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種了鴉片的地就種不了糧食?
是這樣的我看過不少影視作品,裡面的人的觀點是這樣的:一片土地上種了鴉片,然後這片土地就種不了其他農作物。
當時我就想,這麼厲害?但是不知道為什麼
毫無根據的說法~
種過罌粟的土地,別說糧食了,瓜果梨桃、茶樹,都可以種植~
1、
現在雲南有個地方叫普洱,出產的茶葉挺有名,幾年前輩無良奸商還炒作過一輪。這個地方以前叫「思茅」,從晚清開始,當地出產的迤南土遠近聞名,號稱「半里聞香味,三口頂一錢」。
2、
靠近豫、魯、蘇三省交際地方,有個碭山縣,如今主要栽種梨樹,晚清時,這裡是北方黃淮流域的煙土交易集散中心,本地出產的碭山土也是遠近聞名。
3、
印度有個地方叫大吉嶺,位於西孟加拉邦的北部,出產的紅茶很有名。在開闢種植茶樹園之前,這個地方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經營的罌粟種植園。
……
……
這三個例子,足夠闢謠了
種過鴉片的土地什麼都能種,但種過鴉片的人就再種不來別的了。
所謂種過罌粟就不能種其他農作物是一則流傳很廣的謠言。
事實上種植完罌粟後當年就可補種莊稼,20世紀40年代有關地方政府就曾發文叮囑當地農民收穫鴉片後應及時補種「小日月莊稼」以抵消農業欠收造成的影響。
罌粟種植需要100天,夏天收穫鴉片後繼續補種冬麥、秋菜之類寒冷季節生長的作物都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但是一旦種植上罌粟,當地政府、農戶往往不願意徹底放棄種植罌粟,改種其他作物。
這主要是基於經濟因素考慮。
種植罌粟在民國時期一直是暴利行業,即便在鴉片最為泛濫的30年代中前期。種植罌粟所能獲得的收益也大大超出糧食種植。當地政府可以從中徵收到大量稅收,因此一些政權會將某些土地規定為專種大煙的「煙地」,不允許拒絕農戶改種其他作物。以便向農戶徵收高昂的煙稅,這也許是「種了鴉片的地就種不了糧食」這種謠言的出處。
至於當地農民種不種植罌粟,種的有多起勁,完全受當時、當地的鴉片價格以及政府政策影響,地域、氣候問題往往不在考慮範圍之內。可以說在中國絕大多數地區都可種植,如新、蒙、青、陝、甘、寧、晉、綏,乃至東三省等地都可以種。不存在只能在雲貴川之類濕潤地區才能種植的說法。在其他地方種植罌粟後照樣可以割煙,照樣可以成為當地經濟支柱,只不過畝產、品質之類有所不同。
當罌粟種植收益(鴉片銷售價格)大於支出(肥料、人工、煙稅)時,有的煙戶甚至會抵抗禁種政策強行種植。在支出大於收益時(主要是煙稅大增之後)農民則會主動放棄種植,但這時候政府又未必肯放棄這一稅源了。
在西北地區,農民往往利用水澆地(園子地)進行種植,輔以羊糞、人糞增強地力,藉以提高畝產。但是普通旱地也可進行種植,只是產量很低罷了。從我手中的地方政府鴉片徵收票據來看,畝產6、7兩的煙田也是有的。但是西北(相對)地廣人稀,並不缺地,這種旱地種別的作物也沒多少收成,要是政府不管,拿來種種煙也是很好的,從經濟角度上看賺得更多。
農業社會啊。
一畝地能產兩三百斤的糧食,大概是兩到三石但是能出四五斤的鴉片漿。我們拿咸豐年間的物價給你算,
一斤鴉片大概是七兩銀子,二兩銀子能買一石糧食。那你說你要是個農民,嘗到了鴉片的甜頭,
你還可能安心種糧食么?然後你猜發生了什麼?
丁戊奇荒,這些嘗到鴉片甜頭的農民,
餓死大半。同樣的道理,就是嘗到了金融遊戲甜頭的老大爺們,決然不會老老實實的繼續做實業。 感受過賭博一夜賺十年錢的老大爺們,也決然不會老老實實的回去做生意了。主要是賺過了鴉片的錢,就不願意去賺糧食的錢了
但總不能說「這屆農民」不行吧,那就說地不行咯
一個人做了妓女以後很難做文員。賺錢不痛快
三個原因,簡單說:1,那地只能種罌粟。2,農民太笨只會種罌粟。3,種罌粟需要的人力多能養活人。罌粟本身對於土壤肥力、灌溉條件的要求不高,屬於相對比較好長的植物,生長周期也只需要短短的四個月。所以像阿富汗這樣的貧瘠山地又連年戰亂,農業基礎設施損毀嚴重,種糧食可能就要絕收了,罌粟也就成了唯一選擇。如前所述,罌粟種植在技術上對農戶要求極低。除了手工播種和在罌粟果上切口收集乳液以製備鴉片外,他們不需要掌握任何專業知識。所以,習慣了種植罌粟的農民,往往也就失去了從事其他農業生產的能力。。所以聯合國禁毒署在鴉片產地搞替代種植的時候,一大困難就是缺乏足夠的農技員來教會這些農民種糧食。而且鴉片生產還有個特點就是大量需要人力——鴉片採收可是需要人力一朵一朵的采割罌粟果的,沒有任何機械化可能性,種植同等面積的罌粟所需耗費的人力是小麥的十倍(在手工耕作的情況下,一公頃小麥需要41個人日的工作,而一公頃罌粟需要350個人日,收割時還要額外再加200人日,合計550人日)。這其實反過來又相當於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崗位,能夠用同樣多的土地養活更多的人。對於貧窮而人口眾多的鴉片產地,也是唯一的選擇。
首先罌粟的最佳生長地在海拔1400—1800米的亞熱帶山上,所以即使有很大影響,也不會波及主要的糧食,如水稻、小麥之類。其次,種植罌粟對土地的影響肯定是有一點的,但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是這東西能讓貧窮的農民飲鴆止渴。
由於罌粟種植後不需要多操心,產出物又比種植糧食值錢的多,所以土地破壞並不是影響糧食種植主要問題,種植的人才是。這也是為什麼我國政府會在上個世紀就開始在境外金三角推廣替代種植,就是期望從源頭解決毒品流入國境的問題。
據公安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為消除境外毒源,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中國累計投資5億多元人民幣支持緬甸、寮國等金三角地區開展了大規模的罌粟替代種植,替代種植面積達60多萬畝,生產玉米、甘蔗、茶葉、稻米、橡膠等13個品種的作物,部分產品還出口到中國。
由中國政府推動的一些雲南的企業積極開展境外罌粟替代種植工作,據不完全統計,包括緬甸、寮國、泰國在內的傳統「金三角」地區,罌粟種植面積從1998年的157900公頃降到了2007年的24160公頃,降幅85%。
如果說境外有點遠,就說說我國境內曾經的罌粟種植,在民國時期,光是雲南一省,在1932年,全省煙田(罌粟)面積約224萬畝。1927年前的幾年,雲南每年收入約1100萬元,其中鴉片收入804萬元,1932年鴉片稅收占當年總收入的38%。
除了雲南是罌粟種植大省外,另一個重災區就是四川,統治的軍閥甚至規定:「農民種糧食而不種煙,則種糧食一年,應完三年的稅,而種煙只完本年一年的稅……到後年,再不種煙,仍種糧食,則這一年,應完七年的稅。」
當時有統計,在1914年—1919年間,全中國的種煙(罌粟)面積還只佔耕地面積的3%,到了1929—1933年,這個數字上升到20%。後期的金三角與民國時代的種植面積比較起來,真是小巫見大巫。
儘管民國也有轟轟烈烈開展過禁毒,禁種運動,但由於政府過於腐敗,體制派系眾多,軍閥獨立統治,在境內並不認真執行,甚至軍隊都直接參与販賣,因此鴉片依然在神州大地泛濫。而這一切,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才真正剷除這個長久禍害中國的毒物。
關於民國的鴉片種植可以參閱:
歷史上有哪些軍隊種植毒品的真實事例?www.zhihu.com墨西哥毒販為什麼這麼囂張,可以和軍隊對抗?www.zhihu.com民國有多少耕地被種上了鴉片_騰訊網view.news.qq.com而如今中國各省,特別是幾個重災區的耕地有沒有受之前種植罌粟的影響,結論不言而喻吧!
