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如何辨別新聞的真偽?
任何事情,只要說出來,就有三分假,再寫下來,就假七分了。幾條鑒別假新聞的心得: 一,看消息出處,路透社新華社美聯社一類大機構靠譜一些,那些壓根就沒有來源的消息,不可信;二,看消息來源的權威性。比如網易轉載過鋼水壺有毒的新聞,是一家晚報採訪一個在讀博士生後得出的。稍微有點職業素養的記者都知道,一個博士生不權威,不夠大新聞;
三,利益相關方發布的消息不可信。某人能在某領域成為權威,並不代表他的道德完美。現在的權威越來越容易被收買成賣瓜老王了。這點與第二點有矛盾,靠第四點彌合;四,看交叉佐證。多家媒體通過多種來源報道的同一件事,可信度高。單一信源主張一件不可證實(或不可證偽)的事情,哪怕被轉載一億次,還是孤證,不可信;五,不合乎常識的不可信。常識是個很籠統的概念,不如簡化為:除了政治以外,我們在中學裡學過的所有課程。尤其是數理化,肯定有錯,但我們可能一輩子也等不到它們被證明有錯之時;六,越快的新聞越模糊。比如十分鐘前紐約發生一次爆炸,那麼報道可能只有這一句。如果細節非常多,炸藥種類傷亡人數兇手身份都挖出來了,可疑,真新聞不會這麼快;七,陳述事實和解釋事實不是一回事,許多新聞把兩者混在一起了,要分清楚。解釋是主觀的,有立場的,如果解釋與你的立場相悖,並不能證明陳述為假,反之亦然;
八,選擇性報道。高明的欺騙甚至不用說謊,只要有選擇的陳述事實,就能誘導人得出錯誤的結論;九,以辭害意。那些特別漂亮的文字,特別精妙的論證,讓人看得一愣一愣的。保持冷靜,搞清楚華麗的外衣下面,有沒有虱子。最後,這個世界如此殘酷,而我們還能倖存下來,說明我們現在的生存策略是有效的。所以對於任何試圖改變你世界觀的文字,或者可能影響你決策的信息 ,在全面審慎的反思之前,默認它是假的。前記者來說幾句。
- 先看哪家媒體發布的
傳統媒體的可信度遠遠高於當下流行的自媒體,傳統媒體相對保守,愛惜羽毛,珍惜名譽,自媒體往往以點擊率為第一要務。
有時候保守點不是壞事,傳統媒體的記者,如果受過正規訓練,採訪時是會對消息進行交叉驗證的,而不是隨意引用匿名消息,完全不進行核實就發布。當然,現在傳統媒體的節操也逐漸在掉...
比較可信的傳統媒體包括
- 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等國家級媒體。
他們可能會說官話、套話,但極少故意造假。敏感問題,他們更傾向於字斟句酌,內有玄機。
像今天的聶樹斌案宣判無罪,我第一反應去看新華社,果然,不僅有通稿,還有一篇含金量很高的採訪: 最高法:一定要牢記聶樹斌案錯殺的沉痛教訓_手機鳳凰網
- 財新、澎湃、財經、新京報、南方都市報、南方周末等全國一線媒體。
重大新聞時,這些媒體的記者往往沖在一線,能夠第一時間拿到料。可能有些人會污名化「南方系」,但新聞業界基本不會這麼看。(不用噴我,可以問做媒體的朋友)
- 地方一線媒體。如各地的黨報、都市報、電視台。
他們在報道地方新聞時有優勢,儘管可能會報喜不報憂,但主動造假的可能性不大。人要臉,樹要皮,他們要在當地長期發展。
- 國外一線媒體,紐約時報、CNN、路透社、BBC等。
他們會更加嚴格。撇除政治偏見來說,他們的新聞操守基本可以讓人放心。最奇葩的當屬《紐約客》雜誌,記者採訪了還不算,專門有個編輯,會對記者採訪的重要人物,逐一電話核實,問你究竟有沒有說過文中那句話?
