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攝影作品用黑白純色框加白邊裝飾比較好看,而以油畫為代表的繪畫作品多裱在花式繁複的框子里?
01-12
1.功能性成見。
繪畫本身具有的唯一性與不可複製性,使得繪畫具有供人膜拜、凝視的價值。繁複的畫框是體現這種功能的法器。
攝影具有普遍性與可複製性,使得攝影獲得快捷,可消費的特殊價值。簡單的畫框是增加了其親和力。2.審美問題。
2.1平衡效應
傳統上,被裝飾物必須與裝飾物相平衡才能保持整體的平衡。試著揣測下圖中的冷軍為何在裝飾上分別對待兩組作品。左邊的作品與右邊的兩幅作品之耗時是完全不同的。右邊,我們可以稱之為習作,而左邊我們稱之為作品。體力勞動量在今天的藝術中仍然被考察著,這就使得相對體力勞動更多的繪畫與需要同樣勞力的繁複裝飾對應起來,而攝影與簡單裝飾對應起來。在書籍出版中,也少見將短篇小說製作為精裝本的現象(但在這一例子中,書籍的使用率也是考量之一,而在繪畫-攝影中沒有這個考量標準)。2.2風格因素
我估且將繪畫風格簡單地劃分為精緻的與粗曠的兩種。同樣是繪畫作品,古典樣式的繪畫較之現代樣式的繪畫在裝裱上也有繁簡之別。同平衡效應一致,在視覺上,集中且繁複的區域會優先被辨識出來。這是因為繁複的區域其內部的力組織較強(參見格式塔心理學)。並且,立體的事物較之扁平的事物在視覺上更突出,這是因為雙目競爭機制帶來的結果(雙目視差導致立體事物的力組織更強)。如此,較為粗曠的繪畫配上繁複的裝飾時,視覺中心易聚焦於邊框而不是畫面中心。2.3圖像的延展性
油畫作品,尤其是傳統油畫作品,張力往往是指向內部的。為其提供一個易於辨識的邊界就再重要不過了。相較於中國畫,因為散點透視及留白的因素,張力往往有方向性,並且畫面周圍的留白也試圖將圖像世界延伸出去。於是中國畫少有繁複的裝裱,甚至多數的中國畫裝裱沒有畫框的概念。攝影作品多數是具有延展性的圖像。但這並不是因為攝影作品本身的張力是有方向的,或其張力是零散的。而是因為攝影作品的語言是自然的。請揣測一下,為什麼超寫實畫作不裝置畫框的原因。
畫框的修辭格是「隔離」,區別內外世界。在展示一幅再自然不過的圖像時,隔離的意味只能降低它本應具有的真實性。攝影照片的延展性是心理性的,因為這些事物本就屬於這個世界,回到§1,攝影具有親和力。同時,增加邊框的超寫實作品很難使得畫面中的事物在場化(想像一下,一幅寫實繪畫如果巨大到包裹住你,他所描繪的事物是否會被認為更真實呢?)。體量巨大並取消邊框是寫實作品增加其真實程度的必要途徑。在一些情況下,我們會對攝影作品做繁複的裝飾,例如遺像。首先,這些作品具有被膜拜的特性、再者這些作品與觀賞者之間有時間/空間上的巨大距離。3.習慣。
基於以上原因,甚至可能更多,對於兩種事物的裝裱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成為了習慣。這種習慣導致一種審美範式——它們就應該待在那種畫框里。習慣與功能性成見的相互作用,加固了繪畫作品與攝影作品相區別的特有屬性,另一方面則使得它們中的異端採取相對立的形式進行裝裱。於是乎,裝飾的種類並不是取決於作品的種類,而是取決於作品背後的特性,這種特性有文化、社會功能上的特性,也有審美上的特性。這個問題去年看過一本講美術工藝史的書,具體是哪本我現在已經忘記了,不過當時倒是發了條朋友圈。
繪畫本身具有的唯一性與不可複製性,使得繪畫具有供人膜拜、凝視的價值。繁複的畫框是體現這種功能的法器。
攝影具有普遍性與可複製性,使得攝影獲得快捷,可消費的特殊價值。簡單的畫框是增加了其親和力。
所以在攝影還不具備可複製性的年代,當年的裝裱工藝都是醬紫的。
當然那個時候的攝影師也都是有錢人。但是,拋開年代和風格談製作,同樣也是耍流氓。現代派油畫實際上也並不會特別選擇「花式繁複的框子」,例如說下面這張聞得到錢味的照片,庫寧+波洛克。很簡單的道理,這是傳統,油畫盛行是什麼年代,攝影是什麼年代。
油畫的歷史傳承韻味,油畫的手工痕迹和工藝不同於攝影。但並非所有的油畫都要裝框,比如目前流行的當代藝術新的藝術形式所產生的表現形態是不同的。畢竟攝影是當代,而油畫的外框在過去也是炫富的表現。
攝影更貼近真實,表達的事物大多是在繁雜中尋找簡化。故邊框的簡化更呼應了主題。
繪畫是從白紙開始,一層層累加,直到內容豐富,層次分明。是從簡單到豐滿。所以與之相配的邊框,也應豐富華麗。
順便說一句,我說的主要是風景攝影和古典油畫。因為突出的是作品!
推薦閱讀:
※就繪圖來說,頭髮要把握骨骼的變化,畫的時候腦子裡想著人物內部結構,誰能解釋一下?
※值得前往的攝影博物館有哪些?
※林肯中心到底是怎樣一個舞台?
※現代舞為何不能像其他舞種一樣大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