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的音節模式,是不是音樂創作的硬傷?

發現有不少人嘗試用中文去翻唱國外的一些歌曲會頗有有違和感。是不是中文天生在曲風(或是調式)的兼容性上有硬傷?比如日語曲風發展的範圍基本上涵蓋了所有,而且都有一定的規模,相比之下中文流行的類別範圍就很小,……

有時我僅僅是因為「用中文唱」就會斃掉很多創作靈感,因為用中文來唱這個旋律的話會很彆扭,而用日語就會放開很多。

這到底是一個心理上接受與不接受的問題還是中文的發音音節模式與某些音樂旋律不大相配的問題?這是為什麼?


中文的音節模式同樣可以看做是音樂創作的優勢與特點。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優勢與弱項。

翻譯的歌曲肯定存在這樣的問題明顯一點,因為你在與原文比較。假如翻譯中不去嚴格追求與原作一致,大可以為音樂賦予新的意義。

印度人拉小提琴不放在脖子上,放在腰上拉,過了許多年,產生小提琴的西方人又要去印度學習小提琴的新拉法。


謝謝邀請。

中文的音節模式和作曲人沒有任何關係。你要想像的音階,旋律和節奏,這些全都不是以文字來構建的。

說一句不好聽的話,如果你的文字功力不好,你在作曲的時候不必操心歌詞怎麼寫,你只需要好好寫完旋律,然後交給有文字能力的人去解決歌詞。


問題是有趣的問題,只是覺得補充內容里說的有點不著四六。

唉,我怎麼覺得多數討論不那麼在點子上呢……

一,漢語是有固定音調的:普通話是四聲+輕聲--五聲;粵語更慘,九聲。咱們還沒算各地方言呢。這裡的調/聲雖然不能等同於音樂里的音高,其實是接近的。或者你可以這樣認為:用哆瑞咪的記譜方式作為標準的話,普通話里除了一聲是一個單音,其他幾個每一個都是幾個單音密集排列組成的發音。你隨便找一個字把這個發音的四聲念出來試試,那就是一組旋律。學拉弦樂器(二胡,小提琴)的小孩常玩(有時候大人也玩)的遊戲就是用樂器模仿說一句話,比如:「你好嗎」或者「去死」。實際上就是用音符去模仿語言。而模仿的肯定是漢語,你拿樂器去模仿英語試試?不是不可能就是累死你!為什麼?因為英語或別的很多語言並沒有固定音調--同一句話可以用不同音調說出來,完全不妨礙表達以及意思領會。你拿漢語改變一下音調試試(膩哪含玉該邊咦蝦時使)?;-D 為什麼那麼多老外學漢語學出方言味兒來,就是因為他們最搞不清楚的就是漢語的聲調,因為他們自己的語言裡面沒有這概念。有個說法:美國人說漢語是河南口音,法國人說漢語是新疆口音。

那這對音樂創作,應該說對中文歌的創作有什麼影響?字詞有音高/音調的局限就意味著你不能隨便用詞用句。如果是填詞的話,你必須跟著旋律的走向去選擇有合適音調走向的字詞句;如果是先有詞,那後譜的旋律肯定會受到已有的字詞句的影響和限制。你不尊重字詞句體現出來的音調規律?那很有可能讓聽眾把歌詞里的「違和」聽成「為何」、把「沙子」聽成「傻子」。這點上,粵語詞創作受到的限制更多,因為九個音調,比多瑞咪發嗦拉七還多倆音……

二:漢語有自己獨特的節奏感。這似乎是一句廢話,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節奏感。我想說的是:相對於大多數使用拼音文字的語言而言,使用表意文字的漢語在節奏上的靈活性似乎弱不少。這裡說的「節奏」概念並不僅僅指字與字、音節與音節之間的時值長短快慢關係,還有音節與音節之間的輕重強弱關係。大家可以隨便拿漢語的一句話,任意改變一下句內字詞的時長關係以及輕重關係,看看錶達是否仍然通暢。在某些情況下,時長和輕重關係的改變甚至會改變字面所想表達的意思,甚至讓人覺得不知所云。那外語就沒有這樣的限制嗎?肯定是有的,但至少在英語裡面(別的語言我不懂,沒法說)這樣的節奏限制會少一些,時長和輕重音錯位在大部分情況下不影響意義表達,頂多讓人覺得你在講印度或新加坡英語而已。

