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感是什麼意思?如何判斷自己的樂感屬於什麼水平?

是指音準和節奏感嗎


我個人把樂感分為三個部分:對節奏的敏感度,對音高的反應力以及對音樂的記憶力。

這三項是相互獨立的,任何兩項之間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一個人可以節奏感非常強,但聽不出音高,也有可能聽到任何音能立刻報出音高,卻怎麼都記不住一首歌的完整旋律。

而這三項中每一項的強弱可以細分為不同的等級,我個人按照0-10由弱到強劃分。大多數未經過系統音樂訓練的人的樂感在各個等級的3-6之間,經過系統訓練的人的樂感根據天賦不同一般在7-10之間。如果3都做不到,請放棄學習音樂。

節奏:

0. 我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1. 心裡默數一分鐘誤差15秒以內

2. 可以跟著音樂打拍子,能夠聽出音樂速度變化

3. 可以判斷一首歌的拍號,找到強拍弱拍

4. 可以分辨音符的長度在音樂速度中對應的時值

5. 可以跟著一首歌打出它固定的節奏型

6. 可以記下不帶有切分音的節奏

7. 可以記下帶有切分音和搖擺的節奏

8. 可以記下帶有二連音、三連音等複雜節奏記號

9. 可以記下頻繁變化的拍號和32分及更快的音符

10. 可以直接聽出一首歌的速度,又稱絕對節奏感

我個人在進行系統視唱練耳之前節奏感在6-7之間,目前大約在8-9之間。

音高:

這裡按照相對音感,絕對音感比較特殊不在分級範圍內

0. 請放棄治療

1. 彈一個音,可以唱出與之相同的音高

2. 可以分辨兩個音高相近的音誰更高

3. 可以唱出給定大調的音階

4. 可以唱出給定和弦的琶音

5. 可以聽出八度內任意音程

6. 可以聽出一個音在給定大小調的級數

7. 可以唱出半音階並分辨出旋律中的單個調外音

8. 可以同時聽出2個調內音或簡單的調內和弦進行

9. 可以聽出調內和弦的音符排列和簡單的調外和弦

10. 可以聽出任何轉調前後主音變化的距離

我個人在進行系統視唱練耳之前音感在8-9之間,目前大約在9-10之間。

記憶力:

0. 一轉眼就忘記剛剛是什麼音

1. 可以在不聽到別的音的情況下記住上次聽到的單音音高

2. 可以還原唱出3-5個音的簡短旋律

3. 可以在聽到調內其他音的情況下記住主音音高

4. 可以在不識譜的情況下記住一首歌的旋律(俗稱會唱)

5. 可以記住一首歌的和弦進行

6. 可以在聽到調外音干擾的情況下記住上次聽到的單音音高

7. 在聽浪漫主義時期的古典音樂時能夠聽出動機產生的變化

8. 可以輕易背譜演奏或演唱大型作品

9. 可以隨時隨地使用原調原速唱出一首記得的歌

10.一首新的音樂可以聽兩遍以內就完全學會按照原版演奏或演唱

記憶力一直是我較弱的一項,在7-8之間。

大家自己請對號入座,評論如果願意可以留言自己的三項,我想做下簡單的統計,看看關注音樂話題的知友的平均樂感是怎樣的。

【招收想學習樂理和視唱練耳的學生,網路視頻一對一授課,聯繫請加QQ1150333429】

【本人寫的答案與專欄,若需轉載,請私信授權並按照每千字100元的標準支付稿費,未滿1000字按1000字計算,已授權維權騎士(http://www.rightknights.com)對所有的未授權轉載和抄襲行為進行維權。】


卸腰。

隨便舉幾條:

1. 能扒出旋律;

2. 能扒出和聲;

3. 能扒出節奏;

4. 唱歌不走音;

5. 唱歌節奏穩;

以上各條,能做到任意多條的,都屬於不同程度的樂感。另外每一條其實也存在著程度的不同,具體來說:

1. 能扒出多複雜的旋律;

2. 能扒出多複雜的和聲;

