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年輕人不愛喝茶了,如何看待茶文化的未來和茶道的繼承?

身邊的朋友很少有愛喝茶的了,更不了解茶道了,請注意是飲茶文化,茶道 更偏愛咖啡,牛奶,白開水等等了,(原諒魔都我在街角到處能找到星巴克,卻找不到茶館吧) 如何看待茶道的未來?是不是日本的茶道文化還保持的很好?


在一項「這些『大叔級』營銷都糟蹋了什麼東西」的調查中,我們收到了共 6375 次讀者表態,結果顯示,年輕人也喜歡羊絨衫、茶這些好東西,只是它們在廣告里總是被設定為中老年經典意象,令人生厭。

16.8% 的朋友表示其實愛喝茶,但很煩「茶道」、「禪意」的捆綁銷售,彷彿從茶里嘗不出禪意就不配喝。一位洞悉套路的讀者@七月蟲鳴在評論區表示:「很多『茶道表演』真的是純忽悠想蹭點文化細菌又不得要領的暴發戶。和傳統文化毫無關係。」

所以說,年輕人並不是不愛喝茶,只是不愛在喝茶的時候強裝有文化。


當我看到樓主所提到「茶道文化」我就明白一切了。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傳統文化是溶於人民的生活中的,而在你心中卻把它剝離出來奉為所謂的「高尚之物」。

就好像曾經有人告訴我:現在的老百姓過年都不專業,過年時傳統習俗要怎樣怎樣怎樣。看著現在老百姓過年簡直看的他痛心疾首憂國憂民。對於這種人我也只能呵呵一笑了。

題主之所以覺得身邊喝茶的人少,那是因為題主潛意識裡不認為「路邊幹活的農民工手拿塑料杯裡面泡了半杯茶葉」這是在喝茶,這些凡夫俗子當然和「茶文化」扯不上任何關係。而我覺得,這些人正是我國「茶文化」的所在,有生命力的傳統文化是溶於我們的生活中,變成一種不起眼的習慣。

題主反覆強調「茶道」「文化」,似乎在你心中,只有拿著幾個小杯杯小壺壺按照一套標準的流程喝茶才叫「文化」。否則的話就是「你也配喝茶」。茶道也只是一幫人為了喝茶喝的爽,樓主卻把它當做真理與旗幟,

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

至於評論中所提「擔心茶道失傳」,我就講個笑話:梁啟超在東南大學,其門生羅時實等問:「國粹將亡,為之奈何?」梁啟超反問:「何以國粹將亡?」門生答道:「先生不見今日讀經之人之少乎?」梁啟超聽後勃然拍案說:「從古就是這麼少!」

最後,你所標榜的「傳統文化」,往往是商家忽悠沒文化人的。


都說茶道是宋朝時期由中國傳入日本的,現在有很多人似乎在做復興當年茶道的樣子。

他們在做的儀式是這樣的:

(圖片來自網路)

既然是從宋朝傳出去的,那麼宋朝時期的人,想必就是這樣的吧?

我們來看看藏在博物館裡宋朝時期有關茶的圖片

《攆茶圖》,南宋劉松年繪,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右邊是文人雅士們談論書畫,左邊是兩人正在做茶。

哎?!!

等下,這肯定是個意外。

嗯,意外。

我們再找幾張宋朝的茶圖來看看吧。

南宋 劉松年 茗園賭市圖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放大看看做茶的細節。

哎?!!

這,這

這是市井賭市的三俗狀態,肯定和高大上的茶道不能比,嗯,不能比。這也是個意外。

再找找。

鬥茶圖

這……這……

這!!這這這這這

這這這

呵呵

好好泡你的茶,少點套路,多點品質,買茶喝茶的人自然會慢慢多起來。

-----------

更新一下,前面發宋朝的畫,是因為題目講的是「茶道」,而是茶道據說是從宋朝時傳入日本並在那裡發揚光大的。

有人說泡散茶是明朝之後的事,這句話是沒錯的。所以我們看看明朝的東西。

停琴品茗圖 陳洪綬 明

我得插一句,此畫作者是明末清初的人了,不存在「作此畫時明朝茶文化還沒發展出來」之類的事。

明·丁雲鵬《盧仝煮茶圖》

惠山茶會圖 明 文徵明 北京故宮博物院

唐寅 事茗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

日長何所事,茗碗自齎持。料得南窗下,清風滿鬢絲。

我不是說只有這樣才對,我是說:

瞧瞧人家的境界,比茶道如何?


1.中國本無茶道。

2.「夫茶以味為上。」——趙佶·《大觀茶論》,此飲茶之所以延綿至今也。


如果題主在廣東,福建生活一段時間就不會那麼認為了。我周圍一大票年輕人只喝茶不喝水,我可能只有早上會喝一杯水,沒有茶怎麼活得下去。


有次晚上看案子看煩了,打開一個英國關於茶的紀錄片,其中有一幕,是幾名建築工人在陰冷潮濕的工地上勞作過後,回到簡單的棚屋,稍微歇口氣,大鐵壺煮茶,大口杯稀里呼嚕喝。

我按下暫停,燒水,沏茶,在冰箱里搜刮點零碎吃的。茶是潮汕人嗜之如命的鳳凰單樅,窗外是明州冬天不停歇的北風,晚飯剩下半隻烤雞,從雞架子上撕下來一點胸脯肉,麵包夾著,來頓簡單的夜宵。

一個是腦力勞動,一個是體力勞動,但這時候的心境是一樣的:暫時放下身上的重擔,喘口氣,歇歇腳,來一壺熱茶,然後繼續勇敢地去爬生活這座高山。

什麼是「茶文化」?