前段時間太忙,寫了一半沒繼續下去。今天忽然看到知乎里另一個問題里的答案,比我的說法專業多了,也解釋得明了多了。必須借用 音樂評論里說的「詞曲咬合」是怎麼一回事? 請參考該問題里

盧印的回答。 我自己就不獻醜了。

最後回到問題。中文歌曲創作受到漢語發音的限制真說不得是什麼硬傷,傳統民歌和戲劇戲曲就毫無障礙。非要說硬傷的話,要設定一個前提:目前絕大多數的中文流行音樂、歌曲的創作在編曲配器的形式上是以西洋流行音樂為基礎和依歸的。在這個前提下,中文歌曲的創作要適應西洋音樂體系內的和聲、節奏等等,自然會有各種難度。難度並非硬傷,跨越了難度才可能成就佳作。各類型的藝術創作本身不就是在一堆的給定限制內「做文章」嘛。

————————————————————————————————————————————

另外,想和張牧雲探討一下。你用崔顥《長干行》舉例說明押韻在中文歌曲里的重要性。並進而說押韻就是catchy,或者catchy就是必須押韻?從我個人的理解,這倆概念似乎並不能等同。建議參考一下維基百科裡catchiness的解釋Catchiness。一首歌catchy與否和旋律、節奏、歌詞意思等等都有很大關係,怎麼可能單說押韻呢?

至於你提到的敘事性弱,其實也只是片面的吧?從整體上而言,也許近幾十年的流行歌曲以及讚美功能歌曲里,確實敘事性作品占的比例不大。但這並不能成為中文歌曲創作必然敘事性差這一結論的依據。我們的傳統民歌、地方戲曲、戲劇裡面敘事才是主流。我們所有人都會唱的「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也是敘事,弱嗎?有違和感嗎?絲毫不覺得。即使在流行音樂(廣義)創作裡面,優秀敘事性作品數不勝數,如李宗盛的大多數作品;如張楚的「這個冬天雪還不下」--姐姐;等等等等。

從一些片面的現象里是看不到事實和本質的。


謝邀,不是。

「相信有不少人」都是不用心、不費工夫的人。無論是不打算多用心、多費工夫,還是打算而尚未多用心、多費工夫,從結果上看都一樣:別人能搞定的,你搞不定。 恕不舉例說明。


前註:由於我想到什麼說什麼,可能內容在原有格式上有多次添加。希望能夠更完整地解釋這個問題。歡迎大家討論。

個人認為從語言規律上,中文確實在音樂上有所限制,這個限制是發音所帶來的歌詞敘事性弱

解釋一下我理解的敘事性,我理解的敘事性就通過歌曲歌詞表現出一個完整的故事。舉例來說傳統的樂府詩歌都有很強的敘事性。例如這首:

崔顥《長干行》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詩人惟妙惟肖的把一個少女搭訕的過程刻畫了出來,同時很Catchy,簡單的概括就是押韻。古人對的要求極高。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頒布的專門指導押韻的書,如《唐韻》、《廣韻》、《禮部韻略》、《佩文詩韻》、《詩韻集成》、《詩韻合壁》。同時,也可以按照規律出韻保持詩歌的自然感。當然涉及到平仄音等問題。

我舉一個例子,被經常拿來惡搞填補歌詞的金坷垃廣告詞。

"肥料摻了金坷垃(La),一袋能頂兩袋撒(Sa),肥料摻了金坷垃(La),小麥畝產一千八(ba)」

整個廣告的所有台詞都以a作為詞尾的韻母,非常Catchy,讓你無法從腦海里忘記,而且朗朗上口。押韻是詞曲創作的很重要一部分,通過韻母來體現歌曲的連貫性。這也是年火過的金坷垃廣告台詞被各種惡搞錄入不同旋律的原因。