3. 能扒出多複雜的節奏;

4. 唱歌時音準能達到什麼程度,能否長時間演唱仍保持穩定音高;

5. 唱節奏複雜的旋律時還能否保持穩定的節奏感。


謝邀~

首先,我覺得樂感這個東西,只有一小部分人是天生具備的,就稱之為音樂細胞……他可以不懂音樂的具體形式,但一定可以清晰的捕捉到音樂的情緒層次,旋律的起伏,或是對調性非常敏感,這是我認為沒有學過音樂但具備樂感的人。

其次就是通過系統專業的音樂學習來的樂感。我個人認為學習樂感大部分來源於視唱練耳的教學。不論是聽音還是節奏,亦或是視唱,都能讓你準確的反映出個人的樂感,這就是我們平時上課時候區分同學有沒有天賦的重要途徑了。經過練習之後,人可以對音樂的音高、節奏,包括情緒有了一定的把握能力,這也是樂感。

剩下的就是聽不出跑掉,沒有絲毫節奏律動性的人,稱之無樂感……

希望能為你解決問題~


削~

這個草稿寫了挺久了,但是沒敢繼續,因為科學達人不知道什麼時候出現。

音準和節奏是感知音樂的基礎,我們常看到的一個場景,不論什麼音樂一開始,某貨就自然而然的開始扭動,或者打著節奏的響指,或者搖頭擺尾……這常常會被大家稱作樂感不錯……

這個其實我們感觀正常的生物的生理本身就可以做得到基礎,也許有些人可能跟不上節奏,唱歌跑調,但這點並不能單純視為沒有樂感。

我們所理解的樂感可能要更高於這個限於基礎能聽到音樂節拍和旋律的階段,它更指的是,對於音樂表面(音符、節拍)之後的創作對作品的詮釋,希望聽者怎麼理解怎麼感受,怎麼發現自己和作品之間的那微妙的連接,瞬間為何因為一個短短的旋律起了一身雞皮疙瘩,那種酸爽不是簡單的「聽到」這種生物性的感知。簡單比喻,就像我們看電影時候,背景音樂BGM一直不停的輔助情節演藝著各種場景和氣氛所需的音樂,那麼一般人是很難留意到音樂的存在,但是缺可以很真實的感受到電影情節的力量。如果一段緊張的危機感的音樂配著一驚一乍的恐怖片,那麼我們就不知不覺的有了樂感,所以不會因為這種配樂而感到舒心的微笑(除國產片是反例)。

那麼有了這樣的感知還不足以說明對音樂就理解通透了,做學問的可以去深入了解更加廣泛的知識,比如音樂的起源,樂器的研究,這樣的路線也就成了一個音樂評論家,也是相當了不起啊

還有更甚者就是因為感知遠遠不能滿足對音樂的渴望,那麼隨即拿起一件樂器,迅速的上手就能擺弄起來,就像有些左撇子吉他手,壓根就不知道右撇子的裝弦方式的吉他,就直接拿來玩,根本毫無影響也就成了超級大師。真實有了樂感的人,根本攔不住,也就促成了很多兒童讀物里各種音樂神童的傳說,這個其實還是蠻可信的。

以上拙見~


我在山西師大校樂隊拉過大提。當時指揮是中文系的圓號手。我們兩把大提表現的很出色,從沒誤過事兒。後來在西北師大校樂隊拉小提,當時指揮是藝術系的長笛,我們的表現也還行吧。正式演出前,學校從省專業團體請了一位指揮,結果把大家搞得很緊張。某小節該小提起的時候居然全體失聲,第一小提還是音樂系的學生。指揮大為光火,「你們的樂感哪裡去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樂感就是在準確的時刻發出自己正確的聲音。謝邀。


通俗點說,就是你聽過一首曲子之後,能準確地哼出來。


卸腰。在音樂方面自我感覺良好,簡稱「樂感」。(●?ω?●)?