種不了糧食的不是土地,是農民。和鴉片比,種糧食又費力,又不掙錢,唯一好處是不用擔心坐牢。
開春時,麥其家派人四處探聽消息,看別的土司往地里種什麼。
春天先到南方,那裡的土司仍然種下了大片罌粟。麥其土司笑了,但還是不能決定這年種什麼。多種糧食還是多種嬰粟,或者只種糧食還是只種罌粟。要做出這個決定可不輕鬆。麥其家的位置是在一群土司的中央,南方春天比我們來得早,但北方的春天比我們的晚,等待他們下種的消息使人倍受煎熬。依我的感覺,這些日子,比我們發動任何一次罌粟花戰爭還要緊張。打仗時,我們並不懷疑能夠取得勝利。眼下的情形就不同了。要是北方土司還不開播,我們就會誤了農時,那樣,小麥收割時就要遇到雨水,玉米成熟時,又要遇到霜凍。那就意味著沒有收成,比跟著別的土司種一樣的東西還要糟糕。
我們的北方鄰居也不傻,也在等著看麥其土司往地里撒什麼種子。我們實在不能再等下去了。哥哥主張還是多種罌粟,父親聽了,不置可否,而把詢問的目光轉向了我。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什麼事情,父親都要看看我有什麼意見了。我悄悄問身邊的塔娜:「你說種什麼?」
她也說:「罌栗。」
哥哥聽見了,說:「你還沒傻到什麼事情都問侍女的程度吧。」
我說:「那你說的為什麼跟她說的一樣?」
不知從哪一天起,哥哥不像從前那樣愛我了。這會兒,他就咬著牙根說:「傻瓜,是你的下賤女人學著我說的。」
他的話真把我激怒了,我大聲對父親說:「糧食,全部種糧食。」我要叫他知道,並不是天下所有人都要學著他的樣子說話。
想不到父親居然說:「我也是這樣想的。」
我喜不自勝,嘿嘿地笑了。
哥哥從房裡衝出去了。
節選自阿來小說《塵埃落定》
這個是胡說八道。
可以種,但是存在著這麼一個規律。某個地方,種某種植物,會影響土壤環境,尤其是裡面的氮磷鉀相關的肥料。需要恢復土壤的環境。
就好比只種水稻的地,都需要燒秸稈補充土壤的肥料。
因此說種鴉片的地,就種不了糧食是很片面的。
就鴉片本身來說。罌粟適合種在山上,那種地方本來就種不了其它糧食。
罌粟對溫度、濕度、光照、土壤的要求,跟糧食不同。罌粟種在莊稼地里收成不一定好,罌粟對改變土壤的環境,還沒有莊稼本身對土壤的環境影響大
一千克鴉片在緬甸的市場價是300刀
胡說八道。你知道南泥灣牌香煙嗎?不知道吧。沒抽過吧,國民黨在南泥灣種黑貨(俗稱特貨)坑害中國人民,八路軍收復南泥灣後大生產,年年有餘。
《陝甘寧邊區大生產運動紀事》
作者:何亞平整理編寫
作者按:此文是為紀念毛澤東題詞70周年而寫。
70年前的10月19日(1942年), 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了西北局高級幹部會議,會期88天,至1943年1月14日結束。會議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對邊區政府的工作,特別是經濟和財政工作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與總結。12月,毛澤東在會上作了《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的報告,科學地總結了革命根據地經濟建設的經驗,針對日軍進攻和國民黨包圍封鎖造成的解放區財政經濟的困難,提出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和「精兵簡政」的政策,號召解放區軍民開展大生產運動,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在1943年1月14日的會議閉幕式上,表彰了在大生產運動中作出顯著貢獻的3個單位和22名幹部,同時處分了6位假公濟私、貪污腐化的幹部,落實了獎罰嚴明的政策。受到表彰的22名幹部榮獲了由毛澤東親筆題詞的獎狀。獲獎者在熱烈的掌聲中登上主席台,從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手中接過獎狀和一條延安生產的毛毯。
時隔70年,部分受獎者的後人相聚一起重溫了這段歷史,心中真是感慨萬端。為了將父輩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傳承下去,發揚光大,特撰寫了《陝甘寧邊區大生產運動紀事》一文。以示對革命先輩們最真誠的紀念。前 言
1937年1月13日,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中央機關進駐延安。從此,延安成為中國人民革命鬥爭的指導中心和總後方。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國共第二次合作創造了前提條件。1937年2月後,兩黨反覆商談,8月中旬蔣介石同意陝北的中央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9月6日,根據兩黨協議,陝甘蘇區改名為陝甘寧邊區,是國民政府行政院的直轄行政區,並成立了邊區政府。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共產黨的合法地位。10月間,又將在南方十三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至此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
從1937年到1944年陝甘寧邊區的經濟財政大體經過了:依靠外援與休養民力;嚴重財政困難與艱苦奮鬥;生產大發展與豐衣足食;保障供給與支持解放戰爭四個階段。一 邊區經濟困難重重
陝甘寧邊區位於黃土高原的陝西、甘肅、寧夏三省交界處,這裡自然條件惡劣,水土流失嚴重,經常發生水、旱、風、霜、蟲等災害。雖土地遼闊,但人口稀少,地瘠、民貧、生產落後。農業靠天吃飯,耕作粗放,廣種薄收,畝產平均在2斗至3斗5升左右。經濟基礎十分薄弱。國共合作初期,邊區政府貫徹執行了「爭取外援,休養民力」的方針,財政基本處於無稅或輕稅狀態,每年征糧僅限一萬多石,鼓勵人民恢復和發展生產。邊區政府和八路軍、新四軍的財政開支,相當部分來源於外援:國民政府劃撥的經費,以及華僑、國際友人的捐贈。例如1938年外援金額為 468.5萬元。1938年秋,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帝國主義為達到滅亡中國的目的,改變其侵華策略,把主要兵力壓向我抗日根據地戰場。1938年 底日軍對我抗日根據地發動了更加頻繁、殘酷的大規模「掃蕩」,實行極其野蠻兇殘的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甚至施放毒氣,進行細菌戰,製造千里無人區,妄圖從根本上摧毀我抗日軍民的生存條件。1938年11月20日,日軍飛機將延安城炸為一片廢墟。與此同時,國民黨頑固派與日寇遙相呼應,掀起新的反共高潮。1939年l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公然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針,《限制異黨活動辦法》等諸多的法案也相繼出台了。