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英雄》中,如果無名心裡已經不想殺秦了,為何還要去見秦?


無名去刺秦,最開始的目的是復仇。這是他的使命。

後來殘劍告訴他,你殺了他,還有另外一個秦王,而天下卻要再多受幾年戰亂。

無名於是決定不殺秦王,但是為什麼他還要去呢?

第一,這是他的使命。他有家國之仇,也有三名刺客的囑託。

第二,雖然他不殺秦王,但是要讓秦王意識到,他並非真的安全。既然無名能殺你,那肯定會有第二個人能殺你。不殺你,是為天下,望秦王好自為之。

無名雖然沒有殺秦王,但還是用劍柄捅了一下秦王。這是一個象徵性動作,含義是在他看來,刺秦的使命已經達到。

無名本身,就是為赴死而去的。

所謂燕趙多慷慨之士,大抵如此。

可以參考一下豫讓刺殺趙襄子的故事。


無名見秦王前只是萌生不殺秦王的想法,見秦王,正是要去試驗自己的想法。《英雄》拋開價值觀,在講故事方面,在老謀子電影里算是及格線以上的,甚至完成的相當好,環環相扣向前推進,無名由原來的猶豫到最後堅定不殺秦王,這條隱形的情感線串起整個故事弧線。


有三個比較關鍵的原因:

1.殘劍送無名兩個字:「天下」,他是見到秦王后,把故事說給秦王聽後才逐漸領悟和信任他的,這是時間先後順序。那為什麼信任大王?一是無名說出殘劍領悟到大王的良苦用心時大王的感慨落淚,二是大王已經悟出劍的第三層境界:「是大胸懷的包容一切,便是不殺,便是和平」。

2.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當大王說出「看來寡人今天是在劫難逃了」,接著無名的殺氣變得紊亂(蠟燭在不穩定的搖擺),殺氣紊亂是因為他想起了殘劍那句大王不能殺,因此他又向大王說你小看了一個人,這個人便是殘劍。

3.最後無名從小苦練劍術,他的目標就只有一個:刺殺大王。若不是殘劍,他定不會捨生取義,所以殺大王是他的使命所在,他那一劍刺了下去其實已經完成了使命,而故意沒有刺中大王就是電影的主旨:和全天下比起來,個人恩怨實在是算不得什麼。


郭靖黃蓉在襄陽城破之前,把君子淑女劍還有玄鐵重劍,鑄成倚天劍屠龍刀。

屠龍刀內,藏著《武穆遺書》,是岳飛一生兵法的精髓,學得此種秘法,便可以統兵布陣,與天下英雄爭雄,進而推翻蒙元皇帝,恢復漢家江山。所以此刀取名「屠龍」。

此刀蘊含著郭大俠黃女俠驅除韃虜的意願,所以江湖人士只要是有心恢復大宋山河的,自當尊奉屠龍刀的主人,用武穆遺書的兵法一起打敗蒙古人。因此郭靖黃蓉流傳下來的六句二十四個字里, 前四句十六個字,說: 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

倚天劍內,藏著《九陰真經》《降龍十八掌》,都是江湖上頂級的武林秘籍。郭靖黃蓉的意思,是怕屠龍刀的主人,取得天下之後,忘記了武林正道,蒼生百姓,開始作威作福,如同宋朝的昏君一樣,所以這時候就需要一個俠之大者,憑藉無上的武功,隨時可以取皇帝的人頭,對皇帝形成威懾。這也是那二十個字里最後兩句的意思 —— 倚天不出,誰與爭鋒。

廟堂之高,號令天下,然而江湖自有正氣,可與皇權爭鋒。

居廟堂之高,則應該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應該憂其君。

在位者謀其政,不在位者,謀其正。

說白了,就是必須要有個在野派,來時刻監督台上的那派。

這種想法姑且不論他正確與否,幼稚與否。《英雄》裡面正是這種思想的終極體現:

俠客通過刺殺皇帝,來拯救百姓。

但是為了「更大的好」,俠客決定還是不刺殺的好。

但是如果不刺殺,俠客-皇帝這個二元監督體系就會被破壞。

所以俠客必須刺殺,來告訴皇帝你並不是安全的,全天下無數雙眼睛看著你呢,這一次我們可以選擇不殺,可當你的行為偏離大義之後,我們也可以選擇殺。

從這一點上,刺勝於殺。

在這一舉動是英雄對金庸小說思想內涵的思考。本質上還是倚天屠龍的境界。遠遠未達到韋小寶的境界。但是張藝謀能做到這一點,已經不容易了。

金庸的小說里,俠的境界,有三層境界的:

一個是郭靖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這問題給俠奠定了基礎,完成了俠文化的升華。把俠從個人恩怨的小境界中提升了出來,也給俠的行為,找到了合理性,避免了道德困境(以殺止殺的目的)。

第二個是倚天屠龍里的俠。

張無忌憑藉一身武力,消除了江湖紛爭,並且在能殺朱元璋的時候不殺朱元璋,逼著朱元璋發誓一定做個明君,否則江湖上的張無忌會隨時回來殺他。

最後一個是返璞歸真,韋小寶的天下無俠,為國為民的俠走到最後,會面臨一個無解的難題——到底什麼是國家和民眾的利益?

