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界定一種文字的風格?
從純文學的角度來講,有四種形態的文學風格,無論是古代作家的風格,還是現代作家的風格,幾乎都離不開這四類。這四類分別是:豐富與簡約,絢麗與平淡,剛健與溫婉,嚴謹與疏放。這四類分別叫什麼,各有爭論。今天先不說這個,我們大致看一眼,就可以看到這四類風格每一種都包含著兩個相對的方面。這四類風格八個方面,幾乎可以涵蓋文學體系里所有的文字風格。(以上這些,如果將整體的文學作品用來比較,肯定會發現風格所屬,但是都是從細節中見及。)
- 豐富與簡約
這是海明威在《永別了武器》中的一段描寫:
那一年的深夏,我們住在一個小村子裡。站在房子前邊,可以看到河流、平原和遠山。河床中滿是大大小小的卵石,在陽光下乾爽地泛著白光。河水清澈透明,輕緩地流動著,流到深處,變成了深藍色。
我們可以看出這段描寫簡明扼要,很乾脆地將景色呈現給我們。海明威的所有作品,風格都是如此。
再看一段蘇童在《武則天》里的描寫:皇城的紅牆把十四歲的媚娘與外面的世界隔斷了,從掖庭宮的窗戶里可以看見霧靄蒙蒙的終南山,可以看見烏鴉和野雉在樹梢上飛來飛去,但是媚娘看不見嘈雜的繁華的長安市井,看不見她的清寒之家,也看不見她的母親和兄弟姐妹了。像許多初入後宮的宮女一樣,媚娘也常常淚水漣漣,掖庭宮漆黑的夜空和冷淡的陽光都會誘發她的哭泣。那些寂寞難捱的晝夜,媚娘靜坐於孤衾薄被之上,凝視著自己手裡的一隻紫檀木球,從木球上散發的是她所熟悉的那股幽香,它熏香了錦帶羅裙,與女孩特有的乳香融為一體,那是媚娘的母親與姐妹嘖嘖稱奇的香味。
這只是一段里的一小部分,蘇童在第一章里用很大的篇幅敘述武則天入宮之前與入宮之初。這裡我們很容易看出豐富的文字與簡約的文字的區別:簡約的文字力求簡單清楚,而豐富的文字則不約束言辭的字數和走向,直寫到興盡為止。
- 絢麗與平淡
絢麗與平淡的風格,多是受作品主題與作者想要抒發的情感影響。
感情熱烈的,想體現生活、生命的美好的作品,多是用絢麗的筆觸寫就。而想要描寫的東西不是那麼偉岸,體現的情感不是那麼強烈的話,筆觸多會回歸平淡,趨於寧靜。但是,這並不能說文字里蘊含的感情不夠。有時候平淡的文字恰恰是一種技法,質樸,通俗,卻可以講出很多的東西。這是個例。這兩種風格多見於散文,小說中比較難以分辨。
- 剛健與溫婉
這類風格多受作者性格影響。若是講兒女情長,寫溫言軟語,風格多半趨向平淡,但是如果要寫家國,寫世界,寫宇宙,那麼心中鼓著一股勁,筆力自然剛健。但是我們說,一個作家的主題很難更改,因為他的性子很難改,如果他多寫家國,多寫時政,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種風格。偶爾換一個溫和一些的主題,更換的文字風格多讓讀者不怎麼適應。
所以說,剛健與溫婉這兩種,多受作家個人性格、思想,經歷影響,一般是最容易讓人區分不同作家作品的風格。沈從文與汪曾祺的作品,我們總是讀不出剛健的感覺。《受戒》: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著銀光,軟軟的,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支一支小蠟燭。輕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蜘蛛。
還有我最喜歡的沈從文告白張兆和的一段話:
我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接著我們再看看梁任公的文字。且不論文章中的半文言半白話,單是文字的給人的感覺,就與前面兩者大有不同。
今日欲提倡民族主義,使我四萬萬同胞強立於此優勝劣敗之世界乎?則本國史學一