1939年八路軍已發展到13萬多人,但國民黨當局為限制八路軍的發展一直按4萬多人的編製發給經費,使得邊區政府的財政越來越入不敷出,困難重重。從1937年初起,通往延安的小路上,經常能看到歷經千辛萬苦徒步數百里,奔赴延安的青年知識分子。 延安的非生產人員逐步達到五六萬人,購糧款大幅度增長,一度占年財政收入的18.86%,解決吃飯問題成為邊區政府的大事。邊區廣大軍民對「外援」的依賴心理依然存在,忽視了發展生產。早在1938年,根據地的經濟困難已開始顯露,雖然國民黨尚未停止提供部分經費,但種種跡象表明,邊區將會遇到嚴重的經濟困難,毛澤東對此已有預感,提前向八路軍留守兵團的負責同志打招呼:要學習搞生產,把生產、學習和戰鬥結合起來抓。留守兵團各部為了改善戰士們的生活,試作開展了種菜、養豬、打柴、做鞋等生產。二 偉大的號召1939年邊區經濟困難已經日益明顯。毛澤東主席發出了「自己動手」、「自力更生」的號召。2月2日,在延安北門外的中央組織部大禮堂里,中共中央召開了生產動員大會。面對黨、政、軍、民各界的七百多位代表,毛澤東做了一場深刻而生動的動員報告。他從抗日戰爭的形勢和陝甘寧邊區的環境條件,講到擺在面前的巨大困難,向人們尖銳地提出了「餓死呢?解散呢?還是自己動手呢?」這一嚴峻課題。毛澤東說:「今天,我們陝甘寧邊區的黨政軍民在經濟上遇到嚴重困難,吃不飽,穿不暖,生活用品奇缺,大家都有切身的感受,喝小米稀飯,鹽水泡野菜,都難以維持。」「怎麼辦呢?」毛澤東詼諧而風趣地說:「現在和大家商量,究竟如何是好。擺在我們面前的有三條道路,應該選擇哪一條?第一條是把革命隊伍解散,都回家當老百姓。」話音剛落,就引得整個會場哄堂大笑。毛澤東也哈哈大笑:「看來,你們不同意把革命隊伍解散。好吧,那麼我提出第二條道路,叫做束手待斃,就是坐著不動,等候餓死。」講到這裡,他雙臂交叉,向胸前一抱,做出個束手無策的樣子。動作十分自然逼真,嚴肅而幽默,再次逗得大家捧腹大笑。毛澤東繼續講:「看來第二條路大家也不願意走,你們既不想解散回家,又不想坐著等死,那就只剩下第三條路了,叫做自力更生,自己動手,全邊區各行各業一齊行動起來,參加農業生產。人人都有兩隻手,勞動起來樣樣有,用我們的勞動,戰勝經濟困難,不但要完成自己本身的學習和業務工作,還要改善生活。豐衣足食,吃得飽,穿得暖,要滿面紅光,兵強馬壯,只有這樣,才能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毛澤東滿懷信心地說:「總之,我們是確信我們能夠解決困難的,我們對於在這方面的一切問題的回答,就是『自己動手』四個字。」
從1939年起,邊區的部隊、機關積極響應黨中央、毛主席的號召,在住地周圍開荒種菜、種糧,一場旨在拯救自己,拯救革命乃至拯救民族的大生產運動,在陝甘寧邊區,在敵後各抗日根據地,遂步開展起來。
然而萬事開頭,一年下來,開荒種菜、種糧雖然改善了伙食,但所得收穫對於困難重重的邊區經濟與財政則是杯水車薪收效甚微。
三 黎明前的黑暗
天總是會亮的,但黎明前的夜則是最黑暗、最深沉、最壓抑的。1939年12月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向我抗日根據地發動了三次大的軍事進攻:胡宗南等部襲占陝甘寧邊區的淳化、栒邑、正寧、寧縣、鎮原等五縣城,並襲擊駐合水等地的八路軍。山西的閻錫山部隊向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二縱隊和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晉西獨立支隊發動進攻。在晉冀魯豫地區,國民黨朱懷冰、石友三部於1939年11月和1940年1月,先後向冀西和冀南的八路軍進攻。各抗日根據地在中共中央指示下,站在自衛立場上,對於來犯之敵予以堅決回擊。第一次反共高潮被粉碎。但在人力、物力、財力上仍對我抗日根據地造成了一定的損失。從1940年起,蔣介石明目張胆的對陝甘寧邊區實行軍事包圍、經濟封鎖,先後調集了50萬軍隊,在西起寧夏,南沿徑水,東迄黃河,綿延千餘里的地帶,設置了五道封鎖線,構築了9200多個碉堡,把陝甘寧邊區像鐵筒一樣嚴密封鎖起來。他們不僅武力侵佔了陝甘寧邊區三萬多平方公里土地,而且在經濟上嚴禁國統區物資特別是布匹、棉花、藥品、電訊器材、糧食等軍需品流人邊區,叫囂「不準一斤棉花、一粒糧食、一尺布」進邊區,使邊區對外貿易幾乎斷絕。1940年10月,國民黨方面又停發八路軍軍餉,同時對邊區實行斷郵,致使整個外援全部無法匯兌。國民黨妄圖用這種辦法削弱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力量,把我抗日根據地的軍民困死、餓死。再加上了邊區連年遭受旱災、蟲災的侵害,天災人禍,禍不單行,延安迎來了8年抗戰中最為艱苦的歲月。正如毛主席所說:「我們曾經弄到了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冬天沒有被蓋。國民黨用停發經費和經濟封鎖來對待我們,企圖把我們困死,我們的困難真是大極了。」財源枯竭使得邊區政府不得不把稅收轉移到了當地民眾身上。1939年前邊區政府每年徵收的公糧數額不過一萬多石,1939年猛然躥升到了五萬多石,1940年,邊區政府不得不計劃征糧10萬石,人均負擔已達21斤,即使這樣,仍無法渡過難關,1941年公糧收繳達到二十萬石,短短兩三年間翻了近二十倍。以至於當地老百姓交了公糧,留下第二年的種子,基本上就只剩兩個月的口糧,百姓們真是叫苦不迭。1941年6月3號在延安楊家嶺小禮堂召開陝甘寧邊區各縣縣長聯席會議,會議的議題是公糧的徵收與農民的負擔,會議進行到下午,暴雨突至,一聲巨雷擊中了會議室當中的柱子,坐在柱子旁邊的一位縣長來不及躲閃,當場觸電身亡。在安葬這個縣長的時候,一位延安農婦就借這個事情發牢騷:「哎呦,把這個縣長劈死了,雷公為什麼不把毛澤東劈死。」公安人員立即把這個農婦逮起來,請示毛澤東怎麼處理這個農婦。毛澤東很清醒、很理性的說:問問他們,我毛澤東哪得罪了農民,他們為什麼這麼詛咒我。經過了解,這位延安農婦,上有公婆,下有三個年幼的孩子,丈夫已在支援前線的戰鬥中犧牲了,恰恰又趕上了陝北連續三年乾旱,收成特別少,但是村上的幹部還是一如既往的三天兩頭到她家裡催交公糧,她早已是不堪重負。最終在毛澤東的授意下,延安農婦被無罪開釋。這個事件更加促進了邊區政府和擴大軍民開展大生產的決心和行動黎明前的黑夜,蘊育著光明,充滿了希望。
四 359旅屯墾南泥灣
359旅初戰不利
1937年2月,能征善戰的紅二方面軍六軍團正式改編為八路軍120師(賀龍任司令員)359旅,王震任旅長兼政委,並立即開赴華北前線轉戰於晉察冀、晉綏各抗日戰場上。1939年9月6日359旅奉命由華北前線調回陝北,擔任保衛邊區、保衛黨中央任務,駐防在綏德、米脂、蔚縣、吳堡一帶。王震旅長把部隊安排好以後,立即赴延安向黨中央、毛主席彙報和請示工作。對於部隊開展生產運動的問題,毛主席再次強調自力更生,自己動手,用我們的勞動,戰勝經濟困難的精神。