朋友可以試著隨意改變一下你比較喜歡的中文歌詞詞尾的辭彙。試試看是否依然朗朗上口。

也就是說中文歌的歌詞內容受到韻腳的限制。 當然作詞者也可以通過換序,出韻,改變節奏等方式擴展這個限制。

所以這就是我們常聽說的:

「不能輕信歌詞.作詞的為了押韻什麼狗屁道理都寫的出來。」

個人覺得在韻腳限制下的表達能力就是詞作家水平的體現。個人不太喜歡的一些網路歌手的歌詞會重複使用大量的「子」,「兒」作為句尾,光在歌詞上就讓聽眾失去了興趣。

我們再來說日語,日語相對中文:

  • 注重節奏,即音拍語言(例如っ表促音或喉塞音)。本人暫時沒發現當代漢語有這個結構(翻日語歌中的一大問題)

  • 發音結構相對「乾淨」:音韻學上(非語音學) 原音只有あいうえお(a i u e o)五個。 再加上ん的鼻音。
  • 語法活動性沒有漢語大。

所以,日語歌詞在編寫是雖然可以押韻,但是沒有必然需求。從而擁有在歌詞創作比當代漢語更大的自由度。

而我前面為何說敘事性弱呢,而不直接說自由度低或者樓主所謂的「硬傷」呢。因為我漢語博大精深,押韻也可以寫出很多華麗的詞句(鼓掌)。但是有難度,尤其是在歌詞中敘事的自由度是明顯受到很大。需要作詞者有一定的文學功底。所以如果樓主一定要用中文翻日語歌,建議的努力的過程中可以考慮換走向,或者通過我前面陳述的那些擴展限制的方式擴展。

   以上都是個人關於歌詞創作的感受,關於你問題下的經驗「相信有不少人嘗試用中文去翻唱國外的一些歌曲會發現好彆扭。或者這種感覺叫違和感?」 那麼下面的例子將會告訴你真相:華語歌壇里充滿了大量的翻唱成中文的日語歌曲,我將隨手搜到的例子將附錄在下面,這些只是一部分事實上存在的更多。很多耳熟能詳的歌曲讓你出乎意料。不知道摟主在唱這些歌的時候是否有違和感我個人無論從唱得角度還是聽得角度來講大多良好創作的歌詞是沒有違和感的。所以是否違和取決於中文詞作者。

  • 求一些被翻唱成日語的中文歌曲的日語版
  • 那些翻唱與被翻唱的日語歌(中文版你應該很熟悉)
  • 中文翻唱日語歌曲
  • 經典日文翻唱歌曲大全
  • 50首中文翻唱日文原版歌曲
  • 被翻唱的日語歌大集合

以上是根據語言來評價,至於樓上所謂的中日創作水平什麼的,本人只能靠直覺告訴你:

整個國民音樂音樂水平都被日本虐了啊!其苦修!.(和語言無關)

