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看待中文期刊中抄襲外文期刊並發表出到經濟學(季刊)?


應該是這兩篇:

Fisman Wang(2015, REStud): The mortality cost of political connections

Gu Shen(2017): 政治關聯與官員晉陞機制會影響生產安全嗎?

首先要說明一點,Gu Shen這一篇在參考文獻中包括了Fisman Wang。

大概掃了一遍,說下感受吧:

GuShen這篇文章,在論文架構上,就是FismanWang的一個縮水版……

1. 兩者研究的問題完全一致……包括後文主要檢驗的一些假設都幾乎一致……

2. Fisman先嘗試搭了一個模型解釋,然後再上reduced form。GuShen直接上reduced form。

3. 兩者的數據獲取方式雖然不一樣,但是所考慮的變數是相同的,時間範圍也很接近(2007-2013 v.s. 2008 - 2013),GuShen還直接用了FW關於「官員晉陞」機制的一個數據,而且都用的是中國上市公司的數據。唯一的改善是GuShen用了2000+公司,FW只用了270家左右。

4. 兩者得出的結論基本上一樣,Fisman因為有模型解釋部分,甚至還多一點結論。

所以不難看出為什麼Fisman要說這是「blatant rip-off」了……

這件事最坑的我覺得是第3點。如果不看第3點,這其實就是一篇replicate前人研究的文章,本身replicate一些top journal的文章也沒什麼,但是replicate的情況一般是,比如又過了很多年有很多新數據可以用,或者top journal做的是美國(很常見)那麼我做一下自己國家的數據(這種做法也很常見)。

當FW已經用的是中國數據的情況下,GS用了幾乎相同時間範圍內、同一地區的數據(擴大了數據集,苦勞還是有的……),而且還用了FW給的變數(你就是換一個measure也好啊),也沒提出什麼新的解釋……這就很尷尬了。


emmm……這是原作者之一的看法……

我的話 就和老師看法一樣吧


如果說一篇抄寫都沒有我反倒覺得奇怪了……


我記得我們學院一個老師老師說過,經濟學季刊允許作者把自己發表的英文期刊翻譯成中文發表(可能是這麼個意思,記不太清了)。

這個老師搞理論的,也是發了一篇英文期刊後,把邊角料和部分主體內容拼了一下,翻譯成中文發了經濟學季刊(原話)。

但是翻譯別人的就有點……這難道不是我們渣本科生寫畢業論文的套路嗎


我們大一大二時有門課「財經英語研讀」,就是老師挑選國際權威期刊的論文讓大家研讀,然後做pre,有些文章不好讀,神煩......突然有一天大家驚奇地發現有部分文章在中文期刊上能找到,一模一樣,只是稍做了下翻譯而已,幫我們省出了大把時間打LOL......感覺這個現象不在少數


先說結論吧。沒有抄襲,只是撞車,反應的是國內學者研究不夠深入、不夠詳細;如果真是抄襲,也不是抄公開論文,而是通過學術會議。

這件事我去年3月就給朋友提過,因為當時寫論文需要借鑒Fisman關於院士競選那篇論文,順便就看了他關於中國經濟的幾篇論文,發現這篇煤礦的論文和季刊的一樣。當時個人感覺只是撞課題了,而且給朋友提起也只是說國內經濟學研究講故事方面還有待提高,研究相對而言不夠細。

個人之所以感覺只是撞課題,是因為顧、沈季刊這篇論文思路更可能借鑒的是聶輝華2011年發在經濟研究的那篇《政企合謀與礦難》。因為聶2015年左右又寫了一篇政治周期和礦難的論文,當時很可能在全國很多高校學術會議講了自己的研究。聶的那篇論文是省級數據,顧和沈可能借住靈感,甚至和其研討,然後想用微觀證據再做一次相關主題。

所以顧和沈這篇論文的研究課題本身並不新鮮,是聶輝華數年前的冷飯,新鮮的只是微觀數據。相對於直接抄襲論文,換個微觀數據或者換了因變數(自變數),而故事核心不變,在學術圈不是更普遍?比如Fisman自己就在礦難核心故事下,又寫了一篇關於中國是否存在「死亡天花板」的論文。至於數據和回歸方程選擇的問題,個人感覺不是問題,因為做政治關聯微觀研究的數據基本就是上市公司數據、官員籍貫數據等等,處理規範也差不多。

個人覺得季刊接受這篇論文大概率是2014年末至2015年初的事情。結果Fisman同年6月把自己這篇論文在牛逼客掛出來了,編輯可能讓顧和沈把最近文章放入引用文獻里,並要求研究做了相關改進。季刊的編輯們之所以同意發表,是因為論文發表是要排隊的,在排隊過程中發生這類事情,你讓編輯們怎麼處理。還記得今年《金融研究》的事情么。。。

至於我什麼說抄襲公開論文可能性不大,是因為我搜了一下顧振華參加的學術會議,發現2015年7月有這樣一條連接:經濟研究編輯部。連接的內容是「第十五屆中國青年經濟學者論壇學術簡報」,簡報裡面有顧振華關於礦難的研究,而這類學術會議的論文都是要提前交的。所以顧振華如果真的是抄襲Fisman,也不是抄其公開發布的論文,而且之前聽了Fisman或者其合作者的學術報告,然後著手抄襲。