賀龍司令員一次來綏德巡視工作時,也親自作了指示,他說:「勞動是工農大眾的固有品質,是八路軍的光榮傳統。生產不僅可以改善軍民關係,使軍民更加團結一致抗戰,生產還可以鍛煉我們的思想意識,使我們從實際中體會到勞動創造世界的真理。」最後他強調指出:「生產任務就是戰鬥任務,我們不能有任何輕視。」王震旅長立即號令全旅:「我們堅決響應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號召,保證在不影響戰鬥、訓練任務的情況下,做到全旅生產自給」。王震旅長找到旅供給部長何維忠仔細研究了這件事,叫何維忠積極進行準備,擬出生產計劃。何維忠和幾個科長加班加點很快草擬出生產計劃,交旅軍政委員會(即旅黨委會)審查修正。旅軍政委員會決定開展生產自給運動的原則是:統一管理,分散經營,大家動手,各盡所能。在經營方針上,決定以農業第一,工業與運輸業次之,商業第三,其他如副業和小型手工業等,只要條件允許也不放棄。全旅生產業務,由旅供給部負責領導。並提出 「不讓一人站到生產戰線之外」的口號。1940年春,359旅的將士們立即披甲力田,在駐地周圍開展起生產自給運動。第一年生產收效不大,359旅的官兵大多為南方人,把南方的耕作方法搬到陝北,莊稼怎能長好?最主要的還是當地土地有限,不夠耕種,因而當年農業收穫不大,除了種子以外,僅夠添購工具之用。全旅將士們深感英雄無用武之地。
朱總司令親自踏戡南泥灣
國共第二次合作後,朱德任八路軍總司令,一直率八路軍總部轉戰太行山區,指導八路軍協同友軍正面對日作戰,領導華北抗日軍民開展敵後抗日游擊戰,並同國民黨投降派展開有理有節的鬥爭。在晉察冀魯豫開闢創建了大片抗日根據地。日軍原打算迅速戰領華北,並從政治、經濟上全面控制華北地區,以便從華北掠奪大量的物質資源,使其淪為第二個東北,成為日本侵略戰爭的後方基地。朱總司令率領的八路軍徹底粉碎了日寇的美夢。朱總司令早年曾熟讀《三國志》,很讚賞曹操「開芍陂(今安徽省壽縣)屯田」的作法,認為「軍墾屯田」這是解決軍隊生活必需品的好辦法。在晉察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朱總司令將這一思想賦予實踐,號召「部隊在不妨礙戰鬥的情況下,要開荒種麥,非戰鬥部隊尤須注意這一點。」 1940年2月10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發出《關於開展生產運動的指示》:「鬥爭已進入更艱苦階段,財政經濟問題的解決,必須提到政治的高度,望軍政首長,各級政治機關努力領導今年部隊中的生產運動。開闢財源,克服困難,爭取戰爭的勝利」,並要求全軍「一面戰鬥、一面生產、一面學習」。八路軍野戰政治部也發出《關於生產運動的指示》。
1940年5月26日,朱德從前線回到延安,非常關心陝甘寧邊區的經濟財政工作。為了儘快解決邊區最緊迫的吃飯問題,他再次提出,在不妨礙部隊作戰和訓練的前提下,實行軍墾屯田。朱總司令指示說:邊區地廣人稀,只有一百多萬老百姓,我們這樣多的機關、部隊,如果都靠人民負擔,那怎麼能行呢?部隊參加生產後,不僅可以休養民力,增進軍民關係,同時還可使我們指戰員,在勞動中得到鍛煉。要想把生產自給運動開展起來,必須充分作好思想動員和組織準備工作,要鼓起大家的信心,要用我們勞動的雙手,建立起革命的家務。當時邊區政府建設廳的農業專家樂天宇在延安東南約45公里處發現一個叫爛泥窪的地方,縱橫一、二百里。它的中心地區由三道河川構成,河川兩岸,土地肥沃,水源豐足,很有開墾價值。相傳八、九十年前,爛泥窪一帶曾是人口稠密的富庶地區,因為戰爭的緣故,人民非死即逃,致使這個地方荊棘遍野,莽草叢生,變成了豺狼虎豹的巢穴,土匪強盜出沒的場所。如果能把爛泥窪開墾成良田,種上糧食,邊區軍民的吃穿就不用發愁了。
朱德得知此情後,親自同樂天宇三上「爛泥窪」考察,並與樂天宇攀談:「這片水草地,泥是爛了一些,要是開田種水稻,會變成田連阡陌的江南水鄉。天宇同志,我看可以給它起一個名字。」樂天宇講:「你的意思是——?」朱德一字一頓說:「叫它南泥灣。」
朱德又邀請董必武、徐特立、張鼎丞、王首道等前往延安西川、南泥灣等地考察。了解到邊區的北邊聯結著晉西北根據地,受頑固派軍隊的威脅較小。可邊區的南邊,胡宗南的部隊總在蠢蠢欲動, 必需加強邊區南方戰線的防禦。正好南泥灣與胡宗南的地盤不過一水之隔,一個開發南泥灣的總體計劃在總司令的胸中形成:把359旅這支主力部隊部署在南泥灣,既可防備胡宗南軍隊向邊區發動進攻,又可實行軍墾屯田,開荒種地發展生產。
當359旅旅長王震前來向他彙報工作的時候,他首先詢問王震對軍墾屯田的看法,王震很贊同,但提出,這麼多部隊到哪裡去找開墾的荒地呢?朱德笑笑說,土地倒是有,而且是塊「大肥肉」好多人想去啃,都啃不動;你王鬍子敢不敢去啃?王震聽了非常高興,當即表示:「總司令,如果有土地,即使有天大的困難,我們也能戰勝它。」總司令立即提出準備讓359旅到南泥灣去屯田,他說「這個地方從前有些機關、學校去看過,因為困難太多,他們力量有限,所以都放下了,如果你們去搞,倒是一塊肥肉,希望你們好好搞。」
正當朱總司令加緊準備「軍墾屯田」之時,1940年11月,國民黨頑軍又企圖侵犯邊區東南的宜川地區。朱總司令和毛主席研究後,親自下達了359旅「軍墾屯田」的命令,立即將359旅717團調往南泥灣以東的臨鎮一帶,團長陳外歐、政委晏福生帶領717團全體將士一面準備迎擊頑軍,一面開荒生產,至此拉開了南泥灣大生產的序幕。
歲末年初國民黨又引發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1941年1月4日,葉挺將軍奉命率新四軍軍部及所屬皖南部隊共9000餘人北移,6日抵達茂林地區遭國民黨頑軍7個師的圍攻,掀起國民黨第二次反共高潮。新四軍指戰員大部壯烈犧牲。項英遇害,軍長葉挺與頑軍談判被扣。中共中央立即領導全黨全軍在政治上進行堅決反擊,嚴厲揭露蔣介石的罪行,斥責蔣介石破壞抗日的陰謀,並提出釋放葉挺軍長,懲辦禍首等12條解決辦法。同時重建了新四軍軍部。中國共產黨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得到全國各階層人民和國內外輿論的同情和擁護,蔣介石集團在政治上陷入被動與孤立。3月8日,蔣介石在國民參政會第二屆第一次會議上表示皖南事變「不牽涉黨派政治」,保證「以後決無剿共的軍事」。至此,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打退。
「皖南事變」後,朱總司令加快了軍墾屯田的步伐,親率中共中央直屬財經處處長鄧潔、359旅718團政委左齊以及技術人員,再次到南泥灣進行實地勘察,對南泥灣的開墾做了詳細的調查研究。1941年2月初,又令中央軍委直屬炮兵團三營九連修築一條從三十里鋪到南泥灣的平坦大道(大約用了半年時間修好,以後,就是通過這條路,南泥灣的糧食、副食品、工業品源源不斷地運到了抗日前線。)
359旅屯墾南泥灣
1941年3月,359旅旅直、718團、719團1營、特務團、四支隊浩浩蕩蕩開赴南泥灣、金盆灣、九龍泉實行「軍墾屯田政策」。最初官兵們的生存條件是異常艱苦的,為了不誤農時,按時播種,官兵們放下背包就立即抓緊時間開荒挖地,沒有住的地方,只能露宿狼、豹成群的荒山野坡,用砍來的樹枝搭起漏風、漏雨、漏光的「三漏」茅屋。 旅黨委及時提出 「建造我們的陣地,建造我們的家園」的口號,一邊抓緊開荒,一邊抽出一定的力量自己動手打窯洞。
沒有糧食、油鹽就組織人力冒著風雪嚴寒,到50公里以外的延長縣等地去背糧。背糧時布口袋不夠用,戰士就將自己褲子的兩條褲腳紮起來當口袋用。一路上要穿過長滿蠍子草、狼牙刺的大樹林和行走十分困難的羊腸小道,。沿途老鄉看到這支背糧部隊,都感動地說:「你們八路軍真太辛苦了,本來我們應該送的,你們卻來背了!」「要在國民黨時期,我們送還送不贏呢!」沒有燒的就打柴燒木炭。沒有菜吃就挖野菜,木耳、蘑菇、地皮菜、金針、苦菜、野蒜、水邊的水芹菜等,都成了官兵們經常的菜食。還可收野雞蛋,打野豬,下河摸魚改善生活。