有人也許會想到穿著旗袍的漂亮小姐姐,用精緻的茶具表演著茶道,想到落花,煙雨,江南,精緻的點心,悠揚的古琴。

但著只是茶文化的一小部分。

大家腦海中可能還有這麼一位門房大爺,用糖水黃桃罐頭的玻璃瓶裝著茶水,瓶子上的標籤撕掉了一半,泛著刺刺剌剌的白邊,從暖瓶里倒出水來,茶葉打了幾個轉,然後舒展開來。院子里有孩子的笑,有收廢品的吆喝,有自行車的車鈴聲。

畢竟--茶是給人喝的。

我現在二十齣頭,但已經喝了快十年的茶。

中學的時候星巴克剛在國內開起來,那時候去買個星巴克的杯子都能當奢侈品,放在課桌一腳。下午第一節課的時候泡個茶包,捧起杯子來把臉貼上去,感覺就像是用熱毛巾擦了一遍臉一樣,光憑著一股子熱乎氣就已經夠提神了。

大學的時候,室友和我懶起來各有千秋,沒有一個去水房打開水的。三個和尚沒水吃,自然也喝不上熱茶,於是每天都去樓下小賣部買瓶裝的茶飲。這玩意,要不然得耐心等到了教室喝,要不就得路上喝完,要是喝了一半的話,路上一顛,上面會起沫子,看上去就和另一種黃色液體一樣,會給人笑話說是東方X液。

到了國外,每次回家都得補充一下庫存。我媽說,我爸每次得了好茶葉,好酒,都得嘮叨好幾遍說這個給留著,等兒子回國的時候讓他帶回去。老爸每天起得很早,泡上一壺茶看新聞,我回國在家的時候,有時睡到半上午才起來,老爸從單位打個電話回家,說壺裡的茶就泡過一遍,你接著喝正好。

你說,現在年輕人不愛喝茶,「茶文化」和「茶道」不存了,

說起茶文化,茶道,又何必擺開架勢,勞神費力地去參什麼禪,悟什麼道呢?

大道無形,只要喝茶讓人覺得舒服,讓人在這麼大的一個世界裡,得到一點小小的,專屬於自己的慰藉,這就是道。


套路營銷十幾年,全是套路。

喜歡喝茶因為喜歡喝,喜歡擺茶席因為茶席美,不要附庸風雅什麼茶道、傳統文化。

本來說說「茶道」沒什麼,這詞被說爛了,反而難以啟齒。

還有,「傳統文化」這詞太大了,沾個邊都說是傳統文化來營銷,那不是傳統文化,這些東西有可能才出現幾十年,甚至是被當代創造。

還有現在所有流水線生產的東西,都要加個「大師級」。

什麼品味人生、大氣典藏之類,明明不是稀缺品,和匠心又毫無關係。

最後說茶會,一定要穿禪服戴佛珠說文化嘛,讓那些喜歡道家信基督的茶人情何以堪~

只想簡簡單單喝個茶啊。

多關注事物本身,少點套路,多點真誠。


這是我喝茶的傢伙……

這很老幹部。

90年代初某個寒冷乾燥的冬天,

在北方某個偏遠的火車站,

簡陋的辦公室里戴著藍色袖箍的老幹部,

從煤球爐子上抄起水壺,

往搪瓷杯子里加熱水泡茶。

桌面玻璃板下面壓著老舊黑白照片,

旁邊放著一摞報紙

空氣中混雜著煤爐、茶香、油墨、香煙的味道。

嗯,我想過這種生活。


題主大概是沒到過成都…

很多人在說茶道

那到底什麼才是道?

陽春白雪 焚香凈手 慕詩客 愛僧家

是雅事 這是茶道。

下里巴人 談笑牛飲 請上座 敬香茶

是俗事 但這也是茶道。

大道三千,而茶本就是雅俗共賞,各有所鍾。

我從不覺得茶被中國人所拋棄,事實上茶文化是深深根植於國人的日常生活中的,

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我們有,關於茶的著作多如牛毛,而修習茶藝的人不在少數。

現代流行的我們也有,星巴克中國區菜單上有白牡丹和碧螺春,越來越多以中國茶為主的tea house也在不斷出現。

而最多的是那些我們都不曾注意到的,最普通普遍的群眾基礎——

絕大部分的餐廳的免費茶水

麻將館裡點單最多的永遠是那杯菊花而非藍山

高三的時候教室里一杯又一杯的濃茶

……

我覺得一種文化最有活力的存在,

那就是自上而下都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

小時候去人民公園的鶴鳴茶社,一個衣著樸素的老人家拉著我說——「這個茉莉花茶要叫它碧潭飄雪,碧潭是茶泡出來的顏色,飄雪是茉莉花的花瓣飄在上面。」

「碧潭飄雪」也好,

「茉莉香片」也好,

「茉莉花茶」也好,

終歸都是一樣東西。


請允許我從一個《世說新語》的故事說起:

說這晉朝的時候,有個當官兒的叫王濛。

王濛酷愛飲茶,但自己水平不咋地,只知道玩命給人安利「喝茶」。

每次有客人去他家,就要被迫喝他煮的(估計沒有很好喝的)茶,喝到尿炸。

結果同朝為官的人都嚇壞了,沒事兒干都不去找他玩兒。

如果到了不得不找他的時候,在走之前要悲痛地與家人道別:

「我要走了,你們保重啊。我這一去,必遭灌水之災啊!」

晉 司徒 王濛 好飲茶,人至輒命飲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候 蒙 ,必云:「今日有水厄」

試問!如今多少「愛茶」的人,是玩命給別人安利所謂「茶道」的王濛?

