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小米加步槍而不是高粱加步槍或者是其他的糧食作物?


小米加步槍」不是隨口而說,而是有必然性的。小米「打敗」其他糧食的因素有兩點

1 農業發展水平

2 軍事地理格局

先說這句話的出處:

  • 1945年,毛澤東

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

你們吃飽了麵包,睡足了覺,要罵人,要撐蔣介石的腰,這是你們美國人的事,我不干涉。現在我們有的是小米加步槍,你們有的是麵包加大炮。你們愛撐蔣介石的腰就撐,願撐多久就撐多久。不過要記住一條,中國是什麼人的中國?中國絕不是蔣介石的,中國是中國人民的。總有一天你們會撐不下去!

  • 1947年,賀龍轉述

晉綏軍區建軍會議總結報告

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我們依靠群眾來建黨、建政、建軍,來戰勝一切敵人。沒有階級性、群眾性的單純建設軍隊,是不行的。毛主席說:「我們的力量就是小米加步槍,如果看不見小米,即群眾力量,這支步槍,一定不會有任何作用。」

1945年,抗日戰爭剛剛結束,1947年,解放戰爭還處於第一個防禦階段。而毛和賀的說法,顯然都是對過去的總結,而不是未來的展望。所以,「小米加步槍」主要描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早期。

從順序看,毛澤東提出概念,賀龍則對具體語義做了解析——「小米,即群眾力量」。把根據地的物資供應概括為「小米」,這樣問題的內涵就很清楚了:

為什麼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早期,根據地提供的物資支持主要體現為小米這種糧食?

從農業發展水平說,這體現了小農經濟下,北方農田的灌溉率很低。因為小米是主糧中最耐旱的一種,正所謂「只有青山乾死竹,未見地上旱死粟」。

穀子的生長條件

(注意,穀子在北方專指小米,南方才可能代表大米)

穀子是比較耐旱的作物,蒸騰係數142~271,低於高粱、玉米和小麥。苗期耐旱性極強,能忍受暫時的嚴重乾旱,需水量僅佔全生育期的1.5%。拔節至抽穗需水量最多,佔全生育期需水量的50~70%。

穀子為短日照作物,日照縮短,促進發育,提早抽穗,日照延長,延緩發育,推遲抽穗。一般出苗後5~7 天進入光照階段,在8~10小時的短日照條件下,經過10天即可完成光照階段

穀子適應性廣,耐瘠薄,對土壤要求不甚嚴格,粘土、砂土都可種植。但以土層深厚,結構良好,有機質含量豐富的砂質壤土或粘質壤土最為適宜。穀子喜溫怕澇,土壤水分過多,易發生爛根,應及時排水。

需水少,只要能集中澆一次,剩下的時間完全可以靠天吃飯。對日照和土地要求也不嚴格。這麼好的作物……就是產量低(以及秸稈少)啊。現在良種加精心培育,在肥沃的土地上不乏有七八百斤的案例,當年穀子一畝地收五六十斤很正常,雖然當時的麥子高粱也就一二百斤,但畢竟有好幾倍的產量差異。所以,大家有機會種玉米種麥子,肯定還是不想種小米。

然而,小農經濟土地分散(地主的土地也往往切小塊給佃農),改造農田的水平低,灌溉能力差,也沒有足夠的肥料,很多農民還是被迫種了小米。尤其是晚清的人口早已超過中國生態承載力,不僅僅分布於平原河川,更要佔滿每一片能種地的山地丘陵。坡地上沒法種麥子,也不太好種高粱,所以小米比例很高,在山區更高。等到人民公社改造了土地,用梯田存住坡地的水,用水庫渠道把窪地的水提到旱地,旱地有了灌溉,有了初步的化肥,小米的比例就逐漸下降了。(同時鹽鹼窪地被清除,高粱也下降了)

專家:全國穀子種植面積可望恢復到3000萬畝以上-中新網

穀子起源於黃河流域,在很長時期內是我國北方人民的主糧,被譽為「中華民族的哺育作物」。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穀子年種植面積仍高達1.48億畝。此後,隨著水利設施的改善、玉米等高產作物的發展,穀子生產面積逐漸減少,目前年種植面積約1500萬畝

消失的紅高粱-教育期刊網

(這是一個水資源充沛到遍地窪地的縣,但穀子比例依然很高)