古語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對這樣大的開荒任務,最大的困難就是工具不夠。王震旅長提出每人一把钁頭,一把鋤頭,每個單位四犋犁,八頭耕牛的號召,並責成各級供給機關負責籌備。但是經費是有限的,單純依靠拿錢購買遠不能解決問題,仍然得走群眾路線,發動大家到各地拾廢鐵、收毛鐵,並組織一些鐵匠出身的同志配合旅、團修械所、鐵工廠進行加工製造。當時在駐地附近的小山上有一口土埋半截的老破鍾,特務連劉連長帶領大家將它抬了回來煉鐵打成了工具。至於糞筐、扁擔、繩子等小用具,全由各連隊自行解決。戰士們利用柳條,榆條編糞筐,熟練的一天就能編四五個。 面對所有困難都始終堅持「自力更生,自己動手」的精神,一切困難均迎刃而解。
開荒是整個生產過程中的頭一道關。全旅同志,上自旅首長,下至炊事員、飼養員,都毫無例外,一律參加。在開荒生產中,幹部都以身作則,和廣大戰士一起生產勞動,既起到帶頭作用又密切了官兵關係。
717團政治委員晏福生,在長征途中的一次戰鬥中失去了右臂,獨臂參加南泥灣大生產。他一方面做好全團的思想發動、組織協調工作,一方面積極想辦法親自參加開荒種地。掄不動鎬頭就採用火攻,天剛蒙蒙亮,大家還在熟睡,他已上山點火燒荒,一隻空蕩蕩的袖筒在晨曦中隨風飄舞。他經常利用休息時間給伙房挑水,燒開水,挑起開水桶給山上的同志們送水。禾苗出土後,晏福生尋思著:鋤地比挖地要輕鬆得多,不能握大鋤頭,何不打一把小鋤頭? 於是,他親自掌鉗,指導打鐵的戰士鍛打了一把小鋤頭,隨身攜帶,走到哪裡干到哪裡。同志們都親切地稱這把鋤頭為「晏氏」鋤頭。 汗水澆出豐碩果,在晏福生政委的帶領下,當年717團的生產成績名列全旅、全邊區之首,晏福生也被推選為生產英雄。
718團是359旅的主力團,團長陳宗堯打仗是員猛將,在開荒生產中也絕不示弱。他把團部搬到山頭上,架上電話,白天與戰士同勞動,晚上辦公。在冰天雪地里,他親自帶領戰士去延長背糧。經過延水時,他毫不猶豫地第一個破冰涉水走了過去,使戰士們深受感動,都說:「團長都這樣,我們更不能叫苦了。」他還擔任了團部生產小組長,
組員有參謀長、警衛員、司號員等。他們八個人一天挖地十一畝多,每人每天平均挖地 一畝三分多,是該團模範小組之一。陳團長還經常利用休息時間扛著鐐頭從這山到那山,去各連隊督促檢查。是名副其實的戰鬥英雄、生產模範。
在各級幹部帶動下南泥灣掀起空前高漲的開荒熱潮,朱總司令發出指示:要認真發現在開荒生產中的先進人物,廣泛開展群眾性的勞動競賽。在勞動競賽中湧現了許多「勞動英雄組」和勞動英雄,如718團有名的勞動英雄趙占奎,在大競賽中,挖地成績達到四畝七分四。他第一個響應上級「每人種三十畝地」的號召,領導全班十個人共開荒地三百八十畝,超額完成了任務,成為全團模範班之一。 俗話說的好,「凡事要好,須問三老。」在開荒生產中,王震旅長特彆強調要虛心向當地老農學習,南泥灣附近三台庄有個七十多歲的老漢朱玉寰,是個種莊稼的好手,王震旅長親自出馬請他來部隊指導生產,特委任他為本旅的農業生產副官,並發給他一個執照,上面寫著:「南泥灣勞動英雄朱老漢,現年七十一歲,參加我軍,茲委任他為本旅農業生產副官,指導本旅各部農業生產。他到各部巡視時,望各部官兵向他請教,虛心地接受他的指導和批評,並應很好的招待。」朱老漢很熱心的執行他的職務,經常為部隊看地、撒種,殷勤指教,看到同志們耕作中有不到的地方,立即就跑來糾正,對部隊生產起了很大作用。軍民齊努力南泥灣屯墾勝利在望。
朱總司令親自指導 1941年朱總司令曾三次親自指導南泥灣大生產 1941年5月,朱總司令在王震旅長陪同下,來到南泥灣,廣泛聽取幹部、戰士對建設南泥灣的意見。在接見團以上幹部時,勉勵大家一定要做群眾的模範,一定要把生產運動搞起來。他說:「敵人來了,就去打仗;敵人不來,就搞生產,用我們的雙手,做到生產自給,豐衣足食。」 6月20日,他致函718團團長陳宗堯、代政委熊晃並轉717團團長陳外歐、政委晏福生,表揚了這兩個團在生產中取得的成績;要求他們在開荒結束時,抓緊時機,大力發展畜牧業、運輸業和手工業,做好商業工作;時刻不要忘記人民的利益,以共產主義精神來發展生產事業。
1941年7月,朱總司令再次來到南泥灣。他在接見部隊時講了屯田政策的重大意義。他說:「蔣介石把胡宗南的兵力部署在陝甘寧邊區周圍,槍口對著我們。不僅不發給我們經費,還對我們實行經濟封鎖,企圖把我們困死、餓死在邊區。我們紅軍、八路軍從來沒有向困難低頭。去年我們一面防守,一面生產。
今年更要大開荒,大規模搞農業生產。」然後他又來到718團,看了部隊種的穀子、玉米和蔬菜,又看了他們喂的豬、雞和新挖的窯洞。他高興地說:「幾個月時間你們就把南泥灣改變樣子了。」在吃飯時,他吃著戰士們種的新鮮蔬菜,連聲說好。他說:「屯田政策初見成效,你們也有了經驗,部隊生活也有了改善,我最喜歡的是你們幹部能帶頭勞動,無論開荒鋤草、背糧、施肥,幹部以身作則,艱苦奮鬥,這是好作風啊!希望你們各級幹部都要再接再厲,和打仗一樣,幹部沖在前面,不怕流血犧牲,就能取得勝利。」 正是憑著上下同心、艱苦奮鬥的一股勁,南泥灣這塊試驗田終於在359旅遊屯墾官兵手中煥發出勃勃生機。1941年初戰大捷,種地11200畝,收穫糧食1200石,收穫蔬菜164.8萬斤,蔬菜自給率近八成;開挖窯洞1000餘孔,建房600餘間。
1942年2月(農曆正月)朱總司令又來到南泥灣718團。他說:「這次來,一是慰問大家,給大家拜年;二是要了解你們新年後的生產打算。」當總司令聽到該團開荒種地面積比去年多一倍時,非常高興。因當時正是農曆春節,718團在駐地召開春節軍民聯歡會。總司令看了演出後高興地說:「我們的部隊不僅生產成績好,文化生活也活躍起來了。大家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大豐收;還要進一步搞好擁政愛民活動,感謝地方政府和群眾的大力支持。」他還要求部隊在農閑時間開展大練兵活動,生產不忘打仗,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同年4月,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朱總司令、賀龍師長在王震旅長陪同下再次來到南泥灣視察。他們檢閱了717團,並給幹部作了報告。
7月10日,抗日戰爭5周年之際。朱總司令特邀徐特立、謝覺哉、吳玉章、續范亭四位老人同游南泥灣,並作《游南泥灣》詩一首: 紀念七七了,諸老各相邀。 戰局雖緊張,休養不可少。 輕車出延安,共載有五老。 行行三里鋪,炎熱頗煩躁。 遠望樹森森,清風生林表。 白浪滿青山,綠葉棲黃鳥。 登臨萬花嶺,一覽群山小。 叢林蔽天日,人云多虎豹。 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 夜無宿營地,破窯變難找。 今辟新市場,洞房滿山腰。 平川種嘉禾,水田栽新稻。 屯田僅告成,戰士粗溫飽。 農場牛羊肥,馬蘭造紙俏。 小憩陶寶峪,青流在懷抱。 諸老各盡歡,養生亦養腦。 熏風拂面來,有似江南好。 散步詠晚涼,明月掛樹杪。