說回來,年輕人「不愛」茶么?

不愛的其實是茶的營銷

我自己也是年輕人,所謂「年輕人」群體不是傻子,不容易被「禪茶一味」、「人生如茶」這種低級捆綁營銷所忽悠,反而會因之心生反感。

我受不了茶藝表演,穿著艷色旗袍,表演什麼「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硬把泡茶變成降龍十八掌,給每招每式加規範,這麼泡茶好喝么?

我受不了假的「禪茶」概念,又要你靜心,又要你養生,又要你品出人生真味。

恨不得拋棄現代科學,喝茶解決一切煩惱,喝茶解決一切病痛,喝茶解決一切沒文化。

我最受不了的就是:茶商安利了那麼多所謂「茶文化」之後——

特么賣的茶不好喝!

我愛喝茶,茶好喝我就愛。好茶就是好喝的茶,自己不愛喝,有什麼文化都沒用。

茶商應該從我做起,少扯茶文化、提高茶葉質量。

無奈,這樣不賺錢。

還有一個事兒必須要說:

不要談茶道!那隻會讓不愛喝茶的人更不愛喝茶。

自己認可、自己習慣、自己常用的飲茶方式,就是「茶道」。

『今天的「茶道」一詞是日本人先用的,我們國內就在討論我們應該用什麼詞,有人說「茶藝」,有人說「茶文化」,但是大家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這話是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的一位研究茶歷史的教授所講。

中國茶的歷史、茶的文化、茶的生活方式,一直沒有一個「官方」說法,姑且稱為茶道。

我因為反感外界所謂的「茶道」,一直自己翻書,《茶經》、《茶論》、《茶疏》、《茶錄》、《茶業通史》...越是看,越是誠惶誠恐,中國茶歷史太廣、太深,我是看不完學不透了!

但是,有兩個結論很容易得出:

1、網路上的茶文化多是捏造、斷章取義,後而相互抄襲

2、中國曆朝歷代飲茶方式、茶文化有著極大的不同

所以,反正各個時代都在進步,我們現在的飲茶方式為什麼要拘泥古法?創新有何不妥?

比如說,咱們現在開始,都愛喝什麼喝什麼、愛怎麼喝茶怎麼喝茶。如此,經過一段時間,必然發展出幾種大家都覺得不錯的喝茶方式,有的雅緻講究,有的簡便快捷。後世看來,這就是咱們天朝的「茶道」。

也不妨翻閱古籍,研究古人怎麼喝茶,從而啟發我們今天的喝茶方式,但是不用拘泥於它;依然要以自己的舒適和享受為出發點,該怎麼喝茶怎麼喝茶。這樣是不是挺好啊?

而現在在網上是什麼狀況呢?我做了個視頻,講了一種看待茶器的方式,底下就要跑出一堆人說:「你這個是假的」、「你還有臉說茶道,都是錯的!」、「我們xx人都不這麼泡茶」...

你家裡的茶具80%都是沒用的!【天競擇物-03】—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1MDQzMDQzNg==.html

諸位!我們現在使茶盤的「濕泡法」建國之後才流行;我們現在所說的「干泡法」也是借鑒著明清、日本和台灣的泡茶法。元代之前還在煮茶、唐之前還在茶湯里放辣味放鹽...根本就沒有什麼正統茶道!

所謂「茶道」是什麼,爭論「茶道」的人,ta自己也沒搞清楚呢!

好比倆人在爭論「川普」,甲說「川普不如北京話,聽起來特別蠢!」乙說「不,川普比希拉里強多了!」雙方爭得面紅耳赤,外人看來呢?你們倆都是蛇精病。

討論是非之前,要先對所討論的概念做清晰的定義。而「茶道」這個詞在現今的中國,沒有清晰的定義、也沒有一個人可以決定它的定義。願意聊茶道的人,多多翻書,多轉博物館;愛喝茶的人,不用管茶道,該怎麼喝怎麼喝。如此豈不是很好?

我留學時,跟一些「不愛喝茶的年輕人」聊過,他們覺得好多喝茶的人都屬於上述的這種蛇精病。我說我理解,不想跟蛇精病混很正常。

不要當蛇精病。

這樣就會有更多人喜歡喝茶。


人類只有一米七身高,而中國就有960萬平方公里,所以我們的視野太過於狹窄,只能看到自己身邊的事物。所以我們往往以身邊的情況度中國的情況。

我學德語,我身邊的人都會德語,所以我總感覺「在中國是個人都會德語」。


我身邊都是土豪,所以我覺得「在中國人人都用iphone」。

主觀的認為,是謬誤的開始。

沒有統計數據,不要得出這麼不負責任的結論。

文不對題,一己之見。下面是回答。


我愛喝茶。

好的飲料絕不會失傳,而所謂的道,不過是品味的方法。再無知我也不會用涼水泡茶。

但是至於多少度,為什麼用紫砂壺等等這些問題,如果我開始追求茶的味道與品質時自然會去了解與學習。

但不是現在,這個一要愁就業,二要求買房,三要找媳婦的時候,也不是之後愁孩子的時候,而是退休賦閑時,養養花,種種草,遛遛彎,喝喝茶的時候考慮的事。

如果一個文化要死,不如讓它去死,這是自然選擇,何必逆勢而為。況且茶道傳承至今,豈能說死就死?

