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毛澤東時代的工業化對現在中國工業實力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相對於印度等新興國家,我國的國防工業體系是相對完善的。這是否與第一代領導人的戰略決策有相當大的關係,如何理性的看待那個時代對現在世界工業格局的影響?
幫 傅翌才 先生補一個高中生級別的基礎知識。
如果跨國進行投資比較,把貨幣單位兌換等同,是一個最最基本的前提(實際上換算後也未必多切合實際,因為涉及實際勞動力價值換算的問題,而此類數值在中蘇這樣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是嚴重偏低的)。
而人民幣在1953年至1973年間對美元的匯率是2.46比1,1973年後至1980年間,逐步升值至1.5比1。
同時期的印度盧比在1947年至1966年間對美元由3.3比1逐漸跌到4比1,在1966年後則變成7.5比1,在1995年已經是33比1。
亦即依照你所提供的數據,兩國的水利投資額如果統一貨幣後,最為保守的匯率差也是3倍(假使刨掉印度在1995年後的投資,以避開大幅貶值後的盧比匯率)。即中國的3300億換成盧比是要乘以一個3的,這個值最保守的計算,也已經達到了印度5800億盧比(除去1995年的部分後這個值只會低不會高,甚至很大可能已經低過5000億)的1.7倍以上,如果往高了算,可能已經達到了印度的兩倍,甚至是三倍以上。
你所提供的數據,恰恰反向否定了你自己的結論,而證明了新中國的水利投資遠遠高於印度。
下次論證此類問題前,請在查好基本的資料後,先做好基本的單位換算。
毛澤東時代是中國工業化的初創時代,對今天的中國工業實力影響很大,僅僅以當時企業的技術陳舊來貶低毛澤東時代的工業化,是不公平的。
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當然可能還有沒考慮進去的:
1、完成了土地改革,把大量勞動力從地主的土地上釋放出去。抽掉了地主這層中間的食利階層,從而使得政府可以直接、高效率地通過剪刀差來從農村汲取資源,為快速工業化輸血。
這本質上也是另外一種「先富帶動後富」,當時工人的生活待遇普遍高於農民,但中國這樣大的窮國,如果變成一個很富裕的國家,必然需要極多領域都走在世界前列才能支撐。比如說,化肥工業產業鏈,可以支撐N個從業工人及其家庭實現現代化生活;機械工業產業鏈,可以實現M個從業工人及其進入現代化生活;電子工業產業鏈,可以實現L個從業工人及其進入現代化生活……一個中等國家,可能有若干個產業做的還算不錯,就基本上可以進入准發達國家了。但對於中國而言,N+M+L可能遠小於13億。
這意味著什麼呢?對於一個窮國來說,各個工業領域不可能是同時突破的,必然有先有後;而且在相當長的時期內,A+B+C+……+N+M+L+……的結果肯定是小於13億的,這代表在工業化過程中,還有很多人口是暫時遊離在工業化之外的,比如在農村從事技術含量不高的農業活動。
所以,中國這麼大的國家,不可能做到崛起過程中的同步富裕,而只能是先富帶動後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個過程到今天仍然沒有完成,但工業已經開始反哺農業,城市已經開始反哺農村。
2、毛澤東時代造就了一個大政府,這個一直影響到今天。雖然當年的大政府在今天看來,管的確實有些多了,但它好的一面的歷史作用也是應該肯定的。
在中國這樣的落後國家,如果直接搞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開放市場去和西方已經成熟的工業去競爭,那必然是死的很慘,民國時代被西方列強衝擊得七零八落的民族工業就是一個例子。
中國從1953年開始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到今天已經是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政府可以集中全國的技術力量,對工業化中的重點環節進行攻關;可以集中國內某個領域裡的資源(例如少量計算機),去為某個科研項目去服務,這些對於工業化的初創階段而言,可以快速搭起一個框架,雖然它可能是粗糙的,但總算是解決了有無的問題,接下來可以慢慢迭代。
3、毛澤東時代的快速工業化需要大量的工人,這逼著政府要快速推進教育,政府辦了大量的掃盲班。這些經過初步教育的人進入工廠,逐漸培養出了新中國第一代具備豐富經驗的工人,並隨著工業的擴散——比如三線建設,為其他內陸城市帶去工業化的種子。
4、毛澤東時代的國防工業,為新中國豎起了一道重要的屏障。因為有了兩彈一星,西方列強就無法僅通過成本較低的軍事手段來打爛中國、威脅中國,這為後來的改革開放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和環境。
今天的朝鮮或許也想走這條路,但它很難走通,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是第5條。
5、毛澤東的政府消滅了清末以來的軍閥割據,建立一個全國統一(台灣除外)的行政體系、流通體系,這為以後的改革開放提供了一個超過十億人的巨大統一市場(當然,在80、90年代,還存在一些地方保護主義的問題),這麼巨大的統一市場,足夠在內部就能培養起世界級的企業,這些企業無需和西方成熟的企業搶市場就能獲得足夠的養分來成長,並在長成之後,反過來去國際市場上和西方企業去爭搶。
而這樣的條件,朝鮮並不具備,它人口相比中國太少,沒有西方列強垂涎的巨大市場,也就沒有足夠的動力像當年接納中國那樣,接納朝鮮進入資本主義體系;另外,即使朝鮮帶刀投靠搞改開,西方就算接納了,朝鮮那點工業也會迅速被西方吞沒,而沒辦法像中國企業這樣,依託本土市場實現崛起。
西方世界當年接納中國的改革開放,未必沒有把中國變成工業品傾銷地和經濟殖民地的想法,因為在他們看來,當時中國那些水平低下的產品根本無法和精美的西方工業品相抗衡,一旦開放市場,本土工業必然會被衝垮,這在很多第三世界國家都已經實現了。
但西方世界這次卻失算了。他們忽視了中國的巨大統一市場,既可以用來傾銷西方的工業品,也同時可以培養中國本土的企業,並且僅僅40年之後,這些中國本土企業就像這片土壤里長出的食人花一樣,開始大規模反噬西方原本擁有的國際市場。這可能是1978年的西方世界根本沒想到的噩夢——我就想挖個坑,埋點土,數個一二三四五,盼著這片土地給我長出大錢來……怎麼長出一顆這恐怖的玩意兒來?
