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莫言諾貝爾文學獎演講全文中最後的三個故事?
01-12
莫言的深意在哪裡?
附演講全文鏈接: 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2/1208/c87423-19831536.html類似提問:莫言發表的演講《講故事的人》結尾講的三個故事,有什麼隱喻或背後的意思表達嗎?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643230相關提問:如何評價莫言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儀式上的演講?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643488啰嗦幾句:提問之前請善用知乎搜索功能,已有的問題不應重複提出,否則會導致討論分散,不集中。(非針對本題題主,事實上本題是三個裡邊最早提出的。)
第一個故事:自由。道德綁架(或者意識形態控制)下的自由,以及作為綁架者(或者被控制者)扼殺自由之後的自責。
第二個故事:人類都很自以為是,他是對自以為是的自責。第三個故事:看似道德的、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往往是最不道德的。另一層意思,集體利益不能綁架個人利益。還一層意思,一幫不道德的人卻扮成了衛道士,扼殺無罪的人遭來滅頂之災。總之,這些故事都是社會的陰暗面,莫言是要人們反思自己(前兩個故事)、反思社會(最後一個故事)。
謝黃繼新老師邀。
三個故事可能有深意,但我解讀不出來。僅就這個演講的環境(包括莫言身處的生存環境和言說環境)而言,我覺得這幾個故事莫言深藏於心很久,左右並堅定了他的取捨。所以他必須要講出來,同時對指責苛責他的人,做一個回應。
第一個當然是尊重和保護個體獨立的情感表達。
第二個是他不想做鬥士,他認為謙恭是更優雅、更高貴、更有歷練的鬥士。(這個意思,他用「歌德脫帽向國王致敬」的故事,又重申過。我認為這個故事很無聊,也沒啥說服力,老長者確實說錯了話,應該羞愧,莫言不用內疚多年,更不能因這個故事去否定別樣一種的鬥士。第二個故事是敗筆,我認為不應該講。第三個是說,當為道德犧牲個體的時候,那麼道德廟堂也就垮塌了。這個故事好,可延伸到其他方面。更能表達莫言的取捨的,其實是下面一個故事,但他可能權衡了一下,沒敢(或沒好意思)講: 「我做不了鯨魚,但會力避自己成為鯊魚,鯊魚體態優雅,牙齒鋒利,善於進攻。鯨魚軀體笨重,和平安詳,按照自己的方向緩慢地前進,即便被鯊魚咬掉一塊肉也不停止前進、也不糾纏打鬥。雖然我永遠做不成鯨魚,但會牢記著鯨魚的精神。」——莫言老師,成功了,真的成為大鯨魚了!莫言的曲折、卑微、頑固的鬥志,在這篇演講中,已經表露得非常堅定了。這足以贏得尊重。不過,他趨利避害的狡黠選擇,如果用如此雞賊和排他的方式講出來,也會讓人詬病。
第一個是人在還沒有自我意識時,是非觀受集體意識的影響,所謂被道德綁架。第二個是人在成長過程中,往往難以權衡自我和社會既定規則的關係。第三個是說人類社會的是非、道德觀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在老天、上帝那兒完全不適用。
我對第三個故事有一些看法,有兩種解讀,到底他們有沒有做過傷天害理的事情。其一是有,大家都做過,那麼給你了一個機會,承認自己做錯的,會得到寬恕,而自認為沒有做錯的,就會得到懲罰。其二是,大家之前都沒做太過分的事情,那麼在最後讓其中一個自己的同伴去頂罪這種事,也算傷天害理,所以除去那個被扔除去的,其他都得到了他們的懲罰。純屬個人猜測
個人以為這三個故事都是在講人的自由,這個自由是每個個體的自由,沒有人有權利通過評判他人的情感、言論、行為而去限制他人的自由。
第一個故事,隱喻的是情感自由。「允許有人不哭」,不限制人的情感表達是最基本的自由。莫言反省的是那個年代集體狂熱的氛圍下,人們竟然認為限制他人的情感表達是理所當然的。
第二個故事,隱喻的是言論自由。指鹿為馬的年代,只要心裡有了預設,就可以隨意曲解人們的表達。人們不是抱著同理心來溝通,而是站在所謂「道德的制高點」上去評判他人的言論,「莫言」這個名字本身也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因言獲罪從來都是中國知識分子不可擺脫的宿命。莫言獲得諾獎,好多人揣測它背後的政治隱喻。而莫言極其謹慎地強調他是一個講故事的人,故事是杜撰、是戲說,講的市井鄉俗、家長里短。與言論無關。
第三個故事,隱喻的是行為自由。故事中沒有確定的罪行,只是猜測的罪行,其中七個人以「道德審判」的方式將另外的那個人推出廟宇,倒塌的是整個道德體系。沒有人有權利去評判他人,即使是一群人,「少數服從多數「從來都不應該成為道德的準則。
要允許有不同的聲音, 講自由
要學會怎樣表達自己, 反暴力
最後一個信息量太大了。
泥瓦匠首先要看看破廟能不能留人, 要干點實事,不迷信。
不要以為大多數人的決定就是正確的。 如果你現在是被拋棄了,說不定你就是活下來的那個。
1、人的認知是有不同的,允許不同的存在。
2、並不是所有的錯誤都必須要被糾正,有些反對是無必要的。
3、以道德審判者、執行者自居,最終發現該被懲罰的卻是自己。我認為第一個故事比較簡單,就是那個年代的事。第二個,就是年輕的時候,以為自己懂一些道理,以為自己很牛。隨意指出別人的不足之處顯得自己很牛逼。但是後來想一想,自己又懂多少,何必年輕氣盛去讓別人難堪。因此覺得羞愧。第三個故事我以為是那七個人才是幹了虧心事的人,合起來把一個好人扔了出去,然後七個人遭了報應,好人得以心存。不過這個就有點神神叨叨了,但是莫言講他爺爺講的故事,估計也不是什麼真事兒……==========================================感覺自己對於莫言的了解以及和諾獎的聯繫還是太少了……應該不是很對的答案
推薦閱讀:
※莫言獲得 2012 年諾貝爾文學獎,能夠改變中國文學在中國的「邊緣位置」嗎?
※如何評價村上春樹再次陪跑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
※如何評價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
※2013 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愛麗絲·門羅(Alice Munro)是一位怎樣的作家?
※如何評價村上春樹最新長篇小說《刺殺騎士團長》?