———————————————————————————————————————————

感謝@是果 的回答,由於我寫了很長但是不小心削掉,挫敗了我的成就感我簡短的說幾句。

  1. 沒否定中文歌有優秀作品。關於「外國歌曲」,雖然有押韻的作品。我詢問了我的聲樂教授,她表示西方音樂中沒有中文對押韻的要求,可能是因為中文的同音詞引起的。這點很多同學也贊同。
  2. 中文歌詞有很多優秀的作品。並不意味著限制不存在。由於押韻的要求,尾詞可用詞數是受限制的。詞作者為符合押韻,可能要拋棄表意的最佳詞語。朋友們可以試著把自己的日常對話變成全部押韻的結尾。試試看是否需要花上時間選擇詞語或是拋棄表達用的最佳詞語呢?押韻自然敘述的連續性受到了明顯的限制。 這個限制造成的成本對中文作詞對作詞者的要求是高的。簡單的不恰當的打個比方:小明買糖要10塊錢一包,小紅買糖要1塊錢。你不能通過小明買了更多的糖證明小明的糖比小紅的便宜。這裡小明代指中文詞作者,小紅是其他語言詞作者,買糖就是作詞的過程,價格指作詞中押韻帶來的成本。你無法通過中文中有好的敘事作品就說這種限制不存在。
  3. 這首《長干行》不是詩經,是唐詩。希望是果重新讀一下,我並不是要用《長干行》證明押韻的限制,而是想闡述清楚什麼是敘事性。而封建時期的詞作者在社會系統的要求下,這些知識分子擁有十分好的文學教育和基礎。所以技術上可能擁有對押韻更好的操作性和擴展性。
  4. 金克拉的例子我不是說廣告詞,而是說」惡搞填補歌詞的金坷垃廣告詞「的行為。如果不了解,請自行百度。
  5. 並不存在所謂的亞洲語系也並不相似。大概是認知不足造成的主觀臆斷。

關於產業問題,擴展開似乎會出題並且問題會變大,在這裡不討論。

對本題我仍持有原有觀點,簡短地說:受限制,但不是硬傷。


用翻唱國外的作品覺得不順暢,就表示中文音節的發音方式是中國音樂的硬傷,這個邏輯本身是不成立的。

每種語言本身都有著它本身的節奏感在,而一段melody要符合這段節奏感,當然不能生套了。

可中文的咬字也是有他的特殊魅力的。無論是普通話,還是粵語,還是各地的其他方言。

即使是最講究flow的說唱樂,現在越來越多的中文說唱新星們,都告訴你中文一樣也可以非常地帶勁。


這個提法並不合適。首先需要知道在古代的詩歌——尤其是詞曲,都是可以配樂演唱的。即使在唐朝這種以詩歌作為文學主體的朝代,詩歌的音樂性同樣也是非常強的。不了解這一現象的可以去查閱一下旗亭畫壁的故事。從3000多年前的《詩經》到晚清的詩歌,都是可以演唱出來的。如果中文的音節真的不適合音樂創作,很難想像中國人不但會把古詩寫的如此美麗動人,也很難想像會有很多人去演唱它們。換而言之,如果你認為「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或者「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樣的詩句是美麗的,那麼你就有理由相信中文是可以創作出非常美麗的音樂的。舉個簡單的例子,電影黃飛鴻的主題曲《男兒當自強》實際上借用了古曲「將軍令」的曲子,一開始唱的「傲氣面對萬重浪,熱血向那紅日光」如果換成一些氣勢雄壯的古詩也並無不可,而且歷史上的《將軍令》從名字和曲調上看應該是類似於軍歌的歌曲。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中文的音節的確為音樂創作設置了很多障礙。這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事實。不過,聰明的中國古人也想到了解決的辦法,那就是詞牌。由於古代的詞都是能演唱的,因而所謂的詞牌實際上也就是曲牌。詞牌看似隨意,但實際上是古代的音樂人長期的演唱經驗的總結,他們找到了中文的音節、字數、節奏之間的對應關係,並將之固定下來,也就形成了詞牌。所謂的填詞實際上就是依據這些旋律向裡面填歌詞。換而言之,理論上說,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和《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應該是同一旋律的歌曲。但是顯然兩首詞一個豪放,一個凄婉,用同一個唱法是不行的。眾所周知,詞在最初是下里巴人的作品,唱的就是家長里短、才子佳人的故事,其旋律更適合唱「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或者「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了,所以現在你也就能明白豪放派為什麼在一開始會受到攻擊,而他們的革新意義又在哪裡了。

直到元明清,長篇戲劇作品開始不斷出現,但此時的編曲依然採取了曲牌的方式——雖然此時的曲牌已經與宋詞差別很大。例如孔尚任的《桃花扇》尾曲《哀江南》裡面的《折桂令》、《北新水令》、《沉醉東風》等也都是固定的演唱模式。當然,這種模式在為漢語音樂提供了精美旋律的同時,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非常大的,那就是音樂創作能力——具體的來說是作曲能力的匱乏。據統計,流傳下來的宋詞有幾萬首,但是常用的曲牌只有三百多個。按照今天的定義來說,中國的音樂就是在不斷地填詞和翻唱,古人在作詞方面的功力要遠遠超過作曲。