最後吐槽一下!星巴克那也叫咖啡文化?那隻能叫星巴克文化。 美國人那至多200多年的咖啡歷史喝法國義大利比比那也叫會喝咖啡?


其實我認為反而越來越多年輕人喜歡喝茶了,先不說區域問題,也不講茶能靜心養心這類話。

就我身邊所接觸的年輕人他們愛喝茶更多是喜歡茶的味道,在跟我交流關於茶話題時也是以茶味為主,很少談及到茶道、茶文化。

@李峰 曾在回答關於葡萄酒問題中說過「葡萄酒真的很簡單,相信我。但前提是你得開始喝它。」其實喝茶也是一樣的,很簡單,相信我。

看到回答里有知友說到茶葉價格問題,認為沒到一定價格喝不到好茶。我並不認同這一觀點,你能把一斤幾十塊一百多的茶喝明白,它的好與不好的地方喝到自己心裡有數,比喝一斤上千上萬的茶更值得。這時候開始你對茶的理解就會有自己的標準,是喜歡濃的還是清香的,是在意口感還是香氣,在今後買茶試茶時,對價格與品質,你會有更好的理解。有人要問了,幾十一百的能有好茶嗎?有,不苦不澀就是好茶,好茶就是這麼簡單,至少我是這樣認為。茶館裡一泡茶80、100的,味道怎樣,就不多說了。

@聞佳 在評論里提到的時間成本,主要是了解不同品種的茶葉味道以及泡法等等,這裡面還會增加金錢成本,這點她說的很對。中國的茶葉有這麼多種,哪一種自己喜歡,光靠看網上文字描述是沒用的,只有多喝多了解才知道。但這個前提是你是真心對茶喜歡,有心有興趣去探究,把這個過程當作一種樂趣也不錯。茶齡比較久的人幾乎都有自己偏愛喝的一種茶,我自己是偏愛岩茶,雖說從事茶行業也不短,但自認為對岩茶的了解還遠遠不夠,就更別說其他品種了。不過茶有共性,如果把一種茶大概喝明白,再對其他種類茶的了解也就簡單容易得多,比如茶湯的順滑度,水甜度,聞葉底是清香還是有雜味,這些都是茶的共性。還有一類人,喝茶不在乎哪個品種,價格,只要是茶,他喝得自己感覺好,都說好喝,這也是一種對茶的態度。

茶具麻煩?一點都不麻煩,一個蓋碗+幾個杯子,照樣能把茶喝好。

這樣的旅行茶具,淘寶十五塊一套,許多朋友在辦公室、宿舍都有備一套,沒喝的時候就收起來放包里,我自己出差也會帶著它,很方便。

至於茶道、茶文化,中國的茶葉被所謂的茶道弄得神秘兮兮的,打著弘揚茶文化旗號的這群人無非就為了把價格抬高,他們喝茶不講茶味本身,開口講的是大師手工茶器,動輒十幾萬的鐵壺,就談各種各樣的道道,所以才讓許多人覺得麻煩、喝不起。在這裡不得不又說我所認為的茶文化是讓茶與生活應該越來越近。

不管是茶也好,咖啡還是牛奶、飲料也罷,說到底都是個人喜好問題。喝茶的習慣是需要時間去沉澱,我已經聽不止一兩個朋友說起他們喝茶的過程和感受,都是從不懂到入門,再至喜歡。

最後分享朋友圈看到的一段話,喝茶本該如此:


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物質決定意識。

茶文化是依附在茶這個商品上的,而不是茶依附在茶文化上。

對,是商品,不是產品,不是物品,是商品。

現在的這個問題在問,現在沒人愛喝茶了,茶文化該怎麼辦?

如果有一天,茶真的被歷史淘汰了……那茶文化就沒了唄?哪還有未來……

從最長期的角度看,
大家都得死。
——凱恩斯


我是潮汕人,辦公室里大概有近十種茶葉。

但是,我要反對類似匿名用戶類似「潮汕地區表示不服」的說法。

總會有受小眾追捧的東西,但不能夠站在小眾的角度去看待一個事物在大眾的受歡迎程度。

在整個中國的範圍內,現在的年輕人就是更多的喜歡咖啡,而不是茶。

去超市貨櫃裡面看一下茶飲料的數量就好了。康師傅冰紅茶?不好意思,我覺得那玩意是糖水,不是茶。東方樹葉、天喔那種才勉強能算是茶。

超市裡面的無糖茶飲料數量跟跟咖啡、奶茶飲料跟碳酸飲料比起來如何?

大家有興趣可以去台灣、去日本的超市看看,比較一下那些市場的茶飲料比例。

然後,我們就可以知道「身邊年輕人不愛喝茶了」不是一個偽命題。

簡單的說,你要約妹子談心,是去星巴克還是去茶館吧?

好茶葉是很貴的,一斤過千很平常,過萬也不稀奇。貓屎、藍山咖啡才多少錢?