你相信哪個故事呢?借鑒5年前一篇國內著名學者的論文,只是換一下數據,核心故事沒有太大變化;或者參加學術會議,決定抄襲世界著名學術的論文,且經濟學季刊編輯們明明知道這是抄襲,卻在兩年後將其發表了。

······························································································

截圖是我看相關論文的時間(PS顧的論文看的是紙質版)


先放結論吧~個人傾向覺得沒抄襲沒翻譯;連replicate也不能完全指控。但是。。。放在一起對比可以說是非常尷尬了23333

顧振華, 沈瑤. 政治關聯與官員晉陞機制會影響生產安全嗎?——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J]. 經濟學:季刊, 2017(1):649-670.

Fisman R, Wang Y. The Mortality Cost of Political Connections[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15, 82(4).

應該是這兩篇了,fisman帶connection的top文章就那麼幾篇。(#如果我比錯了打臉請輕pia233333)

比對部分(結構以顧文為參照)

Part1:引言

顧文:Phillips(2010)認為中國生產安全問題嚴重的根本原因並不是缺乏相關法律法規,而是這些法律法規在執行過程中被 「人為」 地打了折扣。

F文:This poor safety record is

generally attributed to weak enforcement rather than the absence of adequate

laws and regulations ( Phillips 2010 )

G翻:這個糟糕的安全記錄通常是由於執法不力,而不是缺乏適當的法律法規(Phillips,2010)

顧文:基於這樣的背景,本文以2007-2013年中國上市公司為樣本,以上市企業董事長、總經理或者董事是否曾經擔任過廳局級及以上級別的幹部,或者正在擔任省級及以上級別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為判斷政治關聯的標準,考察了政治關聯與官員晉陞機制是否會影響生產安全。

F文:We use data from publicly traded

Chinese firms during 2008–2013 to examine the empi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ms" political connections and workplace safety. We begin by documenting

a robus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olitical ties of executives and

worker deaths.

G翻:我們使用2008年至2013年期間公開交易的中國企業的數據來檢驗企業之間的政治關聯與工作場所安全之間的實證關係。

補充說明:如果沒有顧文沒有亂說的話,到這兒其實直接翻譯(抄襲)文章的嫌疑是洗清了。

顧文:第一,從社會影響和社會成本的角度拓展了現有文獻關於政治關聯的研究,強調了企業建立政治關聯不僅需要花費經濟成本,同時也會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從而產生社會成本。

F文:Our study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literature on the social costs and benefits of political rent-seeking by firms,

and corruption more broadly.

G翻:我們的研究也為公司的政治尋租的社會成本和收益以及更廣泛的腐敗做出了貢獻。

顧文:豐富了對政治關聯目的的認識,政治關聯除了有助於公司在經濟效益上的提升,還會顯著削弱類似於安全事故這種突發事件給企業業績帶來的衝擊。

F文:In this article, we relate

political connections both to the level of company responsibility in the form

of worker safety, and also to financial performance following worker deaths.

G翻: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政治關係與工人安全形式的公司責任水平以及工人死亡後的財務績效聯繫起來。

F文:Our article relates to the

concurrent work of Jia and Nie (2013) , wh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government decentralization on worker deaths in Chinese coal mines. We view our

study as complementary to theirs:

G翻:我們的文章涉及賈和聶(2013)的同時工作,他們調查了政府分權對中國煤礦工人死亡的影響。我們認為我們的研究是對他們的補充:

與題無關的吐槽:講這個故事不引jia nie(2013),我會有點惡意的揣測,動機可能是,有了賈的故事之後,顧文的故事其實並不是特別創新。(#在我理解,賈文的知名度在國內要稍微比F文高一些,畢竟是華人做的東西,pre的比較多)

Part2: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F文對應部分為模型

顧文對應部分為假設

二者不太相關。

Part3:數據

顧文:本文的樣本類型為面板數據,包括2007—2013年在滬深交易所上市的A股公司。另外,本文按照如下原則對樣本公司進行了選擇:

(1)剔除金融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計算機應用服務業,出版、信息傳媒業,房地產中介服務業,商業經紀與代理業。

(2)剔除高管簡歷資料缺失的上市公司。

(3)剔除所需財務數據缺失的上市公司。

F文:Our sample includes all publicly

traded Chinese firms from the following industries (China industry

classifications in parentheses): Coal mining (industry code B01, 25 firms);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Extraction (B03, 2 firms); Ferrous Metals Mining and

Dressing (B05, 2 firms); Nonferrous Metals Mining and Dressing (B07, 8 firms);

Petroleum Refining and Coking (C41, 5 firms); Raw Chemical Materials and

Chemical Products (C43, 124 firms); Smelting and Pressing of Ferrous Metals

(C65, 34 firms); Smelting and Pressing of Nonferrous Metals (C67, 41 firms);

and Construction (E01, 35 firms). 8 These industries are the regulatory focus

of the SAWS, which is both an indication of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workplace

safety and also facilitates the collection of reliable firm-level worker

mortality data, as discussed in greater detail below.