還是革命導師說的有道理:為了利益,資本家可以出賣絞死自己的繩子。
所以說,毛澤東時代是中國工業化的搖籃,其重要作用非同一般。搖籃里的嬰兒可能還很弱小,很多東西都做的不好,會尿濕衣服,會打翻水杯,但哪個壯漢不是從這條路走過來的呢?
在這個令人驚異的高速工業化過程中有幾個關鍵部門的數據或許值得一提。從1952年至毛澤東時代結束期間,鋼鐵產量從140萬噸增長到了3180萬噸,煤炭產量從6600萬噸增長到了61700萬噸,水泥產量從300萬噸增長到了6500萬噸,木材產量從1100萬噸增長到了5100萬噸,電力從70億千瓦/小時增長到了2560千瓦/小時,原油產量從根本的空白變成了10400萬噸,化肥產量從3.9萬噸上升到了869.3萬噸。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中國還在生產大量的噴氣式飛機、重型拖拉機、鐵路機車和現代海船。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成了一個主要的核強國,完成了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射。1964年中國第一枚原子彈試驗成功,1967年生產了第一枚氫彈,1970年把一顆衛星發射進了軌道。
當然,工業化極大地改變了中國勞動力以及社會結構的構成。儘管大多數的中國人民依然是緊緊依附於土地的農民,到20世紀70年代為止,城市無產階級的人數卻已從1952年的300萬上升到了1800萬。此外,毛澤東的農村工業化運動———「大躍進」中碩果僅存的幾個成功之一———把2800萬農民(當時農村總勞動力約達三億)變成了農村工廠的工人,儘管許多工廠的工作技術水平簡單而原始。
無論人們將毛澤東時代另作何種評價,正是這個中國現代工業革命時期為中國現代經濟發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礎,使中國從一個完全的農業國家變成了一個以工業為主的國家。1952年,工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0%,農業產值佔64%;而到1975年,這個比率顛倒過來了,工業占國家經濟生產的72%,農業則僅佔28%了。
旁觀毛澤東時代_中華讀書報_光明網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未來如果中國能夠崛起,能夠開創新的工業文明,那麼毛澤東時代的工業化作為這個輝煌大劇的序幕,也會成為一個被人反覆咀嚼,回憶的歷史片段。
當然,有些所謂的「毛左」又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用前三十年的工業化成績來否定後三十年的工業化成績。比如:
1、中國幾乎所有的「高、精、尖」都是在文化大革命10年產生的,包括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游的,海里壘的(戰略核潛艇)。
蔣高明之問:中國近30年為什麼做不出文革10年那樣多的科研成果?-搜狐
2、一個清華的教授告訴我說當時的計算機技術水平,中國實際上和美國是基本同步的,後來由於這些項目和「運十飛機」的命運一樣下馬,這樣我們國家在今天的關鍵技術領域,就被西方國家遠遠甩在後面。清華大學在1970年代中期就拉出了單晶硅,現在反而不會了。
老田:文革期間科學技術還能快速進步的奧秘 - 學者觀點 - 紅歌會網
3、假如中國這三十餘年按照毛澤東當年指引的方向將會是什麼樣子……中國計算機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參加了世界科技成果展覽,計算機的發明地會出現在中國,比爾蓋茨估計發不了大財。尖端技術不斷出現,世界一流在中國,中國一流到世界。中國的大飛機早已經翱翔在天空,不會大飛機製造停頓三十年了。中國的農民不會到沿海地區打工,生產褲子、襪子、襯衣、打火機幾億幾十億件去換人家的一架大飛機了。
……
如果按照毛澤東時代的做法,中國的資源不會賤賣,而且絕對不會;中國的煤,不可能去填日本的海,甚至當年日本要買我們燒過的煤渣,中國的總理周恩來就不同意,要留給後人研究,如何發揮作用。
……
如果在毛澤東時代,環境一定是碧水藍天白雲。因為是計劃經濟,不會無序發展,不會亂挖亂采,不會把山河掏的百孔千瘡,不會搞得太湖水,西湖水到處都是臭氣藍藻。
假如按毛主席的路線建設中國,今天是什麼樣? - 農民關注 - 紅歌會網
4、美國時代周刊評價中國是上個世紀最成功的工業發展模式。下面是美國時代周刊評價中國改革前後30年經濟發展對比:
項 目 1949~1978 1979~2008
. 絕對數量 相對數量 絕對數量 相對數量
科技人員 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 已經減少 很 低
科學成就 原子彈 僅次於美俄 基本沒變 基本沒變
氫彈 僅次於美俄 基本沒變 基本沒變
人造衛星 僅次於美俄 神六上天 70年代技術
核潛艇 僅次於美俄 略有發展 略有發展
導彈 僅次於美俄 略有發展 略有發展
民族工業 中等發達國家 幾乎賣光或倒閉
民族品牌 中等發達國家 幾乎沒有了
先進戰機 中等發達國家 略有發展
大飛機 僅次於美俄 倒退(還要30年)
萬噸巨輪 中等發達國家 略有發展
自主品牌汽車 中等發達國家 幾乎都是帖牌
各種機床 中等發達國家 略有發展
世界領先技術 多項 幾乎沒有
