中是指一種帶齒的農具,就連孫悟空手中拿的金箍棒和頭上戴的緊箍兒中的「箍」字,在湘方言中也常作動詞或名詞用,如用湘方言來描述木匠活的工藝及動作為「箍水桶」、「箍腳盆」,用湘方言來指稱圓圈狀的東西為「箍箍」,如「橡皮箍箍」、「馬桶箍箍」等。但是,在江西、湖北的一些地方,對帶齒的農具也稱「釘耙」,描述動作或指稱圓圈狀的東西時,也常用「箍」字。

4.在《西遊記》中還出現了一些方言韻句,如第九十六回的「留得在,落得怪」,第九十七回的「物見主,必定取」等,其中「物見主,必定取」應該是湘方言韻句,這裡的「主」要是用湘方言讀成「ju(舉)」的音,就很有韻味了。

將《西遊記》中出現的其他方言與湘方言進行比較後發現:有的方言的讀音雖然與湘方言比較接近,但所要表達的意思不盡相同;有的方言所要表達的意思與湘方言較一致,但讀音的差別卻很大;有的湘方言不僅僅是湖南人在用,還有湖北、江西(靠近湖南的地區)人在用。

四、《西遊記》中出現湘方言以及其他方言的原因筆者在分析《西遊記》的篇章結構時發現:《西遊記》的第一回中寫了個山名「花果山」,第九回中寫了個人名「陳萼」。第十五回中寫了個地名「里社祠」,如果將「花」、「萼」、「社」三個字在一起,正是「花萼社」。筆者認為:「花萼社」這個概念,是學界探求《西遊記》的主題、作者等問題和重新認識《西遊記》的新線索和重要依據。


補充一下樓上,孫在原著中幾乎都是自稱:我

猴王道:「我雖在歡喜之時,卻有一點兒遠慮,故此煩惱。」

行者笑道:「我兒子,你站穩著,仔細聽之!我: 自小神通手段高,隨風變化逞英豪。 養性修真熬日月,跳出輪迴把命逃。 一點誠心曾訪道,靈台山上採藥苗。 那山有個老仙長,壽年十萬八千高。 老孫拜他為師父,指我長生路一條。

……

我真無聊╮(╯▽╰)╭


「孫悟空也是出生在東來神州傲來國花果山,此地應該是江蘇省境內。」題主是說連雲港是么?連雲港有大聖廟,可是孫悟空根本不是中國人啊,甚至他連亞洲人都不算。西遊記明確寫到孫悟空來自東勝神洲傲來國,漂洋過海到南瞻部洲,後來到西牛賀洲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學藝。可是整個中國乃至印度半島都屬於南瞻部洲。。。一不小心跑題了,讀西遊記而不是看「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就好了。

我覺得孫悟空是巴西人,在連雲港登陸,到了中國大家看到會說話的猴子就問他從哪來,孫悟空不會說漢語就只會說:「Oly~oly,oly,oly~~~」


我是江蘇連雲港人,在江蘇最北端,與山東省挨著,花果山就在這裡。我們縣的方言與山東相近,生活里常說「俺」,我在想是不是這個原因。


《金瓶梅》中有750多個俺…


補充一下,且不論原著如何,就以電視劇版本來分析,孫悟空自稱「俺」是非常合乎情理的。

先糾正題主的一個想法上的錯誤,江蘇是一個語言跨度很大的省,蘇南蘇北可以說語言完全不通的,並不是整個江蘇都是那種吳儂軟語,蘇北還是多數會說俺。

事實上無論花果山是在江蘇連雲港還是山東泰山的東勝神州傲來國,這兩個地方的方言中確實都是自稱「俺」的


順口,讀讀吃俺老孫一棒,再讀吃我老孫一棒。


肯定受河南人影響


人口大融合造成語言的融合?


拋開原著和電視劇不談,私以為大聖自稱「俺」比「我」可愛。^_^


「我是如來佛祖玉皇大帝觀音菩薩 指定取西經特派使者 花果山水簾洞美猴王 齊天大聖孫悟空啊! 帥到掉渣!」


西遊記好像不是吳承恩寫的吧


東萊不就是俺龍口大帝國?

從小就跟煙台青島以西的人叫西萊。


推薦閱讀:

怎麼樣才可以寫出一部精彩的網路小說呢?
如何寫科幻小說?
怎樣使小說的人物避免臉譜化?
怎樣看待《射鵰英雄傳》洪七公郭靖黃蓉從桃花島歸來後對待壞人歐陽鋒叔侄的態度?

TAG:小說 | 歷史 | 文學 | 西遊記書籍 | 神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