我在辦公室喝的茶是一斤三至八百的,這個價位我覺得性價比比較高。

所以,我支持 @張正 的回答,年輕人是沒錢喝不到好茶。

並且我也反對 @聞佳 「我自己有買過30塊的滇紅和50塊的雨花,到現在也都在喝。」,又便宜又好喝的茶當然有,但是年輕人缺乏接觸途徑。大部分年輕人喝不到便宜的好茶,好茶葉偏少更偏貴,這是事實;「不是比你懂得更多一些,只是花了比你更多的冤枉錢」的「艾格吃飽了」能買到又便宜又好的少數幾款茶葉,並不說明任何問題。

======

但是,貴並不是妨礙文化推廣。比方說,紅酒。

年輕人喝不起82年的拉菲,但他很可能會知道並且嚮往82年的拉菲;然後,他也很可能會去購買欣(zhuang)賞(bi)那些他買得起的紅酒。

喝得過去的紅酒價格單位也是百,並且是一個晚上就喝完,同樣的錢去換成茶葉可以喝很久了。

這裡面的關鍵是在於紅酒有嚴格等級標準。

紅酒有大眾普遍接受的標準大眾去參考,大眾可以有簡單的方式知道什麼是好紅酒。

最簡單是看波爾多左岸五大名庄,這個土豪都懂。再接下來還可以看羅伯特·派克的評分,這個初 入門的年輕人也可以懂;實在不行你還可以照 神之水滴 (豆瓣)的推薦去喝。

好了,現在有個年輕人想喝好茶,並且他不介意花上個千兒八百,誰能告訴他去買什麼茶葉?!

不是沒有答案,而是答案太多了,而且每個都不一樣。

大陸茶葉的問題是價格、評價體系非常混亂,品質、價格各說各話,忽悠得起,就可以暴利。

好的茶葉當然貴,但貴的茶葉未必好。

簡單的說,茶葉的好,沒有標準;即便有標準,賣茶葉的人也會出於各種利益把壞的說成好的。

十大名茶?龍井最好?這跟說解百納釀的紅酒最好有什麼區別?難道你要去買張裕的么?

能不能直接告訴我哪個品牌的那款茶值得買?並且這個答案是被廣泛接受的?

這方面台(tai)灣(wan)同胞就做得好得多多。

這個行業需要有公允的標準供消費者參考,但我是不指望官(zheng)方(fu)來參(tian)與(luan)了,需要行業自己去推。最好就是出現一個壟斷的行業老大,自己去訂一個標準。

茶的推廣障礙主要不在於貴,而在於沒有被廣泛接受的標準。

==========

相關的標準也是有的,喝茶這件事,潮汕人認第二,我不知道還有哪裡的人敢認第一。

曾沾 @林珂 的光,跟《潮汕工夫茶廣東省地方標準》制定人鄭文鏗先生( 微博 @茶人清流 )喝過一次茶。

那天晚上好像試了十餘種烏龍茶(鳳凰單叢為主),從一斤兩百試到一斤兩萬。

我們如果去看鄭先生的微博,他對茶經常有類似這樣的描述:

「水道柔潤甘醇,滋味沉潛飽滿,喉感曠達,叢韻沛然。」

「開湯即有脂粉凝香奪罐而溢,烈而不艷。湯色金黃明亮,入口茶湯平實清凈,輕盈醇滑,滋味雖淡而叢香隱約。三沖後茶湯甘爽酣暢,綿柔飽滿,頓覺腮頰津液泉涌,300年老叢氣韻沛然,喉感闊達通透。」

「香氣素雅飄逸,幽而不俗,湯色綠中透黃,淡若秋菊,滋味鮮醇清甜,甘爽攜韻,喉腔通透雋曠,堪稱極品!」

啥米叫「叢韻」?啥米叫「雋曠」?

坦白的說,我一開始看鄭先生的微博,我也覺得這些文字描述說得雲(chun)來(shu)霧(zhuang)去(bi)。

直到那天晚上跟鄭先生一起喝了茶,三觀從此被顛覆。

是全新、霍然不同的體驗,而要怎麼描述這些體驗呢?腦海中浮現的便是鄭先生使用的那些形容詞了,他寫茶的遣詞用字是嚴謹、準確的。

問題在於,他說描述的這些品茶體驗,旁人很難有體驗罷了。

鄭先生自己也坦言,他寫茶是自娛,不追求旁人能懂,有些茶葉就那麼一共就那麼幾兩,他喝了,別人就喝不到了。就鳳凰單叢而言,世界上恐怕木有人喝得比他更多、更久了。

類似鄭先生這樣的人物,如果去不斷的盲品各種茶葉,然後打分並公開發表,那麼,他是有可能成為茶界的「羅伯特·派克」的。

我們可以不喜歡派克,可以說派克有偏見,但他的存在,確確實實為紅酒的世界推廣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勛。

我完全不覺得一款茶的體驗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分數來表達,但分數就是向大眾推廣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紅酒可以打分,茶為什麼不行?!

==============

但即便消費者可以買到靠譜的茶葉,還有另一個問題需要解決:沖泡手法。

同樣的茶葉,不同沖泡,出來的滋味是可以有天淵之別的。

水質、沖泡溫度、飲用溫度、茶水比例、浸泡時間、茶具等等等等。

好茶,非常容易被泡壞。

反觀咖啡,雀巢連膠囊都出了,買膠囊跟咖啡機,任何人都可以泡出一杯合格的咖啡。

而年輕人要泡工夫茶,不被燙傷就偷笑了。

文化是需要與時俱進的,迂腐與裝逼的「傳統文化」必須被淘汰!!!