到1942年底,南泥灣已面貌一新,開出良田25000畝,水田近千畝,收細糧5451石,,蔬菜全部自給,糧食部份自給。1942年旅首長提出了「一人一羊、二人一豬、十人一牛」的口號,百人以上單位,還要喂三至四頭母豬,以繁殖小豬。至於雞、鴨鵝、兔等,能飼養多少就飼養多少,每人每月平均吃到2斤肉,每天5錢油,官兵們不僅能吃飽還要吃好,吃飯問題徹底得到解決。 官兵們的生活居住環境也極大的改善,在半山坡上,開鑿著一排排整齊的窯洞,窯壁粉刷著白灰,嵌著花格門帘,窯與窯之間都凸出半圓的土柱。
特別是719團的駐地九龍泉一帶,窯洞挖的最好。他們先把山坡削直,然後在上面挖上幾層窯洞。晚上各窯洞一點燈,遠看真象城市裡的一排排大樓。 719團的2、3營在團長張仲翰、政委曾滌的帶領下一直在北線執行河防任務,42年8月也奉命開進九龍泉與1營匯合,全團上下擰成一股繩,掀起新一輪開荒生產的新高潮,大有後來居上的趨勢。 開展多種經營 為了全面解決部隊的供應問題,旅供給部在何維忠部長的帶下組織人力開展多種經營,興建了大光紡織廠、大光肥皂廠、製鞋廠、造紙廠、榨油廠、酒廠,挖煤,燒炭,熬鹽,只要是部隊需要的就千方百計自已動手生產。到1942年春,紡織廠已有很大的發展,平均每月出寬面布千匹左右,毛巾約五百打,毛毯約一千五百條。
1942年冬,同志們穿的棉衣面,就是用自己織的毛呢布做的,穿起來不但很暖和,而且很好看。戰士們興奮地說:「將來打起仗來,只要穿上這衣服滿身都是勁,到火線上打幾個衝鋒,就可以使敵人崩潰。」 隨著工廠的迅速擴建和生產率的不斷提高,需要大批的綿紗和毛線。為此又在全旅掀起了紡紗熱潮。「男耕女織」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家庭分工方式,家屬們自然成為了紡紗熱潮的主力軍。三五九旅政治部主任李信的妻子柳惠明,特務團政委譚文邦的妻子陳敏均被評為「特等模範家屬」。
還有一段佳話:補充團供給處吳成恩七歲的女兒吳萍,利用寒假學會了紡紗,每天可紡一兩頭等紡。有人問她:「小鬼,幹嗎哪么費勁?」她撅著小嘴說:「幹什麼?我也要自給自足哩!」 特別要說一下大光肥皂廠的廠長劉光武,他原本是一名優秀的軍事幹部,只懂帶兵打仗,對生產肥皂、管理工廠一竅不通。但他不畏困難、苦心鑽研,虛心向專業人才學習,在工作中邊摸索、邊改進,很快提高了肥皂的質量,大光牌肥皂受到邊區軍民喜愛。劉光武也成長為懂生產,會經營的管理幹部。受到了領導上的表揚。 生產的布匹、肥皂不僅滿足了本旅的需要,還賣給榆林、三邊等邊區老百姓,甚至於遠銷到山西省沿黃河一帶。
為此旅供給部又組建了騾馬運輸大隊,42年已有600頭馱騾,常年往返於邊區的延安、延川、綏德、米脂等地,並衝破國民黨的層層封鎖,將邊區土特產品運往國民黨統治區的口岸臨鎮、馬頭關等地,換回藥品、工業品和日用品。騾馬運輸大隊保證了陝北高原的運輸和貿易,受到邊區軍民的普遍歡迎。
在王震旅長的具體指導下,何維忠帶領供給部相關人員將「軍人合作社」改成股份制經營模式,這在當時是具有開創性的。全旅軍人拿出兩個月津貼入股,工人們拿工資、獎金入股,股金既可是現金也可是實物,節省下來的衣服,自己製造生產的各種用品,都可照價折錢入股。所有股金、利潤,皆以小米價格折算,以保證社員股金不致因物價漲跌而受影響。商店的私人股金佔全部股金63.3%。僅1942年9個月就獲利600多萬元。 359旅成為大生產運動的旗幟 1942年359旅開荒地2.67萬畝,糧食自給96.3%,旅總生產值為6000萬元,經費、物資自給達到90.2%。
為以後幾年的屯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359旅成為大生產運動的一面旗幟。旅長兼政委王震是當之無愧的旗手。旅供給部全體同志則是排頭兵。 王震是個頂天立地的勇者,一生膽識過人、剛正堅韌。從未在強敵和困難面前低過頭,他帶的部隊在紅軍和八路軍中一直是能征善戰的主力部隊。所以朱總司令才選定他來啃「南泥灣」這塊硬骨頭。王震也是智者,勤於學習,勇於創新。向陝北老農學習在乾旱的土地上取得農業豐收。向書本和專業人才學習,指導供給部開辦「軍人合作社」,開創性的實行了股份制經營模式,正是這位智勇雙全的旗手帶領全旅官兵扛起了大生產運動這面旗幟 旅供給部的本質工作就是保障全旅的一切物質供應,解決好官兵的吃、穿、用。
所以在大生產運動中,供給部的全體同志日夜戰鬥在各條生產戰線的最前哨。全體工作人員克已奉公,沒占公家一分錢、一寸布和一滴油。供給部籌辦了一批被子,儘管自己的鋪蓋破舊不堪,分配時仍堅持「先連隊,後機關;先戰士,後幹部,先群眾,後黨員。」的原則,被官兵們譽為模範供給部。 供給部部長何維忠,在大生產運動中始終站在第一線參與具體領導工作,擬定生產計劃,開荒屯田,興辦工廠,組建運輸隊,創建股份制的「軍人合作社」……,事無巨細都親力親為。他以堅忍不拔的毅力克服了無數困難,以創造性的聰明才智完成了各項任務。以清正廉潔的品格為官兵樹立了榜樣。
在1941年1月至3月,何維忠每天都到「大光紡織廠」親自抓職工的教育和生產制度的建設,很快建成了一整套半軍事化管理的「兵工制度」,使工廠的生產迅速走上了正規。在紡線運動中還有一段趣事,何維忠按照湖南平江老家特有的紡車,改進了延安低效率的土製紡車,王震旅長親自參加試驗,從各方面對這架紡車的性能作了考查,從晚上八點鐘一直搞到第二天早晨五點鐘。
最後,王震旅長高興地說:「馬上集中工人仿造,制好後先送一架給毛主席。」並起名叫「平江式紡車」。毛澤東主席就是用這架「平江式」紡車超額完成了自己的紡紗任務。 旅供給部政委羅章負責組織全旅開荒生產,隨身帶著一個大钁頭,走遍了全旅十萬畝土地的各個生產點。由於過於勞累,他跌進了深溝,受了重傷,無法行動,還是他心愛的戰馬獨自跑回部隊,帶領人們找到他,把他抬回駐地。王震旅長稱讚他是「無論打仗、還是生產,什麼事情,幹起來都是不要命的硬漢子。」
五 紅紅火火的邊區大生產運動 在大生產運動中,毛主席、朱總司令、周恩來副主席等中央領導身體力行,親自參加挖地、種菜、撿糞、紡線等勞動。
他們的榜樣,極大地鼓舞了邊區軍民的勞動熱情。 在359旅這面旗幟的帶動下,在中央領導身體力行的感召下,一場邊區全民參加的大生產運動在軍隊、學校、機關紅紅火火地開展起來。 358旅旅長王維舟、政委馬文瑞一起帶領358旅在合水縣大鳳川小鳳川大規模開荒種地,馬文瑞同志當時還任隴東地委書記,同時發動地委機關幹部開荒種地,還積極發展工業、運輸業、商業和外貿。在隴東成立了鹽業公司,大力組織鹽業生產,把鹽運到西華池等口岸出售。用鹽換回根據地所急需的棉花、布疋、火柴、辦公用具等,大大緩解了邊區經濟生活上的困難。 1940年11月,惠中權同志調任靖邊縣縣委書記,上任後即發動群眾開展大生產運動,栽樹、種草,對沙地「引水拉沙」,在澗地「引洪漫地」,營造出一個水草豐茂的綠色小環境,在寒冷乾旱的陝北高原,居然種出了一年三茬的莊稼。到42年,靖邊縣的糧食產量猛增10倍,不但養活了本縣百姓,還拿出節餘支援邊區其他縣。 華池縣在李丕福縣長帶領下,在「大生產」運動中,全縣開荒12萬多畝,實現全縣機關幹部經費伙食自給。徵兵、征糧、興辦工商業,發展文教衛生等各項工作均走在前列,多次受到上級表彰,培養樹立了張振財、高隆清、喬連珠、李湖等勞動英雄。
1940年秋季的一天,縣政府通訊員的馬受驚踩壞了一位農民的西瓜,李丕福得知後與這位通訊員一同來到農民家向他賠禮道歉,並用自己的津貼賠了瓜錢,這位農民連呼他是「清官」,並將此事報告給毛主席,「縣長賠瓜」的故事在邊區傳為佳話。 …………….