是民族主義嗎? 只因為皇帝是滿族人,不管他是不是一個好皇帝,都要剷除他嘛?

是經濟利益嗎? 只要大部分百姓過得好,滿族人對漢人的壓制,對讀書人的迫害,就可以忽視嘛?

是人間正氣嗎? 每個人不論漢人還是滿人,都是為了利益勾心鬥角,有著各自的慾望和缺陷,偏偏他們集合在一起,就有了正義了, 正義到底是什麼?

這個問題太大了, 金庸沒法解釋,只能讓陳近南死去,讓韋小寶逃離。

這三層,從確立,到發展,再到突破,層層拔高,直突破天際。中間還夾雜著書劍恩仇錄里陳家洛的稚嫩期, 笑傲江湖裡令狐沖的迷茫期。一般人寫武俠,要麼停留在快意恩仇的小境界里, 要麼頂多拍到令狐沖的隱士階段。只有《英雄》觸及到了倚天屠龍這一層,相當不錯了。


某長輩告訴他:天下皆苦,統一才是出路。與其殺了秦王,不如教育他。


電影中已經闡明了觀點,無名可以舉手間殺了秦王,可是比殺更難的是不殺,他本來不相信殘劍說的話,可是面對秦王時,他發現天下歸一是遲早之事,就算它殺了始皇,也不能阻止這個趨勢。

所以他能做的只有通過一死,告訴秦王不論你是一國之主,還是天下之主,都應該以天下為己任,若實行苛政,民間自有下個無名取爾首級於十步之內。

而且秦王也不想殺無名呀,可是秦國實行法家之道,不殺無以向王公大臣交代,電影中也表現出秦王在眾人脅迫之下才下的處決。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大王在無名初入宮時狂妄至極,號稱要打下一個大大的疆土,隨著劇情的深入大王才知道自己沒死是因為殘劍的留情,劇情最後無名也是象徵性的刺了一劍,旨在提醒秦王不可忘記天下之道:和。無名這一去意於警示秦王,雖不復返且無名於後人,亦稱為英雄也。


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今天想借這個機會求教一下。因為話題有爭議,我還是匿名吧。

無名放棄刺殺秦王,理由有兩點,一是死了這個秦王,還會有下一個秦王;二是寄希望於短暫的血腥之後,統一起來的中國能迎來全新的時代。

我聯想到抗日。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為,沒有日本來侵略,也會有其他國家來瓜分中國呢?我們又能不能寄希望於日本統一中國之後,中國迎來前所未有的時代呢?

從感情上看,我覺得我這種聯想是錯誤的!可是我又實在想不到【不抗日】和【不刺秦】有什麼區別。

還請各位大神指正。

輕噴。

============================我是分割線=============================

補充一下,這個聯想是建立在大家認同無名不刺秦的基礎上。假如大家都覺得無名不刺秦的理由簡直就是在搞笑,那也就不存在後面的聯想了。

另外,我曾經想到過【不抗日】【不刺秦】的兩個區別,只是後來又被我一一否定了。

理由一:甭管什麼朝代更迭,大家都是中國人,中國人的內部民族矛盾怎麼能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矛盾混為一談?

可是,大家之所以都可以被歸為【中國人】這一類,原因是因為新中國成立後主張56個民族56個家,刻意弱化了大家的區別。但在唐朝推翻隋朝、明朝推翻清朝的時候,沒有中國人這個說法,有的只有大唐人、大隋人、漢族人、滿族人的區分。但我們不會認為,明朝的後人就起來該推翻清政府對吧?相反,每次看到【反清復明】,我都有一種「你們這一大群人不是在搗亂嗎」的想法。

理由二:甭管內部怎麼打來打去,我們都是一個祖宗。但我們和日本人不是一個祖宗。

反駁理由和上面差不多。當我們已經知道了結局,再去看歷史的發展,我們開啟的是上帝視角,自然覺得那些流血和犧牲都是歷史的插曲。雖然慘烈,但是有利於歷史的發展的。

我頂著鍋蓋借用下【上帝視角】,假如當初我們被日本吞併了,100年後會不會只有大和民族和大漢民族,我們的孫子輩、曾孫輩認為【南京大屠殺】【揚州十日】性質一樣呢?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你認同無名放棄刺秦。

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覺得無名境界好高呀。但隨著時間推移,尤其是和抗日戰爭做了對比,我越發覺得無名放棄刺秦是不正確的行為了。


推薦閱讀:

英雄本色票房?
《荊軻刺秦王》 和 《英雄》之比較?
《守望者》反映出什麼哲學課題?
有哪些角色選得超好的劇和電影讓人一看角色就有看下去的慾望?
如何評價電影《他們先殺了我父親:一個柬埔寨女兒的回憶錄》?

TAG:電影 | 武俠 | 張藝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