如果我沒有搞錯的話,蔡瀾這篇《潮州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26af530100mal7.html 》裡面提到的茶博士,是 http://weibo.com/0768tea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潮州工夫茶代表性傳承人」葉叢嘉(葉漢鍾)。

陶爐、橄欖炭等等特別是把喝茶儀式化(日本人這方面更突出,但我不認同)的種種細節,我依舊認為是純裝逼。

毫無道理可言,橄欖炭的火再猛溫度能比espresso用的蒸汽更高?

葉叢嘉這種商人講的「傳統茶道」在我看來純屬忽悠;只會讓年輕人認為喝茶是件裝逼事,敬而遠之。

年輕人需要有方便的方式喝好茶,像雀巢咖啡膠囊那種最好。

這方面英國人倒是做得不錯;葉叢嘉其實也有做這方面的努力,推出過茶餅:http://yecongjia.taobao.com/search.htm?spm=a1z10.1.w4098625-2466559857.10.REScKgscid=450149669scname=taW01LLosf0%3DcheckedRange=truequeryType=cat

但茶包、茶餅我覺得還不夠好,可以有企業去做做「泡茶機」的,預先設定各種茶葉的程式,水溫、濃度等等自動搞定。

想喝一壺好茶,為什麼就那麼難呢?

==========

總之,我認為年輕人確實是不愛喝茶了。

這是一個行業的問題,但行業是可以在標準、沖泡技術等等方面做出改進的。

至於一些裝逼的「傳統茶道」,就讓它逝去吧~

不斷演變的文化,才有生命力。

==========

退一萬步講,就算茶變得更加沒落,成為少數有錢老年人的嗜好,就好像古玩那樣,也未嘗不可吧~


用知乎的經典回答:

要先問「是不是」,再問「如何看待」。

2016年上海的咖啡館數量:5750個

2016年上海的茶館數量: 2486個

咖啡館的數量只比茶館多一倍,沒有對茶文化造成碾壓的情況。

以上數據來源大眾點評,搜一下就有。

題主要類似星巴克的茶館如下:

▼惠記茶莊

▼櫃檯

▼大廳

▼茶文化時刻

這裡回答一下題主為什麼找不到茶館

其實星巴克也是咖啡文化的快消品,地理位置追求繁華地帶顯眼處,室內設計里除了沙發,大部分桌椅是不舒適,力求翻台率。高峰期環境吵雜,談話不自覺音量變高。

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禮儀相結合形成 一種文化現象。需要的場所是幽靜和具有禪意的,令人放鬆下來的環境。達到這個要求就需要避免開闊空間,盡量以包房的形式才能體現品茶的文化。包房對面積有要求,自然就選在非繁華地段,幽靜之處。

以下就是幾個案例

▼蟬邊:

據說是房祖名用來哄他老爸開心,喝藏茶的地方。

我當時婚禮安排了來賓在這裡小歇,喝個下午茶。

體會清凈禪意:根據廠房改造而成,卻絲毫沒有舊建築的逼仄和昏暗,大量的玻璃元素和木製品的運用使空間通透明亮。

入口處的金錢榕

禪邊每一層樓主題各不相同:一樓為水,二樓為地,三樓為天。

每個包房也有專屬的名字:初禪、浮生、如夢、般若、望月,每個都如其名,意境非凡。

這裡對茶文化的宣揚和傳承有認真在做,除了網路宣傳有時也會開設講座、沙龍等活動。我去參加過一期二十四節氣的沙龍,氛圍基本到位。

網路宣傳圖

▼遇到你的時光:

認識這家高逼格茶館,是因為我裝修中珠寶店就在隔壁。

光聽名字就充滿文藝,拐進靜謐的寶慶路,一眼就瞥見竹子後面的入口,每個台階都是一個句子

正面白壁都是豎體雞湯

包廂體驗

茶道時非常用心,在欣賞茶道學習茶道時,慢慢的進入了冥想階段,茶香在鼻尖飄過,思緒放靜,不考慮其他的只考慮,此時此刻手中的那一杯茶。

▼閑月茶館

門口的櫥窗、庭院的小橋流水和植被、日式榻榻米和中式兼備的茶室、反映新月滿月上弦下弦月的旋轉樓梯、新鮮花藝,都有認真傳承茶文化

所以題主不用擔心,茶文化在國內還是有市場的。

再比如8小時工作時,大部分人泡杯茶可以喝5杯,很少有人能連著喝5杯咖啡吧。

再說個我喝茶最神奇的經歷,在汕頭工地現場。

旁邊就是水泥黃沙,工人用一個膠水桶改裝茶桌,茶壺、水壺、茶杯一應俱全。

用小板凳做椅子,四個人坐在一起品茶,每喝一杯就用鑷子洗一遍茶杯,儀式齊全。

所以題主不用擔心,無論怎麼樣,茶文化都會傳承下去。自身想努力做些什麼的話,可以請朋友去這些茶館多體驗一下。

最後給自己做個廣告,放一張去年為別墅客戶設計的茶室效果圖

大家請欣賞一下

背景正對面是水景,摺疊門拉開就是池塘,逼格和意境基本到位。

更多案例請關注

艾迪的設計小記 - 知乎專欄 https://zhuanlan.zhihu.com/edwardis


年紀不到而已

14歲的我覺得可樂是世界上最好喝的東西

現在一天不喝茶渾身難受

但是可樂依然是世界上最好喝的東西


茶道,是茶文化的一個旁支。題主問的是茶道的未來如何,那麼我就在這個小範圍里講。總的來說,茶道,不管在中國,還是在日本,在現在,還是在將來,將永遠是小眾。

先說下茶道和茶文化的區別吧。

茶文化這種東西,喝得人多了,有了圈子,有了些講究,慢慢就形成了。咱們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唐煎宋泡,這些都是喝茶的講究,追求的是茶的味道。而茶道,講究的是修身養性,講究悟道,茶僅是媒介。

