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中國漢字聽寫大會》?


我是全國唯一參加兩次漢聽,並兩次打入決賽的學生。除掉一些沒有聽說過的專有名詞,節目中絕大部分辭彙我是掌握的,我不憚說,我有衝擊冠軍的實力。所以我覺得,我有資格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句話表態:不支持。

第一點,這個比賽的意義,只是「政治任務」。從cctv10調到cctv1是因為誰的什麼話,這裡就不方便說了。兩次我都不是自己報名參加,兩次都是教育廳的安排;的確如上面那位所說,我們為的是輸贏,而不是漢字;他們開發出了所謂「捂熱冰封漢字」,可是你們看看,哪一個詞語不可以被現代漢語完美代替?需要用這麼華麗的文言辭彙的人自會去學,何必全民推廣古漢語?

第二點,這個比賽的選詞被學生和命題人越帶越偏,以至於失去意義。節目一期一期越做越難,卻發現還是難不倒我們背下十餘本詞典甚至辭海的選手,只好不斷從古漢語中挖字,美名其曰「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到了後面,基本上都是那些只在某作者的書中出現了一兩次的詞語,此後再無人用,這樣死去的詞語真的有必要拿來篩選我們嗎?後來詞語越來越難加上新鮮感衰退,收視率也降低了(觀眾一個字也寫不出來的話觀看的興緻也不高啊),改到小學生參賽去了。。。。。哎

第三點,促使學生耗費大量(注意,是大量)時間成本。我很不想說這點,什麼競賽不要時間呢?問題是,區區一個節目,甚至我們可以定位為娛樂性質節目,竟然佔用學生大量義務教育課程時間,這個的合理合法性暫且不論。反正我參加兩年比賽,前前後後停課一年是少不了了(學校偷偷停的)等於說初中三年只念了兩年(但是期末考試還是全年級第一,哈哈)。但是這是確確實實利益相關的,我們學生付出了多少(我會避免使用「浪費」一詞),上面的答主竟然沒有提到。

第四點,運氣成分和賽制的不合理使得這場比賽更加無意義。這個解釋起來很簡單嘛。第二屆單人答題賽制,隨時想做掉你做掉你,只要給你一個專有名詞立刻滾蛋(專有名詞是大多數選手害怕的,原因很簡單,你跟一個初中生說「酯化反應」「桑苧翁」(陸羽的號)他知道是什麼和什麼啊,辭彙量再大也扛不住這個啊。。。請注意,上面兩個例子都是曾經的賽題,選手寫錯的毫無懸念。我們當時下載搜狗輸入法詞庫背專有名詞庫)第三屆賽制對壘賽制稍顯合理,但是運氣仍占絕大部分,你會100000000個字,他會1000個字,你們倆上去,正好題目是他那一千個裡面的,又正好是你那一億個之外的,你不就滾蛋了嘛。

第五點,節目組在後期剪輯時為了提高可觀賞性,對節目比賽結果做了小修改。不好展開敘述。但這足以證明,節目不是本著「書寫的文明」取去的,而是收視率啊。

第六點,節目定位?這不是一個嚴肅的學術節目,也不必是;但也沒有必要搞成這麼滑稽的選秀節目吧(尤其是個人主義在節目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各種無腦誇(我自己都心虛),以及神似綜藝節目的插播廣告。就算作為娛樂節目,也沒有娛樂節目的獎品制度,我倒不是伸手要什麼,等於說我們辛辛苦苦給你幹了大半年(咳咳),你一個全國比賽一支筆都不發?

我總結一下,這個節目,是為了迎合十.八.大以來的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指向,仿造國外某節目(不方便提)製作出來的一款耗費學生/家長/學校/下級教育部門的時間/金錢從而達到收視率上升,政治正確的快餐性質的運氣成分極大的選秀節目,他對於傳承漢字文化的作用,也將隨著這個節目的衰退而消逝,畢竟,快餐吃不了幾代人。

補充:這個節目對於交友方面的貢獻還是比較大的,說實話。


從意義上講中國漢字聽寫大賽,我沒啥資格評價,因為節目里沒多少詞兒我認得。

所以我從別的角度瞎說一些吧。

比賽的靈感應該來自於 National Spelling Bee(此行有條刪除線)

算了,我直說吧:

咱這個比賽大篇幅照搬 National Spelling Bee ,包括比賽的模式和節目的編排都是

值得吐槽的是,男裁判的都長得很像。

Arvind Mahankali wins 2013 Scripps National Spelling Bee

不了解的可以看一下這個視頻(14 年是雙冠軍,可能還感受不到和今年漢字拼寫大賽個人賽決賽的相似性)。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獲勝的基本都是印度或者說南亞那邊的面孔。(Champions and Their Winning Words 決賽這些詞兒,從 1925 年到 1970 年段還好,1970 年之後的獲勝詞兒不是外來詞兒就是源自古法語,古高地德語之類的偏僻詞兒,然後獲勝者也漸漸的都變成了南亞裔。)