科,實為無老無幼、無男無女、無智無愚、無賢無不肖所皆當從事,視之如渴飲飢食,一刻不容緩者也。然遍覽乙庫中數十萬卷之著錄,其資格可以養吾所欲、給吾所求者,殆無一焉。嗚呼,史界革命不起,則吾國遂不可救。悠悠萬事,惟此為大!《新史學》之著,吾豈好異哉?吾不得已也。如果覺得舉梁啟超有些過,那麼魯迅先生也是可以的。
溫婉剛健,軟硬而已。
- 嚴謹與疏放
在情感表達和思想表達的方面,謹嚴的作品,一般比較嚴肅,而疏放的作品,一般比較隨意。(不是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的區別)
這兩方面很容易理解。我們看看嚴肅派作家的作品,再看看王小波,韓寒等人的作品,就能很好地理解了。
魯迅、曹禺、老舍等老派作家,以及現在的余華、格非、王安憶等,他們的作品都是嚴肅並且嚴謹的。偶爾會出現一些幽默的句子,但是總體來說,並沒有很自然很隨意地流露感情,反而是很認真地雕琢每一個細節,每一處感情的表達。
余秋雨《文化苦旅——三十年的重量》:
哲理產生在兩種相反力量的周旋之中,因此它更垂青於中年。世上一切真正傑出的人生哲學家都是在中年完成他們的思想體系的。到了老年,人生的磁場已偏於一極、趨於單相中年人不見得都會把兩力交匯的困惑表達成哲理的外貌,但他們大多置身於哲理的磁場中。
反之我們再看看韓寒《北京時間》:
北京之所以給人一種有文化的感覺是因為北京人愛吹牛,在北京打車就感覺前面開車的不是司機,而是成天在街上逛來逛去找人吹牛的,而藝術很大程度上也是吹牛吹出來的,所以兩者一拍即合,就給人感覺北京到處都是藝術家。而真正在北京有所成就的,上前一打聽,都是外地人。
作者抒發本性,抒發真情,文字的感覺自然就趨於後者了。
以上四點不能概括所有文字風格,但也有十之八九了。
但是更多的,我們不會從文學的角度來看文字的風格。我們一般在閱讀的時候,會發現除了時代間隔太大的作品,大家的文字都是一個感覺。遮住作者名字,讀完全篇都不一定看得出是誰寫的(除了那些文字風格委實異迥的作家,像張愛玲,蘇童等)。但是通篇讀完,又會覺得這部作品確確實實和其他的作品有些許不一樣,但是具體不一樣在哪裡,又說不上來。
所以在這樣的基礎上,鑒定文字風格的不同就變得更加難了。
想要更細緻地鑒別文字風格,只有多讀。讀得多,對文字就會更加敏感。有時將原句中的字詞換上一個,就立馬想到別的作家那裡去。這就很能形成自己的一套體系。
多讀吧,總會從細節里品出寫不一樣的東西。
從技術角度說,文字的風格由這幾個方面決定:
1.實詞虛詞的運用
好用虛詞的文章,若非椽筆,則易文氣渙散。故開始學文時,往往用實詞,顯得精神飽滿,朝氣十足。而隨著經驗的增加,對文字運動的純熟,開始加入虛詞,讓文章不必顯得過分繃緊,造出一股慵懶閑適的氣象來。所以蘇東坡就說過:「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彩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絢爛之極也。」
2.長句短句的運用
短句多的文章,緊湊,紮實,硬氣,譬如海明威的作品。長句多的文章,並非說就一定不好,但難駕馭是一定的,駕馭好的人,各有各的特色,讀《麥田守望者》或其他印象流作品便可知。
而將長句短句混合使用,更符合大多數人行文的特點,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嘛。
3.謀篇布局的安排
謀篇布局往往最能代表一個作家的思維習慣。而這也往往是一種文字風格權重的大頭,每個作家的行文習慣基本上都有不同,尤其是比較出彩或者開宗立派的作家。譬如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經典的開頭就是一例。
而在長篇小說中,謀篇布局更是決定了小說的節奏是快是慢,情節是否扣人心弦。明快的文字風格其謀篇布局往往直來直往,跌宕的文字風格其謀篇布局自然曉得起承轉合,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大致如此。先說文風分類.