舉例來說,在《茶,一片樹葉的故事》裡面有提到,人均飲茶最多的國家是英國。英國有沒有茶文化?當然有。一杯english breakfast,用味感強烈的茶(如錫蘭,阿薩姆)做為使人清醒的waking power,但是因為這樣的茶口感較澀(full-bodied tea)同時加以奶來潤滑口感。英國人對於喝茶這個事情的確講究,形成了茶文化。但是英國沒有茶道。因為英國人喝茶不悟道。

茶道的追求

據說中國是有茶道的,起源於唐朝以前。我用」據說「二字,是因為很難界定當時的茶道僅是喝茶的工序,還是為了修生養性,還是只是兩者兼具。陸羽的茶經講什麼,選什麼茶葉好,選什麼水好,這都是追求的味道。而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說茶道的精神只有四個字」和、敬、清、寂「, 不是「色,香,味」哦~ 茶道,不能夠說跟茶的味道沒有關係,但是茶好不好喝根本就不是茶道所追求的目的。

曾經讀過一本關於日本茶道的書,記錄了下面這些故事。

就千利休的茶道來說,他追求的是一種美學體驗,一種道教的美學體驗。簡單來說是要感受人本身的存在,不管人的尊卑如何,人只是存在於天地之間,茶道所傳播的體驗,就是這種天人合一的體驗。正式因為對這種美學、哲學的嚮往,他在茶道上所花的功夫都是向著這方面進行努力的。你看千利休推崇的茶碗,是這樣的

我要是不知道他想推崇什麼樣的哲學,第一眼還真不覺得這樣的茶碗好看。但他覺得這種返璞歸真的美符合道教的審美;千利休茶道的重點在於房間的布置和打掃,茶室里要打掃得一塵不染。有一次一陣秋風,庭院里滿是落葉,千利休讓徒弟去打掃庭院,他的徒弟自然也是掃的乾乾淨淨,結果被千利休說了一通,說是毀了;正確的做法是的確要掃掉一些落葉,但是要留一些,來顯示這個季節的到來。再說個故事,千利休的茶室外種了很多花,到了花開的時候,千利休把最好看的一朵採下來,布置於茶室內,然後把其他的花全都毀掉。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切就只為了讓客人來的時候能夠感受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感覺。整本書並沒有提到茶應該怎麼泡。但是我可以推斷,如果其他這些是提供視覺上的感受,茶,只是為了提供視覺和味覺上的感受,以引起人和自熱的共鳴。這樣的茶有必要回甘么?我看完全沒必要,這隻要根據茶道職人所理解的自然來玩味就可以了,很有可能是非常苦,苦到難以下咽的。

所以讀完這些,你要說潮汕功夫茶是茶道,我沒法認可。正如 @聞佳所說,這就是一種泡茶的技藝。茶好不好喝終究是功夫茶所追求的主要目的。你要說功夫茶也修身養性,你能上升到哲學高度,我不否認,但是能不能成為道,要看這個哲學思維能不能成體系。如果不成體系,那就像喝茶時候說「這茶真好喝,先苦後甜,就如人生」一樣,只是腦洞大開的無端揣測而已。

為什麼說茶道只能是小眾

茶道是一種藝術,而不是一種技藝。茶藝師和茶道職人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職業。概括來講,技藝是誰都能學,告訴你這個茶怎麼泡,照貓畫虎,依葫蘆畫瓢,是個人就能學會。但茶道就不一樣了,藝術是要靈感要悟性的。秋天的茶室布置和春天的必然不一樣,什麼樣的茶口感更適合表現春,什麼樣的布置更能體現春,這都是見仁見智的問題。而要對這樣的問題有悟性,沒有一定的修為是不行的。

就算有一定的修為,有這樣的想法,沒有足夠的經濟條件,還是玩不起茶道。你看千利休怎麼玩的?寧可錯殺一萬,絕不放過一個的感覺。為了達到某個藝術上的感覺,要不惜一切代價,只有這樣才能變成一個茶道職人。所以你去看日本茶碗的價格吧,就光一個碗,上萬美金很正常。那你還有茶室其他的布置的成本呢。茶道職人的茶室都是定製的,那又要花多少錢。總之這是一個相當花錢的活。

再者,不是人人都希望追求這樣的一種體驗的。現在的社會趨向浮躁,電子產品橫行的年代,願意穿著草鞋,放下手機進入茶室感受一下自然,這種體驗年輕人喜歡的應該不多。年輕人可能更喜歡帶著google glass走進茶室,職人給你準備的時候大聲一喊「ok glass, take a picture",然後發twitter,發朋友圈。

其他的思考

英國這個國家根本不產茶,茶能夠流行起來,是靠著上流社會的影響力。皇室貴族用下午茶作為社交場合,慢慢的把風氣帶了起來。日本茶流行起來,也是戰國時候諸多大名趨之若鶩,不惜為了茶具互相廝殺,把這種文化傳播了開來。我們今天好多年輕人喜歡咖啡,很大程度也是因為外資公司上流社會的人們喜歡沒事來一杯咖啡,所以咱們也學個洋腔。土豪二代喝拉菲,所以導致咱們拉菲銷量比產量還大。英國人當時學咱們喝茶也一樣,當時他們也覺得中國人喝茶高大上。