LZ所謂的中文音節是不是音樂創作的硬傷,這裡所謂的音樂實際上指的是當代的流行音樂。音樂與語言之間需要一個磨合的過程,就好比詞這種藝術形式從出現到成熟用了一兩百年的時間一樣。我們用白話創作歌詞剛剛走過不到100年的時間,詞、曲之間的磨合才剛剛開始。歐美音樂方面的優勢自不待言,日韓由於沒有經歷類似於白話文的語言革命,他們很容易將自己融入到新的音樂創作環境中。所以,對於中文音樂未來的走向,我以為首先要看到中文並不是不適合創作音樂,而只是還沒有找到合適的路徑,或者說詞、曲之間還沒有磨合好。其次,與西方音樂不同的是,未來的中文音樂很有可能走宋詞的老路,即在經過一兩百年的詞曲磨合之後,形成一定數量的詞曲旋律,這個時候中文的文字優勢才得以充分的發揮。


我很嚴肅的說——這是個胡說八道的說法

你試試用英語唱一下崑曲,可能會得出「英語的音節模式是音樂創作的硬傷」的結論。不會唱崑曲的話,「一條大河波浪寬」會唱吧?


這個問題其實挺有趣的。實際上中文在音樂創作當中的確有些不利的地方,因為中文的發音顆粒感太強,一個字是一個音,一個音是一個意思,少了這個發音有時候整句話的意思都會被改變,所以中文普通話裡面,「吞音」這個現象是被消除了的(或許也有,但是恕我見識淺薄一時想不起來),所以你在寫曲子或者改曲子的時候自由度就會低一些。但是也僅僅是這樣罷了,其實有很多手段可以讓中文和樂曲完美配合起來,只是會很花時間,看有沒有人會費心力去做罷了。


相信有不少人嘗試用中文去翻唱國外的一些歌曲會發現好彆扭。或者這種感覺叫違和感?

違和感也是藝術的一種。

京劇 配 西洋交響樂 初次聽 當然彆扭。

像日語曲風發展的範圍基本上涵蓋了所有(而中文歌曲可以涉足的範圍很小)。

中文曲風也涵蓋了所有吧。

日本人剛開始聽不同曲風配日語也會彆扭吧,聽著聽著就習慣了。

西洋文化強勢洗腦,

LZ崇洋媚外。

看看 龔琳娜老師 和 老羅,

再想想 你這個 問題 存在嗎?

中文的音節模式,是不是音樂創作的硬傷?


你可以去聽法文版的je m"appelle Helene以及中文版的蔡淳佳的《依戀》,中文完全不輸法文原唱,都得到了對方的特別授權!


音樂跟語言有什麼關係,一首音樂都是先譜曲後填詞好嗎


1.從翻唱外文歌變味到中文創作之間有什麼邏輯關係么?

2.日本音樂創作水平和中國音樂創作水平對比如下:

日本水平————————————

平均水平——————————

中國水平————————————

3.「幾乎人口哼的一手好RB」是個人感覺還是有數據支持?

4.基於以上三點,個人覺得中文發音與中國音樂創作水平之間沒有明確的、直接的聯繫」。


林夕要存你這種想法,早就乞米了


對比兩種不同語言在特定曲譜下的優劣,就如同想區分番茄和土豆哪個更圓。答案是,不想當將軍的廚子不是好球員。


聽聽陶喆的歌。


昨天是星期四

明天是星期六

所以今天是星期五

俺們真高興喲~

因為今晚俺們會有個「球」

……

用中文寫這類歌詞應該很難押韻吧。

所以看起來「中文的音節模式,的確是音樂創作的硬傷」呢~!