國家資源 全部國有 幾乎賣光(包括銀行)
農業育種 袁隆平水稻等 略有發展
電子信息 中等發達國家 略有發展
半導體工業 世界先進行列 倒退
毛澤東才是最前衛的經濟大家--辛而安的博客--鳳凰網博客
上面這些認識也是不客觀的。
另外,通過偽造資料來支撐論點的習慣也建議改一下,不然這些文章只能在中老年微信朋友圈裡轉發。
用歷史上一個小案例做個對比。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歐洲工業全部用來打仗,殖民地和落後國家的工業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製造了工業革命以來第一個落後地區發展機遇。此時印度總的工業基礎和鐵路網都比中國強很多,但中國獲得的工業增長明顯超過印度。對於上述反常現象,彭慕蘭先生(不知道的自己百度)研究了大量數據,給了一個很不和諧的解釋:
這一頁是問題:
下面是結論:
繼續: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已經是列強了。僅僅比較印度和中國,雖然印度經濟上遠遠壓倒中國(也超過日本),雖然大清很腐敗。但是!憑著那個稀爛但相對獨立的洋務運動,憑著這點腐敗落後的軍事-重工業,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直到1927年,居然取得了不小的工業進步,以至於開始有資格和印度工業相提並論!
恩,1927年之後,是一個非常追求經濟效益,同時向英美資本全面開放的「黃金十年」。這十年中國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印度,輕工業有增長,利潤有增加,但國家的後勁迅速耗盡,曾經支撐輕工業發展的漢陽鐵廠始終停工,依附於英美資本的輕工業擠死了洋務運動的遺產。然後,然後日本人就打進來了……
(網上關於黃金十年重工業迅猛發展的數據,無一例外都把日佔東北的數據甚至台灣數據算進來了)
言歸正傳,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發展來看,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從重到輕貫通的產業鏈才是工業爆發性增長的根基,否則的話只有表面上的利潤,沒有長久的繁榮。毛澤東時代對獨立工業體系的建設,對軍事工業的發展,對基礎人力的培養百倍於大清,也秒殺同期的印度,所以在冷戰開始緩和的年代得到了爆發性增長。這個解釋貌似不符合大多數經濟學解釋,卻是歷史上一再發生的現象。(日本在1945年前的軍重工業畸形進步導致戰後經濟爆發)是大多數國家必須正視的規律。
(前面的文字引於《貿易打造的世界》)
最後引用一下被管理員敏感,只能發到觀察者網的一篇文章:
超越冷戰思維,延續中國經濟奇蹟
其他落後國家為什麼沒做到這一點呢?
我想,這首先和勞動力的性價比有關係。70年代末,雖然大多數中國人是農民,但通過教育和軍事訓練,起碼有一半人口有知識,有紀律。適合搞工業。當然,世界上有比中國更好的勞動力,也有更廉價的。但是,比我們便宜的,往往素質差很多;比我們素質好的,價格就貴了。中國勞動力的性價比是最強的。而且我們一直在擴招,當年中小學擴招,現在大學生擴招,在工資上升的同時,保證了勞動力的性價比持續提升。當然西方的工業要優先轉移到中國。
中國奇蹟的第二個原因是產業配套。前30年,中國搞了一套完整工業體系,和西方比起來水平很差。但勉強稱得上門類齊全。無論你轉移什麼產業進來,中國企業都可以在產業的上下游配合你。
這意味著把一個相對先進的工廠挪到中國,不一定非得兩頭在外,只利用中國的勞動力搞組裝。相反,中國那些湊合能用的配套廠可以給外資工廠省很多錢,外資工廠的訂單也能帶動中國的產業進步。
第三……
第四……這四條因素實際上就是建國第一代人攢下來的軟體和硬體。硬體是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基礎設施;軟體是受過教育的人口和相對穩定的社會秩序。總體上說,前30年積攢的軟硬體在第二代人都沒浪費,正好接受工業轉移。
而且我們接受工業轉移的順序也很對,先是從蘇聯接受全面而相對低端的工業體系,再從歐美接受高端但不完整的工業,最後逐步補齊短板。這好比先在一個老師很負責的中學打基礎,然後再到管理鬆散的一流大學選課進修,從戰略上看是最佳順序。大多數窮國要麼勞動力性價比很差,要麼工業升級次序不對,都沒跟上來。所以,中國經濟增長明顯超出世界平均速度,完成了工業化的目標,同時也把大多數勞動力吸收到工業社會,解決了1980年的中學生過剩問題。
相關回答:
中國是否擁有遠超於其經濟發展水平的社會治安水平?為什麼? - 知乎
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到底怎麼樣? - 知乎
為何民國各大勢力競爭,最後是共產黨得天下? -知乎
補充一下高票答案
@前行者
簡單來說
1,毛澤東水利建設不是依靠國家資本投資 (因為國家根本沒錢),而是靠老百姓的扁擔和鋤頭 (全民動員)
2,而這個時代動員老百姓進行基建是幾乎0成本,是不用發工資的,給吃的就好了(甚至都不用,老百姓自帶乾糧支援國家建設。雖然有工分,但顯然並不是很多)。這裡再補充一下發工資的原因是土地改革給農民分了地,農民有地了當然開開心心支援國家建設,這和當時人民群眾覺悟高並沒有那麼強烈的關係
3,這些投資,在國家賬目上,恕我直言,根本沒法算(0成本勞動力你咋算捏??)