G翻:我們的樣本包括來自以下行業的所有上市公司(中國行業括弧中的分類):煤炭開採(行業代碼B01,25行);石油天然氣開採(B03,2家);黑色金屬採選業(B05,2家);有色金屬採選業(B07,8家);石油精鍊煉焦(C41,5家);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C43,124號);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C65,34廠);有色金屬冶煉與壓延(C67,41家企業);和建築(E01,35家公司)。 8這些行業是安監總局的監管重點,這既表明了工作場所安全的相對重要性,也有助於收集可靠的企業級工人死亡率數據,下文將作更詳細的討論。

補充說明:如果沒有顧文沒有亂說的話,到這兒其實已經沒啥嫌疑了。Sample

Size F文1000+,顧文10000+(#簡直是亂來。。。)

再吐槽一下:fisman各個數據怎麼收集,方法1缺了哪幾個,於是我們用了方法2補了哪些,用方法3補了哪些;為什麼年份這麼選之類的,講的清清楚楚~顧文么~

Part4:回歸

顧文:三個方程:

事故發生=關係+控制

Roa=關係+事故+關係*事故+控制

事故發生=關係+關係*政策+控制

F文:

死亡率=關係+控制

污染=關係+控制

Roa=關係+死亡+關係*死亡+控制

CAR=關係+死亡+控制

未來關係=死亡+控制

參考文獻:已經引了fisman這篇了

到此我基本覺得可以下結論了,沒抄襲。引言那幾句意譯,看著不爽管不爽,但我覺得還不至於算抄襲。

吐槽部分:

雖然沒抄但真不覺得創新了啥。。。

而且兩相一比對,真貨和高仿放一起那感受~。~

推薦下下來對比一下,RES是open source的,然後季刊那篇知網上有。

這個應該叫。。。a little (if there is any ) step?

審稿人一定沒看過fisman這篇= =b


還好審稿人是匿名審稿的。


@陸銘陸老師,您是季刊的副主編,此事您如何看?


以前見過的都是用國內的數據去驗證國外的理論,再總結出幾條不痛不癢的中國特色的結論來,現在的這種搞法的確是有點逆天了。其實想開了也沒什麼,大家自己看看國內管理學的頂級期刊,管X世界,南X管理評論,和國外期刊的差距也忒大了。說的難聽點,這些期刊比部分垃圾C刊好的地方,不過在於引用了幾十篇英文文獻,再抓個幾百甚至上千家上市公司的數據。


說兩句無關的,Ray是我在BU最欣賞的老師。畢業到現在,都時常想起他穿著毛衣和襯衫,給學生上課的情形,而且幾乎每節課都有個年老的老師坐在第一排旁聽。有次下課後,還看到他背著書包,看了幾眼手裡的手機,沿著commonwealth avenue往前走的情形。。。。。。發生這種事,真是很遺憾!


季刊部分審稿人員把工作視同兒戲,出現這樣的問題是遲早的事情


Is the world of Economics so insular between languages that this kind of arbitrage can happen?

-masaboobster


無論怎樣,如果借鑒文獻的研究觀點,能夠進一步改進,修正!提出新的理論,這樣才叫創新!!!


看的出來,原作者生氣了。


為什麼不換個outcome variable 呢....


吃瓜群眾一顆路過。只是感覺投稿發表前先掛出工作論文還是有必要。既為保護自己,又可以先佔坑。可惜國內高校社科研究普遍沒這習慣。另外有些研究領域的期刊因為比較保守(比如Chinese Studies),不接受先掛出論文這樣的做法,所以有時候研究者自己也很為難....


很多這樣的文章,經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上也有。我驗證過。就目前以政府經費為導向的科研,這種事多了是必然。


恐怕是沒法判定為抄襲的

兩篇文章放一起比對著看…無話可說

那兩位是不是以為我們都智障?


我記得《經濟學(季刊)》經常會有大牛國外A的翻譯版,但是作者都是自己,大家也說不了什麼。這次兩位沒翻譯自己的文章,轉而翻譯一篇別人的文章,呵呵~這個雜誌估計會被很多人拉黑吧。


對刊登這篇文章的期刊也是莫大的恥辱啊,審稿是怎麼把關的?


我覺得這事不能怪到主編身上,主編不是神,他們無法保證每篇文章的質量,除了模仿以外,數據造假,標準誤放水這些主編都是無法控制的,同樣的,匿名審稿人也無法保證他審過的稿子的真實質量,沒理由說審稿人必須得看過Res上的這篇文章才能作為審稿人,審稿人的角色是在自己能力範圍以內,認真地評審論文並提出嚴謹的審稿意見,只要做到這點那就是合格的審稿人,真真需要負責的是作者本人


推薦閱讀:

耶倫的經濟主張如何?出任美聯儲主席將如何影響政策走向?
作為銀行員工怎樣構建自己的專業知識體系?
一個城市如果無法為他的中產階級提供住房,那麼這個城市存在的意義何在?
什麼是社會期望?它對我們的個人的成長和生活有怎樣的影響?

TAG:科研 | 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