經過二十幾年的集體大會戰,全國水庫庫容由解放初的200億立方米,增加到1976年的4200億立方米,增長了整整20倍。而同期全國可灌溉面積由2.4億畝,增加到6.7億畝,其中黃淮海流域1.8億畝。原本遍布三大流域的2.8億畝低洼澇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

經過改造的鹽鹼地已經不再是高梁獨霸的天下。解放前還不見蹤影的玉米闖入了孫家口,也闖入了黃淮海舊時的鹽鹼地,與這塊土地上最傳統的農作物開始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捲入這場戰爭的卻不僅僅是玉米和高梁,中國的傳統作物穀子(稷)、黍、麻甚至大豆也未能倖免。

農田改造前的1949年,在高密的農作物版圖上,高梁和穀子分別佔據著11.9%和11.84%的土地,而玉米只擁有可憐巴巴的4.55%。短短八年以後,玉米已經搶佔了13.7%的版圖,而高梁和穀子已經劇減為4.81%和5.68%。

或許有人會說:農田改造是這場新舊作物抗爭的決定因素。事實不僅如此。

孫老漢能清楚地記得1949年各種作物的單產:「小麥也就100來斤,高梁140斤,玉米110斤,穀子大概能打120斤。」玉米既趕不上穀子,更趕不上高梁。

「玉米對肥料的要求比較高,」孫老漢一語道出奧妙,「好在解放後不久就開始有了氨水和磷肥,沒有這些東西誰也不敢種玉米。」《高密縣誌》記載了1 957年各種作物的單產:小麥129.7斤,高梁144.2斤,玉米168.6斤,穀子185.4斤。化肥的使用改變了玉米和高梁的對比,但還不足以成為決定這場戰爭的根本力量。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到,1949年全國15億畝農田,其中1.48億畝是穀子,即便在華北四五億畝農田中,穀子也不是主要作物。為什麼還要強調小米加步槍呢?

這就要說到軍事地理因素——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初期,八路軍的主要控制範圍在山區:

對比這兩張圖,可以看到八路軍的控制區要麼是山區丘陵(太行,北嶽),要麼是黃河口(清河)、淮河口(濱海)、黃泛區(冀魯豫),總之是重武器難以通行的地區。而其中山區居多,尤其是根據地(連片紅色),山區大概佔80%以上。

八路軍對根據地的定義是只有我方政權,對方不能來征糧;而游擊區的定義是雙方均可能獲得物資。游擊區可以延伸到平原,根據地一般要有山地遮蔽。在灌溉條件差的情況下,這意味著八路軍穩定的糧食供應很少來自水澆地。那1.48億畝穀子地,在北方農田中算少數,但在八路軍的糧食來源中明顯算多數。尤其是1942年大掃蕩時期,許多平原根據地被壓縮到「一槍打穿」的水平,八路軍能牢固控制的,也就是少數山地了。這些依附於穀子地的農民,就是八路軍最可靠的糧食來源。

所以,八路軍儘管什麼糧食都吃,但在47年把戰線推向國統區之前,無論是打日本還是打國民黨,主力部隊的硬體就是「小米加步槍」。而八路軍-解放軍的財稅體系就是在這一時期確立的,初期貨幣沒有足夠的信用,就搞了糧本位貨幣,基本換算單位就是倉庫里比例最高的糧食——小米。直到50年代初,「XX斤小米」還是最典型的工資待遇標準。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吃飯問題-- 以「小米」為工薪單位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文化接管委員會下發了「北平專科以上學校教職員工警薪給暫行標準(草案)」,對於薪給數額(為每月多少斤小米)作出規定

大學校長:月薪小米1300斤至1500斤;專科學校校長或獨立學院院長:月薪小米1000斤至1300斤;教授、副教授:月薪小米800至1300斤;講師、教員、助教,月薪小米400至850斤;職員:月薪小米250至750斤,工警180至450斤,學徒工120至180斤。(註:每斤小米約合今人民幣2元左右。)

國立清華大學職員公會討論後,於4月16日呈報《建議書》,提出要求:將最低薪額250斤小米擬改為350斤。工農每人每月最低生活所需63斤小米(不包括衣、住、教育、醫藥及其他);家庭以成人數4口計,則每月應需252斤小米;