經過幾年的努力,到1942年底,陝甘寧邊區的部隊、機關、學校普遍實現了部分自給,有的自給部份已超過了取之於民的部份。 1942年邊區經濟遂步蘇復,即將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為了總結經驗以利再戰,1942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及時召開了西北局高幹會議。毛澤東主席在會上做了《抗日時期的經濟問題和財政問題》報告,全面總結幾年來大生產的經驗、成績,進一步明確了邊區工作的中心是發展經濟,加強幹部教育。經濟工作和財經工作的總方針是:「發展經濟,保障供給」。
財政與經濟的關係是經濟決定財政,在公私關係上,要實行「公私兼顧」,「軍民兼顧」的原則,發展生產上要堅持「組織起來」和「統一領導,分散經營」的方針。要堅持以農業為第一位,工業、手工業、運輸業與畜牧業為第二位,商業則放在第三位的方針 …………. 在1943年1月14日高幹會議閉幕式上,表彰了359旅、延安縣和延安南區供銷社三個先進集體,並授予359旅一面「發展經濟的先鋒」的錦旗。毛主席親筆為359旅題詞「生產模範「。王震等22名幹部因在領導生產時做出顯著成績,受到邊區政府嘉獎,毛主席親筆為他們題詞。
359旅旅長兼政委王震------「有創造精神」 359旅供給部部長何維忠---「切實樸素大公無私」 359旅717團政委晏福生---「堅決執行屯田政策」 359旅供給部政委羅章------「以身作則」 358旅旅長王維舟--------------「忠心耿耿為黨為國」 358旅政委隴東地委書記馬文瑞------「密切聯繫群眾」 清澗縣委書記兼縣長黃靜波---「堅決執行黨的路線」 延安縣縣長劉秉溫 ---------「善於領導群眾」 延安縣委書記王丕年------「善於領導群眾」 靖邊縣委書記惠中權------「實事求是不尚空談」 延安南區合作社主任劉建章-----「合作社的模範」 邊區保安司令王世泰----「忠實努力不誇不驕」 邊區保安司令部供給部部長楊林--------「堅決執行黨的政策」 西北局秘書處處長范子文---- 「機關生產的模範」 延安市政府第四科科長鬍起林--------「無限忠心」 隴東分區專員馬錫五------「一刻也不離開群眾」 華池縣縣長李丕福-----------「面向群眾」 中共關中專員公署專員習仲勛----------「黨的利益在第一位」 警備一旅旅長文年生------「生產教育兩者兼顧」 赤水縣委書記任成玉------「為群眾謀福利」 晉綏聯防軍第3旅旅長賀晉年---「艱苦奮鬥不屈不撓」 三邊分區專員羅成德------「不怕困難」 西北局高幹會議的成功召開總結了經驗,明確了方針,樹立了榜樣,邊區大生產運動的前景必定輝煌。
六 大生產運動的全面勝利
1943年至1945年,陝甘寧邊區生產穩步增長,財政逐漸好轉,邊區軍民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 1943年9月中旬,毛澤東在任弼時、彭德懷等中央領導同志陪同下,到南泥灣視察,先後視察了駐守在南泥灣、金盆灣、九龍泉、馬坊的718、719團,看望了戰士和附近群眾,聽取了部隊生產、布防和訓練情況的彙報,並對359旅的工作作了許多重要指導,他說:困難並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動手征服它,它就低頭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們沒有外援,假定將來有了外援,也還是要以自力更生為主。在視察時,毛主席看到滿山滿川的穀子、玉米、豆子長得綠油油的,牛羊成群豬滿圈,高興地對陪同的王震旅長說:你們今年又是大豐收。王震向毛澤東彙報:部隊已經做到了完全自給,不拿公家一粒米、一寸布、一分錢。 經過了二、三年的辛勤勞動,全旅各部在南泥灣、金盆灣、九龍泉、馬坊、臨鎮等荒蕪的土地上,開墾了荒地二十七萬畝左右,使南泥灣一帶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登高一望,只見每架山上都開墾出一塊塊肥沃的土地,到處長著穀子、苞谷、山藥蛋、煙草、麻、豆子等作物;在寬闊的平川里,明鏡似的水田長著整齊的一望無際的稻子。山坡上一排排整齊的雪白的窯洞就像城市中的高樓大廈。南泥灣呈現出動人的景象 :翠綠的青山,雪白的窯洞,滾滾的麥浪,綠油油的菜田,田間肥美,豬羊成群,昔日荒蕪的南泥灣,變成了「陝北的好江南」。 在屯墾過程中,359旅始終認真貫徹執行總司令提出的「一面戰鬥、一面生產、一面學習」的原則,農忙生產,農閑練兵。平時在地里勞動,槍就架在地頭,一有情況就拿起武器迅速投入戰鬥。部隊每年冬季都要進行四個月的大練兵。各團在駐地附近都修建了大小不同的操場,戰士們自己動手製作了單雙杠、木馬、天橋、平台等軍事訓練器械,力爭要把每個戰士訓練成英勇頑強、技術熟練的神槍手、投彈手。
1943年6、7月間國民黨頑固派發動了第三次反共高潮,胡宗南又調集大軍向陝甘寧邊區進攻,359旅旅部及718、719團立即奉命開往固臨、甘泉、鹿縣一帶布防,積極備戰,嚴陣以待。由於共產黨和全國人民的聲討,以及國際興論的譴責,胡宗南被迫停止了軍事行動。此時正值秋收季節,指戰員們立即放下槍桿,拿起鐮刀,投入緊張的收割勞動,戰鬥、生產雙豐收。
359旅勝利完成了朱總司令「軍墾屯田」的重任,一手拿槍,保衛邊區人民的安寧,悍衛邊區領土的完整,一手拿鋤,保證軍民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促進了邊區經濟的大發展, 1943年11月26日,陝甘寧邊區政府在延安召開勞動英雄代表大會,同時舉行邊區生產展覽會。12月16日,朱總司令在勞動英雄代表大會閉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軍隊是武裝的工農,可是很久以來,這些工農參加軍隊後就不從事生產了。「我們八路軍打破了這個傳統。八路軍是工農自己的軍隊,他們過去是工農,到軍隊後還是工農,一樣參加生產,這是驚人的創造。」 1944年6月「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進入陝甘寧邊區防問。中共中央委託周恩來親自領導這次記者團來訪的接待工作。在具體安排記者團訪問日程時,周恩來提出首先訪問南泥灣,由王震出面接待。
記者西北參觀團於6月6日到達南泥灣,在葉劍英總參謀長和王震旅長的陪同下參觀了718團(團長陳宗堯、政委左齊)、719團(團長張仲翰、政委曾滌),並觀看了兩團的對抗軍事演習。演習完畢,719團團長張仲翰、政委曾滌在駐地設宴招待了全體記者,豐盛的菜肴全部來自戰士們的勞動成果。宴會席間,記者們熱烈交談來到南泥灣後的感想。儘管他們說法不一,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都在熱情讚頌南泥灣,都說中國的希望在這裡。愛潑斯坦、福爾曼和斯坦因等人在當時、爾後撰寫的通訊和書中,都用了相當多的篇幅,記述了王震的事迹和在南泥灣的所見所聞,大大擴展了南泥灣、八路軍在國外的影響。