從中國漢字聽寫大賽的比賽模式和節目的編排上來講:

個人認為:

  • 比賽的公平性欠佳,運氣成分很大。

    • 前期比賽應該採取積分制而不是一直都是淘汰制。
    • 然後每個詞的積分程度也應該加權,比如說場外觀眾 0% 書寫正確率的詞如果選手寫對應該比場外 50% 書寫正確率的辭彙選手寫對要積分多。
    • 同時我覺得前期可以不比單個詞語書寫的正確率而是一定量的辭彙書寫來拼時間,也就是多位選手給出相同的十道左右的題目,然後用正確率和用時以及辭彙的難易程度綜合來計分。
    • 然後最後篩選出的積分最高的隊伍或者選手可以維持現在的直接淘汰制。
  • 每次答題結束要是能稍微拓展一下也好,可以說一下該詞語的用法以及適用性。對於觀眾來講,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

  • 另外,給這種比賽類節目添加過多的廣告,很令人厭煩,廣告的效果反而變差了,適得其反。

當然,一己之見而已。


他們為輸贏 ,不為漢字。


通過比賽來激起人們對漢字書寫的重視,這本來沒什麼問題。但是一看到上場比賽的孩子們通過死記硬背這種應付考試的方法來應付這個比賽,我就感覺到不對味了。通過比賽來學習更多的漢字,牢記漢字的書寫,這是正道。如果學習漢字只是為了應付比賽,成為收斂名聲和財富的工具的話,那就是走上了歪道。


我不是反對 @秋夕慕白的答案orz 我只是作為參賽者來簡要說一下為啥不行

其實理由超簡單的,時間太尼瑪長了

一場比賽播放起來時間很短,錄製起來雜七雜八加起來要好幾天……

然後問題來了,辦比賽的這個資金……對吧。

然後五六月比賽啊,那時候我們會考,不參加比賽都背地理生物背的神經兮兮了,再加上比賽……漢聽那不是隨便的比賽啊,非常多師資什麼比較弱的隊伍要用半年全天不上課的背詞典……雖然我們一周五天每天45分鐘也勉強完成了背誦任務但是效果確實不是很好。(雖然自我感覺性價比很高……)相應的作為考試大省會考壓力特別大。基本整個人都不行了就求趕緊回家背地理我的烏拉爾山還在家等我呢。

這是當時每個隊伍的狀態,不是一個人

如果這樣,錄製時間至少翻三番。每四個隊算一場,一場翻三番,八三二十四啊……等我比完了考試成績都出來了好嘛!

第三個原因,反正時間和錢已經不夠了,不如就這樣算了。漢聽只是一個節目,收視率就是一切。有運氣成分加入的比賽收視率一定不會很糟。加上評分制出力不討好,我才不幹呢哼。

嘛,所以當時貴州隊流傳著一句話叫做運氣就是力量。

悄悄告訴你們,其實漢聽的圖標是可以拼成運氣兩個字的。


我是和爸爸一起看的。

他讀過些古書,我也讀過一點。這個「一點」的意思,是高於受過高等教育的成年人的平均水平,但低於科班出身的漢語言畢業生。

我們的正確率大概在一半左右。裡面涉及的文本當然許多是不知道的。

奧林匹克競賽是一個很好的前車之鑒,一開始它是鼓勵孩子們參與思考的益智活動。後來,它變得「專業化」了。

專業化自然會提高參賽者的水準,但是,我們進行這樣的活動,目的究竟是什麼?

我不知道這些辭彙對於初中生來說有什麼意義,他們為了參賽付出了大量的機械式的訓練,但漢語大賽終究是為了推廣漢語書寫的魅力,著重點在於「魅力」,而非書寫。書寫只是載體。如果為了達到競賽的目的,在選題越來越偏離「魅力」這個核心,就變成原來的學科奧林匹克競賽那樣,並不適合大眾參與,但總有不少孩子,被綁架其中。

漢字聽寫大會的出現,背後是中國崛起大時代背景下民族文化自我的重新尋根,從國學熱到祭孔祭軒轅,政府在有意將自身刻進所謂中華正溯,從前的文化歸知識分子專有,普通民眾幾乎是沒有受教育權利和能力的,如今既然要將文化之花鋪滿華夏,作為宣傳性濃郁的活動,漢字聽寫大會若成少數人參與多數人圍觀,不免尷尬。