引用溫鐵軍老師的話
在1953年工業化加速的時候搞了統購統銷,幾十萬個合作社,完成的是從"滿頭亂髮"到"編成辮子"、節約交易費用的制度建設。1957年以後的高度集體化可以形成准軍事組織,成規模集中勞動力,以替代稀缺資本。這個替代機制很重要--"L替代K"。因為所有發展中國家都遭遇了資本極度稀缺的挑戰。中國在1957年幾乎是零資本--蘇聯撤資後,工業化難以為繼,於是有了國內力量啟動二次工業化,主要是用人力代替資本。1958年中央沒錢投資了,隨之發動地方搞的工業化就是後人批判的"大躍進"。接著,不僅中央沒有錢,地方工業化折騰了兩年,兩級政府的財政也全面赤字,累積達到1960年當年財政的大約28%,到了下一年,中國變成了幾乎是0投資國家。於是,整個1960年代中國都非常貧困。1958年人民公社的重要作用是吸納城市的工業品以拯救陷入困境的城市經濟,公社自己還得搞五小工業,建立拖拉機站。集體還得組織勞動力去國家的工地替代資本。以上是中國進入工業化的方式。後來工業化原始積累完成了,集體化就轉軌了,分散了土地和勞動力。
回到問題:
毛澤東時代的工業化可以概括為:用人力代替資本完成原始積累
毛澤東去世的時候,中國工業化已經基本完成了原始積累
實際歷史進程非常複雜,有爭論,這裡暫時按下不表
但是有一個基本事實是沒問題的:如果中國工業化沒有完成工業化原始積累,根本不可能改革開放。因為你一開放,就會被外國資本/工業打的體無完膚
------------------------------------------------------------------------
現在有一種對鄧改革開放的無腦吹捧,很莫名其妙
我不是毛左,也不是自由派,撕立場請走開
前後兩個30年不能互相否定是我的基本觀點
-----------------------------------------------------------------
麻煩某位仁兄不要在評論長篇大論,麻煩你另開帖回答,你寫的字夠開兩個答案了
還有我始終認為:
中國模式不是蘇聯模式,或者說在中蘇破裂的時候就已經不是蘇聯模式的
毛澤東不止一次在政治局會議上強調過改出蘇聯模式
蘇聯模式的實質是: 在蘇聯領導下,以成為蘇聯衛星國為目的工業化和上層建築改造,並最終服務於蘇聯經互會換貨貿易體系的經濟制度和軍事同盟關係
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批評蘇聯「片面注重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因而市場上的貨物不夠,貨幣不穩定」。[1]毛澤東由此認為,「蘇聯在這個問題上犯了嚴重錯誤」蘇聯在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係上,把農民挖得很苦。毛澤東批評說:「蘇聯的辦法把農民挖得很苦。他們採取義務交售制等項辦法,把農民生產的東西拿走太多,給的代價又極低。他們這樣來積累資金,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損害。這直接影響了蘇聯的農業生產。對此,毛澤東指出:「據說一直到第十九次代表大會那個時候,蘇聯糧食的產量還沒有達到沙皇歷史上的最高水平。如果真是這樣,這就是大問題了。蘇聯在處理中央與地方關係上的失誤。蘇聯經濟體制的特徵是高度集中,國家通過行政手段對企業發布命令和決議,直接指導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央經濟管理部門直接控制企業的人、財、物和產、供、銷大權,甚至「每一千塊磚頭,每一雙皮鞋或每一件內衣,都要由中央調配」對此,毛澤東在4月25日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指出,蘇聯「把什麼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點機動權也沒有」。
歷史事實是自從1958年中蘇交惡之後,中國就在不停改出蘇聯模式
而付出的代價是破壞蘇式上層建築帶來一系列的政治混亂
雖然在這期間中國,蘇聯,蘇聯經互會成員國出現了同樣的經濟危機現象,但本質上已經不是一個東西
蘇聯主導的「經濟互助委員會」的本質是蘇聯對衛星國吸血,蘇聯經互會成員國以農產品換取蘇聯工業品而謀取剪刀差利益的體系,造成的結果是蘇聯衛星國的上層建築是由蘇聯控制和扶持,蘇聯垮台後,蘇東國家上層建築必然轟然倒塌。
而中國是吃過「經濟互助委員會體系」的虧的,所以周恩來要在1960年"不惜一切代價"還清蘇聯外債,和經互會徹底劃清界限
這也就是為什麼東歐劇變後蘇聯和蘇聯經互會都垮台,而中國活下來的根本原因
哦, 還有中國沒搞過計劃經濟
1958年前政府幹部基本屬於文盲半文盲水平,計劃經濟是蘇聯人手把手教
1958年後蘇聯人走了,而當時整個中國根本沒幾個會計劃經濟
你要問是什麼經濟,我覺得應該是----對照蘇聯模式照貓畫虎,不知道怎麼搞,帶點瞎胡鬧的小農經濟
覺得實際上只有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各位----讀書讀傻了吧?