僅短短的幾年,陝甘寧邊區的生產獲得了空前的發展。1942年開荒21萬多畝,1943年增加到77萬畝,1944年又猛增到120多萬畝。糧食產量1943年為184萬石,除去總消耗量162萬石外,還餘22萬石。到1945年,邊區軍民大部分做到了「耕三餘一」(即耕種三年地,打的糧食夠4年吃);部分還做到了「耕一餘一」。 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邊區人民還白手起家大辦工業。先後創辦了紡織廠、兵工廠、石油廠,化學廠,造紙廠,火柴廠,肥皂廠等許多小型工廠。抗戰之前,全邊區僅有一個公營修械所,有職工40多人,加上被服,印刷等廠,職工總效還不到300人。而到了1944年,公營工廠達到了130多家,邊區職工總數上升到1.2萬多人。生產的產品不但部分或全部地滿足了邊區軍民和工作人員生產生活方面的需要,而且還遠銷外地,換回布匹,藥品等必要的物資。據統計,從1939年到1945年,邊區共生產肥皂211萬多條,其中輸出65萬多條,1944年輸出的食鹽有24萬多馱(每馱150斤)。在重點發展輕工業的同時,直接為抗戰和民生服務的重工業也有了一定發展。軍工局領導下的軍工一,二,三廠,不僅能夠生產槍支彈藥,還可以製造軍工廠需要的器械。延長油礦從1939年到1945年共產汽油1.1萬多桶(每桶5加侖),煤油近66萬多桶,柴油、機油3萬多桶,除滿足電台,工廠的需要外,還輸出一部分。
至1944年邊區各鐵廠年產量共約700噸,占生鐵需要量的40%。 工農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繁榮,抗戰前延安有各種商店123家,到1943年增加到473家。 到日本投降時,邊區財政的積蓄足夠用一年,實現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達到了「生產節約,長期打算,積蓄物資,準備反攻」的戰略目標。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大生產運動不僅收穫了物質財富,還收穫了精神財富,毛澤東曾多次說過這麼一句話: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
據統計,1943年邊區生產自給達38億,自給收入超過當年財政收入的一半;1944年自給收入占當年財政收入62.8%。由於生產自給能力提高,相應減輕了人民負擔。1943年徵收救國公糧18.4萬石,1944年徵收16萬石,1945年徵收12.4萬石,按150萬人計算,每人平均只負擔9升3合,取之於民的糧食大大減少,從而密切了政府與百姓的關係,軍隊與人民關係。軍隊進行生產,建立了自己的家務,保持了勞動人民本色。同時,部隊物質生活提高了,埋怨政府的事也少了。在大生產運動中,人人都以普通勞動者的身份出現,首長和士兵、領導和群眾,一起幹活,一起汗流,大家情同手足,親如兄弟。 生產實現自給後,陝甘寧邊區政府相繼出台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凡是進入陝甘寧邊區境內的有一定的勞動能力的人,第一年,政府免費提供你住宿和最基本的口糧。你開的荒地歸你自己所有,頭三年免交租稅,一般來講第三年、第四年的時候,這種務工者就可以穿著一身的新衣服回到自己的老家,取一個媳婦過來。「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坑頭。」幾千來中國農民夢寐以求的好日子終於實現了。在這樣的情況下,百姓們怎麼可能不說共產黨好,陝甘寧邊區政府及毛澤東的個人威望,得到了迅速提高,獲得了民眾的極大擁護。 到1944年,日益壯大的紅色延安順利度過了困難時期,居住人口增長到8000萬人,軍隊發展到47萬人,民兵227萬人,已經成為中國社會政治生活中不容忽視的力量,吸引了無數對新生活滿懷期待的百姓。
許多熱血青年不遠千里來投奔,包括丁玲、蕭軍等人在內的大批作家、知識分子、文化青年、記者和國際戰士。攝影家吳印咸回憶道: 「深厚堅實的黃土,傍城東流的延河,嘉陵山上高聳入雲的古寶塔,以及那一層層,一排排錯落有序的窯洞,這一切都使我感到新鮮。特別是這裡的人們個個顯得十分愉快,質樸,人們之間的關係又是那麼融洽。……我被深深地感動了。我覺得我已經到了另一個世界,這正是我夢寐以求的理想所在。」 邊區的文化生活和文藝創作也得到長促的發展,,八路軍總政治部電影團的錢筱璋、吳印咸等同志克服了膠片和技術設備奇缺的困難,攝製了大型紀錄片《南泥灣》,真實的再現了359旅屯墾南泥灣的戰鬥歷程。1943年初電影即將拍完,攝影隊長吳印咸請求毛澤東主席為電影題詞,毛澤東欣然同意,他在兩張白色的凸版紙上分別題寫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八個大字,並簽上自己的名字。
當時毛澤東邊寫,吳印咸邊拍攝,在紀錄片《南泥灣》中再現了整個題詞過程。影片在1943年春節放映立刻轟動延安,受到群眾熱烈歡迎。賀敬之作詞、馬可作曲的歌曲「南泥灣」更是廣為流傳,久唱不衰,一曲 「花藍的花兒香」穿越歷史,穿越時空,至今仍打動著人們的心弦。 通過大生產運動培養造就了大批懂生產、善經營、會理財的經濟工作人才,為建國後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積累了經驗。更重要的是,通過大生產運動培育出了聞名於世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這一精神成為我黨、我軍、我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的的巨大力量和傳家寶。買過比特幣的人就再也不想買其他理財產品了
《白鹿原》裡面說的是農民都種罌粟,沒人種糧食,這才導致饑荒。禁煙土時鏟掉罌粟直接種糧食。
哪個電影里也說,金三角制毒產業日漸萎縮,慢慢開始種稻子了。
地可以種,人心種不下糧食,僅此而已
一看就知道你沒有看過《塵埃落定》…………
罌粟不太清楚,但是煙草的話,聽煙草所的師兄聊過,現在國家種植煙草,都是帶有扶貧性質的,所以種植緯度越來越高,種植地越來越貧瘠,光熱條件都越來越艱苦。就是說這類作物不像傳統大田作物,可以待在一塊田裡連年耕作,他們都是打一槍換一炮,一個地區種植了以後,第二年就不讓種了。從植物營養學角度來說,因為罌粟吸肥力強就導致後茬作物生長不良是很容易解決的,施肥就可以了……如果是真菌細菌什麼的,可能性不大吧,土壤本身就是最大的菌種庫……最有可能的是作物生長過程中會釋放酸或者鹼性物質,以此活化地力,同時改變土壤pH值。這個,就更沒必要擔心了,因為雙子葉植物和非禾本科的缺鐵機理I型作物,都會釋放酸,酸化土壤,這是很多物種的本能。施肥的時候,挑個鹼性肥料中和一下就行了。。。或者直接種植適合酸性土壤中生長的作物不過到底確實沒接觸過罌粟,只能從理論上說了
那是你看的影視作品不對。你沒看過電影湄公河嗎?那裡面有個片段,彭于晏在一片茶地說這裡以前都是種的毒品,那些毒販強迫農民種,後來毒販打倒,農民又恢複種茶葉了。
由儉入奢難,比如做慣了妓女的人讓他做什麼正常工作他都覺得來錢太慢了。我猜應該是這樣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