《文心雕龍》有八分法—:典雅、遠奧、精約、顯附、繁縟、壯麗、新奇、輕靡。《滄浪詩話》有九分法——:高、古、深遠、長、雄渾、飄逸、悲壯、凄婉。但是我覺得劉勰.嚴羽分的太細。
我是個粗人。所以我覺得按照宋詞兩派:婉約,豪放最好.在兩派的基礎上再往下細分,花間也好,格律也罷。
都不過在兩派之下的枝葉。
我喜歡這樣區分文風,因為明了。
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當然,豪放如東坡也有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婉約如李清照也有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還有一點,我覺得題目里是不對的。
舉凡與文字相關的,落實到某個獨特個體的(比如作家、作者、寫手等),都會有一種風格,並多數會存在差異。
這句話我覺得不成立,
就像書法繪畫一樣,這種屬於個人的風格,是要有積累之後才會有的,沒有這樣一個積累,單單是信筆塗鴉,是很難有自己風格的。
我不專業,只是手癢,願拋磚引玉。
看用詞,多個單詞構成句子,多個句子構成文筆!我認為文字風格是一種格調。
是作者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文學素養通過遣詞造句表現的氛圍,令讀者深入其境從而體會深思,也就是格調。曹丕《典論·論文》言:「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
陸機《文賦》說:「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碑披文以相質,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頌優遊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奏平徹以閑雅,說煒曄而譎誑……」曹丕和陸機在當時也算是文學大家,所提出來的觀點依然是符合創作規律的。那就是【不同體裁的文章要有與之相稱的語言風格。】故,【初步判定文字的風格先看文字的所屬的體裁】
例如:在詩詞中,送別詩是深遠意蘊,出塞詩是激昂悲壯,田園詩則是恬靜淡遠了。在現代文中,現代文的運用廣泛了許多,各種體裁扎堆。因此此時若想用體裁判定風格就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所以這時我們就會用在課本上積累的習慣和對作者的映像來界定文字的風格了。故界定風格第二步【通過對作者的印象來界定文字風格】
例如:余秋雨是華美明麗,魯迅是冷峻犀利,村上春樹則是具有玩味的孤寂了。但這點也不好,那就是許多許多作者由於種種原因,還不為人熟悉。再者就是作者在不同的時期遭遇了不同的事,會產生不同的生活閱歷和生活感悟。
典型的例子就是汪曾琪。前期文字華麗,後期就變得像白開水了。所以依據【作者叛風格】就顯得不足了。故,就會產生第三種方法。如果深入學會了第三種方法,那麼前面兩種就算是放屁。
【廣泛的閱讀不同作家的不同風格的作品,根據作家的文字來領會其中的格調。】此法只要堅持下去,難得界定風格就不是什麼難事了。
但此法太累,所以我就說說我的偷懶速成的法子吧
例如: 當你看到作家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白描,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語言平淡,不加修飾,在平淡中顯示意蘊。那麼基本可以確定這是平白樸實,質樸自然的風格了。
又如:當你看到作家 文字明麗,營造優美意境,表達自我喜悅感情時。那麼就可以確定這是清新高雅的風格了又如:當你看到作家 文字細膩,產生的情調也是纏綿悱惻。那麼,這無疑是 婉約細膩了。雖然我說的輕巧,但要做起來實在很難。
另外題主所說 :舉凡與文字相關的,落實到某個獨特個體的(比如作家、作者、寫手等),都會有一種風格,並多數會存在差異。
我不大讚成,前面有答主說的很清楚了。我在補充一下。人人都會用文字變大自己的感情,但不一定都會產生自己的風格。所以有些人能有風格,自然有些人只能算是習慣了。