-------------------------------------------------------------------------------------------------------------
借地方推廣溫鐵軍教授《八次危機》
來源:鳳凰網
溫鐵軍:新中國60年間 已經發生8次經濟危機
66-70年所選國家和地區人均預期壽命增長數據
中國:7.4歲(66年51.3歲)
韓國:4.3歲(66年57.7歲)
巴西:1.9歲(66年57.3歲)
印度:2.7歲(66年45.0歲)
中等收入國家:3.4歲(66年52.4歲)
70-75 年所選國家和地區人均預期壽命增長數據
中國:4.9歲(70年58.7歲)
韓國:2.0歲(70年62.0歲)
巴西:1.6歲(70年59.2歲)
印度:3.4歲(70年47.7歲)
中等收入國家:2.9歲(70年55.8歲
註:71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數據趕超巴西0.3歲(中國59.9歲);
75-80年所選國家和地區人均預期壽命增長數據
中國:2.9歲(75年63.6歲)
韓國:1.8歲(75年64.0歲)
巴西:1.2歲(75年60.8歲)
印度:2.8歲(75年51.1歲)
中等收入國家:2.3歲(75年58.7歲)
東亞與太平洋地區:2.7歲(75年63.4歲)
80-85年所選國家和地區人均預期壽命增長數據
中國:1.7歲(80年66.5歲)
韓國:2.7歲(80年65.8歲)
巴西:1.6歲(80年62.0歲)
印度:2.0歲(80年53.9歲)
中等收入國家:1.7歲(80年61.0歲)
註:84年,韓國人均預期壽命數據追平中國(同為67.9歲),85年韓國趕超中國0.3歲(韓國68.5歲)
82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數據趕超巴西4.7歲,達到頂點(中國67.3歲);
85-90年所選國家和地區人均預期壽命增長數據
中國:0.8歲(85年68.2歲)
韓國:2.8歲(85年68.5歲)
巴西:1.8歲(85年63.6歲)
印度:2.0歲(85年55.9歲)
中等收入國家:1.4歲(85年62.7歲)
90-95年所選國家和地區人均預期壽命增長數據
中國:0.9歲(90年69.0歲)
韓國:2.1歲(90年71.3歲)
巴西:2.3歲(90年65.3歲)
印度:2.5歲(90年57.9歲)
中等收入國家:1.1歲(90年64.1歲)
註:至95年止,巴西趕超速度迅速,人均預期壽命拉近與中國差距至2.3歲
95-00年所選國家和地區人均預期壽命增長數據
中國:1.8歲(95年69.9歲)
韓國:2.4歲(95年73.4歲)
巴西:2.4歲(95年67.6歲)
印度:2.2歲(95年60.4歲)
中等收入國家:1.5歲(95年65.2歲)
00-05年所選國家和地區人均預期壽命增長數據
中國:2.1歲(00年71.7歲)
韓國:2.6歲(00年75.8歲)
巴西:1.8歲(00年70.0歲)
印度:1.9歲(00年62.6歲)
看同期對比
看什麼時候離韓國最近結果又開始慢慢拉大的啊??!!
老毛的一生,心比天高,「命如紙薄」,他永遠面對著比自己強大的敵人,永遠都是弱勢的一方。中國共產黨常年被人卡脖子,因此什麼要緊的東西都想要擁有,而且一定要把命運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不僅僅是他一個人,那一代有見識的中國人都是這個樣子的。從1927年之後,黨指揮槍,到1949年之後,全面建設工業體系,再到兩彈一星。 在最困難的時候,也不讓蘇聯在中國駐軍,寧肯連援助都不要了。…這種遠見卓識,在全世界都是罕見的。當然,這來自血淋淋的經驗教訓。, 所以我們真的要感謝毛主席。如今中國擁有世界上最齊全的工業體系,這個基礎就是他們那代人打下的。, 只有這個樣子,毛主席才敢放出那麼牛大的豪言:封鎖吧,封鎖個十年八年,我們什麼都有了。說實話,我們真的做到了。, 如今的中國不怕閉關鎖國,不怕被封鎖,不怕別人不給技術,只要發發狠,什麼東西我們都能弄出來。我們弄出來,對方的技術就不值錢了,只能加倍賤賣…, 所以,怎樣高的評價都不為過。這是我們這個民族能夠挺起脊樑的底氣和基礎。--------------------【補】. 「命如紙薄」引起很大爭議,我打個引號吧。真的挺為老毛惋惜的。他得到的支持太少了,不然以他的能力,,,,唉……
先放數據
當年的工業化對現在的工業實力有著直接影響。上面的數據就有直觀的體現。
156項重點工程時的建成的工業企業和三線建設企業,與現在的許多大型國企有直接的傳承關係。
如果只看工業化效率,三線建設的效率不算高,而且代價很高昂。如果結合當時的安全環境來看,三線建設已經是相當好的選擇了。如果沒有三線建設,中國各地區的工業化水平將更不平衡。
說幾句題外話,我最近看了夏爾.貝特蘭的《中國的文化革命與工業組織》,其中以《鞍鋼憲法》為代表的制度建設探索是很有益的,尤其是聯想到最近「華為清理34歲以上員工」的新聞。這本書很有趣,建議大家看一下。
給朋友寫的稿里的一部分,剛好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