華北大學生每人每月所需為106斤小米(不包括房租捐稅)以4口計每月應需424斤小米。

可以做成小米屏保呢……

以我的經驗,小米還有一個特性——和其他糧食相比,營養價值和口感基本居中。如果讓北方士兵排個序的話,可以大致這樣表達:

白面&>大米&>小米&>玉米&>高粱

80年代的時候,北方旱區糧食供給是粗細糧搭售的,玉米高粱是粗糧,大米白面是細糧。而小米雖然算粗糧,卻是粗糧中最受歡迎的一種,誰家的粗糧指標要是買成小米,是值得慶祝的事情。到現在也記得我媽對小米的定義:「粗糧中的細糧,細糧中的粗糧」。

此外,小米顆粒小,形狀圓,耐保存,(晾乾後)體積和重量之間的比例相對穩定。這意味著如果一定要選一種作物作為「標準貨幣」,當時的北方政權首選小米。所以,儘管1947年後,解放軍開始攻佔中等城市和周圍的平原地區,開始控制大片的麥田和玉米地,但「小米本位」還是維持了很久。導致抗戰時期「小米加步槍」的說法沿用到建國後。

最後說個巧合,粟裕是解放軍關內戰績最強的將領,「粟」是小米,「粟裕」就是小米管夠。最後果然是粟裕將軍為小米加步槍的隊伍開啟最大的勝利……

相關回答:

馬前卒:工業化之前的全國平均糧食畝產最高能有多少?

馬前卒:「農村鄰里關係緊張」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現象嗎?

馬前卒:農民是否希望消費者浪費糧食?消費者節約糧食是否有利於農民?

馬前卒: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的作用有哪些?


抖個機靈

因為當時土共用的是小型米加粒子步槍,為了低調簡稱小米加步槍。

如果當時用的是高能量集束加強型步槍,就是高粱加步槍了


你們知道么,在我小時候,我以為是部隊窮到沒有子彈了,把小米當成子彈打→_→


陝北 華北

小米是特色

小米這種作物不挑地

也就是說在比較貧瘠乾旱的土地上

仍然可以保證一定的產量

以前遇到災年正常作物絕收時

農民都在夏秋搶種小米

就是為了打下一些糧食活命


小米,即群眾力量——雷軍(劃掉)。

因為小米的群眾基礎最好啊。

當初鬧革命的時候,根據地的主要糧食作物就是小米。


對於一個軍盲來說,我一直以為小米加是和ak47,95式,SG550一樣的一種步槍型號……


非我見死不相救,奈何共軍有高達。

高達的一個主戰裝備就是米加粒子步槍、簡稱米加步槍。

所以普通步兵用小米加步槍也不是什麼稀罕事。

所以。。。。。共軍都用上小米加步槍了,這國軍能贏得了么?


我媽為了高考給我補補營養,騙我說小米最有營養了。你知道八路軍他們為啥是小米加步槍嗎?因為小米有營養啊!你看看他們打一仗下來那麼多傷員要療養,又窮,只能熬小米粥。小米粥恢復元氣最好了balabala......

我還信了……


小米加步槍是蘇聯米加步槍的改進型武器。。。。。你還小米,那個時候能喝上稀飯估計就是大戶了!


我很好奇,這個問題是不是海軍們提的問題


因為「山西的小米養人呀,你們要多吃一點。」


蘋果加步槍

華為加步槍

三星加步槍

喂喔加步槍

鎚子加步槍

點了反對!


大概是雷布斯贊助了推廣費吧


地域特點,陝北的小米種植很廣泛,在大米進入以前,主食除了麵食就是小米。

為什麼不是高粱?高粱面很粗,口感不好。


卧槽?不是 小米加 ——步槍?


萬物基於MIUI


我長這麼大都一直以為有種什麼蘇式武器叫「米加步槍」


小時候還能看到一些文章說到一種蘇制武器名為「米加」,到了中國演繹出小米+步槍的說法。


抗戰時期,紅軍、八路軍多在北方作戰,黃土高原流域,小米為老鄉主要產物。


推薦閱讀:

「中國在幾十年里取得了資本主義國家用一百多年取得的成就」,這一說法成立嗎?為什麼?
歷史上王道士真的像道士塔里寫的那樣嗎?
為什麼說「擁有世界級的博物館或美術館要比擁有原子彈的難度大不知多少倍」?

TAG:歷史 | 軍事 | 農業 | 生物學 | 中國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