非專業,只是喜歡文學之類,關注較多。還望有用,拋磚引玉。對於文字有多少種風格,以及如何界定和區分這些風格,那是文學教授們的工作。
事實上教授們也是各說各話,各執己見,從來就沒有統一的說法。
文學是一種藝術作品,一經問世,至於它的風格如何,作者是不關心的,讀者也基本不關心,只有靠研究文學吃飯的研究者們才關心。
但是,不同的作家,確實有不同的風格,只是有的鮮明,有的不鮮明罷了。
文字的風格主要表現在形式上,即布局謀篇,用詞造句上有作家自己的特點。
前些年,新浪網上有個博客作者,網名叫「江南依舊」,我忘記了他的真名,其實他是一位80年代就已成名的老作家,不過不被當局喜歡而已。他的博客後來也被封掉了。
他的文字就具有鮮明的特點,他從來就不用長句,每個句子都只有三五個字,雖簡練但富有表現力,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自己的文字,也具有某種風格,因為我沒有成名,所以也就沒有人去研究和總結。
如果不是專門的研究者,沒有必要去界定某一種文字的風格,判定某一種文字的文風。
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如此而已。
文字受很多東西的影響。不同的人,使用的具體的語言文字,不一樣,當一個人在努力生活、努力寫作中,會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所以很難界定。1、界定一種文字的風格
我會告訴你這樣做很難,因為即使你是獲得諾獎的文學大師,你告訴我有一本書的風格是」雄奇「,但說不定我真的看了那本書之後,我感覺作者的風格是」頹廢「。
文字是作者內心的外在反映,它到達讀者的內心之後,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就如春天的風,秋天的雨,他們給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硬要界定春風是料峭還是溫柔,要界定秋雨是凄慘還是纏綿,這事本身非常吃力不討好。
硬要說的話,你看到的文字給你什麼感受,就是這篇 文字的風格。如果要準確把握作者傳達的意圖,這個需要多讀,讀同一作者或者不同作者的書。
2、判斷一種文字的文風
個人認為,問題1和問題2是一個意思。語言風格學是門學科!
可惜我學得很差。匿也~~感覺現存的答案都比較模糊。英語里有一個詞(說不定是法語誰知道呢)Auteurism, 詞根是author,這個詞本身被運用在電影領域。我的理解是一些導演的每部作品都有十分鮮明的風格特徵,於是只要有這些特徵的存在觀眾就可以會意這部電影是他導的。還有一個詞是Hallmark,是特點,印記的意思,同樣也定義了文風。
經驗上來說,要區別甚至是識別文風是很難的,比如魯迅的『便是』『罷』一類的常用語已經成為了他的文風的hallmark(但這一點可能更多得由於他用的是非現代的白話文)。當然,這一種識別文風的方法仍然可以為我們所運用,不管是一個特定的詞(比如一些可有可無的『斷然』『固然』『誠然』,或者說一些幽默的句式『這並沒有什麼卵用』)。
此外,還有一些特別的可以定義你的文風的手法,比如頻繁地去以同一個事物類比(比如我的好朋友很喜歡把愚蠢的人和事說成是土著人部落酋長做的,你也可以說什麼殭屍啊)
可能沒有舉實際的例子不太說得明白,但是最根本的問題還是文字本身還是個人性格和心境的一個反應,正如我們的所思所為一樣,當你對一個作家十分熟悉甚至成為朋友之後,辨識文字那便是易如反掌。而希望自己的文字也能擁有『defining features』的我們也可以好好思考這個問題。
????????????????????????????????????????
推薦閱讀:
※靈感突來想寫隨筆,等到開始寫又沒感覺了,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寫文章的時候總是沒有思路和頭緒,該注意和學習哪些?
※如何在寫作上獲得指導?
※如果現在開始讀王小波的書,推薦看哪些,按什麼順序?
※周三約了喜歡的妹子跑步,怎樣的開場白 讓對方有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