53年抗美援朝勝利結束,新中國才算真正建立起來,從現在看,在保證國土基本完整的前提下,我們算得上是完滿完成了1840年以來歷代仁人志士的歷史目標,為社會發展開創了一個比較穩定的環境。但如果從社會的基本面來看,形勢依然非常嚴峻。100年前的中國是什麼樣的狀態?那是個文盲率超過80%,人均壽命不足40歲的,幾乎沒有任何工業化基礎建設的社會,政治權力分散,結構複雜,人口眾多,生產水平無法推進社會進步的社會,是個衰敗內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新中國的建立,也只是解決了政治權力分散的問題,人口素質,生產力水平的巨大差距還在那裡,不是幾句口號就可以解決的。
新中國的農村基層管理,達到了歷史上最嚴密恐怕也是最不自由的程度,從上文的分析來看,這實際上是用政府管理代替了基層自治,所以鄉賢惡霸自然無從出頭。而為什麼在生產力水平幾乎沒有變化的情況下,採取如此嚴格的管理,正是下面要探討的。
如果把新中國當成一個企業,這個企業無疑是這樣的:一個只有幾個志同道合的光棍組成的創業型企業,要投資沒投資,要技術沒技術,還偏偏給自己的定位是全行業第一,除了幾個創始人水平還可以,其他是一無是處。這種企業要發展,要擴大再生產,不缺熱情,也不缺時間,最缺的就是錢,也就是資本,所以當務之急就是搜集資本。這種情況下,能依靠也只有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了,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講,就是降低內部交易成本。瘋狂加班,多干少拿,嚴格管理,雞湯管夠。寫到這,我腦子裡浮現了一大堆企業的名字,比如最近知乎最火的趕員工走的那個誰——或許偉大的企業都是這麼過來的。如果說發達的工業化的高額利潤支撐的美國是蘋果,那麼以農業為基礎的新中國就更像fsk了,看看fsk的管理,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對於前三十年這種以農業為主勞動生產率低下的狀態,特別是農業產出作為一種實物稅,要儘可能的搜集資本,只能通過這種極其嚴格的管理,簡而言之,只有這樣才有利可圖。
通過對皇權——士大夫——農民三級權力結構的變革,新中國成功地完成了初步的工業化,而這種辦法有個我們熟悉的表達:「向管理要效益」。而傳統的農村基層統治階級,由於政府組織水平的再進步,已經失去了農業社會中的價值,這也是前30年農村無鄉賢的原因所在。
這種努力也取得了驚人的成績,按溫鐵軍的估算,從49年到78年,全國農村貢獻的資本總額在13000億人民幣左右,而這些資本,就是中國改革開放一直到今天的發家本錢。
從具體的管理實踐來看,前30年的農村,以生產隊-大隊-人民公社作為基本的行政體系,實際上是個綜合了公共服務和軍事化建設的體系,一方面,要組織社員進行農村公共設施的建設和修繕,比如50後60後耳熟能詳的「挑田」「修水庫」(習主席在老家幾年都干這些事了),一方面,又有搞軍事訓練進行基層武裝建設的責任,「民兵連」正是其直接體現。雖然管理方式變了,但政府職能不但沒有弱化,反而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
這樣的生活毫無疑問是繁重辛苦的,匱乏的物質生活和繁重的體力勞動是父輩們農村生活的共同記憶。事實上,在人口報復性增長但生產力幾乎沒有變化的情況下,建國之初整個社會的內卷化相比幾十年前恐怕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要從牙齒縫裡摳出來工業化的本錢,實在是一項悲壯而又偉大的事業。
現在連一個私企小老闆都懂得創業艱難,要省吃儉用艱苦奮鬥,以1949年中國和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比之十幾年前的馬雲和比爾蓋茲差不多,前三十年為什麼這麼辛苦,要不斷的把產出投入再生產,這不是常識嗎?以工業最需要的鋼產量為例,1949年鋼鐵量多少?15萬噸,比印度還要少的多,1976年鋼產量多少?兩千多萬噸!提高了一百多倍,甩印度一條街,有些人啊,爹媽省吃儉用送他讀了二十多年書,花了十幾二十萬,期間他不能掙一分錢,等到大學畢業了掙錢了,他說:爸媽,當初你們幹嘛送我讀書,直接出來工作咋家早發財了!
以下是一個外國機構研究的一些數據, 僅供大家參考,數據出處Our World In Data
人均壽命
兒童夭折率
教育
至於鋼產量,人口增長,糧食產量,科技發展等指標就不說了,這些自己百度一下,你來說說沒有工業化,這種數據怎麼實現,正如抗戰中共不打鬼子,武器哪裡來,人口哪裡來,根據地哪裡來,戰鬥力哪裡來?難道這些都自己冒出來?就像改革開放出現這麼多廉價勞動力,也得上過小學不是,否則給你工廠搞一群文盲你敢不敢讓他們幹活,這些人的教育是天上掉下來的嗎?又看看,中國1976年人口達到9.3億左右,比1949年增加了近四個億,同時人口又增長到65歲,比同時期印度多了近十歲!增長了這麼多人口要吃飯吧,要讀書吧,要發展吧,沒大規模的工業發展上面這些壓根不可能,更不用說兩彈一星這種高級貨,沒有齊全的工業能搞出來?