更多內容請戳:時代雜誌評選十大歌詞最爛歌曲(附MV欣賞)


我覺得中文 ,日語,韓語都是硬傷


純答@張牧雲

不太認同你這個答案呢。

【個人認為從語言規律上,中文確實在音樂上有所限制,這個限制是發音所帶來的歌詞敘事性弱。】

這個肯定不是的,從語言的角度上來看,中文的辭彙量實在太大了,各種變化也多,常見詞語的字數也是很靈活的……這個只要細想想我們平時說話就能體會出來。因為語言而局限了歌詞敘事性?太小瞧詞作者啦~

押韻只是一種「捷徑」,從《詩經》開始,只是因為有押韻這種傳統和歷史,所以歌詞在這方面也有所繼承。而且用押韻的方式的話,詞作者就可以建立韻腳庫,有一些基本模板和套用公式……其實一種「簡便演算法」。當然押韻的歌詞也不乏優秀作品嘛!

而且並不是只有中文才有韻腳呀,外國歌也很注重押韻的~所以這個並不是」敘事性「弱的主要原因。

個人認為中文歌曲敘事性是不弱的,只不過近些年流行歌曲更強調情情愛愛啦你儂我儂啦等等一些感覺上的事情,比如「我寂寞寂寞就好」、「寂寞在唱歌」、「戀愛ing,改變ing」之類的直抒情感的歌詞。

更何況,我們隨便想想就能想出又押韻又敘事的歌曲了呢。

舉栗子:

1、孫燕姿《我不難過》

又站在你家的門口我們重複沉默

這樣子單方面的守候

還能多久

終於你開口向我述說他有多溫柔

雖然你還握著我的手

但我已不在你心中

2、孫燕姿《我懷念的》

我問為什麼

那女孩傳簡訊給我

而你為什麼

不解釋低著頭沉默

我該相信你很愛我

不願意敷衍我

還是明白

你已不想挽回什麼

3、陳奕迅《好久不見》

我來到你的城市

走過你來時的路

想像著沒我的日子

你是怎樣的孤獨

拿著你 給的照片

熟悉的那一條街

其實能想出很多敘事類或者敘事抒情結合的歌曲。至於為什麼現在的敘事性不是那麼強了,這個其實是另一個課題,跟受眾、音樂行業本身、還有一些客觀局限性有關。都怪中文音節,我只能說——這不科學!

而且答案里舉的詩經的例子,也是押韻而敘事的啊,有點矛盾了吧。

另外舉的第二個例子,金坷垃那個。

那個是廣告宣傳語,朗朗上口是首要條件,求的就是通俗易懂。拿這個跟歌詞比,不是很恰當的。

就相當於我拿民間的順口溜和流傳下來的民歌比、拿廣告語跟文學作品比一樣,不在一個層面上,沒什麼可比性。

日語那部分我不是很懂……所以不評價了。希望有人來辨別一下。

不是很認可舉翻唱的例子證明歌詞的部分,其實亞洲語系發音都還比較類似,雖然日語里有什麼黏濁音……(這段太不專業了……姑且聽之吧羞愧&> &<)這個只能說明人家的作曲編曲要更好更專業更用心一點,中國音樂現狀╮(╯_╰)╭……

總結(個人看法):

中文音節絕對不是限制音樂的硬傷。甚至可以說,中文歌詞不是音樂的弱項。

如果真的有硬傷限制音樂發展,問題其實多了……比如唱功、作曲、編曲、演奏……總結起來也只是從業人員調動不起來的主觀能動性和行業中的問題呢。

以上……邏輯錯誤和用詞不當或者疑問之處回復指出。


的確有同感,這也的的確確是因為語言不同導致的問題,不過也正因為如此,不同語言的歌曲即使有著一樣的音樂風格但是會有不少的差距


推薦閱讀:

請問 「愛是貧窮的」這句話怎麼理解?
哪些歌詞或句子讓你產生了「這如果是我寫的,讓我當場死我都願意」的感覺?
《加州旅館》的歌詞到底有哪些含義?

TAG:藝術 | 音樂 | 歌詞 | 音樂類型和流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