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17 年底展望,未來幾年的航天界的發展會出現怎樣的新方向和新趨勢?
本問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2017 年度盤點」,更多相關話題討論歡迎關注。
@Yui Yoshioka 謝邀。
首先,航天界本身範圍很廣,天儀研究院自2016年創業至今,非常有幸能夠參與其中一環。而在創業過程中,我們經過不斷地嘗試與復盤,也發現了航天業更多的可能。所以今天,僅站在商業航天創業者的角度,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眼中商業航天未來可能會出現的有幾個非常有意思的新方向、新趨勢。歡迎大家和我們一起探討。
1、作為微小衛星領域創業公司,我們近兩年看到了它在國內外商業化的飛速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幾年微小衛星會越來越多,微小衛星製造發射成本越來越低,微小衛星網路逐步成型,微小衛星商業應用進入千家萬戶。
舉個例子:50年前計算機還和一個屋子一般大,成本極高,只有政府和軍方才能用得起。沒有什麼商業應用,權威預測全世界只需要五台計算機就足夠了。隨著商業計算機和PC機的出現,計算機越來越小、越來越便宜、功能越來越強、用戶越來越多、應用越來越多、市場越來越大、衍生出來的新行業新機會越來越多。
衛星行業完全是一個道理,微小衛星會經過上述同樣的發展歷程,最終會成為商業上的主流。同時,現在技術水平決定了微小衛星迭代的速度1年可以達到過去的10年的水平。很快,大家會突然發現自己的生活當中的已經離不開衛星,就和現在已經離不開計算機和手機一樣。
2、未來2-3年時間內,有可能會出現航天領域的「AlphaGo」事件。個人猜測有可能是重新登月或者是登陸火星。
最近人工智慧領域正式進入到所有人的視線當中,成為了每一家巨頭爭相發展的領域,投資圈開始瘋狂的投資AI創業公司,AI相關專業博士從找不到工作,到待遇飆升,大家都不願意錯過了這個機會與賽道,都要感謝AlphaGo這個事件。人工智慧領域多年的積累和發展,在AlphaGo這個事件作為催化劑下,正式的獲得了全世界的價值認可。
航天領域就像是幾年前的人工智慧領域一樣,大家都覺得挺有用,也覺得挺酷炫,但是還沒有真正的看到他的巨大的經濟價值。未來的航天領域的AlphaGo事件發生後,航天會成為人工智慧後的下一個大熱點,又會有無數企業說,我們是ALL in Space。 未來航天領域眾多的產業鏈上下游和針對不同垂直市場的商業航天創業公司如雨後春筍一樣出現,航天相關專業人才被瘋搶,估值開始飆升。
3、商業航天企業走向前台,和國家隊一起成為中國航天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2016年,衛星領域全球市場2600億美元。高盛近期的調研報告預測,商業航天未來10年內,會到達10000億美元的規模。因此會有7000億美元的巨大增量市場,而微小衛星的各種新的商業應用,將會是這些增量的絕大部分。
商業航天企業,特別是民營創業公司,在存量市場中的國家隊的「高大上」的國家任務中,不會發揮太多的作用。國家經費驅動國家隊以大型空間科學工程、載人航天、導航、地球同步軌道大型衛星、深空探索等領域的重大任務為導向。然而在新的商業市場中,商業航天企業會當仁不讓的佔據主要位置,市場投資驅動商業航天公司以近地小衛星組網的各種商業應用為導向。
航天的各個研究院、研究所,將被逐步從事業單位改製成企業,自負盈虧,面臨重大變革與洗牌。研究所會發生嚴重的兩極分化,有的研究所越來越強,變成巨大經濟價值的商業上市公司;同時有大量的研究所面臨關門或者被混改或者被收購。
商業航天公司在國內資本市場的助推下,會迅速的出現若干個星座的計劃,瞄準不同的領域說著不同的故事。不過畢竟航天的門檻比較其他的行業來說還是高不少,這個行業很難持續的靠故事和情懷生存。最終還是有大量的到不了頭部的公司出現合併潮,尤其是在空間物聯網/互聯網星座上,大量的星座最終被頭部公司進行資源整合。
4、未來5年,我們相信,商業航天有可能在以下5個具體方向上取得快速的進步:
1)低軌商業發射的價格下降到現在的五分之一,微小衛星成本下降到現在的十分之一;
2)每年將有上千顆微小衛星發射進入太空(目前過去幾十年發射衛星的總數一共2000多顆),同時各類減少太空垃圾的技術快速發展, De-Orbit裝置將成為標配,追求太空物體總量平衡乃至降低將成為國際共識。太空垃圾清掃將成為一項非常巨大的「環保」市場;
3)基於微小衛星的深空探索將蓬勃發展,月球金星火星都將有一系列小衛星到訪。太空探礦會成為一個熱門話題,面向小行星帶的探索開始起步,但暫時還不會有實質性突破;
4)商業遙感星座進一步增多,遙感數據大數據平台和大數據處理平台成為主流資金聚集地。人工智慧將在遙感領域發揮巨大作用;
5)天基導航增強微小衛星網路,將和地基網路一起,為自動駕駛、無人機領域賦能,產生巨大的衍生市場。
5、基於以上,我們還有一個大膽的猜測:商業微小衛星將領先於商業火箭公司先行上市。但商業航天究竟如何發展?我們不妨一起期待,也歡迎各位與我們一起探討。