可以說前三十年,中國已經竭盡全力在狂飆了,新中國建國的時候說,到建國一百周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這一目標現在看來完全可以實現,但某些人呢,為了詆毀前三十年,竟然說什麼前三十年沒什麼發展,什麼文革使中國倒推幾十年啊,說的好像沒有前三十年,直接改革開放,中國早就趕英超美了,你們這麼吹,二代三代這幫人承受的住嗎?某些人啊一邊對大躍進口誅筆伐,一方面真是比大躍進還大躍進,合著1976年鋼產量比1949年增加一百倍都不止還不夠,要增到一千倍才滿意是吧
知乎多以小資產階級為主,而太祖是怎麼對待小資產階級的、對小資產階級的評價怎麼樣大家都知道的,根據屁股決定腦袋理論,以小資產階級一貫的稟性,所以在知乎提出類似的問題我覺得很難得出客觀評價。
從古至今有資格和太祖相提並論的大英雄大概就一個秦始皇,其餘皆不足論。就像許多論者所說的即使是起點小說中最逆天最龍傲天的主人公和太祖的作為相比也顯得相形見絀,前些年一本《赤色黎明》以太祖的生平勾畫了陳克陳主席這個人物,我想太祖和陳克最大的區別大概就是他登上歷史的舞台晚了20年,這是我們民族失去的20年,也許我們要用200年甚至更久才能補回來。有些無知者說時勢造英雄沒有太祖也有其他人,對於這些人我只說一句——想想中國的士兵、中國的底層人民、中國的女人他們在歷史上的際遇、地位和太祖之後相比有什麼改變?你不要跟我扯這是世界的潮流,什麼是潮流?有人把一種思想、行為徹底轉變後才叫潮流,不然之前的才叫潮流,而太祖就是那個改變了潮流的人。有一個部分人不明白或者裝不明白的事實是:許多你習以為常的甚至認為那是理所應當的東西其實並不是與生俱來的,那是鐵與血換來的,比如一個強大的沒有外國駐軍的國家,大國之民的自尊自信,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強大的軍隊……
據宋任窮所說,太祖在建國後,主要幹了三件大事:一是徹底剝奪文人群體的特權,打破他們對輿論的壟斷;二是堅決摧毀敵方宗族勢力與家族經濟割據,讓國法完全取代族權、族規;三是堅決打掉黨內的資本集團,誰拉起山頭來就整誰。我覺得至少還要加上三件:第一是徹底改變了一個在中國存在了幾千年的可恥留習——數千年來,中國人民飽受兵禍匪患之苦,所謂匪過如梳、兵過如篦,太祖創立的軍隊紀律嚴明冠絕古今寰宇,而其愛護人民、保衛人民之舉更是家喻戶曉溫暖人心,我們的軍隊是人民的軍隊、是人民的子弟兵;匪患今天的國人已經很陌生了,但是其實它離我們並不遙遠,國外似乎除了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外仍有土匪的存在?土匪的所作所為和危害之深之慘烈已經不用我多說了,我的家鄉大西南某市下一個縣及其周邊幾個縣自古以來都稱為匪縣,如果你聽說誰誰太爺爺是某某團總、保安隊長不用吃驚,更不用羨慕,因為這些團總、保安隊長多半都是土匪出身招安的,而且紅軍長征的時候基本上也都被槍斃了,僥倖活下來的解放後也絕難倖免;土匪,這一存在了幾千年的毒瘤的消除切歸功於解放初的4年剿匪,同時被剿滅的還有危害較輕各種黑幫幫會組織。第二是解放婦女、改造妓女,雖說今天的社會妓女又重新死灰復燃,但是不可否認太祖當初的人文關懷和悲天憫人之舉,而解放婦女,婦女可頂半邊天的舉措更是徹底改變了幾千年來受壓迫摧殘的中國女人的地位,今天的我國當然說不上是完全的真正的男女平等了,但是不論橫向對比還是縱向對比,我們毫無慚色。第三是重新喚回了我們民族埋藏了千年的血性,那個曾經尚武善戰的民族因為一紙文章漸漸走向文弱、幾乎走向滅亡,兩次亡天下,胡人殺漢人如屠豬狗,直至太祖出生的時候泱泱中華已經淪落為列強的遊樂場、屠宰場……是太祖重新建立了我們這個民族的失落已久的自信,是太祖建立的軍隊重新找回了我們失落已久的血性,從此我們看待洋人不用再仰視。對老毛的個人評價怎麼樣是個撕逼話題,但是老毛的工業化在什麼背景下建立呢?中國自1840來百年衰弱,後來蘇聯援助156項好了點,再後來蘇聯也鬧掰了,美國人更加是視我們為眼中釘,但是老毛留給中國的是一套基本能夠自己解決大部分工業問題的工業體系,你說質量如何科技含量如何,大哥那年頭且不說國際環境惡劣國家沒錢,就是現在國際環境改善了有錢了別人的好技術也不會賣給我們。舉個很大老粗的比喻,牛奶會有的麵包會有的,但是現在還得吃番薯,你不吃番薯人都TMD餓死了,還有明天么?人肚子餓的時候只想要樹上的一個蘋果,等他爬到樹上的時候又想要全部的蘋果,前者就是老毛,後者就是今天在這評論他工業化成績的知乎親們
毛時代有這些工業
大慶油田:中國今天第一大油田培養無數人才
鞍山鋼鐵:中國今天第三大鋼鐵廠,絕大部分中國領軍人才出身地
成飛沈飛:中國最大的飛機人才基地
電子設備研究所:中國大部分通信電子人才來源
二炮部隊,中國航天人才預備所
大化肥,中國化工人才預備所
不說成果,光是這個人才隊伍就不得了
還有赤腳醫生挺高農村人口素質,廣大農村掃盲太多了所謂工業實力的強弱就是指工業企業的強弱。企業的強弱主要依靠技術和資本。技術就是人才。
以汽車行業為例,除去國有和合資的企業,大部分汽車企業要麼是毛澤東時代體制內培養的人才創建,要麼是這幫人負責技術。企業的管理階層,很多都有國有企業的經歷。
這幫初創者,並不是改革開放培養的,改革開放只是釋放了他們和舊有的資源的能量。
一句話,那個時期是栽樹時期,沒果子吃。只見拚命幹活,不見生活水平提高。現在結果子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反說以前經濟崩潰了,不會搞經濟,是我把經濟搞起來的。你的良心呢?