是一種純感性而且通常會欺騙並讓自己高估自身或他人水平的東西。


樂感就是當你對音樂的分類從「好聽的」「聽不懂」的兩類,變成「好聽的」「無聊無趣的」「令人作嘔的」三類的時候所具備的感覺。


在專業音樂知識和技能不足的情況下,用來麻痹、欺騙自己,自以為是的以為「我很有音樂天賦」然後藉此來演奏或者創作,最後導致自己成長進度大幅度下降的「對音樂的感覺」。


謝邀!樂感是幾種音樂能力的綜合,主要包括音高感,節奏感,和聲感,旋律感等。

比如同樣年齡的人模唱一個音階,模仿一段節奏,學唱一段旋律,聽辨幾個和弦,有的一遍就准,有的需要幾遍才准,有的幾遍也不準,這裡面就可以體現樂感的差異。

當然,通過合理的訓練都可得到提高。另外不要擔心,音樂能力是每個人都有的能力。

往下看。

下面是比較專業、深奧的,有興趣有基礎的可讀:

判斷音樂能力應提倡多元標準

本文刊於《齊魯藝苑》2014年第五期

:音樂能力不是音樂天才或者一部分人的專利,而是每個正常人都具有的素質。判斷音樂能力應該提倡多元化審視標準,不能僅靠表演能力與創作能力來評價,聽賞能力也是重要的音樂能力,更是音樂得以存在的基礎。判斷一個人音樂能力還應基於其生活的文化背景去考量,擺脫歐洲中心的音樂能力話語霸權。提倡更多人通過聽賞參與到自身民族音樂文化傳統中來,彰顯本民族音樂能力。

:音樂能力 聽賞能力 音樂人類學

英國音樂人類學家約翰·布萊金曾在《人的音樂性》(How Musical Is Man)一書中提出:不同文化下,人的音樂感性能力存在差異。在某些測試標準下被認為沒有音樂能力的人可能在自己的文化中卻是音樂的行家。例如一個傑出的非洲文達音樂家在西肖爾(Carl·E·Seashore)的音樂能力測試中或許就是一個音樂的低能者,而事實上他是一個非常成熟、非常有造詣的文達音樂家。

判斷人的音樂能力需要知道不同的社會究竟選擇了哪種音響、哪種行為作為音樂能力的判斷標準。布萊金認為「如果音樂心理學和音樂能力測試的研究,沒有在音樂能力的本質上達到一致,那麼原因很可能是它們一直存在著排他性的種族中心主義。」

社會音樂教育中,除了普通學校的音樂教育之外,很多家長還為孩子選擇了在校外音樂教育機構中學習吹、拉、彈、唱等音樂演奏技能,也反映了家長強調錶演能力的音樂能力觀。如今小區裡面時常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藝術培訓廣告,大多居民小區都有音樂教室、鋼琴小屋之類深入社區的音樂表演能力培養的機構。這些培訓方式強化了將音樂表演能力作為音樂能力的思維傾向。

自古以來,音樂和人類的關係密切,音樂是每個人的生活組成部分。我們學習音樂並不是使每個人都成為演奏家、作曲家,而是真正享受到音樂的快樂,了解自己的音樂文化,使音樂成為自身生活的一部分。現在人們似乎也已經感覺到這個問題,但意識中還是過分強調了表演與創作音樂的能力,對聽賞能力重視卻不夠。在我國古代就非常重視音樂聽賞能力在音樂活動中的重要性,有「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孔子在齊國聽賞韶樂後,迷醉於韶樂的魅力,以致三個月都吃不出肉的味道了,它強調的就是聽賞音樂的能力。假如每個人都能意識到音樂能力不僅僅是表演、創作能力,還有聽賞能力,那樣大家將都可以更好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另外聽賞音樂中應強調本民族音樂的分量,對民族音樂更多地聆聽、認同、理解,則有助於重塑當代人的民族文化品格。