錢鋼:我接受了《紐約客》的核查
2. 信息源
簡單說,就是新聞中的關鍵信息是誰提供,採訪了誰?
做記者,首先強調的是去現場,找到關鍵人物。比如說羅爾救女事件中,最關鍵的當然是羅爾本人。前天記者們基本都在瘋狂找他。梨視頻和北青的報道,因為有直接採訪羅本人,掌握了房產等核心信息,轉發率很高。
如果我們到不了現場,接觸不到羅爾本人,我們可以去看看羅爾的公號,推手「P2P觀察」的公號。至少比我們看二手信息好。
另外,官方的信息源特別重要。像深圳市兒童醫院和深圳市民政局的兩份說明,基本上釐清了事實。如果你仔細,他們的表達也很有技巧,沒有直接指責羅爾,避免了參合糾紛。
&" dw="465" dh="4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465"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4322dde26b05029a12477b9ea91b0bdd_r.jpg" data-actualsrc="//i1.wp.com/pic1.zhimg.com/50/v2-4322dde26b05029a12477b9ea91b0bdd_hd.jpg">其實在官方說明出來前,一份由微博@白衣山貓 發布的,號稱是來自於深圳社保局的醫療費用清單,傳播特別廣,我也一度轉發,因為看起來很真實。
&" dw="493" dh="1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493"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41f895c47fc5d713634ba943d1cfcfec_r.jpg" data-actualsrc="//i1.wp.com/pic3.zhimg.com/50/v2-41f895c47fc5d713634ba943d1cfcfec_hd.jpg">經知友提醒,我去查,深圳社保的官方渠道(網站、微信、微博)都沒有發。下午時分,澎湃新聞發消息,深圳官方說那份費用清單不實。衛計委:網傳白血病女童治療費及醫保比例數據不實_網易新聞
事後對比來看,那份清單倒不是偽造,只有時效性有問題,沒有涵括全部的費用,而且語言過於激烈,不適合官方發言。我的個人猜測是:這份清單只是份官方的草稿,提前泄露了。
無論如此,這也給了我一個教訓。一定要去找核心信息源,不要找二道販子。
那天瘋狂的「胡醫生朋友圈截圖」更是類似,發言者身份難以核實,並非羅一笑主治醫生,只是聽說。即便他的話是真的,嚴肅的新聞報道也不能引用的。
&" dw="750" dh="9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750" data-original="https://pic6.zhimg.com/v2-8f4adcb9698b6a2fe2589f59c69cdb44_r.jpg" data-actualsrc="//i1.wp.com/pic6.zhimg.com/50/v2-8f4adcb9698b6a2fe2589f59c69cdb44_hd.jpg">3.專業度
毫無疑問,在一些專業問題上,大眾媒體的記者的專業素養是不夠的,他們一般是求助專家。
這時候,作為讀者,你可以留意,這個專家的頭銜是什麼?是野雞專家還是正規的研究人員?一般來說,後者不會有太大問題。當然,不同專家觀點不同,所以我一般做法是採訪兩個,以進行平衡佐證。
這過程中,也可能會出現記者理解、轉述錯誤。有些嚴謹的記者,會將專家採訪內容,交由受訪者核對。
要承認,有些記者同行喜歡偷懶,沒有直接採訪專家,在網上搜一搜專家之前的言論,就寫進新聞報道,這樣容易出錯,也敗壞了行業名聲。
其實遇到專業問題,也可以搜搜知乎嘛。更專業一點,可以搜搜中國知網,用論文比對。
大概就是這樣,大家如果有疑問,我會在評論里回答,撕逼就算了。
推薦閱讀:
※如果MH370上有154名美國人,事態會不一樣嗎?
※通過此次馬航MH370事件,中國人是否討厭或痛恨馬來西亞?
※媒體轉發消息前會做怎樣的考證呢,媒體需要對消息的真實性負責么?
※為何各國的軍事衛星在尋找失蹤航班 MH370 上無所作為?
TAG:新聞 | 新聞學 | 馬來西亞航空370號班機空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