所以要推廣茶道,首先要從上流社會玩起來,這也本是個沒錢就玩不了的藝術。等到上流社會能夠玩到人手一套茶具了,慢慢的這文化就會往下傳。


樓主說「在魔都到處能找到星巴克,卻找不到茶館 」,本人在魔都生活了8年,要說這魔都的文化復興,應該不比中國其他任何城市差,可能跟樓主所處的圈子有關吧,近幾年魔都的傳統文化復興真是如火如荼啊。旗袍、刺繡、茶道、香道、老子孔子、易經八卦講座學習,各種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展覽,只要你有時間,都可以學習到。能在魔都生活,實在是慶幸啊!本人也參加過很多,但是品質如何,還是要自己甄別,很多商人只是打著傳統文化的旗號,招搖撞騙,騙政府的補貼資金,或者收著高昂的學習費。

本人喜歡喝茶,也喜歡喝咖啡,但是說起與朋友在外聊天談事,一般情況下還是在咖啡館。主要是價格便宜,氛圍好,一杯咖啡,一個甜點,一個下午,天經地義的感覺。喝完咖啡八卦完,再找個餐廳吃晚飯。

剛好有個朋友開了個茶館,當然不是在像港匯、美羅城這樣的商場鬧市街面,是在上海某高檔小區的會所裡面,會所裡面有健身房游泳池,一樓有咖啡館、圖書館,朋友的茶館在四樓,一個會議廳旁邊。會議廳的活動,一般是金融高端會議或者字畫古董拍賣。每次去茶館都很熱鬧,朋友原來是做房地產的,後來學佛玩香弄茶。本來朋友想著這個茶館只是接待朋友作用,方便大家喝喝茶,談談生意。結果因為會議廳活動很多,會所的會員也總是來,後來還請了2個小姑娘幫忙。茶館生意很好,熟悉的人去,基本上是沖了老闆去的,不熟悉的人,去得不多,茶館一共3個茶座(3張桌子),每個位置200元,不限時間,如果帶朋友去,得提前預定,當然茶肯定都是用的好茶。所以如果5個朋友相聚是1000元,僅僅是喝茶帶點小點心。星巴克才多少錢,一杯咖啡30元,還可以用信用卡積分抵用。話說回來了,朋友這個茶館也不想人那麼多,裡面的茶具、紅木桌椅,古董陳列,按朋友的意思,魚龍混雜的,不安全。

魔都有沒有好的茶館,有的,只是層次提高了,喝杯茶有那麼費事嗎?喝個茶非得上升到「道」,老百姓可沒那麼多講究了,茶道由宋朝到日本,從日本到台灣,再到中國大陸,香道也一樣。自設門檻,我們日常喝的茶不叫茶么?中國商人什麼時候把茶館自降幾個等級,別太裝逼,茶館生意自然就好了。想想星巴克裝修成中國傳統風格,裡面咖啡換成茶,生意應該也一樣的好吧。喝了好茶,順便買點茶葉回去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茶文化明明已經草根的不要不要的了,還談什麼繼承?

朱元璋大大不是把只有貴族玩的茶道改成了現在拿水一衝泡就能喝的文化,請問有什麼不好?

非要和日本一樣嗎?或者是說宋代以前,提著個爐,拿刷子在碗里刷刷刷?

這茶文化明明已經在群眾中根深蒂固,每個地區或者每個人都有著自己不同的喜好,愛喝紅的,愛和綠的,玻璃杯泡的,紫砂壺泡的,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文化。

把這樣的文化還要硬生生的穿上一件所謂傳承茶道的外衣,感覺是在忽悠人哦~

年輕人愛喝茶啊,怎麼不愛了?至少我就愛喝。


不只喝茶是因為選擇太多。啥東西好喝也不能沒白沒黑一直喝啊!

表臉的80後偽裝年輕人過來答一下!我現在正在燒水泡茶,一般是早上口渴喝一泡,再就是晚上回家喝一泡。在辦公室裡面一是沒有時間,再就是沒有水具。帶一大套羅里吧嗦的東西去辦公室也擺不下,被領導看到了還有可能以為我是來旅遊的。偶爾去老闆房間聊不了幾句話,泡完茶還得洗一遍茶具,所以就是在家裡的閑暇時候才會想起喝茶這事。

當然,我也喜歡喝咖啡,也喜歡喝牛奶,心情好了還可以榨個果汁喝。我大新疆盛產番茄,我媽媽每年都會給我做幾十瓶番茄醬,開一瓶兌點水加糖喝那是我的最愛。總之,選擇太多了不是么?茶道這東西,我完全不懂,但我熟悉的茶葉我知道水溫知道出湯速度,也未必比那些日本師傅泡的差。假模假式哪個鑷子杵來杵去也麻煩不是么,或者還拿個聞香杯轉個幾圈,看著就累心。。。說喝不起的也太糟蹋人了,畢竟當年也是祖國的花朵。正山堂駿德公司的高級紅茶也沒多貴!單叢啥的烏龍就更便宜了。


推薦閱讀:

鑄鐵茶器應如何保養?一旦生鏽如何處理?
開片可以用來判定仿汝窯的品質嗎?用了2周,已經形成了淺淺的紋路,是不是太快了?
泡茶真的有必要倒去第一遍么?
現在有真的紫砂嗎?
做茶藝師是怎樣一種體驗?

TAG:文化 | | 文化傳承 | 茶道 | 生活、藝術、文化與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