懶得抄書了~
直接給你點出位置,自己對著看。
《計劃工作手冊》 陳先主編(內部發行)
工業類(綜合一)-P518
3、輕工業
4、重工業
6、工業布局
9、工業計劃產品目錄
看完這幾個條目,然後再去看「工業體系」那一條,基本足夠概略了解了。
注意,這本書網上沒有資源。
你得自己想辦法~
比簡單一點吧,太複雜了免得像其他答案一樣因為匯率之類的問題撕逼,鋼鐵是工業的糧食,就只比較粗鋼的產量。
1950年到1977年中國粗鋼產量3.3億噸,印度1.3億噸,巴西1.1億噸。老毛留下的工業體系在改開後其實有很多已經沒有用了,但是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另外更為重要的是培養了大量的產業工人,讓工業升級成為可能,如果沒有這些粗糙的工業基礎,就算改開了,你也沒辦法進行升級,還是得重新走一遍老毛的路,更不必說沒有工業拿頭來保衛國家啊……
很多人都知道日本戰後也是一窮二白,但是為什麼他能迅速崛起呢?僅僅因為他有美國支持?根本原因還是日本戰前是個工業國啊,戰爭把工業都摧毀了但是產業工人都還活著,這就是基礎,崛起的最大資本……二戰後受美國資助的國家多了去了,現在最富裕的受資助國都是當年的工業國,這是工業人口帶來的影響……買個工廠可能只要幾年時間,但是培養一批產業工人需要多長時間知道么?沒有幾十年培養的起來?看看自己父母辛勞就知道對自己的意義了,我爸媽現在也是信朋友圈之類的,但談到餓肚子造原子彈就一句:造!怎麼不造?當年看新聞紀錄片天天看著蘇聯人美國人拿原子彈嚇唬我們,王八蛋嚇唬誰呢?!
技術這東西,怎麼說呢。
比如說有個零件,只有德國會做,一分錢的成本德國敢賣100,如果我們也會做,哪怕壽命只有十分一,成本要十倍。德國也不敢賣100,只能賣個三五塊,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毛時代的工廠無論失敗與否,只要有,在引進技術的時候就是本錢。
---------------------
補充一下,很多同學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比如說青黴素,中國不能國產的時候,那是價比黃金的神葯,中國能國產的時候,是爛大街普通貨。
有些同學現在覺得進口貨沒貴多少,而且質量好,那是因為我們能國產了,好不好另說,但重點是能國產。只要能國產,原本價比黃金進口貨,可以瞬間就能跌成白菜價
工業上也是同理,和外國供應商談價格的時候,有沒有國產替代品是很大的影響因素
毛澤東對中華民族的貢獻萬古長存!
先是武裝鬥爭二十八年,實現了徹底的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中國基本實現了大一統。
危機關頭果斷決策,與世界頭號強國在藩屬之地兵戎相見,最終逼美帝簽字,搞了個棒
子國的劃江而治,消除了為禍中國千年的高句麗之患。乘勝大舉忽悠毛子,快速奠定了中國的現代工業和現代軍工基業,中國從此有了獨立自
主的本錢。再藉機擺脫毛子控制,事實上遠離了耗時幾十年,特別耗內力的冷戰,置身事外,大搞
原子彈導彈,基本消除了被外族軍事征服的可能性。併到處煽風點火,輸出革命,搞出了當代新三國,最後被小兄弟們抬進聯合國,摘了校長僅存的最大的桃子。抓住美帝氣短的緊要關頭,忽悠美帝喝了雞血酒,為中國融入西方經濟陣營打開了大門。
毛澤東的一生,是把各路洋人搞得焦頭爛額,恨得咬牙切齒,卻又無可奈何的一生。他
準確預見了國際風雲的變化趨勢,敏銳地抓住了幾乎所有機會,運用其超凡的手段和敢打敢斗的意志,為中國贏得了尊嚴,贏得了遠超當時中國實力的國際地位和影響。毛澤東為中華民族復興所創下的豐功偉績,必將被後世永遠緬懷。
--※ 主席及其戰友最牛逼之處在於逆境求勝米帝現在牛逼哄哄,全是打的順風仗,本土遠隔海外,趁火打劫。米帝當年立國幾場仗,先後抱大腿,見人就叫爹,打的就跟翔一樣臭。主席領導區區幾萬人長征,硬是夾縫中殺出一個祖國朝鮮戰爭,血肉之軀硬是抗住了鋼鐵到牙齒的米帝中印戰爭,長途奔襲,翻過喜馬拉雅把3鍋在丫家門口胖扁了一頓珍寶島,硬是敢頂著蘇聯的百萬雄兵,無數的核彈把老毛子日了現在國內的和平,都是當年在邊界上草鞋步槍刺刀一槍一刀拼出來的,都是當年全國屁民勒緊褲腰帶省出來的。忘本,有奶便是娘,有嘴沒腦子,就是畜生。推薦閱讀:
※蘇聯/俄羅斯的制筆水平如何?蘇聯/俄羅斯 有哪些知名的鋼筆品牌?
※對中國來說,長遠看,越南會成為下一個日本嗎?
※中山裝是不是現代漢服?
※抗戰期間 共軍和國軍和桂系和東北軍和川軍和日本海軍誰的貢獻大?
※司馬懿家如何奪了曹操家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