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攝影作品用黑白純色框加白邊裝飾比較好看,而以油畫為代表的繪畫作品多裱在花式繁複的框子里?
01-12
1.功能性成見。
繪畫本身具有的唯一性與不可複製性,使得繪畫具有供人膜拜、凝視的價值。繁複的畫框是體現這種功能的法器。
攝影具有普遍性與可複製性,使得攝影獲得快捷,可消費的特殊價值。簡單的畫框是增加了其親和力。2.審美問題。
2.1平衡效應
傳統上,被裝飾物必須與裝飾物相平衡才能保持整體的平衡。試著揣測下圖中的冷軍為何在裝飾上分別對待兩組作品。2.2風格因素
我估且將繪畫風格簡單地劃分為精緻的與粗曠的兩種。同樣是繪畫作品,古典樣式的繪畫較之現代樣式的繪畫在裝裱上也有繁簡之別。同平衡效應一致,在視覺上,集中且繁複的區域會優先被辨識出來。這是因為繁複的區域其內部的力組織較強(參見格式塔心理學)。並且,立體的事物較之扁平的事物在視覺上更突出,這是因為雙目競爭機制帶來的結果(雙目視差導致立體事物的力組織更強)。如此,較為粗曠的繪畫配上繁複的裝飾時,視覺中心易聚焦於邊框而不是畫面中心。2.3圖像的延展性
油畫作品,尤其是傳統油畫作品,張力往往是指向內部的。為其提供一個易於辨識的邊界就再重要不過了。相較於中國畫,因為散點透視及留白的因素,張力往往有方向性,並且畫面周圍的留白也試圖將圖像世界延伸出去。於是中國畫少有繁複的裝裱,甚至多數的中國畫裝裱沒有畫框的概念。攝影作品多數是具有延展性的圖像。但這並不是因為攝影作品本身的張力是有方向的,或其張力是零散的。而是因為攝影作品的語言是自然的。請揣測一下,為什麼超寫實畫作不裝置畫框的原因。
3.習慣。
基於以上原因,甚至可能更多,對於兩種事物的裝裱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成為了習慣。這種習慣導致一種審美範式——它們就應該待在那種畫框里。習慣與功能性成見的相互作用,加固了繪畫作品與攝影作品相區別的特有屬性,另一方面則使得它們中的異端採取相對立的形式進行裝裱。於是乎,裝飾的種類並不是取決於作品的種類,而是取決於作品背後的特性,這種特性有文化、社會功能上的特性,也有審美上的特性。這個問題去年看過一本講美術工藝史的書,具體是哪本我現在已經忘記了,不過當時倒是發了條朋友圈。
繪畫本身具有的唯一性與不可複製性,使得繪畫具有供人膜拜、凝視的價值。繁複的畫框是體現這種功能的法器。
攝影具有普遍性與可複製性,使得攝影獲得快捷,可消費的特殊價值。簡單的畫框是增加了其親和力。
所以在攝影還不具備可複製性的年代,當年的裝裱工藝都是醬紫的。
很簡單的道理,這是傳統,油畫盛行是什麼年代,攝影是什麼年代。
油畫的歷史傳承韻味,油畫的手工痕迹和工藝不同於攝影。但並非所有的油畫都要裝框,比如目前流行的當代藝術
攝影更貼近真實,表達的事物大多是在繁雜中尋找簡化。故邊框的簡化更呼應了主題。
繪畫是從白紙開始,一層層累加,直到內容豐富,層次分明。是從簡單到豐滿。所以與之相配的邊框,也應豐富華麗。
順便說一句,我說的主要是風景攝影和古典油畫。因為突出的是作品!
推薦閱讀:
※就繪圖來說,頭髮要把握骨骼的變化,畫的時候腦子裡想著人物內部結構,誰能解釋一下?
※值得前往的攝影博物館有哪些?
※林肯中心到底是怎樣一個舞台?
※現代舞為何不能像其他舞種一樣大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