航天是人類的未來,一個潛力無限的行業 ,這個行業集成了幾乎所有的工業門類,並促進了各類科學技術的發展。
未來短期內航天領域的發展,我們不妨從空間尺度,由遠而近敘述一番:
深空探測
未來深空探測最熱門的將是火星和近地小行星。
目前所有有實力的航天機構都著眼於這兩者或其中之一,
其最主要的原因仍然是距離比較近,且環境不至於特別惡劣(這裡金星躺槍,作為比火星更近的行星,金星一直是探測器的夢魘)。
兩者中,火星的探測最為熱門,人們都將火星當做未來航天探索的前哨,NASA更是幾乎在每個火星合日的機會,即每26個月,都會發射一次火星探測器,相關的推薦閱讀:
鸑鷟鵷鶵:抵臨螢火近鄰──踏上火星之旅zhuanlan.zhihu.com,文中主要講述的NASA詳細的火星探測規劃,不過ARM小行星採樣返回已經被川普批評了,名曰:好好的搞火星探測,不要夾帶私活進來。
近地小行星一共有17392顆,其中和地球軌道有交疊,對地球有潛在危險的近地小行星1881顆。
這些小行星的遠日點通常比火星遠,但近日點在地球以內,因此當這些小行星接近地球的時候,可以比較容易的探測到來自小行星帶的天體。
目前人們對這一帶比較近並且數量龐大的天體還知之甚少,NASA曾經採用的多是深空探測器飛越小行星帶時進行探訪。日本JAXA曾經發射了「隼鳥」號探測小行星並採樣返回,極大的提升了航天界對小行星探測的信心。
隼鳥號的信息可以閱讀這一篇:
鸑鷟鵷鶵:漫漫星空,歸去來兮zhuanlan.zhihu.com,講述了迄今為止唯二返回地球的深空探測器,其中就有「隼鳥」號。
更遠的深空探測方向,未來比較熱門的有:
- 彗星探測;
- 小行星帶及木星系特洛伊/希臘小行星帶的探測;
- 巨行星探測及有水大衛星的探測;
- 不能放棄治療的金星探測;
這些項目有一些共同點,比如人類通過之前的深空探測器以及望遠鏡,已經初步摸清了這一區域的基本情況,因此有所側重的進行一些更深入的探測,因此有些重點目標會被多次照顧。
已經立項的兩個小行星探測項目的目標分別是靈神星和特洛伊小行星帶,詳細可見:
鸑鷟鵷鶵:賞金$10億, 探索太陽系遠古遺迹的最新勇士揭曉zhuanlan.zhihu.com更遠期的兩個項目的目標則是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和土衛六泰坦:
鸑鷟鵷鶵:下一個10年,帶著四軸旋翼去太空,帶著彗星標本回地球zhuanlan.zhihu.com月球
和深空探測最大的不同在於,月球更近,並且是人類唯一造訪的外星球。因此對於月球的探測,大量集中在載人登月的準備工作和載人登月上,月球探測中為載人探測服務的成分最大。目前中國和美國都對載人登月表示了極大的興趣。
不過載人登月項目的資金投入要明顯高於無人深空探測器,兩國在載人登月上受政策影響很大,會有變動。
比如小布希政府啟動了新的獵戶座載人飛船計劃,提出了要重回月球的設想,奧巴馬砍了獵戶座飛船,隨後由於反對聲太大,推出了閹割版的獵戶座。而不久前的12月11日,川普重新提出了要重返月球的口號,並要體現在NASA 2019財年的財政撥款上,一直處於拉鋸的狀態。
空間站
如同火星是未來載人航天的跳板,空間站是現今載人航天的跳板,NASA大量用於未來載人航天的技術都放在了國際空間站上進行。
在可見的未來,國際空間站ISS和天宮系列是唯二的空間站,其中國際空間站已經比較成熟,目前是開展空間實驗 的重要平台,由於NASA中大量的經費開支用於維護空間站,因此如何節約經費,經濟的利用空間站是一個目標,目前,大量的空間站貨運飛船改為採用商業航天服務,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而我國則將對天宮系列進行升級,形成長期有人駐守的,多個艙室的空間站。待空間站形成 自持力時,國際 合作也不無可能。比如GPS曾經只提到和Glonass和伽利略進行兼容,但最近也與北斗進行了兼容。
就算未來5年好了。
美國又能登月了,還說不定火星往返了。spacex的重型獵鷹,NASA的SLS相繼登場,不出啥事的話川普今年吹的牛逼可以實現了。要是再壕點,月球空間站搞起來也不是問題。國際空間站廢了就廢了。
我朝啊就苦逼了,看長五這樣子,吭哧吭哧的完成個月球採樣都蛋疼,長九那得再過十幾年。不過要是錢砸夠了,整出可重用航天器應該沒問題。這玩意出了,近地軌道的空間站咱還有得一搏,不然就得等著被淘汰了。然後咱的火星探測差不多該啟動了,還是那句話,多砸錢,砸夠了啥都有。
商業航天嘛,小衛星撒土豆似的,成本低的令人髮指。那幾個天天喊著亞軌道太空旅遊的公司,差不多也該上線了,都等了那麼多年了,價格能再優惠點不?
外太陽系的探索嘛,還是看NASA了,您那外星氣球,外星飛機,外星潛艇啥的,有大傢伙可以送上天了,趕緊砸吧。
然後就是引擎了,EmDrive這玩意,學界整明白了沒?我還等著聽躍遷引擎已啟動呢。
航天科工4.2米直徑固體大推要實驗了,我覺得科工的70噸LEO快舟31很有意思(&>﹏&<)
推薦閱讀:
※2017 年令你印象最深刻的科學事件有哪些?
※關於主序星問題?
※南方周末:《宇宙大爆炸不曾發生過》?
※什麼時候月亮的移動肉眼可以明顯判斷出來呢?
※為什麼很多天文學辭彙很詭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