從現在從事的工作看,中學的時候學的東西沒有一樣有用的。除了數學和英語。

物理,化學,生物,歷史,政治都沒有什麼用。唯一有點用的,也就是地理了。

從這個角度去說,其實中學所學的東西都沒有什麼意思。

其實吧,不管什麼比賽,什麼學問,無非就是通過這個證明你的學習能力,記憶能力罷了。

吐槽死記硬背啦,應試啦什麼的,實在是沒說到點子上。


怎麼說,挺氣憤的吧

我們是第一屆參加的,當時比的隊有一個是比較落後的地區

他們的人很快全下去了,剩了一個妹子。

她寫錯了2次,也沒下去

真的很氣憤

後來臨走,我們簽了保密協議,沉默著離開了。

最後節目播出,剪掉了寫錯的地方

鋪天蓋地的一人獨戰十幾人的通稿

還有人給那個妹子建了貼吧,當時真的挺紅的她。

對,我就是不服,就是嫉妒。懂的人知道我在說誰。


感覺對於漢字美的理解,有意義的是「理」,更有意義的是「解」。既然可以站上這個舞台就說明有了很多的準備,掌握了字的意思。在台上講它們根據意思拼出來對於我來說開始很新鮮,但隨著節目入深,越來越多的生僻字眼使得多數人置身於事外。

其實我覺得,可以給出選手詞,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 解釋意思不好嗎?這樣不僅可以避免那些在我們生活中幾乎不會出現的詞,更可以看看每個人心裡對漢語言辭彙的理解,講詞典中的釋義轉化為自己腦海里的東西,更可以說明選手對漢字的掌握,也彰顯了漢字其實不止一面,每個人都可以引申出不同的想法,簡單的詞之間從無到有,由一點延伸出無數的線,想必會更精彩吧?

一個第一次評論的高三理科生 嚶嚶嚶


可以引發像你這樣的知友對其進行思考,

看來還是有些用處的。


不…

我們為漢字,不為輸贏


作為一名偏遠小縣城參加過兩次市裡舉辦的聽寫大賽選拔的准高一生 聽寫大賽帶給我的東西遠遠不止很多人所憤憤批判的所謂死詞的積累

首先作為偏遠小縣城的一員 參加這種比賽的流程無非先學校的語文辦公室印發部分資料發放給每個班級的部分學生 繼而在學校里進行選拔 沒有任何強迫 也沒什麼人對於這些活動有什麼興趣 對於文字自小尚且有幾分興趣的我順理成章地通過了選拔成為此次活動的佼佼者

學校安排了兩個語文老師對於選拔的五名同學進行課外培訓(一開始就只是重在參與 沒有佔用太多課餘時間 更不存在停課背字典)我們五個女孩子在一起積累字詞的日子同樣為我們培養了深厚的友誼

後來我們通過了縣裡的比賽 如願拿到了上市裡和各大高校的高材生角逐較量的機會 雖然最後抱憾而歸 但積累下的字詞和這段日子將伴隨我走過一輩子

今年畢業暑假有涉獵歷史題材的書籍(本人對於歷史興趣較為濃厚) 拜讀了黃仁宇老先生的《萬曆十五年》還有《中國通史》等 在讀的過程中生僻字無可厚非 而我卻能在這方面少有障礙 我感到很開心

在平時的考試過程中 字詞我得心應手 面對高考中的字詞也同樣不費吹灰之力

古文字如今能被現代辭彙完美替代的說法我並不贊同 所有的古文字都有它存在的意義 它們始終在我們的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 即使大多數人只能看見它們表面附著歲月塵埃帶來的繁冗

時過境遷 對於聽寫大賽我初心未改

年方二七 少有邏輯 見諒


這節目看得我想吐槽,難道變成了死記硬背系列之古文辭彙記憶大賽嗎?

後期比賽中出現的幾乎全是「死詞」,即在現代社會幾乎完全沒有機會用到的古文中的名詞,我實在不懂讓中學生背這些詞或向老百姓推廣解釋這些詞有什麼意義。現在的小中學生都勵志做中文系古文研究博士嗎?

逛逛知乎,時時能見到寫出來的東西毫無邏輯的,時時見到閱讀水平低下想叫人問候其語文老師的。

真說語文類教科節目比什麼,推廣什麼有意義,就比比邏輯和閱讀能力吧。實話實說,缺狠了。


每一期我都跟聽了,覺得特別過癮。


推薦閱讀:

通識教育包含哪幾方面內容?個人如何進行自己的通識教育?
如何看待南開副教授高山關於邵振海被學生曝光發表博文,是不是遠程洗地?
讀完博士,我發現我未來的孩子依然有可能身處寒門,我該怎麼辦?
大學有何存在意義?
如何評價浙江樹人大學?

TAG:教育 |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