一個人的音樂能力主要包括演唱、演奏音樂的能力;分析音樂的能力;聽賞音樂的能力。聽賞音樂的能力是音樂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音樂的聽賞能力創作了音樂本身,沒有聽賞音樂的存在,音樂活動也就不復存在。因此我們在評價人的音樂能力的時候,不能僅依賴其表演、創作的能力,而應該將聽賞能力納入到判斷音樂能力的標準中來。其中,對自身文化中音樂的聽賞能力更應得到強調。我國古代有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它不單單告訴我們知音難覓的道理,它還提醒我們,聽眾是音樂存在的核心環節,如果沒有了能夠聆聽欣賞音樂的人還談何音樂呢?所以,「我們應該牢記,巴赫和貝多芬的存在,不但依靠諸多演奏者,同樣要依靠有諸多鑒賞能力的觀眾……」。

然而我們當今的社會評價機制下,主流仍然是單一化的以西方音樂為中心的評價標準,這種單一化的評價體系會掩蓋大多數人的音樂能力,帶有很強的壓迫性。強調每個人都可以發展自己的音樂能力,都可以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下發展自己的音樂能力且不僅僅是創作表演能力,聆聽、理解音樂所傳達出的文化信息更重要。布萊金也提到:「世界上並沒有絕對的音樂共性,某些在音樂刺激下的共性反應是可能存在的。但這種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還只是一種假設,而且尚未在世界上所有的文化中得到驗證。迄今為止,僅有的共性看來只有一點,即各種人都具有某種『音樂性的』行為。」

當今社會,對於音樂能力的價值判斷主要基於音樂表演能力與創作能力,導致音樂從業者、音樂教育者、受教育者們判斷一個人音樂能力全局性眼光的缺失。音樂的創作、表演、聽賞是三位一體的,相互依賴不可或缺。判斷音樂能力應該提倡多元化審視標準,表演能力、創作能力、聽賞能力並重。大眾音樂能力的培養更應該強調音樂聽賞能力的提高。而判斷一個人的音樂能力更須將其放置到自身的文化背景中考量。每個人都是有音樂能力的,至少都能夠欣賞、理解、認同並參與音樂活動,音樂應該是人們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這個「音樂」要強調本民族文化中的音樂,藉以提高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抵禦歐洲中心的音樂文化霸權話語,重塑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傳統與自信。

[1](英)約翰·布萊金,人的音樂性[M]. 馬英珺 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P.39.

[2]管建華,音樂人類學導引[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P.89.

編輯

設置

5 贊

為什麼中國音樂這麼優秀?27歲學音樂能成功嗎?

還沒有評論

寫下你的評論…

樂響

884 人關注

高雅音樂隨想、專業音樂知識。


我的樂感肯定很低。

第一眼看到念樂(le)感


我之前試過的一個方法不知道是否科學。比如你在聽一首歌,你會唱的歌,你邊聽邊跟著唱,然後你突然把音樂靜音了,你別停接著唱,唱完一段再打開聲音,如果跟音樂裡面的歌詞同步的話,應該音感就不會太差。


想一下高中做了無數英語題之後就算有沒學過的也能跟著感覺選對,這叫語感,同理樂感你懂的


有自己對音樂的理解並能用手法表現出來。


天生能感覺到音樂「律」和「動」的共鳴感的強弱可能就是樂感!


http://wapbaike.baidu.com/view/330209.htm?fr=aladdinref=wisessid=0from=844buid=0pu=usm@0,sz@1320_2001,ta@iphone_1_8.4_3_600bd_page_type=1baiduid=10001AA2B6D2571747B04EC6314C58BEtj=Xv_1_0_10_title


沒那麼深奧,拋開天賦(這是硬傷羨慕不來)就是你對音樂的理解程度,對音樂的理解程度從哪來?就直接現實的就是從你的作曲量里得到的經驗中來


玩過永不言棄嗎。。


從作曲的角度來說,樂感好就是沒有經過專業的理論學習,也能寫出基本符合樂理的曲子。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Jacob collier及他的音樂?
同樣的音樂,為什麼有人覺得好聽,有人覺得不好聽,人的音樂審美差異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TAG:音樂 | 樂器 | 作曲 | 視唱練耳 | 樂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